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Land–sea Distribution and Orography in the Asian Monsoon. Part I: Land–sea Distribution
1
作者 徐忠峰 钱永甫 符淙斌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03-420,共18页
A number of AGCM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including various land–sea distributions (LSDs), such as meridional LSDs, zonal LSDs, tropical large-scale LSDs, and subcontinental-scale LSDs, to identify their effec... A number of AGCM 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by including various land–sea distributions (LSDs), such as meridional LSDs, zonal LSDs, tropical large-scale LSDs, and subcontinental-scale LSDs, to identify their effects on the Asian monsoon. In seven meridional LSD experiments with the continent/ocean located to the north/south of a certain latitude, the LSDs remain identical except the southern coastline is varied from 40 ° to 4 ° N in intervals of 5.6° . In the experiments with the coastline located to the north of 21° N, no monsoon can be found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In contrast, a summer monsoon is simulated when the continent extends to the south of 21 ° N. Meanwhile, the earlier onset and stronger intensity of the tropical summer monsoon are simulated with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tropical continent. The effects of zonal LSDs were investigated by including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Ocean into the model based on the meridional LSD run with the coastline located at 21 °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sence of a mid-latitude zonal LSD induces a strong zonal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continent and ocean,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an East Asian subtropical monsoon. The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the Indian Peninsula and Indo-China Peninsula reveals that the presence of two peninsulas remarkably strengthens the southwesterly winds over South Asia due to the tropical asymmetric heating between the tropical land and sea. The tropical zonal LS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umulus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ea distribution Asian monsoon rainfall circulation seasonal transition
下载PDF
MM5 Simulations of the China Regional Climate During the LGM.Ⅱ:Influence of Change of Land Area,Vegetation,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煜 何金海 +1 位作者 李维亮 陈隆勋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8年第1期22-30,共9页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MM5 nested to an atmospheric global climate model CCM3, a series of simulations and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LGM climate response to change...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MM5 nested to an atmospheric global climate model CCM3, a series of simulations and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LGM climate response to changes of land-sea distribution, vegetation, an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over China.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climate, the fluctuations of sea-land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Asia during the LGM result in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in winter and increase in summer. I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The impact on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 with 25%-50% decrease in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change during the LGM.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anges in sea-land distribution have less influence on the climate of inland and western part of China. During the LGM, significant changes in vegetation result in temperature alternating with winter increase and summer decrease, but differences in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re minor. During the LGM, the global climate, i.e.,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se chang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They result in considerable temperature decreases in this area, and direct the primary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changes. Results display that, northeastern China has the greatest temperature decrease, and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larger than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located at the same latitude. Moreover, the change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also controls the pattern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most of the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over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s of China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of which 50%-75%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over northern and eastern China are the results of changes i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Over China, the LGM climate responses to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order of strength from strong to weak are,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pattern, sea- land distribution, vegetation, CO2 concentration, and earth orbital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land distribution VEGETATION large-scale circulation background LGM China regional climate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渤海西海岸雾的海陆分布差异成因分析
3
作者 靳振华 吴彬贵 +2 位作者 廖云琛 龙强 卜清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84-94,共11页
利用2015—2020年渤海西海岸陆地和近海加密自动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反演雾资料,分析该地区海陆雾时空分布特征,选择一次典型个例开展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渤海西海岸秋季、冬季陆雾多于海雾,而春季、夏季相反,虽然冬季海雾和陆... 利用2015—2020年渤海西海岸陆地和近海加密自动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反演雾资料,分析该地区海陆雾时空分布特征,选择一次典型个例开展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渤海西海岸秋季、冬季陆雾多于海雾,而春季、夏季相反,虽然冬季海雾和陆雾数量最多且变化趋势一致,但分布仍具有显著的局地性;渤海西海岸雾以海岸线为界的频率大于53%,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也多低于12 h。个例分析表明,海陆风环流将海上暖湿空气输送至内陆低空,湿度快速增大至近饱和,弱冷空气入侵和夜间长波辐射降温共同作用,导致内陆大雾形成。而海温较高、海洋大气降温缓慢,难以形成海雾;海温敏感试验结果也表明,海温增加5%后,控制实验中略微进入近海的雾区基本回退到海岸线以西,海温降低5%后,陆雾蔓延至整个渤海并维持,高海温是本次陆雾未扩展入海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陆雾 海陆风 垂直环流 海温
下载PDF
渤海湾海陆风环流及臭氧特征分析
4
作者 杨宇辉 张金强 +4 位作者 陈洪滨 陈红岩 何文英 潘继东 南卫东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2期8-15,共8页
利用2023年夏季在乐亭县开展的观测实验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及环境数据,分析渤海湾地区海陆风环流及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可以影响臭氧在海陆间输送,可能导致渤海湾上空及沿海地区臭氧污染。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解析... 利用2023年夏季在乐亭县开展的观测实验数据和相关气象数据及环境数据,分析渤海湾地区海陆风环流及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可以影响臭氧在海陆间输送,可能导致渤海湾上空及沿海地区臭氧污染。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解析共有5条主要气团轨迹影响到实验观测地区,其中有2条偏南方向气团通过短距离输送进入实验地区,对该区域的臭氧污染贡献率高达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海陆风环流 臭氧污染 地基观测 轨迹模拟
下载PDF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of the South and East China Seas from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and geodetic leveling 被引量:3
5
作者 FANG Guohong WEI Zexun +2 位作者 FANG Yue WANG Kai Choi Byungh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4期326-329,共4页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sea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South China, East China, Yellow and Bohai Seas are derived from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surface air pressure. The circulation model covers th...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sea surface topography) of the South China, East China, Yellow and Bohai Seas are derived from an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surface air pressure. The circulation model covers the global oceans, with fine grid (1/6°)? covering the East Asian marginal seas and coarse grid (3°) covering the rest part of the global ocea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ina 1985 Na-tional Altitude Datum is 24.7 cm above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 of the world oceans. The mean sea surface in the coastal ocean adjacent to China is higher in the south than in the north. Intercomparison of the model results with the geodetic leveling measurements at 28 coastal tidal stations shows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4.8 cm and a fitting coefficient of 95.3%. After correction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the standard deviation is reduced to 4.5 cm.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ccuracy of model results is sufficient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model results, the mean sea surface heights for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n sea surface height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land LEVELING South China sea East China sea Yellow sea Bohai sea.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及城市化的影响 被引量:67
6
作者 苗曼倩 唐有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用三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白天由于东海海风和太湖湖风环流与上海市热岛环流相互增强,最大垂直速度可达6.2cm/s;夜间则相反。由于海风(包括长江江风)与湖风的对撞,因而在上海到... 用三维中尺度模式研究长江三角洲夏季海陆风与城市热岛环流的相互作用。白天由于东海海风和太湖湖风环流与上海市热岛环流相互增强,最大垂直速度可达6.2cm/s;夜间则相反。由于海风(包括长江江风)与湖风的对撞,因而在上海到江阴市沿江出现一条水平辐合带。如果上海周围地区随着经济发展,大片农田被城市下垫面所取代,而使绿地覆盖率下降到15%以下,则夏季夜间地面气温可上升3℃,两个增温中心分别在苏州和嘉兴附近,并且空气比湿下降,气候将出现又干又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热岛环流 相互作用 城市化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和南半球陆地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9
7
作者 金啟华 何金海 +1 位作者 陈隆勋 祝从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3-1053,共11页
利用CCM3/NCAR模式,设定了几种海陆分布状况,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讨论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 利用CCM3/NCAR模式,设定了几种海陆分布状况,将亚洲25°N以南地区以90°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讨论东部陆地(中南半岛、海洋大陆和澳大利亚)和西部陆地(非洲大陆和印度半岛)存在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和印度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部陆地的存在是印度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而对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影响不大;(2)东部陆地的存在是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形成的主要机制,但它对印度季风系统也能产生影响;(3)孟加拉湾季风环流及其北部强降水中心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存在联合造成的;(4)南半球的非洲和澳大利亚的存在所造成的环流是相互影响的;(5)中南半岛的存在是南海夏季风季节变化的主要机制,澳大利亚的存在有利于盛夏时强西风推进到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 印度季风环流系统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
下载PDF
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正奇 谢巨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1-44,共4页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 ,以广东省阳江—电白之间沿岸近似东西向的海岸线为例分析了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结果发现 :夏季 ,在梯度风较弱的背景下 ,这一带沿海的海陆风环流非常显著 ,在海陆风环流更替的后半夜—早晨和午后...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 ,以广东省阳江—电白之间沿岸近似东西向的海岸线为例分析了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结果发现 :夏季 ,在梯度风较弱的背景下 ,这一带沿海的海陆风环流非常显著 ,在海陆风环流更替的后半夜—早晨和午后—傍晚期间 ,海风锋随着更替的局地性环流移经上述两地区沿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线 局地性 降水 突发性 气压场 大尺度风场
下载PDF
MM5对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的模拟研究Ⅱ: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煜 何金海 +1 位作者 李维亮 陈隆勋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利用全球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的方法研究了末次盛冰期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对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现代相比,末次盛冰期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发生的变化造成这一地区冬季减温,夏季增温,这个变化... 利用全球模式CCM3嵌套区域模式MM5的方法研究了末次盛冰期海陆分布、植被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对末次盛冰期气候变化的作用。模式结果表明:与现代相比,末次盛冰期东亚地区海陆分布发生的变化造成这一地区冬季减温,夏季增温,这个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对降水的影响。它使得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减少,由此造成的降水减少占末次盛冰期降水减少的25%—50%。海陆分布的变化对内陆和中国西部地区影响很小。末次盛冰期中国东部地区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温带和寒带植物南移,热带植物的覆盖范围减少。中国东部地区植被的巨大变化对温度产生了影响,使该地区冬季增温,夏季减温,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末次盛冰期全球气候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变化。它使得中国地区的温度和降水产生显著变化,这个变化造成中国地区温度降低,并且决定了温度变化的主要分布和变化特征,东北地区是中国末次盛冰期降温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的降温超过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等。同时,大尺度背景场的变化还控制着降水的变化,末次盛冰期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变化几乎完全是背景场变化引起的,其对华北和华东地区降水的影响大约为50%—75%。综合我们研究的影响末次盛冰期中国地区气候变化的因子,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海陆分布变化、植被变化、CO2浓度变化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 植被 大尺度环流背景场 末次盛冰期 中国气候
下载PDF
地面辐合线演变与多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车军辉 郭红艳 +1 位作者 史茜 马丽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91-99,共9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半岛地区一次复杂天气背景下的地面辐合线演变过程及其与不同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次天气尺度过程同地面辐合线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地面辐合线起源于... 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半岛地区一次复杂天气背景下的地面辐合线演变过程及其与不同尺度天气过程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次天气尺度过程同地面辐合线发展演变关系密切,地面辐合线起源于渤海对流天气过程所产生的出流边界,辐合线深入内地成为鲁西北对流天气过程的触发系统,鲁西北对流过程和鲁南区域降水过程的产生又促使地面辐合线加强并转向北运动;(2)2次海陆和山谷局地热力环流过程促使地面辐合线南移发展;(3)风暴尺度对流过程与地面辐合线直接作用,首先地面辐合线与对流风暴的阵风锋对应,其次对流系统内多单体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整体向下游离散传播,而多单体的传播又造成雨带的快速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辐合线 海陆环流 山谷环流 中尺度雨团 传播
下载PDF
海陆风环流及其湍流特征模拟试验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卫国 蒋维楣 陈家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建立了一个采用工程上实用的E-ε闭合方案的边界层模式。作为应用,模拟研究了海陆风环流、陆上和海上热力内边界层以及湍流特征。结果表明,海风环流中的湍流能量大于陆风环流中的。离岸不同距离处不仅湍流能量不同,而且影响其... 本文建立了一个采用工程上实用的E-ε闭合方案的边界层模式。作为应用,模拟研究了海陆风环流、陆上和海上热力内边界层以及湍流特征。结果表明,海风环流中的湍流能量大于陆风环流中的。离岸不同距离处不仅湍流能量不同,而且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子也不同,岸边TIBL内由风切变支配,混合层内由浮力作用支配。陆上TIBL廓线不是光滑变化,其下风向伸展范围比夜间海上TIBL的大得多。地-气交换量与海风厚度和大小有关。文中还对几种晨间不同条件下的海陆风环流特征作了试验,结果与一般特性的观测事实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 陆风 环流 湍流特征 模拟试验
下载PDF
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碧 郭品文 杨丽萍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5,共8页
利用1948—2006年NECP/NCAR的风场、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以及地表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越赤道气流强度与环流系统和前期海陆热力差异的关系。结... 利用1948—2006年NECP/NCAR的风场、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以及地表温度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越赤道气流强度与环流系统和前期海陆热力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和同期南北半球低纬环流系统,特别是亚澳大陆气压差关系密切。此外,索马里急流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东亚越赤道气流则主要受海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赤道气流 年际变化 低纬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
下载PDF
大连区域海陆风环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汪鹏 穆海林 +2 位作者 梁二芳 宁亚东 宋永臣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2期16-22,共7页
基于海陆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陆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陆风环流的数学模型。以大连地区海陆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陆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过程中地面能量... 基于海陆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陆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陆风环流的数学模型。以大连地区海陆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陆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过程中地面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变化,预测出海陆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陆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陆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陆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陆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环流 湍流动能 扩散系数 空气污染损失 大连海域
下载PDF
冬季亚洲大陆的热力差异和中国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红丽 晏红明 段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除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外,大陆内部也存在热力差异。通过合成及t检验方法分析了亚洲大陆内部区域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年代际尺度上大陆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与东亚初夏和夏季环流、季风活动、中国降水变化的关...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除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外,大陆内部也存在热力差异。通过合成及t检验方法分析了亚洲大陆内部区域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年代际尺度上大陆热力状况的季节变化与东亚初夏和夏季环流、季风活动、中国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正指数年代,在经向上从冬至夏东亚大陆由冷变暖,25°N以北中高纬度对流层高层有气温正距平下传,纬向上高原东侧我国大陆地区春夏季迅速增温。相比之下,海洋上的热力变化不明显,一直维持负距平,海陆热力差异偏大,东亚初夏季风建立偏早,夏季风强度偏强,相应地长江流域初夏降水偏多,夏季降水偏少,华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相反地,负指数年代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将会减弱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不利于初夏季风的建立和夏季风加强,上述地区降水的变化大致与正指数年代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海陆热力差异 t检验 亚洲大陆 季风活动 大气环流 降水异常
下载PDF
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垂直环流影响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钱永甫 万晖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1-232,共12页
本文利用GFDL10年平均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中经圈和纬圈垂直环流的影响。文中提出了用运动学方法分别在P和σ坐标系中计算大气垂直运动ω或W的新方法。讨论了欧亚非洲季风的垂直环流特征,并与非季风区相应垂直环流... 本文利用GFDL10年平均的气候资料,分析了海陆分布和地形对大气中经圈和纬圈垂直环流的影响。文中提出了用运动学方法分别在P和σ坐标系中计算大气垂直运动ω或W的新方法。讨论了欧亚非洲季风的垂直环流特征,并与非季风区相应垂直环流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具有明显南北向海陆差异的经度上(如欧亚大陆所在处),垂直的季风经圈环流具有较大的强度,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在只有海洋的经度上,垂直经圈环流较弱,季节变化不明显。在纬圈方向,垂直环流圈在海陆差异较大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带也比海陆差异较小的低纬和赤道地区复杂得多。地形的作用迭加于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之上,加强了地形区和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使青藏高原和落基山脉所在的经度带内的垂直环流圈变得更加复杂,季节变化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 地形 大气垂直环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减弱的全球气候背景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燕 季劲钧 孙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利用美国NASA格点月降水总量资料、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地表面温度异常月平均网格点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台站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环流圈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及其... 利用美国NASA格点月降水总量资料、美国CO2信息分析中心地表面温度异常月平均网格点资料、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和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台站地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代中期亚非夏季风环流圈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及其与之有关的全球气候场异常现象。结果发现,1960年代中期全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和海洋温度场发生异常变化,对流层大气有明显降温,海洋主要以印度洋升温、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降温为主要特征,同时,我国大陆土壤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在196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下降,导致亚洲大陆与印度洋之间的热力对比明显减弱,东风急流减弱,最终导致亚非夏季风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非夏季风 季风环流圈 气候场异常 海陆热力对比 东风急流
下载PDF
下垫面因子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钱云 钱永甫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0-239,共10页
本文用球带范围的耦合模式,研究了地球从均一陆地地表到有海陆分布,全球陆地从平坦到真实地形,陆地从一类土壤到几类土壤并存过程中大气环流的演变和气候变化状况。发现没有海陆分布时气候要素场呈纬向带状分布,大气中流场和风场表... 本文用球带范围的耦合模式,研究了地球从均一陆地地表到有海陆分布,全球陆地从平坦到真实地形,陆地从一类土壤到几类土壤并存过程中大气环流的演变和气候变化状况。发现没有海陆分布时气候要素场呈纬向带状分布,大气中流场和风场表现为三圈环流和行星风系特征。当有海陆分布后,北半球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环流形势均具有和海陆分布相一致的纬向两波结构,海陆分布是形成现代大气环流格局的根本因子。高原地形使高原上空的气压系统加强,并增强了东南亚的季风强度,引起高原地区降水增多,对大气的热源作用增强。土壤沙漠化使大陆上的气压系统加强,地面和大气温度上升,其影响程度和大陆面积有关。地形和地表类型在气候形成过程中有同等量级的作用,但它们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大气环流形势。气候系统内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对其它因子的敏感性程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分布 地表类型 大气环流 数值试验 气候形成
下载PDF
三维海陆风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18
作者 金皓 王彦昌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5-32,共8页
本文利用地形坐标,建立了一个模拟用的三维海陆风模式,来模拟城市、斜坡和海岸形状等对海陆风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陆风主要受海陆温差影响,海岸线附近的坡地和城市的存在,对海风发展有利。
关键词 海陆风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9
作者 苗峻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1-528,共8页
在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往往同时存在;它们在空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中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强对流天气亦有重要的触发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突然性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灾害也越来... 在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往往同时存在;它们在空气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中均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强对流天气亦有重要的触发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突然性强对流天气所造成的灾害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沿海城市地区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近30a来国内外关于城市热岛和海风环流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研究历史,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概述了城市化、城市热岛对海风环流的影响,海风对城市热岛、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以及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风环流的耦合效应。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待于研究或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沿海城市地区空气污染动力学机制、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环流 海陆风 湖陆风 局地环流 局地对流 城市效应 空气污染动力学
下载PDF
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晓波 高由禧 李慈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40-47,共8页
本文利用美国GFDL的10年(1963年5月—1973年4月)气候平均格点(5.0°×2.5°)资料,计算了全球7层等压面上温度、高度(气压)纬度距平,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分析发现海陆影响中大陆起主要作用;北... 本文利用美国GFDL的10年(1963年5月—1973年4月)气候平均格点(5.0°×2.5°)资料,计算了全球7层等压面上温度、高度(气压)纬度距平,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分析发现海陆影响中大陆起主要作用;北半球是全球海陆影响变化最大的半球,欧亚大陆是北半球的变化中心;海陆分布对平均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 分布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