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utflow of Pacific water from the Chukchi Sea to the Arctic Ocean 被引量:1
1
作者 Robert S Pickart Greg Stossmeister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2008年第2期135-148,共14页
Pacific water exits the Chukchi Sea shelf through Barrow Canyon in the east and Herald Canyon in the west, forming an eastward-directed shelfbreak boundary current that flows into the Beaufort Sea. Here we summarize t... Pacific water exits the Chukchi Sea shelf through Barrow Canyon in the east and Herald Canyon in the west, forming an eastward-directed shelfbreak boundary current that flows into the Beaufort Sea. Here we summarize the transformation that the Pacific water undergoes in the two canyons, and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bility of the resulting shelfbreak jet, using recently collected summertime hydrographic data and a year-long mooting data set. In both canyons the northward-flowing Pacific winter water switches from the western to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canyon, interacting with the northward-flowing summer water. In Barrow canyon the vorticity structure of the current is altered, while in Herald canyon a new water mass mode is created. In both instances hydraulic effects are believed to be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observed changes. The shelfl)reak jet that forms from the canyon outflows has distinct seasonal configurations, from a bottom-intensified flow carrying cold, dense Pacific water in spring, to a surface-intensified current advecting warm, buoyant water in summer. The current also varies significantly on short timescales, from less than a day to a week. In fall and winter much of this mesoscale variability is driven by storm events, whose easterly winds reverse the current and cause upwelling. Different types of eddies are spawned from the current,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here using hydrographic and satellit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ukchi sea Arctic Ocean outflow of Pacific water.
下载PDF
天津河口鱼类洄游产卵期最小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明娜 秦大庸 +1 位作者 尤嘉 鲁帆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08-1113,共6页
根据天津市历史海区盐度、渔业产量与径流的关系,以及海区盐度与鱼类洄游、产卵、幼鱼孵化、幼体生长的相关分析,建立非线性关系方程,计算了天津市最低入海水量需求;从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海区生态恢复的角度,讨论了淡水入海的最... 根据天津市历史海区盐度、渔业产量与径流的关系,以及海区盐度与鱼类洄游、产卵、幼鱼孵化、幼体生长的相关分析,建立非线性关系方程,计算了天津市最低入海水量需求;从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海区生态恢复的角度,讨论了淡水入海的最佳月份,及其最低入海水量要求,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加以辅助验证。结果表明,天津市需要保证最低年入海水量为13.21亿m3,其中4至6月鱼类洄游产卵期需保证最低3.22亿m3的入海淡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河口生态 入海水量
下载PDF
天津市最低入海生态需水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明娜 郑洪起 +1 位作者 秦大庸 尤嘉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7-48,89,共3页
基于海河河口盐度与径流关系、盐度与生物生长的相关分析,建立了入海径流与盐度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天津市最低入海水量需求,并从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完整性角度分析了淡水入海最佳月份,计算了最低入海生态需水量。
关键词 天津市 河口生态 入海水量
下载PDF
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规律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卢焕珍 刘一玮 +2 位作者 刘爱霞 张楠 孙密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78-1086,共9页
应用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结合订正的天津探空资料,分三种类型统计分析了2004—2009年雷达监测到的50次由渤海湾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的规律及对应的天气背景;应用VDRAS系统资料分析了第三种类型(在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直接... 应用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结合订正的天津探空资料,分三种类型统计分析了2004—2009年雷达监测到的50次由渤海湾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的规律及对应的天气背景;应用VDRAS系统资料分析了第三种类型(在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直接触发雷暴)的热力、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沿海风锋可以直接触发雷暴并沿海风锋移动的同时发展加强;(2)不同的类型在雷暴生成的位置、发展加强的速度、强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3)Ⅰ型对应背景场的动力条件更为有利,强对流天气更为剧烈,Ⅲ型对应背景场的热力、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更为有利,对流抑制指数(CIN)小;(4)海风锋使得低层形成中尺度辐合线,沿海风锋垂直上升速度从地面一直延伸至3 km高度,强中心出现在1.5~3.0 km高度,最大风速达1.9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雷暴 出流边界 VDRAS系统资料
下载PDF
一次雷暴冷出流中新生强脉冲风暴的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陶岚 戴建华 +2 位作者 陈雷 王强 顾宇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35,I0004,共8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SAFIR3000总闪电定位资料、加密探空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7年8月3日造成上海嘉定F1国际赛车场6号弯D2-D5号4个临时看台被吹翻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度较大的低压槽、较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和较弱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地面风场辐合、海陆风锋和雷暴冷出流等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上海地区出现了多个强局地脉冲雷暴;F1国际赛车场致灾脉冲雷暴发生在前期雷暴的冷出流中,冷出流锋区与原边界层辐合线的碰撞是其触发的动力机制,较高的不稳定能量、充足的水汽和中低空的辐合上升导致该风暴强烈发展,造成了F1赛车场出现了13级大风和短时强降水;雷暴过程的总闪电活动分析表明:闪电活动的突然增强预示了该雷暴的爆发并开始进入减弱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辐合线 海陆风锋 脉冲风暴 出流边界 总闪电
下载PDF
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杉 张光锦 《中国水利》 2005年第19期13-16,共4页
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不同天然来水情况下的省际规划出境水量,以及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省际规划出境水量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指标,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是反映生态状况的指标。结合严重缺水的... 流域水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不同天然来水情况下的省际规划出境水量,以及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省际规划出境水量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指标,平原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入海水量是反映生态状况的指标。结合严重缺水的海河流域,研究并提出采用典型年法进行水资源配置的技术路线,提出2010规划水平年满足各项控制指标条件下省际配置分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利用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配置 出境水量 开采量 入海水量 典型年 流域水资源 配置方法 地下水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
下载PDF
福建沿岸一次飑线过程发生发展机理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裴昌春 赵宇 程思 《气象科技》 2019年第5期841-850,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结合ARW-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6月20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飑线过程属于槽前型,对流层低层存在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1°×1°)的逐6h再分析资料结合ARW-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6月20日发生在福建沿岸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飑线过程属于槽前型,对流层低层存在发展的低涡切变,切变南侧有冷空气南下,低空西南急流不明显,但有持续的暖湿气流输送至福建中北部地区,飑线生成于低涡南侧的沿岸附近。②飑线发展期间系统南侧低层风速不断增大且维持高的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前期对流的触发因子包括锋面对流系统的冷出流、地形的抬升以及海风锋造成的冷堆强迫抬升;后期冷出流边界与海风锋边界碰撞合并,加强了低层辐合促进了对流的发展,是飑线形成的主要原因。③飑线成熟时期地面存在中高压和尾流低压,高压后部为强烈的辐散区,风速较大;成熟时期内部存在两支气流,前向入流为低层暖湿气流在飑线前方流入并在对流云区被抬升,后向入流为中层干冷空气在飑线后方流入,在低层形成下沉运动,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冷出流 海风锋 中尺度结构
下载PDF
全球气候模式对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的模拟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斌 钱业 +2 位作者 王瑞芳 赵鑫 金磊 《干旱气象》 2021年第3期466-479,共14页
基于NOAA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模式历史试验输出结果,首先评估模式对控制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然后在台风主要发展区域,评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时... 基于NOAA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5)模式历史试验输出结果,首先评估模式对控制台风强度的大尺度环境因子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然后在台风主要发展区域,评估模式对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ESM1-BGC,CESM1-CAM5和CNRM-CM5能模拟出观测的海表面温度气候分布和上升特征;CCSM4,CESM1-BGC和CESM1-CAM5能模拟出观测的混合层厚度气候分布和增厚特征;ACCESS1-0,ACCESS1-3,CanESM2和GFDL-ESM2M能模拟出观测流出层温度气候分布和下降特征,但模拟的下降率小。ACCESS1-0,CESM1-CAM5,CNRM-CM5,MPI-ESM-MR和GFDL-ESM2G能模拟出观测垂直风切变的气候分布和趋势特征。综合评估表明CESM1-BGC和CESM1-CAM5可用来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的气候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强度气候变化 海温 海洋混合层厚度 流出层温度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