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2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nal cord based on histological serial sec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Guangming Lü Huiqun Wu +3 位作者 Lemin Tang Xiao Han Dafeng Ji Xiaosong G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97-700,共4页
BACKGROUND: It is no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spinal cord, such as gray matter and spinal tracts, from the Visual Human Project database or CT and MRI databases, due to low image resolution... BACKGROUND: It is no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spinal cord, such as gray matter and spinal tracts, from the Visual Human Project database or CT and MRI databases, due to low image resolution and contrast in macrosection images. OBJECTIVE: To explore a semi-automatic computerized three-dimensional (3D) reconstruction of human spinal cord based on histological serial sections, in order to solve issues such as low contrast.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n experimental study combining serial section techniques and 3D reconstruction, performed in the laboratory of Human Anatomy and Histoembryology at the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during January to April 2008. SETTING: Department of Anatomy, Institute of Neurobiology, Jiangs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Neural Regeneration, Laboratory of Image Engineering. MATERIALS: A human lumbar spinal cord segment from fresh autopsy material of an adult male. METHODS: After 4% paraformaldehyde fixation for three days, serial sections of the lumbar spinal cord were cut on a Leica cryostat and mounted on slides in sequence, with eight sections aligned separately on each slide. All sections were stained with Luxol Fast Blue to reveal myelin sheaths. After gradient dehydration and clearing, the stained slides were coverslipped. Sections were observed and images record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 using a digital camera. Six images were acquired at x25 magnification and automatically stitched into a complete section image. After all serial images were obtained, 96 complete serial images of the human lumbar cord segment were automatically processed with "Curves", "Autocontrast", "Gray scale 8 bit", "Invert", "Image resize to 50%" steps using Photoshop 7.0 software. All images were added in order into 3D-DOCTOR 4.0 software as a stack, where serial images were automatically realigned with neighboring images and semi-automatically segmented for white matter and gray matter. Finally, simple surface and volume reconstruction were completed on a personal computer. The reconstructed human lumbar spinal cord segment was interactively observed, cut, and measured.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reconstructed human lumbar spinal cord segm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serial images obtained from other image modalities, such as CT, MRI, and macrosections from The Visual Human Project database, the Luxol Fast Blue stained histological serial section images exhibited higher resolution and contrast between gray and white matter. Image processing and 3D reconstruction steps were semi-automatically performed with related software. The 3D reconstructed human lumbar cord segment were observed, cut, and measured on a PC. CONCLUSION: A semi-automatically computerized method, based on histological serial section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3D-reconstruct the human spinal co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xol Fast Blue RECONSTRUCTION serial sections surface THREE-dimensionAL visible human project VOLUME
下载PDF
儿童颈项部腧穴三维数字可视化系统研发与应用
2
作者 奥晓静 李琨 +5 位作者 刘宇航 杨潇暄 王星 李志军 任小燕 张少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34-1840,共7页
背景:目前已有成人腧穴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的相关研究,但基于真实儿童数字化断层解剖数据集对儿童腧穴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目的:设计研发儿童颈项部腧穴数字三维可视化系统,为针灸学、经络腧穴学教学、针灸临床、针刺施... 背景:目前已有成人腧穴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的相关研究,但基于真实儿童数字化断层解剖数据集对儿童腧穴可视化相关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目的:设计研发儿童颈项部腧穴数字三维可视化系统,为针灸学、经络腧穴学教学、针灸临床、针刺施术手法练习及针刺安全性研究提供依据,并为研发儿童腧穴仿真系统提供基础。方法:基于真实学龄前男童断层解剖数据集,运用PhotoShop 2021与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软件完成儿童颈项部三维数字化虚拟解剖模型及内部多器官三维重建;通过Unity数据库语言编制风府、风池等11个腧穴的数据库;在Unity3D软件中整合儿童颈项部解剖立体模型、腧穴数据库及编写针刺操作代码,成功创建集仿真腧穴定位、三维腧穴解剖、针刺训练、临床教学及针刺安全性研究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儿童颈项部腧穴三维数字可视化系统。结果与结论:①该研究基于真实儿童标本,采用手动逐层分割断面图像法以最大程度确保3D模型精度。使用3D软件Digihuman Reconstruction System提取和保存独立分割数据,与PhotoShop 2021软件共同完成儿童颈项部外层皮肤与其内部骨性结构、颈部脊髓、血管和神经、肌肉及韧带等数十个三维重建解剖结构模型。于MeshLab软件中完成各独立结构基本形态和整体轮廓完整性核验工作,并利用3-maticresearch13.0软件进行最终精细化调校及解剖位置确认,成功模拟还原学龄前儿童颈项部真实解剖形态。②依据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收集整理儿童颈项部常用腧穴的名称、所属经脉、定位、局部解剖、进针层次、针刺方法、针刺意外与预防、腧穴主治、二维解剖断层图像等8个方面内容形成腧穴数据库。③运用Unity3D软件将儿童颈项部三维模型、针刺模拟操作和腧穴数据库三者整合,成功构建三维数字儿童颈项部腧穴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可显示儿童颈项部腧穴的信息、二维三维解剖结构,并实现了儿童颈项部腧穴的二维、三维针刺模拟功能及针刺安全性研究功能。基于真实儿童标本超薄断层解剖数据集,构建了首个儿童颈项部腧穴三维数字化、可视化系统,较既往腧穴系统更贴合亚洲儿童的解剖形态学发育特点,在针刺安全性研究、临床教学及针刺模拟训练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三维可视化 断层解剖 仿真系统 儿童
下载PDF
3-D RECONSTRUCTION OF SHAP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PACE OBJECT FROM SERIAL CROSS-SECTIONS
3
作者 张立坚 曹有江 沈兰荪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1991年第4期367-372,共6页
A new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 3-dimensional object from serial cross-sections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ampling and considersevery point in cross-sections as a sampling poi... A new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 3-dimensional object from serial cross-sections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ampling and considersevery point in cross-sections as a sampling point and performs the interpolating of nonlinearfunction with these sampling points.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this method has manyadvantages such as higher precision and fewer requested known sampling points.The result ofreconstruction with this method is an“entity”which involves the exterior shape and interior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of the object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SERIAL CROSS-section 3-dimensional reconstructing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ction Morphology of Coal Samples
4
作者 Sihao Huang Tingkan Lu Baohua Guo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3年第2期335-352,共18页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under cyclic and dynamic loading ar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for solv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large engineering rocks. As underground mining in coal mines goes deeper, grou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under cyclic and dynamic loading ar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for solving the structural stability of large engineering rocks. As underground mining in coal mines goes deeper, ground stresses are increasing and instability damage of coal rocks by shear loading is frequent. Therefor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he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ecti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act coal samples in the direct shear test, the RDS-200 rock direct shear instrument was used to carry out direct shear tests on intact coal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and the shear section was scanned for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from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the peak shear strength of the coal sampl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and the residual shear strength increased logarithmically. 2) In terms of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eak shear displacement of the coal sample increases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normal stress, the pre-peak shear stiffness increases logarithmically, and the residual normal displacement decreases linearly. 3) From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ear surface,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stress, the section transitions from high-order undulating to flattening type. The maximum height of the fracture surface profile and kurtosis coefficient of the shear section decreased linearly, and the profile area ratio and root mean square of slope decreased as a power function, i.e. the higher the normal stress, the smaller the undulation of the section, the sharpness of the roughness shape and the roughness coefficient JRC, and the flatter and smoother the sec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help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shear instability occurring in coal bodies under different normal str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Shear Test Normal Stress Shear section Three-dimensional Morphology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 fractional step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or nonlinear section coupled system
5
作者 袁益让 李长峰 +1 位作者 孙同军 刘允欣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14年第10期1311-1330,共20页
For the section coupled system of multilayer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a parallel scheme modifi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finite difference fractional steps is proposed for a complete point set consisting of c... For the section coupled system of multilayer 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 a parallel scheme modifi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finite difference fractional steps is proposed for a complete point set consisting of coarse and fine partitions. Some tech- niques, such as calculus of variations, energy method, twofold-quadratic interpolation of product type, multiplicative commutation law of difference operators, decomposition of high order difference operators, and prior estimates, are used in theoretical analysis. Optimal order estimates in 12 norm are derived to show accuracy of the second order approximation solutions. These methods have been used to simulate the problems of migration-accumulation of oil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section coupled system complete nonlinear equation characteristic fractional step CONVERGE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光切面法的电力钢管塔法兰肋板焊缝三维重构
6
作者 刘源泂 薛海浪 +1 位作者 岳泽宇 汤勃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8,共6页
针对电力钢管塔法兰肋板自动焊接中焊缝引导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激光光切面的肋板焊缝三维重构和测量方法。构建面阵相机和线激光测量平台,采用张正友法标定测量模型,建立光平面上点空间坐标和相机图像坐标对应关系。对实物进行光切面... 针对电力钢管塔法兰肋板自动焊接中焊缝引导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线激光光切面的肋板焊缝三维重构和测量方法。构建面阵相机和线激光测量平台,采用张正友法标定测量模型,建立光平面上点空间坐标和相机图像坐标对应关系。对实物进行光切面扫描实验,通过测量模型求解对应点空间坐标,基于Visual Studio平台对空间点云三维重构,采用随机采样一致性(RANSAC)迭代法实现肋板所在平面的点云分割,基于法线及k邻域搜索结合的点云边缘提取算法进行边缘提取,以采样点与其k邻所对应投影点连线的最大夹角为判定原则提高点云边界识别精度,最后设计基于统计滤波点云筛选原则实现各目标焊缝的分割。实验结果表明,光切平面测量模型标定后相对误差≤1.46%,焊缝拟合后长度最大绝对误差0.97mm,相对误差≤1.29%,该方法可同时提取两条目标焊缝,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钢管塔 肋板焊缝 光切面法 三维重构 焊缝提取
下载PDF
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
7
作者 肖莉 齐慧丽 +3 位作者 洪蕾 许沙 王继祥 张良良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目的 探讨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126例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后出血情况分为组1... 目的 探讨腔内三维超声联合临床指标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126例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剖宫产术后出血情况分为组1(无异常出血,n=72)、组2(异常出血,n=54),所有患者均行阴道超声(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检查。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以及剖宫产缝线方式等)以及子宫切口憩室超声特征(憩室形态、憩室容积、憩室长度、憩室深度以及残余肌层厚度等)的差异,建立基于临床及超声特征的预测模型,探索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价此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间剖宫产次数、子宫位置、子宫内膜厚度、憩室深度、憩室长度、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是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87、10.385、4.658、12.892、0.001,P<0.05),与各单因素相比,此模型预测子宫异常出血的AUC为0.936,高于各单因素(AUC=0.567、0.705、0.836、0.895、0.870,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以-6.28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87.04%,特异性为91.67%,准确度为89.68%,且与临床诊断结果有良好一致性(Kappa=0.789,P<0.001)。结论 子宫位置、剖宫产次数、憩室容积、憩室比以及残余肌层厚度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合并子宫异常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及临床特征对预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致子宫异常出血有重要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口憩室 阴道三维超声 剖宫产术 子宫异常出血
下载PDF
基于四维度模型的湖南省湘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8
作者 杨柳 冯畅 +2 位作者 郭哿 彭璐璐 项瑾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当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降水频次与强度剧增,致使区域洪涝风险提高。为了降低区域洪涝风险,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维度分析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11项指标,综合运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 当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降水频次与强度剧增,致使区域洪涝风险提高。为了降低区域洪涝风险,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维度分析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11项指标,综合运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与熵权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客观赋权,对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洪涝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估,最终制作出区县尺度的洪涝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湘江流域中西部致灾因子危险性低,中游地区孕灾环境敏感性高;环长株潭地区与衡阳市的承灾体脆弱性较高,但前者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其防灾减灾能力相对较强;湘江流域洪涝风险分布从东北向西南呈增强趋势,高洪涝风险区位于长沙市、益阳市、衡阳市及永州市南部,不同地区洪涝风险的主导因子不同。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多因子作用下地区洪涝风险的差异,可为区域防洪减灾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ARCGIS 熵权法 四维度模型 湖南省湘江流域
下载PDF
3岁女童盆部虚拟解剖模型的建立
9
作者 尹兆正 李琨 +7 位作者 张凤珍 赵靖 伊钰营 李磊 陈诚志 王钰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换和分割处理。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ReconstructionSystem提取重建该区域的数字三维模型。结果获取了女童盆部断层高清解剖图像,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标注;成功建立了虚拟女童盆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精确地显示了各结构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盆部手术模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重建可视化能立体真实地显示该区域及其邻近结构,为该区域的解剖、影像诊断和虚拟手术提供发育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部 断层解剖 三维重建 可视化人体 女童
下载PDF
剖面法与三维建模方法在资源量估算中的差异分析--以印尼某金矿为例
10
作者 汪昌亮 肖小高 徐萍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5期959-966,共8页
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剖面法与三维建模方法处于并行使用的状态。本文选取印度尼西亚某金矿床资源量估算实例,对几何法中的剖面法和三维建模法资源量估算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两种方法产生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主要的误差... 在资源储量估算中,剖面法与三维建模方法处于并行使用的状态。本文选取印度尼西亚某金矿床资源量估算实例,对几何法中的剖面法和三维建模法资源量估算过程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两种方法产生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方法主要的误差存在于投影、体积、地形、夹石剔除及品位计算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量估算 剖面法 三维地质建模法 印尼金矿
下载PDF
基于井轨迹空间特征的连井剖面三维可视化研发
11
作者 张理慧 王汉钧 +3 位作者 钱宇明 崔京彬 王井伶 王管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18-422,共5页
连井剖面是用于地层对比及储层精细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针对传统连井剖面二维显示不够立体直观及三维垂直投影显示又无法展示空间曲面信息的问题,通过研究三维空间中连井剖面绘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现方案。根据地震数据体信息,基... 连井剖面是用于地层对比及储层精细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针对传统连井剖面二维显示不够立体直观及三维垂直投影显示又无法展示空间曲面信息的问题,通过研究三维空间中连井剖面绘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实现方案。根据地震数据体信息,基于井身轨迹的空间几何特征,运用计算几何学、空间立体几何原理,得到井身轨迹的井身参数方程,构建三角网格,采用三角网拓扑技术、纹理映射技术和光照模型技术实现了沿井轨迹的连井剖面三维可视化。通过实际研发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研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各种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变化提供了一种新颖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井剖面 三维可视化 纹理映射 光照模型
下载PDF
长江上游典型碍航滩段航道整治数学模型及船舶仿真模拟研究
12
作者 李晓松 孔宪卫 +1 位作者 蔡翼枫 李笑晨 《水道港口》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长江是重要的航运通道,碍航滩段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严重影响,以长江涪陵至丰都老虎梁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水文地形资料,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典型滩段的碍航特性、整治参数、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船舶... 长江是重要的航运通道,碍航滩段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严重影响,以长江涪陵至丰都老虎梁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水文地形资料,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典型滩段的碍航特性、整治参数、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船舶操纵模拟,对整治方案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确定窄深型挖槽方案为最优整治方案,为消除通航瓶颈、保障船舶安全和航道畅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碍航滩段 航道整治 二维水流 船舶操纵模拟
下载PDF
TiAl合金在高电位流动电解液中的庞加莱截面分析
13
作者 刘伦峰 李凌 +2 位作者 王鑫 李文元 廖翠姣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TiAl合金在高电位电化学溶解过程中的电流密度时间序列呈现出明显的高维混沌行为,相空间重构已不能直观地展示系统的具体形态,针对此问题采用庞加莱截面、差分庞加莱截面及分布熵定量表征TiAl合金在不同压力电解液中的高电位溶解电流密... TiAl合金在高电位电化学溶解过程中的电流密度时间序列呈现出明显的高维混沌行为,相空间重构已不能直观地展示系统的具体形态,针对此问题采用庞加莱截面、差分庞加莱截面及分布熵定量表征TiAl合金在不同压力电解液中的高电位溶解电流密度时间序列的非线性行为特征。研究表明:差分庞加莱截面由于其去趋势化作用能更直观地反映合金电流密度的局部波动,局部波动越大散点越分散,说明合金发生非均匀溶解,局部波动越小散点越聚集,说明合金发生均匀溶解。结合分布熵运算结果可知,TiAl合金高电位电化学溶解系统在电解液压力为0.4 MPa时最稳定,合金发生均匀稳定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高维混沌 高电位溶解 庞加莱截面
下载PDF
基于频散非局部均匀化的一维变截面声子晶体杆轴向振动特性研究
14
作者 丁万玺 李小白 +1 位作者 王兴东 吴宗武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9期108-115,共8页
以一维变截面声子晶体杆为研究对象,基于频散非局部均匀化的方法,提出并构建了一维变截面杆的等效均匀化模型。通过与有限元仿真得到的固有频率对比,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计算不同晶格常数、周期、直径比条件下的固有频率。结... 以一维变截面声子晶体杆为研究对象,基于频散非局部均匀化的方法,提出并构建了一维变截面杆的等效均匀化模型。通过与有限元仿真得到的固有频率对比,验证所提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计算不同晶格常数、周期、直径比条件下的固有频率。结果表明:变截面杆基质体积分数保持不变时,变截面杆的长度增大,等效杆的晶格常数增大,非局部效应减弱,固有频率减小;周期数目改变,不改变带宽;增强体和基质的直径比越小、带宽越小。所提方法可为变截面声子晶体杆的工程应用问题提供参考,调节结构参数还可对不同类型截面杆工程化设计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变截面声子晶体 周期杆结构 非局部均匀化方法 固有频率 带隙
下载PDF
拖航船和多模块拼组箱式平台耦合模型水动力特性研究
15
作者 赵建成 孙永岗 +1 位作者 李珊珊 徐倩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8-24,共7页
箱式保障平台在海上物资运输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一种多模块拼组箱式平台设计方案,采用Ansys软件中的AQWA水动力模块,基于三维势流理论与时域分析方法,对拖航船拖曳下的箱式平台的水动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 箱式保障平台在海上物资运输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提出一种多模块拼组箱式平台设计方案,采用Ansys软件中的AQWA水动力模块,基于三维势流理论与时域分析方法,对拖航船拖曳下的箱式平台的水动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箱式平台左右两模块运动协调,基本保持一致;2)在规则波工况中,平台垂荡运动最大值随波浪周期递增表现往复振荡的特点,纵摇运动最大值随波浪周期递增整体呈递减趋势;3)在规则波工况中,随着周期的增大,拖曳缆绳张力整体呈现增大趋势;不规则波工况中,拖曳缆绳张力随着海况等级的增加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4)在规则波工况中,单位波幅下,随着周期的增大,中剖面剪力和弯矩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不规则波工况中,中剖面剪力和弯矩随着海况等级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通过数值研究,可为实际作业中拖航作用下箱式平台的水动力特性计算提供基准数据,推动箱式平台设计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式平台 运动响应 缆绳张力 中剖面载荷 三维势流理论
下载PDF
基于点云数据的大型复杂钢结构智能化施工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齐宏拓 刘界鹏 +4 位作者 程国忠 崔娜 刘雨鑫 刘虎 梁俊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5,共11页
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常面临施工尺寸质量难以把控、构件提升变形监测困难和合拢段现场配切效率低等问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全覆盖地、快速精准地获取复杂构部件在施工过程中的点云数据,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此,该... 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常面临施工尺寸质量难以把控、构件提升变形监测困难和合拢段现场配切效率低等问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全覆盖地、快速精准地获取复杂构部件在施工过程中的点云数据,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此,该文以重庆两江新区寨子路钢拱桥为工程背景,开展基于点云数据的大型复杂钢拱桥智能化施工方法的全流程研究。基于标靶球检测算法、快速四点一致集算法、迭代最近邻算法等实现标靶球点云数据的自动检测及多站点云数据之间的自动配准;通过BIM点云化技术、kNN算法等完成目标点云数据的半自动化提取,实现拱肋尺寸的智能化检测;基于八叉树算法、区域增长算法等实现拱肋提升变形的智能检测;为缩短拱肋的合拢工期,基于BIM模型焊缝信息提取技术、主成分分析算法、Canny边界检测算法、霍夫变换算法等提出数字化预拼装算法,得到合拢段的配切量。工程应用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智能施工方法效率高、自动化程度好,研究成果可为大型复杂钢结构的施工质量和安装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和算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复杂钢结构 智能化施工 施工尺寸质量检测 提升变形检测 合拢段配切 点云数据
下载PDF
基于多维度分级指标的连续刚构桥现浇段施工方案评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宏江 朱其涛 罗先丽 《价值工程》 2024年第25期25-28,共4页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因其结构刚度大、施工技术成熟的优势,在跨越山区沟谷等复杂地形中被广泛运用。支架现浇法是进行边跨现浇段浇筑的传统方法,但当两端桥台(墩)处于陡坡时,采用该法面临着支架体系失稳加剧的挑战。针对沟谷陡坡地...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因其结构刚度大、施工技术成熟的优势,在跨越山区沟谷等复杂地形中被广泛运用。支架现浇法是进行边跨现浇段浇筑的传统方法,但当两端桥台(墩)处于陡坡时,采用该法面临着支架体系失稳加剧的挑战。针对沟谷陡坡地形处边跨现浇段浇筑的技术难题,基于典型施工风险分析,提出了3种施工方案:支架现浇法、挂篮悬挑法、桥台悬托法;建立了进行方案比选的多维度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以某连续刚构桥为案例,采用有限元程序对多维施工性能指标展开分析,最终确定了挂篮悬挑法为最优方案。实践结果表明,采用挂篮悬挑法浇筑边跨现浇段能满足沟谷地形条件下的施工安全与经济要求,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案及评选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跨现浇段施工 多维度指标评价体系 方案设计优化 有限元数值分析 挂篮悬挑法
下载PDF
应用屏栅电离室测量^(16)O(n,α)^(13)C反应的模拟研究
18
作者 夏聪 胡益伟 +5 位作者 刘杰 邬泽鹏 白浩帆 任文凯 陈金象 张国辉 《现代应用物理》 2024年第2期52-60,76,共10页
基于Geant4建立了一套利用屏栅电离室测量^(16)O(n,α)^(13)C反应的模拟方法,能预测不同入射中子能量、不同屏栅电离室结构、不同工作气体和样品参数等实验条件下屏栅电离室测量到的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为了验证该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在... 基于Geant4建立了一套利用屏栅电离室测量^(16)O(n,α)^(13)C反应的模拟方法,能预测不同入射中子能量、不同屏栅电离室结构、不同工作气体和样品参数等实验条件下屏栅电离室测量到的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为了验证该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在北京大学4.5 MV静电加速器上开展了实验,实验所用的中子能量为5.06 MeV,工作气体为0.3 MPa的Ar与体积分数为3.45%CO 2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的氧作为待测样品)。实验测得了屏栅电离室的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且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此模拟方法提出了一套实验条件的优化方案,可为下一步在宽能区精确测量^(16)O(n,α)^(13)C反应截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O(n α)^(13)C反应 GEANT4 屏栅电离室 阴极阳极幅度2维谱 截面测量
下载PDF
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诊断及影像学特征研究
19
作者 陈秋艳 邱文芳 宁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2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及其形态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后12个月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产妇96例。其中,诊断为瘢痕憩室的34例纳入瘢痕憩室组...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诊断效能及其形态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3月在赣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术后12个月行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的产妇96例。其中,诊断为瘢痕憩室的34例纳入瘢痕憩室组,瘢痕愈合良好的62例纳入对照组。以磁共振成像(MRI)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阴道三维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诊断效能,观察瘢痕憩室的结构特点(瘢痕憩室长度、宽度、深度)、瘢痕周围肌层中的血流参数[血管化指数(vascularization index,VI)、流动指数(flow index,FI)、血管流动指数(vascularization flow index,VFI)]、高清(HD)流动模式下瘢痕周围血流分布。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结果:瘢痕憩室组月经天数长于对照组,前位子宫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剖宫产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后位子宫的瘢痕憩室长度、宽度和深度均显著大于前位子宫,残留肌层厚度小于前位子宫(P<0.05)。与对照组相比,瘢痕憩室组的VI、FI、VFI均显著高(P<0.05)。瘢痕周围区域展现出2 cm范围内的血流分布,对照组血流主要集中在0级和Ⅰ级,而瘢痕憩室组则以Ⅱ级和Ⅲ级血流为主,两组血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对诊断效能进行评估,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瘢痕憩室的AUC为0.95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96.8%。结论: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有效显示其形态影像学特征,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高效的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瘢痕憩室 经阴道三维超声
下载PDF
二维颅脑横切面法联合Omniview技术在超声筛查胎儿胼胝体中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李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6期12-14,21,共4页
目的:分析二维颅脑横切面法联合Omniview技术在超声筛查胎儿胼胝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2024年3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的11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行二维颅脑横切面法联合Omniview技术筛查胎儿胼胝体,分... 目的:分析二维颅脑横切面法联合Omniview技术在超声筛查胎儿胼胝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2024年3月在临沂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的11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行二维颅脑横切面法联合Omniview技术筛查胎儿胼胝体,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16例胎儿中,孕周20~25周38例,孕周26~30周33例,孕周31~35周25例,孕周36~40周20例;通过直线回归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胎儿胼胝体各径线值与枕额径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具体相关系数如下:胼胝体膝部0.840、胼胝体前体部0.600、胼胝体前中体部0.640、胼胝体后中体部0.670、胼胝体峡部0.700、胼胝体压部0.810、胼胝体前后径0.950;116例胎儿中,超声显示55名为男胎,61名为女胎。通过对比分析七组不同部位的径线值,结果显示男胎组和女胎组之间在胼胝体厚度及前后径线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胼胝体的厚度和前后径线值与性别无关。结论:二维颅脑横切面法联合Omniview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地筛查胎儿胼胝体的方法,在提高诊断效能的同时,能更有效地进行胎儿神经系统的评估和诊断,为胎儿神经系统异常的早期发现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颅脑横切面法 Omniview技术 超声 筛查 胎儿 胼胝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