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iteria for Distinguishing Floc Sedimentation and Gel-Like Network Sedimentation of Cohesive Fine-Grained Sediment in a Turbulent Flow
1
作者 Zhongfan Zhu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4年第5期24-31,共8页
The study on the criteria used to distinguish floc sedimentation and gel-like network sedimentation of cohesive fine-grained sediment in a turbulent flow has rarely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we deri... The study on the criteria used to distinguish floc sedimentation and gel-like network sedimentation of cohesive fine-grained sediment in a turbulent flow has rarely been carried out. I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we derive thre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these two different sedimentation phases by considering the comparison of the time that a characteristic floc takes to settle through mean distance between characteristic flocs and the time that it takes to move through the same dista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 turbulent flow. These criteria incorporate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that have been verified to have some influences on the sediment flocculation in some published literatures, and a simple analysis result is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our 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s of flocculation phenomenon of cohesive fine-grained sed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TERIA floc sedimentATION Gel-Like Network sedimentATION COHESIVE sediment Turbulent Flow
下载PDF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of floc size and floc settling velocity in coastal salt marsh of Luoyuan Bay, Fuji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WANG Aijun YE Xiang CHEN Ji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fine-grain sediments often aggregate into large and porous flocs. ElectroMagnetic Current Meters (EMCM) and 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 (LISST-ST) have been deployed withi... In coastal environments, fine-grain sediments often aggregate into large and porous flocs. ElectroMagnetic Current Meters (EMCM) and 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 (LISST-ST) have been deployed within a Spartina alterniflora marsh of the Luoyuan Bay in Fujian Province, China, to measure the current velocity, the floc size and the settling velocity between 15 and 22 January 2008. During the observations, the near-bed water was collect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and constituent grain size. Data show that: (1) the nearbed current velocities vary from 0.1 to 5.6 cm/s in the central Spartina alterniflora marsh and 0.1–12.5 cm/s at the edge; (2) the SSCs vary from 47 to 188 mg/dm 3 . The mean grain size of constituent grains varies from 7.0 to 9.6 μm, and the mean floc sizes (MFS) vary from 30.4 to 69.4 μ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an floc size and settling velocity can be described as: w s =ad b , in which w s is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mm/s), a and b are coefficients.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varies from 0.17 to 0.32 mm/s, with a mean value of 0.26 mm/s, and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during the flood tide is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the ebb tide. The current velocity and the SSC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flocculation processes and th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rtina alterniflora marsh current velocity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mean floc size floc settling velocity Luoyuan Bay
下载PDF
超声处理对煤泥组分沉降速度的影响
3
作者 张晓彬 温欣 +2 位作者 曹伟伟 李忠山 谭静 《矿产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高岭石与蒙脱石是煤泥中存在的主要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是影响煤泥沉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煤、高岭石和蒙脱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了超声强度、作用时间、超声脉冲间隔三类超声条件对其沉降效果以及絮... 这是一篇矿业工程领域的论文。高岭石与蒙脱石是煤泥中存在的主要黏土矿物,而黏土矿物是影响煤泥沉降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煤、高岭石和蒙脱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索了超声强度、作用时间、超声脉冲间隔三类超声条件对其沉降效果以及絮团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超声密度为0.4 W/cm^(3),超声作用时间为2 min时,高岭石和蒙脱石的沉降速度都得到了改善,选择合适的超声脉冲间隔时间对样品进行间断超声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的沉降效果,但是超声处理反而不利于精煤沉降。将精煤、高岭石和蒙脱石试样按2∶1∶1的比例混合制样,改变超声脉冲间隔时间对其进行超声处理,结果表明:对于混合试样,未经超声处理时沉降速度为2.67 cm/min,在超声密度为0.2 W/cm^(3),超声脉冲间隔时间为4 s时作用2 min,沉降速度提高到5.41 cm/min。图像分析与电位表征显示,适当的超声脉冲间隔时间使药剂作用发挥更充分,进而双电层得到最大程度压缩,最终提高了颗粒凝聚和絮团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工程 煤泥 沉降 超声处理 絮团
下载PDF
粘性泥沙絮凝现象研究述评(1):絮凝机理与絮团特性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庆河 王殿志 +2 位作者 吴永胜 练继建 赵子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80-90,共11页
絮凝现象是河口海岸细颗粒粘性泥沙研究的关键问题,它影响到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乃至河口海岸地理或环境的演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粘性泥沙絮凝机理?絮凝影响因素及絮团沉降规律等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细颗粒泥... 絮凝现象是河口海岸细颗粒粘性泥沙研究的关键问题,它影响到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乃至河口海岸地理或环境的演变?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粘性泥沙絮凝机理?絮凝影响因素及絮团沉降规律等还不是十分清楚?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特别是絮团特性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评价了部分研究成果,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泥沙 絮凝机理 絮团特性 泥沙运动 河口 布朗运动 不等速沉降
下载PDF
水流和电解质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影响试验 被引量:15
5
作者 柴朝晖 方红卫 +2 位作者 王茜 刘同宦 SONG Yunhao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为探索河口海岸地区水流和盐度共同作用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以泥沙浓度和絮团粒径为参数,采用自制的同轴旋转双筒产生运动水流和外加电解质的方法,研究6个水流强度(0 s^(-1)、1.38 s^(-1)、2.54 s^(-1)、4.67 s^(-1)、7.19 s^(-1)... 为探索河口海岸地区水流和盐度共同作用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以泥沙浓度和絮团粒径为参数,采用自制的同轴旋转双筒产生运动水流和外加电解质的方法,研究6个水流强度(0 s^(-1)、1.38 s^(-1)、2.54 s^(-1)、4.67 s^(-1)、7.19 s^(-1)、13.2 s^(-1)和20.3 s^(-1))和3种电解质(NaCl、CaCl_2、AlCl_3)作用下的黏性泥沙絮凝沉降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水流对黏性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与其强度相关。低强度水流(水流强度小于4.67 s^(-1))表现为初期促进、中后期阻碍的规律;高强度水流则由于强水流剪切力和自上而下的紊动掺混作用始终起阻碍作用。2电解质的存在将分别增强和减弱高、低强度水流所起作用;相同浓度下,当阳离子化合价从+1价变成+3价时,水流的影响作用更明显,尤其体现在稳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紊流 电解质 黏性泥沙 泥沙浓度 絮团粒径
下载PDF
絮凝剂单耗对全尾砂浆浑液面沉速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钦礼 王石 王新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8-324,共7页
以某铅锌银矿全尾砂沉降试验为例,分析添加不同絮凝剂单耗时,全尾砂浆浑液面沉速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究3个不同沉降阶段的机理。结果表明:随添加相对分子质量为8×10~6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单耗的增加,1 min内全尾砂浆的浑液面沉... 以某铅锌银矿全尾砂沉降试验为例,分析添加不同絮凝剂单耗时,全尾砂浆浑液面沉速的变化规律,旨在探究3个不同沉降阶段的机理。结果表明:随添加相对分子质量为8×10~6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单耗的增加,1 min内全尾砂浆的浑液面沉速先增加后减小;在加速自由沉降段,游离的"细"颗粒尾砂及过多的絮团水影响了浑液面沉速;在干涉沉降段,空间位阻效应导致的尾砂颗粒间互相排斥降低了浑液面沉速;在压缩沉降段,孔隙水减少及絮团水增加改变界面沉速;絮凝剂单耗0、10、20、30和40 g/t分别表示无、低、合理、高和超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M 全尾砂 絮凝体 沉速 作用机理
下载PDF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规律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楠 朱伟 +2 位作者 王亮 吕一彦 周宣兆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81-1686,共6页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土颗粒的沉降固结规律并不明确。室内沉降试验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分层抽取法,先得到土颗粒体积分布规律,再利用体积通量函数法计算不同粒组颗粒平均沉速。计算结果表明,吹填泥浆在沉降... 吹填泥浆中土颗粒沉降-固结过程十分复杂,其中土颗粒的沉降固结规律并不明确。室内沉降试验采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分层抽取法,先得到土颗粒体积分布规律,再利用体积通量函数法计算不同粒组颗粒平均沉速。计算结果表明,吹填泥浆在沉降过程中会出现3个区域,分别是干涉沉降区、絮体压缩沉降区和自重固结区;在沉降初期0~1 h和1~7 h内,干涉沉降区内土颗粒沉速远小于Stokes公式沉速计算值,颗粒沉速分别与颗粒直径的0.488 1和0.111 7次方有关。絮体压缩沉降区和自重固结区内颗粒基本不出现分选现象,均属于泥浆颗粒的沉积物;该试验中絮体压缩沉降区的密度约为1.04 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泥浆 体积通量函数 沉降-固结 STOKES 絮体压缩沉降
下载PDF
三维分形絮团沉降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金凤 张庆河 林列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53-1258,共6页
黏性泥沙絮团的形成机理和沉降特性对河口海岸细颗粒泥沙运动规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从微观结构出发研究絮团运动机理,由扩散受限絮凝体聚集模型生成不同大小的分形絮团,引入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三维分形絮团的静水沉降,获得了絮... 黏性泥沙絮团的形成机理和沉降特性对河口海岸细颗粒泥沙运动规律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从微观结构出发研究絮团运动机理,由扩散受限絮凝体聚集模型生成不同大小的分形絮团,引入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三维分形絮团的静水沉降,获得了絮团沉速的变化过程。比较格子Boltzmann算法模拟结果与采用盒子计数分维数的Winterwerp絮团沉速公式,发现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格子Boltzmann模拟方法可应用于河口海岸环境中的黏性泥沙运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泥沙 分形絮团 格子BOLTZMANN方法 静水沉降
下载PDF
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团发育与絮网发育临界判据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朱中凡 杨铁笙 +1 位作者 赵明 梁朝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5,共6页
单颗粒沉降、絮团发育沉降、絮网压缩沉降是粘性细颗粒泥沙悬浮体系絮凝发育的三种不同相态,其中关于从絮团发育沉降转变到絮网压缩沉降这一临界状态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从特征絮团的角度出发,考虑形成絮网的临界状态分别得出了静水、... 单颗粒沉降、絮团发育沉降、絮网压缩沉降是粘性细颗粒泥沙悬浮体系絮凝发育的三种不同相态,其中关于从絮团发育沉降转变到絮网压缩沉降这一临界状态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从特征絮团的角度出发,考虑形成絮网的临界状态分别得出了静水、动水不同条件下区分絮团发育与絮网发育的临界判据,其分析结果与试验观察定性的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团 絮网 临界判据
下载PDF
水中泥沙颗粒聚集的二维数值模拟——单体凝聚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谭万春 廖晓希 +4 位作者 李杰华 李昊阳 王云波 孙士权 吴方同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49-54,共6页
泥沙颗粒聚集形成絮体是高浊度水混凝处理过程中的中心问题.采用单体凝聚模型在二维空间内对泥沙絮体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运用分形理论对模拟絮体进行了性质分析,得到了粘附概率、粘附位置、运动路径和颗粒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规律... 泥沙颗粒聚集形成絮体是高浊度水混凝处理过程中的中心问题.采用单体凝聚模型在二维空间内对泥沙絮体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运用分形理论对模拟絮体进行了性质分析,得到了粘附概率、粘附位置、运动路径和颗粒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够成功用于水中泥沙颗粒聚集过程的研究;准确控制一些试验研究中无法考察的影响参数,是对水中泥沙颗粒聚集过程研究技术的有效补充和新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空间 泥沙絮体 数值模拟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絮凝体特性 被引量:24
11
作者 唐建华 何青 +1 位作者 王元叶 刘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3,共7页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流速。数据分析表明,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存在明显的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絮凝体的形成和破碎过程非常明显:水流动力条件直接导致絮凝体的破碎,盐水则促进絮凝体的形成;水流流速和盐度的变化分别造成了絮凝体的四分之一日和半日周期的变化,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盐度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比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更大且更快;粘性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现象的临界粒径为32.5μm左右。这为长江口浑浊带形成机制及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动力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絮凝体 LISST-100 泥沙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河段洪季中水期悬浮泥沙沉降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宇阳 严以新 +1 位作者 马平亚 张志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6,共8页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相同絮凝体粒径下,大潮差时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降速度都是小潮差时絮凝体的1.5倍,整个测量期间沉降速度约为0.5~3.0mm/s。针对目前利用分形学研究泥沙沉降特性的成果结合本文结果可知徐六泾处絮凝体质量分形维数约为2.5,并且由于泥沙形状及分布不均的影响泥沙沉降特性的系数约为0.4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絮凝体粒径 絮凝体密度 沉降速度 长江口 现场测量
下载PDF
三峡库区黏性泥沙在紊动剪切作用下的絮凝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祖波 王军 +1 位作者 李振亮 李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6-203,共8页
采集三峡库区忠县黄花城河段黏性泥沙进行紊动剪切作用下的絮凝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主要包括沉降柱、絮体分离室和絮体图像采集系统,试验中采用振动格栅产生近似均匀紊流场,并通过ADV(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测量流速来校核流体... 采集三峡库区忠县黄花城河段黏性泥沙进行紊动剪切作用下的絮凝试验研究。试验装置主要包括沉降柱、絮体分离室和絮体图像采集系统,试验中采用振动格栅产生近似均匀紊流场,并通过ADV(Acoustic Doppler Velocimetry)测量流速来校核流体剪切率和格栅振动频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该黏性泥沙絮凝效果明显,絮体最大粒径Df,95为73~126μm、平均粒径Df,50为18~33μm,絮体粒径分布受紊动剪切率和泥沙浓度的影响较大;(2)随着紊动剪切率的增大(从3.84 s-1至30.07 s-1),Df,95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剪切率为19.94 s-1时,Df,95达到最大值,大絮体(粒径大于96μm)的数量百分数也达到最大值;(3)相同紊动剪切率条件下,不同浓度(0.3~1.0 g/L)泥沙絮凝后的絮体粒径分布,基本符合"泥沙浓度越高,Df,95越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黏性泥沙 絮凝 剪切率 絮体粒径
下载PDF
罗源湾海岸盐沼悬沙粒度及沉降速率的观测和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关键词 海岸盐沼 互花米草 流速 悬沙含量 絮凝体 平均粒径 沉降速率 罗源湾
下载PDF
沉淀工艺絮体异常问题分析及解决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越群 赵宏杰 巩有奎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60-63,共4页
主要针对沉淀工艺絮体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矾花上浮的问题,分析了产生异常情况的几个主要原因,有水中气体的影响、温度的影响、混凝剂使用不当等。并详细介绍了各种原因产生的危害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沉淀 矾花上浮 气体 温度 混凝剂
下载PDF
高浓度黏性泥沙絮团微观结构及其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永平 罗雯 +1 位作者 许春阳 郁李丽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4,共7页
为探究絮团微观结构特征与高浓度黏性泥沙沉降特性间的关系,以高岭土沉降实验为基础,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分析絮团结构,从絮团微观结构角度解释黏性泥沙沉降过程中浓度分布、胶凝点浓度等特性,结合实验数据讨论常见的孔隙形态参数。结果表... 为探究絮团微观结构特征与高浓度黏性泥沙沉降特性间的关系,以高岭土沉降实验为基础,采用电镜扫描技术分析絮团结构,从絮团微观结构角度解释黏性泥沙沉降过程中浓度分布、胶凝点浓度等特性,结合实验数据讨论常见的孔隙形态参数。结果表明:絮团的微观结构与黏性泥沙的沉降特性密切相关,沉降过程中垂向浓度分布、胶凝点浓度等特性均可通过对絮团内部结构的分析得到合理解释;孔隙分形维数、孔隙圆度可作为量化评估孔隙结构的有效参数;由于孔隙的形态、数目、大小的差异,孔隙率的大小与孔隙分形维数、孔隙圆度的关联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泥沙 泥沙沉降 絮凝 絮团微观结构 孔隙结构参数
下载PDF
紊动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郭超 何青 +1 位作者 郭磊城 王宪业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5,共8页
利用室内环形水槽及高倍摄像设备,定量研究了不同悬沙浓度及紊动剪切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到的絮团粒径为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絮团中值粒径随着水体紊动剪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的中值... 利用室内环形水槽及高倍摄像设备,定量研究了不同悬沙浓度及紊动剪切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到的絮团粒径为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絮团中值粒径随着水体紊动剪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的中值粒径约为150μm,出现在紊动剪切为30 1/s条件下。悬沙浓度的增大促进絮团的发育,在350 mg/L条件下形成的絮团整体粒径比150 mg/L条件下的更大。絮团中值沉降速度在0.7~3.4 mm/s之间,絮团最大的中值沉速出现在紊动强度最大时65 1/s,此时所形成的絮团结构密实,有效密度较大。絮团有效密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采用变分形维数方法,对有效密度随粒径变化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絮凝 紊动剪切 沉速 有效密度
下载PDF
黏性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旺 祖波 +1 位作者 李振亮 王军 《人民珠江》 2018年第2期8-13,共6页
黏性泥沙絮凝是泥沙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自然水体中泥沙颗粒分布很广、水体环境不断变化,水温、盐度、流速、水环境等会对黏性泥沙絮凝产生各种影响,故对于各因素对絮凝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从微观角度介绍... 黏性泥沙絮凝是泥沙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自然水体中泥沙颗粒分布很广、水体环境不断变化,水温、盐度、流速、水环境等会对黏性泥沙絮凝产生各种影响,故对于各因素对絮凝的影响机理和影响效果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从微观角度介绍了黏性泥沙絮凝的机制,基于其絮凝机制,从泥沙特性、环境介质、环境动力这几个大方面出发,进一步讨论了各种影响因子(水流紊动,矿物种类,泥沙浓度,泥沙粒径及形态、离子、微生物等)对泥沙絮凝的过程的影响效果,并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絮凝 模拟 絮体 综述
下载PDF
初始湍流强度与耙架剪切对全尾砂絮凝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焦华喆 刘晨生 +2 位作者 吴爱祥 沈慧明 杨亦轩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1,共8页
资源绿色开采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深部井下开采技术的提高,充填采矿法已成为矿山开采领域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全尾砂絮凝脱水作为充填采矿法的核心,以深锥浓密机探究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是目前全尾砂浓密理论发展的前沿技术... 资源绿色开采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深部井下开采技术的提高,充填采矿法已成为矿山开采领域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全尾砂絮凝脱水作为充填采矿法的核心,以深锥浓密机探究全尾砂絮凝沉降规律是目前全尾砂浓密理论发展的前沿技术,深锥浓密过程中给料井初始湍流强度与耙架转速是影响全尾砂絮团尺寸与沉降行为的关键因素。利用自制智能连续浓密试验平台,对深锥浓密机内真实沉降环境进行模拟。结合高速摄像与粒子追踪技术,深入研究给料井内的絮团形成过程与沉降柱内的絮团沉降过程。采用MATLAB及ImageJ分析软件,研究了给料井(高度10 cm,横截面直径分别为4、5、6 cm)内初始湍流强度对絮团尺寸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剪切环境下絮团沉降行为规律。结果表明:在固体絮凝剂单耗(20 g/t)、入料浓度(10%)和固体通量(0.1~0.3 t/(h m2))一定的条件下,给料井横截面直径分别为4、5、6 cm时,对应的最大初始湍流强度分别为28.66%、25.99%、23.16%。絮团尺寸随初始湍流强度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当初始湍流强度为25.99%时,全尾砂絮团尺寸达到最大6.21 mm。剪切作用可加速絮团的沉降,相同条件下,耙架转速为0时,絮团沉降速度为1.23 cm/s;耙架转速为4 r/min时,絮团沉降速度为4.92 cm/s;耙架转速为8 r/min时,絮团沉降速度为3.36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絮团 初始湍流强度 絮团尺寸 剪切作用 絮凝沉降
下载PDF
斜管沉淀池结构参数优化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廷林 李玉仙 何文杰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6,共7页
研究认为斜管沉淀池的结构参数(管径d、管长l、倾角θ)和控制参数(表面负荷q、管内流速)影响沉淀效率。分析了进入斜管内絮体的运动轨迹,并借助姚氏特征参数推求设计参数对临界沉速u0的影响情况;同时,对沿斜管内壁下滑的絮团进行受力... 研究认为斜管沉淀池的结构参数(管径d、管长l、倾角θ)和控制参数(表面负荷q、管内流速)影响沉淀效率。分析了进入斜管内絮体的运动轨迹,并借助姚氏特征参数推求设计参数对临界沉速u0的影响情况;同时,对沿斜管内壁下滑的絮团进行受力分析,求取其对结构参数的最低要求。结果表明,u0与表面负荷q成正比,且存在满足絮团下滑条件的最大q;综合考虑絮体沉降和絮团下滑,不同q下存在较优管径d;考虑管长方向上的比临界沉速,斜管长度l可以选择为1.2~1.4m;q相同时,斜管倾角为35°~60°能基本满足絮团下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结构参数 絮体临界沉速 表面负荷 沉淀效率 下滑絮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