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岩松 章飞军 +1 位作者 郭学武 张曼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38,共9页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 20 0 2年 8月 ,沿穿过黄海冷水团的青岛至济州岛断面 ,在 4个站位放置沉积物捕获器采集沉降颗粒物。镜检发现无机颗粒物、生物粪球以及混杂聚合体是本断面沉降颗粒物主要类型。测定结果显示沉降颗粒物中的颗粒有机碳 (POC)、颗粒有机氮 (PON)、颗粒碳 (PC)、颗粒氮 (PN)和颗粒磷 (PP)的百分含量均呈现从表层到底层逐渐下降的趋势。采用两个改进的模型对底层颗粒物再悬浮比率进行了计算 ,显示黄海海域夏季底层沉降颗粒物再悬浮比率为 90 %— 96%,表明底层沉降颗粒物主要来源于沉积物的再悬浮。两模型所得结果一致 ,证明用温跃层底部颗粒物沉降通量代表水体中颗粒物净沉降通量的假设是合理的。水体中颗粒物、POC及PON的净沉降通量 (±SE)分别为 ( 1 2 65± 3 5 5 )g/(m2 ·d)、( 0 2 9± 0 0 4 )g/(m2 ·d)和( 0 0 6± 0 0 1 )g/(m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颗粒物 颗粒物通量模型 沉降通量 再悬浮比率 温跃层 黄海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沙分流和输移的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静 陈沈良 谷国传 《海岸工程》 2007年第2期1-10,共10页
据2002年9月长江口同步实测水文资料,运用标准水文法,对南、北支和南、北港的落潮分水分沙比和净泄分水分沙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差异,后者更能反映分水分沙在长江河口演变中的作用,“涨潮汇沙比”更能揭示北支泥沙的倒灌。... 据2002年9月长江口同步实测水文资料,运用标准水文法,对南、北支和南、北港的落潮分水分沙比和净泄分水分沙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差异,后者更能反映分水分沙在长江河口演变中的作用,“涨潮汇沙比”更能揭示北支泥沙的倒灌。水沙平衡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支仍趋于淤积,南支有冲刷迹象。经多站水沙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江口水沙运动具有径流“主体南泄”、汊道“副淤主刷”和水沙“输移分异”等特征,并指出水沙“输移分异”是北港泥沙输运大于南港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水沙通量 分流比 分沙比 汇沙比
下载PDF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及空间差异性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广伟 秦伯强 高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9-335,共7页
在水文状况、水质状况、生态类型均显著不同的三个太湖典型湖区,利用210Pb定年测定了近百年来沉积物及磷的沉积通量。结果发现,三个湖区磷的沉积通量及其变化规律相差很大。发生蓝藻水华暴发的梅梁湾近百年来沉积物和磷的沉积通量都比较... 在水文状况、水质状况、生态类型均显著不同的三个太湖典型湖区,利用210Pb定年测定了近百年来沉积物及磷的沉积通量。结果发现,三个湖区磷的沉积通量及其变化规律相差很大。发生蓝藻水华暴发的梅梁湾近百年来沉积物和磷的沉积通量都比较小,只是在近十几年来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太湖上游的夹浦沉积物沉积速率近百年来持续增加,只有表层有所下降,但表层12cm沉积物中磷的沉积通量却显著下降;处于太湖下游草型化的胥口湾湖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沉积物沉积通量呈增加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磷的沉积通量则呈振荡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磷的累积通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通量 空间异质性 铁磷比 太湖
下载PDF
悬沙模型的水流输沙相似条件 被引量:7
4
作者 乐培九 《水道港口》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水流输沙相似是悬沙模型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众所周知 ,目前所流行的所谓沉降和悬浮相似条件在变态模型中互为矛盾。理论分析表明 ,在变态模型中该两个相似条件均不能成立 ,替代它们的是一个所谓垂向泥沙通量比相似条件。
关键词 悬沙模型 沉降 悬浮 相似比尺 泥沙通量比
下载PDF
黄河流域洪水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欧阳 许炯心 +1 位作者 王随继 程东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6,共6页
利用1950~1985年大样本洪水资料,研究了黄河流域洪水过程中三黑小所控制的流域水沙条件与入海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的关系,分析了泥沙通量与流域水量、沙量和平均流量的关系。在三黑小沙量与入海泥沙通量的关系中,从量上看,黄河下游河道... 利用1950~1985年大样本洪水资料,研究了黄河流域洪水过程中三黑小所控制的流域水沙条件与入海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的关系,分析了泥沙通量与流域水量、沙量和平均流量的关系。在三黑小沙量与入海泥沙通量的关系中,从量上看,黄河下游河道具有“多来多排”的特性;从比例上看,具有“多来多淤”的特性。不同来源区洪水对泥沙通量和通量系数具有不同的影响,平均每场洪水泥沙通量按大小排序依次是:多沙粗沙区、下少沙区、上少沙区和多沙细沙区。通量系数按大小排序依次是:下少沙区、上少沙区、多沙细沙区和多沙粗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入海泥沙通量 通量系数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杭州湾枯季水沙若干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葛灿 潘存鸿 张沈阳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9,共10页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1.0,涨潮流相对增强,澉浦南岸和金山北岸尤为显著。含沙量平面上分布澉浦、杭州湾南岸两个高值区(大潮大于3 kg/m^(3),小潮大于1.3 kg/m^(3))以及北岸湾口至乍浦之间的低值区(大潮小于2 kg/m^(3),小潮小于0.9 kg/m^(3)),随潮汛变化显著,最大含沙量浓度通常滞后于急流时刻。各测站涨、落潮量和输沙量呈现“大涨大落”和“大进大出”的特征,造成杭州湾短时间尺度内的“大冲大淤”。大潮两涨两落金山与乍浦、乍浦与澉浦之间区域净输沙量可达几千万吨,净冲淤则在几百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流速比 水沙通量 冲淤分布 杭州湾
下载PDF
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钚同位素分布特征和应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冬霞 廖海清 +5 位作者 杨芳 王希欢 贾世琪 赵茜宇 张艺 柏杨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0-1120,共11页
钚(Pu)是与核工业密切相关的、以痕量或超痕量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放射性核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的分布特征、迁移行为及其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结果显示: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沉降通... 钚(Pu)是与核工业密切相关的、以痕量或超痕量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放射性核素。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的分布特征、迁移行为及其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结果显示: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沉降通量分别为7.31~554.00和4.80~240.60 MBq/km^(2),因研究区域所处环境及纬度的差异而变化;^(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分别为0.048~0.307和0.164~0.193,平均值分别为0.181±0.026和0.179±0.021;全球大气核试验沉降是中国土壤和湖泊沉积物中^(239+240)Pu的主要来源。作为重要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Pu同位素与其他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137)Cs、^(210)Pb和^(7)Be示踪法等)、遥感技术以及传统研究方法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大尺度环境区域中Pu的分析精度,提高^(239+240)Pu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示踪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9+240)Pu通量 ^(240)Pu/^(239)Pu同位素比值 土壤 湖泊沉积物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規律及小浪底水库对下游河道减淤作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志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31-42,19,共13页
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水流流量、含沙量以及泥沙粒径、河床形态等因素对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规律,并以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实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并验证了全下游河道输... 本文根据黄河下游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水流流量、含沙量以及泥沙粒径、河床形态等因素对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探讨了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规律,并以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实测资料,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并验证了全下游河道输沙率关系式。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特性,对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提出三个方案,分析了不同运用方式对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的作用。结果表明,只要运用得当,减淤效果显著,在水库最初25年运用期内可使下游河道减淤近67亿吨,相当于下游河道17年以上的淤积量,水库拦沙减淤比可达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输沙 输沙率 河道淤积 排沙比 黄河下游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区上段水、悬沙通量及其对北支演化的意义
9
作者 闵凤阳 汪亚平 +3 位作者 杨旸 高建华 张志林 徐海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0-1151,共12页
2007年9月在长江河口3条控制断面的全潮观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均以落潮流和落潮输沙占优,而北支大、小潮期间的水沙输运特征迥异;其特征与长江径流、河口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小潮期间,长江口北支以落潮流占优;大潮期间,则以涨潮流... 2007年9月在长江河口3条控制断面的全潮观测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均以落潮流和落潮输沙占优,而北支大、小潮期间的水沙输运特征迥异;其特征与长江径流、河口地形地貌特征密切相关。小潮期间,长江口北支以落潮流占优;大潮期间,则以涨潮流占优,且悬沙输运率比小潮期间增大一个数量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从1958年至今,长江口北支的分流比呈下降的趋势,已由11.8%降至目前的1.9%;长江口北支也由早期的悬沙输入(与径流方向相反)通道变为输出通道,目前其分沙比仍达6.4%~7.9%左右。总体上,分流分沙比呈显著减小趋势,这是长江口北支萎缩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北支分沙比显著大于分流比,将可能造成北支的进一步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通量 分流分沙比 长江口 北支
原文传递
长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过程分析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博渊 李义天 +4 位作者 余文钧 孙昭华 邓金运 柴元方 张春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80-2991,共12页
针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问题,以长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0~2017年大通站及各组分实测水沙和降雨量数据,在分析入海水沙和各组分变化过程及各组分贡献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贡献组分,进而预测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各组... 针对河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问题,以长江为研究对象,基于1950~2017年大通站及各组分实测水沙和降雨量数据,在分析入海水沙和各组分变化过程及各组分贡献比例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贡献组分,进而预测入海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各组分年径流量和降雨量的多年变化均不大,使得大通站入海年径流量多年变化不大,宜昌站对入海年径流量的贡献比例为48%。(2)大通站入海流量年内分配过程逐渐坦化,其中宜昌站为主要贡献组分,洪枯季平均贡献比例分别为233.79%和80.36%;宜昌站的主要贡献作用体现了其上游梯级水库群对大通站入海流量过程的调平效应。(3)流域水库建设将使得大通站入海流量过程坦化和年径流量稳定的趋势得以维持。(4)大通站年入海沙量自1985年起显著减少,三峡水库蓄水前大通站泥沙主要来自宜昌,其贡献比例为116.04%,三峡水库蓄水后,大通站泥沙主要来自宜昌-大通区间的河床补给,其贡献比例为53.29%;水库下游河床补给逐渐减少和水库淤积平衡时间延长将使得大通站多年平均入海沙量在较长时期内(>300年)不超过1.5×10^8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大通站 组分 水沙通量 贡献比例
原文传递
PROMOTING SILTATION EFFECTS AND IMPACTS OF HENGSHA EAST SHOAL O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被引量:4
11
作者 XIE Jun YAN Yi-xi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1年第5期649-659,共11页
For the Hengsha East Shoal Promoting Siltation Projec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his work developed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variable coefficient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For the Hengsha East Shoal Promoting Siltation Projec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this work developed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variable coefficient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suspended sedimentation using variable saturation recovery coefficients. Not only does the model yield good verification, preferably give the hydrodynamics and the sediment concentration, but also reach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lux by tide for studying the effect the measured topographical changes in the promoting siltation zone of the Hengsha East Shoal. Moreover,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ethod for examing the net sediment tran- sportation fs of the project of promoting siltation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ltation of the Hengsha East Shoal and siltation mouth layouts, entrance widths, entrance bottom elev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the South Main Dike on promoting siltation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net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flux by tide over the fixed bed and the direct movable b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net sedi- ment transportation flux by the tide is also useful for assessing the project in promoting siltation. Finally, we use the modeling results to analyze the water and sediment diversion ratios and the changes in silting and scouting in riverbeds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ompletion of the Hengsha East Shoal Promoting Siltation Project would not adversely affect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Deepwater Channel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ngsha East Shoal promoting siltation effects mathematical simulation sediment diversion ratio net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flux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