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ulation Method for Effect of Silt Sediment on Lifting Force of Hydraulic Gate 被引量:1
1
作者 高仕赵 徐国宾 王明斌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5年第1期50-55,共6页
In this paper, silt sedi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Bingham body, which is made up of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in front of a hydraulic gate. The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provide friction and shear stress in the course ... In this paper, silt sediment is considered to be Bingham body, which is made up of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in front of a hydraulic gate. The coarse and fine particles provide friction and shear stress in the course of opening the gate. They constitute together the adhesion force of the sediment. Based on this viewpoi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ormula for the effect of silt sediment on the lifting force. The formula includes gate weight, down-suction force, sealing rubber friction, plus-weight, water-column pressure, plus-silted-sediment weight and rolling(or sliding)-bearing friction. Finally,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mula has certain reliability and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 can meet the need of practical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steel gate plane steel gate lifting force silt sediment Bingham body
下载PDF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INCLUDING CURRENT AND SILT SEDIMENTATION (Ⅱ)——THE DISCRETE-TIME CASE ALONG CHARACTERISTICS
2
作者 罗振东 朱江 +1 位作者 曾庆存 谢正辉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4年第2期186-201,共16页
The mixed finite element(MFE) methods for a shallow water eq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water dynamics equations,silt transport equation,and the equation of bottom topography change were derived.A fully discrete MFE s... The mixed finite element(MFE) methods for a shallow water eq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water dynamics equations,silt transport equation,and the equation of bottom topography change were derived.A fully discrete MFE scheme for the discrete_time along characteristics is presented and error estimates are established.The existence and convergence of MFE solution of the discrete current velocity,elevation of the bottom topography,thickness of fluid column,and mass rate of sediment is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allow water equation error estimate current and silt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method
下载PDF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THE SHALLOW WATER EQUATIONS INCLUDING CURRENT AND SILT SEDIMENTA-TION (Ⅰ)-THE CONTINUOUS-TIME CASE
3
作者 罗振东 朱江 +1 位作者 曾庆存 谢正辉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4年第1期80-92,共13页
An initial-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shallow eq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water dynamics equations,silt transport equation, the equation of bottom topography change,and of some boundary and initial conditions is stu... An initial-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shallow equ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water dynamics equations,silt transport equation, the equation of bottom topography change,and of some boundary and initial conditions is studied, the existence of its generalized solution and semidiscrete mixed finite element(MFE) solu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error estimates of the semidiscrete MFE solution was derived.The error estimates are optim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shallow water equation error estimate current and silt sedimentation
下载PDF
河湖库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的内涵与发展方向
4
作者 朱伟 侯豪 +3 位作者 孙继鹏 钟军 王鑫 牟彪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6-467,共12页
淤积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影响深远,而底泥清淤是近些年淤积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措施。针对底泥清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梳理了底泥清淤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对底泥清淤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 淤积问题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影响深远,而底泥清淤是近些年淤积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措施。针对底泥清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梳理了底泥清淤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阐述了对底泥清淤的概念、内涵、类型及基本问题的科学理解;提出了淤积治理中底泥清淤必须明确的四大问题:为什么治理、治理什么、用什么方法治理以及对后续产物如何处置。依据淤积对河湖库产生的危害,可分为物理性淤积、化学性污染和生态性损害三种类型。分别讨论了工程清淤、环保清淤和生态清淤间的共性和差异。对底泥清淤工程在目的、目标、手段及后续处理处置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评述。未来底泥清淤势必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工程和管理行为,因此更加高效、低投入、绿色、可持续的底泥清淤技术,是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治理 底泥清淤 底泥 淤泥处理 淤泥资源化 尾水处理
下载PDF
不同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原位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涛 刘晔 +4 位作者 陈纪朝 龚逸 刘才生 王宗平 谢鹏超 《市政技术》 2024年第2期207-213,共7页
底泥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原位修复操作简便且对河道的破坏小。利用固定化菌剂原位修复实验装置,探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载体物理特性及载体对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 底泥修复是黑臭水体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原位修复操作简便且对河道的破坏小。利用固定化菌剂原位修复实验装置,探究了活性炭、沸石、陶粒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修复轻度淤积底泥的效能。载体物理特性及载体对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相对于沸石和陶粒具有更丰富的孔隙结构和更强的活性污泥吸附能力,沸石的吸附能力强于陶粒。不同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原位修复轻度淤积底泥实验结果表明,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有效降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其中活性炭固定活性污泥对底泥中有机质的降解效果最佳,60 d内有机质含量可降低45.2%;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促进底泥中重金属离子转移,其中沸石固定活性污泥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最佳,60 d内对铜离子、铬离子、铅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28.8%、27.2%、37.2%;此外,3种载体固定活性污泥均能有效去除上覆水中的CODCr、NH3-N、TN、TP,60 d内CODCr去除率基本超过50%,NH3-N、TN、TP去除率基本超过80%。综合底泥和上覆水处理效果可知,活性炭固定活性污泥的表现最优,其次为沸石固定活性污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淤积底泥 底泥原位修复 载体 活性污泥
下载PDF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下游河道2020年淤积成因分析
6
作者 杜泽东 秦蕾蕾 董先勇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向家坝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对岸坡稳定及通航具有重要影响,向家坝水电站运行后坝下游河床一直呈冲刷状态,但2020年首次出现淤积。采用输沙法和断面法计算向家坝出库沙量和下游河段泥沙冲淤量,结合气象、水动力及实勘资料,分析向家坝下... 向家坝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对岸坡稳定及通航具有重要影响,向家坝水电站运行后坝下游河床一直呈冲刷状态,但2020年首次出现淤积。采用输沙法和断面法计算向家坝出库沙量和下游河段泥沙冲淤量,结合气象、水动力及实勘资料,分析向家坝下游2020年淤积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向家坝蓄水后出库年径流量变化不大,出库沙量受上游电站拦沙作用大幅减少,但2020年向家坝下游支流降雨偏丰,支流输沙量大幅增加,产生区域强输沙过程;该年下游各控制站最高水位较历史平均水位均偏高,汛期比降变化不大,水流挟沙能力不足以输送显著增多的泥沙;加上采砂减少和采砂造成的下切幅度较大部位发生回淤。这些原因导致2020年向家坝下游河道产生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家坝水电站 泥沙冲淤 水面比降 水动力条件 河道采砂
下载PDF
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维护技术
7
作者 刘姝娜 韦真广 杜冰茹 《水运工程》 2024年第9期145-152,172,共9页
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常年淤积,如何在维护方案优化中考虑淤积特性的影响,兼顾通航安全性与疏浚工程经济性,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针对某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建立考虑波流耦合的泥沙数学模型,对比... 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常年淤积,如何在维护方案优化中考虑淤积特性的影响,兼顾通航安全性与疏浚工程经济性,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针对某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建立考虑波流耦合的泥沙数学模型,对比多种维护疏浚方案年回淤量,评估不同疏浚指标对航道回淤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疏浚宽度的增加可有效减小年回淤量。研究成果可为开敞式粉砂淤泥质航道的维护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敞式航道 维护性疏浚 粉砂淤泥质 波流耦合泥沙模型
下载PDF
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的静水沉降影响试验研究
8
作者 苏敏 唐弘楠 +1 位作者 刘志成 姚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过程中易发生絮凝现象,絮凝是否发生受到粒径、盐度、级配、矿物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以钾长石为例,研究粒径、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静水沉降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清水中的钾长石质粉砂絮凝临界粒径约为30μm,... 细颗粒泥沙的沉降过程中易发生絮凝现象,絮凝是否发生受到粒径、盐度、级配、矿物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以钾长石为例,研究粒径、级配和含盐度对钾长石质粉砂静水沉降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清水中的钾长石质粉砂絮凝临界粒径约为30μm,盐水可将絮凝粒径上限提高至50μm。絮凝最优含盐度为15 ppt,但不同粒径的絮凝指标有差异,盐度对粒径小于50μm的细颗粒影响更大,絮凝更显著,50μm以上的粗颗粒基本不发生絮凝。就絮凝结构而言,粗颗粒的钾长石质粉砂以单颗粒沉降为主,细颗粒则表现为颗粒间聚并絮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长石 粉砂 静水沉降 含盐度 级配 絮凝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与水沙调控指标
9
作者 陈翠霞 朱呈浩 +2 位作者 赵翔 高兴 罗秋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16,共11页
为科学指导黄河调水调沙调度实践,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对水沙调控指标进行优化。选取2011—2022年黄河下游实测121场不同含沙量级水沙过程,分析黄河下游水沙特点及其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以黄河下游不淤积以... 为科学指导黄河调水调沙调度实践,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对水沙调控指标进行优化。选取2011—2022年黄河下游实测121场不同含沙量级水沙过程,分析黄河下游水沙特点及其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以黄河下游不淤积以及主槽过流能力不降低为总体目标提出水沙调控指标。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具有两极分化的调控作用,高含沙量水流(平均含沙量S av>10 kg/m^(3))的沙量全年占比为94%,清水水流(S av<1 kg/m^(3))的水量全年占比为85%。②高含沙量水流的淤积效率与平均含沙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③清水水流的冲刷效率与平均流量呈正相关对数关系。④对于高含沙量水流,丰水年调控水量为80亿m^(3),平均流量为2000~4600 m^(3)/s,平均含沙量为50 kg/m^(3);平水年调控水量为10亿m^(3),平均流量为2000~4600 m^(3)/s,平均含沙量为150 kg/m^(3);枯水年水库不排沙。对于清水水流,需要避免下泄平均流量在800~1800 m^(3)/s范围内的水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规律 水沙调控 水沙过程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嘉鱼河段河床演变特性分析
10
作者 朱子园 陈静 毛武蓉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7期24-28,45,共6页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 嘉鱼河段是长江中游典型的碍航河段之一,需重点关注河床演变特性。根据1970~2021年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全面分析了该河段的冲淤、岸线、河床形态、洲滩深槽等变化,研究该河段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及2006年实施航道整治工程以来河床演变特性。结果表明:自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该河段岸线基本稳定,河床冲刷部位主要在枯水河槽;近些年断面形态逐渐趋于稳定,岸线变化不大;河段内洲滩平面位置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仅在复兴洲尾部左缘、燕窝镇对面江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江心洲;深槽平面位置较为稳定。研究成果可为该河段防洪调度、河道治理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冲淤变化 水沙条件 长江中游 三峡水库 嘉鱼河段
下载PDF
荆江河段泥沙冲淤对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2 位作者 王洪杨 郑力 李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018年7月排沙调度,通过设置不同的排沙比(7%~100%),计算分析了荆江河段冲淤对三峡水库排沙比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荆江河段全年总体冲刷,但排沙比较大时汛期仍可能淤积,上荆江河段受排沙调度影响相对较大;总体而言,2018年汛期水沙条件下,30%左右的排沙比是荆江河段洪季冲淤的临界点;排沙比提高后,汛期淤积部位大部分为边滩等缓流区,以及弯曲河段凹岸等,主槽仍冲刷,对维护滩槽高差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调度 场次洪水 水沙调节 泥沙冲淤 排沙比 荆江河段 三峡水库
下载PDF
Trend and Dynamic Cause of Sediment Particle Size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12
作者 杨云平 张明进 +1 位作者 李义天 樊咏阳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6年第6期992-1003,共12页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in recent 20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and-silt boundary and the mud area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e...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in recent 20 years, the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the sand-silt boundary and the mud area o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Yangtze Estuary we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effects of natural mechanism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recent years (2006-2013), the median grain size of sedi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rouped sediments in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area to the Yangtze Estuary have presented no obvious chang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2006; (2) The median diameter of the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displayed a coarsening trend with the decrease of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basin and the drop i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re area; (3) In 2004-2007, the sand-silt boundary in the north part (31 ~30'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hile that in the south part (31~30'S) moved inwards; In 2008-2013, both the sand-silt boundarie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par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moved inward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in the dry season, a relatively enhanced hydrodynamic force of the tides was gene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as well as a decrease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a flow along the banks in North Jiangsu; (4) The mud area where the maximum deposition rate is foun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ends to shrink due to the drop in sediment discharge from the basin, and the decrease in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shore area and erosion in the delta. Moreover, it tended to shift to the south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implement of the training works on the deep-water channel of the North Passage changed the split ratio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Passag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power of the discharged runoff in the South Pass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sediment sand-silt boundary mud area trend and cause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 YangtzeEstuary
下载PDF
Mapping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Bottom of the Ouladine Lagoon in Grand-Bassam (Ivory Coast_West Africa)
13
作者 Bi Kassia Francis Koffi Samassy Rokyatou Epouse Yeo Kouassi Kouamé Alfred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10期163-175,共13页
The Ouladine lagoon has an irregular bottom lined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s.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possible to observe sediments ranging from silts to sands and mixed sediments of variable color. Th... The Ouladine lagoon has an irregular bottom lined with different substrates.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ke it possible to observe sediments ranging from silts to sands and mixed sediments of variable color. These different fractions have varying proportions. The coarse fraction (>63 μm) has percentages ranging from 0 to 77% and the fine fraction ( μm) from 22.46 to 100% in the different sediments collected. The minority fraction of fine sands occupies the northern banks where the greatest depths of the section parallel to the coastal strip are observ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sandy fractions occupy the southern shore up to the vicinity of the Azuretti mangrove island. This sandy fraction is also present on almost the entire section from the Comoé-Ebrié lagoon confluence to the closed mouth. The grain size characters of the sediments, such as the diagram of the classification coefficient So and the mean Mz, show well-classified sands. These sediments are deposited in a slightly agitated environment coming mainly from dunes and rivers. The sands of the estuarine complex were emplaced by saltation for most samples and by ro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strate LITHOLOGY siltS sediments Barrier Beach Mouth Granulometric ESTUARINE SALTATION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典型江心洲的形态调整及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青青 季永月 +5 位作者 严聆云 曾思栋 唐小娅 李进林 余勇 陈吉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7,共9页
三峡水库的运行显著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动力条件,引起江心洲形态冲淤调整。为进一步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对江心洲形态调整的影响,选取库区5个典型江心洲为研究对象,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以及三峡水库2003-2017年实测的地形和水沙资料,定量... 三峡水库的运行显著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动力条件,引起江心洲形态冲淤调整。为进一步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对江心洲形态调整的影响,选取库区5个典型江心洲为研究对象,采用Landsat遥感影像以及三峡水库2003-2017年实测的地形和水沙资料,定量分析了不同阶段江心洲的形态调整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伴随三峡库区水位波动,江心洲出露面积逐渐减少,河床呈现累计淤积态势,加快了江心洲的冲淤变化,其中156 m蓄水高程(2006年10月-2008年10月)的淤积强度最大,而2012年后淤积显著变缓;在空间尺度上,距离大坝越远,江心洲淤积强度越小,变动回水区江心洲因受采砂影响,河床局部地形出现不规则变化;同时,受三峡回水影响,江心洲发育模式改变,洲尾顺水流朝下游发育淤长,洲头受清水冲刷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心洲 冲淤调整 水沙变化 Landsat遥感影像 形态时空演变 三峡水库
下载PDF
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15
作者 范馨逸 胡作龙 +2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河道冲淤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府谷、吴堡、龙门3个典型水文站径流泥沙及河道断面数据,分析了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近11年来府谷-龙门段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其中府谷-吴堡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量逐渐减小,吴堡-龙门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逐年加剧。(2)府谷-吴堡段呈水减沙增的趋势,吴堡-龙门段整体表现为水多沙少,两河段河道冲淤量与水流含沙量变化同步。(3)府谷-吴堡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增加趋势,河道冲刷变缓;吴堡-龙门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减小趋势,加剧河道侵蚀。(4)府谷站入黄泥沙量增加,河道侵蚀力降低,河道冲刷变缓;吴堡站入黄泥沙量减少,河道侵蚀力增强,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结论]径流泥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研究该河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动力机制对进一步减少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预防中下游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道冲淤 水沙变化 中值粒径 水沙关系曲线
下载PDF
气动冲沙技术在新沂河海口枢纽挡潮闸的应用
16
作者 陈犇 丁磊 +3 位作者 丁跃 杨帆 杨啸宇 胡志浪 《江苏水利》 2023年第11期8-12,共5页
近年来,沿海挡潮闸闸下泥沙淤积问题较为突出,传统清淤方法对受季节、现场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清淤效果有待提高。针对新沂河海口枢纽挡潮闸闸下淤积问题,采用了气动冲沙减淤防淤技术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排气气... 近年来,沿海挡潮闸闸下泥沙淤积问题较为突出,传统清淤方法对受季节、现场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清淤效果有待提高。针对新沂河海口枢纽挡潮闸闸下淤积问题,采用了气动冲沙减淤防淤技术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排气气压和喷嘴角度是影响闸下减淤效果的重要因素,排气气压与冲沙坑体积成正相关;喷嘴角度90°适用于清淤范围小且淤积深度较深的情况;喷嘴角度45°适用于清淤范围大且淤积强度中等的情况。综合考虑防淤效果和经济成本,2 mm喷嘴孔径更适用于日常防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冲沙技术 海口枢纽挡潮闸 泥沙淤积 防淤减淤
下载PDF
河流挟沙浓度对沉管基槽内回淤厚度的影响
17
作者 冯先导 韩鹏鹏 +1 位作者 仇正中 王聪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5,23,共7页
在内河中修建沉管基槽后,水流经过基槽时,泥沙会在基槽内部形成淤积。为研究基槽内回淤厚度分布规律,依托襄阳沉管隧道项目,采用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短期沉管基槽内不同位置回淤厚度,探析沉管下放前后对回淤厚度的影响... 在内河中修建沉管基槽后,水流经过基槽时,泥沙会在基槽内部形成淤积。为研究基槽内回淤厚度分布规律,依托襄阳沉管隧道项目,采用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短期沉管基槽内不同位置回淤厚度,探析沉管下放前后对回淤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基槽垂线方向上,泥沙浓度随着水深增加而增加;水流经过基槽时,流速减弱造成挟沙能力下降,回淤主要集中在基槽前坡和基槽内,在基槽后坡回淤厚度较小。在安装沉管后,基槽过流面积减小,在沉管底部回淤厚度比顶部回淤厚度要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河流中挟沙水流在基槽内回淤厚度分布规律,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淤厚度 泥沙浓度 沉管基槽 冲淤地形 流场分布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刷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许全喜 董炳江 +1 位作者 袁晶 朱玲玲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0-661,共12页
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成运用后,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2001-2021年期间宜昌至长江口已累计冲刷了50.3亿m^(3),需厘清河道冲刷对河势、防洪、航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表明:三峡... 三峡及其上游干支流梯级水库建成运用后,大坝下游“清水下泄”引起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2001-2021年期间宜昌至长江口已累计冲刷了50.3亿m^(3),需厘清河道冲刷对河势、防洪、航运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稳定,弯道段出现切滩撇弯、汊道段出现塞支强干等现象;河道槽蓄量的持续增加,进一步增大了河道调蓄和行洪能力,但水流顶冲点的变化和近岸河床的冲刷下切,使得河道崩岸频发,并影响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在河道冲刷、河势控制与航道工程综合作用下,长江中下游航道条件总体得到改善,但河道不均衡冲刷使得坝下游砂卵石河段出现“坡陡流急”,沙质河段出现洲滩散乱、航槽移位等现象,影响航道条件;同流量下枯水位呈下降态势,逢极枯年份影响长江中下游用水安全;江湖关系发生新变化,“三口”分流道由原淤积转为冲刷,两湖湖区水位不同程度的降低,枯水位出现时间有所提前,不利于湖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三峡工程实施枯水期补水调度和“压咸潮”调度以及长江口北支淤积减缓,对于遏制长江口咸潮入侵有利,入海泥沙显著减少引起长江口近岸河床冲刷,影响沿岸码头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 水沙变化 河道冲淤 河势变化 防洪安全 江湖关系
下载PDF
人工采砂坑地形对水动力泥沙环境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谭海川 唐亮 +2 位作者 杨洁 王琮 张永强 《海岸工程》 2023年第4期369-382,共14页
海底管道是重要的能源生命线,海底管道路由上的采砂坑对管道在位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为评估深港海底管道路由区域海流冲淤采砂坑对深港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利用长期实测资料对比,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海底管道路由上采砂... 海底管道是重要的能源生命线,海底管道路由上的采砂坑对管道在位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为评估深港海底管道路由区域海流冲淤采砂坑对深港海底管道在位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利用长期实测资料对比,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海底管道路由上采砂坑冲淤问题,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与实测资料能够较好吻合。研究得出波浪潮流作用下采砂坑的冲淤规律和未来十年的变化特征:采砂区内为淤积环境,北侧边界向西北方向扩展,远离管道走向,对管道无影响;南侧边界向东南方向扩展,造成铜鼓水道附近管道冲刷;东侧靠近管线段采砂坑坡顶受到侵蚀,导致采砂坑边界线向管线扩展。本文为深港海底管道路由采砂区海流冲淤分析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采砂坑 泥沙冲淤 海底管道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河南难处理金矿泥砂分选工艺试验研究
20
作者 李伟英 肖良 +2 位作者 江全秀 邱万鑫 廖银英 《福建冶金》 2023年第2期8-13,共6页
将河南某金矿的不同给矿即氧化矿、硫化矿、半氧化矿按1:1:1的比例配成混合矿,混合矿通过0.2mm粒级开展泥砂分选试验获得精矿金品位199.27g/t、金回收率76.07%,尾矿金品位0.46g/t、金损失率23.93%,对比混合矿的现场工艺验证试验结果,混... 将河南某金矿的不同给矿即氧化矿、硫化矿、半氧化矿按1:1:1的比例配成混合矿,混合矿通过0.2mm粒级开展泥砂分选试验获得精矿金品位199.27g/t、金回收率76.07%,尾矿金品位0.46g/t、金损失率23.93%,对比混合矿的现场工艺验证试验结果,混合矿泥砂分选试验获得精矿的金品位提高将近1.5倍,金回收率提高了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砂分选 含泥量大 金矿 浮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