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eistocene Outwash Accumul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Change in the Midstream of Dadu River,Sou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7
1
作者 TU Guoxiang HUANG Runqiu +1 位作者 DENG Hui LI Yanr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924-931,共8页
Ancient outwash accumulations, deposited in Pleistocene with complicate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overed in the midstream valley of Dadu River, Southwestern China. Their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i... Ancient outwash accumulations, deposited in Pleistocene with complicate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overed in the midstream valley of Dadu River, Southwestern China. Their sedi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investigated for gaining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dependency of Paleoclimate changes in this area. This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detailed site investigation,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test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dating tests) for two representative outwash accumulations.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several main conclusions are drown out as follows: 1) The accumulation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coarse soils (coarse fraction is over 50%) and very coarse soils (coarse fraction is about 20%-35%, and very coarse fraction is over 55%); 2) The coarse soils are sub-rounded well-sorted and sub-stratified to well-stratified, while the very coarse soils exhibit sub-rounded to sub-angular and poorly-sorted; 3) The accumulations are postulated to have been intermittently deposited in three time periods. This is evidenced by two layers of weathered/ residual clay, purple to brick red in color; and 4)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temperature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over three time periods, i.e., 280 ka B.P. to 120 ka B.P., 110 ka B.P. to 80 ka B.P. and 70 ka B. P. to 25 ka B.P., and declined twice at 120 ka B.P. and 77 ka B.P.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wash accumulations sedimentary properties paleoclimate changes
下载PDF
Geochemistry of the Aptian bituminous limestones in Gümuü?hane area,Eastern Black Sea region:new insight into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climate conditions
2
作者 Merve Ozyurt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71-987,共17页
Aptian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deposition of organic-rich sediment.The Aptian bitumen limestone horizon,which is thin decimetre-thick sequences,locally crops out in the Kircaova area,Eastern Black Sea Region(Ea... Aptian is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deposition of organic-rich sediment.The Aptian bitumen limestone horizon,which is thin decimetre-thick sequences,locally crops out in the Kircaova area,Eastern Black Sea Region(Eastern Pontides).They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Aptian bitumen limestone in the other Tethys Reams.They are proposed as episodes of increased organic matter.However,background factors controlling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are poorly known.In this study,we present new inorganic geochemistry,including trace elements,rare earth elements(REE),redox-sensitive elements(RSE),stable-isotopes(δ~(18)O andδ~(13)C),and total organic carbon(TOC).We integrated new geochemical data with existing stratigraphy,paleontology,and organic chemistry data to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paleoclimate conditions during Aptian.The lacustrine bitumen limestone(LBL)samples have variedδ~(13)C(ave.-1.45‰)andδ~(18)O(ave.-4.50‰).They possess distinct REE patterns,with an average of REE(ave.14.45 ppm)and Y/Ho(ave.35)ratios.In addition,they have variable Nd/YbN(0.28-0.81;ave.0.56)and Ce/Ce*(0.68-0.97;ave.0.86),and relatively high Eu^(*)/Eu(1.23-1.53;ave.1.35).They display seawater signatures with reduced oxygen conditions.The enrichment in RSE(Mo,Cu,Ni,and Zn)and the low Mo/TOC(0.70-3.69;ave.2.41)support a certain degree of water restriction.The high Sr/Ba,Sr/Cu,Ga/Rb,and K/Al records of the LBL facies suggest hot house climatic conditions.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as probably an isolated basin that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marine basin.In addition to depositional conditions,the region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climate,increased run-off period,nutrient levels,alkalinity level,and dominant carbonate producers favored the enrichment in organic matter of LBL facies.Thus,extreme greenhouse palaeoclimate condition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in the isolated basin.Our results are conformable with the published data from marine,semi-restricted basin,and lacustrine settings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Tethys margin.Thus,this approach provides the first insight into the Aptian greenhouse paleo-climate conditions of the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NE Turk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tian paleoclimate sedimentary conditions GEOCHEMISTRY REE C and O isotopes Limestone Eastern Black Sea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晚侏罗世沉积环境与古气候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敏 李祥辉 王旌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3-1015,共13页
【目的】侏罗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期间存在着气候长期变化和短期波动,且在陆相盆地有响应。我国同期发育多个大型陆相盆地,但各个盆地中的记录有差异,本文试图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做较为细致的刻画。【方法】基于... 【目的】侏罗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期间存在着气候长期变化和短期波动,且在陆相盆地有响应。我国同期发育多个大型陆相盆地,但各个盆地中的记录有差异,本文试图对四川盆地东北部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做较为细致的刻画。【方法】基于该地区中—上侏罗统陆相红层的野外详细观察,开展了显微碎屑组分统计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二氧化碳浓度重建等研究。【结果】下部岩性以红棕色泥岩为主,向上绿灰、浅灰色长石类砂岩增多;沉积环境单元分为曲流河、湖泊和古土壤;相序上表现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以低砂泥比的曲流河泥岩为主,常土壤化改造形成古土壤相,上侏罗统遂宁组下部湖泊泥岩和粉砂岩占优,遂宁组上部和蓬莱镇组演变为高砂泥比的曲流河,岩性变粗地层变厚;相对于川西和川中地区,川东北地区沉积环境单元和相序较为单一。依据F/Q和F/L指数,将研究区中—晚侏罗世气候变化分为半干旱—干旱两个半旋回,分别对应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遂宁组下部、遂宁组上部+蓬莱镇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指示中侏罗世相对温凉,晚侏罗世早期转为温暖,中—晚期属于高温炎热气候,与全球同期古海洋气候格局相似。【结论】总体而言,四川盆地东北部中—晚侏罗世属于温凉—温暖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相似,但晚侏罗世中—晚期东、西部可能存在高温炎热与半湿润间断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干旱—半干旱 古气候 侏罗纪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4
作者 庄其天 何宏林 +3 位作者 魏荣珠 王忠梅 石峰 闫纪元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6-501,共16页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露的约8.1 Ma以来的详细沉积记录,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工作。【结果和结论】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太原盆地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河流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其中分别在5.8~4.4 Ma和2.2~1.6 Ma发育两期覆盖整个太原盆地的湖泊。物源分析表明在5.8 Ma前后存在物源转变。5.8 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太行山脉的侏罗系石英砂岩;5.8 Ma以后物源转为以三叠系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吕梁山北部的变质岩和火山岩碎屑进入盆地,表明汾河开始流入太原盆地。太原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区域古气候和构造的关系,表明盆地的湖泊扩展过程主要受构造沉降控制,是青藏高原东向扩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堑系 太原盆地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古气候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5
作者 张治波 郭英海 +4 位作者 郑伟清 曾春林 李岩 赵迪斐 张家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4-138,共15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 四川盆地是我国页岩气开发的主力产区,川东北地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开发的接替区,备受关注。为了探究川东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控制因素及富集模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14件页岩进行元素分析,并结合测井曲线特征,探讨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体系、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初级生产力和古气候关系。识别出了3个三级层序(SSQ1,SSQ2和SSQ3),海平面经历了由高—低—高—低的过程,结合页岩元素的w(V)/w(Cr),w(V)/w(V+Ni),w(Ni)/w(Co),w(Sr)/w(Cu),w(Sr)/w(Ba),T(℃)等参数,指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经历了氧化—贫氧—缺氧还原—贫氧—氧化的淡水环境;气候经历了温暖湿润—干旱寒冷—温润湿润—干旱寒冷—温暖湿润演化过程,温度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过程。川东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模式可划分为Ⅲ阶段模式,第Ⅰ阶段,五峰组到龙马溪组底部沉积时期,有机碳逐渐增高阶段;第Ⅱ阶段,龙马溪组中部,有机碳富集阶段(甜点段);第Ⅲ阶段,龙马溪组上部,有机碳逐渐降低阶段。期望为川东北地区页岩气的勘探提供依据,下一步,将开展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对有机质富集的资源响应研究,深化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沉积体系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五峰组–龙马溪组 川东北
下载PDF
渤海C油田馆陶组辫状河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
6
作者 刘百川 石飞 +2 位作者 邓猛 李永春 姜春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2期209-218,共10页
渤海C油田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已钻井揭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认识馆陶组砂体叠置规律与沉积演化模式,查明宏观沉积控制因素,本文利用岩芯、测井、钻井、现代调研资料等开展沉积特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馆陶... 渤海C油田馆陶组发育辫状河沉积,已钻井揭示开发潜力巨大。为了认识馆陶组砂体叠置规律与沉积演化模式,查明宏观沉积控制因素,本文利用岩芯、测井、钻井、现代调研资料等开展沉积特征、砂体分布规律与沉积控制因素研究。研究表明:馆陶组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泛滥平原微相,其中心滩与辫状河道砂体呈单独型、接触型、切叠型和多期叠置型接触;砂体的分布样式受基准面旋回控制,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中-下部易形成大面积连片分布砂体,在纵向上呈拼合板状,而中期基准面旋回的下降半旋常形成独立式分布的砂体;单一期次心滩宽度为62~467 m,长度为269~1896 m,单河道宽度为20~151 m,古物源、古构造背景、古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辫状河的演化,并建立了在不同古环境背景下的两种辫状河沉积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储层地质建模和提高开发井砂体钻遇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陶组 辫状河 沉积特征 古气候 沉积模式 渤海C油田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铀成矿环境及矿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朱小兵 郭业达 +1 位作者 刘明 罗潇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11-920,共10页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物化探测量、岩矿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区内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油砂山组为一套辫状...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新近系油砂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铀矿地质调查、实测剖面、物化探测量、岩矿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区内的铀矿化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巴依地区油砂山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泥-砂-泥”结构,含砂率较高,砂质岩层占总地层厚度约53.6%,单层砂体厚度最大为20 m,一般为3~5 m,砂体较为疏松,埋深浅,一般为200~400 m;油砂山期为富氧的古沉积环境,整体为淡水相,气候以干热环境为主导,在上、下油砂山分界期附近存在干湿转变气候,提供了利于后期铀成矿作用的古沉积环境;区内铀矿化发育,在油砂山组中新发现2条铀异常带,铀异常产于黄褐色含炭砂(砾)岩中,见钒钾铀矿,是砂岩型铀矿化产物。综合分析认为巴依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好,其中上下油砂山组可作为柴达木盆地东部铀矿勘查的主要找矿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古气候 铀矿化 柴达木盆地东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宁东石槽村地区直罗组沉积体系与铀矿化关系
8
作者 芮婷 职荣军 +4 位作者 王海波 周文生 窦志娟 马杰 赵德才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3期483-491,共9页
宁东石槽村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马家滩地段,在直罗组地层中发现一定规模的铀矿化,其中工业矿体具有明显的层控特点。为探讨直罗组沉积体系与铀矿化关系,通过对直罗组地层进行岩石学、测井、沉积物粒度、孢粉化石研究,明确了... 宁东石槽村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马家滩地段,在直罗组地层中发现一定规模的铀矿化,其中工业矿体具有明显的层控特点。为探讨直罗组沉积体系与铀矿化关系,通过对直罗组地层进行岩石学、测井、沉积物粒度、孢粉化石研究,明确了石槽村地区直罗组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石槽村地区直罗组早期属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温带型气候,有逐渐向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转变的趋势。直罗组为河流沉积体系,直罗组上段及下段上亚段时期为曲流河沉积,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时期为辫状河沉积,铀矿化主要赋存于辫状河河道充填砂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特征 铀矿化 古气候 直罗组 宁东石槽村地区
下载PDF
昭通盆地褐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对沉积环境的响应
9
作者 杜芳鹏 李聪聪 +3 位作者 谭富荣 贺小元 许文哲 杨剑羽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昭通盆地是云南新近纪小型褐煤-泥炭盆地之一,为查明昭通盆地褐煤中金属元素富集特征,恢复褐煤沉积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采集了昭通盆地M_(2)煤层上部褐煤样品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M_(2)褐煤层主要特征为SiO_(2)含量低,平均... 昭通盆地是云南新近纪小型褐煤-泥炭盆地之一,为查明昭通盆地褐煤中金属元素富集特征,恢复褐煤沉积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采集了昭通盆地M_(2)煤层上部褐煤样品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M_(2)褐煤层主要特征为SiO_(2)含量低,平均仅占灰成分的24.4%,明显低于中国煤平均值;微量元素均未达到富集,富集程度为正常或亏损。在褐煤样品的地质和煤质特征约束下,通过Sr/Ba、δCe、Sr/Cu等指标恢复M_(2)煤层上部主要形成于湿润-半湿润气候,低盐度、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水体流动性较弱,陆源碎屑供给弱;气候特征与沉积环境在垂向上具有一定变化,根据地球化学指标可将其划分为5个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气候经历了半湿润-湿润-半湿润-半湿润-湿润;响应地,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经历了弱氧化-弱还原-弱氧化-弱还原-弱氧化,水体流动性和陆源碎屑供给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减弱-增强的周期性变化。该研究可为昭通褐煤关键金属元素富集研究及沉积环境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盆地 褐煤 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下载PDF
古环境、古气候分析对P-T之交灭绝事件的启示——以豫西济源孙家沟组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伟 许欣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刘云龙 李婉颖 吴盼盼 张湘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2-408,共17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和陆地均经历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危机,大灭绝事件前后沉积环境的恢复及古气候的重建是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的基础。济源盆地位于华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陆相地层发育完整且接触清晰,是研究华北板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化的良好区域。以豫西济源大峪镇剖面孙家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孙家沟组从下部曲流河环境逐渐过渡为滨湖环境。孙家沟组下、中段地化数据表明当时的年降水量较低,古温度与化学风化强度较高,反映了干旱—半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可能为全球性巨型季风影响的结果,并由此导致了“济源动物群”的消失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的发育。中段沉积期末期气候向湿润转变,到上段顶部干旱气候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并持续至早三叠世。整体上,孙家沟组沉积期呈湿润—干旱—半湿润—干旱的气候变化,干旱炎热的气候可能是研究区陆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环境的退化加剧了陆相生物灭绝;根据岩性特征、古气候、古环境、MISS等,综合推测P-T之交灭绝事件发生在孙家沟组沉积期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源盆地 孙家沟组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南部上白垩统姚下段红色砂体特征、成因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邢作昌 李子颖 +6 位作者 王海涛 贾立城 宁君 田明明 刘武生 吴大坤 林效宾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87-1001,共15页
松辽盆地主力产铀层位——姚下段红色砂体的成因是制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开展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时空特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的红色砂体宏微观特征。在此基础上,... 松辽盆地主力产铀层位——姚下段红色砂体的成因是制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开展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及时空特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的红色砂体宏微观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姚下段沉积期古气候、伴生红色泥岩、古河道、古水深等多因素耦合分析,认为姚下段红色砂体呈面状展布、砂体厚度中心严格受古河道控制、岩石孔隙间发育强烈赤铁矿化等一系列宏微观特征是姚下段沉积期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的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中的震荡变热旋回的陆上河流相沉积的地质记录,提出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体主体以极热古气候控制下的原生河流相沉积成因为主。在此基础上提出盆地西南部钱家店断陷、龙湾筒断陷等深部富铀建造之上红杂色建造中原色红色砂岩断裂附近的灰色砂岩透镜体,姚下段红色砂岩中夹的薄层灰色泥岩附近的灰色砂岩集中区,均是有利的渗出成矿目标地质体。该研究明确了盆地西南部主力产铀层位红杂色建造的原生性,指出姚下段具备渗出成矿的先决条件,进而为区内利用渗出找矿新思路开展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砂体 原生成因 渗出成矿作用 古气候 姚下段 砂岩型铀矿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主田组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分析
12
作者 朱蕾蕾 陈留勤 +1 位作者 吴文斌 丁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 华南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为认识特殊的白垩纪温室气候在东亚低纬度的陆地响应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野外剖面观测和样品粒度、色度、碳酸钙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含量等实验,对广东南雄盆地中南部的主田剖面主田组进行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田组由一套细粒碎屑岩组成,其中的古土壤以发育钙质结核、钙板层、遗迹化石等为识别特征。主田组砂岩样品的碎屑颗粒主要为石英,岩屑和长石次之,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分选性较好,颗粒支撑结构,胶结物以钙质和铁质为主。其沉积环境主要为泛滥平原沉积,伴有河流沉积。在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古气候总体趋于温凉的背景下,主田组的古气候具有从早期到晚期由湿热向干热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 陆相红层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南雄盆地
下载PDF
沧东-南皮凹陷孔店期古盐度与古环境演化
13
作者 秦敏 《地质学刊》 CAS 2023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内陆封闭湖泊的盐度与湖平面具有同步反向变化的特点,通过古盐度研究可推测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状况。通过Sr/Ba、Th/U含量比值及C、O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分析,对沧东—南皮凹陷孔店期各层序古盐度的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孢粉及岩性组合,推... 内陆封闭湖泊的盐度与湖平面具有同步反向变化的特点,通过古盐度研究可推测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状况。通过Sr/Ba、Th/U含量比值及C、O同位素的含量变化分析,对沧东—南皮凹陷孔店期各层序古盐度的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孢粉及岩性组合,推断该区孔店期的水体性质及各层序间古环境的演化。综合认为孔店期整体水体性质为半咸—微咸水,水体深度呈浅→深→浅的变化规律,古气候变化特征为半干旱→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古气候 湖平面变化 沉积环境演化 孔店组 沧东-南皮凹陷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 被引量:50
14
作者 谢渊 王剑 +4 位作者 李令喜 谢正温 邓国仕 李明辉 江新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104,共12页
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砂岩、泥质岩的粘土矿物组合以I+C+I/S型、I+C型为主,具有高伊利石含量,较高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含量的粘土矿物组成特点;其中泥质岩粘土... 系统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沉积、成岩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系砂岩、泥质岩的粘土矿物组合以I+C+I/S型、I+C型为主,具有高伊利石含量,较高绿泥石、伊/蒙混层矿物含量的粘土矿物组成特点;其中泥质岩粘土矿物主要为陆源碎屑成因,次为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自生粘土矿物,而砂岩粘土矿物兼有陆源碎屑成因和沉积成岩过程自生成因的特征;白垩系沉积时气候总体特征为干旱—半干旱,但局部时段发生干—湿气候波动而处于短暂的湿热气候环境;白垩系沉积物源富含长石等硅酸盐矿物,沉积物质主要自北、南、西向盆地内部搬运沉积;白垩系沉积和埋藏成岩过程中水介质整体上具有盐度较高,偏碱性,富K+、Fe2+、Mg2+的特点,且总体上盆地南部水介质中的这些指标都高于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 粘土矿物 古气候 物源 沉积-成岩环境水化学性质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QHJ01孔记录的晚新生代气候与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黄猛 李明辰 +3 位作者 樊航宇 张晓飞 李继军 胥勤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99-914,共16页
渤海湾西北岸是华北平原构造最为活跃的地区,其第四纪地层的深入研究能为区域地震地质和水文地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依据渤海湾西北QHJ01孔沉积物岩性、结构构造以及孢粉分析等结果,结合年代学结果,重建了区域5.20Ma以来的古气候及... 渤海湾西北岸是华北平原构造最为活跃的地区,其第四纪地层的深入研究能为区域地震地质和水文地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依据渤海湾西北QHJ01孔沉积物岩性、结构构造以及孢粉分析等结果,结合年代学结果,重建了区域5.20Ma以来的古气候及沉积环境演化过程。QHJ01孔5.20~3.33Ma早期植被类型为以落叶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湿,晚期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气候向冷干的趋势发展,沉积环境以湖泊为主;3.33~2.12Ma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个别地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气候温凉干旱,沉积环境为曲流河和泛滥平原;此阶段沉积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明显。2.12~0.13Ma为湖泊发育期,其中2.12~1.78Ma植被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气候凉湿,1.78~0.90Ma气候干冷,0.90~0.13Ma气候波动幅度增大,此阶段沉积环境受气候波动影响较小,主要受区域构造沉降控制。0.13Ma以来气候波动变化较为明显,落叶阔叶分子含量逐渐增高,有逐渐变暖的趋势,早期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湖泊三角洲、泛滥平原交替发育,晚期发育海相三角洲;此阶段沉积环境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同时亦受区域构造沉降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北岸 古气候 古植被 沉积环境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深时古气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 被引量:26
16
作者 王成善 王天天 +2 位作者 陈曦 高远 张来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共17页
当前人类活动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的浓度逐渐升高,地球气候可能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从目前的冰室气候进入温室气候状态。文中通过对现在地球气候系统与深时温室气候时期的大气CO_2浓度与气候变化临界点、温度与温度梯度、海平面变... 当前人类活动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的浓度逐渐升高,地球气候可能将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从目前的冰室气候进入温室气候状态。文中通过对现在地球气候系统与深时温室气候时期的大气CO_2浓度与气候变化临界点、温度与温度梯度、海平面变化与水循环、大洋水体氧化还原状态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对地球在这种温室气候状态中的气候动力系统的认识亟待提高。尽管深时温室气候并不严格等同于未来地球的气候,但深时时期形成的地质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全尺度洞察在温室气候状态下地球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一个天然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时 温室气候 古气候 沉积记录 未来气候变化
下载PDF
元素地球化学在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7
17
作者 谢建磊 赵宝成 +1 位作者 战庆 李晓 《上海国土资源》 2015年第3期64-70,74,共8页
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沉积学研究,保存的古环境、古生态信息可通过多种指标进行释读。本文总结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在沉积学研究中应用相对比较成熟的环境代用指标及其地质意义,认为这些指... 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沉积学研究,保存的古环境、古生态信息可通过多种指标进行释读。本文总结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在沉积学研究中应用相对比较成熟的环境代用指标及其地质意义,认为这些指标在示踪形成构造环境、古气候、古生态、物源区、沉积介质条件等方面具有有效的指示作用;不同指标对剥蚀区和沉积区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差别较大,需加以甄别;因表生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古环境解释中需注意指标的局限性,应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多个指标并结合其他沉积学、岩石学特征进行综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古气候 沉积介质条件 物源
下载PDF
西湖凹陷平湖组滨海型煤系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41
18
作者 魏恒飞 陈践发 +3 位作者 陈晓东 曹冰 郭望 张俊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7-497,共11页
西湖凹陷平湖组是凹陷内油气藏形成的主力源岩之一,其烃源岩岩石学类型主要有泥岩、炭质泥岩和煤,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有机质丰度较高,总体为中等—好烃源岩。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湾、潮汐影响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 西湖凹陷平湖组是凹陷内油气藏形成的主力源岩之一,其烃源岩岩石学类型主要有泥岩、炭质泥岩和煤,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有机质丰度较高,总体为中等—好烃源岩。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湾、潮汐影响的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潮坪,而发育烃源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海湾和潮坪,此时期沉积水体介质条件为咸水—半咸水,在三角洲和潮坪发育的泥炭沼泽中表现为氧化性,海湾环境中表现为弱还原性。平湖组源岩的发育受控于古气候、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古构造格局,其中古构造格局控制着烃源岩的发育厚度和位置,海平面变化控制着烃源岩在地层内部的分布特点,古气候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背景,沉积环境控制着烃源岩的丰度、类型和保存条件。在平湖组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控制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平湖组烃源岩发育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湖组 烃源岩 古气候 沉积环境 海平面 古构造格局
下载PDF
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组沉积作用和沉积演化 被引量:22
19
作者 姜在兴 熊继辉 +2 位作者 王留奇 陆克政 袁炳存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2期8-16,共9页
根据沉积学标志和构造演化史。将胶莱盆地莱阳组阮积作用的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遣仙庄段时期,该盆地尚未发育成一个统一的坳陷,只在南部和北部形成了两个凹陷.湖水是一个浅一探一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扇三角洲、风暴和浊流的沉积.(2)止... 根据沉积学标志和构造演化史。将胶莱盆地莱阳组阮积作用的演化分为六个阶段:(1)遣仙庄段时期,该盆地尚未发育成一个统一的坳陷,只在南部和北部形成了两个凹陷.湖水是一个浅一探一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扇三角洲、风暴和浊流的沉积.(2)止凤庄段时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水退,尤以北部更为强烈.以干旱一半干单气侯背景下的红层沉积为特征.(3)马耳山段时期构造运动趋于缓和.盆地内外地形高差变小.具高成熟度的稳定型浅水沉j艮(4)水南段是盆地发育的点盛时期.气侯转为湿热,湖面水位高.构造明显控制着沉积.发育了四大沉积区.(5)龙旺庄段时期构造趋向活动,气侯向半湿热一半干旱方向转化;南、北沉积重新出现差异.(6)曲格庄段时期构造运动更为强烈,南部已抬升;北部及断裂带发育活动型陆上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古气候 古构造 沉积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古生态特征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平 谢宗奎 +2 位作者 袁秀君 朱思俊 易德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65-173,共9页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 根据多门类化石古生态和岩相、沉积构造等资料,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纪的古气候和沉积环境。介形类、轮藻、叶肢介、双壳类和植物等化石在地层中的产出特征反映了当时以湖沼及滨浅湖为主的沉积环境,广泛分布的植物及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变化揭示出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为热带-亚热带温湿气候,早侏罗世晚期和中侏罗世晚期古气候两度明显干热化。陆生植物与湖沼相动物化石的交替出现,反映了盆地北缘侏罗纪湖泊、沼泽与低山相间分布的古地理面貌。早侏罗世湖泊多期发育但规模较小,中侏罗世中晚期湖泊规模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侏罗纪 古生态 古气候 沉积环境 古地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