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胁迫对2种冷季型草坪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雅琦 苏楷淇 李春杰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2-40,共9页
探讨单盐NaCl对带菌(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不带菌(E-)醉马草、高羊茅品种侠客岛(Festuca arundinacea cv.Island)和猎狗6号(F.arundinacea cv.Hound 6)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单盐NaCl对幼苗苗长、根长、根冠比、... 探讨单盐NaCl对带菌(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不带菌(E-)醉马草、高羊茅品种侠客岛(Festuca arundinacea cv.Island)和猎狗6号(F.arundinacea cv.Hound 6)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单盐NaCl对幼苗苗长、根长、根冠比、抗氧化酶、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的影响。以E+醉马草(A1)、E-醉马草(A2)、高羊茅-侠客岛(A3)和高羊茅-猎狗6号(A4)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质量分数为0.1%、0.3%、0.5%、0.7%和0.9%的NaCl溶液处理幼苗,测定苗长、根长、根冠比、脯氨酸(proline)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合模糊隶属函数评价4种种质的耐盐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明确种质幼苗耐盐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以种质幼苗相对胚根长为因变量,NaCl浓度为自变量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确定4种种质的耐NaCl阈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幼苗苗长、根长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重度盐胁迫(0.7%和0.9%)显著抑制幼苗生长(P<0.05);0.1%和0.3%NaCl盐胁迫可显著增加幼苗Na^(+)/K^(+)(P<0.05);幼苗体内Pro含量、POD和SOD活性随着盐胁迫程度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重度盐胁迫(=0.7%)下3者较对照组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幼苗体内MDA含量随盐浓度上升而上升,与对照组相比重度盐胁迫下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综合耐盐性从大到小依次为A1>A2>A4>A3,POD和SOD活性、根长、proline含量为幼苗耐盐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马草 内生真菌 幼苗生长 生理特性 耐盐性
下载PDF
外源脱落酸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建植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崔雪莲 夏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80,共11页
醉马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其与内生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自然生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最重要的时期,决定植物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发芽和盆... 醉马草为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其与内生真菌形成的互惠共生体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自然生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植物生活史最重要的时期,决定植物未来的竞争力。通过发芽和盆栽试验,以携带(endophyte-infected,E+)和未携带(endophyte-free,E-)内生真菌的醉马草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脱落酸(ABA)浓度,研究外源喷施ABA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建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0 mg·L^-1的ABA浓度对醉马草种子的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 mg·L^-1的ABA浓度较CK组对醉马草的净光合速率、根冠比、根表面积、根直径、根体积和根头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ABA浓度为4.0 mg·L^-1时表现为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说明内生真菌具有对外源ABA的利用能力,但这与外源ABA的浓度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马草 内生真菌 脱落酸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桐马禾云——宋、元、明农具秧马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颋 王为华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5,共9页
作为农作器具的"秧马",缘苏轼的相关作品而于宋、元代脍炙人口。其使用的地域,北宋有湖北、广东、江东、浙西、浙东等,逮南宋、元之际,推广至淮东、淮西、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甚至黄河以北。其形状似小船,前、后高耸,中... 作为农作器具的"秧马",缘苏轼的相关作品而于宋、元代脍炙人口。其使用的地域,北宋有湖北、广东、江东、浙西、浙东等,逮南宋、元之际,推广至淮东、淮西、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甚至黄河以北。其形状似小船,前、后高耸,中间洼凹,可供劳作者跨坐,自然也就减轻了弯腰的苦楚。在当时的秧田里,畦与畦之间,必须有颇宽的行距可供滑行,鉴于此,其起源地很可能是在广东。到了近世,随着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秧苗间的行距愈来愈小;于是,这种进而被缩小了长度、宽度,且去掉了首、尾部分的器具,不再用于插秧,而只用于拔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马 使用地域 插秧 拔秧
原文传递
宋代秧马用途再探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伟庆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宋代的农业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作为宋代出现的农具"秧马",由于苏轼的作品而为世人所知。其形状颇似小舟,前后翘起,中间凹陷,方便农民骑坐,因此可减轻劳作时的弯腰之苦。秧马不仅可以用于插秧,也可以用于拔... 宋代的农业技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作为宋代出现的农具"秧马",由于苏轼的作品而为世人所知。其形状颇似小舟,前后翘起,中间凹陷,方便农民骑坐,因此可减轻劳作时的弯腰之苦。秧马不仅可以用于插秧,也可以用于拔秧,在生产中能显著地提高农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农业 秧马 插秧 拔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