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hizophrenia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help-seeking among Japanese fathers and mothe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1
作者 Hatsumi Yoshii Yuichiro Watanabe +1 位作者 Hideaki Kitamura Kouhei Akazawa 《Health》 2013年第3期497-503,共7页
The prodromal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are nonspecific and include social withdrawal, sleeplessness, decreased desire, and loss of concentration. Schizophrenia outcomes might be improved if greater therapeutic effort... The prodromal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are nonspecific and include social withdrawal, sleeplessness, decreased desire, and loss of concentration. Schizophrenia outcomes might be improved if greater therapeutic effort was focused on people with prodromal symptoms. To hasten help-seeking for schizophrenia, we developed a schizophrenia education program for families of patients. Help-seeking and schizophrenia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were analyzed among Japanese parents (666 fathers and 613 mother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the Social Distance Scale-Japanese version, the Link Devaluation-Discrimination Measure and our own questions on help-seeking and schizophrenia knowledg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ed cross-tabulation, the χ2 test,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Most (97.5%) fathers were aged 40 - 59 years;most (78.3%) mothers were aged 40 - 49 yea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basic knowledge of schizophrenia (P < 0.001);however, fathers and mother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in their attitudes toward schizophrenia (P > 0.05). When asked what treatment they would seek for a child with sleeplessness or social withdrawal, fathers and mother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in seeking help medical care at a department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P < 0.05) and in seeking help from the nurse at their child’s school (P < 0.001). Fathers and mothers also differed in relation to the decision not to seek help (P < 0.001).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asic knowledge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P = 0.001). In an analysis of parental response to a child with sleepiness and social withdraw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fathers and mother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in the likelihood of seeking help at a department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and from a school nurse and in the likelihood of not seeking help (P < 0.05, P = 0.001 and P = 0.001,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help-seeking behavior differed between Japanese fathers and mothers. These findings should assist in developing schizophrenia education programs that aim to hasten interven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ZOPHRENIA ATTITUDE HELP-seekING fathers Mothers
下载PDF
Father Figures in On the Road
2
作者 骆菀如 《海外英语》 2019年第9期186-187,共2页
On the Road was the most popular book Jack Kerouac ever wrote. In this book, there are many father figures who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 American culture. Dean’s searching for his old father symbolized his looking ... On the Road was the most popular book Jack Kerouac ever wrote. In this book, there are many father figures who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to American culture. Dean’s searching for his old father symbolized his looking for spiritual freedom under the repression in post-War America. His failing to seek for it implied that the Beats tried to seek for spiritual freedom but failed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 the Raod father FIGURES the BEATS seekING for“Fahter”
下载PDF
论托马斯·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积源 蒲琳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2-96,共5页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 在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中,"寻找父亲"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在他的初期作品中,随着作品主人公尤金的不断成长,他心中的"父亲"也相应地变化成各种不同的精神力量。文章结合西方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演变历史,重点探讨沃尔夫作品中的"寻父主题",分析主人公心目中"父亲"形象的六种原型,探寻其精神追求的实质与内涵。"寻父"主题的扌契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使小说的外在形式与内部思想更趋于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沃尔夫 “父亲”形象 “寻父”主题 精神追求
下载PDF
“寻父”与“弑父”:虹影小说的悖论式书写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秦香丽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7-32,共6页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困境,迫切期待"父亲"将她们带离这种"无能为力"的"泥淖之地"。于是,"寻父"成为她们生活的动力与目的所在。但是,"寻父"的无望,成为弑父欲望的另一书写形式,伴随着弑父而来的是无尽的忏悔和依恋。虹影的这种悖论式的书写,与其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父 弑父 虹影小说 悖论式书写
下载PDF
当代俄罗斯电影的寻父主题(1991-2008) 被引量:2
5
作者 穆重怀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4-16,共3页
寻父主题是当代俄罗斯电影在艺术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它表现了俄罗斯电影人对当代俄罗斯社会问题的关注。结合相关影片对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父主题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寻父主题产生的内外动因进行分析,力求对这一主题进... 寻父主题是当代俄罗斯电影在艺术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它表现了俄罗斯电影人对当代俄罗斯社会问题的关注。结合相关影片对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父主题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寻父主题产生的内外动因进行分析,力求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梳理,提供它的基本概观,揭示内在特质,使大家了解其基本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电影 寻父主题 解构与回归
下载PDF
末世英雄的寻父之路——《黑骏马》再解读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虹利 《阴山学刊》 2010年第1期68-70,111,共4页
长期以来人们把《黑骏马》解读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导致的爱情悲剧,这种误读忽视了小说叙事的真实逻辑起点,即受文明熏陶从而内化了男权意识的男人,与视男权文明为无物的女性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在《黑骏马》的文本... 长期以来人们把《黑骏马》解读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导致的爱情悲剧,这种误读忽视了小说叙事的真实逻辑起点,即受文明熏陶从而内化了男权意识的男人,与视男权文明为无物的女性之间的根本性冲突。在《黑骏马》的文本缝隙里,潜藏着叙述者难以启齿的自我垂怜情绪,同时也为读者充分展示了在父亲缺席的状态下,一个"男子汉"在女性身边的成长历程:从依附到对抗,最终通过女性完成人生蜕变、向父的行列皈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骏马》 悲剧感 寻父之路
下载PDF
“父子”伦理:从消解到建构——王安忆小说中的伦理叙事
7
作者 曾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 伦理叙事 审父 弑父 寻父
下载PDF
相同的故事形态 不同的价值取向——论《乡志》与《向北》中“父寻子”内涵的异同
8
作者 石杰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5期48-51,共4页
愚石小说《乡志》与刘照如小说《向北》都写了"父寻子"的故事,二者间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乡志》中的"父寻子"只是主体内容的同质对应物,作者借助这部分文字,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生荒诞、干群疏离这... 愚石小说《乡志》与刘照如小说《向北》都写了"父寻子"的故事,二者间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乡志》中的"父寻子"只是主体内容的同质对应物,作者借助这部分文字,揭示了当下社会中人生荒诞、干群疏离这种普遍现象,写一部鲁中南乡村断代史是他的创作主旨,而《向北》中的"父寻子"则否定了历史的确实性,否定了主体的行为价值。前者关注时代、社会,后者关注存在、历史;前者追求价值、意义,后者否定价值、意义;前者热,后者冷;前者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主体,后者秉持后现代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寻子 现实 历史 价值 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从精神寻父到文化杀夫——论张洁文本中男性形象的互文性
9
作者 王金霞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3-86,共4页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审美物象承载的审美意蕴都能跨越单一文本的界限,在其前其后的文本中找到投射的影子,并借助其他文本获得意义增殖。也就是说,一切艺术形象都具有承前启后、前后对接和相互渗透的功能。张洁文本中的男性...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审美物象承载的审美意蕴都能跨越单一文本的界限,在其前其后的文本中找到投射的影子,并借助其他文本获得意义增殖。也就是说,一切艺术形象都具有承前启后、前后对接和相互渗透的功能。张洁文本中的男性形象,共同铸成了一个异形同构、相互指涉的人物艺术画廊。这多个人物之间存有一种内在的互文互证性,从某个侧面折射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从精神寻父到文化杀夫的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寻父 文化杀夫 男性形象 互文性
下载PDF
跨越世纪困惑的“父亲”想像——试论后新时期三种父亲形象的书写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玉琼 程丽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6-99,共4页
后新时期出现了三种"父亲"形象想像:还原了人性色彩的父亲、作为我们精神支撑的父亲及赋予了象征意义的父亲。父亲形象不断被重写,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传达出作家们重建人文信仰,重建社会文化秩序的艺术愿望。
关键词 “父亲”想像 寻父 多元文化 父亲形象
下载PDF
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教学策略初探——以朱自清《背影》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倩 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8期113-118,共6页
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的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在全命题作文写作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理解;第二,缺少写作方法的学习和... 初中语文全命题作文的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在全命题作文写作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和理解;第二,缺少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本文将结合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一文,从素材积累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以标题中寻素材、文本中积素材、用描写塑形象、用线索理结构四个角度为抓手,为初中语文教师全命题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全命题作文 写作策略 朱自清 《背影》
下载PDF
从解构到重构——论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4
12
作者 宋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75-78,共4页
父权制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父亲形象也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地演变,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父亲形象在文学中也成为一个矛盾体,他既是子辈渴望逃离的权威符号,又是子辈最终要回归的精神家园。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 父权制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父亲形象也在历史的更迭中不断地演变,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父亲形象在文学中也成为一个矛盾体,他既是子辈渴望逃离的权威符号,又是子辈最终要回归的精神家园。余华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非常具有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 子辈 寻找 审视
下载PDF
论志贺直哉文学创作中的“审父”意识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0-75,共6页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 日本近代作家志贺直哉的文学创作中涉及父子关系题材的作品众多。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志贺用文本中的"渎父"、"弑父"情节表达了对专制父权的不满,同时又怀着对家族亲情的眷恋和对新型父亲形象的向往进行了"寻父"的探索。其"审父"意识的表露同时兼具东西方文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直哉 渎父 弑父 寻父
下载PDF
论韩少功的寻根文学理论、创作及其贡献
14
作者 王金城 曾霞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1-6,共6页
作为寻根文学的主将,韩少功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其鲜明的"寻根文学"理论,而且还在于努力践行其理论主张的独特的"寻根文学"作品,这样,韩少功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便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韩少功在《文学的&qu... 作为寻根文学的主将,韩少功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其鲜明的"寻根文学"理论,而且还在于努力践行其理论主张的独特的"寻根文学"作品,这样,韩少功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便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首先提出其文化寻根理论,进而在《归去来》中践行了自己的理论主张;接着,韩少功又发表寻根文学的代表作《爸爸爸》,并在此基础上修正了自己的文化寻根理论,发表了《寻找东方文化的思维与审美优势》,进一步深化了寻根的理论思考。如果将其置于文学史的视野中进行纵横比较考察,就会更加凸显出韩少功对"寻根文学"理论与创作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文学理论 寻根文学创作 《文学的“根”》 《归去来》 《爸爸爸》
下载PDF
父亲心理求助态度对男大学生求助态度的影响:依恋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艺羚 侯志瑾 黄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男性大学生感知到的父亲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对其自身求助态度的影响,检验父亲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781名男性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男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与其父亲的心理求助态度呈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与父亲依恋... 目的:探讨男性大学生感知到的父亲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对其自身求助态度的影响,检验父亲依恋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781名男性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男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与其父亲的心理求助态度呈中等程度显著正相关,与父亲依恋的焦虑、回避两维度均显著负相关;2对男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逐步回归发现,依恋焦虑与父亲求助态度的交互作用显著,依恋回避与父亲求助态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父亲依恋的低焦虑组中,男大学生自身的求助态度与其父亲的求助态度有较高一致性,而高焦虑组中两者的一致性较低。结论:父亲依恋焦虑在父亲求助态度对男大学生自身求助态度的影响中起显著调节作用,而依恋回避无显著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父亲依恋 男性大学生
原文传递
《升仙传》与“丁郎寻父”故事之版本与流传
16
作者 李丽丹 凌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6,共8页
《升仙传》是一部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的道教修仙小说,"丁郎寻父"故事是其中的重要情节。此故事后来逐渐脱离文人小说,在华北地区以秧歌戏、二人转等多种民间叙事形式广泛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孝道故事。《升仙传》及"... 《升仙传》是一部以明朝嘉靖年间为背景的道教修仙小说,"丁郎寻父"故事是其中的重要情节。此故事后来逐渐脱离文人小说,在华北地区以秧歌戏、二人转等多种民间叙事形式广泛流传,成为家喻户晓的孝道故事。《升仙传》及"丁郎寻父"故事至今仍有18种以上的蒙文抄本保存于国内外图书馆,二者是上世纪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相互影响的重要研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仙传》 “丁郎寻父”故事 蒙文手抄本 民间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