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声求义七则
1
作者 杨琳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96-105,127,共11页
本文用因声求义法考释了“门扶、點叶、拭然、妆哈、油回磨转、胡基、央及”七则疑难词语,揭示本字,理清含义,阐明词源。
关键词 因声求义 點叶 妆哈 胡基 央及
下载PDF
再回声音现场:明清“格调说”的“声义”建构
2
作者 魏宏远 徐佳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5,共11页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 以“声”论诗是明清的诗学热点。在声义与辞义离合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声辨体、以声论诗、无声不成诗等言论,以及反对以义学蔽声教、以义夺声等主张。近现代以来对“格调说”的研究多从其与“神韵”“性灵”“肌理”的关系出发,或从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层面展开。这些研究比较多地强调格调的辞义而忽视声义,特别是对声音的在场性关注不够。明代赵宧光提出“诗以声为命”“以声为体”的“声教”理念,进一步发展了宋代郑樵“诗以声为用”的观点,清代沈德潜接续明代七子派“格调”观,在阐发“以声求义”时突出“格调”的“温柔敦厚”诗教思想,强调控制声音以达到国家治理的诗学意图,此二种观念极大地促进了诗学中的“声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说 声教 依谱作诗 因声求义 声音治理
下载PDF
“■■”考释
3
作者 王宏杰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第1期105-113,共9页
该文基于“以形索义”和“因音求义”的方法对绍兴方言中的“”一词进行了考释。“”一词在形(犭部字,表兽类)和义(实则指一种学名为黄颡鱼的鱼类)之间存在“错配”关系,该文尝试从字形—字义、字音—字义2个角度对出现“错配”现象的... 该文基于“以形索义”和“因音求义”的方法对绍兴方言中的“”一词进行了考释。“”一词在形(犭部字,表兽类)和义(实则指一种学名为黄颡鱼的鱼类)之间存在“错配”关系,该文尝试从字形—字义、字音—字义2个角度对出现“错配”现象的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发现,绍兴话中“”[5233 s 52]一词的读音和黄鼠狼[5233 s 5255 kuo 52]相近,黄鼠狼亦称“黄鼪(狌)”,“黄狌”极有可能是“”的本字。绍兴话中对“黄颡鱼”和“黄鼠狼”叫法的相近,是“犭”旁的“”指称黄颡鱼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黄鼪 以形索义 因音求义
下载PDF
论因声求义——《经义述闻》的语言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陈其 立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6-39,共4页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语言学 语音 词义 通假字 联绵字 同源字
下载PDF
论假借义与语源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茂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5-157,共3页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 ,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 ,就具体的词而论 ,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 ,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 ,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 假借义与语源义在概念上迥然有别。假借义是字义的一种 ,与字的本义不相关。语源义是同族词所共有之义 ,就具体的词而论 ,即是该词的命名之义。语源义既可能是词的具体义项 ,又可能是某一义项的义素。在实际语言中 ,假借义与语源义有时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既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又不应将它们对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近义同 假借义 语源义 同族词
下载PDF
由古汉语词汇研究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曲抒浩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81-82,共2页
乾嘉学者的“因声求义”动摇不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断;《荀子.正名》提出的“约定俗成”也无法佐证索绪尔的论断。无论是对索绪尔观点进行证实还是证伪,我们都不能只站在极其接近却又并非语言符号本质的层面上,而应该直接切... 乾嘉学者的“因声求义”动摇不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论断;《荀子.正名》提出的“约定俗成”也无法佐证索绪尔的论断。无论是对索绪尔观点进行证实还是证伪,我们都不能只站在极其接近却又并非语言符号本质的层面上,而应该直接切入到语言形式与概念意义结合的那个间隙之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声求义 约定俗成 任意性 理据性
下载PDF
对“音近义通”说的反思——近年来汉语词源学研究趋势管窥 被引量:1
7
作者 侯占虎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4期45-48,共4页
明清以来 ,“音近义通”说畅行 ,开创了汉语词源研究的新局面。然而 ,由于“音近义通”说之“音近”概念模糊 ,且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义通”的因素 ,因此影响了汉语词源研究的进展。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对“音近义通”说进行反思 ,指出... 明清以来 ,“音近义通”说畅行 ,开创了汉语词源研究的新局面。然而 ,由于“音近义通”说之“音近”概念模糊 ,且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义通”的因素 ,因此影响了汉语词源研究的进展。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对“音近义通”说进行反思 ,指出音义二者不可偏废 ,应互相制约 ,两维交叉 :有的学者还认为 ,音义二者关系应以义为纲 ,以音为纬。而在意义的研究上 ,则开始从发生学及认知语言学角度探索同源词语源义即“义类”的生成及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近义通 词源 研究 趋势
下载PDF
“音近义通”原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黎千驹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82-86,共5页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近义通” 训诂 因声求义
下载PDF
因声求义法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运用举隅——以道经文献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牛尚鹏 《晋中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20,96,共5页
因声求义法是训诂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破除假借,求得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利用此方法考释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十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不仅为道经的研读提供了方便,也为汉语史的研究及辞书的编纂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关键词 因声求义法 破假借 疑难语词
下载PDF
汉语同源字考
10
作者 李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32-135,共4页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的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别的意义,尚可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即"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关键词 同源字 义根 音近 义通
下载PDF
仁、義、德一解
11
作者 査中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2-75,共4页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关键词 声音有义 声近义通 字形解析 本义
下载PDF
《通雅》古音学及其应用
12
作者 周远富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0-74,共5页
方以智《通雅》堪称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其治学的核心在小学,而其小学的核心又在音学。在古音学方面,他有七个方面的重要成绩;在研求古音的基础上,方氏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实施因声求义,在破通假、求语源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成... 方以智《通雅》堪称十七世纪的百科全书,其治学的核心在小学,而其小学的核心又在音学。在古音学方面,他有七个方面的重要成绩;在研求古音的基础上,方氏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实施因声求义,在破通假、求语源诸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成绩,开启清代考据学与中国近现代学术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通雅》 古音学 因声求义
下载PDF
《演繁露》词语探源述评
13
作者 周翠英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41-47,共7页
《演繁露》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考证名物,对经书、史书及其他典籍中的疑难词语进行解释,为读者排疑解惑。因而,《演繁露》一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处颇多。该书通过词形、语义、语音来探求词语源头,在古音古义的辨正考讹中揭示文字的... 《演繁露》写作目的之一,就是考证名物,对经书、史书及其他典籍中的疑难词语进行解释,为读者排疑解惑。因而,《演繁露》一书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处颇多。该书通过词形、语义、语音来探求词语源头,在古音古义的辨正考讹中揭示文字的发展变化,补充字典语词及义项之不足,为古代汉语研究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繁露》 词形 词义 语音 探源
下载PDF
杨树达音义关系理论笺识
14
作者 卞仁海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4-79,92,共6页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臆说个别形声字的声符含义、拘泥于"右文说"等方面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达 因声求义 声近义通 训诂
下载PDF
论陈奂治《诗》的特点与方法
15
作者 蔺文龙 《湘南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5-58,共4页
在治学方法上,陈奂上承戴、段、王氏父子一脉,主张学贵精深,博观约取,借古音以证其义,将声义互治的理论在治《诗》时充分地实践与创新,又通过归纳通例的方法加以验证,直接开启俞樾文法研究一门,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陈奂 诗毛氏传疏 因声求义 通例
下载PDF
论王念孙父子治《诗》方法及现代影响
16
作者 蔺文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5-79,共5页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诗考证文字的治学方法,取得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并对现代《诗经》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孙 王引之 因声求义 治《诗》特点 《诗经》考据学
下载PDF
小珠大珠落玉盘——评《周志锋解说宁波话》
17
作者 沈怀兴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3-17,共5页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通过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文化特质研究,对宁波话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及说法进行深入探讨,还对病名、詈辞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宁波方言的特点、内部差异、历史概貌及其当代的演... 《周志锋解说宁波话》通过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的研究方法,结合地方文化特质研究,对宁波话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及说法进行深入探讨,还对病名、詈辞等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宁波方言的特点、内部差异、历史概貌及其当代的演变,并对宁波方言与浙东文化的关系做了多方探讨。《解说》以其形音义互证、古今方参求之法的成功运用为汉语研究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话 解说 形音义互证 古今方参求 现实意义
下载PDF
《风俗通义》通假现象研究
18
作者 孟心 王玲娟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53-56,共4页
文章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力图探究《风俗通义》通假字的语音关系,笔者通过梳理、查证、认定等大量考据工作,最后从训诂角度认定了全书59个音同音近借用通假字,同时进行了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四个大类的分析,从而全面... 文章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力图探究《风俗通义》通假字的语音关系,笔者通过梳理、查证、认定等大量考据工作,最后从训诂角度认定了全书59个音同音近借用通假字,同时进行了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四个大类的分析,从而全面展示《风俗通义》的通假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通义》 通假现象 音近音同借用
下载PDF
“冓”声字与因声求义
19
作者 刘学智 邓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52-54,共3页
以"冓"为声符的形声字,如:遘、■、覯、媾、構、搆、講、篝、溝、購、韝、鞲、斠、耩等,其意皆与"遇合"之意有关。"冓"族词很好地印证了音近义通和因声求义的合理性。
关键词 冓声字 遇合 因声求义
下载PDF
《说文》同源词系联法初探——以《说文》中含“空虚”意象的同源词系联为例
20
作者 乔二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5-78,共4页
《说文解字》是一部依据字形而编排的字书。以形编排体例的背后亦有声音之联系。在对《说文》中以"康"为声符的形声字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双声、同训、互训途径将《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进行简单地系联... 《说文解字》是一部依据字形而编排的字书。以形编排体例的背后亦有声音之联系。在对《说文》中以"康"为声符的形声字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双声、同训、互训途径将《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进行简单地系联。且从音韵角度证其声韵相同或相近。使得我们对《说文》中含"空虚"之意字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得我们对于同源词的系联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联 双声 同训 音近义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