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salt tectonics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China:A case study based on strike-slip fault characterization
1
作者 Qing Bian Jibiao Zhang Cheng Huang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53-61,共9页
Due to the considerable depth of the salt layers and the lack of calibration by exploratory drilling,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salt formations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poses a challenge.In ... Due to the considerable depth of the salt layers and the lack of calibration by exploratory drilling,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salt formations in the central Tarim Basin poses a challenge.In this paper,we apply the coupling and decoupling deformation theory in salt tectonics to analyze the No.7 fault mapped in the seismic datasets by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layers.By quantifying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strata,we define the position of the salt layer with the seismic data.Structural decoupling is observ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ambrian sequences in the Shuntuoguole Low Uplift,while deformation coupling is observed in these two sequences in the Shaya Upl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Salt tectonics Strike-slip fault Structural analysis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decoupling zone
下载PDF
Early Cretaceous transpressional and transtensional tectonics straddling the Sulu orogenic belt,East China
2
作者 Jun Wang Su-Chin Chang +1 位作者 Yong Chen Shiyong Yan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2287-2300,共14页
The Sulu orogenic belt(SOB)separates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n East Asia and formed during Triassic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However,late Mesozoic post-collisional exhuma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due to... The Sulu orogenic belt(SOB)separates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in East Asia and formed during Triassic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However,late Mesozoic post-collisional exhuma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due to lack of surface evidence for Paleo-Pacific subduction and associated effects.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SOB using detrital zircon age data from Early Cretaceous sedimentary units along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geochron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to reconstruct sedimentological and tectonic history.Detrital zircon age distributions obtained from sedimentary units include a 2.0 Ga subpopulation that appears only in turbidite units to the southeast.This sediment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Yangtze Block.Terrestrial facies from the Jiao-Lai basin to the northwest appear to derive from the North China Block.Geochron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Early Cretaceous,post-collisional volcanism was compositionally bimodal(mafic-felsic)with associated intrusive activity that peaked at 120 Ma.Seismic images of northerly regions of the study area indicate this occurred in an extensional setting.Sedimentary facies and field structural analyses revealed an unconformity interpreted to reflect rapid uplift with NW SE compression to the south.Given observed sinistral movement along the Tan-Lu fault,we interpret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regions of the SOB as experiencing transtensional and transpressional tectonics,respectively,driven by continuous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Intrusion of the Late Yanshannian granitoids marked the final formational stage of this unique tectonic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RITAL zircon seismic reflection Structural analysis tectonic evolution Early CRETACEOUS
下载PDF
覆岩厚度变化应力异常机制及冲击矿压诱发机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曹安业 白贤栖 +4 位作者 蔡武 温颖远 李许伟 马祥 黄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2-520,共9页
顶板覆岩结构是影响煤矿冲击矿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坚硬覆岩厚度变化区也容易诱发冲击矿压,这一现象在内蒙深部矿区逐渐凸显。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覆岩厚度变化区煤层应力异常的力学机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覆岩厚度... 顶板覆岩结构是影响煤矿冲击矿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坚硬覆岩厚度变化区也容易诱发冲击矿压,这一现象在内蒙深部矿区逐渐凸显。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覆岩厚度变化区煤层应力异常的力学机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覆岩厚度变化对煤层应力分布特征和能量演化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坚硬覆岩厚度变化区煤层开采诱发冲击矿压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坚硬覆岩较厚区的构造应力比较薄区大,覆岩厚度变化越大或覆岩性质差异越大,构造应力变化越大;工作面在覆岩厚度变化区开采时,受超前支承压力与突变的构造应力叠加影响,覆岩厚度变化区至较厚区应力集中程度较大,该区域积聚的弹性能主要向工作面前方巷道释放,冲击矿压危险更大。两例覆岩厚度变化区工程案例分析表明,在坚硬覆岩厚度变化区及变化区向较厚区过渡时微震事件分布较多,能量释放剧烈,巷道破坏明显,与理论分析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矿压 覆岩厚度 构造应力 异常 微震活动 案例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被引量:40
4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43-557,共15页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 通过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测深剖面的系统构造解析,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本文根据地壳厚度与速度结构模型、地壳变形结构样式、地壳地质结构与构造演化、地壳运动学与动力学等四方面标志,将中国大陆岩石圈地壳划分为3类6种地壳结构-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褶推式结构-挤压动力学型式、克拉通型地垒结构-拉伸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高原扇形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增厚型造山带楔状结构-俯冲楔入动力学型式、减薄型盆岭结构-块体伸展动力学型式和减薄型铲状结构-整体伸展动力学型式。笔者探讨了克拉通型地壳、增厚型地壳和减薄型地壳的基本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三维结构 动力学型式 中国大陆
下载PDF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被引量:22
5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2 位作者 曹家敏 刘顺 郑圻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从地球层块结构研究思路出发,对华南及邻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地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研究显示高速块... 从地球层块结构研究思路出发,对华南及邻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地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华南地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种三维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碎块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三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和减薄型岩石圈(弱减薄型岩石圈及强减薄型岩石圈)。本文在论述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构造类型基本特征基础上,首次探讨了华南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以及该区岩石圈演化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三维结构样式 高速块体 幔块构造 演化动力学 华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壳浅层构造应力场量值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姚瑞 杨树新 +3 位作者 谢富仁 崔效锋 陆远忠 许兆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147-2158,共12页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基础,合理筛选出地理空间范围为21°N-40°N,73°N—110°N的近2000条数据,深度范围0~2 km.通过将研究区内实测地应力扣除重力影响,并考虑数据样本... 以"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中的实测地应力数据为基础,合理筛选出地理空间范围为21°N-40°N,73°N—110°N的近2000条数据,深度范围0~2 km.通过将研究区内实测地应力扣除重力影响,并考虑数据样本数量沿深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分析构造应力场的作用.重力影响的扣除采用海姆假说与金尼克假说两种模式估算其下限与上限,给出了青藏高原及周缘及青藏地块、南北地震带北、中、南段上构造应力和构造差应力随深度分布的特征和量值范围,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及周缘地区最大水平应力σ_H、最小水平应力σ_h随深度D呈线性增加:σ_H=22.115D+5.761、σ_h=14.893D+3.269;最大水平构造应力σ_T、最小水平构造应力σ_t的量值估算范围分别为4.609<σ_T<15.522D+4.609、3.121<σ_t<6.366D+3.121(D>0);构造差应力σ_T-σ_t=7.222D+2.492,地表值(D=0 km)为2.5 MPa左右,随深度增加以7.2 MPa.km^(-1)的梯度增大;(2)在测量深度范围内,青藏地块、南北地震带北、中、南段研究区σ_T、σ_t、σ_T-σ_t,随埋深均呈线性增大;D=1 km时,各地块σ_T的统计回归值中最大为30.1 MPa,最小为17.6 MPa,量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青藏地块、南北带北段、南北带中段、南北带南段;D=1 km时,各地块σ_T-σ_t,的统计回归值中最大为15.8 MPa,最小为8.9 MPa,量值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青藏地块、南北带北段、南北带中段和南北带南段.总体表现为青藏地块强、南北带较弱的基本特征.(3)与南北带相比较,青藏地块地壳在从南向北的挤压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浅弱深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震带 实测地应力 构造应力场 回归分析
下载PDF
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地学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被引量:7
7
作者 蔡学林 曹家敏 朱介寿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75-391,共17页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基础上,综合地质学、深源岩石包体构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以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新疆可可托海—四川简阳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基础上,综合地质学、深源岩石包体构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以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型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基本条件之一。本文建立起该地学断面地壳及岩石圈与软流圈速度结构模型和物质组成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3种几何结构模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高原陆根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二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和增厚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地壳及岩石圈结构构造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地幔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软流圈 地震测深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幔块构造 新疆可可托海 四川简阳
下载PDF
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 被引量:22
8
作者 吴中海 张岳桥 胡道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1-402,共12页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 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都是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地质工作。在综述新构造、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的基本含义、相互联系与区别、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提出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未来工作的几点建议。最后,重点介绍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开展活动构造体系和玉树地区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构造地貌 地震危险性评价 古地震 玉树地震
下载PDF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被引量:16
9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3-32,共20页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 地震迁移 应力触发 形变波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四川黑水-台湾花莲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 被引量:23
10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袁学诚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1-451,共11页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 运用现代构造解析理论和方法,对四川黑水—台湾花莲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与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以及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的几何结构样式是控制该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该断面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模型,划分出岩石圈四种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和藕节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四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在系统论述断面及邻区岩石圈结构类型特征基础上,探讨了该断面软流圈结构特征、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基本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软流圈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幔块构造 结构样式 四川黑水 台湾花莲
下载PDF
中国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系统 被引量:24
11
作者 蔡学林 曹家敏 +1 位作者 朱介寿 程先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54,共19页
众多地震测深剖面的地质构造解析显示,大陆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即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和以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震测深速度结构特征,结合深部构... 众多地震测深剖面的地质构造解析显示,大陆岩石圈存在既有显著差异又有密切联系的两套断裂系统,即以地壳表层脆性剪切带为主的浅层断裂系统和以切割莫霍界面的壳幔韧性剪切带为主的深部断裂系统。根据地震测深速度结构特征,结合深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将切割莫霍界面或壳幔过渡带的壳幔韧性剪切带划分为三类(俯冲带、缝合带和剪切带)五型(大陆岩石圈边缘海沟俯冲带、大陆岩石圈碰撞缝合带、挤压型壳幔韧性剪切带、伸展型壳幔韧性剪切带和走滑型壳幔韧性剪切带)。建立起中国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由地壳表层向深部扩展以及由壳幔过渡带向地壳中上部扩展的岩石圈双向扩展模式。壳幔韧性剪切带既是无机成因天然气等深部流体的通道,又是地震活动区的发震构造之一,因此研究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性剪切带 地壳 岩石圈 地震测深 构造解析 幔源糜棱岩 变形动力学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被引量:16
12
作者 蔡学林 朱介寿 +1 位作者 曹家敏 程先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38,共18页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 从地球层块结构的研究思路出发,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学标志的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控制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在系统研究该区岩石圈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三维几何结构基础上,建立起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八种三维几何结构型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高原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碎块状结构、香肠状结构、哑铃状结构、藕节状结构和板状结构,以及岩石圈形成与构造演化四种构造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减薄型岩石圈和大洋型岩石圈。文章在详细论述岩石圈各结构构造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具有增厚型岩石圈特性,存在大陆根,并且大陆根正在增厚过程中;地震层析成像显示,研究区存在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具有减薄型岩石圈特性,新生代晚期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被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叠加与改造。根据岩石圈三维结构型式,探讨了岩石圈形成机制与演化模式,东亚大陆边缘岩石圈大规模伸展拆沉减薄作用以及软流圈和地幔物质上涌加热作用与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俯冲碰撞?入增厚作用是东亚大陆及边缘海晚中生代以来地幔动力学最基本的表现型式,从而形成全球最大的青藏高原和全球最大的东亚大陆巨型裂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三维结构 高速块体 幔块构造 地震层析成像 构造解析 地幔动力学 东亚大陆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礼立 陶夏新 左惠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S1期1-6,共6页
本文介绍了子课题“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的总体研究思路、1994年的进展以及今后的工作安排。在这一年之中,本课题进行了调研,了解了GIS技术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当前灾害研究的一些特点;对华北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 本文介绍了子课题“基于GIS和AI的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与信息系统”的总体研究思路、1994年的进展以及今后的工作安排。在这一年之中,本课题进行了调研,了解了GIS技术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当前灾害研究的一些特点;对华北的一部分地区建立了试验性的地震构造信息系统,经过多种空间操作,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数据集合;在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转换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用的网格单元特征的提取方法;初步研究了GIS与AI的结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地震构造信息系统 地震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综合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构造形变及其构造成因独特性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郭晓玉 高锐 +5 位作者 高建荣 徐啸 王海燕 黄兴富 李文辉 李洪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58-2067,共10页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应的龙门山构造带呈现出高陡的地貌形态:在100 km范围内,海拔高程从四川盆地的500 m陡升至临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3500 m.而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所对应的六盘山构造带则与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表现为宽缓的地形变化.之前由于缺少高精度的数据资料,对造成这一地表形态差异所对应的地壳结构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利用前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所获得的165 km长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在此区域所获得的航磁数据资料进行该地区地壳结构的综合解释,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一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转换带的地壳结构变形模型.研究表明六盘山地区主要物质组成为构造增生楔,其两侧分别存在陇西火山岛弧和鄂尔多斯结晶基底.高原生长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并不能使相对松散的构造增生楔无限制的抬高而是容易发生重力坍塌,从而造成六盘山地区比较宽缓的地形结构.同时本文还将此地壳结构研究结果与前人在青藏高原东缘所获得的地壳结构及变形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模式,并找出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也将为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构造生长过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六盘山地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解释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三相融合速度分析与复杂圈闭落实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安明 吴超 +3 位作者 潘杨勇 尚江伟 陈维力 胡春雷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2-126,共5页
克深三维地震区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部,其地表地形高陡,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后误差很大。为提高目的层成像质量,使断片接触关系更清楚,运用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但受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 克深三维地震区位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东部,其地表地形高陡,起伏剧烈,地下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后误差很大。为提高目的层成像质量,使断片接触关系更清楚,运用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但受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精度限制,利用叠前深度偏移确定的构造形态与实际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提高构造成图精度,提出了利用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将叠前深度偏移数据转换到时间域,即深时转换,同时开展岩相、地震相和应力相三相融合的速度分析,最终利用变速成图落实复杂圈闭。该方法继承了深度偏移资料归位较准确、三相融合速度场精度较高和变速成图技术成熟的优点,提高了圈闭落实精度。利用该成果部署的一批井位与实钻吻合程度显著提高,为克拉苏构造带山地三维地震区油气发现及整体评价勘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山地三维地震 叠前深度偏移 深时转换 三相融合速度分析
下载PDF
多场信息预测基岩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CB潜山应用实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凤丽 张善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9-325,共7页
针对海相碳酸盐岩和花岗片麻岩基岩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在横向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本文探讨使用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地震相干分析技术和合成声波测井技术来提取不同场源、从不同侧面反映海相基岩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的特征和信... 针对海相碳酸盐岩和花岗片麻岩基岩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在横向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本文探讨使用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地震相干分析技术和合成声波测井技术来提取不同场源、从不同侧面反映海相基岩潜山裂缝性油气储层的特征和信息 ,联合对油气储集体做出预测和描述。在勘探生产中应用后证实 ,此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对预测目标的多解性 ,显著地减少偏差 ,从而为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成功率提供较准确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气储层 构造应力场 地震相干分析 合成声波测井 多场信息 储层预测 油气勘探
下载PDF
珊溪水库地震与构造地震波谱时-频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周昕 钟羽云 +2 位作者 傅建武 杨福平 张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6-91,共6页
基于2002~2006年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珊溪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两者的P波波谱存在差异:1)水库诱发地震P波主频低于构造地震;2)水库诱发地震P波频率成分比构造地... 基于2002~2006年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化波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研究了珊溪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波谱的时-频特征,发现两者的P波波谱存在差异:1)水库诱发地震P波主频低于构造地震;2)水库诱发地震P波频率成分比构造地震丰富,能量密度频谱随频率轴展布较宽,且出现多个能量较强的频率段;3)水库诱发地震P波能量强度的峰值在整个波列中出现时间较构造地震早且能量衰减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溪水库 水库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 地震波谱 时频分析
下载PDF
喀什“奇异震群”与构造地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爱国 刘永廷 缑兰兰 《内陆地震》 2002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20 0 1年 11月 14、 15日新疆喀什台记录到 86次振动事件 (“奇异震群”事件 )。为识别其性质 ,应用波谱分析、偏振分析等方法 ,对该事件和同范围构造地震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 :(1)喀什“震群”的全波列衰减比构造地震的... 20 0 1年 11月 14、 15日新疆喀什台记录到 86次振动事件 (“奇异震群”事件 )。为识别其性质 ,应用波谱分析、偏振分析等方法 ,对该事件和同范围构造地震的地震波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 :(1)喀什“震群”的全波列衰减比构造地震的全波列衰减快很多 ;(2 )与构造地震的速度谱相比 ,“震群”的频谱相对较为“集中”,而构造地震的则较为“发散”;(3)“震群”位移谱的拐角频率和卓越频率均较构造地震的相应量高出一倍多 ,且离散较小。通过对喀什“奇异震群”这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异”震群 构造地震 地震波 波谱分析 人工事件 喀什地区
下载PDF
川滇断块东界中段地区现代地壳形变和断裂现今活动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本培 吕弋培 +2 位作者 李建中 廖华 彭长虹 《四川地震》 1994年第4期53-63,共11页
采用加权秩亏动态平差方法和变形分析方法,对川滇菱形断块及其附近的精密水准资料,测角、测边资料进行系统计算处理,并结合跨断层短水准、动态蠕变测量资料处理结果,论述了该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和地震危险性。
关键词 川滇断块 地壳形变 地震 危险性 断裂
下载PDF
HQ-E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浅部精细结构及其地质构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有学 余钦范 韩国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1-96,共6页
HQ E爆破地震测线的地壳浅部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上地壳的速度结构由疏松盖层、沉积层、加里东褶皱构造层及元古宙结晶基底等 4个构造层构成 ,且大致以武夷山为界 ,宁都以西的低速凹陷区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相对应 ,加里东褶皱基底... HQ E爆破地震测线的地壳浅部的精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上地壳的速度结构由疏松盖层、沉积层、加里东褶皱构造层及元古宙结晶基底等 4个构造层构成 ,且大致以武夷山为界 ,宁都以西的低速凹陷区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相对应 ,加里东褶皱基底底部剧烈起伏 ,其最大埋深可达 10km ;而在宁都以东地区 ,地表速度明显增大 ,且加里东褶皱基底底界的深度明显变浅 ,仅为 3~ 5km。笔者根据地壳浅部速度精细结构的变化特征对剖面沿线的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并对邵阳盆地、衡阳盆地、茶陵盆地及泰 (和 )兴 (国 )盆地等盆地的分布范围、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测深 地壳浅部速度精细结构 区域地质构造 盆地分析 疏松盖层 沉积层 元古庙结晶基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