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D crustal Poisson′s ratio from seismic travel time inversion in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ic region
1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2 位作者 王夫运 段永红 赖晓玲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5年第3期345-353,共9页
Based on the inversion method of 2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interface,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of P-wave and S-wave along the profile L1 ar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with deep seismic sounding data in Changbai... Based on the inversion method of 2D velocity structure and interface, the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s of P-wave and S-wave along the profile L1 are determined simultaneously with deep seismic sounding data in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ic region, and then its Poisson's ratio is obtained.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is technique overcomes som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forward calculation method, and it is also very effective to determine Poisson's ratio distribution of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especially useful for study on volcanic magma and crustal fault zone. Study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n abnormally high Poisson's ratio body that is about 30 km wide and 12 km high in the low velocity region under Tianchi crater. Its value of Poisson's ratio is 8% higher than that of surrounding medium and it should be the magma chamber formed from melted rock with high temperature. There is a high Poisson's ratio zone ranging from magma chamber to the top of crust, which may be the uprise passage of hot substance. The lower part with high Poisson's ratio, which stretches downward to Moho, is possibly the extrusion way of hot substance from the uppermost mantle. The conclusions abov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tudy results of both tom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3D cru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otelluric survey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travel time inversion S-wave Changbaishan Tianchi volcano magma chamber
下载PDF
Constraints on the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Sinai subplate,SE Mediterranean,from analysis of local and regional travel times
2
作者 Mohamed K.Sala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The Sinai Peninsula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ubplate of the African Plate located at the triple junction of the Gulf of Suez rift,the Dead Sea Transform fault,and the Red Sea rift.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al structur... The Sinai Peninsula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subplate of the African Plate located at the triple junction of the Gulf of Suez rift,the Dead Sea Transform fault,and the Red Sea rift.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al structures of this tectonically active,rapidly developing region are yet poorly understood because of many limitations.For this reason,a set of P- and S-wave travel times recorded at 14 seismic stations belonging to the Egyptian National Seismographic Network(ENSN) from 111 local and regional events a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crustal structures and the locations of the seismogenic zones beneath central and southern Sinai.Because the velocity model used for routine earthquake location by ENSN is one-dimensional,the travel-time residuals will show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velocity structures and unmodeled vertical structures.Seismic activity is strong along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borders of the study area but low to moderate along the northern boundary and the Gulf of Suez to the west.The crustal V_P/V_S ratio is 1.74 from shallow(depth≤10 km) earthquakes and 1.76 from deeper(depth 〉 10 km) crustal events.The majority of the regional and local travel-time residuals are positive relative to the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PREM),implying that the seismic stations are located above widely distributed,tectonically-induced low-velocity zones.These low-velocity zones are mostly related to the local crustal faults affecting the sedimentary section and the basement complex as well as the rifting processes prevailing in the northern Red Sea region and the ascending of hot mantle materials along crustal fractures.The delineation of these low-velocity zones and the locations of big crustal earthquakes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reas prone to intense seismotectonic activities,which should be excluded from major futur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large construct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Sin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stal structure Sinai Peninsula SE Mediterranean seismicity travel-time residuals(TTRs) Crustal V_P/V_S ratio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Early Warning Tim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iwan
3
作者 Chen Huifang Kang Lanchi +2 位作者 Jin Xing Shao Pingrong Cao Y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1期125-135,共11页
The paper collects the records by the Fuji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40 shallow earthquakes in Taiwan with M_S≥5.0 from 1999 to 2013,analyzes the seismic phase(Pn,Sn phase)characteristics and travel-time rules,det... The paper collects the records by the Fuji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of 40 shallow earthquakes in Taiwan with M_S≥5.0 from 1999 to 2013,analyzes the seismic phase(Pn,Sn phase)characteristics and travel-time rules,determines travel-time models and develops a seismic phase travel-time equation based on the two-step fitting algorithm.With the deduction of processing time and network delay time,this method can provide an accurate estimation of early warning time of Taiwan earthquakes for the Fujian region,and has been officially employed in the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Fuji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ng earthquakes of Taiwan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phases traveltime rule Early warning time
下载PDF
基于sPn震相计算黑龙江地区近震震源深度
4
作者 刘长生 马艳丽 +2 位作者 姜锦华 益西拉姆 段莉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2期35-41,共7页
采用黑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基于sPn震相,计算2005-2021年黑龙江省区域内发生的11次M≥4.0近震的震源深度。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域内,可精确识别单台震中距在3°-7°范围内的地震记录波形的sPn震相。计算多台站震源深度,... 采用黑龙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基于sPn震相,计算2005-2021年黑龙江省区域内发生的11次M≥4.0近震的震源深度。分析发现,在研究区域内,可精确识别单台震中距在3°-7°范围内的地震记录波形的sPn震相。计算多台站震源深度,发现其平均值与黑龙江地震台网采用HypoSat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基本一致,仅3个地震的误差较大。分析认为,采用sPn震相方法测定黑龙江地区近震的震源深度准确度较高,可为日常跟踪分析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地震台网 SPN震相 走时差 震源深度
下载PDF
复杂介质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裴正林 牟永光 +1 位作者 狄帮让 魏建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复杂介质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是一个很复杂的非线性反演问题 ,常规的线性化反演方法无法得到好的解 .采用基于图形的弯曲射线追踪方法 ,并将小波多尺度思想引入到井间层析成像 ,提出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很好地解决了非线性... 复杂介质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是一个很复杂的非线性反演问题 ,常规的线性化反演方法无法得到好的解 .采用基于图形的弯曲射线追踪方法 ,并将小波多尺度思想引入到井间层析成像 ,提出了小波多尺度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很好地解决了非线性成像的难题 ,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物理模型实验结果表明 ,该方法适合于复杂介质成像 ,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走时层析成像 数值模型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井间地震技术在樊124井区的应用 被引量:26
6
作者 陈世军 周建宇 +2 位作者 王延光 孔庆丰 何惺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3期369-373,共5页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震源系统置入井中激发并在另一口或多口井中接收地震波,通过对记录的地震波走时、振幅和频率等信息的处理,并结合测井、地质和地面地震等资料进行解释,最终得到井间地下介质的结构... 井间地震技术是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震源系统置入井中激发并在另一口或多口井中接收地震波,通过对记录的地震波走时、振幅和频率等信息的处理,并结合测井、地质和地面地震等资料进行解释,最终得到井间地下介质的结构特征和物性变化情况。为了掌握胜利油田樊124井区断层的存在和单个砂体连通情况,采集了3对井的高质量原始井间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直达波旅行时速度层析反演和反射波成像处理,获得高分辨率的井间速度层析剖面与反射波成像剖面。通过综合解释,对樊124井区的井间储集层的横向分布与连通性、小断层、砂泥岩薄互层等复杂精细的地质现象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为提高油气采收率(EOR)及优化油气田开发方案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地震 樊124井 分辨率 油气田勘探 地震勘探 旅行时速度层析反演 反射波成像
下载PDF
用地震走时反演计算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二维地壳泊松比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志 张先康 +2 位作者 王夫运 段永红 赖晓玲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4-331,共8页
尝试应用一种同时获得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的地震走时反演算法,通过分别反演P波和S波速度结构,计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泊松比分布的方法,并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测深剖面(L1)进行处理解释.计算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正演计算方... 尝试应用一种同时获得地壳二维速度结构和界面形态的地震走时反演算法,通过分别反演P波和S波速度结构,计算深地震测深剖面的泊松比分布的方法,并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测深剖面(L1)进行处理解释.计算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正演计算方法的诸多缺陷,是计算测深剖面泊松比分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对火山岩浆系统及地壳断裂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天池火山口下的地壳低速体内有一宽约30km、高约12km的高泊松比异常区,其泊松比值高于周围介质8%左右,应为高温熔融岩石介质,即岩浆囊.在其上方直至上地壳顶部有一高泊松比条带,代表了热物质上移的通道.在其下部高泊松比区域,局部深达莫霍面形成了地幔热物质底侵的可能通道.三维台阵观测的层析成像和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均与上述结论相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走时反演 S波 长白山天池火山 岩浆囊
下载PDF
地震波旅行时计算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华忠 方正茂 +1 位作者 徐兆涛 马在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5-163,共9页
地震波旅行时计算是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核心内容,其精度决定着最终偏移成像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在射线理论正演中,旅行时计算的精度也决定着其振幅计算的准确程度。因此,它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目前最典型的几种... 地震波旅行时计算是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的核心内容,其精度决定着最终偏移成像的效率和效果;另外,在射线理论正演中,旅行时计算的精度也决定着其振幅计算的准确程度。因此,它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目前最典型的几种地震波旅行时计算方法(如平面波的有限差分法、线性插值法等),本文从本质上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相同之处,指出了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文章重点讨论了球面波近似旅行时计算方法,并弥补了Schneider(1992)算法在实现方法上的不足。最后通过模型试算,验证了球面波近似算法及平面波近似算法在层析成像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旅行时 计算精度 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
下载PDF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椿镛 楼海 +3 位作者 吴建平 白志明 皇甫岗 秦嘉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42,共12页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条地壳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和腾冲断裂 ,其中腾冲断裂可能切穿莫霍界面 .同时 ,根据远震波形资料反演腾冲热海热田地区的 S波速度结构 ,也显示出该地区上地壳存在 S波的低速异常 .本文从深部结构方面探讨腾冲火山的成因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具有低 P波和 S波速度、低电阻率、高热流值和低 Q值 ,以及上地幔也具有低 P波速度的特点 .由此推测地壳内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腾冲附近地区存在的上地壳低速度异常可与岩浆的分异作用相联系 .与地球上大多数的活动火山一样 ,腾冲火山位于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附近 ,属于“板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地壳结构 人工地震测深 走时拟合 远震波形
下载PDF
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中国壳幔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评述 被引量:16
10
作者 田有 赵大鹏 +1 位作者 刘财 滕吉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7-360,共14页
文中对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近30年的发展进行回顾和评述,并对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及给出应对策略。在壳幔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活火山区的深部结构和起源,以及造山带、板块碰撞带区... 文中对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技术近30年的发展进行回顾和评述,并对该方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及给出应对策略。在壳幔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强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活火山区的深部结构和起源,以及造山带、板块碰撞带区域深部结构等4个方面对应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分类总结和探讨。研究证明,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球内部结构为探索岩石圈的演化和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火山活动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体波走时 壳幔速度结构
下载PDF
用旅行时反演确定层速度的横向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熙襄 钟本善 +4 位作者 汪玉乐 刘子才 唐宗黄 管叶君 里洪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9-72,共14页
本文用叠前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反射波旅行时反演来确定目的层层速度的横向变化。采用正演模型的旅行时与实测旅行时最佳拟合的方法求取层速度参量,这种方法与地震反射波层析技术是一致的。但常规的地震反射波层析技术求解的参数... 本文用叠前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记录的反射波旅行时反演来确定目的层层速度的横向变化。采用正演模型的旅行时与实测旅行时最佳拟合的方法求取层速度参量,这种方法与地震反射波层析技术是一致的。但常规的地震反射波层析技术求解的参数多,使得计算结果不稳定,且具有多解性。本文采用了一些措施,如选用合理的地质模型及等效层的方法和平衡雅可比矩阵元素的方法等,力求减少反演的参数,稳定了求解过程和提高了求解的精度。在实际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文中还论述了旅行时反演原理和有关的技术问题,并给出了工作流程。最后介绍了该方法在大庆地区对地震资料进行反演的实际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旅行时 反演 层速度
下载PDF
地震层析成像软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元生 李清河 +1 位作者 刘耀炜 周民都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0-174,共5页
GABWIT是应用地震体波走时资料、遗传算法反演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软件.本文介绍了该地震层析成像软件的主要功能以及技术特点.软件界面友好,功能齐全,适用性强,易于推广.主题词:地震波走时;层析成像;
关键词 地震波走时 层析成像 软件
下载PDF
利用Eaton法计算地层孔隙压力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臧艳彬 王瑞和 +2 位作者 王子振 张锐 何英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61,共7页
鉴于地层孔隙压力不确定性给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提出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对其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Eaton法为例,推导了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数据测量误差、压实趋势... 鉴于地层孔隙压力不确定性给钻井工程设计与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提出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概念,并对其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以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Eaton法为例,推导了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理论计算模型,模型考虑了数据测量误差、压实趋势线方程、Eaton指数、上覆岩层压力以及静水压力等因素,并利用中国石化PG地区综合矿场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给出了孔隙压力不确定度的范围、影响主因素以及相关因素对不确定度的影响规律,且计算结果与录井钻井液密度、试气实测结果相符,证明提出的孔隙压力不确定性评价方法可行,计算结果真实、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孔隙压力 不确定度 Eaton法 地震速度谱 声波时差测井
下载PDF
基于交叉梯度交替结构约束的二维地震走时与全通道直流电阻率联合反演 被引量:13
14
作者 高级 张海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310-4322,共13页
在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地下复杂介质成像时,因观测系统的非完备性及数据本身对某些岩石物性的不敏感性,单独成像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对于地震体波走时成像与直流电阻率成像,均面临着成像阴影区问题.对于地震... 在利用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地下复杂介质成像时,因观测系统的非完备性及数据本身对某些岩石物性的不敏感性,单独成像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对于地震体波走时成像与直流电阻率成像,均面临着成像阴影区问题.对于地震走时成像,地震射线对低速区域覆盖较差形成阴影区,造成低速区域分辨率降低.对于电阻率成像,电场线在高阻区域分布较少,造成高阻区域分辨率较低.为了提高地下介质成像的精度,Gallado和Meju(2003)提出了基于交叉梯度结构约束的联合地球物理成像方法.在要求不同的物性模型拟合各自对应的数据同时,模型之间的结构要求一致,即交叉梯度趋于零.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基于交叉梯度的结构约束,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交替结构约束的联合反演流程,即交替反演不同的数据而且在反演一种数据时要求对应的模型与另一个模型结构一致.新的算法能够更容易地把单独的反演系统耦合在一起,而且也更容易建立结构约束和数据拟合之间的平衡.基于新的联合反演流程,我们测试了基于交叉梯度结构约束的二维跨孔地震走时和直流电阻率联合成像.合成数据测试表明,我们提出的交替结构约束流程能够很好地实现基于交叉梯度结构约束的联合成像.与单独成像结果相比,地震走时和全通道电阻率联合成像更可靠地确定了速度和电阻率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波走时成像 电阻率成像 结构相似性 交叉梯度 联合反演
下载PDF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及其在岩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辉 黄鼎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09-117,共9页
根据岩体结构理论 ,软弱结构面对岩体变形与破坏具有优先控制作用 ,它与围岩在地震波传播性质 (波速与衰减特性 )上的差别 ,可以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对它进行空间定位 ,进而研究岩体的内部结构特征。针对岩体结构研究的特点 ,本文提... 根据岩体结构理论 ,软弱结构面对岩体变形与破坏具有优先控制作用 ,它与围岩在地震波传播性质 (波速与衰减特性 )上的差别 ,可以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 ,对它进行空间定位 ,进而研究岩体的内部结构特征。针对岩体结构研究的特点 ,本文提出将地震波走时成像方法与地震波衰减成像方法 (振幅与脉冲宽度 )集成到一个处理流程中 ,实现了岩体结构的综合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结构 软弱结构面 地震勘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适于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的地震走时李代数积分算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廉萍 刘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93-1901,共9页
本文基于拟微分算子理论和李代数积分法,根据程函方程和波场坐标变换,提出一种新的适于横向变速介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的地震波走时算法.该算法与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所用李代数时间积分表达相比,差异在于增加了波数一次项,且二... 本文基于拟微分算子理论和李代数积分法,根据程函方程和波场坐标变换,提出一种新的适于横向变速介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的地震波走时算法.该算法与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所用李代数时间积分表达相比,差异在于增加了波数一次项,且二次项的系数在求积时亦需进行修正.针对单平方根算子象征、李代数积分、指数映射和走时多项式的求解而言,皆需对以往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中所用算法进行深化调整.文中数值算例对比了本文李代数积分表达与时间积分的区别,本算法计算结果与线性横向变速介质中的理论值相当吻合.通过走时多项式中各项对结果的影响分析,可知非对称项使计算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数值试验表明,本算法对横向变速介质中走时求取是可行的,且不需要存储海量走时表,有利于提高Kirchhof叠前深度偏移的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标变换 李代数积分 指数映射 地震走时 横向变速
下载PDF
联合利用走时与波形反演技术研究地壳三维速度结构(Ⅰ)——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元生 李清河 徐果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8-15,共8页
论述了地震波走时反演技术中的阻尼最小二乘方法.为了提高解的唯一性,我们把人工地震资料的解释结果作为该方法的特定约束条件.同时还论述了波形反演技术中的遗传算法.
关键词 联合反演 地震波走时 地震波形 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华东地区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度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冯志生 杨建军 +3 位作者 梅卫萍 耿杰 汪雪泉 刘义高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3-227,共5页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各向异性度 地震异常 富氏拟合 走时曲线 华东地区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场地类别分类方案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陈国兴 丁杰发 +2 位作者 方怡 彭艳菊 李小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09-3522,3582,共15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工程师设计出具有预期抗震性能的结构,一个关键因素是地震作用的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局部场地条件。通过收集和分析北京、苏州和唐山城区956个钻孔资料,建立地表20 m和30 m深土层走时平均剪切波速VS20和V...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工程师设计出具有预期抗震性能的结构,一个关键因素是地震作用的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局部场地条件。通过收集和分析北京、苏州和唐山城区956个钻孔资料,建立地表20 m和30 m深土层走时平均剪切波速VS20和VS30的关系式;现场钻探获取北京城区深105 m的典型钻孔原状土样,试验给出各类土体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曲线;建立北京城区170个钻孔的场地反应计算模型,采用Nakamura提出的HVSR法和陈国兴等提出的弱震法估算场地基本周期TS值,结合国内外现行抗震规范的场地分类及一些学者对场地分类的研究成果,提出两种新的场地分类建议方案:基于等效剪切波速VSE和覆盖土层厚度H(地表至剪切波速VS≥500 m/s的基岩深度)的双指标场地分类方案及基于VSE、H和TS的三指标场地分类方案。提出的场地分类方案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场地分类方法的改进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场地效应 场地类别 覆盖土层厚度 走时平均剪切波速 场地基本周期
下载PDF
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及在陨石坑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樊华 袁一凡 +2 位作者 刘明军 赵国春 张成科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3年第4期605-613,共9页
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是地球物理反演中成熟的方法之一,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包括模型参数化、射线追踪和理论走时计算、非线性方程组的线性化、线性化方程组的求解以及解的评价。观测... 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是地球物理反演中成熟的方法之一,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介绍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包括模型参数化、射线追踪和理论走时计算、非线性方程组的线性化、线性化方程组的求解以及解的评价。观测数据使用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岫岩陨石坑取得的浅层地震折射资料,反演得到两条近垂直交叉剖面的P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该坑为一简单坑,直接撞击形成的区域为直径约1.8 km、深度约700 m的坑体;坑中心深度约700 m周围以及向下出现的7.0 km/s以上的高波速可能是陨石撞击时所产生的高温高压使表层岩石达到熔融状态,改变了围岩的性质,致使围岩速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射线追踪 地震波走时 阻尼最小二乘法 陨石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