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ive wave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ference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in mines 被引量:1
1
作者 HU Yun-bing WU Yan-qing KANG Hou-qing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9年第3期308-312,共5页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e time-distance cur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 waveand from the front,side and rear of the reflection waves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for advanced exploration in mines,and analysis o... Through discussion of the time-distance cur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 waveand from the front,side and rear of the reflection waves of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for advanced exploration in mines,and analysis of several major interference waves inmines,the differences in time-distance curve,frequency,apparent velocity between theeffective wave and interference wave in the seismic reflection method for advanced explorationare obtain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the effective wave is extracted andthe interference wave is filtered and the system's precision and accuracy is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法 有效波 干扰分析 矿山 识别 曲线特征 干扰波 直达波
下载PDF
Present State of Explosion Seismic Wave Research and Primary Investigation on Its Characteristics
2
作者 孙庆云 张奇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05年第3期273-278,共6页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on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are discussed, and meanwhile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basic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study of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are analyzed. Th... The present stat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on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are discussed, and meanwhile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basic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study of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are analyzed. The spectra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functions of the isolated-seismic grooves and influences of the detonating methods on explosion seismic waves are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is introduced.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the influences of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explosive charges, ignition patterns, isolated-seismic grooves and the other related factor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losion effect seismic wave DAMAGE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passive source surface-wave method in site engineering seismic survey 被引量:2
3
作者 Chaofan Wang Jian Zhang +2 位作者 Lihui Yan Hui Liu Dong Zhao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1期101-106,共6页
Site engineering seismic survey provides basic data for seismic effect analysis.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soil, shear-wave velocity is usually obtained through wave velocity testing in borehole. In this paper, the... Site engineering seismic survey provides basic data for seismic effect analysis. A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of soil, shear-wave velocity is usually obtained through wave velocity testing in borehole. In this paper, the passive source surface-wave method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ite engineering seismic survey and practically applied in an engineering site of Shijingshan District. By recording the ubiquitous weak vibration on the earth surface, extract the dispersion curve from the surface-wave components using the SPAC method and obtain the shear-wave velocity structure from inversion. Over the depth of 42 m under- ground, it totally consists of five layers with interface depth of 3.31, 4.50, 7.23, 17.41, and 42.00 m; and shear-wave velocity of 144.0, 198.3, 339.4, 744.2, and 903.7 m/s, respectively. The inversion result is used to evaluate site classification, determine the maximum shear modulus of soil, provide basis for further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d site assessment or site zoning, etc.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assive source surface-wave method is feasible in the site engineering seismic survey and can replace boreholes,shorten survey period, and reduce engineering cost to some ex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ssive source surface-wave method Shearwave velocity Dispersion curve seismic effect Engineering seismic survey
下载PDF
考虑地震波输入差异的二维兰州盆地地震效应研究
4
作者 田浩 于彦彦 +1 位作者 丁海平 章旭斌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35,共13页
利用谱元法和多次透射边界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地震波输入时,具有大盆地内嵌小盆地特征的二维兰州盆地构造对地表地震波传播、地表峰值加速度(PGA)及其放大系数,以及频域放大特征等影响,分析了地表地震动的放大特征与盆地... 利用谱元法和多次透射边界相结合的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不同地震波输入时,具有大盆地内嵌小盆地特征的二维兰州盆地构造对地表地震波传播、地表峰值加速度(PGA)及其放大系数,以及频域放大特征等影响,分析了地表地震动的放大特征与盆地横向不均匀构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输入波的卓越频率接近小盆地最深处的一阶自振频率时,小盆地发生整体共振现象,进而显著改变地震动或放大系数的分布特征。大盆地边缘形成的次生面波在进入更为松散的小盆地时分化为波速差别显著的两阶面波,且盆地较陡一侧边缘形成的面波强度更大。2)无论何地震波入射,盆地内的最强烈地震动集中于小盆地边缘区域,大盆地较陡一侧边缘上方的区域是次强烈地震动放大区,而盆地基底倾角较缓的一侧边缘区域基本无边缘效应。3)兰州盆地基底形状对地震动的分布特征影响强烈,盆地地表地震动的放大系数受输入波的影响明显。4)水平和垂直分量的地震动及放大系数分布特征差别显著,垂直分量上在大盆地较陡一侧边缘及小盆地内形成两个显著放大区,最强烈放大效应区域靠近小盆地中心,而水平分量上的强烈放大区域主要出现在小盆地内的边缘区域。此外,地表不同位置处的频域放大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元法 透射边界 兰州盆地 平面波入射 地震效应
下载PDF
斜入射情形场地基本周期的计算
5
作者 梁富源 谢志南 +4 位作者 卢建旗 单振东 齐文浩 章旭斌 吕国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3-1111,共9页
场地基本周期是场地效应模型的重要变量,是场地分类的重要指标。已有基本周期的计算假定基岩地震波为垂直入射,常用方法包括利用垂直入射情形下场地内SH波竖向一维传播模型建立的模拟与经验方法,其中逐层单自由度法这一经验方法因计算... 场地基本周期是场地效应模型的重要变量,是场地分类的重要指标。已有基本周期的计算假定基岩地震波为垂直入射,常用方法包括利用垂直入射情形下场地内SH波竖向一维传播模型建立的模拟与经验方法,其中逐层单自由度法这一经验方法因计算简易、结果与模拟方法相当而被日本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纳。然而垂直入射假定大多与实际不符,为此给出可考虑基岩地震波斜入射的场地基本周期计算方法。首先利用Snell定律将基岩斜入射地震波作用下场地内的SH波二维传播表征为一维竖向视传播建立了斜入射情形场地内SH波传播模型。其次利用这一模型给出了斜入射情形基本周期计算的模拟和修正逐层单自由度法并应用于KiK-net台站场地,结果表明基本周期随入射角的增加而变小,就统计所得平均入射角57°而言,基本周期将缩减11%;修正逐层单自由度法可准确考虑斜入射的影响且计算简易度和原方法相当。最后,讨论了基岩面选取对基本周期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依据土体首次达到给定剪切波速以确定基岩面,当剪切波速大于700m/s时,不同基岩面所对应的基本周期具有高度线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基本周期 地震波入射角 场地分类 场地效应模型 场地基岩
下载PDF
考虑轨道约束的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6
作者 杨彭钧 刘琦 +1 位作者 吴斐璠 王慧东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为研究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与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以某高速铁路连续梁及T构梁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轨道约束的线桥一体化模型,研究一致激励及非一致激励下连续梁桥无缝线路地震响应,探讨线路纵向阻力、桥墩刚度、支座类型、行波效应对梁... 为研究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与轨道系统地震响应规律,以某高速铁路连续梁及T构梁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轨道约束的线桥一体化模型,研究一致激励及非一致激励下连续梁桥无缝线路地震响应,探讨线路纵向阻力、桥墩刚度、支座类型、行波效应对梁轨系统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轨道约束会提升结构低阶纵向自振频率,对结构竖向及横向频率影响较小;轨道约束对结构内力影响较大,墩底剪力最大减小27.56%;梁缝位置为钢轨不利位置;小阻力扣件对减小钢轨纵向力有显著作用;增加桥墩刚度可明显减小梁轨相对位移;摩擦摆减隔震支座可明显减小连续梁固定墩墩底弯矩,从经济角度出发可仅在主墩布置摩擦摆减隔震支座;行波效应对轨道系统影响较大,同时对墩底弯矩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线桥一体化模型 梁轨系统 地震响应 行波效应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波动效应的梁桥破坏分析
7
作者 夏春旭 张倩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在近断层地震动激励的初始阶段,输入地震动从结构底部以波动形式向上传播,然而波动效应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梁桥结构地震破坏过程的影响特征尚不明确。为此,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某三跨梁桥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波动效... 在近断层地震动激励的初始阶段,输入地震动从结构底部以波动形式向上传播,然而波动效应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梁桥结构地震破坏过程的影响特征尚不明确。为此,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某三跨梁桥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波动效应的破坏过程、破坏机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墩柱底部截面曲率发展较合理,梁桥墩顶支座抗震能力较强,梁桥桥台处容许剪切位移是桥梁结构的抗震弱点,因此,在近断层地区的梁桥桥台抗震措施设计中应保证具有充足的容许剪切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梁桥 波动效应 破坏机理
下载PDF
爆破地震作用下的老旧砌体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8
作者 黄俊 夏界宁 罗松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3,202,共10页
城市内老旧砌体结构多但抗震性能较差,在爆破作用下可能产生破坏。为研究爆破作用下老旧砌体的动力特性,在爆破现场附近的老旧砌体结构上布设强震仪,以观测爆破地震波对结构的瞬时作用以及长期爆破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效应。通过对爆破加... 城市内老旧砌体结构多但抗震性能较差,在爆破作用下可能产生破坏。为研究爆破作用下老旧砌体的动力特性,在爆破现场附近的老旧砌体结构上布设强震仪,以观测爆破地震波对结构的瞬时作用以及长期爆破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效应。通过对爆破加速度和速度记录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比较,认为爆破速度记录相比爆破加速度记录可以更好地识别出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且爆破地震速度对砌体结构横向的共振影响最大。采用对比分析法,分别用爆破地震速度和地脉动加速度记录识别老旧砌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发现两种方法都能近似地识别出砌体结构的低阶平动和扭转频率,但采用爆破速度计算的自振频率比地脉动法要小1.8%~3.4%,这主要是因为爆破振动更能反映在较大振动作用下结构的响应,频繁的爆破可能导致老旧砌体结构出现非线性反应。通过监测结构自振频率在长期爆破作用下的变化,发现虽然单个爆破振动能满足《爆破安全规程》的安全要求,但在长期爆破作用下,结构1阶扭转频率、2阶横向和纵向频率随爆破次数的增加分别减少了4%、3.6%和5.2%,因此在爆破安全监测中应考虑长期爆破作用对老旧砌体结构等抗震能力较差建筑的累积损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波 老旧砌体结构 自振频率 累积损伤效应 爆破安全评估
下载PDF
热效应作用下S波入射弹性地基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研究
9
作者 杨奕琪 马强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122,共9页
基于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S波入射下弹性地基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弹性地基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S波入射弹性地基自由场地地震地面运动的解析解答。通过数... 基于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S波入射下弹性地基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弹性地基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S波入射弹性地基自由场地地震地面运动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热传导系数、介质温度、热膨胀系数等热物性参数对弹性地基自由场地地震地面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热效应和不考虑热效应的两种理论模型下所得到的水平和竖向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明显差异;地表水平和竖向位移放大系数以及相应的加速度随着热膨胀系数和介质温度的增大而增大;热传导系数和热通量相位延迟对地表位移放大系数和加速度的影响较小;随着入射波频率的增大,地表位移放大系数和加速度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弹性介质 热效应 自由场地 地震地面运动 平面S波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diffraction in topographic site effects using boundary element techniques
10
作者 Juan Gomez Doriam Restrepo +1 位作者 Juan Jaramillo Camilo Valencia 《Earthquake Science》 2013年第5期341-350,共10页
The role played by the diffraction field on the problem of seismic site effects is studied. For that purpose we solve and analyze simple scattering problems under P and SV in-plane wave assumptions, using two well kno... The role played by the diffraction field on the problem of seismic site effects is studied. For that purpose we solve and analyze simple scattering problems under P and SV in-plane wave assumptions, using two well known direct boundary-element-based numerical methods. After establish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attered and diffracted motions, and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artificious and physically based incoming fields, we obtain the amplitude of the Fourier spectra for the diffracted part of the response: this is achieved after establis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over the studied simple topographies and the diffracted fiel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it is observed that this diffracted part of the respons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surface ground motions due to the geometric effect. Furthermore,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diffraction field sets in a fingerprint of the topographic effect in the total ground motions. These conclusions are further supported by observations in the time-domain in terms of snapshots of the propagation patterns over the complete computational model. In this sense the geometric singularities are clearly identified as sources of diffraction and for the considered range of dimensionless frequencies it is evident that larger amplifica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geometries containing a larger number of diffraction sources thus resulting in a stronger topographic effect. The need for closed-form solutions of canonical problems to construct a robust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 diffraction field is ident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site effects Topographiceffects Elastic wave scattering Diffractionof in-plane waves
下载PDF
地震波作用下埋地管道截面应力偏移效应研究
11
作者 张杰 蒋文杰 +3 位作者 陈阳 胡特 杨锐 曾云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9-394,共6页
PE管广泛应用于城镇燃气、水和浆体等输送领域,地震灾害下埋地管道易发生失效.为此,提出了一种地震波作用下埋地PE管G土耦合数值建模方法,研究PE管力学特性,探究管道内压、地震烈度、围土和覆土厚度等对其力学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 PE管广泛应用于城镇燃气、水和浆体等输送领域,地震灾害下埋地管道易发生失效.为此,提出了一种地震波作用下埋地PE管G土耦合数值建模方法,研究PE管力学特性,探究管道内压、地震烈度、围土和覆土厚度等对其力学响应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地震波作用下管道截面应力出现偏移效应,而非0°,90°,180°和270°位置;内压作用下管壁应力增加;管道环向应力随着地震烈度增加而增大,且应力偏移效应更加显著.研究结果可为PE管道敷设和安全评价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管 地震波 应力 偏移效应
下载PDF
地震波斜入射下岩质边坡放大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申辉 刘亚群 +1 位作者 刘博 李海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129-2142,共14页
近源地震中,地震波入射角对岩质边坡的放大效应影响显著。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理论和等效节点力原理,结合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可以考虑地震SV波和P波斜入射的地震动输入方法,研究了岩质边坡的坡角、地震波入射角以及入射波类型对边坡放大效... 近源地震中,地震波入射角对岩质边坡的放大效应影响显著。基于黏弹性人工边界理论和等效节点力原理,结合有限单元法建立了可以考虑地震SV波和P波斜入射的地震动输入方法,研究了岩质边坡的坡角、地震波入射角以及入射波类型对边坡放大效应的影响规律。边坡峰值地面加速度(peakgroundacceleration,简称PGA)放大系数结果表明,若仅考虑地震波垂直入射的情况,边坡的动力放大效应可能会被严重低估。此外,边坡坡角的变化和入射波类型的改变也对边坡的放大效应有显著的影响。将计算得到的PGA放大系数与相关规范中建议的放大系数对比发现,规范建议值在一些情况下低估了放大效应。边坡坡顶的加速度频谱结果显示,地震波入射角对坡顶加速度傅里叶谱的主频影响较小,但对其傅里叶谱的幅值影响较大。随着SV波入射角的增大,坡顶水平加速度傅里叶谱幅值整体上变化不显著,而竖向加速度傅里叶谱幅值逐渐增大;随着P波入射角的增大,坡顶竖向加速度傅里叶谱幅值逐渐减小而水平向幅值逐渐增大。引入谱比曲线定量评估了不同入射条件下边坡坡顶的谱放大效应,获得了坡顶谱比峰值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地震波入射角 地震响应 地形效应 P波 SV波
下载PDF
Mechanism of Elastic Waves Reflection in Geological Media
13
作者 Viktor Sidorov Michail Tarant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2年第1期175-178,共4页
Reflecting properties of layered geological media are substanti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phonon-phonon mechanism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 In this scope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is calculated using... Reflecting properties of layered geological media are substantiated in the framework of phonon-phonon mechanism of elastic wave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 In this scope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is calculated using not impedances but impulses of phonons in adjoining porous media. Assuming for the first approximation that rocks do fulfill an average time equation we got an expression for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via porosity factors of that geological medium. For calculation of reflection coefficient the wavelength is chosen as averaging line scale. These coefficients are calculated at every depth point for a set of frequencies in seismic range. Resulting curves have special depth points. Being cross-plotted in time-frequency space such points do form coherent units. These units we call effective boundaries, because they cause all reflections for the given media in the framework of considered model. Effective boundaries are not wide-band as for two half spaces but have a cutoff at some low frequency. Geological medium at a whol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ystem of such effective boundaries that are capable to form a reflection waves field. To construct this field an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hat solves the direct problem of seismic in the framework of effective boundaries theory. This algorithm is illustrated with vibroseis survey modeling for a specific geological 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stic waveS PHONONS Heterogeneous MEDIA REFLE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seismic Problem effective seismic Boundaries
下载PDF
爆破地震波信号EMD端点效应抑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苗 张雪梅 +1 位作者 黄琴 吴立 《工程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3,共6页
针对爆破地震波信号经验模态分解(EMD)得到的IMF在端点处的发散现象,提出一种同时考虑信号端点发展趋势和全局时间-能量联合参数的改进EMD端点效应抑制算法。该算法首先考虑端点变化趋势得到延拓后的边界局部特征尺度X_0,再计算X_0的能... 针对爆破地震波信号经验模态分解(EMD)得到的IMF在端点处的发散现象,提出一种同时考虑信号端点发展趋势和全局时间-能量联合参数的改进EMD端点效应抑制算法。该算法首先考虑端点变化趋势得到延拓后的边界局部特征尺度X_0,再计算X_0的能量E_0,找到原始信号中和E_0最匹配的分段信号X_k,最后用X_k代替X_0进行EMD。通过建立仿真信号,验证该算法和常规端点效应抑制算法相比,对EMD端点效应具有更好的抑制能力,能够得到精度更高的IMF。最后将该算法用于实际爆破地震波信号分解中,发现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抑制EMD端点效应,有利于爆破地震波信号细节特征参数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地震波信号 经验模态分解 端点效应 固有模态函数
下载PDF
芦山M_(S)6.1级地震石棉县城谷坡动力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卓 王运生 +2 位作者 吴昊宸 唐涛 刘世成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在揭示山体不同部位和不同场地条件对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的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振动台和建模等方法,较少使用天然地震下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以2022年芦山M_(S) 6.1级地震为对象,分析了布置于石棉县的强震监测仪所记... 在揭示山体不同部位和不同场地条件对斜坡地震动响应程度的研究中,学者们多采用振动台和建模等方法,较少使用天然地震下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本研究以2022年芦山M_(S) 6.1级地震为对象,分析了布置于石棉县的强震监测仪所记录到的主震数据,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山体部位、高程、场地条件等因素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峰值加速度和Arisa强度的影响,明确了地震时频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坡折处水平向放大效应更加明显;(2)南桠河左岸坡体卓越频率为6~10 Hz,右岸为5~12 Hz;(3)深厚风化层场地相较于基岩场地具有更显著的放大效应;(4)S波到达地面时会分异成不同频值,其主频值分别为8.50 Hz和4.20 Hz附近。研究结果可为地震区类似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和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级地震 石棉县城谷坡 实测地震数据 地震动响应 放大效应
下载PDF
非一致地震作用下高坝-复杂地基体系动力响应分析
16
作者 张佳文 李明超 +2 位作者 韩帅 闫文钰 张敬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9-1110,1121,共13页
地震波场的构建与输入是高坝抗震分析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三维成层场地的自由波场时域化求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远置层界面模型以分离上行和下行波场,以解决不规则场地和断层分布等复杂地质条件;进而结合不同波型的连续... 地震波场的构建与输入是高坝抗震分析的关键。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三维成层场地的自由波场时域化求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远置层界面模型以分离上行和下行波场,以解决不规则场地和断层分布等复杂地质条件;进而结合不同波型的连续性特征与振动特性,利用几何推导将单列节点位移推广至整个空间场地,以提高计算效率;并采用改进的波动输入方法将复杂波场转换为地基边界上的等效节点力。本文重点研究了精细化的三维高坝-地基体系在垂直和倾斜入射SV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并与均质地基条件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一致地震波作用下坝体结构动力响应的空间差异性显著,坝顶不同位置的位移极值响应可相差至80%;SV波倾斜入射时坝体振动响应远大于垂直入射的情况,位移极值可相差2~3倍,高应力区时段相差较大,且整个体系的拉裂破坏范围更广;复杂地质条件会加剧坝体的损伤情况,且对较大应力区的产生时间与分布情况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综合考虑地震波的非一致特性与场地地质条件的必要性,可为其他大型工程结构抗震响应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坝-复杂地基体系 非一致地震波场 行波效应 斜入射地震波 动力响应 并行计算
下载PDF
局部场地效应下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时频域地震响应研究
17
作者 张金 陈克坚 +3 位作者 曾永平 郭恒 郑史雄 范晨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为在时、频域范围内量化场地效应对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基于加速度功率谱模型并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细化模型参数,采用虚拟激励和多点时程分析法,分别在时、频域范围内开展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并... 为在时、频域范围内量化场地效应对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基于加速度功率谱模型并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细化模型参数,采用虚拟激励和多点时程分析法,分别在时、频域范围内开展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并将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主梁主跨,柔软场地工况下的主梁位移、内力响应最大,坚硬场地工况下的响应最小,其他工况均介于两者之间且呈规律性变化,柔软场地工况下的主梁内力响应较坚硬场地下的响应最大相差407%;考虑各局部场地效应工况对主梁左边跨地震响应影响,区别于主梁主跨,主梁左边跨位移、内力响应除在柔软场地工况下出现最大值外,其他场地工况下的地震响应值交替变化,变化规律并不完全明确。综合考虑各局部场地工况,采用时程分析法斜拉桥地震响应计算结果总体大于频域虚拟激励法计算结果,各关键地震响应增大率介于9%~182%。因此,对于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抗震分析,频域方法可能会低估其地震响应,为准确评估斜拉桥动力响应,时程分析法依然是首选的抗震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千米跨度斜拉桥 局部场地效应 地震波合成 虚拟激励法 时程分析法
下载PDF
考虑碰撞效应的近断层区桥台-引桥-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减震措施研究
18
作者 魏俊杰 邬晓光 +2 位作者 卢伟 鄢稳定 胡科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8-248,共11页
为了研究和探索合理的减震措施控制桥台-引桥-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以1座主跨径为120 m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CSIBridge建立考虑碰撞能量耗散、桩土相互作用、桥台与台后填土相互作用以及支座桥墩非线性行为的... 为了研究和探索合理的减震措施控制桥台-引桥-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以1座主跨径为120 m的刚构-连续组合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CSIBridge建立考虑碰撞能量耗散、桩土相互作用、桥台与台后填土相互作用以及支座桥墩非线性行为的桥台-引桥-刚构连续梁桥结构体系弹塑性动力分析模型。在桥墩和桥台处共设置8种减震方案,分析普通地震波作用下不同方案的减震效果;然后,对比分析相同减震方案在近断层普通地震波和近断层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的地震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各方案均能达到预期减震效果,其中采用双曲面球型减震支座(为单一减震装置)的方案减震效果最佳,而增加阻尼器的组合减震方案能进一步优化主桥墩受力。同时,只有在左右桥台处设置黏滞阻尼器的联合减震方案才能有效控制桥台处伸缩缝的碰撞效应。在近断层普通地震波作用下有效的减震方案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作用下完全失效,但对减震装置进行参数优化后依然能达到预期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波 减震措施 碰撞效应 地震响应 刚构-连续组合梁桥 桥梁结构体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基岩深度反演地震动的比较
19
作者 张可凡 吴亦恺 +1 位作者 丁海平 于彦彦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从KiK-net台阵网中选取了属于Ⅱ类和Ⅲ类场地的39个台站,并收集了相应的钻孔资料。对应于每一个钻孔,假定了2个地震波输入基岩界面,一个为规范规定的基岩面(剪切波速大于等于500 m/s,称为输入面1),另一个为钻孔底部的岩石面(实际剪切波... 从KiK-net台阵网中选取了属于Ⅱ类和Ⅲ类场地的39个台站,并收集了相应的钻孔资料。对应于每一个钻孔,假定了2个地震波输入基岩界面,一个为规范规定的基岩面(剪切波速大于等于500 m/s,称为输入面1),另一个为钻孔底部的岩石面(实际剪切波速远大于500 m/s,称为输入面2),分别建立了一维土层模型。采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等效线性化方法,由地表加速度记录反演计算了基岩输入界面1和界面2的地震动,分别计算了界面1和界面2的峰值加速度PGA比值和有效峰值加速度EPA比值。经比较,在不同的地表地震动强度输入下,无论是Ⅱ类还是Ⅲ类场地,界面1和界面2的PGA比值和EPA比值基本上介于1.0~3.0之间。显然,基岩输入面越深,剪切波速越大,地表加速度放大效应越明显,基岩输入面的选取对地表地震动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K-net强震记录 地表地震动 场地效应 地震波反演 基岩输入面
下载PDF
不同桩长对路基隔震效果分析
20
作者 陈岩 刘小军 +3 位作者 陈丰泽 李秀欣 金颖慧 曹晋源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8-43,共6页
为了研究路基中混凝土桩对地震波隔震作用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研究,研究混凝土桩桩身长度的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根据试验得出以下结论:路基中的混凝土桩对地震波有明显隔震作用;在试验所划定的范围内,桩身长度越长,隔震效果越好... 为了研究路基中混凝土桩对地震波隔震作用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进行研究,研究混凝土桩桩身长度的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根据试验得出以下结论:路基中的混凝土桩对地震波有明显隔震作用;在试验所划定的范围内,桩身长度越长,隔震效果越好;混凝土桩增加相同长度,隔震效果提升率并不一定与其成正向相关,桩身长度的增加与隔震效果提升率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身长度 地震波 隔震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