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seismic ground motion amplification and liquefaction at a volcanic area characterized by residual soils 被引量:1
1
作者 Luca MATASSONI Andrea FIASCH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3期740-752,共13页
A seismic hazard was assessed related to site effects at Abbadia San Salvatore, central Italy, on the Mt. Amiata slopes, an ancient volcanic area characterized by residual soils(thick layers of loose to dense sands or... A seismic hazard was assessed related to site effects at Abbadia San Salvatore, central Italy, on the Mt. Amiata slopes, an ancient volcanic area characterized by residual soils(thick layers of loose to dense sands originated from weathering of the trachydacitic lavas). The seismic ground amplification and soil liquefaction related to these layers were recognized as the major seismic hazards for the area.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geotechnica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volcanic rocks. The Horizontal-to-Vertical Spectral Ratio(HVSR) analysis of 252 noise measurements and 29 shear-wave velocity models of the subsoil allowed a seismic microzonation of the studied area, distinguished by thick weathered volcanic sands and shear-wave impedance contrast with respect to the seismic bedrock(volcanic bedrock).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lassified zones allowed recognition of areas characterized by residual(almost undisturbed) soils from those with soils probably affected by flowing water. The analysis of hazards revealed that peak acceleration by seismic amplification of ground motion exceeded the value set by the national rules(0.175 g) in a restricted area of the zone characterized by the most perturbed soils(Zone D);the potential occurrence of soil liquefaction was also greater in this zone. Finally, the study showed potential high hazards due to site effects of the volcanic mountainous area characterized by residual soils as opposed to an alluvial plain formed by volcanic debris where these effects have generally been more recogn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te effects RESIDUAL soils VOLCANIC MOUNTAin area seismic ground AMPLIFICATION Soil LIQUEFACTION Shear wave velocity
下载PDF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and stress field in Sichuan-Yunnan area determined using P wave polarity and short period P and S waveform data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天长 郑斯华 ZHENG Si-hu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1年第4期466-470,共5页
关键词 Sichuan-Yunnan area FOCAL mechanism stress field 分类号:P3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116(2001)04-0466-05 Based on waveform data several methods to determine FOCAL mechanisms of SMALL EARTHQUAKES were developed since 1980. Kisslinger (1980) and Julian Foulger (1996) proposed an approach to determine solution by using amplitude ratio of P and S wave. Schwartz (1995) devi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solutions by the use of polarity DATA and amplitudes of seismogram envelopes. Amplitudes of short period seismic waves propagating in an inhomogene-ous medium ARE sensitive to the variation in velocity and Q structure. Nakamura et al (1999) took medium inhomo-geneity into account in determining FOCAL mechanisms of SMALL EARTHQUAKES using waveform data. If the loca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ARE concentrated in a SMALL region we can assume that the raypaths from the events to a given station ARE almost the same. So P and S wave attenua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event locations. in this case it is con-venient to determin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se events by using short period P and S wave dataj.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5 regions i.e. Rongchang Mabian-Muchuan Ya'an Baoxing and Mianzhu which ARE covered by the Chengdu Telemetered Network A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P polarity and short body wave amplitude DATA recorded in the network since 1992.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proposed by Gephart and Forsyth (1984) based on well determine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 15 sub-zones of Sichuan and Yunnan area three principal stress tensors s1 s2 and s3 instead of averages of P B and T axis of the solutions ARE determined to represent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distribution.……
下载PDF
资阳东峰场地区须家河组五段河道砂岩储层叠前地震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公营 吕其彪 +1 位作者 杨永剑 徐守成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5期569-580,共12页
资阳东峰场地区须五段发育多期叠置河道,河道砂岩沉积相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砂岩阻抗与泥岩阻抗差异小、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且叠前地震道集资料品质差、缺少横波测井,前期利用常规叠后属性对河道砂体边界及优质储层分布特征刻... 资阳东峰场地区须五段发育多期叠置河道,河道砂岩沉积相相变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砂岩阻抗与泥岩阻抗差异小、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且叠前地震道集资料品质差、缺少横波测井,前期利用常规叠后属性对河道砂体边界及优质储层分布特征刻画精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利用道集噪音压制、道集拉平、道集拓频优化处理技术获得了高品质叠前道集;采用基于改进XU-WHITE岩石物理理论模型的优化方法预测了横波速度,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创新性构建了岩性和物性指示因子,并通过叠前三参数同时反演获得了岩性和物性地震预测体,精细刻画了砂体边界及展布,在有利相带控制下,利用物性预测属性,预测了致密砂岩储层“甜点”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高保真的道集优化处理可以获得可靠和符合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规律的叠前道集,为叠前反演奠定高质量基础资料;(2)基于改进XU-WHITE模型的横波速度预测技术,能够获取更精确的横波速度,更有利于岩石物理分析;(3)岩性和物性指示因子构建及反演技术可有效地实现致密砂岩储层岩性和物性精细刻画。该技术在资阳须五气藏致密砂岩刻画及储层“甜点”预测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岩 道集优化处理 横波预测 叠前地震 敏感指示因子 须五段 东峰场地区
下载PDF
基于微震在线监测的实时震源波速反演技术应用
4
作者 王元杰 《中国煤炭》 2023年第11期31-38,共8页
为了提高冲击地压监测精度、监测范围和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基于微震在线监测的实时震源波速反演技术对综采工作面高应力区以及冲击危险区域进行探测。结果表明,高应力分布区域与大能量微震事件震源点位置基本一致,结合大能量微震事件发... 为了提高冲击地压监测精度、监测范围和监测结果的时效性,基于微震在线监测的实时震源波速反演技术对综采工作面高应力区以及冲击危险区域进行探测。结果表明,高应力分布区域与大能量微震事件震源点位置基本一致,结合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前相应区域地音活动特征,验证了震源波速反演结果中应力集中区域与煤岩体中高应力分布区域基本吻合,实时震源波速反演对于探测煤层高应力区域分布规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技术可直观反馈工作区域应力场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监测 微震监测系统 实时震源波速反演 高应力区域探测 应力场
下载PDF
三峡库区秭归段浅层速度结构和孕震环境
5
作者 胡锦涛 谢军 +1 位作者 危自根 金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收集了湖北省秭归地区24个流动地震台站2020年6—7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得到了各台站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0.6—5 s周期范围内的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近地表6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 收集了湖北省秭归地区24个流动地震台站2020年6—7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记录,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得到了各台站之间的经验格林函数,提取了0.6—5 s周期范围内的瑞雷波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获得了该区域近地表6 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显示:秭归盆地及其南部邻区的S波速度明显低于东侧断裂区的S波速度,与研究区不同构造地块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一致;2014年M_S4.2地震发生在研究区垂向高低速交界区;长江区域附近断裂区的S波速度明显降低,表明长江水渗透到断层区,因此秭归地区地震频发与三峡库水荷载和水渗透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秭归地区 地震背景噪声 瑞雷波群速度 浅层速度结构
下载PDF
非饱和岩石中的纵波频散与衰减:双重孔隙介质波传播方程 被引量:43
6
作者 巴晶 Carcione J M +3 位作者 曹宏 杜启振 袁振宇 卢明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9-231,共13页
本文采用Rayleigh理论描述纵波激励下非饱和岩石中气泡的局域流体流动,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原理导出了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波传播方程,即Biot-Rayleigh方程.方程的格式简洁,参数少,所有相关参数物理可测,因此,方程具有较好的物理可实现性.... 本文采用Rayleigh理论描述纵波激励下非饱和岩石中气泡的局域流体流动,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原理导出了双重孔隙介质中的波传播方程,即Biot-Rayleigh方程.方程的格式简洁,参数少,所有相关参数物理可测,因此,方程具有较好的物理可实现性.基于相同的岩石与前人理论对比,初步验证了本理论的有效性.对三个地区的砂岩储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地震频段内纵波对储层是否含气非常敏感,但对含气饱和度指示性不佳,且随着孔隙度降低,纵波频散与衰减在中低频段更为显著;含甲烷与含二氧化碳的砂岩储层均呈第三类AVO响应特征,很难从叠前分析技术中鉴别;理论预测的纵波频散随饱和度与频率变化的趋势与特征,与多频段实验观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 地震波频散 衰减 AVO分析 双重孔隙介质 砂岩
下载PDF
基于TRT系统的地质构造三维成像技术及其改进方法 被引量:20
7
作者 白明洲 田岗 +3 位作者 王成亮 师海 聂一聪 沈宇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684-2693,共10页
TRT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来实现对灾害体的辨识,利用震源点与接收点共同组成的随时间变化的共焦椭球体来实现对灾害体的定位.根据TRT成果图像异常区域与隧道实际灾害的对应情况,将TRT图像异常区域划分为集群异常区、单体异常区、错... TRT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反射原理来实现对灾害体的辨识,利用震源点与接收点共同组成的随时间变化的共焦椭球体来实现对灾害体的定位.根据TRT成果图像异常区域与隧道实际灾害的对应情况,将TRT图像异常区域划分为集群异常区、单体异常区、错断异常区、互层异常区四种类型.针对TRT技术自身存在的直达波速计算不准确、背景波速取定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一方面通过计算出直达波在隧道洞身的实际传播的最小轨迹,求得震源点到接收点的实际直达波速;另一方面根据实际直达波速的分布特征,求出正态分布条件下,实际直达波速在置信水平为1-a的置信区间,并将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值作为背景波速录入TRT系统,得出两组TRT成果图像,这样就改变了人工取定背景波速所存在的单一性与盲目性,使得改进后的灾害预测有了一定的区间考量.通过实例验证,发现改进后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改进前采用人工取定背景波速时的预测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灾害漏报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TRT技术 地震波 椭球体 异常区 背景波速
下载PDF
腾冲火山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6
8
作者 杨晓涛 胥颐 +1 位作者 刘建华 李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50-2059,共10页
利用滇西南临时台网和固定台站的地震数据反演了腾冲及邻近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着重分析了腾冲火山区和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下方10~20 km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其横向尺度大约在20~30 km之间... 利用滇西南临时台网和固定台站的地震数据反演了腾冲及邻近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着重分析了腾冲火山区和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腾冲火山区下方10~20 km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低速区,其横向尺度大约在20~30 km之间;推测这一低速区代表了仍处于活动状态的壳内岩浆源,热流通道有可能通过腾冲断裂延伸至地壳深部.地壳速度结构自东向西的变化显示出与不同时期的火山活动的关系,腾冲东侧偏高的速度结构反映了龙川江一带上新世时期火山通道内冷凝固结的岩浆侵入体或不易挥发的高密度残留物质。腾冲西侧的低速异常揭示了更新世以来持续至今的岩浆作用和热流活动.龙陵7级地震震源区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M7.3级和M7.4级地震与怒江断裂和龙陵断裂两侧的结构差异密切相关,它们分别发生在高速区和低速区的分界附近.怒江断裂东侧和龙陵断裂西侧具有较高的速度,是震源区应力积累的主要载体;两断裂之间地壳速度明显偏低,有可能是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导致地壳结构强度降低,使得怒江断裂和龙陵断裂易于受构造应力作用而引发强烈地震,估计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12 k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龙陵地震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24
9
作者 魏文博 叶高峰 +2 位作者 金胜 邓明 景建恩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1-452,共12页
1968年邢台地震以后的30余年中,中国地震局系统先后在大华北地区布置30余条、近20000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用以研究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明显的不足是未能形成华北区... 1968年邢台地震以后的30余年中,中国地震局系统先后在大华北地区布置30余条、近20000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用以研究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明显的不足是未能形成华北区域性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从大区域的角度为研究华北地区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提供地震学方面的依据.因此,在现已发表的DSS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了14条测线的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的"矢量化"功能,以及克里格数据网格化技术构建华北区域性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从而对华北研究区内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特点得到如下认识:(1)华北地区地壳表层P波速度变化幅度大,平面结构较复杂,大体上划分为相间排列、走向趋势以北西向为主的3个速度区.海河平原和渤海湾的低速带是研究区范围内速度最低的低速区.资料的情况说明,研究区内沉积盖层的地质构造与上地壳构造之间虽有一定继承性,但也存在较大差别.(2)总体上看,在华北研究区内地壳的P波速度随深度增大而增大,但局部地区出现速度倒转的现象,东区的海河平原低速异常逐渐消失,而西区的山西地堑则以相对低速异常特征为主.区内地壳以太行山脉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东部和西部,结晶基底以上地层的构造方向不完全一致;东部的黄淮海地块,区域构造以北东向为主,而西部包括山西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东缘,其构造方向则以北西向为主.(3)根据莫霍面的形态特征,研究区地壳可大致划分为6个区块;在山西地块范围内,莫霍面呈近南北向的凹陷带,地壳厚度大;内蒙古地块南缘和燕山地块南部,莫霍面表现出褶皱带的构造特征,其延展趋势为近东西方向;鄂尔多斯地块东缘,莫霍面构造相对复杂,呈近北西向凸、凹相伴的褶皱;黄淮海地块(华北裂谷带中、北部)为莫霍面隆坳区,隆、坳相间排列,构造较复杂,但从整体上看,这是全区莫霍面最浅的隆起区段;鲁西台背斜主要为莫霍面断陷区,其断陷带沿枣庄—曲阜一线向北西方向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壳 人工地震宽角反射 三维P波速度结构
下载PDF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婷 吴建平 +2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吕作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1-454,共14页
利用华北地区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记录资料,采用近震和远震联合成像方法,得到了水平分辨率0.5°×0.5°、深至600km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基本一致,燕山—太行山山脉均呈现高速异常,... 利用华北地区大型流动地震台阵的记录资料,采用近震和远震联合成像方法,得到了水平分辨率0.5°×0.5°、深至600km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上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基本一致,燕山—太行山山脉均呈现高速异常,延庆—怀来盆地、大同盆地表现为低速异常,华北盆地内部的拗陷和隆起分别呈现低速和高速.唐山地区中地壳、山西裂陷盆地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分别与流体和热物质作用有关,有利于形成孕育强震的地质构造环境.90km的速度结构图像依然与地表的构造特征有较大的相关性,可能说明深部结构对地表构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燕山隆起区岩石圈的厚度可达120~150km左右,华北盆地的岩石圈厚度可能在80km左右,太行山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介于两者之间.山西裂陷盆地上地幔低速层较厚,反映了该区不稳定的构造环境造成了地幔热物质的上涌.华北盆地下方220~320km出现的高速异常体,可能揭示了华北盆地上地幔仍然存在拆沉后残留的难熔、高密度的古老岩石圈地幔.研究区东部地幔转换带呈低速异常,推测可能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该区下方地幔转换带前缘120°E左右的俯冲板块相变脱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S波速度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基于White模型的砂岩储层渗透率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程 文晓涛 +3 位作者 郝亚炬 刘佳乐 曾驿 胡军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3-729,6,共7页
针对不同固结程度的砂岩,从Boit经典理论出发,基于White斑块饱和模型,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渗透率对地震波衰减和速度频散的影响,分析了地震波垂直入射时渗透率对储层界面反射系数和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砂岩储层,渗透率对地震波衰... 针对不同固结程度的砂岩,从Boit经典理论出发,基于White斑块饱和模型,应用数值模拟研究了渗透率对地震波衰减和速度频散的影响,分析了地震波垂直入射时渗透率对储层界面反射系数和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砂岩储层,渗透率对地震波衰减和速度频散有明显影响,尤其是中等压实砂岩储层和未固结砂岩储层,对渗透率变化非常敏感;渗透率对砂岩储层尤其中等压实砂岩储层界面反射系数和相位有明显影响,甚至会产生相位极性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渗透率 速度频散 地震波衰减 波动方程正演
下载PDF
储层条件下砂岩纵波和横波速度的理论计算 被引量:36
12
作者 云美厚 管志宁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3期289-292,298,共5页
详细讨论了利用Biot-Gassmann方程计算储层条件下砂岩纵、横波速度的方法,并利用计算结果对纵、横波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骨架成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体成分、饱和度以及温度和压力对油气层速度的影响。这种... 详细讨论了利用Biot-Gassmann方程计算储层条件下砂岩纵、横波速度的方法,并利用计算结果对纵、横波速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骨架成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体成分、饱和度以及温度和压力对油气层速度的影响。这种方法既可用来预测储层条件下油气层的速度,研究各种因素对速度影响的程度;又可用于模拟分析储层特性变化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特别是对油藏动态时移地震监测的理论研究与可行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条件 砂岩 纵波 横波 速度 理论计算 地震波速度 孙隙流体 孔隙度 含油饱和度
下载PDF
哈拉湖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探测技术试验 被引量:11
13
作者 徐明才 哈立洋 +7 位作者 王小江 柴铭涛 刘建勋 王广科 张保卫 李培 王凯 高景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67-674,共8页
哈拉湖位于青藏高原,在该区开展的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为寻找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区开展了高精度反射地震试验。反射地震采用1 200道接收,道间距2 m,偏移距1 m,炮间距... 哈拉湖位于青藏高原,在该区开展的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为寻找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区开展了高精度反射地震试验。反射地震采用1 200道接收,道间距2 m,偏移距1 m,炮间距8 m,覆盖次数150次,排列中间激发的观测系统,每道采用6个60 Hz检波器单点组合接收;采样间隔0.5 ms,记录长度2 s,宽频带采集;激发震源为大型车载可控震源。采用该工作方法得到的地震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构造形态特征明显。根据试验区地形地貌和地震剖面上反映的永冻土层厚度、断裂构造和高速层分布,结合其他资料,确定了验证孔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湖地区 天然气水合物 反射地震 纵波速度 断裂构造 永冻土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含油气砂体横向预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晓光 彭大钧 +1 位作者 钟子川 涂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川东北侏罗系地层为一套巨厚的陆相沉积,近年来随着浅层钻探工作的开展,已经在这套地层中获得了多口工业气井,由此也表明:找准川东北侏罗系地层中的砂体,并获得其含油气情况是提高钻探成功率的关键。但是,该地区浅层的主要钻探目标—... 川东北侏罗系地层为一套巨厚的陆相沉积,近年来随着浅层钻探工作的开展,已经在这套地层中获得了多口工业气井,由此也表明:找准川东北侏罗系地层中的砂体,并获得其含油气情况是提高钻探成功率的关键。但是,该地区浅层的主要钻探目标—侏罗系沙溪庙组是一套横向变化较大的砂、泥岩互层结构,要预测出其中的砂体分布及其含油气情况显然具有较大的难度。遵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思想,通过地质、测井研究与地球物理信号分析技术相结合,在对川东北五宝场-渡口河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沉积情况进行了仔细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速度反演、自然伽玛反演及能量吸收分析的联合解释,对上沙溪庙组中河道砂岩分布及其含油气情况进行了平面预测,从而为钻探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参考资料,也为四川盆地浅层陆相碎屑岩沉积的储层预测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侏罗系 地震资料 速度反演 能量吸收分析
下载PDF
济阳坳陷横波速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红梅 韩文功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62-365,共4页
随着多波勘探的发展,横波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际勘探生产中,横波速度参数研究对于指导勘探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利用纵横波VSP测井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根据最小平方误差建立的速度模型,建立了济阳坳陷的纵波、横波、转换波速度参数,应用转... 随着多波勘探的发展,横波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际勘探生产中,横波速度参数研究对于指导勘探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利用纵横波VSP测井得到的纵横波速度,根据最小平方误差建立的速度模型,建立了济阳坳陷的纵波、横波、转换波速度参数,应用转换波速度参数提高了盐家地区的多波资料解释精度;利用多种资料总结出纵横波速度关系,为本区今后开展多波勘探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含气砂岩 横波速度 转换波
下载PDF
岩石的纵、横波速度规律 被引量:95
16
作者 李庆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收集、分析前人不同岩性的岩石的地震纵、横波速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砂岩的速度规律,通过综合、归纳得到饱含水砂岩及含气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总规律。它们可以拟合表达成两条抛物线,四个V_p、V_s互推公式。文中指出,以... 在收集、分析前人不同岩性的岩石的地震纵、横波速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砂岩的速度规律,通过综合、归纳得到饱含水砂岩及含气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总规律。它们可以拟合表达成两条抛物线,四个V_p、V_s互推公式。文中指出,以往的一些研究者对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只适用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层位,而抛物线公式可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文中提供的四个经验公式及全部说明上述关系的图件将有助于AVO幅距分析研究,以及在多波勘探中掌握岩性规律及寻找油气聚集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 纵波 横波 砂岩
下载PDF
新疆巴楚-伽师地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
17
作者 和锐 杨建思 张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9-143,149,共6页
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和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S6.8地震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震区地下速度图像。结果表明:P波速度在地壳内5km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横向非均匀性,反映该区地表的沉积盖层介质特征;在5~22km深度内以NWW和NNE向共轭相交的高速... 利用近震层析成像方法和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S6.8地震走时资料反演得到了震区地下速度图像。结果表明:P波速度在地壳内5km以上表现出了较强的横向非均匀性,反映该区地表的沉积盖层介质特征;在5~22km深度内以NWW和NNE向共轭相交的高速异常带为主,周围速度相对较低。结合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认为这一区处于NW-SE向的右行走滑和NNE-SSW向的挤压应力双力偶作用下,使得发生的地震有一定的相似性。而NWW和NNE向非均匀性条带为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提供了基础,是这次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结合宏观调查和石油资料,推断这次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条NWW走向、北倾的巴什托普隐伏断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伽师震区 上地壳结构 近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
下载PDF
山西地区的波速比(V_P/V_S)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向军 刘林飞 +1 位作者 李丽 孟晓琴 《华北地震科学》 2014年第2期20-24,共5页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 利用山西台网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采用单震多台和达法、多震多台联合测定法,对山西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1月24日的河津万荣4.8级地震、4月4日的大同4.5级地震和6月5日阳曲4.6级地震前均存在波速比下降现象,其中前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下降过程中,第3次地震则发生在波速比异常恢复阶段。之后山西中部和北部的波速比处于低值,尤其是山西北部的波速比低值持续,说明山西省北部是比较危险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介质性质 山西地区
下载PDF
江55区块地震反射振幅异常因素分析及河道砂体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么忠文 刘兴冬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3-75,175,共3页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江55区块属于高孔、中高渗透砂岩储层,平均砂岩厚度3.2m。经统计,主力油层组SⅡ+Ⅲ2砂岩发育井点大多落在地震振幅属性平面图的中、弱振幅区域。针对疏松薄互砂岩储层中、弱振幅地震响应的特点,从褶积模型理论出... 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江55区块属于高孔、中高渗透砂岩储层,平均砂岩厚度3.2m。经统计,主力油层组SⅡ+Ⅲ2砂岩发育井点大多落在地震振幅属性平面图的中、弱振幅区域。针对疏松薄互砂岩储层中、弱振幅地震响应的特点,从褶积模型理论出发,分析了地震振幅本质,多方面探讨了该区振幅异常形成的原因,并对弱振幅河道砂体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弱振幅 疏松薄互砂岩储层 西部斜坡区江55区块 地震振幅本质 河道砂体
下载PDF
基于地震CT透射技术的工作面冲击危险性探测技术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荣军 张寅 陈法兵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2,共3页
利用地震CT技术在25110工作面前方242m范围内进行地质探测,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地震波纵波波速反演图像,结合现场地质和开采等条件,对地震波纵波波速反演图像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划分出了6个异常区,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异常区提... 利用地震CT技术在25110工作面前方242m范围内进行地质探测,采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了地震波纵波波速反演图像,结合现场地质和开采等条件,对地震波纵波波速反演图像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划分出了6个异常区,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异常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CT技术 冲击地压 地震波速 冲击危险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