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Submarine Slide Zones and Mass Movements at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CHEN Hongjun LIANG Jin GONG Yuehu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01-117,共17页
Multi-beam bathymetry and seismic sequence surveys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veal detailed geomorphology and seismic strati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canyons, gullies, and mass movements. Modern ca... Multi-beam bathymetry and seismic sequence surveys i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reveal detailed geomorphology and seismic strati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canyons, gullies, and mass movements. Modern canyons and gullies are roughly elongated NNW–SSW with U-shaped cross sections at water depths of 400–1000 m. Mass movements include slide complexes, slide scars, and debris/turbidity flows. Slide complexes and slide scars are oriented in the NE–SW direction and cover an area of about 1790 and 926 km^2, respectively. The debris/turbidity flows developed along the lower slope. A detailed facies analysis suggests that four seismic facies exist, and the late Cenozoic stratigraphy above the acoustic basement can be roughly subdivided into three sequences separated by regional unconformiti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is marked by seismic velocity anomalies, bottom-simulating reflectors, gas chimneys, and pockmarks in the study area. Seismic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modern canyons and mass movements formed arou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and the current interglacial perio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and dissociation of gas hydrates and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may trigger instability and mass movements on the seafloor. Canyons may be the final result of gas hydrate dissociation. Our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new information that is applicable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equired for deep-water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gas hydrate surveys along any marginal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China Sea SUBMARINE SLIDE ZONES mass movements CONTINENTAL slope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Stress on Root from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by Sliding Mechanics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平 毛靖 +1 位作者 彭周 谢晖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6期745-747,共3页
In order to study mechanical stress on root from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by sliding mechanics, a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incorporating all layers of a human mandibular dental arch with orthodontic applia... In order to study mechanical stress on root from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by sliding mechanics, a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incorporating all layers of a human mandibular dental arch with orthodontic appliance has been developed to simulate mechanical stress on root from the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Simulated orthodontic force of 2 N at 0, 30 and 45 degree from the horizontal axis was applied to the crown of the teet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howed when orthodontic forces were applied to the tooth, the stress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at the neck of the tooth decreasing uniformly to the apex and crown. The highest stress on the root was 0.621 N/mm^2 for cervical margin of the canine, and 0.114 N/mm^2 for apical region of the canine. The top of canine crown showed the largest amount of displacement (2.417 μm), while the lowest amount of displacement was located at the apical region of canine (0.043 μm). In conclusion, this model might enable one to simulate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s clinically. Sliding force at 2 N is ideal to ensure the bodily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The highest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roots was always localized at the cervical margin when orthodontic force of 2 N at 0, 30 and 45 degree from the horizontal axis, so there may be the same risk of root resorption when orthodontic force of 2 N at 0, 30 and 45 degree was used in clinic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oth movement finite element methods sliding mechanics
下载PDF
微种植支抗联合Sliding jig推磨牙向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柳杨 刘建华 《口腔医学》 CAS 2010年第11期664-666,共3页
目的评价微种植支抗联合Sliding jig技术推磨牙向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0例骨性Ⅰ类安氏Ⅱ类错患者,上颌拥挤度3~5mm,下颌正常或轻度拥挤,侧貌基本为直面型。在上颌第二... 目的评价微种植支抗联合Sliding jig技术推磨牙向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0例骨性Ⅰ类安氏Ⅱ类错患者,上颌拥挤度3~5mm,下颌正常或轻度拥挤,侧貌基本为直面型。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的颊侧附着龈上植入微种植钉,在上颌尖牙的远中与第一磨牙的近中放置Sliding jig悬于主弓丝上,用橡皮链连接种植体与Sliding jig的近中端,加载2.94N的拉力,推磨牙向远中。对于治疗前后的模型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解除了拥挤,纠正了Ⅱ类磨牙关系。磨牙平均远中移动4.12mm,远中倾斜8.35°,垂直压低2.19mm,以上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磨牙平均颊向移动距离0.03mm(P>0.05)。中切牙舌向移动0.65mm(P>0.05)。结论微种植钉联合Sliding jig在推磨牙向后中发挥了绝对支抗的作用,前牙无唇倾,面型保持不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支抗 sliding JIG 磨牙远中移动 Ⅱ类错
下载PDF
STUDY ON FRACTURE AND MOVEMENT OF OVERLYING BEDROCK IN SHALLOW SEAM UNDER THICK SAND
4
作者 柴敬 张俊云 石平五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1999年第2期8-12,共5页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 results of ground pressure in shallow seam,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overlying strata in front and behind and the subsidence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studied. Also, the paper a...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 results of ground pressure in shallow seam,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overlying strata in front and behind and the subsidence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studied. Also,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bility of overlying bedrock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voussoir beam’s "S-R" stability and the hypothesis of step subsidence. It points out that slide inst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 form of overlying bedrock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seam BEDROCK fracture and movement slide instability
全文增补中
四川宝兴张家沟危岩体稳定性及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锡锐 刘虹强 +3 位作者 杨剑红 艾其凯 钟波 蔡国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81-89,共9页
张家沟危岩体在2022年“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 张家沟危岩体在2022年“6•1”芦山地震后被发现,稳定性差,严重威胁下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稳定性计算及离散元数值分析方法对危岩体进行评价,选取稳定性最差的地震工况进行运动学分析,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解析解与数值解成果设计相应防护措施。主要结论有:(1)张家沟危岩体结构破碎,顺坡向控制性结构面发育,破坏模式为滑移式;(2)稳定性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皆表明张家沟危岩体在天然、暴雨、地震工况下均会失稳,其中地震工况下运动距离最长;(3)地震工况下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为震裂—滑移式,运动过程中块石以滑移为主,跳高较小,同时坡面形态显著影响着落石运动特征;(4)落石间相互碰撞挤压会改变其运动特征及冲击动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致灾范围。成果可为类似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移式崩塌 稳定性评价 离散元 运动特征 防治措施
下载PDF
面向时空轨迹流的共同运动模式分布式挖掘算法
6
作者 余舒鹏 吴春雨 +1 位作者 赵斌 吉根林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3-1181,共19页
从轨迹流中挖掘共同运动模式指在同一时间内发现具有相同运动行为的移动对象群体,在交通物流、疫情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面对大规模轨迹流数据难以做到快速响应。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滑动窗口的分布式时空轨迹流... 从轨迹流中挖掘共同运动模式指在同一时间内发现具有相同运动行为的移动对象群体,在交通物流、疫情防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面对大规模轨迹流数据难以做到快速响应。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基于滑动窗口的分布式时空轨迹流共同运动模式挖掘算法,使用滑动窗口计算模型代替快照计算模型,利用增量式更新代替重新计算,使算法更适用于无界且快速到达的轨迹流数据,在效率和有效性方面呈现更好的性能。其次,针对分布式流处理系统中由于负载不均导致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自适应多级动态数据分发策略,该策略能够适应轨迹流数据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系统负载情况并根据负载不均的程度做出适当调整。最后,基于分布式流处理平台Flink实现了上述功能,并通过真实数据集的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比基准方法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轨迹流 共同运动模式 分布式系统 滑动窗口 负载均衡
下载PDF
面向非稳态场景的生命体征监测优化方法
7
作者 邱杰凡 徐一帆 +2 位作者 徐瑞吉 周栋利 池凯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1-493,共13页
使用基于调频连续波的毫米波雷达监测生命体征信息,具有无接触、隐私保护性好、高分辨率以及抗干扰性好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被测对象处于稳态(如静止)时的体征监测效果,但受制于肢体运动对雷达信... 使用基于调频连续波的毫米波雷达监测生命体征信息,具有无接触、隐私保护性好、高分辨率以及抗干扰性好等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如何提高被测对象处于稳态(如静止)时的体征监测效果,但受制于肢体运动对雷达信号的干扰,使得该技术在非稳态场景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提出一种基于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的非稳态场景体征监测方法,以best-effort方式实现了存在大幅度肢体动作的场景中对体征信息的监测,并且能够识别对应的动作类型.首先,根据运动特征计算出带有距离-主导速度信息的特征频谱图.其次,使用一种滑动窗口采样方法以采集连续样本.随后训练ResNet-18网络来识别运动状态以及分类运动类型.最后,基于运动状态分类结果,在运动间歇期提取信号的相位信息,采用变分模态分解算法进行呼吸速率和心率的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训练后的网络可以精确地识别运动状态和运动类型,识别准确率接近97%,识别延迟小于1.1 s.对呼吸和心率的监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MAD)下降到1.7 bpm和3.4 b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生命体征监测 运动状态识别 滑动窗口采样 残差网络 变分模态分解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东北缘多期叠加变形及形成演化 被引量:29
8
作者 汤加富 侯明金 +2 位作者 李怀坤 吴跃东 孙乘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26,共14页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 对扬子地块东北缘的地层序列研究进展、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等作了较系统阐明。识别出在中三叠世末至早侏罗世前,由深层滑脱折离剪切形成的区域性NW-NWW向,向西倒覆褶皱,并被随后的主期变形所叠加,形成一系列以NE向为主,在早期褶皱正常翼上为背、向斜,在倒转翼上为背形向斜、向形背斜褶皱带。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间形成滑覆逆冲构造,并随着北侧的大别山地,南部的皖南山地急剧抬升,在安徽宣州市北至贵池市南,形成由山地向盆地中心,因重力相向滑覆冲断形成的对冲带。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动力学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块东北缘 多期叠加变形 重力滑覆逆冲 印支期 燕山期
下载PDF
粒状碎屑溜砂坡运动特征与动力数值分析——溜砂坡系列研究之二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成华 阙云 +1 位作者 李新坡 张小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9-223,共5页
通过现场观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粒状碎屑溜砂坡平面上砂粒具有滑动、滚动和滑动-滚动相互转换的运动方式;砂粒运动具有牵引式和推动式的力学特征。砂粒牵引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滚动,剖面上具有从上至下、从前至后带动运动的特征;砂粒推动... 通过现场观察和模型试验,研究了粒状碎屑溜砂坡平面上砂粒具有滑动、滚动和滑动-滚动相互转换的运动方式;砂粒运动具有牵引式和推动式的力学特征。砂粒牵引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滚动,剖面上具有从上至下、从前至后带动运动的特征;砂粒推动式运动平面上多为滑动,剖面上具有从上到下、从后至前推动滑移的特征。从单个砂粒起动时的受力特征和条件,研究了砂粒滑动、滚动和碰撞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状碎屑溜砂坡 运动特征 滑动 滚动 碰撞
下载PDF
一种独轮机器人的滑模控制 被引量:8
10
作者 阮晓钢 胡敬敏 +1 位作者 王启源 刘航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2,共5页
针对一种由一个车轮驱动并控制前向平衡、并由电机驱动惯性轮形成反力矩来控制侧向平衡的独轮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分组分层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该方法根据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特点,将系统看作两个单输入系统组合,并分别针对每个单输入... 针对一种由一个车轮驱动并控制前向平衡、并由电机驱动惯性轮形成反力矩来控制侧向平衡的独轮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分组分层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该方法根据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特点,将系统看作两个单输入系统组合,并分别针对每个单输入系统设计分层滑模控制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运动平衡控制。从理论上证明了各层滑动平面的渐近稳定性,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轮机器人 滑模控制 运动平衡控制 分层
下载PDF
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热释光性质的影响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胜利 计风桔 +2 位作者 马瑾 刘天昌 许秀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41-349,共9页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及热释光测量建立了石英在100MPa和方解石在30MPa围压下剩余热释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以此为据,通过三轴摩擦实验前后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研究了相应围压、不同错动速率下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剩余热释光强度的影响...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及热释光测量建立了石英在100MPa和方解石在30MPa围压下剩余热释光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以此为据,通过三轴摩擦实验前后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研究了相应围压、不同错动速率下摩擦滑动对石英和方解石剩余热释光强度的影响及其反映的温度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有理论结果和实际资料,对利用热释光方法断代及推测断层活动方式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方解石 热释光 地震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何万龙 康建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5,共15页
本文通过对大量现场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山区煤矿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文章首先应用叠加原理探讨了采动滑移与地形的关系,然后对采动滑移机理和滑移向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典型地貌等影响开采的滑移变形模型,讨论了... 本文通过对大量现场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山区煤矿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文章首先应用叠加原理探讨了采动滑移与地形的关系,然后对采动滑移机理和滑移向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典型地貌等影响开采的滑移变形模型,讨论了非典型地貌和非等影响开采滑移变形的分布规律,最后建立了新的山区地表移动预计数学模型,并给出了计算实例。本研究成果可用于山区地表移动预计及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 采动滑移 滑移机理
下载PDF
基于LuGre模型的转子压缩机滑片-滑槽运动副摩擦力测试 被引量:8
13
作者 韦为 耿葵花 +2 位作者 耿爱农 王少伟 李辛沫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32-938,共7页
为研究转子压缩机滑片-滑槽运动副的摩擦特性,根据LuGre摩擦模型的建模方法和该运动副的运行特点及工况特点,设计并搭建了滑片-滑槽等效摩擦力测试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摩擦力跃动现象、数据采集区域和摩擦力测量的重复性问题,并进行了... 为研究转子压缩机滑片-滑槽运动副的摩擦特性,根据LuGre摩擦模型的建模方法和该运动副的运行特点及工况特点,设计并搭建了滑片-滑槽等效摩擦力测试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摩擦力跃动现象、数据采集区域和摩擦力测量的重复性问题,并进行了摩擦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摩擦力测试系统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实际工况,对滑片均匀加载相应的正压力F_H,并能实现不同匀速直线运动下的摩擦力测量;可以有效消除低速润滑不均匀导致的摩擦力跃动现象;通过润滑初始化可以较准确地获得基于滑片速度变化的摩擦力表达曲线。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从而为正确辨识LuGre摩擦模型的参数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压缩机 滑片滑槽运动副 LuGre摩擦模型 摩擦力 参数辨识
下载PDF
土石坝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分析与坝坡地震滑移量估算 被引量:25
14
作者 栾茂田 李湛 范庆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4-230,236,共8页
单独采用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土石坝的动力稳定性,Newmark等采用刚塑体滑移量或永久变形评价土石坝地震稳定性的建议得到了逐步认同,但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或滑移量的估算尚缺乏合理方法。为此,将土石坝地震动力... 单独采用拟静力抗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土石坝的动力稳定性,Newmark等采用刚塑体滑移量或永久变形评价土石坝地震稳定性的建议得到了逐步认同,但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或滑移量的估算尚缺乏合理方法。为此,将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和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合理地估算坝坡上潜在滑坡体地震滑移量的数值计算方法。首先,根据土石坝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针对圆弧滑动面和非圆弧光滑渐变曲面形式滑动面,分别采用简化Bishop法及改进的简化Bishop法计算坝坡上潜在滑动体的各个时刻拟静力安全系数。随后,对其中安全系数小于1的瞬时超载阶段,通过时间积分确定潜在滑动体的滑移量。最后,结合算例并通过具体数值计算与分析探讨了竖向地震动分量、滑坡体竖向地震响应、振动孔隙水压力等各种因素对土石坝地震位移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抗震稳定性 拟静力稳定分析 地震滑移量 永久变形
下载PDF
基于电液比例的加热炉步进梁控制算法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鲁照权 孙木 +3 位作者 周俊 朱敏 殷礼胜 董学平 《电子测量技术》 2014年第8期60-64,103,共6页
步进梁起着在炉内运送钢坯的作用,它由固定梁和移动梁构成。由于移动梁与钢坯的总重量达数百吨,对其实施速度和位移的精准控制非常困难。运钢过程中常出现2种情况:1)电液比例方向阀的中位死区特性以及整个液压传动机构的机械延迟导致系... 步进梁起着在炉内运送钢坯的作用,它由固定梁和移动梁构成。由于移动梁与钢坯的总重量达数百吨,对其实施速度和位移的精准控制非常困难。运钢过程中常出现2种情况:1)电液比例方向阀的中位死区特性以及整个液压传动机构的机械延迟导致系统响应延迟。2)在经过等高位后,移动梁托起钢坯使得负载阶跃式增加,液压缸运动的速度出现较大静差,无法跟踪给定。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闭环的模糊滑模控制方法,在MATLAB环境下与PID控制、等效滑模控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模糊滑模控制有效地克服了步进梁在PID或等效滑模控制中容易出现静差大及速度振荡等问题,同时也克服了系统的载荷扰动及液压系统本身油液非线性带来的系统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使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进梁 升降运动 PID控制 等效滑模控制 模糊滑模控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断裂与渤海湾盆地形成和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6
16
作者 安作相 马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22,共5页
断裂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既有拉张也有走滑。早第三纪有四次拉张活动 ,其中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第二次拉张活动起了关键作用。盆地中的断裂宏观上可以分成三组 ,即变换断裂组、“多”字型断裂组和旋扭断裂... 断裂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总体上看既有拉张也有走滑。早第三纪有四次拉张活动 ,其中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时期的第二次拉张活动起了关键作用。盆地中的断裂宏观上可以分成三组 ,即变换断裂组、“多”字型断裂组和旋扭断裂组。这些断裂组的形成和郯庐断裂带向东偏南平移有关 ,也与鲁西隆起扭动有关。目前发现的油气田都在坳 (凹 )陷中 ,断裂影响着油气生成和运移聚集 ,也影响着油气的再次运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拉张活动 走滑活动 旋扭活动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下载PDF
基于动强度模式和时程应力分析的Newmark滑块位移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红军 迟世春 林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063-1068,共6页
考虑土的抗剪强度在地震过程中的波动效应,在动强度的基础上将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与地震动力反应相结合,进行土工建筑物地震永久变形分析。首先,基于土工动力有限元分析确定潜在滑动体的平均角加速度时程和各土条底部的应力时程;进而,基... 考虑土的抗剪强度在地震过程中的波动效应,在动强度的基础上将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与地震动力反应相结合,进行土工建筑物地震永久变形分析。首先,基于土工动力有限元分析确定潜在滑动体的平均角加速度时程和各土条底部的应力时程;进而,基于 Seed 或水科院动强度模式下的拟静力极限平衡分析,确定滑动体的时程抗滑力矩和时程屈服角加速度;最后,采用 Newmark 刚体滑块模型估算滑动体的累计滑动位移。算例计算表明,考虑材料的动强度得到的坝坡滑移量约为仅考虑静强度的坝坡滑移量的1~2倍,结果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平衡 时程屈服角加速度 动强度 抗滑力矩 地震滑移
下载PDF
某型导弹俯仰运动非线性最优滑模控制器设计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玮 吴晓燕 陈治湘 《弹道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9-72,共4页
针对俯仰运动模型,提出利用非线性最优滑模控制来设计某型导弹的俯仰运动控制系统.该方法利用一个二次型函数为性能指标,通过θ-D方法求解HJB偏微分方程,获取了非线性最优滑模面,根据所得的滑模面设计了滑模控制,采用边界层法来减小抖振... 针对俯仰运动模型,提出利用非线性最优滑模控制来设计某型导弹的俯仰运动控制系统.该方法利用一个二次型函数为性能指标,通过θ-D方法求解HJB偏微分方程,获取了非线性最优滑模面,根据所得的滑模面设计了滑模控制,采用边界层法来减小抖振.对控制系统性能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和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仰运动 最优滑模控制器 θ-D近似方法
下载PDF
清江库岸滑坡体位移曲线及变形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水山 张保军 李端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38-42,共5页
在对清江隔河岩水库库岸5个滑坡体进行稳定性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3种不同类型的滑坡位移曲线:平稳型变化曲线、发展型变化曲线、收敛型变化曲线,并提出了相应的位移数学模型。初步认为:平稳型变化曲线采用线性函数来拟合,发... 在对清江隔河岩水库库岸5个滑坡体进行稳定性监测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3种不同类型的滑坡位移曲线:平稳型变化曲线、发展型变化曲线、收敛型变化曲线,并提出了相应的位移数学模型。初步认为:平稳型变化曲线采用线性函数来拟合,发展型变化曲线采用灰色理论建立GM(1.1)模型来拟合,收敛型变化曲线采用对数函数来拟合。位移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对各滑坡体趋势性位移进行定量分析和中短期预测并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滑坡体变形的总趋势,分析了清江库岸5个滑坡体各自位移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水库蓄水及库区移民和当地政府防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库岸 滑坡 变形 位移 蠕变强度
下载PDF
竖向地震加速度对堤坝抗震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湛 栾茂田 +1 位作者 刘占阁 范庆来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8-543,共6页
将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与坝坡地震滑移量的N ewm ark估算方法相结合,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水平与竖向加速度组合作用下堤坝的抗震稳定性.首先以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为基础,按照M akd is i与Seed所... 将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与坝坡地震滑移量的N ewm ark估算方法相结合,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水平与竖向加速度组合作用下堤坝的抗震稳定性.首先以堤坝地震动力响应的二维平面应变有限元分析为基础,按照M akd is i与Seed所建议的计算方法估算堤坝安全系数的变化过程,依此对地震过程中堤坝的瞬态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瞬时安全系数小于1的时段,采用N ewm ark方法估算滑坡体的可能滑移量,进而由此评判堤坝的抗震安全性.最后,针对一座高度为100 m的堤坝,分别采用正弦波和实际E l-C en tro地震加速度记录作为激励,通过具体数值计算讨论了竖向地震加速度对堤坝抗震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竖向加速度对堤坝瞬态稳定性及地震滑移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在堤坝抗震设计中应合理地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坝 抗震性能 抗震稳定性 滑动体位移 屈服地震加速度 竖向地震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