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偏颇的正义——对“李启铭案”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宋东 邓云成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70-75,共6页
在由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所引发的"李启铭案"中,肇事人李启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深深地触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神经。经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已作出一审判决,伴随刑法学界的支持声音,该判决给人以一个"公... 在由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所引发的"李启铭案"中,肇事人李启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深深地触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神经。经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已作出一审判决,伴随刑法学界的支持声音,该判决给人以一个"公正判决"印象。但是,通过对整个案件过程的梳理,在对可能适用的罪名相关理论进行对比及其具体适用的再思考后,结合在审判过程出现的李刚央视大哭、叛三缓三的网上传言和"自我审查"的影响等事件,对"李启铭案"给出了另一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启铭案 醉酒驾车 言论“沉寂化” 自我审查 李刚
下载PDF
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适用的困境与纾解 被引量:1
2
作者 丁国民 陈子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7-124,共8页
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兼具平衡公共利益追求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双重功能。然而当下自我审查模式存在审查意愿不强、审查质量不高、审查监督欠缺的逻辑悖论,无法真正防范例外规定滥用。对适用例外规定的外部审查模式探索也因可操作性不... 公平竞争审查例外规定兼具平衡公共利益追求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双重功能。然而当下自我审查模式存在审查意愿不强、审查质量不高、审查监督欠缺的逻辑悖论,无法真正防范例外规定滥用。对适用例外规定的外部审查模式探索也因可操作性不强、权责配置不清、规制实效不足难担实践重任。从现实可行性、科层逻辑性、规制实效性三维度审视,例外规定适用的审查模式完善应回归行政体系内部上下级双重审查逻辑,构建政策制定机关初步审查+适用例外规定时上一级行政机关再审查模式,以彰显例外规定运行的规范性与审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例外规定 自我审查 行政体系内部审查
下载PDF
公平竞争自我审查的行政救济监督机制创新——基于现有机制监督压力不足之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胜利 张一武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73-80,共8页
公平竞争自我审查模式存在用权恣意、裁量空间过大以及程序形式化问题,致使其难以按照设计初衷实质且有效地开展。通过外部监督压力的倒逼,自我审查的实质化仍可实现。司法及准司法性、行政及社会监督机制都各具优势也各有限制,致使现... 公平竞争自我审查模式存在用权恣意、裁量空间过大以及程序形式化问题,致使其难以按照设计初衷实质且有效地开展。通过外部监督压力的倒逼,自我审查的实质化仍可实现。司法及准司法性、行政及社会监督机制都各具优势也各有限制,致使现行外部监督压力总体上仍显不足,难以有效倒逼政策制定机关依法审查,因此需要进行监督机制的创新,而参考现有规制经验尤为必要。基于政策措施数量大、行政自我纠正为主的国情,应当引入诉讼的等腰三角形构造和正当程序规则,并创新公私合作监督模式,形成优势互补,以此构建行政救济监督机制。在程序运行中,应适当赋予私人程序启动控制权以增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注重行政自纠先行的规则,上级机关的裁决权和直接处置权应保持必要的谦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争 自我审查 监督压力 行政救济监督机制
下载PDF
《菲斯克报告》考略及其历史意义
4
作者 孙启存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2019年第5期22-26,共5页
智识自由与审查的颉颃从未止息。《菲斯克报告》是智识自由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思潮激荡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图书馆审查与自我审查境况的反思和总结。文章追溯了报告出台的前因后果,并从揭示外源性审查压力、总结自我审查发展、... 智识自由与审查的颉颃从未止息。《菲斯克报告》是智识自由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对思潮激荡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图书馆审查与自我审查境况的反思和总结。文章追溯了报告出台的前因后果,并从揭示外源性审查压力、总结自我审查发展、反思麦卡锡主义影响、呈现馆员精神状态及展现图书馆行业地位等方面介绍《菲斯克报告》的价值所在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斯克报告》 智识自由 审查 自我审查
下载PDF
Berkson-Gage寿命表与无校正寿命表
5
作者 赵国龙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本文提出无校正寿命表,并同Berkson-Gage寿命表作以比较。方法 其构造,除在计算条件死亡概率时不作处于危险数校正外,与Berkson-Gage寿命表相同。结果 两者都有还原性;前者有自相容性,后者没有;... 目的 本文提出无校正寿命表,并同Berkson-Gage寿命表作以比较。方法 其构造,除在计算条件死亡概率时不作处于危险数校正外,与Berkson-Gage寿命表相同。结果 两者都有还原性;前者有自相容性,后者没有;前者几乎无偏性,后者严重低估;前者比后者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kson-Gage 寿命表 自相容性 生存率
下载PDF
人大制度下的合宪性审查路径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霍亚苹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1-57,共7页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有助于树立我国宪法权威,加强我国宪法的实施和监督。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门性机构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协助实施我国的合宪性审查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也是我国保障宪法实施、促进宪法监督方面的重... 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有助于树立我国宪法权威,加强我国宪法的实施和监督。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门性机构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协助实施我国的合宪性审查工作,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也是我国保障宪法实施、促进宪法监督方面的重大进步。当前,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面临着三大任务:破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我审查"的理论困境;厘定合宪性审查的对象和范围;建立和完善宪法审查程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宪性审查 自我审查 审查对象 审查程序
下载PDF
Behind "Burning": Women Writers' Self-Censorship and Self-Promotion
7
作者 Yanning W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4期490-510,共21页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women writers burning their own manuscripts, which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ng-Qing period. By analyzing women's poems and biographies of wome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asons ...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henomenon of women writers burning their own manuscripts, which took place during the Ming-Qing period. By analyzing women's poems and biographies of wome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reasons and implications behind "burning." The self-censorship embodied by "burning" was geared towards protecting female virtue or enabling women writers to express their intense personal emotions while promoting an ideal public self-image. For example, due to their gender and class-consciousness, upper-class women tended to portray themselves as virtuous ladies, whereas, in contrast, courtesan writers were fascinated with the power of love. However, the act of burning manuscripts could both lead to partial loss of an author's works and imbue her writing with the tantalizing aura of an unfulfilled promise, thereby immortalizing the manuscripts that had almost been turned to ashes and publicizing the work of the formerly obscure author. In this sense, the "burning" is transformed into a literary conceit which promotes women's writings instead of destroying them.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dual functions of manuscript burning by Ming-Qing women: self-censorship and self-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ing manuscripts WOMEN Ming-Qing period self-censorship self-promotion
原文传递
略读孙修暎《为刻而写:晚期中华帝国的出版与文本权威的制造》
8
作者 王慧颖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第1期182-186,共5页
本文对孙修暎《为刻而写:晚期中华帝国的出版与文本权威的塑造》一书予以高度的评价,指出该书从从新颖的角度对出版史和书籍史进行切入研究,在论述过程中,不但对印刷史、印刷史的以下普遍观点进行质疑,而且提出了新的假设,并以比较科学... 本文对孙修暎《为刻而写:晚期中华帝国的出版与文本权威的塑造》一书予以高度的评价,指出该书从从新颖的角度对出版史和书籍史进行切入研究,在论述过程中,不但对印刷史、印刷史的以下普遍观点进行质疑,而且提出了新的假设,并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展开论证。同时,本文期待能够进一步探讨私刻事业在19世纪中国树立文本权威的情况,希望能够看到作者对私刻与晚清近代报刊兴起之间的关系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私刻 书籍审查 文本权威 印刷
下载PDF
书评回应
9
作者 孙修暎 王伊琪(译)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第1期187-191,共5页
本文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亚洲学系助理教授孙修暎围绕新著《为刻而写:晚期中华帝国的出版与文本权威的塑造》,对三位评论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逐一回应,分享该书的成书背景,并期待学界对该书中所涉问题有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 文人出版 书信集 图书审查 手稿 印刷
下载PDF
从话语的角度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 被引量:71
10
作者 张佩瑶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0,共6页
话语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法国文化及思想史学者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理论。傅柯对话语的看法,重要之处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语言、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他推翻了很多人把语言视为传达或表述知识的透明工具这种一... 话语的定义很多。本文采用的是法国文化及思想史学者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理论。傅柯对话语的看法,重要之处是让我们重新思考语言、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他推翻了很多人把语言视为传达或表述知识的透明工具这种一厢情愿的看法,让我们认识到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话语运作的原材料。本文把傅柯这些论点运用到翻译研究的范畴,以个案研究的手法,重读魏易与林纾合译的《黑奴吁天录》,重点分析两位译者如何处理原著的宗教内容,亦即原著一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再从中探讨翻译如何帮助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实际沟通时的磨合过程。文中除了以‘翻译即话语’作为理论探讨的起点外,还提出多个相关的概念,例如‘知识管理’、‘颠覆’、‘阻遏’、‘审查/自我审查’等,希望有助研究的多样化,使翻译与文化这个课题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米歇·傅柯 权力 意识形态 魏易 林纾 知识管理 颠覆 阻遏 审查 自我审查
原文传递
食品生产许可资料审查、现场核查的解析及调适建议——以葡萄酒企业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和财 朱新元 +1 位作者 李华 吴蕾 《食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1-245,共5页
食品生产许可资料审查、现场核查作为食品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关键环节,其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整个行政许可的质量。为了准确了解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方式,解析申请者申报困惑,介绍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概况及变化,提出审查清单列入的书面资料... 食品生产许可资料审查、现场核查作为食品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关键环节,其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整个行政许可的质量。为了准确了解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方式,解析申请者申报困惑,介绍了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概况及变化,提出审查清单列入的书面资料审查、"申报书+现行审查细则"现场核查项目、"自我打分+自我整改"的预审查等工作,查漏补缺,确保现场核查顺利通过,并进一步提出建立食品标准和审查体系、现行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修改项目及优化生产许可流程等建议,努力提高许可审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生产许可 资料审查 现场核查 自我预审查
原文传递
伤痛的调节:1940-197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卫国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体验的流变 被引量:4
12
作者 伊利亚·库库林 顾宏哲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5年第1期4-15,共12页
1941年后,苏联文学中涌现了大量描写二战伤痛的战争主题作品。这在30年代的苏联是难以想象的,主要原因在于30年代的审查制度和社会心理层面苏维埃式自我认同的建立。然而,由于苏维埃时期的审查(包括"解冻"时期、70年代的停滞... 1941年后,苏联文学中涌现了大量描写二战伤痛的战争主题作品。这在30年代的苏联是难以想象的,主要原因在于30年代的审查制度和社会心理层面苏维埃式自我认同的建立。然而,由于苏维埃时期的审查(包括"解冻"时期、70年代的停滞期),这些带有怀疑情绪的文学作品并没有能够得到传播。出于宣传苏维埃神话的目的,描写战时英勇战斗的文学作品却大行其道。因而,一系列可能出现的与西方社会反映战时伤痛的文学作品相呼应的伦理美学作品从苏维埃的公共视野里消失了。然而,一些未经审查的作品却得以在国外及知识分子圈的内部流传。反映战时伤痛的言论在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库内特·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宰场》)。从40年代到80年代,诗歌(扬·萨图诺夫斯基、约恩·德根、尼古拉·班钦柯、康斯坦丁·沃罗比约夫、利迪娅·金斯伯格)及后来的摇滚乐歌词,都表现了对战争的困惑。直到90年代,这一主题才开始在战争文学(从维克多·阿斯塔菲耶夫到利诺尔·戈拉里克)中得到直接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 集体创伤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不受审查控制的俄罗斯文学 苏维埃审查制度 苏维埃式自我认同 扬·萨图诺夫斯基 约恩·德根 利迪娅·金斯伯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