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 in a Modern East Asian Context: “Caring-About the World” as a Form of Self-Love 被引量:1
1
作者 Duck-Joo Kwak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 2020年第3期488-503,共16页
Purpose:The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a possibility to conceive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 as a way of recovering the old spirit of liberal education or Bildung,yet in a new language.Design/Approach/Me... Purpose:The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a possibility to conceive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 as a way of recovering the old spirit of liberal education or Bildung,yet in a new language.Design/Approach/Methods:The essay largely consists of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touches upon and diagno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with educa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Korea where youths suffer their divided soul,by employing Rousseau’s notions of two different kinds of selflove,amour-de-soi and amour-propre.The second part addresses how the pursuit of the whole person as being wholehearted can be a healthy form of self-love mediated by love of the world or other persons.Findings: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 may turn out to be an unfeasible ideal,in the modern condition.Yet,being a whole person as wholehearted can be taken as a regulative ideal that guides our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stimulating us to make an effort to be so despite our knowledge that it is out of reach.Originality/Value:The essay shows how the idea of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rson can be newly interpreted in modern East Asian context,which can resonate with current problems with education culture in the West as well as around the globe for the age of measu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education self-love whole person education
原文传递
旅行中的女性:论《美食祈祷恋爱》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2
作者 郑云鹤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美食祈祷恋爱》作为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传记体小说,记录了吉尔伯特离婚后一年内先后去往意大利、印度、巴厘岛寻找自我的旅途故事,吉尔伯特旅行的过程不断反映出其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借助文本细读,吉尔伯特旅行过... 《美食祈祷恋爱》作为美国女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传记体小说,记录了吉尔伯特离婚后一年内先后去往意大利、印度、巴厘岛寻找自我的旅途故事,吉尔伯特旅行的过程不断反映出其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借助文本细读,吉尔伯特旅行过程中的所思所历,逐渐打破婚姻的枷锁,精神世界的解放,改变了自我的生存方式,女性意识觉醒,建构出自我主体身份。曾因为婚姻失败而感到迷茫的吉尔伯特,在旅行途中通过进食、冥想与恋爱不断取悦自己。基于自身体验,诉诸于旅行写作的她将自己独特的女性感受放在中心位置,获得了掌握情绪的方法,在不断愉悦自我的过程中重构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食祈祷恋爱》 女性主体身份 女性自我意识
下载PDF
李清照词中“以花自况”的人生韵味 被引量:1
3
作者 康建鑫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2-74,共3页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宗李清照的大多数作品均与词人丰盈多情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格外关注有关,即内心情感的诉求外化为对花的执着偏爱。“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不只具有“第一流”的才华,还具有“第一流”的道德和品格。词... 作为千古第一才女,婉约词宗李清照的大多数作品均与词人丰盈多情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格外关注有关,即内心情感的诉求外化为对花的执着偏爱。“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李清照不只具有“第一流”的才华,还具有“第一流”的道德和品格。词人通过咏花这一窗口来抒发她自爱、自珍、自怜、自信的人生经历,以及寄托她独有的情感世界。她不仅有咏絮之才,更有高洁之姿,其词中“以花自况”的独特人生风情,使之登上了文坛一流作家的宝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词 人生 自爱 自珍 自怜 自信
下载PDF
自爱第一性:巴特勒道德原则科学化探究
4
作者 赫璞峰 魏亚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2-49,共8页
巴特勒的道德哲学从承认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分别从人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来解释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作为社会行为并不是对其自然属性的歪曲或否定。这既和古希腊道德哲学不重视人的自然需求有重要区别,也不同于... 巴特勒的道德哲学从承认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分别从人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来解释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作为社会行为并不是对其自然属性的歪曲或否定。这既和古希腊道德哲学不重视人的自然需求有重要区别,也不同于霍布斯的自然主义道德论,巴特勒将“仁爱”建立在了“自爱”的基础上。本文从知识论角度,分析巴特勒的道德哲学较之古希腊、中世纪和霍布斯道德哲学的差异及其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论述其科学合理性,阐述其道德原则科学化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 自爱 同情 良心 科学化
下载PDF
校园欺凌行为的根源和防治——基于卢梭的“自爱观”视角
5
作者 李长伟 邵音飞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5-52,73,共9页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是当今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学生自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卢梭的自爱观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人拥有天然的自爱心,进入社会后和他人相联系,生发出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使得个体关注自...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是当今教育亟须解决的难题。目前的研究未能从学生自爱的角度出发来审视校园欺凌问题,引入卢梭的自爱观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缺。人拥有天然的自爱心,进入社会后和他人相联系,生发出自尊心和荣誉感。自尊心使得个体关注自我,要平衡自尊心,就需要同情。同情心使得个体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关注他人,既“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但若学生的自爱过度化,自尊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自爱心和同情心就将处于失衡状态,就会忽视他人而只关注自我需要的满足,进而导致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破解校园欺凌难题,需要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自爱心,并能以同情约束自爱,使自爱心和怜悯心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使学生既能够爱自己,又能够爱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自爱 校园欺凌 同情
下载PDF
“心利之有天下”:荀子“心”的先验演绎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迎年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9,共11页
“心利之有天下”有“通感说”“平比说”“差比说”三种传统诠释,它们的争执让荀子“既肯定又否定”“心好利”的“矛盾”张显,人拥有“顺情性”与“顺礼义”这一双重性“自爱”(self-love)的事实被尖锐地揭示了出来,构成荀子辨说的存... “心利之有天下”有“通感说”“平比说”“差比说”三种传统诠释,它们的争执让荀子“既肯定又否定”“心好利”的“矛盾”张显,人拥有“顺情性”与“顺礼义”这一双重性“自爱”(self-love)的事实被尖锐地揭示了出来,构成荀子辨说的存在论“所与”(the given)。荀子的辨说以“事”言,是“目辨白黑美恶”的“辨”,也是“修正治辨”的“辨”,然后才有所谓“辩说”。因此一方面,荀子没有只在范畴里打转,而是“引入历史”,由“心好利”,经“心容其择”的可以为善可以为恶,到“心利之有天下”的全粹之美,是一无限定的时间长串。即唯有通过自下而上地与恶斗争,通过各种办法的讨价还价,特别是知识的、政治的讨价还价,才有望获得善。另一方面,为了防范“善”只是一种“运气”,荀子又演绎出了一个“新人”,即“圣人”。“圣人”宣示了“心灵革命”的必然性,自由任性的人因此才能直下对道德法则感兴趣,做出断然的道德行为。前者是经验时间中的“道德的修行法”,性恶论有其用,人类社会并非一个自然的天真无邪状态;后者是本源时间中的“道德的教义学”,性恶论毫无用处,在任何糟糕的情况下,人都应保持足够的道德力量。两相结合,荀子的辨说在矛盾冲突中给出了一条“窄”而“美”的从恶到更善的不断进步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自爱(self-love) 演绎 圣人 辨说
下载PDF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成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解读
7
作者 李威 尹奇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6期16-19,24,共5页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中国香港女作家西西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一名入殓师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向读者展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社会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的真实内心、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面对不同人...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中国香港女作家西西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一名入殓师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向读者展示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社会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的真实内心、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面对不同人的态度,文中的“我”得到对生活与职业的全新认知。该文从各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整部小说饱含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且结尾的开放性引发无限的可能,文中“我”内心的成长和带给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才是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西西 女性 主体意识 自我成长 爱情
下载PDF
确证自我存在的爱欲——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窄门》为例
8
作者 刘钰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1期1-6,共6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窄门》中的陌生女人和热罗姆都并非大多数爱情中的痴男怨女,R先生和阿莉莎也并非他们挚爱的具体对象,他们确证自我存在的爱欲隐藏在追求爱情的表象之下。实际上,他们爱上了无限追寻的过程,爱上了追寻过程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窄门》中的陌生女人和热罗姆都并非大多数爱情中的痴男怨女,R先生和阿莉莎也并非他们挚爱的具体对象,他们确证自我存在的爱欲隐藏在追求爱情的表象之下。实际上,他们爱上了无限追寻的过程,爱上了追寻过程中的自己,在无对象的爱情所带来的痛觉中感受着自我的存在,验证着自我存在的意义,原本具体的情感对象模糊为了一个抽象的情感符号。最初使他们萌发情愫的具体对象实则是他们通向“善好”的中介,所以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疯狂爱欲区别于那种征服欲、占有欲或是肉欲,而是一种“爱智慧”的非常态化表现,是不断超越此在的生命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窄门》 爱欲 爱情 自我追求 善好
下载PDF
幼儿园以心唤心以爱育爱的创新教育探索
9
作者 黄冬梅 《成才之路》 2023年第20期97-100,共4页
“爱心”是世界上最美的词语,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思想,也是落实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前教育中,“爱心”... “爱心”是世界上最美的词语,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思想,也是落实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前教育中,“爱心”承载了教师对幼儿的“爱心”,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爱心”,对幼儿教育改革的“爱心”。“以心唤心、以爱育爱”符合幼儿“被呵护”“被关爱”“被照顾”的特殊发展需求,符合“立德树人”“以生为本”“育人先行”等相关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 以心唤心 以爱育爱 创新教育 家园合作 自我认知
下载PDF
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被引量:32
10
作者 程红艳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60,共5页
生命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哲学家认为道德的源头是自爱,道德的原则是生殖的原则,而生命的热望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动力。学校德育的失效,正是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结果。道德教育应从个体的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 自爱 意义
下载PDF
传统武德的人性基础及其伦理意蕴 被引量:17
11
作者 冯鑫 尹碧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53,共4页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成体系的传统武德,它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以习武者人性善恶的可能、实然与应然为预设的道德行为规范,分别向着仁爱情怀的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自律的个人道德品质两个维度发展,使习武者的... 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成体系的传统武德,它的生成与发展遵循着儒家人性论的内在逻辑。以习武者人性善恶的可能、实然与应然为预设的道德行为规范,分别向着仁爱情怀的社会伦理观念与道德自律的个人道德品质两个维度发展,使习武者的内在和社会活动趋向"致中和"道德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德 人性 仁爱 自律 致中和
下载PDF
同情教育:公民德行养成的根基——卢梭《爱弥儿》第四卷中的一个审思 被引量:11
12
作者 曹永国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0,112-113,共8页
同情是公民德行养成的自然之根,是对自由竞争社会中公民德行之理性主义的纠偏。后者使个人将德行作为一种工具,隶属于实现自我生存与舒适生活之目的,实为一种私己之本质。同情则使个人将他人真正纳入自我关怀之视域,限制了社会中个人对... 同情是公民德行养成的自然之根,是对自由竞争社会中公民德行之理性主义的纠偏。后者使个人将德行作为一种工具,隶属于实现自我生存与舒适生活之目的,实为一种私己之本质。同情则使个人将他人真正纳入自我关怀之视域,限制了社会中个人对自我权利的粗暴性诉求,让苦难、不足和幸福的脆弱性成为公平正义关注的对象。同情保护了个人的自爱之心,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通过运用它,个人可以达到对人类自身的理解。同情并非公民德行本身,但通过提升和培育却可以形成公民德行。爱弥儿的教育表达了卢梭对同情机制及其教育实践的复杂性认识,以及一种美好教育所需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 德行 《爱弥儿》 道德工具主义 自爱之心
下载PDF
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基本主题 被引量:6
13
作者 蒋欣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5-118,共4页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的基本主题。母爱是黑人母亲自我授权的源泉,也是她们履行母性职能的方式。母亲以身体孕育着共生且分离的黑人女儿,并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出懂得自爱价值的主体。在母爱和自爱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把爱的真谛传播给黑人社区的每个成员,使互爱成为改善男/女、个体/群体关系的建设性力量。爱是莫里森以文学书写为族裔的完整生存实践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爱 自爱 互爱 生存策略
下载PDF
论自爱——兼论学校德育的应对之策 被引量:2
14
作者 广少奎 陈仁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6,共3页
自爱作为人珍视自我、保全自己、关注自身的愿望和情感,与他爱并行不悖,与自私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尊重和认识自我是构成自爱的三大要素。自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分析。正视自... 自爱作为人珍视自我、保全自己、关注自身的愿望和情感,与他爱并行不悖,与自私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尊重和认识自我是构成自爱的三大要素。自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加以分析。正视自爱、倡扬自爱、满足自爱,是当前提升德育成效的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爱 自私 他爱 德育
下载PDF
品牌体验、自我展示与品牌至爱——通过非凡体验创建品牌至爱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德锋 杨建华 卫海英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77,共9页
为了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至爱、狂热和依恋,培养和管理消费者对品牌的"完美"体验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取得与众不同的品牌体验是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本文探讨品牌体验对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构建、自我展示和娱乐享受的影响作用... 为了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至爱、狂热和依恋,培养和管理消费者对品牌的"完美"体验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取得与众不同的品牌体验是品牌管理的中心工作。本文探讨品牌体验对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构建、自我展示和娱乐享受的影响作用,进而分析这些变量对品牌至爱的影响。研究表明,非凡的品牌体验能够促进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构建、自我展示和品牌至爱的形成;自我展示和娱乐享受正面影响品牌至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牌体验 自我展示 社会关系 品牌至爱
下载PDF
论爱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海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5,共6页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 谁给我的利益较少 ,谁与我必较远 ,我对谁的爱必较少 ,我必较少地为了谁谋利益 ;谁给我的利益较多 ,谁与我必较近 ,我对谁的爱必较多 ,我必较多地为了谁谋利益。于是 ,说到底 ,我对我自己的爱必最多 ,我为了我自己谋利益必最多 :自爱必多于爱人、为己必多于为人。要言之 ,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 ,而只能偶尔为他人 :恒久者 ,多数之谓也 ,超过一半之谓也 ;偶尔者 ,少数之谓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人 自爱 爱情 母爱 性爱 友爱
下载PDF
论道德教育中的自爱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嘉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年第2期5-12,共8页
自爱作为人的本能需要,它是爱己与爱人的立足点。他爱只能产生于自爱的前提下,因为就其产生的机制来说,它源于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就外在行为结果来看,它指向的是他人的利益,是他爱,但就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它指向... 自爱作为人的本能需要,它是爱己与爱人的立足点。他爱只能产生于自爱的前提下,因为就其产生的机制来说,它源于个体自身的感受和需要。虽然就外在行为结果来看,它指向的是他人的利益,是他爱,但就其行为结果所产生的心理感受来说,它指向的是自我,是自爱。自爱的发展与人的需要层次是相对应的。低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主要指向自己,高层次的自爱的外在表现更多扩展于他人。没有强烈的自爱,就很难表现出强烈的他爱。他爱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爱 他爱 道德教育
下载PDF
休谟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性论探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32-36,共5页
休谟始终认为 ,在人性中自爱和仁爱同时并存 ,但比较其前期著作《人性论》和后期著作《道德原则研究》可以发现 ,他的人性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
关键词 休谟 自爱 仁爱 伦理学 人性论
下载PDF
心理咨询师对会商与转介的心理观念误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先锋 张新萍 王求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年第2期245-247,共3页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师在遇到不适于自己的来访者时,采取会商与转介的问题解决程序的现况、原因和正确理念。方法邀约广东省内35位心理咨询师进行的"专题—开放式"心理访谈。结果发现了4种典型的妨碍心理咨询师采取会商与转介行...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师在遇到不适于自己的来访者时,采取会商与转介的问题解决程序的现况、原因和正确理念。方法邀约广东省内35位心理咨询师进行的"专题—开放式"心理访谈。结果发现了4种典型的妨碍心理咨询师采取会商与转介行动的心理观念误区。结论形成了促进心理咨询师深入理解和积极接受会商和转介的学术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商 转介 职业自恋 职业尊严
下载PDF
论自爱与教育——基于卢梭的基本概念amour-propre的解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瑶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8,共12页
卢梭区分了两种自爱,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爱(amour de soi),另一种是他人关系中的自爱(amour-propre)。《爱弥儿》处理的主要是amour-propre这种异化了的自爱所带来的人性恶的问题,并试图保护amour de soi。根据卢梭的解读,可以发现当... 卢梭区分了两种自爱,一种是自然状态下的自爱(amour de soi),另一种是他人关系中的自爱(amour-propre)。《爱弥儿》处理的主要是amour-propre这种异化了的自爱所带来的人性恶的问题,并试图保护amour de soi。根据卢梭的解读,可以发现当代以竞争为内在逻辑的教育对于儿童处在“他人关系中的自爱”(amour-propre)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在此现实境遇下,教育的理论诉求主张的却是一种彻底净化的自爱以及将自爱作为道德教育的根基等。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教育中自爱的困境。因此,教育者需要充分意识到卢梭所探讨的amour-propre的自然性与危险性,并帮助人从更大的秩序、更高的存在与人之间的联系中去探索自我的根源,以找寻自爱超越的教育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爱 amour-propre amour de soi 自爱教育 卢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