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sliding ground fissure in loess hilly areas caused by underground mining 被引量:10
1
作者 Liu Hui Deng Kazhong +1 位作者 Lei Shaogang Bian Zhengf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5年第4期553-558,共6页
Based on a shallow-buried coal seam covered with thick loose layers in hilly loess areas of western China,we developed a mechanical model for a mining slope with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 Based on a shallow-buried coal seam covered with thick loose layers in hilly loess areas of western China,we developed a mechanical model for a mining slope with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sliding ground fissure by the circular sliding slice method.Moreover, we established a prediction model of a sliding fissure based on a mechanical mechanism,and verified its reliability on face 52,304, an engineering example, situated at Daliuta coal mine of Shendong mining area in 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state of a mining slope is changed by its gravity and additional stress from the shallow-buried coal seam and gully terrain. The mining slope is found to be most unstable when the ratio of the down-sliding to anti-sliding force is the maximum, causing local fractures and sliding fissures. The predicted angles for the sliding fissure of face 52,304 on both sides of the slope are found to be 64.2° and 82.4°, which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hilly area Sliding ground fissure Mechanical model Landslide stability Circular sliding Slice method
下载PDF
Effects of site conditions on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eismic design in loess region 被引量:8
2
作者 WANG Lan-min WU Zhi-jian XIA K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6期1185-1193,共9页
The Loess Plateau is an earthquake prone region of China, where the effects of loess deposit on ground motion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Ms8.0) and the 2013 Minxian-Zhangxian earthquake(Ms6.6)... The Loess Plateau is an earthquake prone region of China, where the effects of loess deposit on ground motion were discovered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Ms8.0) and the 2013 Minxian-Zhangxian earthquake(Ms6.6). The field investigations,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tremendous economic losses were caused not only by collapse and damage of houses with poor seismic performance, landslides, but also amplification effects of site conditions, topography and thickness of loess deposit, on ground motion. In this paper, we chose Dazhai Village and Majiagou Village as the typical loess site affected by the two earthquakes for intensity evaluation, borehole exploration, temporary strong motion array, micro tremor survey, and numerical analysis.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plification factors and site conditions in terms of topography and thickness of loess deposit. We also developed site amplification factors of ground motion for engineering design consideration at loess si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s are more predominant with increase in thickness of loess deposit and slope height. The amplification mayincrease seismic intensity by 1 degree, PGA and predominant period by 2 time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ial site Field investigation ground motion observation Micro tremor observation loess topography loess thickness Site effects Seismic design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诱发大规模黄土液化流滑的特征与启示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兰民 许世阳 +8 位作者 王平 王睿 车爱兰 周燕国 吴志坚 王谦 蒲小武 柴少峰 马星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5-243,共9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6.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7°,东经102.79°,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在距震中约20 km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永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二级阶地黄土台塬地貌下引发了长2.5 km的大规模液化流滑灾害,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笔者在震后立即对该液化流滑灾害和地震动特征进行了现场联合调查,基于现场考察、无人机现场勘测、钻孔勘探、电法探测、参考历史同类灾害的前期研究成果等手段,初步查明了液化流滑的特征与机理。结果表明,该液化流滑是由于地震触发11 m深度以下地下水饱和的黄土层大面积液化,上覆土体随液化土体沿液化层带顺着2°~3.5°的缓斜坡方向流滑进入冲沟,然后,沿坡度为1.5°~5°的冲沟向下游继续流滑。在流滑过程中,液化土体中喷涌出的大量水与上覆土体中高含水率表层土中的水不断与流滑土体搅合揉搓使得流滑混合体在到达冲沟中下部的拦洪坝之前,已经演化为泥流。在遇到拦洪坝受阻漫溢到左右两岸的同时,泥流转而也进入了左侧另一条相邻冲沟一定距离,最终拦洪坝溃坝,泥流继续下泄到了金田村和草滩村,造成两村51户房屋被埋或冲毁,20余人死亡,泥流最终停止于两村下游约317 m处。并在结论中得到了评估与减轻此类灾害风险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流滑 黄土地层 地震动 放大效应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榆林野生地被植物资源的园林绿化应用评价
5
作者 白晓霞 姚亮 +1 位作者 纪晓玲 张静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84-2294,共11页
为了扩充陕北旱区园林绿化地被植物种类,采用样方法对榆林市横山县、绥德县、佳县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展开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野生地被植物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榆林市黄土旱区共有野生地被植物47种,以禾本科(14种)与菊科(7种)居多;... 为了扩充陕北旱区园林绿化地被植物种类,采用样方法对榆林市横山县、绥德县、佳县野生地被植物资源展开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野生地被植物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榆林市黄土旱区共有野生地被植物47种,以禾本科(14种)与菊科(7种)居多;评价体系准则层由园林观赏价值(权重值为0.334)、生态适应性(权重值为0.525)和防护功能(权重值为0.141)组成,要素层包括17个评价指标,其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是抗逆性(0.219)、繁殖难易度(0.141)、生长势(0.101)、生育期(0.077)、根系生长(0.071)、分布范围(0.064);最终评选出Ⅰ级优等地被植物9种,Ⅱ级良好地被植物12种,Ⅲ级一般地被植物13种,Ⅳ级较差地被植物13种。该评价体系能够准确反映榆林野生地被植物资源特点,为当地地被植物资源的筛选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区 野生地被 资源调查 层次分析法 园林应用
下载PDF
黄土高填方场地水分迁移规律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永堂 孙茉 +2 位作者 曹静远 朱建民 张龙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09,共7页
为揭示黄土高填方场地的降雨入渗规律,在延安某黄土高填方场地建立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条件下2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含水率进行为期31个月的连续监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压实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地面下3.5 ... 为揭示黄土高填方场地的降雨入渗规律,在延安某黄土高填方场地建立监测站,对天然降雨入渗条件下28 m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含水率进行为期31个月的连续监测,结合降雨量、蒸发量及气温数据分析压实黄土中的水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地面下3.5 m是大气影响深度,随降雨量和蒸发量变化,土体含水率变化存在明显波峰与波谷,并呈周年性变化趋势;地面下1.0 m是大气急剧影响深度,当单日降雨量<29 mm/d时,土体含水率在周年性变化趋势背景下波动较小,当单日降雨量>29 mm/d后土体含水率出现跳跃式骤升;降雨量越大,土体含水率的增幅越大,降雨持续的时间越长,水分迁移入渗的深度越大,监测期内降雨最大入渗深度为6.0~7.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高填方场地 含水率 降雨 水分迁移
下载PDF
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水害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民峰 雷方超 +3 位作者 侯恩科 杜超杰 冯栋 刘凡凡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黄土沟壑区溃水水害是浅埋煤层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安山煤矿煤层埋藏浅、局部沟道所在区域5-2煤层顶板距离地表不足30 m,为了解决黄土沟壑区工作面过沟开采可能遇到的水害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工作面过沟开采时的覆岩破坏特征... 黄土沟壑区溃水水害是浅埋煤层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安山煤矿煤层埋藏浅、局部沟道所在区域5-2煤层顶板距离地表不足30 m,为了解决黄土沟壑区工作面过沟开采可能遇到的水害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工作面过沟开采时的覆岩破坏特征,提出了研究区过沟开采时冒裂安全性分区标准,并基于分区结果提出了预防工作面过沟开采发生溃水水害事故的防治技术,过沟开采防治技术包括采前筑坝截流引流,采后工作面地表裂缝修复等,并在工作面过沟开采区域成功地进行了防治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防治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工作面过沟开采溃水水害。研究成果对榆神矿区工作面安全、绿色高效过沟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沟开采 黄土沟壑区 地裂缝修复 截流引流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对探地雷达探测植物根系构型精度的影响
8
作者 王勃 张建军 +5 位作者 赖宗锐 赵炯昌 胡亚伟 杨周 李阳 卫朝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6-466,共11页
根系是评价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基础要素,但快速、精确、无损确定根系的测量技术和方法是目前生态系统评估中的瓶颈。探地雷达是一种高效无损的地球物理学技术,可以在无损状态下获取土壤中的根系信息。但是探地雷达检测和识别根系的... 根系是评价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基础要素,但快速、精确、无损确定根系的测量技术和方法是目前生态系统评估中的瓶颈。探地雷达是一种高效无损的地球物理学技术,可以在无损状态下获取土壤中的根系信息。但是探地雷达检测和识别根系的精度受土壤含水量、根系含水量、根径大小、根系埋藏深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其在野外根系探测中适用性受限,为了探究土壤含水量对探地雷达探测根系精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野外预埋根系的控制实验,根据探地雷达波速、振幅和根点反射系数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根点识别率及根点距离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1)根系探测中,探地雷达波速和振幅是判断土壤含水量变化的重要参数;(2)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探地雷达波速减小,雷达振幅趋于平缓;(3)不同土层深度上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大,探地雷达波速增大,雷达振幅趋于激烈;(4)根点识别率与土壤含水量成负相关(P<0.05),土壤含水量为15%~25%时探地雷达对活根的识别效果最佳。本研究表明探地雷达可以作为植物根系生物量无损和快速测定、评估的方法,但在利用探地雷达测定土壤中根系时,应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的时间段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根系 土壤含水量 无损探测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次生黄土介质环境地下管线雷达探测正演模拟及实践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坪伸 王新红 +3 位作者 张秉来 张文 袁媛 何赟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0-600,共11页
西北地区城镇地下管线大多敷设于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次生黄土介质的介电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探地雷达所探测地下管线反射信号造成的干扰,却往往被工程师忽略,增加了地下管线雷达探测信号解译误差。本文根据西北地区地下... 西北地区城镇地下管线大多敷设于自然和人工形成的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次生黄土介质的介电分布的不均匀性,对探地雷达所探测地下管线反射信号造成的干扰,却往往被工程师忽略,增加了地下管线雷达探测信号解译误差。本文根据西北地区地下管线敷设的次生黄土介质环境特征,基于gprMax建立了非均质和均质土体介质环境中包含金属管及塑料管的介电模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正演。在开展反射信号图像分析、单道反射信号分析和幅度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工程实践对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敷设的金属管和塑料管探测信号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均质土体介电模型与实际岩土介电模型的图像信号更接近;奇异值法可将实测信号的目标可辨度提升2倍以上;金属管的反射波峰值比塑料管高3.7倍;金属管计算深度比实际深度浅,塑料管计算深度比实际深度深;次生黄土介质环境中,金属管与塑料管的幅度谱的主频应集中在200~400 MHz范围。研究结果可以指导次生黄土环境中金属管和塑料管的信号分析和特征识别,提高探地雷达图像的解译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地雷达 次生黄土 非均质土体介电模型 正演模拟 管线探测
下载PDF
湿陷性黄土场地大型储罐基础设计
10
作者 郭东 郭明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0,40,共7页
结合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设的10万方大型钢储罐工程,从基础选型、承载力设计、地基处理、充水预压、沉降观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从经济性、施工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桩+灰土石垫层,... 结合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建设的10万方大型钢储罐工程,从基础选型、承载力设计、地基处理、充水预压、沉降观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从经济性、施工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桩+灰土石垫层,提出对含水率较低的湿陷性土层进行预增湿技术,使土层达到最优含水率,解决桩沉管不易、拔管困难、较难消除湿陷性的问题,充水预压后进行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地基沉降随充水荷载增大而增大,在15d后趋于稳定,且储罐四周沉降大于中心点,但沉降量均小于估算值,地基处理效果达到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场地 10万方储罐 地基处理 孔内深层强夯桩 增湿 沉降
下载PDF
初始含水量和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苗 李文照 +1 位作者 毛昱 范善智 《科学技术创新》 2024年第14期171-174,共4页
粉喷桩在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更好地掌握桩体的力学参数,本文基于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初始含水量和水泥掺入比对固化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粉喷桩在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更好地掌握桩体的力学参数,本文基于室内直剪试验分析了初始含水量和水泥掺入比对固化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化土的抗剪强度随着初始含水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水泥掺入比的增加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本文的室内试验结果对于粉喷桩原位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基 地基处理 粉喷桩 含水量 水泥掺入比
下载PDF
基于地质雷达技术的西宁市湿陷性黄土道路塌陷检测研究
12
作者 何胜 董高峰 +2 位作者 张永兴 苏世杰 魏丰丰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4期473-480,共8页
道路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道路塌陷地质雷达检测是为了查明道路地下空洞、脱空等病害发育情况,排除道路地下安全隐患,为城市道路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通过调查分析,西宁市城市道路塌陷的高发路段均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地质雷... 道路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道路塌陷地质雷达检测是为了查明道路地下空洞、脱空等病害发育情况,排除道路地下安全隐患,为城市道路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通过调查分析,西宁市城市道路塌陷的高发路段均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地质雷达技术对城市道路进行快速检测,可迅速预警道路塌陷危害,并形成可靠处理方案。实践表明,地质雷达技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塌陷检测是快速预警城市道路塌陷隐患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塌陷 检测 地质雷达 湿陷性黄土 西宁市
下载PDF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裂缝地铁暗挖隧道涌泥灾害处理与风险控制
13
作者 胡自全 沙鸣 胡银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9-254,259,共7页
[目的]黄土饱和湿陷可能出现地下空洞。暗挖隧道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裂缝设防段时,若遇到地下空洞,易引发涌泥灾害,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控制施工风险。[方法]以我国某穿越地裂缝的浅埋暗挖法地铁隧道为例,介绍了该工程的概况... [目的]黄土饱和湿陷可能出现地下空洞。暗挖隧道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裂缝设防段时,若遇到地下空洞,易引发涌泥灾害,需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控制施工风险。[方法]以我国某穿越地裂缝的浅埋暗挖法地铁隧道为例,介绍了该工程的概况及地质情况,以及发生涌泥灾害的概要。地质勘探查明地铁右线隧道上方地裂缝破碎带存在黄土空洞,根据该空洞的地层特性及涌泥风险特征,采取了挂网喷射混凝土、小导管注浆固结、型钢及支撑加固、注浆回填空洞等施工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隧道涌泥体清理、隧道二次开挖过程的风险控制措施。[结果及结论]案例工程涌泥灾害的处理措施,以及隧道涌泥体清理、隧道二次开挖过程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可行、安全的。措施实施后,快速控制了险情,确保了周边建筑物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暗挖隧道 湿陷性黄土 地裂缝 涌泥灾害 风险控制
下载PDF
Main geological and mining factors affecting ground cracks induced by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4
14
作者 Xugang Lian Haifeng Hu +1 位作者 Tao Li Dongsheng 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2020年第2期362-370,共9页
As one of the largest coal-rich provinces in China,Shanxi has extensive underground coal-mining operations.These operations have caused numerous ground cracks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al damage.To study the main geo... As one of the largest coal-rich provinces in China,Shanxi has extensive underground coal-mining operations.These operations have caused numerous ground cracks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al damage.To study the main geological and m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mining-related ground cracks in Shanxi,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13 mining-induced surface cracks in Shanxi.Based on the results,the degrees of damage at the study sites were empirically classified into serious,moderate,and minor,and the influential geological and mining factors(e.g.,proportions of loess and sandstone in the mining depth,ratio of rock thickness to mining thickness,and ground slope)were discussed.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three factors(proportion of loess,ratio of rock thickness to mining thickness,and ground slope)play a decisive role in ground cracks and can be respectively considered as the critical material,mechanical,and geometric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mining surface disasters.Together,these three factors have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occurrence of serious discontinuous ground deformation.The results can be applied to help prevent and control ground damage caused by coal mining.The findings also provide a direct reference for predicting and eliminating hidden ground hazards in mining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layer Main geological and mining factors ground cracks ground slope Underground coal mining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ynamic modulus of compacted loess under bidirectional dynamic load 被引量:1
15
作者 Liguo Yang Shengjun Shao +1 位作者 Qilong Sun Ping 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2年第3期58-66,共9页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loes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eismic construc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area in Northwest China,where earthquakes frequently occur.To study the change in the dynamic m...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cted loes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eismic construct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area in Northwest China,where earthquakes frequently occur.To study the change in the dynamic modulus of the foundation soil under the combined action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arthquakes,a hollow cy-lindrical torsion shear instrument capable of vibrating in four directions was used to perform two-way coupling of compression and torsion of Xi'an compacted loess under different dry density and deviator stress ratios.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dry density can improve the initial dynamic compression modulus and initial dynamic shear modulus of compacted loess.With an increase in the deviator stress ratio,the initial dynamic compression modulus increases,to a certain extent,but the initial dynamic shear modulus decreases slightly.The dynamic modulus gradually decrea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ynamic strain and tends to be stable,and the dynamic modulus that reaches the same strain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ing dry density.At the initial stage of dynamic loading,the attenuation of the dynamic shear modulus with the strain development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modulus.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dynamic modulus of loess under bidirectional dynamic loading is lower and the attenuation rate is faster than that under single-direction dynamic loading.The deviator stress ratio has a more obvious effect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modulus.The increase in the deviator stress ratio can increase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modulus,to a certain extent.However,the deviator stress ratio has almost no effect on the dynamic shear modulus,and can therefore be ign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directional dynamic load Compacted loess Dynamic modulus Dry density Deviator stress ratio ground treatment
下载PDF
采煤地裂缝MICP修复规律及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涛 高颖 +4 位作者 闫敬旺 张嘉睿 寇规规 马腾飞 梅奥然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108,共10页
西北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造成浅表水资源漏失和土体失稳,为此开展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微生物诱导碳酸钙(CaCO_(3))沉淀(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修复实验研究。以陕北柠条塔煤矿为研究背景,对采煤地裂缝特征... 西北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造成浅表水资源漏失和土体失稳,为此开展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微生物诱导碳酸钙(CaCO_(3))沉淀(Microbial Induced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修复实验研究。以陕北柠条塔煤矿为研究背景,对采煤地裂缝特征进行观测,揭示采煤地裂缝发育特征。结合矿山压力观测,划分黄土采煤地裂缝类型。基于采煤地裂缝分类和特征,采用无侧限抗压实验、三轴抗压实验、变水头渗透实验及三轴渗透实验,对比测试了两类裂缝黄土MICP修复样品的力学和水理参数。基于修复体pH、MICP CaCO_(3)产量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剖析采煤地裂缝MICP修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可分为边界地裂缝和内部地裂缝2种类型。边界地裂缝条件下,菌液和胶结液的最佳比例为1.2∶1.0。内部地裂缝条件下,裂缝充填物中风积沙与黄土的最佳比例为1∶1,菌液和胶结液的最佳比例为1∶1。黄土覆盖区不同类型采煤地裂缝的开度差异,造成CaCO_(3)产率相差31.2%,因此,边界地裂缝较内部地裂缝最佳MICP修复液中胶结液成分所占比例更大。裂缝充填物中风积沙与黄土为1∶1时,充填物与修复液混合体的pH为9.2。该pH环境CaCO_(3)产率可达88%,促进了MICP高效运行。研究成果为黄土覆盖区采煤地裂缝修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 黄土 地裂缝 微生物固化 物理特性
下载PDF
黄土沟壑区特厚煤层开采地裂缝发育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芳 李杰卫 +4 位作者 张琰君 朱贵祯 朱元昊 朱宏 朱文鑫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9-235,共7页
黄土沟壑区特厚煤层开采易产生地裂缝,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危及矿区安全。本文以山西省某矿区1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结合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动地裂缝静态分布特征、动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地裂缝分... 黄土沟壑区特厚煤层开采易产生地裂缝,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危及矿区安全。本文以山西省某矿区1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结合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动地裂缝静态分布特征、动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地裂缝分为拉伸型、台阶型2种类型与分叉、平行2种组合方式。宽度0~5 cm的裂缝数量占52%,宽度5~10 cm的裂缝数量占28%,宽度10~15 cm的裂缝数量占14%,宽度大于15 cm的裂缝数量占6%,黄土沟壑区采动地裂缝发育程度更强;根据地裂缝分布位置,可以分为动态面内裂缝(工作面内且与开切眼基本平行)及永久边界裂缝(开切眼、停采线及平巷附近)2种类型。动态面内裂缝具有“山峰”活动规律,裂缝宽度呈现“先开后合再稳定”的变化特征,永久边界裂缝宽度呈现“只开不和”的变化特征,裂缝初始宽度与最大宽度满足线性正相关关系;地裂缝的形成是由下至上的动态发育过程,即“采煤—覆岩移动—地表变形—产生地裂缝”。通过构建“井下开采—覆岩移动—地裂缝产生”三维一体模型和地裂缝动态发育模型,定性分析了地裂缝的活动机理。研究成果对黄土沟壑区生态环境修复及采动损害防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沟壑区 特厚煤层 地裂缝 发育规律
下载PDF
我国黄土地区土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衰减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平 鞠雅倩 +1 位作者 徐建元 欧阳刚垒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592,共7页
收集、筛选并整理了2001—2019年我国黄土地区发生的141次M_(S)2.4~6.7地震的1092条台站记录,选取台站中两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偏高的值作为拟合值,采用两步回归法拟合得到了我国黄土地区水平向土层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了地震动残差随震级... 收集、筛选并整理了2001—2019年我国黄土地区发生的141次M_(S)2.4~6.7地震的1092条台站记录,选取台站中两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偏高的值作为拟合值,采用两步回归法拟合得到了我国黄土地区水平向土层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了地震动残差随震级和距离的分布趋势,并将衰减关系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实测值均在拟合峰值加速度衰减曲线±1倍标准差范围以内,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中国黄土地区峰值加速度随距离衰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地震动 峰值加速度 两步回归 衰减关系
下载PDF
黄土地层新管幕法结构参数对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珂 刘奉银 +2 位作者 李储军 张关勋 崔靖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33,139,共9页
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铁施工中新管幕法不同结构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管幕间距、不同管径工况及钢管顶进顺序进行正交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管幕间切割焊接浇筑混凝土板的管幕预筑法能够更好地减小... 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铁施工中新管幕法不同结构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管幕间距、不同管径工况及钢管顶进顺序进行正交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管幕间切割焊接浇筑混凝土板的管幕预筑法能够更好地减小地面沉降;拱形管幕支护结构相较于矩形结构可产生更小的地面沉降;矩形结构在管径从1600 mm增大到1900 mm再到2200 mm,地面沉降量分别减小5.84%和8.22%,而拱形结构是3.43%和6.48%;在管间距从150 mm增大到250 mm再到350 mm时,矩形结构的地面沉降量分别增大8.34%和7.16%,拱形结构为5.94%及5.25%。通过讨论不同结构形式对地面变形的影响,以期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黄土地层 管径 管幕间距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小波包和反应谱的黄土边坡动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尚 梁庆国 +1 位作者 乔向进 王丽丽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2,共9页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以宝兰客专沿线某天然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建立1∶20缩尺的黄土边坡试验模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采用时程分析和小波包、反应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底部振动台上输入地震动荷载,分... 为研究黄土边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以宝兰客专沿线某天然黄土边坡为工程背景,建立1∶20缩尺的黄土边坡试验模型。通过大型振动台试验,采用时程分析和小波包、反应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模型底部振动台上输入地震动荷载,分析黄土边坡结构在地震动荷载下加速度信号第一频段能量占比(E_(1))、第二频段能量占比(E_(2))、特征周期、反应谱幅值、峰值加速度(PGA)和加速度放大系数(AF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E_(1)、E_(2)转化规律,弹性阶段可以细分为挤压密实阶段和密实阶段,E_(1)+E_(2)的最大值位于边坡顶部位置。在弹塑性阶段,同种类型地震波不同地震烈度下到达特征周期的时间基本不变,El-Centro波到达特征周期的时间滞后于汶川汤峪波,且其加速度、速度反应谱幅值也略小。模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PGA及AFA放大效应,PGA及AFA沿水平方向放大效应按照大小排序为:破坏阶段>塑性阶段>弹性阶段。地震过程中距离坡面越近的位置越容易被破坏和先破坏,验证了地震过程中“鞭梢效应”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振动台模型试验 峰值加速度 小波包 反应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