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电材料机电耦合参数测试试件的优化设计
1
作者 陈俊吉 邓祥伟 《机电工程技术》 2024年第7期158-162,共5页
在压电材料机电耦合参数e_(31)的测量中,测试试件的好坏对测试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精确模型,准确预测压电试件的性能。为了分析试件结构对e_(31)测量结果的影响,基于经典压电理论建立了压电层合梁理论模型,应用最小势能... 在压电材料机电耦合参数e_(31)的测量中,测试试件的好坏对测试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精确模型,准确预测压电试件的性能。为了分析试件结构对e_(31)测量结果的影响,基于经典压电理论建立了压电层合梁理论模型,应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计算得到了控制方程的一般解。将计算结果与现有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压电试件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测试结果发现,e_(31)的测量精度与弯曲挠度成正比。在压电试件关键参数长、宽、厚中,试件的宽度对挠度的影响最小,因此可忽略宽度对e_(31)的测量精度。试件长度与挠度成正比,故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应延长压电梁的长度。厚度对压电参数e_(31)有着显著影响,当弹性层厚度比压电层厚度大100倍时,在e_(31)测量中可以忽略压电层对梁弯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压电系数测量 压电层合梁 薄膜设计 结构参数
下载PDF
GaAs-based long-wavelength InAs bilayer quantum dots grown by molecular beam epitaxy
2
作者 朱岩 李密锋 +6 位作者 贺继方 喻颖 倪海桥 徐应强 王娟 贺振宏 牛智川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13,共4页
Molecular beam epitaxy growth of a bilayer stacked InAs/GaAs quantum dot structure on a pure GaAs matrix has been systemically investigated.The influence of growth temperature and the InAs deposition of both layers on... Molecular beam epitaxy growth of a bilayer stacked InAs/GaAs quantum dot structure on a pure GaAs matrix has been systemically investigated.The influence of growth temperature and the InAs deposition of both layers 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ies of the bilayer quantum dot(BQD) structures is discussed.By optimizing the growth parameters,InAs BQD emission at 1.436μm at room temperature with a narrower FWHM of 27 meV was demonstrated.The density of QDs in the second layer is around 9×10~9 to 1.4×10^(10) cm^(-2). The BQD structure provides a useful way to extend the emission wavelength of GaAs-based material for quantum functional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s bilayer quantum dots molecular beam epitaxy long wavelength photoluminescence
原文传递
桥面铺装混凝土调平层与沥青面层接触状态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万晨光 申爱琴 +1 位作者 郭寅川 肖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2-266,共5页
针对桥面铺装混凝土调平层和沥青面层之间接触状态评价指标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层间接触系数口的概念,运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出部分连续式双层梁层间接触系数的计算公式,并设计部分连续式双层梁弯曲试验,分别在混凝土调平层表面进行拉... 针对桥面铺装混凝土调平层和沥青面层之间接触状态评价指标缺失的问题,提出了层间接触系数口的概念,运用理论推导的方法得出部分连续式双层梁层间接触系数的计算公式,并设计部分连续式双层梁弯曲试验,分别在混凝土调平层表面进行拉毛、刻槽和凿毛处理,然后在不同黏结层改性沥青洒布量的条件下进行层间接触系数的测算.结果表明:凿毛处理后的层间接触状态最好,此时层间接触系数最大值为o.483,黏结层改性沥青最佳洒布量为1.6~2.okg/m^2;拉毛和刻槽处理后,层间接触系数最大值分别为0.428和0.412,黏结层改性沥青最佳洒布量为1.2~1.6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面铺装 混凝土调平层 沥青面层 部分连续式双层梁 层间接触系数
下载PDF
基于多层模拟方法的双层梁断裂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庆辉 方敏 乔丕忠 《力学季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5,共11页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含分层的双层梁线弹性断裂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将上下子梁均模拟为多个子层,采用只有平动位移自由度的新型梁单元,假设单元内的位移沿纵向和横向均线性变化,推导了该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将开裂部分和未开裂部分的子梁进...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含分层的双层梁线弹性断裂分析的有限元方法.将上下子梁均模拟为多个子层,采用只有平动位移自由度的新型梁单元,假设单元内的位移沿纵向和横向均线性变化,推导了该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将开裂部分和未开裂部分的子梁进行单元刚度矩阵组装,施加相应的等效结点力,得到整体平衡方程,并结合边界条件进行求解.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精度,开展非对称双悬臂梁(Asymmetric Double Cantilever Beam, ADCB)和单臂弯曲梁(Single Leg Bending, SLB)试样的断裂分析,利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Virtual Crack Closure Technique, VCCT)得到了试样的能量释放率及其分量,并将求得的结果与解析解和二维有限元解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双层模拟方法,该多层模拟方法能够精确、高效地计算各类梁试样的能量释放率及其分量,并且无需引入界面连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梁 界面断裂 TIMOSHENKO梁 多层模拟方法 有限单元法
下载PDF
离子束辅助沉积制备Al/Al_2O_3双层膜及其性质
5
作者 薛建明 赵渭江 WolfGK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20,共5页
利用离子束辅助沉积的方法在CK45号钢和AlTi合金的基体上制备了具有不同厚度Al层或Al_2O_3层的Al/Al_2O_3双层膜系统。Al与Al_2O_3层之间是厚度为100nm的梯度界面层。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了样品在近... 利用离子束辅助沉积的方法在CK45号钢和AlTi合金的基体上制备了具有不同厚度Al层或Al_2O_3层的Al/Al_2O_3双层膜系统。Al与Al_2O_3层之间是厚度为100nm的梯度界面层。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了样品在近中性水溶液中耐腐蚀性能。实验中还测量了样品的表面硬度和耐摩擦性能,研究了双层膜系统中Al或Al_2O_3层厚度变化对样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辅助沉积 抗腐蚀 铝/氧化铝膜层
下载PDF
亚微米尺寸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1
6
作者 湛治强 阎大伟 +5 位作者 熊政伟 沈昌乐 彭丽萍 罗跃川 王雪敏 吴卫东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5年第4期646-648,658,共4页
亚微米尺寸金属电极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等半导体电子学器件中有重要应用,其制作是器件制作中的关键工艺,对器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合适的涂胶旋转转速、烘烤温度(180℃)和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子束曝光后所产生的气泡... 亚微米尺寸金属电极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等半导体电子学器件中有重要应用,其制作是器件制作中的关键工艺,对器件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选择合适的涂胶旋转转速、烘烤温度(180℃)和时间,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子束曝光后所产生的气泡。通过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戊二酰亚胺(PMMA/PMGI)双层胶进行电子束曝光和显影,确定了合适的曝光剂量为550μC/cm2。通过调整显影液配比,并将显影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获得了光滑完整的PMMA/PMGI双层光刻胶曝光图形。开发了双层光刻胶电子束曝光工艺,制备出宽度为200 nm的金属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胶 亚微米 电子束曝光 金属电极
下载PDF
离子束混合Mo/Al系表面合金相的形成
7
作者 张建华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79-83,共5页
离子束混合制备表面合金相,是一种新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本文用真空离子溅射技术在多晶Al表面沉积金属Mo膜形成Mo/Al复合层,用100keVA_r^+束轰击并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由x-ray衍射探测到在材料表面出现了Al_2(MoO_4)_3相,同时讨论了这一... 离子束混合制备表面合金相,是一种新的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本文用真空离子溅射技术在多晶Al表面沉积金属Mo膜形成Mo/Al复合层,用100keVA_r^+束轰击并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由x-ray衍射探测到在材料表面出现了Al_2(MoO_4)_3相,同时讨论了这一表面相的产生条件、成因及其随不同退火温度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束混合 IBM 表面合金相
下载PDF
含弱界面的微纳尺度双层梁的热弹性分析
8
作者 毛国勇 刘东滢 陈伟球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82,共10页
众多微尺度实验已经证实了一些材料在微纳尺度下的力学行为具有尺寸效应.这种现象采用经典的弹性理论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因而需要新的理论,修正偶应力理论就是其中一种.采用修正偶应力理论研究微纳尺度下两端自由铁木辛柯双层梁受热载... 众多微尺度实验已经证实了一些材料在微纳尺度下的力学行为具有尺寸效应.这种现象采用经典的弹性理论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因而需要新的理论,修正偶应力理论就是其中一种.采用修正偶应力理论研究微纳尺度下两端自由铁木辛柯双层梁受热载荷后的弯曲响应,考虑两层之间存在弱界面.获得了梁的挠度、曲率以及界面剪力等表达式,并与经典弹性力学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计算可知,采用修正偶应力理论可预测微纳尺度下双层梁的尺寸效应,而当梁的特征尺寸远大于其材料的内禀尺度时,则与经典理论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偶应力理论 铁木辛柯梁 双层梁 热应力 弯曲
下载PDF
顺层双层岩质边坡屈曲性态研究
9
作者 苟尊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6期21-23,共3页
视顺层双层岩质边坡为叠梁结构,以其地质背景及力学作用机制为依据,分析了双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抽象出岩梁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利用梁板屈曲理论,探讨了叠梁的屈曲性态和分叉特性,建立了岩层结构的灾变判据。分析表明,对于顺层双层... 视顺层双层岩质边坡为叠梁结构,以其地质背景及力学作用机制为依据,分析了双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抽象出岩梁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利用梁板屈曲理论,探讨了叠梁的屈曲性态和分叉特性,建立了岩层结构的灾变判据。分析表明,对于顺层双层岩质边坡,这种计算模型和判据更接近实际情况,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边坡 双层叠梁 岩体结构 灾变判据
下载PDF
双层堆垛长波长InAs/GaAs量子点发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全香 吴兵朋 +2 位作者 任正伟 贺振宏 牛智川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4-259,共6页
研究了双层堆垛InAs/GaAs/InAs自组织量子点的生长和光致发光(PL)的物理性质。通过优化InAs淀积量、中间GaAs层厚度以及InAs量子点生长温度等生长条件,获得了室温光致发光1391~1438nm的高质量InAs量子点。研究发现对量子点GaAs间隔层... 研究了双层堆垛InAs/GaAs/InAs自组织量子点的生长和光致发光(PL)的物理性质。通过优化InAs淀积量、中间GaAs层厚度以及InAs量子点生长温度等生长条件,获得了室温光致发光1391~1438nm的高质量InAs量子点。研究发现对量子点GaAs间隔层实施原位退火、采用Sb辅助生长InGaAs盖层等方法可以增强高密度(2×1010 cm-2)InAs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减小光谱线宽,改善均匀性和红移发光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双层堆垛 INAS量子点 光致发光 分子束外延
原文传递
双层微梁固有特性的尺寸效应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安庆 周慎杰 周莎莎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3-228,共6页
微尺寸梁存在明显尺寸效应,应变梯度理论可以描述这种尺寸效应。该文基于修正偶应力理论,应用双层梁与单层梁的等效关系,给出了双层微梁的动力学模型,具体求解了简支双层微梁的固有频率,并分析了微梁特征尺寸及双材料参数对双层微梁固... 微尺寸梁存在明显尺寸效应,应变梯度理论可以描述这种尺寸效应。该文基于修正偶应力理论,应用双层梁与单层梁的等效关系,给出了双层微梁的动力学模型,具体求解了简支双层微梁的固有频率,并分析了微梁特征尺寸及双材料参数对双层微梁固有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双层微梁的厚度接近材料内秉特征尺寸参数时,其固有频率值明显大于传统理论下的值;当双层微梁的厚度远大于材料内秉特征尺寸时,其固有频率值与传统理论下的值基本一致。双层微梁无量纲固有频率表现出明显尺寸效应,并随双材料参数的改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当一层梁厚度远大于另一层厚度时,双层微梁可简化为单层微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应力理论 双层微梁 自然频率 尺寸效应 应变梯度
原文传递
分子束外延生长的(GaAs_(1-x)Sb_x In_yGa_(1-y)As)GaAs量子阱光致发光谱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晓华 牛智川 +6 位作者 倪海桥 徐应强 张纬 贺正宏 韩勤 吴荣汉 江德生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950-2954,共5页
报道了(GaAs1-xSbx InyGa1-yAs)GaAs量子阱结构的分子束外延生长与光致发光谱研究结果.变温与变激发功率光致发光谱的研究表明了此结构为二型量子阱发光性质.讨论了光谱双峰结构的跃迁机制.通过优化生长条件,获得了室温1.31μm发光.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量子阱 二型发光 砷化镓半导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