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ation of artificial zeolite and microbial fertilizer to improve mining soils in an arid area of Inner Mongolia,China
1
作者 LI Wenye ZHANG Jianfeng +5 位作者 SONG Shuangshuang LIANG Yao SUN Baoping WU Yi MAO Xiao LIN Yachao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1067-1083,共17页
Restoration of mining soils is important to the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s in soil nutrient contents,microbial abundance,and biomass under different gradients of substrate am... Restoration of mining soils is important to the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variations in soil nutrient contents,microbial abundance,and biomass under different gradients of substrate amendments in mining soils to select effective measures.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Bayan Obo mining region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China.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M),available nitrogen(AN),available phosphorus(AP),available potassium(AK),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C/MBN)ratio,biomass,and bacteria,fungi,and actinomycetes abundance were assessed in 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Elymus dahuricus Turcz.,and Medicago sativa L.soils with artificial zeolite(AZ)and microbial fertilizer(MF)applied at T0(0 g/kg),T1(5 g/kg),T2(10 g/kg),and T3(20 g/kg).Redundancy analysis(RDA)and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variation of biomass.Results showed that chemical indices and microbial content of restored soils were far grea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The application of AZ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SOM,AN,and AP by 20.27%,23.61%,and 40.43%,respectively.AZ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acteria,fungi,and actinomycetes abundance by 0.63,3.12,and 1.93 times of control,respectively.RDA indicated that AN,MBC/MBN ratio,and SOM were dominant predictors for biomass across samples with AZ application,explaining 87.6%of the biomass variance.SOM,MBC/MBN ratio,and AK were dominant predictors with MF application,explaining 82.9%of the biomass variance.TOPSIS indicated that T2 was the best dosage and the three plant species could all be used to repair mining soils.AZ and MF application at T2 concentration in the mining soils with M.sativa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appropriate mea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NDMENT arid area mining soils RESTORATION soil nutrition
下载PDF
Study on the change rule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its impacts on vegetation at arid mining area 被引量:3
2
作者 雷少刚 卞正富 +1 位作者 张日晨 李林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7年第2期179-182,共4页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Shendong mining area was broken because of large-scale underground mining activities. Selecting 32201 working-face as research area, analyzed the change rule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aquifer...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in Shendong mining area was broken because of large-scale underground mining activities. Selecting 32201 working-face as research area, analyzed the change rule of groundwater level and aquifer thickness under mining impac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level observation data. Then, the impacts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 on vegetation were analyzed by the relationship theory of arid area groundwater and vege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quifer structure and the water condition of supply flow and drainage are changed by the water proof mining. The groundwater level recovere only a little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groundwater level in two years. But the great change of groundwater level do not have notable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of this mining area, and furthe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conditions where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 impacted on vegetation. When the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level change was evaluated, the plant ecological water level, warning water leve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original groundwater and mining-impacted groundwater-level change should be integ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working-face groundwater level VEGETATION arid area
下载PDF
2005-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数据集
3
作者 唐新斋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朱治林 袁国富 贾小旭 孙晓敏 杜娟 胡顺军 姜峻 刘燕 刘勇刚 罗亚勇 曾凡江 赵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75-88,共14页
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土壤水是地球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陆地上植被和作物所利用的水分主要是从土壤中直接汲取的。因此土壤水的存贮、补给、消耗、更新和平衡对全国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区域的农业、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数据集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8个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收集整理了各站2005–2017年的土壤含水量长期观测数据,通过质量控制、开展剖面-样地尺度上层次及时间归一化统计计算,生成了相应的土壤储水量数据集,以期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储水量分布及变化状况提供长时序的数据刻画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陆地生态系统 气象观测场 土壤储水量 土壤含水量 CERN
下载PDF
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土壤湿度动态与影响因素
4
作者 韩新生 许浩 +5 位作者 蔡进军 董立国 郭永忠 王月玲 万海霞 安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0,共12页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 【目的】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带状山杏人工林为例,揭示林带内与带间的不同深度处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关键环境影响因素,为半干旱区林草植被科学管理及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宁夏彭阳县山杏人工林带内和带间各布设1套200 cm测深的智墒传感器,分层逐时监测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变化,同时布设1台气象站连续监测近地面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气象条件,采用相关分析探究土壤湿度对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2020年和2021年为平水年,降水量分别为467.4和440.8 mm;2022年为枯水年,降水量为354.8 mm;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为平水年(2021年,17.0%)显著高于枯水年(2022年,14.3%)。土壤体积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呈近线性增加,其斜率表现为林带间高于林带内,平水年高于枯水年。在0~12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为林带内(15.3%)高于林带间(14.0%),但在120~200 cm土层为林带间(17.6%)高于林带内(16.8%)。在0~6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异系数为林带间(42.9%)高于林带内(37.8%),但在60~200 cm土层为林带内(23.2%)高于林带间(19.1%)。土壤湿度变化的季节格局为:相对稳定期(3—4月)、耗损期(5—8月)、恢复期(9—11月)和衰退期(12月—次年2月),最大值多出现在4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平水年)和12月(枯水年);土壤湿度变化的垂直空间格局为:速变层(0~50 cm)、活跃层(50~90 cm)、次活跃层(90~170 cm)、相对稳定层(170~200 cm)。相关分析发现,土壤湿度日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正相关的前1日土壤湿度和负相关的土壤温度,月变化相关性最强的环境因子为负相关的土壤温度。【结论】宁夏黄土区稀疏带状山杏人工林林带内和林带间土壤湿度在季节和剖面上均表现出较大波动,枯水年比平水年波动的层次更深。综合分析发现前1日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象因子均是影响枯水年和平水年日及月尺度各剖面层次土壤湿度变化的要素。其中,前1日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在0~120 cm土层内的土壤湿度为林带内高于林带间。本研究结果对宁夏半干旱黄土区水平沟整地后退化植被科学恢复及土壤水分高效利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人工林 土壤湿度 土壤温度 气象因子 水平沟整地 半干旱黄土区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包红光 闫晓云 +3 位作者 王波 侯秀娟 贾雨龙 秦嘉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共7页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NAIC)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呼和浩特市敕勒川公园为对象,于2020—2021年,每个季节选取晴天、晴间多云为主的天气各10 d,同步监测07:00—19:00时段,5种不同结构绿地(乔草型、乔灌型、乔木型、灌草型、乔灌草型)及对照区(CK)空气负离子浓度及PM10、PM2.5、温度、湿度、风速、大气压强、噪声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季节日变化有所差异;同一季节,复杂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较高,不同结构绿地之间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差异不显著;同一结构绿地,夏、秋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显著高于春、冬季;不同结构绿地空气清洁度夏、秋季较高,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均值分别为0.58~0.78、0.52~0.80。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为主效应,绿地结构×季节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交互作用不显著;除此之外,相对湿度、PM10、PM2.5是影响空气负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城市公园绿地 空气负离子浓度 空气清洁度评价指数
下载PDF
西部干旱半干旱煤矿区生态环境损伤特征及修复机制
6
作者 彭苏萍 毕银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我国煤炭开发重点已战略西移,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西部煤层大多数埋藏浅、上覆基岩薄、煤层厚,有利于一次采全高大规模井工开采或露天开采。但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条件脆弱,... 我国煤炭开发重点已战略西移,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西部煤层大多数埋藏浅、上覆基岩薄、煤层厚,有利于一次采全高大规模井工开采或露天开采。但该地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条件脆弱,大规模高强度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伤大。由于对开采过程中生态损伤演变机制及采后修复机理尚不清楚,没有成熟的修复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成为制约该地区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难题。针对上述难题开展系统研究,认为精准勘测煤炭开采全周期工作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区生态演化特征,有助于阐明开采诱致上覆土岩破损机理、水资源散失富集与循环调运规律、生态损伤演变机理和承载力,并揭示采后矿区土岩层、水资源循环、生态自适应机理。采用植物-微生物组合修复方法,初步构建井工和露天矿山人工与自然协同的水-土-生立体耦合修复理论,提出了生态修复机制的新思考,在浅埋深矿区开采形成的裂缝发育犹如农田松土一般,成为生态修复新的契机,促进水-土-生再分配,并利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正向协同发展,实现西部煤矿脆弱生态区开发“金山银山”,再造“绿水青山”的思维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 煤矿区 精准勘探 生态自修复 涵水-提质-增容协同修复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7
作者 张平良 郭天文 +1 位作者 刘晓伟 曾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以国家土壤质量安定观测试验站黄绵土区的农田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和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种植7年春小麦,施肥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处理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7.18%和7.82%、5.91%和3.83%;在定位施肥初期(前3年),NPKM和NPK处理的效果优于OM,在第4年三者无差异,而第5年及之后,NPKM和OM处理的效果明显好于NPK处理。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6.88%和31.98%,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增加了31.17%~41.94%和27.80%~35.81%,表层0~10 cm的增加效果显著好于1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表现为NPKM>OM>NPK>CK,且差异显著,长期NPKM和OM处理较NPK处理土壤MBC分别显著增加了46.4%和28.7%,长期单施NPK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MBC含量,但对有机碳影响不明显。综上所述,长期NPKM或OM处理可显著增加黄绵土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和MBC含量,增加有机碳储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增汇,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有机肥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碳
下载PDF
黄河南岸灌区玉米根系吸水来源研究
8
作者 郑和祥 孙晨云 +1 位作者 刘娜 邬佳宾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S01期125-130,共6页
【目的】明晰玉米根系吸水来源。【方法】采用液态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通过监测黄河南岸灌区上、中、下游灌域的分层土壤水和玉米根系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合直观图法和MIXSIAR模型确定玉米根系吸水来源,分析各供给水源的... 【目的】明晰玉米根系吸水来源。【方法】采用液态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通过监测黄河南岸灌区上、中、下游灌域的分层土壤水和玉米根系土壤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合直观图法和MIXSIAR模型确定玉米根系吸水来源,分析各供给水源的贡献比例。【结果】拔节期玉米生长较快,需水量较大,灌区上、中、下游干旱程度不同,导致玉米根系主要吸水深度也不同。上游主要吸收0~20 cm土层的土壤水,其水源贡献率为38.1%,20~40cm土层贡献率为23.7%;中游主要吸收20~40 cm土层的土壤水,贡献率为43.6%,0~20 cm土层贡献率为27.4%;下游主要吸收20~40 cm土层的土壤水,贡献率为63%,0~20 cm土层贡献率为20%。【结论】干旱环境下玉米会改变根系吸水深度,整个生育期内玉米根系吸水深度由浅入深再变浅;且玉米对各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与其根系吸水深度以及不同水源对土壤水的补给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玉米 稳定氢氧同位素 根系吸水 水分来源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典型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
9
作者 郭学兵 初玉 +5 位作者 杜明武 兰玉婷 马健 潘成臣 谭会娟 王小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50-63,共14页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 植被生物量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环节,是定量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草地、荒漠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作用等的基础。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类型,本文选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中位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2个草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海北站、内蒙古站)和5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观测研究站(鄂尔多斯站、阜康站、临泽站、奈曼站、沙坡头站)的典型生态系统,对其按照CERN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开展长期观测获取的植被地上生物量的2005–2020年间生长季的月动态实测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质量控制,并开展了样方原始调查数据到样地尺度观测数据的统计计算,生成了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集,可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及植被保育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提供地面观测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草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月动态 植被地上生物量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下载PDF
干旱矿区利用夏季和上年秋季土壤种子库恢复植被研究
10
作者 杨帆 郭小平 +1 位作者 冯昶栋 林雅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02,共10页
【目的】针对西部干旱矿区实际情况,探究该地区表土资源中土壤种子库的可利用性以及制约因素,筛选出有效的利用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矿区周边低扰动区域的表土在上年度10月(秋... 【目的】针对西部干旱矿区实际情况,探究该地区表土资源中土壤种子库的可利用性以及制约因素,筛选出有效的利用模式,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新星矿区周边低扰动区域的表土在上年度10月(秋季)和当年6月(夏季)进行剥离,采用覆土厚度、补种量和每日灌溉量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对不同季节表土中土壤种子库萌发效果影响进行研究,并结合生态和经济效益,评选出适宜干旱矿区植被恢复的技术组合。【结果】(1)10月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为(83.72±10.88)株/m^(2),物种共出现20种,6月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为(44.83±8.96)株/m^(2),物种共出现13种。秋季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高于夏季土壤种子库。(2)灌溉对秋季土壤种子库萌发影响最重要,其次是覆土厚度,最后是补种。3种因素对夏季土壤种子库萌发影响程度基本相同。(3)覆土厚度因素对两组土壤种子库的植被覆盖度、群落高度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显著(P<0.05)。灌溉量对两组土壤种子库萌发植物数量、植被覆盖度和群落高度的影响显著(P<0.05)。补种因素未对两组任何相同指标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干旱矿区排土场植被恢复最优实施方案组合:利用秋季剥离的表土,覆土厚度2 cm,补种量50粒/m^(2),每日灌溉量2 L/m^(2)。该结论可为今后矿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矿区 土壤种子库 正交试验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基于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博文 刘晖 +1 位作者 王晶懋 曹朔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8,共7页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 【目的】在地域自然资源的约束及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的现实诉求下,探索能够指导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实践的方法策略,为该地区建立人工干预下的新城市生态过程提供支持。【方法】分别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生境的异质性特征进行认知,并对其与城市绿地设计层级、内容的匹配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构建出中小尺度城市绿地生态设计框架,并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建设,划分出4种典型城市绿地生态设计类型及其生态设计分区,提出相应的场地生境多样性优化设计、植物群落多样性设计和科普展示系统设计策略。【结论】将中、小尺度城市生境及其植被特征的形成与维持机制转化为城市绿地生态设计途径,可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绿地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设计 生境营造 植物景观设计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商品有机肥和羊板粪对高寒矿区人工草地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千洛 武燕茹 +6 位作者 李钦瑶 张阳灿 寇伟良 何欣婷 李希来 寇建村 杨文权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59-2669,共11页
为提高木里矿区人工草地土壤肥力,促进矿区可持续修复,在青海木里矿区修复时进行了商品有机肥、羊板粪、商品有机肥+羊板粪3种施肥处理,以未施有机肥为对照,分析生长2年的植被、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施肥显著(P<0... 为提高木里矿区人工草地土壤肥力,促进矿区可持续修复,在青海木里矿区修复时进行了商品有机肥、羊板粪、商品有机肥+羊板粪3种施肥处理,以未施有机肥为对照,分析生长2年的植被、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施肥显著(P<0.05)提高了植被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并改善了土壤肥力,且以两种肥料混施效果最好。3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丰富度(P<0.05),但对土壤真菌多样性无影响。3种处理均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降低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植被情况与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存在显著相关性,有机肥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植被生长。因此,高寒矿区生态修复时施有机肥有利于人工植被生长,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且以商品有机肥+羊板粪混施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人工草地 商品有机肥 羊板粪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下载PDF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13
作者 李卓忆 杨庆 +2 位作者 马柱国 陈亮 张立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874,共16页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该区域植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然而,至今还缺乏对植被变化原因的足够认识。本文基于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几十年该区域植被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然而,至今还缺乏对植被变化原因的足够认识。本文基于GLASS(Global Land Surface Satellite)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简称LAI)、CRU(Climate Research Unit)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及残差分析法研究了1982~2017年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温、降水及人类活动对LAI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发现:(1)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显著改善,仅局部地区有所退化,且植被改善在夏季最为明显;(2)在植被变化中,长期趋势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影响因子不同,前者受气候变暖影响,而后者则主要与降水的波动密切相关;(3)春、夏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同季节影响显著,而在新疆北部和内蒙中部地区,植被对气候因子有季节尺度的滞后响应;(4)植被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子不同。在植被改善地区,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约为59%,人类活动的贡献率约为41%;而植被退化地区,气候因子的贡献率约为-51%,人类活动贡献率约为-49%。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该变化是气温、降水和人类活动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植被变化 气温 降水 人类活动
下载PDF
追肥减施下加气对番茄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李金刚 何平如 +4 位作者 陈菁 孙浩 周明强 刘闯 丁思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5-355,368,共12页
[目的]为探究化肥减施条件下加气对作物生长特性和根层土壤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开展连续2年野外田间试验,以宁夏银北灌区大田栽培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微纳米加气比例(0,5%,10%,15%)和3个追肥(尿素—重过磷酸钙—硫酸钾)水平(180—... [目的]为探究化肥减施条件下加气对作物生长特性和根层土壤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开展连续2年野外田间试验,以宁夏银北灌区大田栽培番茄为研究对象,设置4组微纳米加气比例(0,5%,10%,15%)和3个追肥(尿素—重过磷酸钙—硫酸钾)水平(180—400—480,135—300—360,90—200—240 kg/hm^(2))。[结果]在相同追肥水平下,植株的干物质和营养元素(氮、磷、钾)积累量随加气比例增加而增加,提高加气比例有利于番茄开花坐果期根系磷素积累和果实膨大期钾素积累;在相同追肥水平下提高加气比例5%~15%对应番茄产量增加14.0%~44.2%;在相同加气比例下相对传统施肥模式适当降低追肥水平(-25%)对应番茄产量增加0.4%~9.1%;提高加气比例和追肥水平有利于在番茄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显著提高土壤相关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相同追肥水平下提高加气比例5%~15%对应土壤相关酶活性提高27.5%~122.9%。[结论]在宁夏银北灌区地埋滴灌条件下,为促进植株生长、稳定番茄产量和提高土壤酶活性,适宜的“尿素—重过磷酸钙—硫酸钾”追施水平为180—400—480 kg/hm^(2)(相对传统追肥定额减施25%),适宜的微纳米加气比例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滴灌 加气灌溉 微纳米气泡 干旱半干旱区 银北灌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15
作者 孔猛 黄明镜 +3 位作者 张冬梅 贺亭峰 李洁 李凤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7-1388,共12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低的土壤磷(P)有效性限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阐明连续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合理施磷和提高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2个覆膜处理(不覆膜和覆膜)和4个...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低的土壤磷(P)有效性限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阐明连续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合理施磷和提高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2个覆膜处理(不覆膜和覆膜)和4个磷肥梯度[0 kg(P)·hm^(−2)、9.7 kg(P)·hm^(−2)、19.2 kg(P)·hm^(−2)和28.8 kg(P)·hm^(−2)],研究了覆膜和施磷在不同处理年限(3年和9年)对紫花苜蓿草地不同活性土壤磷组分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处理第3年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吸收量显著增加52.4%,土壤Olsen-P、活性较高的NaHCO_(3)-Po和NaHCO_(3)-Pi以及中等活性的NaOH-Pi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5%、20.2%、10.2%和27.9%;覆膜处理第9年土壤NaHCO_(3)-Po和NaHCO_(3)-Pi含量显著增加37.3%和24.3%,而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Olsen-P和NaOH-Pi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与不覆膜相比,无论处理年限长短,覆膜均显著降低了活性较低的稀HCl-Pi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Na-OH-Po、浓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而对浓HCl-Pi和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磷相比,除施磷处理第3年土壤残留态磷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外,施磷处理第3年和第9年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全磷、Olsen-P以及所有磷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冗余分析显示,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处理在第3年和第9年显著增加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第9年显著降低土壤pH。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处理在第3年和第9年显著降低了土壤pH,在第9年显著降低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综上,覆膜可通过降低土壤pH和提高磷酸酶活性促进低活性磷组分向中、高活性磷组分转化,所以将覆膜和施磷结合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有效性和供磷潜力,且随着处理年限的延长,效果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紫花苜蓿 土壤PH 土壤磷酸酶 半干旱黄土区
下载PDF
不同种植行距对干旱半干旱区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闫文君 李榕鑫 +3 位作者 郑彩霞 杨振常 郭有琴 孙小东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 为筛选出白银市干旱半干旱区荞麦的适宜种植行距,以平荞2号为指示品种,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行距对荞麦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与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的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株高(r=0.774**)、分枝数(r=0.623*)、产量(r=0.358)、主茎节数(r=0.312)、千粒重(r=-0.131)、单株粒重(r=-0.354)。总的来看,行距与株高、分枝数、产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播量120万粒/hm2的条件下,种植行距为25 cm时荞麦折合产量最高,为2191.20 kg/hm2,与行距为20、30 cm的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与行距为15 cm的处理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植行距 主要性状 产量 相关分析 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评价——以通渭县为例
17
作者 焦润安 李旭华 +4 位作者 齐月 雷俊 苟志文 臧亚军 薛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73-80,共8页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 气候适宜度可以表征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通渭县近40 a气象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模糊数学方法,根据冬小麦各发育时段对温度、水分、光照的需求,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渭县近40 a冬小麦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为0.58,停止生长—返青期的温度适宜度最高,达0.95,三叶期—停止生长的温度适宜度低,仅为-0.42,年际间差异小,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0.019/10 a的速率上升;水分适宜度为0.46,乳熟期—成熟期的水分适宜度最高,为0.66,其次为返青期—拔节期,为0.63,年际间差异大,全生育期水分适宜度以0.017/10 a的速率上升;光照适宜度为0.62,三叶期—停止生长和返青期—拔节期的光照适宜度最高,为0.68,乳熟期—成熟期最低,为0.51,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以0.011/10 a的速率上升;综合适宜度为0.54,返青期—拔节期的综合适宜度最高,为0.70,三叶期—停止生长最低,为-0.36,全生育期综合适宜度以0.014/10 a的速率上升。冬小麦产量与抽穗期—乳熟期温度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水分适宜度、乳熟期—成熟期综合适宜度呈显著相关。气候适宜度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气象条件的优劣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冬小麦 气候适宜度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露天矿区生态累积效应:评估模型与应用
18
作者 梁佳欣 李晶 +2 位作者 殷守强 任河 蒋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99-3215,共17页
为揭示半干旱草原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离矿区人类活动生态累积效应并识别其演变态势,在厘清矿区生态累积效应概念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半干旱草原的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数(Surface Mining Areas Eco-environmental Evalua... 为揭示半干旱草原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离矿区人类活动生态累积效应并识别其演变态势,在厘清矿区生态累积效应概念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半干旱草原的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数(Surface Mining Areas Eco-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dex,SMAEEI)以及矿区生态累积效应定量评估模型。选取内蒙古胜利矿区为研究区,量化分析1986—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累积效应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主要人类活动的生态累积效应差异。结果表明:①SMAEEI适用于半干旱草原露天矿区,能客观呈现各地类生态环境质量高低顺序。35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差异显著减弱。露天矿场、城镇扩张区、锡林河湿地及北侧草地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极显著、显著的退化趋势。②半干旱草原露天矿区生态累积效应定量评估模型能剔除气候因素对生态系统的耦合影响,分离并量化人类活动对矿区生态系统的累积效应,揭示累积的方向、程度和空间范围。35 a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累积量(Change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umulant,COESVC)共减少1186157.03万元,出现负向生态累积效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高度、中度负向累积区集中在湿地和草地退化区、城镇区、露天矿场。③露天开采、城镇建设造成的单位面积负向生态累积效应最明显,前者在单位时间内带来的负向累积变化最剧烈,后者负向累积效应的局部影响程度和偏离度最大;放牧活动引起的负向生态累积效应影响范围最广、总量最大,但局部影响程度最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其余人类活动更稳定。研究成果可将矿区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实物量变动转化为价值量描述,为采用货币形式测算矿区生产生活行为的环境损害成本提供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累积效应 半干旱草原露天矿区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数 生态服务价值 内蒙古胜利矿区
下载PDF
干旱矿区重构土体蓄水层适宜粒径级配研究
19
作者 张伟 郭小平 李文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0-298,共9页
[目的]探究粒径级配对重构土体蓄水层持水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西部矿区排土场重构土体保蓄水能力。[方法]基于砂土的颗粒级配标准,将砂岩和泥岩风化物筛分成4个粒径等级(极粗砂:2~5 mm;粗砂:0.5~2 mm;中砂:0.25~0.5 mm;细砂:<0.25 m... [目的]探究粒径级配对重构土体蓄水层持水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西部矿区排土场重构土体保蓄水能力。[方法]基于砂土的颗粒级配标准,将砂岩和泥岩风化物筛分成4个粒径等级(极粗砂:2~5 mm;粗砂:0.5~2 mm;中砂:0.25~0.5 mm;细砂:<0.25 mm),设计了砾砂土、粗砂土和中砂土各11组不同粒径级配方案,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重构土体在入渗和蒸发条件下的持水性能。[结果](1)重构土体各入渗指标受粒径级配影响显著,累积入渗量与极粗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入渗时间与极粗砂和粗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中砂和细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重构土体土壤累积蒸发量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大。(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以4∶2∶2∶2,0∶2∶4∶4质量比混合的重构蓄水层在持水性能综合评价结果中得分较高;但第二组细砂、中砂需求量大,并不适合实际应用。[结论]粒径级配对重构土体持水性能影响显著,且本研究所筛选出的粒径级配(粒径依次降低)为4∶2∶2∶2的蓄水层结构持水能力强,可作为西部干旱矿区排土场适宜推广的蓄水层粒径级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矿区 重构土体 粒径 主成分分析 持水能力
下载PDF
不同燕麦品种在甘肃半干旱区的适应性研究
20
作者 周阳 周品 +2 位作者 张官禄 周宏伟 柴继宽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705-710,共6页
通过筛选栽培高产优质燕麦品种,为山丹地区燕麦草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引进的6个燕麦品种为材料,对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燕麦品种在山丹县均能正长生育,生育期牧乐思、陇燕3号最长,均为111 d;青海44... 通过筛选栽培高产优质燕麦品种,为山丹地区燕麦草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引进的6个燕麦品种为材料,对物候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燕麦品种在山丹县均能正长生育,生育期牧乐思、陇燕3号最长,均为111 d;青海444最短,为100 d。株高牧乐思最高,为114.2 cm,与爱沃126、陇燕3号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其他燕株高麦品种(P<0.05)。爱沃126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最高,分别为13163.0、5124.2 kg/hm2。6个燕麦品种中爱沃126的株高、茎粗,叶片长宽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分蘖数也较优,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爱沃126的综合评分最高,在山丹半干旱区生产适应性最好,最适合在山丹县半干旱区种植推广,其次是牧乐思和陇燕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品种 半干旱区 甘肃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