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通文学传播场域内外的新诗研究——评析“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
1
作者 黄仁志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与学界关注的焦点。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是一项针对中国现代诗歌传播和接受机制的深入学术探讨。该丛书回望百年中国新诗发展传播历程,以文体... 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与学界关注的焦点。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是一项针对中国现代诗歌传播和接受机制的深入学术探讨。该丛书回望百年中国新诗发展传播历程,以文体锚定新诗研究本位,以理论联通文学场域内外,以大文学史观洞悉历史语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概念话语体系。系列成果不仅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当下诗歌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是新诗研究在传播接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传播接受 现代汉语 理论创新
下载PDF
关键词:新诗研究——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六) 被引量:1
2
作者 季进 臧晴(选编)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97-107,共11页
中国现代诗歌,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登上文学的舞台,在其发轫之际就内在地带有革命的属性。其发展的轨迹,呼应着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反抗着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也浸染着西方现代主义以及个人主义自我表... 中国现代诗歌,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登上文学的舞台,在其发轫之际就内在地带有革命的属性。其发展的轨迹,呼应着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反抗着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也浸染着西方现代主义以及个人主义自我表达的色彩。本期所遴选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既包括针对冯至、卞之琳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的个案研究,也包括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性考论及文学史定位,更有对重要诗歌流派、文学社团、重要出版物的系统梳理,以及对波德莱尔等欧美诗人在中国的译介、批评、传播、模仿和挪用等一系列跨语际实践的探讨。众多研究者不仅关注到现代诗歌创作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西方诗学资源以及五四新诗风潮之间充满抗衡、协商与修正的复杂关系,也在积极拓展诗歌批评的视野、探求超越政治话语的审美价值,并且着力发掘被淹没在理论术语和历史浪潮中的个性化声音,以及在商业流行文化、新媒体崛起等时代“场景”下,诗歌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新的情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海外研究 文献叙录
下载PDF
现代汉诗的建设策略与方针——中国现代汉诗研讨会会议综述
3
作者 王珂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9-24,共6页
现代汉诗是用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抒写现代情感和现代生活,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语言艺术。中国新诗没有造成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断裂,新诗新在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百年经验是获得了表达的自由,但是忘掉了诗的精炼和... 现代汉诗是用现代汉语和现代诗体,抒写现代情感和现代生活,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精神的语言艺术。中国新诗没有造成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断裂,新诗新在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百年经验是获得了表达的自由,但是忘掉了诗的精炼和音乐性。对自杀诗人的炒作应该缓行,评论界没有对自杀诗人和自杀现象给予一个冷静的回答。新诗现代性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现代国人和打造现代国家,这是渴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赋予新诗的重任,新诗应该绝对现代,但是不能极端现代。建设现代汉诗要重视"汉语诗心"与"汉语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诗 中国现代汉诗研讨会 现代精神 现代
下载PDF
吕进的中国现代诗学体系
4
作者 蒋登科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25-29,共5页
吕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从理解诗歌作品、诗学精髓出发,通过对优秀作品和其他诗学主张的全面打量,以诗歌的视点特征、语言方式为核心,提出并建构了独特的现代诗学体系,即新诗文体学体系。吕进的诗学体系以新诗的内部研究为... 吕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歌理论家。他从理解诗歌作品、诗学精髓出发,通过对优秀作品和其他诗学主张的全面打量,以诗歌的视点特征、语言方式为核心,提出并建构了独特的现代诗学体系,即新诗文体学体系。吕进的诗学体系以新诗的内部研究为中心,将古今融合、中外交织,切近新诗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是对中国诗学所进行的既求实又创新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进 诗歌理论家 中国现代诗学体系 新诗文体学体系 视点特征 语言方式
下载PDF
从边缘出发——奚密的现代汉诗研究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董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7-25,共9页
奚密,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文系和比较文学系,长期从事现代汉诗的研究活动。本文从奚密独特的边缘视角出发,对其丰富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介绍。通过对奚密提出的现代汉诗独特的美学意象、隐喻提升和环形结构的介绍,... 奚密,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文系和比较文学系,长期从事现代汉诗的研究活动。本文从奚密独特的边缘视角出发,对其丰富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介绍。通过对奚密提出的现代汉诗独特的美学意象、隐喻提升和环形结构的介绍,发掘其研究中秉持的中心理念——现代与传统在每一个作家、作品中连结。在介绍奚密一系列理论命题,如诗歌崇拜,诗歌的现代与后现代和诗歌的文化政治的同时,本文亦将展现奚密作为一个比较文学学者的宽阔视野及其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奚密 现代汉诗 边缘 比较诗学
下载PDF
陆耀东教授之新诗及其现代文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温泉 王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1-35,共5页
陆耀东教授从19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该领域尤其是新诗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新诗史》第一卷的问世,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其厚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此外,他在给诗人作评传时的客观审慎,对长篇叙事诗的梳理... 陆耀东教授从1950年代开始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该领域尤其是新诗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新诗史》第一卷的问世,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其厚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此外,他在给诗人作评传时的客观审慎,对长篇叙事诗的梳理和价值重估,以及在文学理论建设方面的开拓创新,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耀东 新诗 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水族现代诗歌创作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光繁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3-67,共5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水族现代诗歌创作的浪潮不断掀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水族诗人立足本土、致力于水族现代诗歌创作。时至今日,水族现代诗歌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水族现代诗歌作品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水族现代诗歌创作的浪潮不断掀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水族诗人立足本土、致力于水族现代诗歌创作。时至今日,水族现代诗歌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水族现代诗歌作品的桥梁作用,推动和促进了水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出了文学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水族 现代诗歌 创作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歌本体研究的深入推进--评王雪松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
8
作者 郝智锐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2-46,共5页
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领域,有关诗歌形式本体的话题持续得到关注,由王雪松所著的《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正是诗歌本体研究的深入推进。王雪松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置于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中进行观照,同时援引语言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采取了共... 在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领域,有关诗歌形式本体的话题持续得到关注,由王雪松所著的《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正是诗歌本体研究的深入推进。王雪松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置于中西方比较的视野中进行观照,同时援引语言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采取了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该书从诗歌节奏原理出发,结合具体的诗歌节奏实践文本,梳理了新诗的节奏学说,总结了相关节奏形态,初步建立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诗学研究的体系,并阐释了该节奏体系的运转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 本体研究 节奏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述论
9
作者 胡建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3,共7页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三是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四是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五是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上述几个维面内... 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词史演变的综合考察,二是对传统词体演变的辨析,三是对传统词作艺术风格演变的观照,四是对传统词学流派演变的论说,五是对传统词学理论批评演变的探讨。上述几个维面内容,多方位显示出传统词学古今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将我国传统词学研究有力地往前予以了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传统词学 古今演变 研究维面 成就述论
下载PDF
研究型新诗教材写作的探索与实践
10
作者 王威龙 《写作》 2023年第3期121-128,共8页
针对当下新诗教材编写中研究型教材的短板,方长安所著《中国新诗史论》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编写体例上,《中国新诗史论》将宏观元问题阐释与微观个体诗人剖析相结合,每章借助“现象与问题”“专题论述”“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和“思考题... 针对当下新诗教材编写中研究型教材的短板,方长安所著《中国新诗史论》进行了有益尝试。在编写体例上,《中国新诗史论》将宏观元问题阐释与微观个体诗人剖析相结合,每章借助“现象与问题”“专题论述”“诗学文献与研究参考”和“思考题”,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新诗史的认识,而且通过教材内外的延伸拓展,使教材成为启迪智慧、培养学术能力的媒介。同时,《中国新诗史论》的新方法、新材料、新结论为学生提供了传播接受与新诗经典化的前沿研究视野,引导学生以新的范式从事创造性研究。作为研究型新诗教材,《中国新诗史论》在更新和训练学生学术思维、学术方法、学术实践,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上,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材写作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教材 编写体例 新诗教学 《中国新诗史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