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马竞
刘炎炎
+3 位作者
简向阳
刘龙志
米鑫豪
王凤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2,48,共5页
以聚丙烯复合材料经熔融拉伸制成的帘式超薄微孔中空纤维膜为载体,构建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装置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研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曝气压力、水流流速条件下,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对水体中污染物COD、NH_(4)^(+)-N、TN的去除率...
以聚丙烯复合材料经熔融拉伸制成的帘式超薄微孔中空纤维膜为载体,构建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装置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研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曝气压力、水流流速条件下,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对水体中污染物COD、NH_(4)^(+)-N、TN的去除率。结果表明: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对水体中各项污染物均有较好去除效果。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时,COD、NH_(4)^(+)-N、TN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80.8%、82.4%、65.4%;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TP去除效果达到34.2%,后期逐渐趋于平缓。溶解氧浓度随曝气压力增加而增加,曝气压力达到25 kPa之后COD、NH_(4)^(+)-N达到较佳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84.1%;而TN去除的最佳曝气压力为15 kPa,去除率为70.0%。水流流速为0.03 m/s和0.05 m/s时,反应器整体运行效果较好,对COD、NH_(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8%、83.5%、6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
合流制溢流污水
曝气压力
氨氮
水力停留时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水力条件下排水管道生物膜中氮元素分布特性
被引量:
7
2
作者
艾海男
王银亮
+2 位作者
黄维
樊磊磊
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91-2995,共5页
在壁面剪切力为1.0,1.5,2.0Pa条件下培养排水管道生物膜,利用微电极测试技术对生物膜进行生长过程及成熟生物膜内部DO、NH4+、NO2-、NO3-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1.5,2.0Pa条件下培养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2.3±0.1),(1.9±...
在壁面剪切力为1.0,1.5,2.0Pa条件下培养排水管道生物膜,利用微电极测试技术对生物膜进行生长过程及成熟生物膜内部DO、NH4+、NO2-、NO3-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1.5,2.0Pa条件下培养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2.3±0.1),(1.9±0.1),(1.6±0.1)mm;1.0,1.5Pa条件下的生物膜内存在好氧、缺氧环境,在其中发生了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而2.0Pa条件下的生物膜内只存在好氧环境,只发生了硝化反应.生物膜厚度影响着溶解氧在膜内的分布,继而影响着N在膜内的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条件
管道生物膜
微电极
脱氮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与无机氮源对水质转化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
3
3
作者
邢贝米
王湧
+1 位作者
刘鹤蒙
金鹏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78-1986,共9页
全文通过建立两套长度为1200 m的城市污水管道收集系统,系统对比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氮、无机氮对城市污水水质的转化规律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污水中COD含量均随沿程逐渐降低,总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以有机氮作为氮源...
全文通过建立两套长度为1200 m的城市污水管道收集系统,系统对比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氮、无机氮对城市污水水质的转化规律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污水中COD含量均随沿程逐渐降低,总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以有机氮作为氮源,管道系统中蛋白质含量随沿程减少,NH_3-N由最初的零逐渐增加,NO_2-N含量低于0.05 mg·L^(-1),NO3-N基本没有;以无机氮作为氮源,管道系统中NH_3-N含量随沿程逐渐减少,蛋白质由最初的零逐渐增加,NO_2-N含量低于0.05 mg·L^(-1),NO_3-N未检测出.通过测定两系统中分子量分布和三维荧光光谱随沿程的变化以及出水氨基酸的种类,研究了造成水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系统中主要有机物均为蛋白类和腐殖质类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区间,大分子区间响应值较小,但以有机氮作为氮源,系统内荧光强度减弱,主要以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为主,共12种氨基酸;以无机氮作为氮源,系统内荧光强度增加,主要以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为主,共8种氨基酸.为了更深程度的了解系统内氮类物质的转化原因,对两系统内生物膜进行FISH分析,发现系统内存在发酵菌、水解酸化菌等说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得氮类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系统内水质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管网
水质转化
有机氮
无机氮
荧光特性
生物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污水管网中真菌的生长规律及致病性真菌风险评估
被引量:
2
4
作者
惠依莲
石烜
+2 位作者
张琼华
韩剑霜
金鹏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109,共8页
真菌是污水管网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水输送过程中存在着暴露致病风险.为探明污水管网中真菌的生长规律及其致病性,本文通过建立一套污水管网中试系统,探究了生物膜的形成特性及真菌的分布规律,评估了污水管网中致病真菌的暴...
真菌是污水管网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水输送过程中存在着暴露致病风险.为探明污水管网中真菌的生长规律及其致病性,本文通过建立一套污水管网中试系统,探究了生物膜的形成特性及真菌的分布规律,评估了污水管网中致病真菌的暴露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污水管网生物膜和微生物的形态多样性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真菌种群的优势菌以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43.9%~56.9%)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7%~17.2%)为主,罗兹菌门的罗兹属(unidentified_Rozellomycota_sp)在属水平真菌中相对丰度最大.同时,检测出了18种人类致病真菌,典型的4种人类致病真菌中篮状菌属(Talaromyces)的感染概率最大,为0.1877,链格孢属(Alternaria)、锐孔菌属(Oxyporus)、曲霉属(Aspergillus)的感染概率分别为0.0176、0.0113、0.0118,年平均感染概率均超过美国EPA(10^(-4))和WHO(10^(-3))标准,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对于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而言,致病性真菌的传播风险需要引起重视,本研究为污水管网系统中致病真菌的暴露和感染风险预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胞外聚合物
生物膜
真菌
高通量测序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城市污水管网内生物菌群演替规律
被引量:
7
5
作者
金鹏康
焦丁
+2 位作者
王宝宝
卞晓峥
王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85-2791,共7页
建立了一套长1200 m的城市污水模拟管段,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微生物菌群的沿程演替规律,分析了管网生物膜的pH、DO、厚度、结构及菌群构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污水管网生物膜pH变化不大,DO由0.35 mg·L-1减小为0.26 mg·L...
建立了一套长1200 m的城市污水模拟管段,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微生物菌群的沿程演替规律,分析了管网生物膜的pH、DO、厚度、结构及菌群构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污水管网生物膜pH变化不大,DO由0.35 mg·L-1减小为0.26 mg·L-1,生物膜厚度沿程开始呈增长趋势,平均厚度由300μm增加至800 m处的平均最大厚度560μm,此后呈现降低趋势,这主要与水力冲刷及易吸收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关,因水力冲刷作用,管网生物膜的初始结构表面平整,随管网长度增加,生物膜呈现疏松构造,从而增大了生物膜比表面积,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同样作用下,管网生物膜中的菌群数量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物菌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200 m处有球菌属、链球菌属、杆菌属、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菌群,依次400 m、600 m处有肠球菌、脱硫弧菌属、硫单胞菌属,1000 m以后以甲烷球菌、反硝化杆菌、脱氮硫杆菌等厌氧菌为主,沿程菌群种数减少后形成了稳定的菌群结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管网
生物膜
生物菌群
演替规律
原文传递
下水道污水处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
4
6
作者
艾海男
李茂林
+1 位作者
何强
龙腾锐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共4页
下水道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污水收集及输送的角色,并且对下水道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黑箱"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研究手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下水道的研究逐渐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
下水道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污水收集及输送的角色,并且对下水道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黑箱"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研究手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下水道的研究逐渐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者对下水道处理污水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从"排水管道作为反应器"的视角出发,针对今后下水道处理污水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水道
污水处理
生物膜
原文传递
城市污水管网中胞外聚合物的沿程变化特性
被引量:
3
7
作者
刘鹤蒙
石烜
+1 位作者
金鹏康
王晓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5,共6页
通过建立一套长度为1 200 m的城市污水管道中试系统,利用三维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微电极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管网沿程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含量、有机物组成特征、生物膜厚度及造成沿程EPS含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建立一套长度为1 200 m的城市污水管道中试系统,利用三维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微电极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管网沿程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含量、有机物组成特征、生物膜厚度及造成沿程EPS含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PS含量随着管网沿程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生物膜厚度和EPS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且均在600~800 m范围内达到峰值,这说明在管网中EPS对生物膜厚度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三维荧光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显示管网沿程生物膜EPS中主要有机物为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蛋白类物质,主要官能团为酰胺基、羧基、羟基等。为进一步揭示管网沿程EPS含量变化的原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管网沿程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网沿程EPS含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在600~800 m范围内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再适宜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um)等菌门的生存,使得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逐渐消亡。由此可知,在管网600~800 m范围大量微生物的消亡和细胞自溶破裂是造成EPS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管网
胞外聚合物
生物膜
有机物组分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农村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中生物膜细菌群落的特征
被引量:
3
8
作者
李文凯
郑天龙
刘俊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为探究农村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系统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建立了一套模拟真实农村环境条件下水量变化且具有3组坡度参数(5‰,10‰,15‰)的小管径灰水管道实验设备,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连续运行60 d后的管道...
为探究农村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系统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建立了一套模拟真实农村环境条件下水量变化且具有3组坡度参数(5‰,10‰,15‰)的小管径灰水管道实验设备,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连续运行60 d后的管道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优势菌属为Paenarthrobacte、Ensifer和Spingopyxis,坡度变化会显著影响生物膜细菌群落组成;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生物膜中存在一定丰度的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具有生物脱氮功能。通过PICRUSt功能预测发现,高坡度(15‰)的灰水管道具有更高的硝化和反硝化基因丰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小管径灰水管道采用高敷设坡度的设计方案可能具有更强的生物脱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管径重力流管道
灰水
生物膜
细菌
功能菌
功能基因预测
原文传递
题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马竞
刘炎炎
简向阳
刘龙志
米鑫豪
王凤娟
机构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湖南瓦德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2,48,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2108196)。
文摘
以聚丙烯复合材料经熔融拉伸制成的帘式超薄微孔中空纤维膜为载体,构建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装置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研究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曝气压力、水流流速条件下,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对水体中污染物COD、NH_(4)^(+)-N、TN的去除率。结果表明: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对水体中各项污染物均有较好去除效果。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时,COD、NH_(4)^(+)-N、TN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80.8%、82.4%、65.4%;水力停留时间为8 h时,TP去除效果达到34.2%,后期逐渐趋于平缓。溶解氧浓度随曝气压力增加而增加,曝气压力达到25 kPa之后COD、NH_(4)^(+)-N达到较佳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2%、84.1%;而TN去除的最佳曝气压力为15 kPa,去除率为70.0%。水流流速为0.03 m/s和0.05 m/s时,反应器整体运行效果较好,对COD、NH_(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1.8%、83.5%、67.8%。
关键词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
合流制溢流污水
曝气压力
氨氮
水力停留时间
Keywords
membrane aeration
biofilm
reactor
combined
sewer
overflow
aeration pressure
NH_(4)^(+)-N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分类号
TQ028.8 [化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水力条件下排水管道生物膜中氮元素分布特性
被引量:
7
2
作者
艾海男
王银亮
黄维
樊磊磊
何强
机构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991-299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110848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06112012CDJZR210025)
文摘
在壁面剪切力为1.0,1.5,2.0Pa条件下培养排水管道生物膜,利用微电极测试技术对生物膜进行生长过程及成熟生物膜内部DO、NH4+、NO2-、NO3-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1.5,2.0Pa条件下培养的生物膜厚度分别为(2.3±0.1),(1.9±0.1),(1.6±0.1)mm;1.0,1.5Pa条件下的生物膜内存在好氧、缺氧环境,在其中发生了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而2.0Pa条件下的生物膜内只存在好氧环境,只发生了硝化反应.生物膜厚度影响着溶解氧在膜内的分布,继而影响着N在膜内的迁移转化过程.
关键词
水力条件
管道生物膜
微电极
脱氮
Keywords
hydraulic condition
sewer biofilm
microelectrode
denitrification
分类号
X703.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与无机氮源对水质转化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
3
3
作者
邢贝米
王湧
刘鹤蒙
金鹏康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出处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78-1986,共9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313001)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6TZC-S-19-3)资助~~
文摘
全文通过建立两套长度为1200 m的城市污水管道收集系统,系统对比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氮、无机氮对城市污水水质的转化规律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两种条件下污水中COD含量均随沿程逐渐降低,总磷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以有机氮作为氮源,管道系统中蛋白质含量随沿程减少,NH_3-N由最初的零逐渐增加,NO_2-N含量低于0.05 mg·L^(-1),NO3-N基本没有;以无机氮作为氮源,管道系统中NH_3-N含量随沿程逐渐减少,蛋白质由最初的零逐渐增加,NO_2-N含量低于0.05 mg·L^(-1),NO_3-N未检测出.通过测定两系统中分子量分布和三维荧光光谱随沿程的变化以及出水氨基酸的种类,研究了造成水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系统中主要有机物均为蛋白类和腐殖质类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区间,大分子区间响应值较小,但以有机氮作为氮源,系统内荧光强度减弱,主要以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为主,共12种氨基酸;以无机氮作为氮源,系统内荧光强度增加,主要以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为主,共8种氨基酸.为了更深程度的了解系统内氮类物质的转化原因,对两系统内生物膜进行FISH分析,发现系统内存在发酵菌、水解酸化菌等说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得氮类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进而引起系统内水质发生改变.
关键词
城市污水管网
水质转化
有机氮
无机氮
荧光特性
生物膜
Keywords
urban
sewer
system
water quality transformation
organic nitrogen
inorganic nitrogen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biofilm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污水管网中真菌的生长规律及致病性真菌风险评估
被引量:
2
4
作者
惠依莲
石烜
张琼华
韩剑霜
金鹏康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2-109,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No.5220011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022M7225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No.xzy012022079)。
文摘
真菌是污水管网生物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水输送过程中存在着暴露致病风险.为探明污水管网中真菌的生长规律及其致病性,本文通过建立一套污水管网中试系统,探究了生物膜的形成特性及真菌的分布规律,评估了污水管网中致病真菌的暴露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污水管网生物膜和微生物的形态多样性随着培养时间增加,真菌种群的优势菌以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43.9%~56.9%)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7%~17.2%)为主,罗兹菌门的罗兹属(unidentified_Rozellomycota_sp)在属水平真菌中相对丰度最大.同时,检测出了18种人类致病真菌,典型的4种人类致病真菌中篮状菌属(Talaromyces)的感染概率最大,为0.1877,链格孢属(Alternaria)、锐孔菌属(Oxyporus)、曲霉属(Aspergillus)的感染概率分别为0.0176、0.0113、0.0118,年平均感染概率均超过美国EPA(10^(-4))和WHO(10^(-3))标准,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对于城市污水管网系统而言,致病性真菌的传播风险需要引起重视,本研究为污水管网系统中致病真菌的暴露和感染风险预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污水管网
胞外聚合物
生物膜
真菌
高通量测序
风险评估
Keywords
sewer
system
EPS
biofilm
fungi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risk assessment
分类号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X820.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城市污水管网内生物菌群演替规律
被引量:
7
5
作者
金鹏康
焦丁
王宝宝
卞晓峥
王斌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85-2791,共7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2ZX07313001)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No.NCET-12-1043)
陕西省创新团队项目(No.IRT 2013KCT-13)~~
文摘
建立了一套长1200 m的城市污水模拟管段,研究了城市污水管网中微生物菌群的沿程演替规律,分析了管网生物膜的pH、DO、厚度、结构及菌群构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污水管网生物膜pH变化不大,DO由0.35 mg·L-1减小为0.26 mg·L-1,生物膜厚度沿程开始呈增长趋势,平均厚度由300μm增加至800 m处的平均最大厚度560μm,此后呈现降低趋势,这主要与水力冲刷及易吸收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关,因水力冲刷作用,管网生物膜的初始结构表面平整,随管网长度增加,生物膜呈现疏松构造,从而增大了生物膜比表面积,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同样作用下,管网生物膜中的菌群数量也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生物菌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200 m处有球菌属、链球菌属、杆菌属、链杆菌属、芽孢杆菌属等菌群,依次400 m、600 m处有肠球菌、脱硫弧菌属、硫单胞菌属,1000 m以后以甲烷球菌、反硝化杆菌、脱氮硫杆菌等厌氧菌为主,沿程菌群种数减少后形成了稳定的菌群结构存在.
关键词
污水管网
生物膜
生物菌群
演替规律
Keywords
sewer
networks
biofilm
microbial population
evolutionary changes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17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下水道污水处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
4
6
作者
艾海男
李茂林
何强
龙腾锐
机构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108480)
重庆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资助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06112012CDJZR210025)
文摘
下水道在水污染控制系统中一直扮演着污水收集及输送的角色,并且对下水道的相关研究也处于"黑箱"状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研究手段和测试技术的发展,对下水道的研究逐渐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者对下水道处理污水方面的研究现状,并从"排水管道作为反应器"的视角出发,针对今后下水道处理污水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下水道
污水处理
生物膜
Keywords
sewer
sewage treatment
biofilm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城市污水管网中胞外聚合物的沿程变化特性
被引量:
3
7
作者
刘鹤蒙
石烜
金鹏康
王晓昌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35,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400701)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313-001-01)
+1 种基金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6TZC-S-19-3)
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3KCT-13)
文摘
通过建立一套长度为1 200 m的城市污水管道中试系统,利用三维荧光、傅里叶红外光谱、微电极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管网沿程生物膜胞外聚合物(EPS)组分含量、有机物组成特征、生物膜厚度及造成沿程EPS含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PS含量随着管网沿程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生物膜厚度和EPS含量变化趋势相似,且均在600~800 m范围内达到峰值,这说明在管网中EPS对生物膜厚度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三维荧光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显示管网沿程生物膜EPS中主要有机物为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蛋白类物质,主要官能团为酰胺基、羧基、羟基等。为进一步揭示管网沿程EPS含量变化的原因,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管网沿程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网沿程EPS含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在600~800 m范围内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不再适宜厚壁菌门(Firmicu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ae)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um)等菌门的生存,使得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逐渐消亡。由此可知,在管网600~800 m范围大量微生物的消亡和细胞自溶破裂是造成EPS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城市污水管网
胞外聚合物
生物膜
有机物组分
高通量测序
Keywords
urban
sewer
system
EPS
biofilm
organic component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分类号
TU992 [建筑科学—市政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农村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中生物膜细菌群落的特征
被引量:
3
8
作者
李文凯
郑天龙
刘俊新
机构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1-70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38013,5180853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0804)。
文摘
为探究农村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系统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建立了一套模拟真实农村环境条件下水量变化且具有3组坡度参数(5‰,10‰,15‰)的小管径灰水管道实验设备,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连续运行60 d后的管道生物膜的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优势菌属为Paenarthrobacte、Ensifer和Spingopyxis,坡度变化会显著影响生物膜细菌群落组成;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生物膜中存在一定丰度的反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具有生物脱氮功能。通过PICRUSt功能预测发现,高坡度(15‰)的灰水管道具有更高的硝化和反硝化基因丰度。进一步分析可知,小管径灰水管道采用高敷设坡度的设计方案可能具有更强的生物脱氮能力。
关键词
小管径重力流管道
灰水
生物膜
细菌
功能菌
功能基因预测
Keywords
small diameter gravity
sewer
s(SDGS)
gray water
biofilm
s
bacteria
functional bacteria
functional genes prediction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的实验研究
马竞
刘炎炎
简向阳
刘龙志
米鑫豪
王凤娟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水力条件下排水管道生物膜中氮元素分布特性
艾海男
王银亮
黄维
樊磊磊
何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城市污水管网中有机与无机氮源对水质转化的影响作用
邢贝米
王湧
刘鹤蒙
金鹏康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污水管网中真菌的生长规律及致病性真菌风险评估
惠依莲
石烜
张琼华
韩剑霜
金鹏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原文传递
5
城市污水管网内生物菌群演替规律
金鹏康
焦丁
王宝宝
卞晓峥
王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7
原文传递
6
下水道污水处理研究进展及展望
艾海男
李茂林
何强
龙腾锐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4
原文传递
7
城市污水管网中胞外聚合物的沿程变化特性
刘鹤蒙
石烜
金鹏康
王晓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原文传递
8
农村小管径重力流灰水管道中生物膜细菌群落的特征
李文凯
郑天龙
刘俊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