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女性主观性唤起状态下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
甄宏丽
胡佩诚
陶林
何胜昔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2
|
对我国性犯罪立法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 |
贺洪超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8
|
|
3
|
原欲理论雏析 |
周正猷
金宁宁
姜伟颖
钱云
|
《中国性科学》
|
2016 |
1
|
|
4
|
从性的客体到性的主体——以强奸法为例看妇女地位的转变 |
赵合俊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8 |
3
|
|
5
|
新时期女性小说创作中的“解构—建构”模式 |
王源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9
|
|
6
|
当代女性爱欲书写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特征 |
赵树勤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7
|
论岛崎藤村创作中的自然主义元素 |
张剑
张能泉
|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
2007 |
3
|
|
8
|
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研究 |
孙晓飞
田三果
|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0
|
|
9
|
性的政治的倾覆与主体权力的坍塌——《白鲸》象征意蕴的解读 |
刘俊池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9 |
3
|
|
10
|
启蒙中的两性关系——从《伤逝》谈起 |
翟永明
|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1
|
|
11
|
论未成年人性侵害防范教育的责任主体缺位 |
苟萍
李红
|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7 |
4
|
|
12
|
差异的主体性与语言的异质性——论科拉·卡普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胡言会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3
|
性别差异中的死亡叙事 |
施津菊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14
|
“娜拉走后”的两性风景——以几个文本为个案 |
高小弘
|
《柳州师专学报》
|
2005 |
1
|
|
15
|
安东尼·伯吉斯《莎士比亚传》中作者的主体性 |
许勤超
王浩然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0 |
0 |
|
16
|
成长的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青少年的性与性教育 |
林晓珊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7
|
试论新中国前30年妇女运动的失误与教训 |
孙月冬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8
|
玫瑰与荆棘——从性别特征解读《荆棘鸟》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 |
姚璐璐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9
|
从互动交际的视角看詈骂性“X个屁”构式聚类会话立场的表达 |
陈颖
|
《语文学刊》
|
2022 |
0 |
|
20
|
论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设——以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为例 |
王友华
|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