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饱和砂土液化Finn模型的关键参数
1
作者 关振长 张浩浩 +2 位作者 苏拯弘 黄博洋 宁茂权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9-425,共7页
以闽江中细砂层为对象,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小型振动台试验,定性探讨闽江砂土液化特性;同时基于Finn模型,在FLAC3D数值平台上对典型试验过程开展动力时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Finn模型可有效模拟地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孔压的增长... 以闽江中细砂层为对象,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小型振动台试验,定性探讨闽江砂土液化特性;同时基于Finn模型,在FLAC3D数值平台上对典型试验过程开展动力时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Finn模型可有效模拟地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孔压的增长与有效应力的降低,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饱和砂土的液化效应,Finn模型中的关键参数C_(1)、C_(2)对计算结果影响显著。以超孔压比峰值及超孔压比稳定值为指标,通过大量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对上述关键参数进行标定,建议闽江饱和砂土液化Finn模型的关键参数取值为C_(1)=1.30、C_(2)=0.31。饱和砂土激振过程中呈现出轻微剪胀趋势,大致与液化现象同步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Finn模型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关键参数标定
下载PDF
Structural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 cation and damage diagnosis based on Hilbert-Huang transform 被引量:15
2
作者 Han Jianping Zheng Peijuan Wang Hongtao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4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Traditional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 cation methods have many disadvantages,especially when used for processing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ignals.In addition,they are usually not able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am... Traditional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 cation methods have many disadvantages,especially when used for processing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ignals.In addition,they are usually not able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amping ratio and damage.In this study,methods based on the 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 are investigated for structural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 cation and damage diagnosis.First,mirror extension and prediction via a radial basis function(RBF) neural network are used to restrain the troublesome end-effect issue in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which is a crucial part of HHT.Then,the approaches based on HHT combined with other techniques,such as the random decrement technique(RDT),natural excitation technique(NExT) and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 cation(SSI),are propose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of structures.Furthermore,a damage diagnosis method based on the HHT is also proposed.Time-varying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nd instantaneous energy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damage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The relative amplitude of the Hilbert marginal spectrum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damage location of the structure.Finally,acceleration records at gauge points from shaking table testing of a 12-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model are taken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approach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es based on HHT for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 cation and damage diagnosis are reliable and prac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al parameter identifi cation damage diagnosis Hilbert-Huang transform natural excitation technique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 cation random decrement method shaking table test
下载PDF
Identifi cation of model structure parameters via combination of AFMM and ARX from seismic response data 被引量:2
3
作者 Gong Maosheng Sun Jing Xie Lil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4年第3期411-423,共13页
To identify the model structure parameters in shaking table tests from seismic response, especially from time- varying response record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ology by combining the online recursive Adaptive... To identify the model structure parameters in shaking table tests from seismic response, especially from time- varying response records,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ology by combining the online recursive Adaptive Forgetting through Multiple Models (AFMM) and offtine Auto-Regression with eXogenous variables (ARX) model. First, the AFMM is employed to detect whether the response of model structure is time-invariant or time-varying when subjected to strong motions. Second, if the response is time-invariant, the modal parameters are identified from the entire response record, such as the acceleration time-history using the ARX model. If the response is time-varying, the acceleration record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according to the accurate time-varying points detected by AFMM, and parameters are identified by only using the tail segment data, which is time-invariant and suited for analysis by the ARX model. Finally, the changes in dynamic properties due to various strong motions are obtained using the presented methodology. The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 are demonstrated by identifying the modal parameters of a 12-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RC) frame structure in a shaking table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time-varying response model structure shaking table test
下载PDF
顺倾层状碎裂结构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破坏模式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许明 余小越 +2 位作者 赵元平 胡家驹 张潇婷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2-372,共11页
顺倾层状边坡沿软弱带剪切方式破坏是滑坡的主要类型之一。采用块体砌筑斜坡振动台模型,在多维多参数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斜坡不同工况下力学参数弱化的过程,研究了层状碎裂结构岩质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和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斜坡地震... 顺倾层状边坡沿软弱带剪切方式破坏是滑坡的主要类型之一。采用块体砌筑斜坡振动台模型,在多维多参数地震动作用下,考虑斜坡不同工况下力学参数弱化的过程,研究了层状碎裂结构岩质边坡的地震动力响应和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斜坡地震动特性和斜坡地质结构是决定斜坡地震动力稳定性以及破坏模式的决定因素;斜坡水平动力响应具有明显的高程和坡表放大效应,高程对斜坡的垂直动力响应影响较小,地震动放大效应与结构面力学强度、地震波波形、频谱特性等均有一定的关系,正弦波较天然波对坡体放大效应影响更为显著;坡体裂纹依托优势结构面在最弱部位起裂萌生扩展,并向节理面追踪形成蠕滑段和锁固段,节理面强度参数在外界地质营力作用下发生弱化,使潜在滑带出现由后缘向前端搭接贯通的前进式破坏模式和由前端向后缘的后退式破坏模式的分化,滑体也由高位剪出向溃散破坏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边坡 砌块模型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参数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下载PDF
带内置可旋转隔板的调谐液体阻尼器减振性能试验研究
5
作者 张蓝方 谢壮宁 +1 位作者 周子杰 彭肇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4-69,103,共7页
对带内置可旋转隔板调谐液体阻尼器(tuned liquid damper,TLD)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首先对波高响应信号进行解耦分离,再采用不同方法识别液体晃动的模态频率和阻尼比,研究了隔板安装位置、隔板和晃动方向夹角(θ)对TLD减振性能的影响。结... 对带内置可旋转隔板调谐液体阻尼器(tuned liquid damper,TLD)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首先对波高响应信号进行解耦分离,再采用不同方法识别液体晃动的模态频率和阻尼比,研究了隔板安装位置、隔板和晃动方向夹角(θ)对TLD减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隔板附加质量和耗能作用的影响,TLD的1阶模态频率和相应的模态响应随θ的增大而减小,但隔板附加模态质量对频率的影响还不足以达到导致系统失谐的程度。当θ小于60°时,TLD的1阶模态阻尼比随θ的变化而单调递增,最大可达到8%左右;当θ大于60°时,隔板所产生的阻尼作用弱化了1阶模态响应使晃动呈高阶模态形式,从而导致晃动频率大幅增大,这个结果和已有研究认为TLD晃动模态频率随着角度增加而逐步增大的结论有本质差别,意味着不能通过改变θ大小的方式来实现TLD的调谐,但改变θ可比较容易调节TLD的阻尼比使其达到振动控制所需要的最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可旋转隔板 振动台试验 模态解耦 性能参数
下载PDF
边坡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92
6
作者 徐光兴 姚令侃 +1 位作者 高召宁 李朝红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4-632,共9页
设计并完成了1∶10比尺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模型尺寸为2.15 m×3.5 m×1.5 m(高×长×厚),坡角约为38°,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探讨地震作用下模型边坡... 设计并完成了1∶10比尺的边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模型尺寸为2.15 m×3.5 m×1.5 m(高×长×厚),坡角约为38°,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输入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探讨地震作用下模型边坡的动力特性与动力响应规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模型边坡自振频率逐渐降低,阻尼比逐渐增大。自振频率降低的幅度随振幅的增大而加大。边坡土体对输入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沿坡面向上,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在坡肩附近急剧增大。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坡面加速度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当输入地震动卓越频率与模型边坡自振频率接近时,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效应显著增强。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增加,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边坡土体对输入波的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加大,土体表现出更强的滤波作用。试验结果有助于揭示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动力特性 动力响应 地震动参数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被引量:105
7
作者 杨国香 伍法权 +1 位作者 董金玉 祁生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6-702,共7页
以汶川地震诱发大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理论,采用室内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频率、不同持时以及不同幅值的正弦波,研究顺层及均质结构岩质边坡的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及动力输入参数对边坡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以汶川地震诱发大型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理论,采用室内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输入不同频率、不同持时以及不同幅值的正弦波,研究顺层及均质结构岩质边坡的动力加速度响应特征及动力输入参数对边坡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模型边坡动力加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而非线性高程放大特性及非线性趋表特性;且边坡对加速度的放大存在高度效应,即边坡中上部大约3/4坡高以上对水平加速度放大明显,而中下部对竖直加速度放大明显;受地形作用影响,边坡坡脚对加速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地震波输入的动力参数对加速度动力特性有影响,地震波频率对加速度影响最为明显,边坡动力加速度随频率的增加而呈非线性增大的趋势,当地震波频率接近边坡模型自振频率时影响最大,且频率的增加改变坡体内加速度的分布特征;动力加速度随边坡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加而增加,但幅值的变化并不改变加速度在坡体内的分布;地震波持时对动力加速度影响轻微。边坡坡体结构是影响其动力特性的重要因素,顺层结构边坡由于存在大量的结构面其动力加速度放大系数要高于均质结构边坡1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振动台 模型试验 加速度放大系数 动力输入参数 坡体结构
下载PDF
传递函数在场地振动台模型试验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范刚 张建经 +1 位作者 付晓 汪明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69-2876,共8页
利用场地大型振动台试验,基于传递函数理论,计算得到场地的相对传递函数和绝对传递函数,并对两类传递函数特征以及利用两类传递函数计算场地动力特性参数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并对采用传递函数进行场地频域动力响应估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利用场地大型振动台试验,基于传递函数理论,计算得到场地的相对传递函数和绝对传递函数,并对两类传递函数特征以及利用两类传递函数计算场地动力特性参数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并对采用传递函数进行场地频域动力响应估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传递函数和绝对传递函数的虚部重合,采用两种传递函数虚部计算场地动力参数具有等同性,且采用两种传递函数虚部曲线计算得到的动力特性参数较为准确;固有频率的计算适合采用两种传递函数的虚部或是相对传递函数的模;场地阻尼比的计算宜采用两种传递函数的虚部或绝对传递函数的模;利用两种传递函数实部、虚部或模计算得到的场地加速度振型是一致的;利用传递函数估算场地频域动力响应是可行的,且相对传递函数的估算结果更加准确。该研究对传递函数在场地动力特性参数计算及场地频域响应估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递函数 频域 动力特性参数 振动台试验 场地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启耀 胡志平 +1 位作者 王瑞 罗丽娟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128,共8页
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F6和F6'段地裂缝场地为原型,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规律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时分别施加7种不同峰值加速度的El Centro波和Taft波激励,实测地裂缝场地表面6个测点的响... 本文以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F6和F6'段地裂缝场地为原型,对水平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规律开展1∶15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试验时分别施加7种不同峰值加速度的El Centro波和Taft波激励,实测地裂缝场地表面6个测点的响应加速度值。试验结果表明:在El Centro波激励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大于1.0,但随着激励峰值加速度增大,放大系数以激励峰值加速度300gal为界呈"z"字形骤降;Taft波激励下,地裂缝场地表面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均大于1.0,但随着激励峰值加速度增大,放大系数以激励峰值加速度200gal为界呈两段折线形减小且渐趋平缓。在El Centro波和Taft波激励下,地裂缝场地表面的响应加速度放大系数均随着激励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速率和变化形态因激励地震波不同而有差异。工程实践中,建议避免将工程结构布设于"y"形地裂缝间的楔形体中,或者采取切实有效的抗震或减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场地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加速度响应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结构振动台模型模态参数识别新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公茂盛 谢礼立 欧进萍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6,共7页
提出了一种结构振动台模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利用结构模型试验过程中地震反应记录,识别结构模型模态参数。首先判断结构模型在地震动激励下发生的是非时变反应还是时变反应,当结构模型发生非时变反应时,采用整个反应记录数据识别模型参... 提出了一种结构振动台模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利用结构模型试验过程中地震反应记录,识别结构模型模态参数。首先判断结构模型在地震动激励下发生的是非时变反应还是时变反应,当结构模型发生非时变反应时,采用整个反应记录数据识别模型参数;当结构模型发生时变反应时,则识别模型进入和退出时变反应的时刻点,将整个记录时程分为3段,采用模型退出时变反应后第三段数据识别参数。该方法可以识别试验中每一次地震动输入之后的结构模态参数,得到整个试验过程中结构模型动力特性变化情况。利用所提方法识别了一座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模态参数,并将识别结果和白噪声输入下模态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结果发现:结构模型自振频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呈阶梯状下降,模型发生破坏后,频率降低,阻尼比增加,传递函数幅值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分析 参数识别 结构模型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影响研究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忠铁 范萍萍 +2 位作者 杜永峰 程选生 高忠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4,54,共11页
为研究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影响,选取集集地震中16条地震波作为输入,采用单自由度体系对基础隔震体系进行数值分析,主要分析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和断层距及地震... 为研究地震波参数对基础隔震体系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影响,选取集集地震中16条地震波作为输入,采用单自由度体系对基础隔震体系进行数值分析,主要分析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和断层距及地震波幅值对其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影响,并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地震波参数中卓越周期、平均周期、断层距和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及地震波幅值对其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影响明显,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同幅值下地震动峰值速度与峰值加速度之比对其减震效果的影响最显著,可以作为评价基础隔震体系的减震效果的主要指标。远场地震波和普通近场地震波下随地震波幅值的增大减震率增大,达到一定的数值后减震率基本稳定,减震效果较好;脉冲型近场地震波作用下其减震效果最差;试验分析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体系 地震波参数 数值分析 振动台试验 减震效果 相关性
下载PDF
坡面角度对岩质边坡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宜康 杨长卫 +2 位作者 张建经 毕俊伟 高洪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4-880,共7页
基于现场调查、振动台试验及理论计算等结果,由宏观现象定性的分析到理论求解的定量计算,全面、系统地研究坡面角度对岩质高陡边坡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发生在45°及以上的斜坡,从宏观... 基于现场调查、振动台试验及理论计算等结果,由宏观现象定性的分析到理论求解的定量计算,全面、系统地研究坡面角度对岩质高陡边坡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的影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边坡的失稳破坏主要发生在45°及以上的斜坡,从宏观现象上间接说明了随着坡面角度的增大,边坡的加速度放大效应会逐渐增强;振动台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从半定量和定量的角度揭示随着坡面角度的增大,临空面方向、竖直方向峰值加速度的高程放大效应逐渐增强,而在增强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突然增大的拐点45°和渐趋平缓的拐点50°,即在45°以下加速度放大效应的增长较为缓慢,在45°-50°之间突然增大,在50°以上增长又逐渐变缓,这充分解释了"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45°以上的斜坡"这一汶川地震震害现象。边坡走向方向的峰值加速度高程放大效应基本上不随坡面角度的增大而变化,其台阶也相对较为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动力响应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变压器侧壁套管的理论建模及摆动效应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星 谢强 +1 位作者 李晓璇 刘匀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1,共8页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重要设备,具有较高的地震易损性。为评估变压器侧壁套管的抗震性能,建立了变压器-套管体系简化计算理论模型,并通过一台220 kV变压器-套管体系振动台试验结果加以验证。分析了侧壁L形升高座根部法兰连接处箱体侧壁的面... 变压器是变电站的重要设备,具有较高的地震易损性。为评估变压器侧壁套管的抗震性能,建立了变压器-套管体系简化计算理论模型,并通过一台220 kV变压器-套管体系振动台试验结果加以验证。分析了侧壁L形升高座根部法兰连接处箱体侧壁的面外摆动效应对套管地震响应的影响,并通过参数分析探讨了其地震响应机理。结果表明:箱体侧壁的摆动效应是侧壁L形升高座顶部加速度放大的主要原因;升高座根部箱体侧壁面外转动刚度以及升高座高长比对该种摆动效应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应合理设计变压器箱体侧壁的面外刚度和L形升高座的高长比,降低摆动效应对套管地震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套管 理论模型 摆动效应 地震响应 振动台试验 参数分析
下载PDF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减量技术的模态参数识别 被引量:19
14
作者 韩建平 李林 +1 位作者 王洪涛 钱炯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7,共6页
傅里叶分析的信号处理方法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能力差,传统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也存在阻尼比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减量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首先对结构振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傅里叶分析的信号处理方法对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处理能力差,传统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也存在阻尼比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减量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用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首先对结构振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和经验模态分解,得到若干阶本征模态响应,然后利用随机减量技术提取自由衰减响应,进而由Hilbert-Huang变换得到信号的瞬时特性,最后结合模态识别的基本理论识别结构的模态频率和模态阻尼比。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对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一测点的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识别了模态参数,识别结果与其它识别方法及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识别模态频率是可靠的,而模态阻尼比识别的精准性仍然难以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bert—Huang变换 经验模态分解 随机减量技术 模态参数识别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层状岩质斜坡竖向动力响应特性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汉香 许强 +1 位作者 邹威 徐鸿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3-19,28,共8页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岩体组合结构为模拟特征,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基于有限元计算的模态分析及仪器记录结果表明,模型箱具有一定刚度,既不会与模型产生共... 以‘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斜坡岩体组合结构为模拟特征,采用水平层状上硬下软和上软下硬两种岩性组合概念模型,设计、完成了大型振动台试验。基于有限元计算的模态分析及仪器记录结果表明,模型箱具有一定刚度,既不会与模型产生共振,也不会产生放大效应。基于斜坡灾害中竖直向地震作用日益突出,相关试验研究少,通过绘制不同振动强度下斜坡模型竖直向峰值加速度及放大系数沿高程变化规律曲线,揭示了正弦波尤其汶川地震波作用下模型的竖直向加速度动力响应特性。主要有:①在两种波作用下,竖直向峰值加速度表现出高程放大效应,模型下段放大速度稍快,最大放大值出现在中上部;②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随着振动强度增加,斜坡模型上段的峰值放大系数逐渐降低至趋于变化稳定,下段基本不变,表明斜坡模型的高程放大效应逐渐减弱;③合成向地震波作用强度大于单向地震波作用,加载方向对竖直向加速度响应规律性影响不明显;④上软下硬斜坡模型的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程度高于上硬下软斜坡模型。对斜坡竖直向加速度响应特性的研究有助理解地震作用下一些由竖向地震力引起的变形破坏现象,也能为斜坡动力稳定性计算中竖直向地震力取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岩性组合 地震动参数 振动台试验 竖直向加速度响应
下载PDF
在振动台模型试验中黏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钟栋青 王曙光 刘伟庆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1-195,共5页
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出原型结构中黏滞阻尼器的合理参数,然后利用阻尼力相似原则,对原型结构中黏滞阻尼器参数进行相似比运算,转化为模型结构中的黏滞阻尼器参数。运用该方法,在连续梁桥纵向消能减震振动台试验中设计模型黏滞阻尼器,从... 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出原型结构中黏滞阻尼器的合理参数,然后利用阻尼力相似原则,对原型结构中黏滞阻尼器参数进行相似比运算,转化为模型结构中的黏滞阻尼器参数。运用该方法,在连续梁桥纵向消能减震振动台试验中设计模型黏滞阻尼器,从试验结果来看,黏滞阻尼器发挥了良好的消能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滞阻尼器 振动台模型试验 参数 设计方法
下载PDF
高频GNSS形变波的震相识别:模拟实验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刚 聂兆生 +7 位作者 方荣新 李恒 黄勇 于来宝 贾治革 赵斌 杨少敏 谭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13-2825,共13页
高频GNSS震时形变波震相及识别是GNSS地震学的重要内容.在实时数据处理基础上,本文利用振动台的高频GNSS观测实验,并结合近期部分大震的高频GNSS形变波震相特征进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实时处理与事后处理的精度在同一量级,且与采样... 高频GNSS震时形变波震相及识别是GNSS地震学的重要内容.在实时数据处理基础上,本文利用振动台的高频GNSS观测实验,并结合近期部分大震的高频GNSS形变波震相特征进行研究.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实时处理与事后处理的精度在同一量级,且与采样率无关.通过与同址观测强震仪和地震计记录的对比及特定震相的频谱分析,发现高频GNSS可完整记录P波、S波、Love波及Rayleigh波震相,影响震相记录的主要因素是GNSS定位精度与震级,而仅当震中距很小时,采样率将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得出:基于地震波传播规律,利用高频GNSS台阵记录的形变波空间分段特征,结合震相运动轨迹及其他地震波记录,可实现实时高频GNSS形变波的震相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高频GNSS形变波 振动台模拟实验 强震震例 震相分析 震相识别
下载PDF
路基动力响应与动力破坏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金贝 张鸿儒 李志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746-3754,共9页
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损伤破坏过程,设计并完成1∶20比尺的填方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的尺寸为1.93 m×3.0 m×1.4 m(高×长×厚),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逐级加载的方式,在振动台上对填方... 针对填方路基在强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和损伤破坏过程,设计并完成1∶20比尺的填方路基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模型的尺寸为1.93 m×3.0 m×1.4 m(高×长×厚),采用土体材料制备,通过逐级加载的方式,在振动台上对填方路基进行模型试验。在不同类型、幅值、频率的地震波和白噪声激励下,对模型路基的动力响应、抗震薄弱部位、破坏过程以及地震动参数对动力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路基及支挡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模型路基对输入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挡土墙顶部及路肩为加速度峰值最大的区域,是抗震薄弱的部位,整个模型路基首先在该位置出现裂缝;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路基坡面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路基对输入波低频部分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部分存在滤波作用;在逐渐加载的地震波作用下,模型路基逐渐出现多处开裂。试验结果可呈现填方路基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有助于揭示地震作用下路基结构的破坏机制,为路基的抗震设防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动力响应 地震动参数 振动台模型试验
下载PDF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子空间识别的模态参数识别 被引量:11
19
作者 韩建平 李达文 王飞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9,共7页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子空间识别技术提出了两种土木工程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方法一是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自然激励技术,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和Hilbert变换提取信号的瞬时特性,进而利用自然激励技术和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随机子空间识别技术提出了两种土木工程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方法一是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和自然激励技术,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和Hilbert变换提取信号的瞬时特性,进而利用自然激励技术和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方法二是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随机子空间识别技术,通过经验模态分解对信号进行预处理,进而运用随机子空间识别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构单阶模态响应以识别结构的模态参数。利用这两种方法,通过对一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测点加速度记录的处理,识别了该模型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结果与传统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识别结果及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LBERT-HUANG变换 随机子空间识别 经验模态分解 自然激励技术 模态参数识别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基于随机子空间的结构参数识别及振动台试验验证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洋 田石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本文依照实际工程的背景,提出一种改进的随机子空间参数识别方法;考虑了实际的结构振动测试,提出一种基于参考点的随机子空间系统识别方法。本文最后对此方法在五层钢框架结构模型上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 本文依照实际工程的背景,提出一种改进的随机子空间参数识别方法;考虑了实际的结构振动测试,提出一种基于参考点的随机子空间系统识别方法。本文最后对此方法在五层钢框架结构模型上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子空间 参数识别 参考点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