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西南叶城凹陷二叠系两套烃源岩特征及柯东1井油源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治利 曾昌民 +2 位作者 邱海峻 杨有星 张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51-66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精细到组,结果显示,叶城小区和和田小区二叠系分别以棋盘组和普司格组上段为主力烃源岩,但两者在分布和地化指标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棋盘组以浅海陆棚相为主,分布于凹陷西部的和什拉甫—莫莫克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1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1.06%,类型为Ⅱ型,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以湖相为主,分布于凹陷东部的普萨—杜瓦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0.97%,类型为Ⅱ型和Ⅲ型之间,处于生油高峰阶段。二叠系这两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相比之下普司格组上段湖相烃源岩生烃潜力明显好于棋盘组浅海陆棚相。通过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比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普司格组上段烃源岩为柯东1井原油的油源。结合储盖条件综合分析,叶城凹陷以甫沙—克里阳地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叶城凹陷 二叠系 陆相烃源岩 普司格组 棋盘组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及周边油气成藏特征与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迎朝 陈志宏 +2 位作者 李绪深 徐新德 李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7-302,共6页
利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文昌B凹陷及周边的油气来源和成藏历程,阐明了不同区带的主力烃源岩与油气成藏特征,深化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 利用烃源岩分析、油—源对比和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文昌B凹陷及周边的油气来源和成藏历程,阐明了不同区带的主力烃源岩与油气成藏特征,深化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提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是凸起区成藏的主要贡献者,是该区除众所周知的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外的另一种优质烃源岩。南断裂带下降盘文昌组湖相烃源岩沉积期末经历了构造反转抬升,具有"延迟生排油、多期持续油充注"的成藏过程,三号断裂带下降盘具有"早期生排油、多期油气充注"的成藏过程。良好的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多幕式断裂活动、多套区域性优质储盖组合是该区复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提出文昌B凹陷反转陡坡带、北斜坡中深层古近系、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上部是有利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湖相烃源岩 成藏过程 成藏主控因素 勘探方向 文昌B凹陷及周边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陆相湖盆海侵地质事件识别及其对烃源岩形成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笑夜 曹剑 +1 位作者 施春华 边立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1-910,共10页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 陆相湖盆一些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这在石油地质学的陆相生油理论研究中,是一个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笔者等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的方向。首先剖析了是否有海侵作用发生,为此分析了海侵的各类识别证据,并主要归纳为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这3个方面,多方面证据指示一些湖相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的确很可能有海侵地质事件发生。海侵对烃源岩形成具有影响,并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烃源岩规模上,且通常使得丰度增高、类型变好、规模变大,优化了烃源岩质量。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海侵识别宏微观证据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可寻找在沉积环境上具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研究实例,从海相到海侵湖相再到湖相,如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开展时空上的对比分析。这对全面准确认识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陆相湖盆 海侵 中国东南部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芒罕超克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烃源岩的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魏仙样 陈高潮 +1 位作者 魏建设 李玉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887,共9页
对芒罕超克地区阿木山组(C2P1a)岩性组合与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研究,结合区域沉积相展布分析,认为阿木山组沉积期为巴丹吉林海相裂谷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是区内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以TOC≥0.3%... 对芒罕超克地区阿木山组(C2P1a)岩性组合与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研究,结合区域沉积相展布分析,认为阿木山组沉积期为巴丹吉林海相裂谷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是区内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以TOC≥0.3%为下限,折算烃源岩厚度121.39m。其中,TOC含量中等—较高的烃源岩厚度达89.11m,占烃源岩分布层段厚度的58.9%;干酪根C同位素、甾烷C27与C29相对含量、饱和烃特征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表明,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姥鲛烷(Pr)/植烷(Ph)所反映的原始沉积环境表明,有机质沉积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对有机质保存有利;镜质组反射率、最大热解温度和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演化进入过成熟阶段,主要受构造动力作用和华力西晚期、印支期岩浆热接触作用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变质,不影响区域上阿木山组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罕超克地区 阿木山组 浅海陆棚相 暗色泥岩 烃源岩
下载PDF
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比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春桃 马素萍 +2 位作者 杨燕 孟军 夏燕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6-341,共6页
根据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模式等方面的对比,讨论了湖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两种相同岩性、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生烃条件的异同。海相与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上都含有不同量的泥质成分;它们的干... 根据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岩石类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模式等方面的对比,讨论了湖相碳酸盐岩和海相碳酸盐岩两种相同岩性、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生烃条件的异同。海相与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基本上都含有不同量的泥质成分;它们的干酪根类型一般以Ⅰ型或Ⅱ型为主;有机质赋存形式无太大差别,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中可能存在更多的无形态有机质;海相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普遍较低,而湖相中有机质含量则变化很大;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生烃模式相比海相研究薄弱,但其二次成烃作用不容忽视。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形成条件受到较多因素的控制,针对高有机质丰度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关键。另外,其晚期生烃可否为湖相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充足的烃源仍是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 海相 生烃条件 碳酸盐岩 烃源岩
下载PDF
世界深水含油气盆地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及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启示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文浩 张枝焕 +2 位作者 李友川 张功成 傅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73-1681,共9页
国外深水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表明:无论是板内的断坳盆地还是板缘的先裂陷后漂移沉积盆地,在裂陷期(断陷期)及坳陷期(漂移期)均有烃源岩分布,大陆边缘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存在差别,其中裂陷期非海相(湖相)暗色页岩是最主... 国外深水盆地烃源岩发育特征表明:无论是板内的断坳盆地还是板缘的先裂陷后漂移沉积盆地,在裂陷期(断陷期)及坳陷期(漂移期)均有烃源岩分布,大陆边缘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存在差别,其中裂陷期非海相(湖相)暗色页岩是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生油岩,还可能发育过渡相或近海相的煤系和泥质烃源岩;其次是板内坳陷晚期或板缘漂移期的海陆过渡相、近海相、前三角洲相等有大量的有机质供给或者长期离物源区较近的情况下,烃源岩发育;裂陷晚期和坳陷早期烃源岩一般不发育,但有大量的有机质供给的半封闭浅海—半深海环境可能发育高效烃源岩。国外主要深水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发育特征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南海北部裂陷早期阶段发育的湖相烃源岩和裂陷晚期发育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南海北部不同盆地坳陷期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差异较大,其中陆源有机质输入不足的琼东南盆地烃源岩稍差些,陆源有机质输入相对充足的珠江口盆地烃源岩较好一些。墨西哥湾和北苏门答腊盆地的勘探实践已经证实了半深海相烃源岩可作为有效油源岩,这对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认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盆地 湖相烃源岩 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 南海北部
下载PDF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屈童 高岗 +4 位作者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勘探进展。为了对泥质沉积物沉积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地质背景为基础,设计沉积模拟实验,对沉积物沉积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沉积体进行取样,测定样品粒度组成,结合定性观察与定量对比,对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物的沉积规律进行探究,对陆源海相烃源岩的优势发育部位进行揭示。研究结果表明,由物源向浅海方向,沉积物的泥质含量呈整体增大的趋势,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处由于水动力条件的骤降出现突增,但沉积物的总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使得泥质沉积物的总量向深水方向呈减少趋势;三角洲前缘斜坡—浅海沉积范围是泥岩发育的优势区域,在三角洲沉积体内局部低地势、弱水动力条件的部位也可沉积并保存泥质沉积物;地形坡度的增大有利于泥质沉积物向深水区搬运。三角洲前缘—浅海区是泥质沉积物堆积的主要部位,即近海盆地的近岸地区,这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陆源海相烃源岩优势发育部位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 陆源海相烃源岩 泥质沉积物 沉积模拟实验 优势发育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深水区烃源岩有序分布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功成 李友川 +1 位作者 谢晓军 王一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36,共14页
南海演化经历了古南海形成与发育、新南海扩张与古南海消减、新南海快速沉降与萎缩等3个阶段,其主要地质事件是古南海与新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了深水区烃源岩有序分布,使不同盆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烃源岩特征。研究表明,边缘海构造旋... 南海演化经历了古南海形成与发育、新南海扩张与古南海消减、新南海快速沉降与萎缩等3个阶段,其主要地质事件是古南海与新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了深水区烃源岩有序分布,使不同盆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烃源岩特征。研究表明,边缘海构造旋回控制了南海深水区主力烃源岩发育时期和类型。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发育3套烃源岩,在古南海消亡构造旋回影响下发育始新世断陷期的湖相烃源岩和早渐新世断拗期的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新南海构造旋回影响下发育晚渐新世拗陷期的海相烃源岩;南沙地块漂移裂谷盆地受古南海构造旋回控制,发育始新世和渐新世断拗期陆源海相2套烃源岩;南海南部活动大陆边缘挤压盆地主要受新南海扩张影响,发育渐新统和中新统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3套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边缘海构造旋回 盆地类型 深水区 湖相烃源岩 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
下载PDF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天然气富集区分布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功成 苗顺德 +5 位作者 陈莹 赵志刚 李友川 张厚和 杨海长 杨树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共17页
西湖凹陷、白云凹陷、崖南凹陷和莺中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外带中已被证实的富生气凹陷,其主力气源岩为海陆过渡相地层,烃源岩包括煤系三角洲和浅海相泥岩。前者多分布在凹陷的缓坡区,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沉积有机质都属... 西湖凹陷、白云凹陷、崖南凹陷和莺中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外带中已被证实的富生气凹陷,其主力气源岩为海陆过渡相地层,烃源岩包括煤系三角洲和浅海相泥岩。前者多分布在凹陷的缓坡区,烃源岩包括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沉积有机质都属于陆源,丰度高,是好—极好的烃源岩。后者分布在洼槽区,多分布于深凹陷部位,水生生物欠发育,沉积环境处于半封闭的背景,因而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主要发育泥岩,有机质属混源成因,多来自陆源,也有海生藻类,丰度属于较好到好,总体属于好烃源岩。结论认为:煤系三角洲区潜在生气量大,可能形成大中型气田,气田充满度高;浅海相泥岩烃源岩区潜在生气能力不及煤系三角洲,也能够形成大中型气田,但气田充满度偏低;煤系三角洲区是近海最有利区,浅海相泥岩区是较有利区。据此指出:①中国近海煤系三角洲区分为勘探成熟区和潜在区两大领域,其中成熟区包括西湖凹陷西部斜坡、白云凹陷北部斜坡、崖南凹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莺西斜坡,潜在区包括荔湾凹陷北部三角洲、琼东南盆地松东凹陷北坡三角洲、东海盆地丽水凹陷丽水三角洲等;②浅海相泥岩有利区包括西湖凹陷洼槽区、白云凹陷洼槽区、崖南凹陷洼槽区、荔湾凹陷洼槽区、莺歌海盆地莺中洼槽区、琼东南盆地中央凹陷洼槽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海陆过渡相 烃源岩 二元分布模式 煤系烃源岩 浅海相泥岩 热盆 气田分布 源热共控论
下载PDF
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天然气生成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正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2-426,共5页
采用天然气源岩定量评价技术,对中国近海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各类烃源岩的天然气产出能力及成气规律作了探索与研究,获得的初步认识是:1)琼东南、珠江口和东海3个盆地所发育的煤系烃源岩有很高的天然气产率,天然气产出均出现了两个成气高... 采用天然气源岩定量评价技术,对中国近海海域主要含油气盆地各类烃源岩的天然气产出能力及成气规律作了探索与研究,获得的初步认识是:1)琼东南、珠江口和东海3个盆地所发育的煤系烃源岩有很高的天然气产率,天然气产出均出现了两个成气高峰,表现出成气窗很宽的特征;2)莺歌海盆地海相烃源岩有机质组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天然气生成也具产率高、成气窗宽的特征;3)渤海、东海、珠江口和北部湾盆地湖相烃源岩除个别Ⅰ型泥岩有高的产气率之外,各湖盆广泛分布的Ⅱ1型泥岩只有较高的产气率,天然气大量产出仅出现一个成气高峰,表现为单峰型,其成气窗远窄于煤系与海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 湖相烃源岩 产气能力 成气规律 热模拟实验 含油气盆地 中国近海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和来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迎朝 胡森清 +5 位作者 刘金水 蒋一鸣 陈忠云 覃军 刁慧 王超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82-1390,共9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丽水西凹陷油气成因和来源争议较大。根据钻井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地震勘探资料,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思路,重新认识丽水西凹陷L36气田油气成因和来源,提出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L36气田天然气组分...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丽水西凹陷油气成因和来源争议较大。根据钻井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地震勘探资料,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思路,重新认识丽水西凹陷L36气田油气成因和来源,提出下一步油气勘探方向。L36气田天然气组分、干燥系数分析表明,天然气为“凝析油-湿气带”演化阶段产物,天然气成熟度Ro不小于1.1%。通过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与中国近海典型油型气碳同位素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L36气田天然气为油型气,估算天然气成熟度Ro在1.12%~1.14%之间,天然气来源于丽水西凹陷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L36气田产出的凝析油C_(7)轻烃具有甲基环己烷含量占优特征,与湖相烃源岩来源的凝析油C_(7)轻烃组成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中古新统灵峰组浅海相烃源岩具有甾烷C_(27)20R/C_(29)20R小于1、不含C_(30)4-甲基甾烷、伽马蜡烷含量低的特征,指示L36气田凝析油来源于下古新统灵峰组浅海相烃源岩,证实了丽水西凹陷除发育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烃源岩外,还发育有中古新统灵峰组浅海相烃源岩。基于以上对烃源岩的分析,提出了丽水西凹陷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目标,即凹中断背斜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凹中断鼻及其构造背景上的岩性圈闭和仙桥构造带,为寻找丽水西凹陷新的油气储量阵地提供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因 月桂峰组 湖相烃源岩 灵峰组 浅海相烃源岩 丽水西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Haute Mer A区块X-1井原油油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青 郝建荣 王建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107,共10页
对下刚果盆地Haute Mer A区块X-1井3个原油样品及X-1井、M-1井上白垩统、古近系共14个岩屑样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表明X-1井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与南大西洋典型湖相烃源岩具有明显区别。X-1井原油(1982.1~1989.2m)Pr/Ph... 对下刚果盆地Haute Mer A区块X-1井3个原油样品及X-1井、M-1井上白垩统、古近系共14个岩屑样品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表明X-1井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与南大西洋典型湖相烃源岩具有明显区别。X-1井原油(1982.1~1989.2m)Pr/Ph比值低(0.97),Pr/n C_(17)和Ph/n C18分别为0.85和0.96,C_(26)/C_(25)三环萜烷小于1.0,C_(30)四环聚异戊二烯烷烃/C_(27)重排甾烷比值低(0.55),具有海相烃源岩特征。原油中奥利烷丰度高,指示其来自上白垩统或以上的烃源岩。油源对比表明X-1井原油与上白垩统—始新统Madingo组烃源岩具有成因上的联系。盆地模拟研究进一步证明中新统Paloukou组烃源岩局部成熟,供烃能力有限;而Madingo组烃源岩目前正处于生、排烃高峰期,沉积中心则处于高—过成熟阶段,X-1井紧临Madingo组生烃洼陷,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此,推断Madingo组烃源岩为X-1井原油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HAUTE MER A区块 湖相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 奥利烷指数 油源对比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and origin of natural gases from Lishui Sag,the East China Sea Basin 被引量:5
13
作者 CHEN JianPing 1,2 ,GE HePing 3 ,CHEN XiaoDong 3 ,DENG ChunPing 1,2 &LIANG DiGang 1,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2 Key Lab of Petroleum Geochemistry,CNPC,Beijing 100083,China 3 Shanghai Division,CNOOC,Shanghai 200030,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22-130,共9页
Natural gases discovered up to now in Lishui Sag,the East China Sea Basin,differ greatly in gaseous compositions,of which hydrocarbon gases amount to 2%―94%while non-hydrocarbon gases are dominated by CO2.Their hydro... Natural gases discovered up to now in Lishui Sag,the East China Sea Basin,differ greatly in gaseous compositions,of which hydrocarbon gases amount to 2%―94%while non-hydrocarbon gases are dominated by CO2.Their hydrocarbon gases,without exception,contain less than 90%of methane and over 10%of C2 + heavier hydrocarbons,indicating a wet gas.Carbon isotopic analyses on these hydrocarbon gases showed thatδ13C 1 ,δ13C 2 andδ13C 3 are basically lighter than-44‰,-29‰and-26‰,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in carbon isotopic values between methane and ethane is great,suggesting a biogenic oil-type gas produced by the mixed organic matter at peak generation.δ13C CO2 values of nonhydrocarbon gases are all heavier than-10‰,indicating a typical abiogenic gas.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o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a closed gold-tube system show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methane in natural gases produced by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 the Lingfeng Formation marine deposi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natural gases derived from the aquatic and terrigenous mix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Yueguifeng Formation lacustrine deposit,consequently the proportion of heavier hydrocarbons of the former is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Moreover, δ13C 1 values of natural gases produced by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 the Lingfeng Formation marine deposit are about 5‰heavier than those of natural gases derived from the aquatic and terrigenous mix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Yueguifeng Formation lacustrine deposit whileδ13C 2 andδ13C 3 values of the former are over 9‰heavier than those of the latter.Currently the LS36-1 oil-gas pool is the only commercial oil-gas reservoir in Lishui Sag,wher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various hydrocarbon components differ greatly from those of natural gases produced by the Lingfeng Formation organic matter but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natural gases derived from the Yueguifeng Formation organic matter,therefore,natural gases in the LS36-1 oil-gas pool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Yueguifeng Formation lacustrine source rock rather than the Lingfeng Formation marine or Mingyuefeng Formation coal-measures source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hui SAG natural gas BIOGENESIS abiogenesis lacustrine source ROCK marine source ROCK coal-measures source ROCK
原文传递
海水侵入对湖相烃源岩形成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缘沙三段泥岩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谦 徐耀辉 +3 位作者 王飞龙 杨海风 王宁 何家豪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1-836,共16页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其沙河街组三段(E2s3)是最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前人对沙三段烃源岩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认识,但在沉积事件和成烃生物来源上并未开展深入研究。研究通过有机、无机地球...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其沙河街组三段(E2s3)是最重要的烃源岩层段。前人对沙三段烃源岩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认识,但在沉积事件和成烃生物来源上并未开展深入研究。研究通过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及有机岩石学的手段对渤中凹陷西南缘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的9块烃源岩岩心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①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亚段均属于优质烃源岩,但整体上沙三下亚段烃源岩品质更好。温湿气候下水体盐度的上升及24⁃正丙基胆甾烷化合物的检出反映了沙三段沉积期海侵事件的发生,且从沙三下亚段到沙三中亚段海侵作用逐渐增强;②样品中4⁃甲基甾烷、24⁃正丙基胆甾烷、2⁃甲基藿烷及奥利烷等化合物的检出,并且存在丰富的藻类体和少量镜质体,表明沙三段烃源岩中成烃生物的多样性;③沙三下亚段沉积期的适度海侵带来的营养物质造成了细菌、藻类的勃发,为优质烃源岩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而沙三中亚段由于过量海水侵入导致了蓝细菌的消亡,水体富营养化减弱,使烃源岩品质较沙三下亚段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正丙基胆甾烷 2⁃甲基藿烷 海侵 湖相烃源岩 渤中凹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