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llow Sea and Continental Shelf Mode for Inversion of Undercurrent 被引量:1
1
作者 WEN Biyang HONG Chun WU Rui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EI CAS 2006年第2期377-380,共4页
Abstract. Due to the incapability of high 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 (HFSWR) to detect undercurrent parameters, a new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apply a three-dimensional (3D) nonlinear barotropic shallow sea and ... Abstract. Due to the incapability of high 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 (HFSWR) to detect undercurrent parameters, a new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apply a three-dimensional (3D) nonlinear barotropic shallow sea and continental shelf model in coordinate system to the inversion of undercurrent. The calculation domain of this model is the area detected by HFSWR. Considering the benthal topography of the detected area and the ocean dynamic parameters, such as surface current, wind and wave detected by HFSWR, the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current and undercurrent is established in this model, Accordingly, the undercurrent parameters of corresponding area are obtained. The inversion results agree with the law of ocean dynamics and reproduce the movement of undercur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sea and continental shelf model high 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 ocean dynamics INVERS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s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Sediment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Energy and Shallow Sandy Spiekeroog Shelf at the German Bight, Southern North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Ella Meilianda Katrin Huhn +1 位作者 Dedy Alfian Alexander Bartholomae 《Ope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2012年第4期103-118,共16页
Surface sediment data acquired by the grab sampling technique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o produce a high-resolution and full coverage surface grain-size mapping. The objective is to test whether the hypothetical... Surface sediment data acquired by the grab sampling technique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to produce a high-resolution and full coverage surface grain-size mapping. The objective is to test whether the hypothetically na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complex bathymetry c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rface sediment patches mapping. This is based on our hypothesis that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dge surface sediments must be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 i.e. storm-induced currents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seabed morphology. The median grain-size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grab samples with inclusive bathymetric point recorded at 713 locations on the high-energy and shallow shelf of the Spiekeroog Barrier Island at the German Bight of the Southern North Sea. The area features two-parallel shoreface-connected ridges which is situated obliquely WNW-SSE oriented and mostly sandy in texture. We made use the median grain-size (d50) as the predictand and the bathymetry as the covariable to produce a high-resolution raster map of median grain-size distribution using the Cokriging interpolation. From the cross-validation of the estimated median grain-size data with the measured ones, it is clear that the gradient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line for Cokriging is leaning closer towards the theoretical perfect-correlation line (45°) compared to that for Anisotropy Kriging. The interpolation result with Cokriging shows more realistic estimates on the unknown points of the median grain-size and gave detail to surface sediment patchiness, which spatial scale is more or less in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moderate correlation obtained from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r = 0.44), the cross-variogram shows a more precise nature of their spatial correlation, which is physically meaningful for the interpol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tudy partially contributes to the framework of habitat mapping and nature protection that is to fill the gaps in physical information in a high-energetic and shallow coastal sh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S COKRIGING Median GRAIN-SIZE BATHYMETRY shallow shelf Mapping
下载PDF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Shallow Ancient River Channels on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Kou Yangqi and Du Deli 2nd Marin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arty, MGMR, Guangzhou, Guangdong Jiang M 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85-98,共14页
Quaternary buried ancient river channel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hallow-level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mainly of fluvial deposits compris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 Quaternary buried ancient river channel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hallow-level sediments of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 mainly of fluvial deposits compris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low-stand system tract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 in the study region. The plannar variation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such as incised valley fillings, deltaic foreset wedges and block slides of shelf-marginal fans reflect the pala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fall of the regional sea leve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the high-resoluti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nd gelogical data from boreholes,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Quaternary ancient river channels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the study area, studies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channels such as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seismic facies reflection indicator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and -body types, and discusses their formational setting and evolutionary model, with the main purpose to render a service to the hydrocarbon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marine engineering in the northern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shelf shallow-buried ancient channels low-stand system tract sea level change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
4
作者 周刚 杨岱林 +5 位作者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4,共10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分析、测录井及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开展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寒武系沧一段的沉积构造格局整体表现为“一隆、四洼、两高带”,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沧二段地层厚度差异性较小,区域地貌趋于均一,岩性以碎屑岩为主。(2)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沉积时期,平面上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特征,主要受德阳—安岳古裂陷槽隔挡作用影响。裂陷槽西侧靠近物源区,主要发育混积潮坪沉积,裂陷槽东侧则广泛发育清水碳酸盐岩沉积;沧二段沉积时期,因裂陷槽隔挡作用减弱,全盆陆源碎屑沉积大幅增加,整体上以碎屑岩浅水陆棚沉积为主。(3)研究区寒武系沧一段优质白云岩储层以残余鲕粒云岩、砂屑云岩和粉晶云岩为主,宏观上颗粒滩的分布主要受到水下低隆和台洼边缘相对高部位控制,微观上储集空间主要受白云石化作用及溶蚀改造作用控制,发育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晶间孔等孔隙类型,紧邻下伏筇竹寺组优质烃源岩,具有近源充注成藏的天然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白云岩 古裂陷槽 混积潮坪 浅水陆棚 水下低隆 台洼边缘 近源成藏 沧浪铺组 寒武系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珠三坳陷西北部浅海陆架砂体时空演化及成因机制
5
作者 宋广增 李明 +3 位作者 张帅 严德天 刘恩涛 陈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73,共12页
为阐明珠三坳陷西北部珠江组一段上亚段浅海陆架砂体成因机制,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首先搭建了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并以此为约束,开展浅海陆架砂体识别与定量描述,剖析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而讨论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珠江组一... 为阐明珠三坳陷西北部珠江组一段上亚段浅海陆架砂体成因机制,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首先搭建了五级层序地层格架,并以此为约束,开展浅海陆架砂体识别与定量描述,剖析其时空演化规律,进而讨论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珠江组一段上亚段可划分为4个五级层序,自下向上编号为FS4、FS3、FS2与FS1;(2)研究区发育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两种类型陆架砂体,两者整体呈NW-SE向展布,潮流沙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滨外沙坝则集中于东部;(3)FS4、FS3与FS23个五级层序中,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均呈现较大规模与较多数量,最上部FS1五级层序中,规模与数量达到最小;(4)沉积基准面(水动力)、同沉积地貌、沉积物碎屑供给等因素共同影响了潮流沙脊与滨外沙坝的发育规模、展布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等,综合构成了珠三坳陷西北部浅海陆架砂体的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陆架砂体 隐蔽圈闭 高频层序 基准面旋回 珠三坳陷
下载PDF
东非大陆边缘穆伦达瓦盆地成藏模式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6
作者 臧晓琳 逄建东 +2 位作者 王震 朱泽栋 孔为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10期37-44,共8页
穆伦达瓦盆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除发现两个非常规油田外,还获得了6个常规油气田发现,但都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盆地是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是投资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海域... 穆伦达瓦盆地历经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除发现两个非常规油田外,还获得了6个常规油气田发现,但都不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盆地是否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条件,是投资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盆地演化、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海域油气勘探的经验,建立穆伦达瓦盆地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到穆伦达瓦盆地东部Sakamena次盆Karoo裂谷期烃源岩较为证实,且发育优质砂岩储层,已经发现的断裂背斜、断裂鼻状构造、断块等构造圈闭是盆地以往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以Bemolanga油砂、Tsimiroro重油为代表。其次盆地中部浅海陆架区上白垩统砂岩也发现两个常规油气田,但是产量低,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而海域除了发育构造圈闭外,最重要的圈闭类型就是重力流相关的深切谷复合体、深水扇叶状复合体岩性圈闭,这将是今后盆地商业性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伦达瓦盆地 成藏模式 Karoo裂谷 浅海陆架区 重力流 深水扇
下载PDF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2
7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5 位作者 陈长民 舒誉 叶斌 甘其刚 吴昌荣 黄先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共11页
南海深水扇系统是近年来在南海海域的重大发现,证实自 30Ma以来深水扇系统密集地分布在我国的近海海域内,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深入展开深水扇系统的研究将是我国油气界与科学界的重大任务... 南海深水扇系统是近年来在南海海域的重大发现,证实自 30Ma以来深水扇系统密集地分布在我国的近海海域内,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深入展开深水扇系统的研究将是我国油气界与科学界的重大任务。  近 20年来,深水扇系统已成为国际石油产量与储量增长的主体,已经有 60多个国家进行深水扇研究,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高度重视。据认为:“深水浊流及其有关储层在今后至少 25年内将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前缘”。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发育区域的地质条件与国际上已有重大油气发现的深水扇系统发育区有许多重要的相似。古珠江大河充足的物源供应,长期沉降的深水凹陷与海平面周期性下降是纵向上呈良好叠置状态的深水扇系统发育的要素;而立足于精度较好,保真程度较高的高分辨地震剖面是识别层序界面,识别低水位体系域,辨识陆架坡折带的技术关键,这就使研究领域从浅水陆架进入到深水陆坡。  应当给深水扇系统赋予科学的定义;然而国际学术界对深水扇系统的沉积物性质、类型及预测方法技术存在争议。但是,毫无疑义的是,深水扇系统具有可识别性,它对油气的运移、聚集、隐蔽圈闭的形成以及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 南海海域 油气 浅水 浊流 海平面 物源 体系域 储层 凹陷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与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38,134,共8页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长期以来都是地质学家争论与关注的重点。为此,基于大量构造演化、沉积与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上三叠统川中、川西地区的地层对比方案,同时认为:①晚三叠世咸化环境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印支中后期古隆起上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大量盐岩、膏岩的剥蚀及盐分的长期输入,也正由于此,造成了晚三叠世中晚期许多类似海相沉积的古生物与矿物的形成,并使其煤系泥岩呈现低姥植比与富含甲基甾烷的咸化环境特征;②该区晚三叠世沉积演化经历了浅海陆棚—滨浅海、前陆盆地与陆内坳陷盆地等3个演化阶段,其早期存在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中期存在潮湿与咸化环境并存下的陆相河湖沼泽沉积、晚期发育潮湿较咸化条件下的河湖沼泽沉积,早期—中期沉积受控于印支中后期的古地形,晚期沉积受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的隆升影响严重,并发生沉积中心的向东、向南迁移;③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巨厚层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及滨浅湖滩坝等沉积微相在不同区块以不同比例叠合而成,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沉积微相来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沉积演化 浅海陆棚 海陆交互 前陆盆地 陆内坳陷 成化环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海相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61
9
作者 叶黎明 齐天俊 彭海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以地球化学指标为主,结合地层古生物和原生沉积构造等各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的沉积环境。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由于受潮汐和海侵作用的影响,整个山西期盆地东部的沉积水体以混合水为主,其中硼元素反... 以地球化学指标为主,结合地层古生物和原生沉积构造等各方面的证据,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的沉积环境。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由于受潮汐和海侵作用的影响,整个山西期盆地东部的沉积水体以混合水为主,其中硼元素反映了基准面长期旋回的变化特征,而Sr/Ba则是超长期的变化指标;从沉积构造和海相化石分布特征可知,在山西早期中等强度的潮汐作用直接影响了研究区的东南部,对三角洲沉积进行改造,到了山西中晚期三角洲进积作用增强,潮汐作用范围逐渐退至研究区东南缘;此外,地层的分布特点和沉积相也说明在整个山西期盆地东部地层和晋西地层联片沉积且属于同一三角洲沉积体系,东部的水下隆起还不足以阻隔水体形成湖盆,所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是发育在浅海陆棚基础上的三角洲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山西组 三角洲 浅海陆棚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芒罕超克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烃源岩的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魏仙样 陈高潮 +1 位作者 魏建设 李玉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887,共9页
对芒罕超克地区阿木山组(C2P1a)岩性组合与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研究,结合区域沉积相展布分析,认为阿木山组沉积期为巴丹吉林海相裂谷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是区内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以TOC≥0.3%... 对芒罕超克地区阿木山组(C2P1a)岩性组合与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研究,结合区域沉积相展布分析,认为阿木山组沉积期为巴丹吉林海相裂谷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浅海陆棚相泥页岩,是区内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层段。以TOC≥0.3%为下限,折算烃源岩厚度121.39m。其中,TOC含量中等—较高的烃源岩厚度达89.11m,占烃源岩分布层段厚度的58.9%;干酪根C同位素、甾烷C27与C29相对含量、饱和烃特征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表明,干酪根类型以Ⅱ型为主;姥鲛烷(Pr)/植烷(Ph)所反映的原始沉积环境表明,有机质沉积环境主要为还原环境,对有机质保存有利;镜质组反射率、最大热解温度和伊利石结晶度分析表明,烃源岩演化进入过成熟阶段,主要受构造动力作用和华力西晚期、印支期岩浆热接触作用的影响,不存在区域变质,不影响区域上阿木山组作为重要的烃源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罕超克地区 阿木山组 浅海陆棚相 暗色泥岩 烃源岩
下载PDF
南海北部油气成藏区带的划分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6
11
作者 万志峰 夏斌 +2 位作者 蔡周荣 刘维亮 梁正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8,共5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整体勘探程度较低。为加强该区油气成藏特征的系统分析与对比,根据构造、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将该区划分为4个油气成藏区带:走滑拉分区(莺歌海盆地)、陆内裂陷区(北部湾盆地)、陆架浅水区(琼东南盆地北部裂陷带,珠江口盆...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整体勘探程度较低。为加强该区油气成藏特征的系统分析与对比,根据构造、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将该区划分为4个油气成藏区带:走滑拉分区(莺歌海盆地)、陆内裂陷区(北部湾盆地)、陆架浅水区(琼东南盆地北部裂陷带,珠江口盆地北部裂陷带的珠一、珠三坳陷)、陆坡深水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中央裂陷带及南部裂陷带)。进而分析了各区带的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前景,结论认为:①走滑拉分区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构造活动,应重点突破下含油气系统;②陆内裂陷区断裂构造发育,企西隆起东部是寻找大中型油田的有利区带;③陆架浅水区"皮薄肉厚",油气勘探应以古近系陆相断陷沉积的储盖组合类型为主;④陆坡深水区油气成藏要素配置良好,是未来发现大型油气田、开创油气勘探新局面的主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成藏区带 陆架浅水区 陆内裂陷区 陆坡深水区 油气藏形成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宣龙坳陷新元古界下马岭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顺社 吕奇奇 +1 位作者 尚飞 李琳静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29,共4页
河北省怀来县赵家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主体岩性为灰绿色—灰黑色页岩及灰色含铁粉—细砂岩,该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其值随沉积相带发生明显的规律变化;通过对该地区野外仔细观察、测量,结合室内薄片资料和... 河北省怀来县赵家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马岭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主体岩性为灰绿色—灰黑色页岩及灰色含铁粉—细砂岩,该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其值随沉积相带发生明显的规律变化;通过对该地区野外仔细观察、测量,结合室内薄片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下马岭组可划分为滨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带及近滨、过渡带以及滨外陆棚3种亚相。并总结出该地区的下马岭组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滨岸相 浅海陆棚相 下马岭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宁示范区地质条件对页岩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宝刚 潘仁芳 +2 位作者 刘龙 李卓文 高博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35-41,65,共8页
以四川盆地长宁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岩心观察、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测井和古生物标志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地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这两个方面,分析长宁示范区地质条件对其页岩段有机质的... 以四川盆地长宁示范区志留系龙马溪组泥页岩层段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岩心观察、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测井和古生物标志等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该地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这两个方面,分析长宁示范区地质条件对其页岩段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川东南地区虽经多期次构造运动,但总体构造格局未受明显破坏,页岩保存完好,为龙马溪组页岩展布广泛、厚度大、有机质保存提供环境保障。本区龙马溪组富含有机质,泥页岩累积厚度大,有机质类型以I型腐泥型为主,是川东南地区海相地层中的优质烃源岩,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和构造地质条件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富集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龙马溪组的浅海陆棚闭塞缺氧的沉积环境和缓慢的沉积速率是其优质烃源岩发育主要影响因素。证明区域地质条件对泥页岩层段有机质含量、类型、成熟度、页岩有效厚度、保存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示范区 龙马溪组 浅海陆棚 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
下载PDF
海啸波传播的线性和非线性特征及近海陆架效应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培涛 于福江 +1 位作者 范婷婷 董剑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9,共12页
浅水方程被广泛应用于海啸预警报业务及研究,而针对线性浅水方程与非线性浅水方程在不同海区水深地形条件下的适用范围、计算效率问题是海啸研究人员急需了解的。本文应用基于浅水方程的海啸数值预报模型就海啸波在南海、东海传播的线... 浅水方程被广泛应用于海啸预警报业务及研究,而针对线性浅水方程与非线性浅水方程在不同海区水深地形条件下的适用范围、计算效率问题是海啸研究人员急需了解的。本文应用基于浅水方程的海啸数值预报模型就海啸波在南海、东海传播的线性、非线性特征以及陆架对其传播之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海啸波在深水的传播表征为强线性特征,此时线性系统对海啸波幅的模拟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而弱的非线性特征及弱的色散特征对海啸波幅的预报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海啸波传播至浅水大陆架后受海底坡度变化、海底粗糙度等因素影响,波动的非线性效应迅速传播、积累,与线性浅水方程计算的海啸波相比表现出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在南海区,水深小于100m时,海啸波首波以后的系列波动非线性特征比较明显,两者波幅差别较大,但首波波幅的区别不大,因此对于该区域在不考虑海啸爬高的情况下,应用线性系统计算得到的海啸波幅也可满足海啸预警报的要求;在东海区由于陆架影响,海啸波非线性特征明显增强,水深小于100m区域,首波及其后系列波波幅均差异较大,故在该区域必须考虑海啸波非线性作用。本文就底摩擦项对海啸波首波波幅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底摩擦作用对海啸波首波波幅影响仅作用于小于100m水深。最后,该文通过敏感性试验,初步分析了陆架宽度及陆架边缘深度对海啸波波幅的影响,得出海啸波经陆架传播共振、变形后,海啸波幅的放大或减小与陆架的宽度及陆架边缘水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波 线性和非线性 浅水方程 陆架效应 数值研究 底摩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涛 崔智林 +4 位作者 严云奎 于珺 于波 郭向东 刘宝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22,共4页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分析方法,运用地球化学资料和沉积构造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由泥岩样品的古盐度、w(B)/w(Ga)、w(Sr)/w(Ba)、w(V)/w(Ni)等比值以及B-Rb-Ga三端元图解分析得知,研究区山西... 采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分析方法,运用地球化学资料和沉积构造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山西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由泥岩样品的古盐度、w(B)/w(Ga)、w(Sr)/w(Ba)、w(V)/w(Ni)等比值以及B-Rb-Ga三端元图解分析得知,研究区山西期沉积水体以混合水为主,其中山2段受海水影响较大。沉积构造特征也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具碎屑海岸沉积特征。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构造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为发育在浅海陆棚之上的三角洲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安地区 山西组 浅海陆棚
下载PDF
开江-梁平陆棚东南延伸部分——建南陆棚的发现 被引量:6
16
作者 舒志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8,共8页
自王一刚发现开江-梁平陆棚后,作者对其东南延伸部位进行了追踪。通过地表露头剖面及钻井、地震资料等研究后认为,长兴期开江-梁平陆棚自宣汉达县、梁平及开江地区向东南延伸至建南地区,称之为建南陆棚,该陆棚可能与东部的鄂西陆棚相连... 自王一刚发现开江-梁平陆棚后,作者对其东南延伸部位进行了追踪。通过地表露头剖面及钻井、地震资料等研究后认为,长兴期开江-梁平陆棚自宣汉达县、梁平及开江地区向东南延伸至建南地区,称之为建南陆棚,该陆棚可能与东部的鄂西陆棚相连。建南陆棚与开江-梁平陆棚既有相似性也有重大差别。相似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沉积物岩性相似,都为泥晶灰岩;二是陆棚边缘都发育生物礁,生物礁顶部发育生屑滩白云岩储层。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体深度,建南陆棚水浅,开江-梁平陆棚水深,深水与浅水的交汇处在涪陵地区中石化二维地震剖面线TB16与TB17之间;二是斜坡坡度,开江-梁平陆棚边缘斜坡坡度陡,建南陆棚斜坡坡度缓;三是生物礁规模,开江-梁平陆棚边缘生物礁、白云岩储层厚度大,建南陆棚边缘生物礁、白云岩储层厚度小;四是陆棚发育时间,建南陆棚仅发育于长兴早中期,晚期因填平补齐而消失,开江-梁平陆棚发育于整个长兴期。建南陆棚与周边构成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生物礁规模较小,生物礁是优质储发育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期 建南浅水陆棚 开江-梁平陆棚 生物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在沉积环境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申本科 赵冀 +3 位作者 刘双莲 刘志远 张爱芹 刘坤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1年第10期82-84,96,共4页
利用FMI成像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特别之处是能够对地层进行长井段连续的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岩性、层理、剖面旋回等重要的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方面的信息,而相分析的具体方法与常规地质分析完全相同。本井FMI测量井段自下而上为上奥... 利用FMI成像资料进行沉积相分析,特别之处是能够对地层进行长井段连续的观察和描述,获得丰富的岩性、层理、剖面旋回等重要的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方面的信息,而相分析的具体方法与常规地质分析完全相同。本井FMI测量井段自下而上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与小河坝组底部地层。通过成像测井分析认为上奥陶统五峰组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含笔石化石,为水流不畅的停滞盆地沉积。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为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以及黑灰色泥、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含笔石化石,为停滞盆地沉积;龙马溪组中部为黑灰色、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泥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发育变形构造、块状层理,底部见冲刷面,为浊流沉积;龙马溪组上部为深灰色及灰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粉砂岩,泥岩发育水平层理,见变形构造、包卷层理,为浅海陆棚夹浊流沉积。FMI测量小河坝组底部为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浅海陆棚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MI成像 沉积环境 停滞盆地 浅海陆棚 浊流沉积
下载PDF
海啸在冲绳海槽和东海浅水大陆架地形上产生和传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伟 朱元清 +1 位作者 王本龙 宋治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年第5期138-142,共5页
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在冲绳海槽产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的过程和海啸波在东海浅水大陆架地形上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模拟的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产生的波浪符合海啸波的特点,东海浅水大陆架适合海啸波的传播。
关键词 海啸 数值模拟 高阶Boussinesq方程 浅水大陆架
下载PDF
皖南震旦系冰期地层沉积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启锐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47-153,T001,共8页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了以下沉积构造:下冰厂涯埠组的落石构造和与下伏休宁组的连续沉积关系;间冰期洋安组有水平层理和韵律性水平层理;上冰期雷公坞组有顶、底部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外来岩块,变形层纹,砾石团和撕裂片等。根据这些资...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了以下沉积构造:下冰厂涯埠组的落石构造和与下伏休宁组的连续沉积关系;间冰期洋安组有水平层理和韵律性水平层理;上冰期雷公坞组有顶、底部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外来岩块,变形层纹,砾石团和撕裂片等。根据这些资料,认为本区下涯埠组的沉积环境可能是三角洲前,洋安组为潮下浅海,上冰雷公坞组则为陆坡或外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更新世 地层 沉积特征
下载PDF
三叠盆地奥陶系Hamra组沉积相分析
20
作者 王宇 李舒曼 +2 位作者 张远 汤睿 刘武波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7期24-26,161,共3页
三叠盆地是阿尔及利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非洲中北部。主要研究的储层为奥陶系Hamra组,依据对研究工区内取心井资料的查看和研究,发现Hamra组主要由一套灰白色细砂-粉砂岩且局部夹黑色泥岩组成,并根据各个沉积相标志将Hamra组沉... 三叠盆地是阿尔及利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位于非洲中北部。主要研究的储层为奥陶系Hamra组,依据对研究工区内取心井资料的查看和研究,发现Hamra组主要由一套灰白色细砂-粉砂岩且局部夹黑色泥岩组成,并根据各个沉积相标志将Hamra组沉积环境判定为滨岸相沉积和浅海陆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4个沉积亚相。研究工区Hamra组滨海相在平面上呈现NW-SE方向展布,砂体连续性比较好,有利于发育较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盆地 奥陶系 Hamra组 滨岸相 浅海陆棚相 沉积相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