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博-阿断裂隧道的抗错断性能模型试验
1
作者 刘继国 郭韬 +2 位作者 苗宝栋 彭文波 魏龙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许多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穿越不良地质区段,受到来自活动断层的错动威胁.为探究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制,以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许多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穿越不良地质区段,受到来自活动断层的错动威胁.为探究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制,以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开展了走滑断层作用下分节段铰接隧道变形破坏研究.结果显示,隧道衬砌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断层破碎带内部及边缘附近,隧道整体的破坏模式为拉压剪切组合破坏模式;沿隧道纵向,断层破碎带处隧道受力模式总体上为拱顶与拱底受拉,两侧既有受拉也有受压;沿截面环向,环向应变分布呈“W”形,存在两个拉应变峰值及两个压应变峰值,截面变形趋势为两侧受到水平挤压作用,迫使截面由马蹄形向椭圆形发展.研究结果揭示了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的变形破坏形式以及衬砌变形规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走滑断层 模型试验 铰接隧道 光纤传感 变形特征
下载PDF
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
2
作者 鲍典 胡文革 +4 位作者 曹飞 彭小平 廖世禧 潘琳 王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0,共9页
为探索走滑断裂破碎带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遥感影像和岩心测试资料,对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进行识别刻画和量化分析,并探讨其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破碎带在平面上可分为北部张扭... 为探索走滑断裂破碎带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遥感影像和岩心测试资料,对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储集空间进行识别刻画和量化分析,并探讨其发育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郁江走滑断裂带北部破碎带在平面上可分为北部张扭段和南部压扭段,不同段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张扭段裂缝开度更大,压扭段裂缝长度、裂缝线密度、破碎区面积和洞穴面积更大,总体上,压扭段储集空间发育规模相对较大;走滑断裂带构造应力是决定优势储集空间发育的外部因素,岩层厚度和岩石矿物组成是控制储集空间发育的内部因素,岩层厚度大于1 m且碳酸钙含量低于70%的碳酸盐岩经压扭作用改造后,可形成缝洞型储集体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江走滑断裂带 破碎带 张扭段 压扭段 断控缝洞型储集体 储集空间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 Junggar Orogenic Belt,Central Asia:Evidence from remote sensing and structural geological analyses 被引量:6
3
作者 Wei-Cui Ding Ting-Dong Li +5 位作者 Xuan-Hua Chen Jian-Ping Chen Sheng-Lin Xu Yi-Ping Zhang Bing Li Qiang Y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651-663,共13页
The West Junggar Orogenic Belt(WJOB)in northwestern Xinjiang,China,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It has suffered two stage tectonic evolutions in Phanerozoic,befor... The West Junggar Orogenic Belt(WJOB)in northwestern Xinjiang,China,i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It has suffered two stage tectonic evolutions in Phanerozoic,before and after the ocean–continental conversion in Late Paleozoic.The later on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rending West Junggar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system(WJFS)since Late Carboniferous and Early Permian,and the NW-trending Chingiz-Junggar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CJF)in Mesozoic and Cenozoic,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JOB and the CAOB.In this paper,we conduct geometric and kinematic analyses of the WJOB,based on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Using some piercing points such as truncated plutons and anticlines,an average magnitude of^73 km for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is calculated for the Darabut Fault,a major fault of the WJFS.Some partial of the displacement should be accommodated by strike-slip fault-related folds developed during the strike-slip faulting.Circular and curved faults,asymmetrical folds,and irregular contribution of ultramafic bodies,implies potential opposite vertical rotation of the Miao’ergou and the Akebasitao batholiths,resulted from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ping along the Darabut Fault.Due to conjugate shearing set of the sinistral WJFS and the dextral CJF since Early Mesozoic,superimposed folds formed with N–S convergence in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WJ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Structural analysis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Darabut fault West Junggar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跨走滑断层隧道失稳演化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道远 布亚芳 +4 位作者 张亚琴 王朝红 田小路 杨杰 袁金秀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2-71,共10页
研究目的:为评判跨走滑断层隧道的稳定性,首先视跨断层隧道为一含剪切带的“围岩-断层-围岩”复合岩体系统,揭示其失稳演化机制;其次基于含断层带复合剪切梁理论,推导跨走滑断层隧道失稳临界损伤长度、临界损伤荷载和极限位移计算表达式... 研究目的:为评判跨走滑断层隧道的稳定性,首先视跨断层隧道为一含剪切带的“围岩-断层-围岩”复合岩体系统,揭示其失稳演化机制;其次基于含断层带复合剪切梁理论,推导跨走滑断层隧道失稳临界损伤长度、临界损伤荷载和极限位移计算表达式;最后对影响隧道稳定性的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论:(1)跨走滑断层隧道失稳演化过程主要经历3个典型阶段,即含剪切带的“围岩-断层-围岩”系统变形协调促使强度降低、断层剪切带两侧围岩受拉而呈现拉裂损伤区、“围岩-复合剪切带-围岩”系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2)当断层宽度、动摩擦系数、峰值剪应力、剪切梁剪切模量越小,隧道埋深、剪切梁宽度、塑性软化剪切模量越大,跨走滑断层隧道稳定性越差;(3)跨走滑断层隧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为:断层宽度t>剪切梁剪切模量G>隧道埋深H>滑动摩擦系数μf>断层塑性软化剪切模量Gfs>断层峰值剪应力τfc;(4)本研究结论可为跨走滑断层隧道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走滑断层 失稳机制 剪切梁理论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山东省蓬莱-栖霞金成矿带地壳结构对金成矿的约束 被引量:3
5
作者 单伟 迟乃杰 +8 位作者 熊玉新 张伟 李勇 李敏 马祥县 于学峰 薄军委 舒磊 孙雨沁 《山东国土资源》 2023年第3期5-13,共9页
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是胶东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建立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间的成因联系是成矿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贯穿笏山金矿和蓬莱-栖霞断裂带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测量显示,控矿的陡崖-台前断裂为地壳浅层的铲式断裂,其深... 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是胶东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建立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间的成因联系是成矿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贯穿笏山金矿和蓬莱-栖霞断裂带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测量显示,控矿的陡崖-台前断裂为地壳浅层的铲式断裂,其深部与垂向的蓬莱-栖霞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栖霞-杨础断裂相交。栖霞-杨础断裂切穿地壳,表现出走滑断裂特征,沿断裂存在岩浆活动行迹。蓬莱-栖霞金矿带为以解宋营-紫现头断裂、栖霞-杨础断裂为主干,发育的右旋走滑断裂构造系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分布于构造系统的局部张性域内。研究表明:胶东地区存在以剪切走滑为主控的构造活动和沿垂直地壳的剪切带与之耦合的岩浆活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岩石剪切破裂模式为基础的,右旋走滑断裂控制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相耦合的基于岩石圈剪切破裂的成矿系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栖霞金矿带 地壳深部结构探测 走滑断裂 岩石圈剪切破裂 成矿系统
下载PDF
西准噶尔达尔布特断裂南东缘红山岩体“拖尾”构造的成因探究——基于石英EBSD组构的分析
6
作者 杜勇 王国灿 +2 位作者 晏文博 杨习俊 叶修锋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地质填图厘清了达尔布特断裂为形成于晚石炭世晚期的左行走滑断裂,红山岩体侵入于晚石炭世早期,前者左行错移改造红山岩体形成了“拖尾”构造。采用野外观察达尔布特断裂伴生构造和红山岩体中发育的剪切构造特征,与基于岩体碱长花... 通过地质填图厘清了达尔布特断裂为形成于晚石炭世晚期的左行走滑断裂,红山岩体侵入于晚石炭世早期,前者左行错移改造红山岩体形成了“拖尾”构造。采用野外观察达尔布特断裂伴生构造和红山岩体中发育的剪切构造特征,与基于岩体碱长花岗岩石英EBSD组构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红山岩体“拖尾”构造的成因进行探究。探究结果表明,红山岩体“拖尾”变形构造是达尔布特断裂左行走滑脆性剪切错移红山岩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布特断裂 左行走滑 脆性剪切 “拖尾” EBSD组构分析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泾川地区断层特征及控油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潘杰 刘忠群 +3 位作者 蒲仁海 周思宾 范久霄 刘祎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0-370,共11页
通过综合解释镇原—泾川地区的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走滑断层的分布规律、形成期、应力性质及其对长8油藏和高产井的控制作用,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在印支期的NE-SW向挤压作用力下形成了NEE和NNE向"X"型共轭剪切断层,... 通过综合解释镇原—泾川地区的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走滑断层的分布规律、形成期、应力性质及其对长8油藏和高产井的控制作用,得出以下认识:(1)研究区在印支期的NE-SW向挤压作用力下形成了NEE和NNE向"X"型共轭剪切断层,在燕山期的SE向右旋压扭作用力下形成NW向断层,NEE向断层持续活动,NNE向断层活动不明显;(2)走滑断层分为Ⅰ、Ⅱ、Ⅲ等3类,其中Ⅰ类自奥陶系及以下地层断至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平面延伸最长,断开地层最厚,在平面上共发育NW和NEE向两组断裂带,Ⅱ类自三叠系内部断至白垩系及以上地层,在平面上主要呈NE向延伸,Ⅲ类自奥陶系及以下地层断至中、上二叠统,在平面上主要呈NNE向延伸;(3)高产水平井均沿Ⅰ类走滑断层分布,沿Ⅱ、Ⅲ类走滑断层分布的长8砂岩多为水层或含油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原—泾川地区 相干积分比法 断裂特征 “X”型共轭剪切断层 走滑断层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对比及岩石圈剪切机制 被引量:355
8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3 位作者 张建新 姜枚 李海兵 崔军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在行走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 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构成了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阿尔金北缘断裂及阿尔金在行走滑断裂(阿尔金主断裂)所夹持的阿尔金地体自北往南由敦煌地块、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杂岩带、中阿尔金地块及南阿尔金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组成,研究表明这些单元分别可与阿尔金主断裂带东侧的阿拉善地块、北祁连俯冲杂岩带、中-南祁连地块及柴达木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杂岩带相对比。特别通过南阿尔金与柴达木北缘榴辉岩带的详细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背景、产状、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原岩特征、温度压力条件、退变质作用和围岩特征以及非常接近的峰期变质时代(500~503 Ma和495 Ma),可能构成了中国又一条被巨型走滑断裂所切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并为阿尔金断裂带左行走滑400 km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天然地震探测剖面显示阿尔金主断裂由近直立低速低密度的物质组成,与低角度向南倾的阿尔金北缘断裂之间夹持由高速高密度组成的阿尔金地体。阿尔金北缘断裂与阿尔金主断裂在80km深度处交汇,并继续向南陡倾下插到150 km,反映出塔里木地块向南陆内俯冲于阿尔金山及柴达木盆地之下。代表上地幔物质剪切流动矢量的高强度各向异性,显示了剪切作用可抵达上地幔,阿尔金断裂的岩石圈剪切作用可能与塔里木地块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阿尔金断裂 构造单元对比 岩石圈剪切断裂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成矿作用的构造制约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2 位作者 陈文 杨富全 杨建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6-244,共9页
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呈东西向展布于新疆东天山晚古生代造山带的中部,发育在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南缘,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带的北缘,形成的金矿床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端元类型,即浅成低温热液型(热泉型)、剪切带交代蚀变岩型、与中浅... 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呈东西向展布于新疆东天山晚古生代造山带的中部,发育在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的南缘,阿奇山-雅满苏火山岩带的北缘,形成的金矿床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端元类型,即浅成低温热液型(热泉型)、剪切带交代蚀变岩型、与中浅成花岗岩类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二叠纪后碰撞阶段秋格明塔什-黄山大型韧性剪切带形成的右行走滑剪切系统,在剪切系统的不同构造部位由于应力应变状态的不同、岩石渗透率的不同、构造层次(深度)的不同等,导致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在组成比例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所有类型的金矿资源是在同一构造环境下相同区域成矿事件的产物,在不同构造部位产出的金矿床类型可以组成一个连续的金矿化系列。区域一级剪切构造带控制金矿带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二级剪切构造控制金矿床的发育,三级剪切裂隙系统控制金矿体(脉)的产出,从而构成三级构造控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成矿作用 走滑断层作用 剪切系统 后碰撞 康古尔塔格金矿带
下载PDF
西昆仑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的两类剪切指向、形成时限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9
10
作者 许志琴 戚学祥 +3 位作者 杨经绥 嵇少丞 李海兵 陈方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52-1261,共10页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西昆仑南缘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主要由宽7km的孔兹岩质糜棱岩组成,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右行走滑剪切、后期自东向西的左行走滑剪切的剪切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带孔兹岩质糜棱岩中典型造岩矿物的晶格优...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西昆仑南缘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主要由宽7km的孔兹岩质糜棱岩组成,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右行走滑剪切、后期自东向西的左行走滑剪切的剪切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带孔兹岩质糜棱岩中典型造岩矿物的晶格优选方位的电子背散射(EBSD)测量结果表明,钠长石具(010)[001]或(100)[001]滑移系,矽线石具{hk0}[001]滑移系,均反映了高温(>650℃)和中—高温(650~550℃)的应变特征。差应力作用下的变质生长与剪切所致的刚性旋转进一步增加了矽线石的组构强度。然而,石英却具形成于中温→中低温→低温环境(<550℃)的{10ī0}<a>→{10ī1}<a>→{0001}<a>3组滑移系,均指示自东向西的左行剪切指向,EBSD组构的结果与野外剪切应变的判断一致。Ar/Ar同位素年代学及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右行韧性走滑作用形成于加里东期(445~428Ma),继后的左行走滑作用主要经历了3次明显的构造热事件(250Ma、203Ma和101~125Ma)。在白垩纪时期,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和康西瓦左行走滑断裂连接成一条连续的巨型(长度2200km)走滑构造带,同时康西瓦走滑断裂和铁克里克逆冲断裂之间的挤压转换域的形成制约了青藏高原西北缘塔里木南部前陆盆地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康西瓦韧性走滑剪切带 两类剪切指向 EBSD组构 构造事件年代学
下载PDF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及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飞 王镇远 +3 位作者 林伟 陈科 姜琳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11-1824,共14页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 额尔齐斯断裂是中亚造山带中的一条重要深大断裂,对于额尔齐斯断裂运动性质一直有着走滑断层、逆冲断层和压扭性断层等不同看法。本文在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地质学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组成额尔齐斯断裂带。额尔齐斯断裂带在中国境内是一条宽约20~40km,长约400km,经受不同程度构造作用的强应变带,剪切作用影响范围遍布整个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额尔齐斯断裂带经历了左行走滑和右行走滑两个阶段。结合前人有关韧性剪切带成因型金矿、同构造岩体侵位与变形关系及对变质岩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文认为额尔齐斯断裂带的左行走滑构造形成于早二叠世(283~275Ma)。早二叠世之后,额尔齐斯断裂带叠加了右行走滑事件,其活动时限可能为晚二叠世(260~245Ma),其规模远远小于前期的左行走滑构造。额尔齐斯断裂带走滑活动性质的确定,为二叠纪北疆及整个中亚造山带造山后调整过程中不同的构造方式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左行走滑 右行走滑 额尔齐斯断裂带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
下载PDF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岭下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被引量:34
12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5 位作者 温泉波 邹运鑫 梁道俊 赵英利 李伟 赵立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7-405,共9页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石英组构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和古应力值测量,明确了岭下剪切带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石英组构以低温底面组构为主,滑移系为{0001},变形温度在400℃左右的变形特征,并初步认为嫩江一八里罕断裂带曾经历左旋走滑变形阶段;结合断裂带相关年代学资料,确定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34~113Ma),其形成机制与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运动与NWW向NNW转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 岭下地区 韧性剪切带 构造变形 EBSD 左行走滑
下载PDF
川西理塘断裂带的空间展布与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遥感影像标志 被引量:30
13
作者 马丹 吴中海 +4 位作者 李家存 李跃华 蒋瑶 刘艳辉 周春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17-1435,共19页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直观性、时效性以及不受其他外部因素制约的特点,在活动断裂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文章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Landsat ETM、ALOS、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ASTER全球数字高程模型... 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直观性、时效性以及不受其他外部因素制约的特点,在活动断裂的研究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文章在系统总结活动断裂的遥感影像标志的基础上,综合利用Landsat ETM、ALOS、Google earth及ASTER GDEM(ASTER全球数字高程模型)等影像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关键地段的野外实地考察,对展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之藏东-川西高原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该断裂带整体呈不连续的北西-南东向弧形展布,全长可达400km左右。根据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对其进行分段,自北西向南东可分五段,依次为:卡贡断裂、章德断裂、毛垭坝断裂、理塘断裂及康嘎-德巫断裂。综合分析不同断裂段的影像特征、错断地貌特征及现代地震活动情况表明,整条断裂带南段的毛垭坝-理塘-德巫断裂段的影像特征最明显、最连续,活动性明显较北段显著,这一特征可能暗示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挤出的速率有自西向东加快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解译 青藏高原东南缘 理塘断裂带 走滑活动断裂 古地震崩塌
下载PDF
郯庐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 被引量:57
14
作者 朱光 谢成龙 +2 位作者 王勇生 牛漫兰 刘国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87-1702,共16页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 本文首次报导苏鲁造山带西缘新发现的北东向郯庐高压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剪切带糜棱岩中长石与石英皆广泛发生了动态重结晶,其重结晶型式指示变形温度高达600~700℃。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的白云母,经电子探针分析指示为多硅白云母,所计算的形成压力为1.03~1.45 GPa,表明形成于地壳底部的高压榴辉岩相环境。工作中对剪切带糜棱岩中6个多硅白云母样品进行了^(40)Ar/^(39)Ar测年,其中2个超糜棱岩基质中新结晶多硅白云母分别给出了209.9±1.5Ma 和214.3±1.4Ma(皆晚三叠世)的^(40)Ar/^(39)Ar 坪年龄,指示了左旋走滑的冷却年龄。这些年龄值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已有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 年龄基本一致,表明郯庐断裂带形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在这两个板块碰撞中郯庐断裂带是以陆内左旋变换断层的型式出现的,从而将大别与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左行错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苏鲁造山带 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 糜棱岩 多硅白云母 ^40AR/^39AR年龄
下载PDF
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构造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春景 吴中海 +3 位作者 尼玛次仁 李家存 蒋瑶 刘艳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1-566,共16页
分析了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中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分布与构造特征.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长这46km,地震造成240cm的最大相对水平走滑错动量,最大垂直错动量60cm.地表破裂所经之处可看到原有断层新近活动的明显迹线.依次分析了按空间尺... 分析了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中形成的同震地表破裂分布与构造特征.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长这46km,地震造成240cm的最大相对水平走滑错动量,最大垂直错动量60cm.地表破裂所经之处可看到原有断层新近活动的明显迹线.依次分析了按空间尺度划分的4个层次破裂的走向变化、同级破裂排列、破裂末端变化等构造特征.Ⅰ级破裂作为本次地震产生的整个破裂带,总体走向119°,由3段自然分开、左阶斜列的Ⅱ级破裂组成.3段Ⅱ级破裂自NW向SE依次为隆宝镇段、结古镇段和禅古寺段,破裂性质总体以左旋走滑为主,各段略有不同.各Ⅱ级破裂带内部,分别由若干Ⅲ级破裂段落组成,总体呈现右阶斜列排列模式.Ⅲ级破裂本身由一系列简单的Ⅳ级破裂雁列或羽列右阶斜列构成.不同层次的地表破裂具有简单剪切构造带的变形特征,共识别出R、R’、Y、T和P五组基本破裂面.其初始破裂面展布特征可以用库伦破裂准则来解释,其中岩土体材料的内摩擦角大致为26~44°.各级破裂端部出现分叉、转向及逐渐消失等变形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破裂分级 里德尔剪切 走滑断裂
下载PDF
托云火山群的火山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16
作者 梁涛 罗照华 +3 位作者 李文韬 柯珊 李莉 詹华明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5-110,i005,共7页
结合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验证成果,发现托云盆地内的7个火山口和棋盘式走滑断裂系统,首次提出了托云火山群的概念.这些火山口可以划分成中心式火山和溢流玄武岩2种类型,形成的火山机构包括塌陷破火山口、火山颈和... 结合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的卫星影像解译与野外验证成果,发现托云盆地内的7个火山口和棋盘式走滑断裂系统,首次提出了托云火山群的概念.这些火山口可以划分成中心式火山和溢流玄武岩2种类型,形成的火山机构包括塌陷破火山口、火山颈和锥状岩席.火山岩主要为碱性玄武岩,部分玄武岩中可见橄榄岩类等深源岩石包体和普通辉石等矿物巨晶.因此,托云盆地新生代火山岩具有幔源岩浆的性质,断裂构造活动为其上升就位提供通道,火山岩应是由多个火山口近于同时喷发形成的,不具有由上、下两套火山岩系构成的双层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群 构造意义 地质特征 新生代火山岩 走滑断裂系统 深源岩石包体 断裂构造活动 碱性玄武岩 影像解译 破火山口 火山机构 幔源岩浆 双层结构 火山岩系 盆地 火山颈 塌陷 巨晶 矿物 辉石 上升 喷发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176
17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71-1390,共20页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系 中生代 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 徐淮弧形构造 走滑构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被引量:90
18
作者 吴根耀 梁兴 陈焕疆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0-175,共16页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 郯(城-)庐(江)断裂带由前白垩纪的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连接而成:古郯庐断裂曾是连接秦岭—大别洋与苏鲁洋的转换断层,辽渤断裂是华北克拉通与胶辽克拉通之间的分界,敦化—密山断裂则是西伯利亚次大陆与一系列拼贴的外来(移置)地体间的分界。早白垩世,随亚洲大陆雏形的出现,郯庐断裂带形成并扩大其规模(如包括了依兰—伊通断裂)。江西的赣江断裂和鄂东南湘东北的团(风-)麻(城)断裂白垩纪时与郯庐断裂有相同的活动方式,可视为郯庐断裂带的南延。从本质上说,郯庐断裂带是一条斜向(左行)汇聚—剪切造山带,这一造山作用在中生代里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进行的过程,左行走滑活动始自三叠纪,至早白垩世造山带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晚期并于晚白垩世达到全盛的张裂活动则是造山带坍塌的反映。新生代起东亚地区进入新的地史阶段,郯庐断裂带进入消亡期,更新世时已明显解体为活动方式各不相同的若干段。文章还简要讨论了古郯庐断裂的形成时代、印支期走滑活动的性质和东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构造格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形成和解体 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 左行走滑 燕山运动 中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第四纪左旋剪切变形的地表地质证据 被引量:9
19
作者 吴中海 吴珍汉 +4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韩金良 张永双 江万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3-369,共7页
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拉萨段进行的活动断裂调查发现,在沱沱河—五道梁之间宽约150km的地段内发育了多条由北西西向次级断层左列分布构成的北西西向和北西向左旋张扭性断裂带,在断裂带之间则发育"S"型的北东向裂陷盆地和雁列... 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拉萨段进行的活动断裂调查发现,在沱沱河—五道梁之间宽约150km的地段内发育了多条由北西西向次级断层左列分布构成的北西西向和北西向左旋张扭性断裂带,在断裂带之间则发育"S"型的北东向裂陷盆地和雁列分布的菱形裂陷盆地,盆地边界断裂也为左旋张扭性质。上述断裂带和裂陷带主要形成于第四纪,它们构成了宽约150km的不均匀的左旋简单剪切变形域,该变形域的整体活动性较弱,属于弱的不均匀剪切变形域。但其中的二道沟断陷盆地是个例外,该盆地边界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 5mm/a,左旋活动速率介于0 8~1 0mm/a之间。而在整个左旋剪切变形带累计的左旋走滑速率不会超过6mm/a,它们所调节的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地壳南北缩短量也可能仅占总缩短量的15%~30%。上述弱剪切变形域与强烈左旋走滑的昆仑断裂系共同构成了高原中部的左旋剪切变形带,它们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下,起着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缩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活动断裂 左旋走滑 简单剪切 第四纪 变形
下载PDF
马来西亚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及其动力学成因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财胜 孙丰月 +1 位作者 李碧乐 姚凤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9-423,共5页
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构造形式,是沿近东西向F断裂(PDZ)发育特征的负花状构造或郁金香构造,并构成走滑伸展双重构造。Luconia陆块与巽他克拉通的碰撞及卢帕断裂的走滑是Punda走滑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成因。同时,利用Riede... 沙捞越Punda走滑构造为一典型的右旋走滑构造形式,是沿近东西向F断裂(PDZ)发育特征的负花状构造或郁金香构造,并构成走滑伸展双重构造。Luconia陆块与巽他克拉通的碰撞及卢帕断裂的走滑是Punda走滑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成因。同时,利用Riedel单剪模式和走滑次级构造逐级配套模式可以合理地解释Punda走滑断裂的构造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nda走滑构造 负花状构造 走滑伸展双重构造 Riedel单剪模式 动力学成因 沙捞越 马来西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