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soil moisture and salt content on loess shear strength in the Xining Basin,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11
1
作者 FU Jiang-tao HU Xia-song +5 位作者 LI Xi-lai YU Dong-mei LIU Ya-bin YANG You-Qing QI Zhao-xin LI Shu-xi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5期1184-1197,共14页
Moisture and salt content of soil are the two pre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shear strength.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factors on shear strength behavior of loess in the Xining Basin... Moisture and salt content of soil are the two predominant factors influencing its shear strength.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two factors on shear strength behavior of loess in the Xining Basin of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where such geological hazards as soil erosion, landslides collapse and debris flows are widespread due to the highly erodible loess. Salinized loess soil collected from the test site was desalinized through salt-leaching in the laboratory. The desalinized and oven-dried loess samples were also artificially moisturized and salinized in order to examine how soil salinity affects its shear strength at different moisture levels. Soil samples prepared in different ways(moisturizing, salt-leaching, and salinized)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soil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lt-leaching up to 18 rounds almost completely removed the salt content and considerably changed the physical components of loess, but the soil type remained unchanged. As salt content increases from 0.00% to 12.00%, both the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exhibit an initial decrease and then increase with salt content. As moisture content is 12.00%, the salt content threshold value for both cohesion and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is identified as 3.00%. As the moisture content rises to 16.0% and 20.00%, the salt content threshold value for cohesion is still 6.00%, but 3.00% for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t these thresholds soil shear strength is the lowest, below which it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soil salinity. Beyond the threshold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is positive. Dissimilar to salinity, soil moisture content exerts an adverse effect on shear strength of loes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valuable guidance on stabilizing the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salinized loess to prevent slope failures during heavy rainfall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nized LOESS Desalinized LOESS Salt-leaching shear strength indices Moisture cONTENT Salt cONTENT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shear strength of the brazed joint of Ti(C,N)-based cermet to steel 被引量:8
2
作者 YE Dameng, XIONG Weihao, Zhang Xiuhai, QU Jun, and YAO Zhenghua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lastic Forming Simulation and Die & Moul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Rare Metal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2-77,共6页
Firm joins were obtained between Ti(C,N)-based cermet and steel with Ag-Cu-Zn-Ni filler metal by vacuum brazing.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brazing temperature, holding time, and filler thicknes... Firm joins were obtained between Ti(C,N)-based cermet and steel with Ag-Cu-Zn-Ni filler metal by vacuum brazing.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such as brazing temperature, holding time, and filler thickness on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joi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welded area and the reaction products of the filler metal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 (OM), energy-dispersive X-ray analysis (EDS),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brazing temperature of 870℃, holding time of 15 min, and filler thickness of 0.4 mm are a set of optimum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under which the maximum shear strength of the joints, 176.5 MPa, is achieved. The results of microstructure show that the wettability of the filler metal on Ti(C,N)-based cermet and steel is well. A mutual solution layer and a diffusion layer exist between the welding base materials and the filler met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based cermet vacuum brazing filler metal shear strength interface structure
下载PDF
冷弯薄壁C型钢与泡沫混凝土的界面抗剪性能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殿忠 吕林泽 侯然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3-89,共7页
为研究泡沫混凝土密度和横向肋板个数对冷弯薄壁C型钢与泡沫混凝土之间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制作了24个试件进行推出试验,其中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分别为800、1000、1200、1600kg/m^(3),并在型钢翼缘处设置横向肋板,横向肋板数量分别为0、1... 为研究泡沫混凝土密度和横向肋板个数对冷弯薄壁C型钢与泡沫混凝土之间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制作了24个试件进行推出试验,其中泡沫混凝土的密度分别为800、1000、1200、1600kg/m^(3),并在型钢翼缘处设置横向肋板,横向肋板数量分别为0、1、2。观察试件破坏情况后得出结论,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界面抗剪强度随泡沫混凝土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后强度增长缓慢;界面抗剪强度随着横向肋板个数的增加而增加。根据试验得出的数据,统计归纳出特征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对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确认公式拟合程度良好,最后得出抗剪强度-滑移本构方程,为完善轻钢-泡沫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钢 泡沫混凝土 界面 横向肋板 抗剪强度
下载PDF
以Si-CaO/Al_(2)O_(3)-Si为连接层的C/C复合材料扩散连接接头微观组织及其剪切强度
4
作者 贾建刚 高康博 王晓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29-838,共10页
CaO/Al_(2)O_(3)用于SiC之间的扩散连接,具有接头强度高、连接可靠等优点,但CaO/Al_(2)O_(3)与C/C复合材料的润湿性差,不宜直接用于C/C复合材料的扩散连接。为解决C/C复合材料难以焊接以及连接接头强度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Si-CaO/Al_(2)... CaO/Al_(2)O_(3)用于SiC之间的扩散连接,具有接头强度高、连接可靠等优点,但CaO/Al_(2)O_(3)与C/C复合材料的润湿性差,不宜直接用于C/C复合材料的扩散连接。为解决C/C复合材料难以焊接以及连接接头强度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Si-CaO/Al_(2)O_(3)-Si复合夹层作为连接层,对C/C复合材料进行扩散连接,通过Si与C/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SiC以及SiC与CaO/Al_(2)O_(3)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高强度接头。结果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升高后下降。1500℃保温90 min的接头,剪切强度达到38.17 MPa,连接接头内部形成“富Si的过渡层-中间层-富Si的过渡层”对称结构,接头中生成的物相主要包含SiC以及由Al_(2)SiO_(5)、SiO_(2)、CaAl_(4)O_(7)等构成的复合玻璃相,剪切断裂主要发生在C/C基体上,说明接头强度及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超过了基体强度,是一种非常可靠的连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O/Al_(2)O_(3)-Si夹层 c/c复合材料 扩散连接 微观组织 剪切强度
下载PDF
满堂支架法在C匝道桥现浇箱梁施工中的应用
5
作者 程恒 万乾翊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3年第11期90-93,共4页
由于现行的桥梁现浇箱梁施工工艺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箱梁力学性能较弱,并且位移变形量较大,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因此探讨满堂支架法在C匝道桥现浇箱梁施工中的应用。以七里岗服务区提质升级工程为工程背景,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施... 由于现行的桥梁现浇箱梁施工工艺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箱梁力学性能较弱,并且位移变形量较大,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因此探讨满堂支架法在C匝道桥现浇箱梁施工中的应用。以七里岗服务区提质升级工程为工程背景,结合该工程实际情况,通过施工准备、支架基础处理及安装、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模板及支架拆除,完成基于满堂支架法的现浇箱梁施工。通过对桥梁箱梁质量检验可知:箱梁抗弯强度、抗剪强度以及承载力均符合规范要求,并且位移变形量比较小,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满堂支架法在现浇箱梁施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堂支架法 c匝道桥 现浇箱梁 抗弯强度 抗剪强度
下载PDF
细编穿刺C/C复合材料不同层次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孔宪仁 黄玉东 +1 位作者 范洪涛 孙文训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7-60,共4页
利用原位测试系统得到细编穿剌 C/ C复合材料纤维 /基体及纤维束 /基体两种不同层次界面的顶出实验数据 ,然后利用界面弹簧模型对纤维及纤维束的顶出实验过程进行有限元法计算机模拟 ,编制了分析程序 。
关键词 纤维/基体界面 纤维束/基体界面 有限元法 界面剪切强度 碳/碳复合材料 测试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与TC4合金钎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秦优琼 冯吉才 张丽霞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10-1214,共5页
在钎焊时间3~30min,钎焊温度860-1000℃的条件下,采用AgCuTi钎料对C/C复合材料和TC4合金进行了钎焊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及EDS能谱分析的方法对接头的界面组织及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头界面结构为C/C复合材料/TiC+C/T... 在钎焊时间3~30min,钎焊温度860-1000℃的条件下,采用AgCuTi钎料对C/C复合材料和TC4合金进行了钎焊试验。利用扫描电镜及EDS能谱分析的方法对接头的界面组织及断口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头界面结构为C/C复合材料/TiC+C/TiCu+TiC/Ag(s.s)+Ti3Cu4+TiCu/Ti3Cu4/TiCu/Ti2Cu/Ti2Cu+Ti(s.s)/TC4。由压剪试验测得的接头抗剪强度结果可知,在钎焊温度910℃,保温时间10min的条件下,接头获得的最高抗剪强度为25MPa。接头的断口分析结果表明,接头断裂的位置与被连接界面的碳纤维方向有关,当碳纤维轴平行于连接面时,断裂发生在复合材料中;当碳纤维轴垂直于连接面时,断裂主要发生在复合材料与钎料的界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Tc4 钎焊 界面组织 抗剪强度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室温面内剪切强度分布 被引量:10
8
作者 严科飞 张程煜 +3 位作者 乔生儒 王宣为 韩栋 李玫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2-915,共4页
根据C/C复合材料室温面内剪切强度实验数据,以二参数Weibull分布为假设分布模型,采用图解法进行参数估计,探讨该复合材料的室温面内剪切强度分布规律。根据Kolmogorov非参数检验,对假设分布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室温面内剪切... 根据C/C复合材料室温面内剪切强度实验数据,以二参数Weibull分布为假设分布模型,采用图解法进行参数估计,探讨该复合材料的室温面内剪切强度分布规律。根据Kolmogorov非参数检验,对假设分布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室温面内剪切强度可以用二参数Weibull分布模型表征,求解的二参数Weibull分布能很好地预测该材料的室温面内剪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c复合材料 面内剪切强度 二参数Weibull分布 Kolmogorov检验
下载PDF
准三维C/C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及其断裂机理 被引量:10
9
作者 熊翔 黄伯云 +1 位作者 肖鹏 吴凤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799-1803,共5页
以炭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浸渗(CVI)法或结合液相法制备了热解炭、树脂炭和沥青炭基质的准三维C/C复合材料,研究了这些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及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CVI基质炭比沥青基质炭更有利于C/C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 以炭纤维针刺毡为预制体,采用化学气相浸渗(CVI)法或结合液相法制备了热解炭、树脂炭和沥青炭基质的准三维C/C复合材料,研究了这些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及其断裂机理。结果表明:CVI基质炭比沥青基质炭更有利于C/C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性能的提高;剪切强度随密度增高而增大,致密度越高,基体支撑越强,同时微裂纹和孔隙度就越低,断裂裂纹不易形成或扩展,强度性能就越好;纯沥青基质炭试样为"突发"的脆性断裂方式,其他基质炭试样表现为韧性断裂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热解炭 层间剪切性能 断裂机理
下载PDF
C/C-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层间剪切强度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晓雨 张程煜 +1 位作者 殷小玮 刘建功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7-90,共4页
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结合液硅渗透的方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材料的成分和微结构,采用压缩双切口试样法分别在室温和1600℃下测试其层间剪切强度,分析了微观剪切破坏机理。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的热解碳(P... 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结合液硅渗透的方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材料的成分和微结构,采用压缩双切口试样法分别在室温和1600℃下测试其层间剪切强度,分析了微观剪切破坏机理。结果表明:碳纤维表面的热解碳(PyC)与液硅反应生成一层SiC,保护纤维不受残余Si的损伤。树脂碳和液硅反应生成的SiC填充了多孔C/C的孔隙。材料的高温层间剪切强度是室温下的2倍左右。室温下基体存在残余热应力,界面结合强度低,材料属于脆性断裂,高温下基体残余热应力得到释放,界面结合强度增大,基体裂纹部分闭合,该复合材料可承受更大的剪切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硅渗透 c/c-SIc 剪切强度
下载PDF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指标c、Ф值与含水量ω的关系 被引量:41
11
作者 陈海明 班凤其 刘小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6-738,746,共4页
该文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分析,探讨了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Ф值随含水量ω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非饱和土的含水量ω的增大,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Ф值都有减小的趋势,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抗剪强度指标 含水量 内摩擦角 黏聚力
下载PDF
TiAl合金与C/SiC复合材料钎焊接头界面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振文 张丽霞 +1 位作者 刘玉章 何鹏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68,116,共4页
采用AgCu箔片对TiAl合金和C/SiC复合材料进行钎焊,研究了接头界面组织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分析了界面组织对接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Al合金的溶解量对接头界面组织的影响较大,当钎焊温度为900℃,保温10 min时,TiAl侧观察到团块状AlCu2T... 采用AgCu箔片对TiAl合金和C/SiC复合材料进行钎焊,研究了接头界面组织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分析了界面组织对接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Al合金的溶解量对接头界面组织的影响较大,当钎焊温度为900℃,保温10 min时,TiAl侧观察到团块状AlCu2Ti相,并伴随少量的条状AlCuTi相和AlCu4相,靠近复合材料侧焊缝存在大量的AgCu共晶组织和富银区,TiC反应层的生成实现了复合材料的可靠连接.钎焊温度为900℃,保温25 min时,生成的团块状AlCu2Ti相弥散分布在整个焊缝,强化了接头,接头的抗剪强度达到7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合金 c/SIc复合材料 钎焊 界面组织 抗剪强度
下载PDF
Ti(C,N)基金属陶瓷与3Cr13不锈钢的真空钎焊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洪生 冯可芹 +4 位作者 熊计 郭智兴 罗建军 张光明 范洪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73-277,共5页
采用AgCuZnNi钎料对Ti(C,N)基金属陶瓷和3Cr13不锈钢进行真空钎焊。研究了钎焊温度和钎焊时间对钎焊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通过SEM和EDS对Ti(C,N)基金属陶瓷/3Cr13不锈钢接头的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及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钎焊... 采用AgCuZnNi钎料对Ti(C,N)基金属陶瓷和3Cr13不锈钢进行真空钎焊。研究了钎焊温度和钎焊时间对钎焊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通过SEM和EDS对Ti(C,N)基金属陶瓷/3Cr13不锈钢接头的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及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钎焊温度和钎焊时间的增加,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钎焊温度为820℃,钎焊时间为10 min的工艺条件下,钎焊接头的结合强度达到最大,其剪切强度为154 MPa。Ti(C,N)基金属陶瓷/3Cr13不锈钢焊缝由Ag基固溶体和Cu基固溶体构成。Ag基固溶体主要集中在焊缝的中部,而Cu基固溶体大多数分布在焊缝两侧与母材结合。Ti(C,N)基金属陶瓷/3Cr13不锈钢接头断裂主要发生在Ti(C,N)基金属陶瓷侧,其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钎焊 剪切强度 显微组织
下载PDF
基于Copula理论的岩体抗剪强度参数估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超 黄达 +1 位作者 张永兴 吴俊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463-2470,共8页
以锦屏I级水电站坝址微新大理岩岩体原位大剪试验结果为例,分析岩体质量指标与抗剪强度参数间的相关性。利用Copula理论可将边缘分布和相关结构分开研究的优点,建立小样本条件下各变量的边缘分布函数,并在分析岩体质量指标Q与抗剪强度参... 以锦屏I级水电站坝址微新大理岩岩体原位大剪试验结果为例,分析岩体质量指标与抗剪强度参数间的相关性。利用Copula理论可将边缘分布和相关结构分开研究的优点,建立小样本条件下各变量的边缘分布函数,并在分析岩体质量指标Q与抗剪强度参数f,c间相关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构造拟合Q-f,Q-c间关系的最优Copula函数。对于相同岩性的同类岩体,在已知Q条件下求条件概率便可得到抗剪强度参数估值的保证率,或可计算一定保证率下的抗剪参数估值。最后运用该函数分析常用的优定斜率法、最小二乘法的保证率,并与Hoek-Brown准则估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岩体质量指标与抗剪断内摩擦因素f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与抗剪断黏结力c则呈较高的负相关关系,而具有对称结构的Nelsen NO 1和Nelsen NO 2则分别是拟合Q-f、Q-c间关系的最优Copula函数。常用的最优斜率法与最小二乘法由于忽略岩体质量指标与抗剪强度参数的相关性,因此造成较大的偏差,而具有保证率为0.8的抗剪强度估值与Hoek-Brown经验准则相比更接近实际值。该方法注重充分地利用现场有限的数据信息,可以得到具有一定保证率的抗剪强度参数估值,为岩体抗剪强度参数估值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体抗剪强度 岩体质量指标 原位试验 cOPULA理论
下载PDF
2.5D-C/C复合材料的高温层间剪切强度 被引量:3
15
作者 何续斌 张程煜 +4 位作者 乔生儒 李瑞珍 吴琦 韩栋 李玫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6-689,共4页
采用双槽口压缩法(double-notched compression,DNC)研究两种2.5D-C/C复合材料在293K、973K、1173K和1373K的层间剪切性能。结果表明,DNC法可以获得准确的层间剪切强度,正交长纤维网胎穿刺2.5D-C/C复合材料室温层间剪切强度为14MPa,在2... 采用双槽口压缩法(double-notched compression,DNC)研究两种2.5D-C/C复合材料在293K、973K、1173K和1373K的层间剪切性能。结果表明,DNC法可以获得准确的层间剪切强度,正交长纤维网胎穿刺2.5D-C/C复合材料室温层间剪切强度为14MPa,在293K至1373K温度范围内变化不大。而碳布网胎穿刺2.5D-C/C复合材料的室温层间剪切强度为32MPa,在973K至1373K的层间剪切强度比室温高。断口分析表明2.5D-C/C剪切失效发生在纤维/基体界面和基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层间剪切强度 双槽口压缩法 断裂
下载PDF
C/SiC复合材料表面状态对其与Nb钎焊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玉章 张丽霞 +1 位作者 杨振文 冯吉才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34,共4页
采用等原子比Ti-Ni复合箔对C/SiC复合材料与Nb进行了真空反应钎焊,研究了焊前C/SiC表面状态对接头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切割态的C/SiC与Nb的接头界面(Ti,Nb)C反应层呈现锯齿状,而抛光和砂纸打磨状态的C/SiC接头界面处... 采用等原子比Ti-Ni复合箔对C/SiC复合材料与Nb进行了真空反应钎焊,研究了焊前C/SiC表面状态对接头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线切割态的C/SiC与Nb的接头界面(Ti,Nb)C反应层呈现锯齿状,而抛光和砂纸打磨状态的C/SiC接头界面处的反应层平直.锯齿状的界面反应层降低了界面处的应力集中程度,有助于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使得线切割态的C/SiC与Nb的接头强度明显高于抛光和打磨状态的接头,达到188MPa.线切割态的C/SiC与Nb的接头断裂同时发生在C/SiC母材、界面和钎缝中,而抛光和打磨状态的C/SiC与Nb的接头断裂主要发生在界面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钎焊 表面状态 组织 抗剪强度
下载PDF
微结构对轴编C/C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波 唐敏 +1 位作者 杨月城 史宏斌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77-780,共4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轴编C/C复合材料纤维束/基体的界面剪切强度和试样厚度的关系,形成了轴编C/C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具有不同界面性能的微结构特征,并确立了微结构特征和界面剪切性能的相关性;通过拉伸实验获得了不... 通过实验研究了轴编C/C复合材料纤维束/基体的界面剪切强度和试样厚度的关系,形成了轴编C/C复合材料的界面表征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具有不同界面性能的微结构特征,并确立了微结构特征和界面剪切性能的相关性;通过拉伸实验获得了不同界面强度下该材料的拉伸性能。研究表明,轴编C/C复合材料界面剪切强度测试试样厚度以4倍纤维束直径为宜;界面的孔隙率及其孔径尺度是造成界面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界面剪切强度越高,材料的拉伸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界面 剪切强度 微结构
下载PDF
碳化硼陶瓷与高氮钢钎焊接头组织和性能
18
作者 杨晶 薛鹏 +3 位作者 张永锋 房旭 江晨雨 石凯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8,共6页
使用Ag-Cu-Ti钎料实现了碳化硼(B_(4)C)陶瓷与高氮钢之间的可靠钎焊连接,研究了Ti元素含量对Ag-Cu-Ti钎料润湿铺展性能的影响,分析了Ti元素影响钎焊接头界面组织的作用机制,并在室温条件下测试了钎焊接头的抗剪强度.结果表明,当钎料Ag-C... 使用Ag-Cu-Ti钎料实现了碳化硼(B_(4)C)陶瓷与高氮钢之间的可靠钎焊连接,研究了Ti元素含量对Ag-Cu-Ti钎料润湿铺展性能的影响,分析了Ti元素影响钎焊接头界面组织的作用机制,并在室温条件下测试了钎焊接头的抗剪强度.结果表明,当钎料Ag-Cu-Ti钎料中的Ti元素含量为4.5%时,钎料在B_(4)C陶瓷与高氮钢上均表现出良好的润湿性能,铺展形貌良好,铺展面积更大,在钎焊温度910℃,保温时间25 min的焊接条件下,Ti元素含量为4.5%的钎料与B_(4)C陶瓷和高氮钢均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钎焊接头组织在陶瓷侧反应层存在TiB和TiC,而在高氮钢侧反应层中出现了TiFe_(2),TiN和CuTi_(2),B_(4)C陶瓷/高氮钢钎焊接头的最大抗剪强度为5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cU-TI钎料 碳化硼陶瓷 高氮钢 润湿铺展性能 抗剪强度
下载PDF
沥青炭基体C/C复合材料单向层间剪切性能及破坏机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熊翔 黄伯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7-382,共6页
以沥青四氢呋喃溶液、沥青四氢呋喃溶液+20%焦炭粉(质量分数)和酚醛树脂四氢呋喃溶液+60%焦炭(质量分数)为预浸料预浸炭纤维,模压制成初坯体,然后再浸渍沥青 炭化,制备了3种单向纤维增强炭/炭(C/C)复合材料试样。对试样的密度、开孔率... 以沥青四氢呋喃溶液、沥青四氢呋喃溶液+20%焦炭粉(质量分数)和酚醛树脂四氢呋喃溶液+60%焦炭(质量分数)为预浸料预浸炭纤维,模压制成初坯体,然后再浸渍沥青 炭化,制备了3种单向纤维增强炭/炭(C/C)复合材料试样。对试样的密度、开孔率、层间剪切强度和显微结构进行了测试和观察,探讨了剪切破坏的机理。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随密度的增大和孔隙度的降低而提高,高温处理虽可使致密度得到进一步增大,但层间剪切强度则由于基体炭的软化,以及基体炭与纤维(或焦炭粉颗粒)界面的变化而显著降低;由于微裂纹和孔洞的存在,剪切裂纹前沿应力集中被释放,可阻止裂纹继续扩展,载荷的继续增大导致新裂纹的生成并扩展,所以C/C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剪切破坏呈多裂纹复合剪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浸渍 层间剪切性能 显微结构 炭纤维
下载PDF
Ni-Cr-P焊膏钎焊C/C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振华 冉丽萍 易茂中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5,共9页
用真空熔炼、惰性气体雾化法制备Ni-Cr-P金属粉末,再加入有机黏结剂高速搅拌,制备Ni14Cr10P膏状活性钎料。用制备好的焊膏真空钎焊C/C复合材料,测试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通过OM,SEM,EDS,XRD等对钎焊接头界面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用真空熔炼、惰性气体雾化法制备Ni-Cr-P金属粉末,再加入有机黏结剂高速搅拌,制备Ni14Cr10P膏状活性钎料。用制备好的焊膏真空钎焊C/C复合材料,测试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通过OM,SEM,EDS,XRD等对钎焊接头界面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钎焊温度1000℃、保温时间0.5 h条件下,获得的接头剪切强度达到28.6 MPa,然后随着钎焊温度上升或保温时间延长,钎焊接头强度下降;通过界面组织结构分析发现焊膏可以增加钎料层与C/C复合材料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堵塞C/C复合材料表面的孔隙。焊后在界面处形成了交错分布的Cr碳化物相缓冲层,使得界面呈现热膨胀系数梯度增加的结构,有助于缓解热失配,提高C/C复合材料钎焊接头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钎料 焊膏 c/c复合材料钎焊 剪切强度 界面组织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