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OF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TIDE GENERATED BY THE PASSAGE OF BAROTROPIC TIDE OVER CONTINENTAL SHELF/SLOPE 被引量:2
1
作者 汪明顺 方欣华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19-134,共16页
Various aspects of studies on internal tides are reviewed .Both beam-like structure and modal structure of internal tides may exist in the ocean . Bottom intensifications are caused by many factors .e.g. upstream bloc... Various aspects of studies on internal tides are reviewed .Both beam-like structure and modal structure of internal tides may exist in the ocean . Bottom intensifications are caused by many factors .e.g. upstream blocking , which is the result of nonlinear interaction among waves . The energy may decay very fast so that internal tides are mostly locally generated .Internal tides may have considerable residual currents.In a 3-D frame, numerical study revealed that internal waves may interfere with each other to cause strong motions fer from the generation sources.The mechanism that determines how the lee waves break to form various nonlinear waves such as solitary waves, hydraulic jumps and internal surges or bores remains unclear. Analytic study is difficult , so numerical method may be effective . A radiation condition on the open boundary must be employed. A complete 3-D model may gain interesting result.Study on internal tides in China is limited to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ata analysi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TIDE INTERNAL wave BAROCLINIC motion . continental shelf/slope .
下载PDF
A TWO-DIMENSIONAL VORTICITY MODEL OF INTERNAL TIDES GENER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SLOPE
2
作者 江明顺 方欣华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50-260,共11页
A two-dimensional spectral-difference mode (with vorticity and density equations) of internal tides isdeveloped for studying the genration and propagration of internal tides generated at the continentalshelf/slope. In... A two-dimensional spectral-difference mode (with vorticity and density equations) of internal tides isdeveloped for studying the genration and propagration of internal tides generated at the continentalshelf/slope. In general, internal tides propagate seaward in deep sea regions and shoreward on the shelf,and are dissipated rapidly. When the Vaisala frequency decreases vertically, waves may be mostly limited to thecontinental slope region. in deep sea region, motions may have either boam-like structure or modal structure,depending on the stratification strerigth and structure, whereas a modal structure may always exist onthe shelf. Waves show strong bottom intensification on the slope when strong stratification exists on thebottom. The barotropic tidal advection may affed the temporal character of internal tides at thecontinental slope, shelf break and shelf regions. but may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nergy density and energy flux of internal tides. ln the case of strong stratification, waver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 TIDES spectral method CONTINENTAL shelf/slope stratification.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helf and Slope Circulation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3
作者 LIU Na GENG Bingxu +3 位作者 XUE Huijie XIU Peng WANG Qiang WANG Dongxiao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005-1016,共12页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is a dynamically complex region whose shelf and slope currents are driven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we used field measurements to identify clear interannual variations ...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NSCS) is a dynamically complex region whose shelf and slope currents are driven by different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we used field measurements to identify clear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circulation related to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cycle. To investigate the modulation mechanisms, we used a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model that covers the shelf and slope regions of the NS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onger southwestward slope current during La Ni?a and stronger northeastward shelf current during El Ni?o in summer and winter are larg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wind forcing. The Kuroshio intrusion into the NSCS does not appear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shelf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f and slope circulation ENSO cycle ADCP measure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The Gravity Flow on a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in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4
作者 Ming Su~1,Xinong Xie~1,Yunlong He~1,Tao Jiang~1,Chen Zhang~1,Shanshan Tian~1,Junliang Li~2 1.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2.Department of Technology,Zhanjiang Branch of CNOOC,Zhanjiang 524057,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5-225,共1页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Qiongdongnan Basin lies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To the west the basin is bound by the Red River Fault and the Yinggehai Basin,to the east by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and to the south by the Xisha Rise.In this study,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11 third-order sequences were distinguished.B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helf-Edge-slope-Basin-Floor Complex Qiongdongnan Basin South China Sea
下载PDF
Intrusions of Kuroshio and Shelf Waters on Northern Slope of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 2015 被引量:2
5
作者 LI Denghui ZHOU Meng +6 位作者 ZHANG Zhaoru ZHONG Yisen ZHU Yiwu YANG Chenghao XU Mingquan XU Dongfeng HU Ziyua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477-486,共10页
The northern slope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a biological hot spot characterized by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es transported by cross-shelf currents, which support the spawning and growth of com... The northern slope reg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a biological hot spot characterized by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es transported by cross-shelf currents, which support the spawning and growth of commercially and ecologically important fish species. To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that promote the high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is region, we conducted a cruise from June 10 and July 2, 2015. In this study, we used fuzzy cluster analysis and optimum multiparameter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hydrographic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cruise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upper 55-m water masses on the SCS northern slope and thereby elucidate the cross-slope transport of shelf water(SHW) and the intrusions of Kuroshio water(KW). We also analyzed the geostrophic currents derived from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measurements and satellite data. The results reveal the surface water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CS to be primarily composed of waters originating from South China Sea water(SCSW), KW, and SHW. The SCSW dominated a majority of the study region at percentages ranging between 60% and 100%. We found a strong cross-slope current with speeds greater than 50 cms^(-1) to have carried SHW into and through the surveyed slope area, and KW to have intruded onto the slope via mesoscale eddies, thereby dominating the southwestern section of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海 菲律宾 暖流水 水流 侵入 日本 海流 台湾地区
下载PDF
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气勘探成果及方向展望
6
作者 包汉勇 赵帅 +1 位作者 张莉 刘皓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4,共13页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构造、岩心、测井等资料,采用电镜扫描、低温N_(2)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盆地模拟等手段,系统分析了川东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页岩的沉积演化、储层特征及页岩气富集模式,明确了勘探有利区,总结了勘探成果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红星地区中上二叠统的沉积演化表现为:栖霞组—茅口组三段为开阔台地相;茅四段底部为台地-陆棚相,相带变化快,茅四段顶部为斜坡-陆棚相,地层被剥蚀、南厚北薄;吴家坪组一段(吴一段)底部为海陆过渡滨岸沼泽-潟湖相,吴一段顶部为台地-斜坡-陆棚相,斜坡-陆棚相带分布范围小、相变快;吴二段为斜坡-陆棚相沉积,从早至晚依次受控于古气候、火山活动和古气候、火山活动,沉积中—晚期古生产力较高,TOC均值大于8.00%。(2)研究区茅四段及吴二段陆棚相区发育2套优质页岩,具有“高有机碳-高灰质”的特征,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分别为19 m和25 m,孔隙类型以有机孔为主,结构以微孔和介孔为主;富碳凝灰岩薄夹层混合质页岩岩相、高碳凝灰岩薄夹层硅质页岩为优质岩相,孔隙度分别为6.27%和6.43%,TOC值分别为10.11%和9.35%,含气饱和度分别为92.59%和91.81%,脆性指数分别为55.24%和61.19%,是地质和工程的双“甜点”段。(3)研究区二叠系广泛发育的层状藻为主要有机质来源;在侏罗纪主排烃期,其构造稳定、二叠系烃源岩排烃较少,中侏罗纪—早白垩纪早期为主生气期,构造活动较弱,页岩气的保存条件好,现今已完成生气过程,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值约2.1%,勘探潜力巨大。(4)建南、龙驹坝、三星区块为有利勘探区,其中建南区块潜力最大;茅四段(3)小层及吴二段(3)小层为优质层系的靶窗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沉积演化 有机孔 斜坡-陆棚 “高有机碳-高灰质”页岩 吴家坪组 茅口组 中上二叠统 川东红星地区
下载PDF
复杂地质背景下大陆坡脚点的确定方法:以莫桑比克南部陆缘为例
7
作者 庄宝江 唐勇 +3 位作者 吕孝辉 杨春国 吴招才 李赫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2,共10页
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陆坡脚点(foot poin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FOS)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水深平均梯度变化计算坡脚点所在位置,并结合相反证明以及凸包性、分段性、连续性原则进行优化。以莫桑... 针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大陆架划界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陆坡脚点(foot poin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FOS)确定方法。该方法基于水深平均梯度变化计算坡脚点所在位置,并结合相反证明以及凸包性、分段性、连续性原则进行优化。以莫桑比克南部陆缘为研究区域,利用2021年实测的高精度多波束地形数据,应用该方法提取了大陆架划界最关键的依据——FOS,并与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使用的Geocap软件提取的结果进行对比,确认了相同的FOS位置,证明该方法是准确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划界 大陆坡脚点 平均梯度变化 莫桑比克南部陆缘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
8
作者 孙汉骁 邢凤存 +1 位作者 谢武仁 钱红杉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加里东运动早期拉张—伸展作用导致四川盆地周缘坳陷加深,其后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挤... 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钻测井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加里东运动早期拉张—伸展作用导致四川盆地周缘坳陷加深,其后扬子板块和华夏地块碰撞挤压,形成了晚奥陶世以上扬子地区为中心,西北、西部、南部三面环隆的古地理格局。②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晚奥陶世可划分出(混积)滨岸、碳酸盐缓坡、(混积)陆棚相等沉积相类型。宝塔组—临湘组主要发育碳酸盐缓坡相;五峰组沉积期海侵达到高峰,碳酸盐缓坡被淹没,发育(混积)陆棚相深水黑色页岩;观音桥组沉积期发生的海退导致大部分地区由深水陆棚转为浅海陆棚亚相;各时期古隆起周缘均有(混积)滨岸相发育,受物源影响部分地区具有混合沉积特征。③研究区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格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等因素综合控制,在沉积相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上均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积)滨岸 碳酸盐缓坡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宝塔组—临湘组 五峰组 观音桥组 晚奥陶世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湘鄂西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发育特征及沉积环境
9
作者 梁小聪 牛杏 +3 位作者 胡明毅 黎洋 胡忠贵 蔡全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14,共13页
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我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通过鄂西古城村和湘西岩屋潭2个剖面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层系的岩石学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了黑色页岩沉积的物源和构造背景研究,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 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我国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通过鄂西古城村和湘西岩屋潭2个剖面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层系的岩石学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了黑色页岩沉积的物源和构造背景研究,并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1)鄂西古城村和湘西岩屋潭2个剖面的牛蹄塘组黑色页岩沉积差异明显,古城村剖面牛蹄塘组页岩主要为泥质页岩,厚度小,底部发育少量硅质页岩;岩屋潭剖面牛蹄塘组页岩则以硅质页岩为主,厚度大,底部富集硅磷质结核及镍、钴、钒等多种金属。岩屋潭剖面的石英含量远高于古城村剖面,并且黄铁矿也更富集。(2)研究区2个剖面的黑色岩系沉积环境、物源背景与构造背景均存在明显差异。古城村剖面物源以长英质火成岩和石英质沉积岩为主,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大陆架上的弱还原-弱氧化环境;岩屋潭剖面物源以长英质火成岩、石英质沉积岩和大陆拉斑玄武岩为主,并伴随热液物源的输入,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坡上的还原环境。(3)早寒武世,鄂西鹤峰古城村的沉积以黑色炭质页岩和灰岩为主,且有机质与硅质含量均较低,水体相对较浅,受海平面波动影响明显,为陆棚环境;湘西的沉积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且由于靠近深大断裂,热液硅来源丰富,为大陆坡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棚 大陆坡 地球化学 热液硅 黑色页岩 牛蹄塘组 下寒武统 古城村剖面 岩屋潭剖面 湘鄂西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浪 余一欣 +6 位作者 蒋一鸣 邹玮 陈石 唐贤君 梁鑫鑫 何新建 陈冬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3-763,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定了NW向变换带的构造属性,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构造变换带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天台斜坡中生界发育包括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在内的NW向伸展滑脱断层,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地质结构、断裂发育和伸展强度等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天台斜坡北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缓坡和陡坡结构特征,北部断裂密集发育,而且孤山断裂上盘发育弧形断裂,北部伸展强度也要明显大于南部。发育于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之间的NW向构造变换带明显不同于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属于离散构造变换带。受秦岭-大别造山后碰撞伸展作用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过程影响,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变换带孕育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变换带雏形期、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换带成熟期和渐新世晚期—现今变换带静止期4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断裂 NW向断裂 构造变换带 天台斜坡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内孤立波过陆架陆坡地形的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何啸 贾村 +3 位作者 孟静 刘娟 陈旭 杨小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4,共14页
内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形式。内孤立波是典型的非线性内波,多发于陆架边缘海,如南海等海域,对陆架海域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内孤立波在陆架地形上的传播问题,先基于弱非线性与全非线性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振幅、地形高度条件下内... 内波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波动形式。内孤立波是典型的非线性内波,多发于陆架边缘海,如南海等海域,对陆架海域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内孤立波在陆架地形上的传播问题,先基于弱非线性与全非线性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振幅、地形高度条件下内孤立波的演化的过程,探讨了动力系数对内孤立波演化过程的影响,对比了两模型的模拟结果在内孤立波演化过程、能量分配以及能量耗散的差异,后分析了南海的动力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孤立波不发生破碎的情况下,弱非线性模型与全非线性模拟结果相近。当发生破碎过程时,弱非线性模型可准确模拟头波,但无法通过强非线性的破碎过程耗散能量,只能以裂变的方式辐射能量。在弱非线性模型中,随地形高度增加,频散系数减小到零,平方非线性系数由负转正,立方非线性系数绝对值增大一个量级,并主导陆架地形上内孤立波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南海夏季与冬季非线性内波动力系数空间分布,发现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由于夏季平方非线性效应、立方非线性效应与频散效应较强的影响,其在夏季更易发生陡化与裂变,波列发生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孤立波 陆架陆坡地形 数值模拟 南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龙更生 施和生 +4 位作者 王英民 杜家元 刘军 张晓宇 刘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22,共8页
惠州凹陷新近系地处浅海陆架背景,地层发育相对平缓,通过地震、钻测井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依然存在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3种主要类型的坡折带。这些坡折带在平面上呈顺源多级坡折带组合、斜交组合、梳状组合和平行... 惠州凹陷新近系地处浅海陆架背景,地层发育相对平缓,通过地震、钻测井等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依然存在沉积坡折带、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3种主要类型的坡折带。这些坡折带在平面上呈顺源多级坡折带组合、斜交组合、梳状组合和平行山梁组合4种组合类型。并且坡折带的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间歇性、规模递变性和迁移旋回性。研究进一步揭示,盆地北缘和南部的坡折带对地层的叠置样式及沉积体系的发育和空间展布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坡折带 低位域 地层 沉积体系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彭大钧 庞雄 +5 位作者 陈长民 舒誉 叶斌 甘其刚 吴昌荣 黄先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共11页
南海深水扇系统是近年来在南海海域的重大发现,证实自 30Ma以来深水扇系统密集地分布在我国的近海海域内,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深入展开深水扇系统的研究将是我国油气界与科学界的重大任务... 南海深水扇系统是近年来在南海海域的重大发现,证实自 30Ma以来深水扇系统密集地分布在我国的近海海域内,并以其宏大的规模、典型的结构及巨大的勘探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深入展开深水扇系统的研究将是我国油气界与科学界的重大任务。  近 20年来,深水扇系统已成为国际石油产量与储量增长的主体,已经有 60多个国家进行深水扇研究,并在国际学术界获得高度重视。据认为:“深水浊流及其有关储层在今后至少 25年内将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前缘”。  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扇系统发育区域的地质条件与国际上已有重大油气发现的深水扇系统发育区有许多重要的相似。古珠江大河充足的物源供应,长期沉降的深水凹陷与海平面周期性下降是纵向上呈良好叠置状态的深水扇系统发育的要素;而立足于精度较好,保真程度较高的高分辨地震剖面是识别层序界面,识别低水位体系域,辨识陆架坡折带的技术关键,这就使研究领域从浅水陆架进入到深水陆坡。  应当给深水扇系统赋予科学的定义;然而国际学术界对深水扇系统的沉积物性质、类型及预测方法技术存在争议。但是,毫无疑义的是,深水扇系统具有可识别性,它对油气的运移、聚集、隐蔽圈闭的形成以及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 南海海域 油气 浅水 浊流 海平面 物源 体系域 储层 凹陷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第四纪块体搬运体系的地震特征 被引量:26
14
作者 王大伟 吴时国 +2 位作者 董冬冬 姚根顺 曹全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4,共6页
第四纪以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区域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利用深水3D地震资料,提取振幅和相干数据,通过地震剖面、构造... 第四纪以来,琼东南盆地的陆坡区域广泛发育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深水块体搬运体系是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的一种沉积物搬运机制,包括滑动、滑塌和碎屑流等重力流作用过程。利用深水3D地震资料,提取振幅和相干数据,通过地震剖面、构造图和时间切片分析,揭示块体搬运体系具有丘状外形、波状反射结构、弱振幅和连续性差的地震特征,内部整体比较杂乱,主体发育褶皱,趾部发育逆冲断层,具有塑性流体特征。结合南海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研究区第四纪沉积速率高并位于地震多发带,构成了块体搬运体系的形成条件和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盆地 外陆架/上陆坡 块体搬运体系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晋 李安春 +4 位作者 万世明 黄杰 卢健 蒋富清 李铁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 对取自南海南部的1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粒度参数计算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沉积类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粒级组分为黏土和粉砂,底质类型主要为泥,还有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粉砂,平行于等深线基本呈带状分布;结合Q型聚类分析结果,研究区沉积物可分为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粗粒沉积物(砂和粉砂)和陆坡区细粒沉积物(泥)两类,500m等深线是两类沉积物的分界线;对比粒度分析结果,判定两类沉积物属于不同成因类型,外陆架及陆架坡折区是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的混合沉积,陆坡区是现代沉积;影响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水动力条件、水深与地形及洋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陆架 陆坡 南海南部
下载PDF
台湾海峡南部及附近海域夏季的陆架-陆坡锋 被引量:15
16
作者 洪鹰 李立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9-167,共9页
根据1994年8~9月在南海东北部开展的环流调查合作研究的现场 数据,发现并初步讨论了台湾海峡南部及附近海域夏季所存在的陆-陆坡锋的情 况,着重指出夏季的波折锋的结构较冬季更为复杂,其强度和范围也有所增加。
关键词 陆架-陆坡锋 环流 南海 台湾海峡 水团
下载PDF
东海海底地形分区特征和成因研究 被引量:35
17
作者 刘忠臣 陈义兰 +3 位作者 丁继胜 张卫红 吴永亭 郭发滨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 东海一直以其特殊的大地构造地位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但作为主要受构造控制的东海海底地形的研究,以往简单趋势性描述居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不久前完成的高精度、全覆盖多波束海底地形勘测覆盖了东海部分外陆架、大陆坡全部、冲绳海槽和东部岛坡的一部分,取得了海量的测深数据。据此编绘的勘测多波束水深图和结合测区外的传统资料编绘的海底地形图使我们有机会可以重新审视和系统研究东海的海底地形特征。在定量确定了陆架坡折线、陆坡坡脚线和东部槽坡坡脚线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大陆架、大陆坡、冲绳海槽平原和东部岛坡4大地形区,继之对各区的海底地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并在区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条剖面进行了剖析。另外,从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东海海底地形发育的因素。调查分析表明:整个东海地形分带明显,地形类型多样:大陆架十分宽阔,总体北宽南窄,从大陆向海平缓倾斜,发育了广泛的NW-SE向沙脊群,自大陆向东南呈扇形发散;大陆坡呈NE-SW向条带展布,海底地形陡峻,呈阶梯状下掉,总体北缓南陡,其上峡谷密布,上穿切外陆架,下直达海槽,同时坡麓上海台沟谷伴生发育;冲绳海槽北浅南深,其内在平坦的背景上发育了众多的海山和海丘,其中心又有槽中槽地形;东槽坡地形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底地形 分区特征 多波束勘测 大陆架 大陆坡 冲绳海槽 东部岛坡 海底峡谷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海流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何琦 魏泽勋 王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28,共12页
针对2006-2009年期间,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3个站ADCP海流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潮流调和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陆架陆坡区100m,200m和1 200m水深海域海流的垂向结构,探讨了环流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特别讨论了南海暖流和北陆... 针对2006-2009年期间,南海北部陆架陆坡区3个站ADCP海流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潮流调和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陆架陆坡区100m,200m和1 200m水深海域海流的垂向结构,探讨了环流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特别讨论了南海暖流和北陆坡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陆架陆坡区潮流类型属于不规则日潮,深水站点中层表现为正规全日潮类型,垂向为"三层结构",甚至更加复杂。O1,K1,M2,S2等分潮总体上为顺时针旋转,在深水站点,基本表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往复流形态。从能量角度看,表层和底层海流中,潮流所占份额较大,分别占30%~40%和40%~50%,中层较小,约为20%。对东沙群岛西南陆架陆坡区环流,观测计算结果证实了西向强流的存在,且垂向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在200m水深处没有明显的南海暖流,只是10~30m以上层次存在逆风海流。海南岛以东海域连续15个月表层环流的结果表明,冬季明显受到南海暖流的影响,存在东北向的逆风海流,夏秋季的环流表现为西南向,流速较强,夏季也存在逆风情况,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南海暖流的流轴具有季节性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陆架陆坡区 海流 垂向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陆架区海洋内波传播特性遥感方法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国兴 王振占 +2 位作者 陈标 刘翠华 张本涛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0-795,共6页
应用ENVISAT-ASAR数据对南海东北部的海洋内波进行研究,用遥感方法反演得到一组内波参数,分析了海底地形变化趋势对内波传播的影响,给出内波参数据与地形变化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内波的传播方向并不完全与海底地形变化一致。... 应用ENVISAT-ASAR数据对南海东北部的海洋内波进行研究,用遥感方法反演得到一组内波参数,分析了海底地形变化趋势对内波传播的影响,给出内波参数据与地形变化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内波的传播方向并不完全与海底地形变化一致。这对于前向内波理论本身和应用卫星遥感方法对内波参数获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海洋内波 陆架坡 群速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岩石圈伸展的构造模拟约束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哲 许怀智 +1 位作者 杨风丽 邵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81,共11页
盆地的形成是深部过程的浅部响应,其中不同尺度拉张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岩石圈的伸展特征。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2D构造模拟软件对横穿南海东北部地区的两条地震-地质剖面进行模拟,计算上地壳、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拉张因... 盆地的形成是深部过程的浅部响应,其中不同尺度拉张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岩石圈的伸展特征。运用基于弹性梁模型和挠曲均衡原理的2D构造模拟软件对横穿南海东北部地区的两条地震-地质剖面进行模拟,计算上地壳、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拉张因子。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岩石圈伸展存在横向非均质性和深度相关的伸展现象:(1)不同坳陷中心的拉张因子从陆架-陆坡-海盆区有变大的趋势;(2)三种尺度的拉张因子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岩石圈深度相关的伸展现象在陆架和陆坡地区表现不同:陆架范围内上地壳和全地壳尺度的拉张因子在数值上相近,而在陆坡向洋壳方向,岩石圈、全地壳尺度拉张因子在数值上比上地壳尺度拉张因子大的差别趋势越来越明显。分析认为南海东北部岩石圈深度相关的伸展模式与海底扩张早期温度较高且黏滞性较小的下地壳在陆坡向海盆方向的流动性大于陆架地区有关。南海东北部伸展盆地的形成经历了岩石圈在陆内裂谷阶段均匀伸展以及大陆边缘裂谷阶段深度相关的伸展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岩石圈 不同尺度拉张因子 深度相关的伸展 陆架区 陆坡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