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奴婢杂议 被引量:10
1
作者 蒋福亚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共6页
吴简中有关奴婢的简牍显示,资产不丰的“民户”和身份地位类同官府依附民的“师佐”往往拥有奴婢,说明吴国畜奴之风甚盛。官奴婢用于屯田,证明吴国的奴婢是从事生产的。更重要的是“户下奴”、“户下婢”之类名称,证实此时奴婢已载入户... 吴简中有关奴婢的简牍显示,资产不丰的“民户”和身份地位类同官府依附民的“师佐”往往拥有奴婢,说明吴国畜奴之风甚盛。官奴婢用于屯田,证明吴国的奴婢是从事生产的。更重要的是“户下奴”、“户下婢”之类名称,证实此时奴婢已载入户籍,其源头应在西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简 户下奴 户下婢 生口
下载PDF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所见“生口”买卖问题补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刚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3,共7页
在已公布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有买卖生口和征收生口估税两种簿籍文书。前一种文书内容为政府直接出卖生口,其中郡掌握其属县生口的买卖,以县为单位进行统计。买卖生口的文书内容详细,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弄虚作假和明晰生口价格。因... 在已公布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中,有买卖生口和征收生口估税两种簿籍文书。前一种文书内容为政府直接出卖生口,其中郡掌握其属县生口的买卖,以县为单位进行统计。买卖生口的文书内容详细,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弄虚作假和明晰生口价格。因生口的来源少以及国家对人口控制的加强,故政府出卖生口数量也不多。后一种文书显示出政府对民间的生口买卖活动要收取百分之十的交易税。孙吴早期的生口主要来源于"部伍夷民"的官方行动,他们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简 生口 估税
下载PDF
再谈“生口”与“牲口”的语义结构 被引量:1
3
作者 田启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3-58,共6页
"生口"即"活口",其本义就是"能提供情报的俘虏"。语义上,"生口"与"生人"不同,也并非由"活人"引申而来。"牲口"是一个物名语素加上一个表状语素构成的"名名... "生口"即"活口",其本义就是"能提供情报的俘虏"。语义上,"生口"与"生人"不同,也并非由"活人"引申而来。"牲口"是一个物名语素加上一个表状语素构成的"名名"式偏正复合词。"牲口"的词义跟限定语素"牲"相同,中心语素"口"则表示该词在语义上"被役使、喂养和群体性"的性状。从语源上看,由于"生口"和"牲口"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和地位的相似性,受"人口""生口""民口""丁口"等词语的类化,"牲"在词汇双音化背景下,变为"牲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口 牲口 语义结构
下载PDF
“生口”补释
4
作者 张春雷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2-23,共12页
“生口”一词,史书习见,学界对其多有讨论,莫衷一是。“生口”本义为“活人”,根据“生口”的来源和去向,其并不单纯指“俘虏”“奴隶”,而是对来源于战争掠夺、暴力抓捕、诱拐、进献,失去户籍且未被固定在私家户籍下,可以被拥有者自由... “生口”一词,史书习见,学界对其多有讨论,莫衷一是。“生口”本义为“活人”,根据“生口”的来源和去向,其并不单纯指“俘虏”“奴隶”,而是对来源于战争掠夺、暴力抓捕、诱拐、进献,失去户籍且未被固定在私家户籍下,可以被拥有者自由买卖或赠与他人的这一类活人的统称,属于偏正式复合词。由于“生口”多来源于战争,故其有“战俘”义;因为“生口”去向多为奴婢,故其又有“奴仆”义和“奴隶”义。“生口”不仅可以指称“活人”,而且可以指称“活的牲畜”,其表“牲畜”义的始见时代应在东汉末到南朝梁之间。表“牲畜”义的“牲口”出现在明代,或因“牲口”“生口”同音相混,而“牲”本身就可以指“牲畜”。随着时间的推移,“牲口”逐渐取代了“生口”,而“生口”的“战俘”义和“奴隶”义则一直沿用到清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口 构词方式 牲口 词源
下载PDF
闻声识人:“声口”与明清小说伦理脸谱的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陶昕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3年第1期189-210,共22页
“声口”是明清小说评点中常见的范畴,用于“闻声识人”——透视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品质、揭示或构建人物脸谱。其中类型化的伦理脸谱较个性化的性格脸谱更受关注,也更具代表性。就源流与谱系而言,“声口”源于明代市井话语,经明代通俗小... “声口”是明清小说评点中常见的范畴,用于“闻声识人”——透视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品质、揭示或构建人物脸谱。其中类型化的伦理脸谱较个性化的性格脸谱更受关注,也更具代表性。就源流与谱系而言,“声口”源于明代市井话语,经明代通俗小说引入文学创作,又滋以明清诗话的雅化与案头化,最终奠定了“闻声识人”的先决条件,并形成了“身份+声口”的基本表达范式。在功能与形态上,“声口”以伦理干预为意图,以揭示或类比人物身份为主要形式。针对不同题材及叙事模式,伦理脸谱的构建形态呈现出显、隐的差异。在美学本质上,“声口”展现了古代小说的伦理取向及相应策略,投射出古代文论话语求诸感官经验的主观性、形象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口 明清小说 伦理脸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