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构法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程雪松 徐连坤 +4 位作者 耿佳 李晓凡 宋彦杰 逯建栋 王书雄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为研究盾构法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区域的薄弱位置,探究主隧道管片材料、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是否注浆改良土体和冻结管环数等因素对局部冻结的影响,依托天津地铁10号线某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加固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对局部冻结温... 为研究盾构法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区域的薄弱位置,探究主隧道管片材料、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是否注浆改良土体和冻结管环数等因素对局部冻结的影响,依托天津地铁10号线某联络通道T接头局部冻结加固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对局部冻结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沿洞门处的土体,联络通道顶底部冻结效果差于联络通道侧面;主隧道钢管片向主隧道底部比向顶部延伸的更长,因而联络通道底半环冻结效果略差于顶半环。2)影响局部冻结时间的主要因素为主隧道管片材料和洞门间隙注浆体的热导率。3)主隧道部分采用钢管片工况,钢管片起到通道壁后远近土体导热“桥梁”的作用;当洞门间隙注浆体的热导率较低(如0.93 W/(m·K))时,注浆体不能及时地向主隧道钢管片输送冷量,联络通道壁后近处土体中大量冻结冷量沿钢管片传递至远处土体,使通道壁后较近处土体温度较高,因而比主隧道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工况冻结时间长。4)随着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的增大,其向主隧道管片输送冷量的效率得到提升,主隧道附近土体的冻结效果得到改善,冻结时长有所缩短;间隙注浆体热导率由0.93 W/(m·K)提升至1.8 W/(m·K)时,可以将主隧道部分采用钢管片工况冻结时间由17 d缩短至12 d,所需冻结时长相比主隧道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工况反而缩短1 d,即主隧道部分采用钢管片工况的冻结时间对洞门间隙注浆体热导率的改变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冻结 盾构法联络通道 T接头 温度场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氢影响下纳米晶体晶界滑移和晶界三叉点裂纹形核模型
2
作者 赵可可 朱云蝶 +1 位作者 张吉鼎 江晓禹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75-885,共11页
在远场均匀拉伸载荷下,裂纹尖端会产生应力集中,与裂纹尖端相邻的晶界会承受较大的切应力,此切应力会导致晶界滑移.该文研究了氢和纳米晶界滑移对晶界裂纹形核、临界应力强度因子以及屏蔽效应的影响.应用连续分布位错方法给出了模型的... 在远场均匀拉伸载荷下,裂纹尖端会产生应力集中,与裂纹尖端相邻的晶界会承受较大的切应力,此切应力会导致晶界滑移.该文研究了氢和纳米晶界滑移对晶界裂纹形核、临界应力强度因子以及屏蔽效应的影响.应用连续分布位错方法给出了模型的理论解.结果表明:由于位错在晶界三叉点和滑移带尖端处的塞积,楔形裂纹会优先沿着晶界三叉点DC方向和晶界BD向上萌生,而且氢会使得裂纹萌生的总能量降低,氢浓度每增加1%,萌生最稳定裂纹的总能量大约降低1.86%.虽然晶界滑移会使得裂纹尖端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和屏蔽效应增大,但是氢使得临界应力强度因子降低.最后根据弱键理论,研究了氢对表面能的影响,氢浓度每增加1%,表面能降低5%.这一理论工作提供了氢和晶界滑移对材料微观断裂力学的新信息,有助于解释金属断裂的微观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界滑移 晶界三叉点 裂纹 临界应力强度因子 屏蔽效应
下载PDF
长距离盾构隧道掘进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伟 钱勇进 +4 位作者 王璐 方忠强 陆凯君 魏斌 孟立夫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9,共12页
对盾构隧道工程区间施工距离变化的现状进行梳理,基于4个典型的长距离盾构隧道工程实例,对盾构隧道长距离掘进中出现的刀盘刀具磨损、盾尾密封系统失效、管路磨损、复杂地层盾构开舱、地下对接等问题以及其主要技术原理、技术流程、适... 对盾构隧道工程区间施工距离变化的现状进行梳理,基于4个典型的长距离盾构隧道工程实例,对盾构隧道长距离掘进中出现的刀盘刀具磨损、盾尾密封系统失效、管路磨损、复杂地层盾构开舱、地下对接等问题以及其主要技术原理、技术流程、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我国智能化快速施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长距离掘进 刀具更换 盾尾密封修复 地层加固 开挖面稳定 盾构机对接
下载PDF
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模型试验(Ⅰ)——冻结过程中地层冻结温度场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4
作者 石荣剑 岳丰田 +1 位作者 张勇 陆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8-376,共9页
针对软土地层中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施工边界条件复杂、形成冻结壁体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的特点,以上海地区某盾构对接冻结加固工程为原型,按照相似理论设计进行了冻结加固模型试验,分析了冻结过程中地层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获得以下结论:... 针对软土地层中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施工边界条件复杂、形成冻结壁体积小且形状不规则的特点,以上海地区某盾构对接冻结加固工程为原型,按照相似理论设计进行了冻结加固模型试验,分析了冻结过程中地层温度场的分布规律,获得以下结论:在盾构壳体内表面保温的条件下,冻结管内部冻土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冻结管外部的1.5倍左右;冻结28 h后,冻结管内部冻结壁的温度分布基本稳定,盾构壳体与土体交接面的温度均处于-20℃左右,内部冻结壁的平均温度约为外部的1.9倍。在同圈冻结管的叠加作用下,冻结过程中冻结壁主面和界面的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仅在冻结初期有少许差别。在外圈冻结管的低温屏蔽作用下,内圈冻结管对外部土体基本不发挥冻结作用,在不同冻结管排间距及多根冻结管交叉冻结的情况下,冻结管外部的冻土扩展规律基本相同,仅两排冻结管之间的土体温度分布存在差别。研究结果表明,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形成的冻结壁形状与外圈冻结管的布置形式相似,形成的冻结壁厚度及平均温度在冻结28 h后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 冻结壁 温度场 盾构对接 模型试验
下载PDF
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模型试验(Ⅱ)——冻结过程中地层的冻胀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石荣剑 陈斌 +2 位作者 岳丰田 张勇 陆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639-2646,共8页
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过程中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冻结体,产生的冻胀效应会引起上部地层产生不均匀冻胀变形。为了获得冻结过程中冻胀效应对上部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以上海地区软土地层中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工程为原型,按照相似理论,设计进行... 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加固过程中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冻结体,产生的冻胀效应会引起上部地层产生不均匀冻胀变形。为了获得冻结过程中冻胀效应对上部地层变形的影响规律,以上海地区软土地层中盾构地中对接冻结工程为原型,按照相似理论,设计进行了盾构对接位置地层冻结加固的模型试验,获得了如下结论:冻结过程中,冻胀引起上部地层的变形量随着冻结壁厚度的增长而线性增大,当冻结壁发展超过测点位置后,相应位置的地层变形不再变化。冻结产生的冻胀力对上部地层有压缩作用,随着地层内测点埋深的增加,地层变形量和地层平均应变都逐渐增大。当冻胀力超过土层的黏聚力后,上部土层的滑动使地层平均应变不再增加,地层不再被压缩,下部地层的变形会直接传递到上部地层。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冻结加固体上部地层变形量的主要因素是冻结壁的厚度,次要因素是地层的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 冻胀效应 盾构对接 地层压缩 模型试验
下载PDF
琼州海峡隧道盾构对接冻土帷幕受力状态力学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胡向东 王金泰 曹明亮 《隧道建设》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对冻结法在盾构对接施工地层加固中所形成的冻土帷幕的应力状态和变形进行分析与安全评价,分别探讨单排管与双排管2种不同冻结方案的情况。对于盾构对接施工中刀盘拆除情况进行了模拟,分别选取圆周方向上一次性拆... 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对冻结法在盾构对接施工地层加固中所形成的冻土帷幕的应力状态和变形进行分析与安全评价,分别探讨单排管与双排管2种不同冻结方案的情况。对于盾构对接施工中刀盘拆除情况进行了模拟,分别选取圆周方向上一次性拆除不同长度的刀盘,研究其对冻土帷幕应力强度、径向变形和主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冻结法加固盾构对接是可行的;双排管冻结方案相比单排管冻结方案,安全性上有很大提高;圆周方向一次性拆除刀盘的长度对冻土帷幕的各个指标影响较大。利用计算结果,可为盾构对接施工时冻结法地层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州海峡 海底隧道 地层加固 冻结法 盾构对接 冻土帷幕 力学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主线隧道与引道隧道交叉接点扩幅技术
7
作者 马春燕 《施工技术》 CAS 2018年第9期49-53,共5页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隧道建设逐渐增多,如何合理地设计、施工隧道匝道显得尤为重要。以日本隧道为例,介绍盾构主线隧道与引道隧道交叉接点的扩幅技术。日本的盾构隧道分合流区域的扩幅采用矿山法施工,就新奥法是否适合此工程进行了详细...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隧道建设逐渐增多,如何合理地设计、施工隧道匝道显得尤为重要。以日本隧道为例,介绍盾构主线隧道与引道隧道交叉接点的扩幅技术。日本的盾构隧道分合流区域的扩幅采用矿山法施工,就新奥法是否适合此工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盾构 交叉接点 扩幅 新奥法 设计 施工
下载PDF
LCoS芯片p-n结光生电流理论分析
8
作者 欧毅 李大勇 刘明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8,共5页
LCoS中像素有源驱动电路受到光照后会在p-n结上产生光生漏电流,而光生漏电流的产生会引起LCoS的图像对比度退化,直接影响其成像质量。从光学和半导体器件物理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光生漏电流的产生机理,指出了影响漏电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LCoS中像素有源驱动电路受到光照后会在p-n结上产生光生漏电流,而光生漏电流的产生会引起LCoS的图像对比度退化,直接影响其成像质量。从光学和半导体器件物理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光生漏电流的产生机理,指出了影响漏电流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入射光功率和挡光层的厚度。以Al膜作为挡光层材料,实际测量了不同厚度Al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反射率,并在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了不同情况下的光生电流的大小。当Al膜厚度为50nm时,光生电流最大仅为5.15×10-10A,可以抑制光生漏电流的产生,满足了LCoS的实际使用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OS P-N结 光生漏电流 挡光层
下载PDF
水下盾构对接拆机后管片应力松弛控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耿哲 袁大军 王滕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55-161,共7页
盾构对接技术凭借其"相向掘进、地中对接、洞内解体"等技术特点,在水下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愈加频繁,由于技术尚不完善,盾构拆机导致的掌子面失稳和管片衬砌应力松弛等问题亟待解决。依托某海底隧道工程,针对盾构地中对接管... 盾构对接技术凭借其"相向掘进、地中对接、洞内解体"等技术特点,在水下盾构隧道施工中的应用愈加频繁,由于技术尚不完善,盾构拆机导致的掌子面失稳和管片衬砌应力松弛等问题亟待解决。依托某海底隧道工程,针对盾构地中对接管片槽钢加固技术展开研究,建立了管片衬砌壳-连接器模型,通过在环间预留间隙实现了管片环缝的模拟,计算了管片环之间的连接强度,能够详细模拟不同荷载下的环缝张开量。以环缝张开量为判断标准,对比分析了加固范围、槽钢数量和槽钢型号等因素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固环数的增多,最大轴向位移和环缝张开量均呈现先减下后增加的趋势;随着槽钢的数量增多、型号变大,最大轴向位移和环缝张开量逐渐减小,减小趋势逐渐放缓,离盾尾较远的管片环加固效果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对接 应力松弛 槽钢加固 环缝张开量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底盾构隧道结构端部效应及抗减震措施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凯 卢艺静 +2 位作者 王彦臻 李兆焱 陈国兴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33-42,共10页
海底盾构隧道-竖井连接部位的刚度突变会使隧道结构受到差异位移的作用,形成复杂的空间效应,即隧道结构的端部效应。考虑海床土体的动力非线性特性、盾构隧道管环间纵向螺栓连接以及盾构隧道-竖井柔性接头等因素,建立了苏埃海底隧道工... 海底盾构隧道-竖井连接部位的刚度突变会使隧道结构受到差异位移的作用,形成复杂的空间效应,即隧道结构的端部效应。考虑海床土体的动力非线性特性、盾构隧道管环间纵向螺栓连接以及盾构隧道-竖井柔性接头等因素,建立了苏埃海底隧道工程盾构隧道-竖井连接区段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海底盾构隧道结构端部效应及抗减震措施。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盾构隧道-竖井节点环缝张开量约为常规隧道段的2~5倍,端部效应影响范围约为1.5D(D为隧道直径),隧道结构端部效应随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呈非线性增大趋势,低频发育的Darfield波作用比中高频发育的Iwate波作用时引起更大的环缝张开量。盾构隧道端部效应影响范围与盾构隧道-竖井节点自身结构特性相关,受地震波类型及幅值影响较小。增加盾构隧道-竖井节点环缝连接螺栓数量可以有效降低盾构隧道端部环缝张开量,却加剧竖井端墙和盾构隧道结构的地震损伤。增设盾构隧道-竖井柔性连接可将地震波传播引起的结构变形诱导至预设的柔性接头上,减轻盾构隧道端部地震损伤的同时牺牲的是柔性接头处抗震安全性,柔性接头设计能满足预期的地震变形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盾构隧道 隧道-竖井节点 端部效应 抗减震措施 地震响应
下载PDF
A Unified Model of Neoarchean-Proterozoic Convergence and Rifting of Indian Cratons: Geophysical Constraints 被引量:1
11
作者 Dinesh Chandra Mish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年第4期610-630,共21页
Neoarchean and Proterozoic sutures and collision zon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Indian Peninsular Shield based on high seismic velocity;gravity highs and high conductivity in the upper crust due to thrusting while sub- d... Neoarchean and Proterozoic sutures and collision zon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Indian Peninsular Shield based on high seismic velocity;gravity highs and high conductivity in the upper crust due to thrusting while sub- ducted side are demarcated based on geophysical signatures of crustal thickening and back arc type basins. Some of them appear to form triple junctions. The Bouguer anomaly map of the south Indian shield when transformed to apparent density map through harmonic inversion, provided high density linear zones coin- ciding with the shear zone and the transition zone-the Moyar Bhavani Shear Zone (MBSZ) between the Eastern Dharwar Craton (EDC) and the Western Dharwar Craton (WDC) and the Dharwar cratons and the Southern Granulite Terrain (SGT), respectively. It is supported by high seismic velocity and high conductiv- ity suggesting them to be caused by high grade granulite rocks related to 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 su- tures and collision zones. These investigations also suggest thick crust (~40 - 50 km) under the WDC and the SGT forming crustal root of 50 - 52 km in the south western part and thin crust of 31 - 32 km under the EDC indicating direction of convergence and subduction as E-W and N-S between the EDC and the WDC and Dharwar cratons and the SGT, respectively. It gave rise to contemporary lower crustal granulite rock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GT and Cauvery shear zone (CSZ) as collision related central core complex of various deep seated intrusive rocks of Paleo-Mesoproterozoic period. The second case belonging to Meso-proterozoic period is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Bundelkhand craton and the Bhandara-Bastar craton (BBC) and the Dharwar craton (DC) in Central India along the Satpura Mobile Belt (SMB) and the BBC and the DC along the Godavari Proterozoic Belt due to N-S and NE-SW convergences, respectively. This process has given rise to lower crustal granulite rocks of high density, high velocity and high conductivity along the SMB and the GPB. An upper mantle conductor delineated south of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SMB under Dec- can Volcanic Province and a regional gravity gradient almost sub parallel to it indicate an interface with flu- ids separating rock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that appears to demarcate the trace of the Proterozoic subduction and suture related to the SMB collision zone during Mesoproterozoic period. High reflectivity of the lower crust along seismic profiles across the SMB indicate an extensional phase prior to this convergence. The SMB is connected to the Aravalli Delhi Mobile Belt (ADMB) in the western part that is another collision zone of Meso-proterozoic period, forming an arcuate shaped collision zone between the Bundelkhand craton and Rajasthan block with E-W convergence. There are indications of a prior phase of convergence during Paleo-Proterozoic period followed by rifting during Paleo-Meso-proterozoic period (~1.9 - 1.6 Ga) along the SMB, the ADMB and the GPB that gave rise to large scale contemporary intrusive in these sections. The contemporary Mahakoshal-Bijawar and Pakhal group of rocks of Paleo Proterozoic period (~1.9 - 1.6 Ga) were deposited over the rifted platform of the Bundelkhand craton along the SMB and cratons along the GPB,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extensional phase as suggested above based on high reflectivity of the lower crust. It is followed by deposition of the Vindhyan sediments of Meso-Neoproterozoic period (~1.6 - 0.7 Ga) along the SMB and the ADMB as foreland basins during Meso-Neoproterozoic convergence. Simultaneous N-S and E-W directed convergences in the two cases, viz., the SMB and the ADMB that are connected forming an arcuate shaped collision zone suggest NE-SW directed primary stress direction similar to the GPB that is supported by NW-SE oriented large lineaments in Bundelkhand craton and Peninsular shield. The Eastern Ghat Mobile Belt (EGMB) also shows signatures of E-W or NE-SW directed Mesoproterozoic (~1.5 - 1.0 Ga) convergence with East Antarctica. This convergence was preceded by Paleo-Mesoproterozoic rifting (~1.9 - 1.6 Ga) that gave rise to contemporary activities of the EGMB and large scale volcanic activity that formed several basins west of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shield CONVERGENCE Collision Triple junction and Gravity Anomaly
下载PDF
盾构机接线盒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春宝 《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 2019年第10期149-149,152,共2页
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盾构机的接线盒。在接线盒本体上安装航空插座,连接到接线盒的多芯控制电缆安装航空插头;多芯控制电缆与接线盒采用快速连接方式,提高了盾构机拆装机效率,有效避免在安装盾构机时出现接错线情况。
关键词 盾构机 接线盒 航空插座 航空插头
下载PDF
土压平衡盾构土舱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改进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桂丽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642-646,共5页
为提前防治和处理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中刀盘结泥饼情况,减少人工带压进舱清理泥饼产生的一系列施工风险,减少盾构停机带来的经济损失,结合摄像技术、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机械结构设计和液压原理,自主设计了一款土舱可视化系统,通过工厂和... 为提前防治和处理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中刀盘结泥饼情况,减少人工带压进舱清理泥饼产生的一系列施工风险,减少盾构停机带来的经济损失,结合摄像技术、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机械结构设计和液压原理,自主设计了一款土舱可视化系统,通过工厂和现场试验,发现土舱内的水土压力、泥沙及黑暗环境等不利因素导致该系统无法使用,通过针对性设计与改进,提升了该系统的防水土压力、防泥沙覆盖及散热等性能,能更好地适应土舱内的恶劣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盾构 土舱可视化 泥饼 视镜冲洗 补光灯结温 喷咀堵塞
下载PDF
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振动台试验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禹海涛 张敬华 +1 位作者 袁勇 季倩倩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3-192,共10页
为研究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地震响应特征,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该试验几何相似比为1∶60,盾构隧道模型材料为聚乙烯,工作井模型采用尼龙材质进行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土采用砂与锯末按1∶2.5质量比混合配置;模型箱尺寸为10.0m×4.5m&... 为研究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地震响应特征,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该试验几何相似比为1∶60,盾构隧道模型材料为聚乙烯,工作井模型采用尼龙材质进行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土采用砂与锯末按1∶2.5质量比混合配置;模型箱尺寸为10.0m×4.5m×1.5m的刚性箱。盾构隧道模型由衬砌环模型拼装而成,衬砌环模型纵向切槽模拟纵缝对管片横向刚度的弱化;通过环间卡扣式连接键模拟纵向螺栓,通过旋转模型拼装角度模拟管片错缝拼装。首先进行自由场模型试验,考虑不同地震动输入,得到模型土加速度响应;其次开展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振动台模型试验,考虑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不同地震动类型,得到隧道模型环缝张开量、加速度响应、环向应变等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箱结构设计合理,边界条件满足要求,试验数据可靠;工作井模型和盾构隧道模型加速度响应频率成分相同,均受模型土控制,两者差异主要为加速度响应幅值不同;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环缝张开量明显大于远离该节点的常规区段,前者为后者的1.6~4.5倍;地震动输入方向会导致区间段隧道模型环缝张开量明显变化,但对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环缝张开量无显著影响;地震作用下盾构隧道-工作井节点会使工作井模型产生较大环向应变,但不会造成节点处盾构隧道模型环向变形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工作井节点 振动台试验 地震响应
原文传递
“三结合点”对绝缘子沿面冲击闪络电压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仓 陈志强 +3 位作者 石秀刚 申萌 刘峥嵘 辛以波 《电瓷避雷器》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7-201,共5页
在气体间隙引入固体绝缘介质的组合绝缘结构中,电极-气体-固体介质"三结合点"周边发生的电场畸变,在较低电压下就会发生电极边缘气隙中的局部气体电离,引起沿固体介质表面的沿面闪络,降低气隙放电电压。采用外屏蔽槽结构的电... 在气体间隙引入固体绝缘介质的组合绝缘结构中,电极-气体-固体介质"三结合点"周边发生的电场畸变,在较低电压下就会发生电极边缘气隙中的局部气体电离,引起沿固体介质表面的沿面闪络,降低气隙放电电压。采用外屏蔽槽结构的电极,能够降低"三结合点"电场强度,减少沿面闪络发生概率,有效提升间隙放电电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结合点 屏蔽槽 沿面闪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