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现代中国儒学地位与社会转型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宗贤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9,共9页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沿存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自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社会政治的变迁而退居边缘。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又重新复苏,不仅回到学术界、理论界,而且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目光。由此...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沿存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自近代,由于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及社会政治的变迁而退居边缘。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又重新复苏,不仅回到学术界、理论界,而且吸引着众多国家的学者和社会人士的目光。由此,儒学在当代中国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问题也愈加显得重要起来,诚然,这个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实践层面的问题。但作为学者,从理性的角度回顾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地位的变迁,参照东亚模式各国社会转型与儒学转型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增强自觉的文化意识大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复苏 社会转型 现代化 启示
下载PDF
新春秋学“臆断”《春秋》与中唐经学诠释范型的转换
2
作者 李丽琴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15-135,共21页
作为一种新的经学诠释范例,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新春秋学在诠释体例、诠释原则及对经学的理解形式等方面均与此前的经学诠释有所不同。在此意义上,新春秋学新释《春秋》的诠释学活动成为中唐经学诠释范型转换的一个转捩点。但新春秋学沿... 作为一种新的经学诠释范例,啖助、赵匡和陆淳的新春秋学在诠释体例、诠释原则及对经学的理解形式等方面均与此前的经学诠释有所不同。在此意义上,新春秋学新释《春秋》的诠释学活动成为中唐经学诠释范型转换的一个转捩点。但新春秋学沿循圣人心意探抉《春秋》大义的诠释学理解也同时面临“臆断”和“穿凿”的批评。在此,透过经学诠释学的视域,所谓新春秋学的“臆断之弊”,是对解释者在自己时代的特殊历史视域中代圣人立言并从而预先假定圣人意图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质疑;而新春秋学新解《春秋》的所谓“臆断”和“穿凿”之嫌,仍然受制于他们自身所属的《春秋》文本的传统理解的“效果历史”的影响。对《春秋》文本真理和规范权威的必然性的确定,以及以《春秋》三传的诠释传统脉络为解释基础的限制,使得新春秋学诠释学理解的可能任意性受到限制而不至于“穿凿”《春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春秋学 经学诠释学 范型转换 理解形式 意图的理解 效果历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