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Short Time Heavy Rain in Yulin, China
1
作者 Yiqing Xiao Qiyuan Hu +1 位作者 Pingyun Li Jing Yao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3年第9期165-175,共11页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 reanalysis data, automatic observation data, FY-2E satellite data and Doppler radar data are used to analyze a short-time local heavy rain in Yulin city, Shaanxi, Chi...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 reanalysis data, automatic observation data, FY-2E satellite data and Doppler radar data are used to analyze a short-time local heavy rain in Yulin city, Shaanxi, China on August 7, 2018.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occurred in peripheral subtropical high over west pacific, being caused by short wave disturbance, and surface convergence lines with positive pressure variation are corresponding to areas of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The degree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cold pool caused by thunderstorm may decide the intensity of a short-time rainfall, and local top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treme precipitation. Local water vapour accumulation and water vapour flux convergenc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layers support adequate moisture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Moving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esocale convective cloud are in a line to develop the train effect, leading to local short-time heavy rain in Yulin city, Shaanxi,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rt-time Rain storm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Train Effect
下载PDF
基于多模型平差接力的长时序风暴增水预测方法
2
作者 杨彬 艾波 +2 位作者 商杰 刘清容 于梦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4,共13页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来风暴增水时,预测精度会随预测时序的延伸不断降低。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神经网络模型,以风速、风向、气压和前时序的风暴增水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利用多个模型接力预测风暴增水时间序列,减小... 利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未来风暴增水时,预测精度会随预测时序的延伸不断降低。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神经网络模型,以风速、风向、气压和前时序的风暴增水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利用多个模型接力预测风暴增水时间序列,减小误差随模型的迭代累积,建立基于多模型平差接力的长时序风暴增水预测方法。对比不同地点和不同台风下的风暴增水预测分析结果,模型在渤黄海北部区域每月的均方根误差为4~7 cm,在黄海中部区域可控制在10 cm以内,能够较准确预测未来24 h的风暴增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增水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时间序列预测 多模型平差接力
下载PDF
相似环流背景下海南两次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对比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符式红 王秀明 俞小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2-754,共13页
2016年6月5日和6日海南岛处在类似的环流背景下,5日海南出现了大范围8级以上阵风且伴有EF2级龙卷,而次日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为了研究两日产生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基于常规地面-高空观测、海南逐10 min的地面加密观测、海口多普勒... 2016年6月5日和6日海南岛处在类似的环流背景下,5日海南出现了大范围8级以上阵风且伴有EF2级龙卷,而次日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为了研究两日产生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原因,基于常规地面-高空观测、海南逐10 min的地面加密观测、海口多普勒雷达观测、NCEP-GFS 0.5°×0.5°分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5日整层大气相对较干(可降水量为49 mm)且中层干层尤为清晰(700—500 hPa平均相对湿度41%),925—7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为7.25℃/km,有利于产生强下沉气流及冷池形成,从而产生雷暴大风天气,而6日气层高湿,可降水量为60 mm,环境风弱,风暴移速慢,有利于产生强降水;(2)两日均属于弱的环境背景气流下的对流,相对而言,5日0—3 km风垂直切变均较6日大,有利于形成飑线;(3)结构分析表明5日对流风暴伴有较强阵风出流,较强的风垂直切变加之多个单体阵风出流合并抬升下,产生了持续1.5 h的飑线,并出现了弓形回波,而6日为低质心一般单体且阵风出流相对弱,尽管多个单体合并成了准线性的风暴,其持续时间亦与一般单体生命史相当;(4)5日对流抑制能量相对较大,需较强的地面辐合抬升和午后强烈升温触发雷暴,雷暴触发后强烈发展;6日对流抑制能量近乎为0,弱的海风锋辐合及热力作用均触发对流;(5)此次龙卷过程的风垂直切变与典型超级单体龙卷差异显著,产生龙卷的低层中气旋出现时间与龙卷发生时间仅差3 min,故提前预警龙卷的可能性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风暴阵风出流 风暴结构
下载PDF
广西金秀县“2013-07-14”重大漂流灾害事件的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明策 黎惠金 +3 位作者 李向红 李江南 梁维亮 翟丽萍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9-499,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中小尺度自动站监测网、雷达遥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于2013-07-14发生的广西金秀县漂流灾害事件的气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金秀县天堂谷漂流灾难是由一个小尺度的脉冲对流单体风暴在发... 利用常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中小尺度自动站监测网、雷达遥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于2013-07-14发生的广西金秀县漂流灾害事件的气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金秀县天堂谷漂流灾难是由一个小尺度的脉冲对流单体风暴在发展强盛过程中,产生的短时强降水所引发,脉冲对流单体风暴在雷达速度剖面图上具有低层经向辐合和高层辐散出流的特征,回波高度超过10 km,但上升气流未出现倾斜,强回波中心主要位于3~6 km 的暖层云中,是典型的强降水风暴类型特征;脉冲对流单体风暴处在台风槽尾部的高温高湿大气环境条件下,边界层强辐合线是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强迫机制;雷达反演的降水量能够较精确地反映无雨量监测站流域的雨强,反演的平均面雨量超过30 mm/h,为禁止漂流的危险等级。雷达估测产品的应用能为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监测预警提供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观测资料 脉冲风暴 短时强降水 漂流事故 气象特征
下载PDF
武汉地区4次低质心类短时强降水对流风暴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孝慈 李双君 孟英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33-646,共14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和逐5 min观测资料、长江中游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SWAN拼图产品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武汉地区4次低质心类短时强降水对流风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诱发的对流系统特征不同,低层暖强迫造成的斜... 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和逐5 min观测资料、长江中游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SWAN拼图产品及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武汉地区4次低质心类短时强降水对流风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天气背景诱发的对流系统特征不同,低层暖强迫造成的斜压不稳定背景下,环境条件高能高湿,雷暴冷池的积累有利于稳定性降水前沿触发线状强对流;斜压锋生天气背景下,冷暖剧烈交汇使得大气斜压性显著增强,地面多有中尺度气旋波发展,锋区冷区稳定性降水中多伴随短时强降水,而暖区能量、湿度条件更好,易诱发短时强降水等分散性强对流;准正压天气背景下,大气斜压性弱,环境高能高湿,多由近地面层流场强迫和局地热力差异触发剧烈的热对流活动。从对流风暴雷达回波特征和降水特征来看,TS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移速较快,短时强降水范围小;准静止类表现为带状走向的大范围层状云回波稳定维持,中间伴有多个积云对流生消迭代,每一阶段降水增强都与新生对流单体途经武汉站点相对应;组织合并类在回波合并时,意味着短时强降水的发展增强,合并后的回波形态和走向影响着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不同的环境背景、触发诱因和组织形态下,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锋面特征和对流触发位置的不同导致温度变化特征差异。地面中尺度系统对于MCS的触发、组织发展有重要作用,其生消演变相对于MCS在时间上通常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关注地面辐合线、温度锋区等地面中尺度系统,对于预判MCS的触发、组织形态的演变等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形势配置 对流风暴 地面辐合线 地面中尺度系统
下载PDF
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曾勇 杨莲梅 《干旱气象》 2017年第3期475-484,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3—26日南疆西部一次暴雨强对流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由带状分布向双体型调整、中亚低涡形成后发展移入南疆是此次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强对流发生前各种对流参数变化明显,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垂直风切变、0℃层和-20℃层高度适宜,这些均有利于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2)除中亚低涡自身携带水汽外,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南海水汽输送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尤其是中低层的东南风急流辐合为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辐合的动力条件;(3)23日短时大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由生命史达7 h、最低TBB达-36℃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相继造成,其中,造成短时大冰雹的中-β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60 d BZ)高度达4 km、50 d BZ回波高度达-20℃层高度,而短时强降水由断裂弓形回波、飑线型弓形回波下的中-β尺度对流风暴造成;25日短时强降水由层积混合云中2个最低TBB达-44℃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快速移过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冰雹 水汽输送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型弓形回波
下载PDF
望谟近5a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芬 徐啟元 李腹广 《贵州气象》 2016年第3期31-36,共6页
该文利用望谟县站逐小时降水量、MICAPS资料,对近5 a(2010—2014年)望谟短时强降水特征及暴雨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 a望谟16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春季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强明显小于夏季;短时强降水逐月变化呈现明显的单... 该文利用望谟县站逐小时降水量、MICAPS资料,对近5 a(2010—2014年)望谟短时强降水特征及暴雨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 a望谟16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春季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强明显小于夏季;短时强降水逐月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型结构,6月是短时强降水最频繁发生的月份;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三峰型结构,夜间是强降水集中发生时间,09—20时是强降水不发生时段。2高空槽和切变线是影响望谟暴雨的主要系统;地面上的系统多为辐合线、冷锋或静止锋;冷空气的入侵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及秋季;低空急流的建立多出现在盛夏;南支槽影响望谟暴雨的时间主要为5月。3夏季暴雨的比湿条件及水汽通量好于春末,但是水汽辐合的强度没有春末强,秋季暴雨的比湿条件及水汽通量条件更差,但是850 h Pa的水汽通量散度较好;秋季及春末暴雨发生时上升运动更为剧烈;春末和夏季大气层结最为不稳定。4对流云系主要源地位于贵州西部—云南东部富源、罗平一线,有7次对流云系的源地为六盘水,3次为毕节,3次为黔西南州内;云系的移动路径基本为东南路径或偏南路径;有6次为典型MCS,4次为分散对流云系;16次过程中有10次有其它对流云系的合并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暴雨 望谟
下载PDF
南疆西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5
8
作者 曾勇 杨莲梅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410-421,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FY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EC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8月30日(简称"8.30")和9月8日(简称"9.08")南疆西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FY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NECP、EC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2014年8月30日(简称"8.30")和9月8日(简称"9.08")南疆西部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8.30"过程发生在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内,"9.08"过程出现在低涡底部平直西风带内,两次过程中地面和低空中尺度辐合线均是短时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造成短时强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迅速、移动快,两次短时强降水分别产生在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发展过程中范围最大时。两次过程在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流风暴质心高度明显不同,"8.30"过程影响系统为高质心γ中尺度超级单体,最强回波高度6 km,具有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旋转特征;"9.08"过程影响系统为低质心γ中尺度普通单体风暴,最强回波高度2 km,雷达径向速度上两次过程边界层辐合线对对流风暴的产生和加强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西部 短时强降水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超级单体风暴 普通单体风暴
下载PDF
龙门山脉东麓一次强风暴灾害气象特征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晓璐 范思睿 +1 位作者 汪俊 徐成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利用常规加密地面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5日傍晚发生在德阳什邡市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气象分析。风暴发生前的垂直探空资料显示出整层大气非均匀结构、中层蜂腰结构、风场整体顺滚流... 利用常规加密地面观测资料、L波段探空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5日傍晚发生在德阳什邡市的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气象分析。风暴发生前的垂直探空资料显示出整层大气非均匀结构、中层蜂腰结构、风场整体顺滚流、对流层顶超低温等特征;多普勒雷达观测显示,风暴右前侧出现V型缺口,风暴中层出现有界弱回波区,中气旋从中层向高层及低层发展等强降水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与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密度的演变特征对于冰雹云的形成与衰减、强降水的产生及地面大风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风暴 灾害 强降水超级单体 多普勒雷达 冰雹 短时强降水 中气旋 龙门山脉东麓
下载PDF
2006—2015年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芬 严小冬 +2 位作者 谷晓平 李腹广 周仕鹏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460-466,共7页
利用黔西南2006—2015年8县站5、6月逐小时降水量,对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呈现"东多北多西南少"的空间分布,发生频次最多的是望谟。20—30 mm·h^(-1)、40—50 m... 利用黔西南2006—2015年8县站5、6月逐小时降水量,对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呈现"东多北多西南少"的空间分布,发生频次最多的是望谟。20—30 mm·h^(-1)、40—50 mm·h^(-1)及大于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空间特征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发生频次最多的都是望谟,30—4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空间特征表现为"东北多西南少",发生频次最多的是晴隆;(2)近10年初夏短时强降水呈现波动,在2007年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2009—2015年维持较为平稳的态势,在2011年达到最低值;(3)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出现的主要时段在夜间,占所有短时强降水的79.1%,主要集中时段为夜间的20:00—04:00,在夜间的23:00—01:00达到峰值,白天为短时强降水的低发时段;(4)EOF第一特征向量场呈现出明显的全州一致同位相分布特征,第二特征向量场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特征,第三特征向量场表现为东北—西南反向变化特征;(5)6月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占所有初夏短时强降水累计频次的69.5%,5月占30.5%,且无论任何级别的短时强降水6月发生的比例均明显高于5月;(6)短时强降水与暴雨关系密切,空间相似系数为0.9;近10年初夏169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有125次伴有短时强降水,近10年发生的239次短时强降水中,有229次造成了暴雨天气;暴雨日数与短时强降水频次相关系数为0.64,暴雨量与当日最大小时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53,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初夏 暴雨 黔西南
下载PDF
副高控制下鹤壁局地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邢用书 陈海明 +3 位作者 陈静 赵斐苗 孙仲毅 徐朝晖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153-158,共6页
常规情况下副高控制区域多为晴好天气,2007年8月25日在副高控制下的鹤壁浚县东南部却出现了短时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控制下592 dgpm线西... 常规情况下副高控制区域多为晴好天气,2007年8月25日在副高控制下的鹤壁浚县东南部却出现了短时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高稳定控制下592 dgpm线西南侧大范围、持续性偏东南气流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副高脊线北侧高空辐散、中低层辐合的流场是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强对流产生的触发机制;700 hPa上呈SW-NE向的sθe高能舌从西南地区经河南伸向山东,且低层处于sθe>346 K的高能值区域,对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45dB z的强回波区具有一定范围和厚度、垂直方向呈塔状分布及速度图上有气旋性切变存在,会产生无冰雹的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尺度云团 强对流 物理量场 副热带高压 局地短时特大暴雨
下载PDF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环流配置及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2 位作者 张云惠 庄晓翠 黄艳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低空急流。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孤立对流单体型,其中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1%,孤立对流单体型占34.8%,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2%,且各区域对流风暴的影响比例也有一定差异。南疆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多普勒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Z max)、强回波中心顶高(D max)、回波顶高(ET)、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预警阈值小于北疆,且伊犁州最大,阿克苏最小,伊犁州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其他区域则为低质心和高质心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短时强降水 环流配置 雷达回波特征 对流风暴
下载PDF
长潭水库最大暴雨及短时暴雨计算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圣贤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1期48-51,共4页
以长潭水库流域的历史暴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长潭水库库内宁溪、白石等雨量站及临海等周边雨量或者气象站的日降雨记录资料短时降雨资料,建立了长潭水库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雨型和设计暴雨面分布雨型.认为该水库最大暴... 以长潭水库流域的历史暴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长潭水库库内宁溪、白石等雨量站及临海等周边雨量或者气象站的日降雨记录资料短时降雨资料,建立了长潭水库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雨型和设计暴雨面分布雨型.认为该水库最大暴雨和短时暴雨的推求,应充分考虑库区面雨量的权重和雨形成的气象特征,针对性地确定不同的站点,从而求出短历时的可能最大暴雨.从而为更好地比较和分析可能最大暴雨成果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潭水库 最大暴雨 短时暴雨 计算分析
下载PDF
“8.26”成都区域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对流指数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唐钱奎 鲁燕 黄先伦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518-523,共6页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以及MICAPS3.0系统软件计算的对流指数对2009年8月25~26日发生在成都的短时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度指数与此次暴雨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LI指数和IC指数在短时暴雨发生前达到最强,K指数和SI指...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以及MICAPS3.0系统软件计算的对流指数对2009年8月25~26日发生在成都的短时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度指数与此次暴雨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LI指数和IC指数在短时暴雨发生前达到最强,K指数和SI指数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强降水发生前12小时达到最强;能量指数在暴雨发生前有一个明显的突变过程,峰值与强降水开始时刻对应;SSI指数与SHR有着一致的变化趋势,在强降水发生前也具有明显的突变性,这说明短时暴雨过程是强动力作用和强热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流指数具有的这种突变性可作为预报短时暴雨的一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强对流天气 短时预报 稳定度指数 能量指数 风暴强度指数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造成的内蒙古局地沙尘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学强 董慧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6期11-19,共9页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分析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初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一次典型局地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在高空冷涡... 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分析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红外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8年初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一次典型局地沙尘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主要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由低层切变触发的强对流风暴造成,发生在强对流风暴的下沉气流中。沙尘发生时,地面气压从995.2 hPa跃升至1000.4 hPa,气温下降,风向从东北风(31°)突变为西北风(343°)。从天气形势看,在上冷下暖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外流边界的强下沉气流促使地面形成大风,为此次短时沙尘天气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局地沙尘发生前,动力、热力条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高低层的辐散辐合、较强的上升运动及干燥的中层大气和下垫面,是局地沙尘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风暴 高空冷涡 短时沙尘 PM_(10) PM_(2.5)
下载PDF
一次粤北全区性雷雨大风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16
作者 朱永兵 黄成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A01期55-57,共3页
本文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此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风波影响下的一次强的全区性雷雨大风,出现多次径向速度辐合大风核,并伴随着较大范围紫区的出现;VIL值的迅速减小预示大风的开始;在盛夏高ET... 本文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此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回波特征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风波影响下的一次强的全区性雷雨大风,出现多次径向速度辐合大风核,并伴随着较大范围紫区的出现;VIL值的迅速减小预示大风的开始;在盛夏高ET、VIL在快速移动的过程中,如遇到适合的地形极易形成大风,即使是在速度图上未显示出有低层径向辐合大风核;风暴单体指数图上也能发现有一些较为有用的特征,如VIL、最大反射率因子、风暴质心高度和风暴45dBz回波高度垂直特征的变化也预示着强对流天气过程激烈程度,期望能对其他基层台站雷雨大风预报提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短时临近预报 风暴单体指数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产品在2次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文海松 杨辉 +1 位作者 王恪 赵卓勋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0期90-94,共5页
为了提高荆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服务农业生产水平,利用2015年荆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发生于2015年5月15日和2015年6月1日的2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结果发现:(1)2次过程的雷达回波最大反射率强度均在50 d Bz以上,... 为了提高荆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服务农业生产水平,利用2015年荆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发生于2015年5月15日和2015年6月1日的2次短时强降水过程。结果发现:(1)2次过程的雷达回波最大反射率强度均在50 d Bz以上,并且比较稳定,回波移动过程中均产生了"列车效应";(2)2次过程均出现中尺度辐合,速度图上中尺度辐合区与强回波位置一致;(3)2次过程中的风暴云底高度大部分时间在2~3 km,云顶高度在12 km附近。风暴生成前期均存在明显的VIL跃增和回波顶高跃增现象,VIL跃增量分别为10、20 kg/m2,顶高跃增为3 km和9 km;(4)风暴发展阶段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分别为40~50 kg/m2和30~40 kg/m2。回波质心高度和最大反射率高度除6月1日出现下沉以外,其余大部时间2次过程回波质心高度均在4~5 km,最大反射率高度在3~6 km;(5)经过风暴追踪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推断,6月1日可能还出现下击暴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分析 短时强降水 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 跃增 风暴追踪
下载PDF
风暴相对螺旋度在龙岩前汛期单站短时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18
作者 张维 罗小金 +2 位作者 胡海洋 李剑刚 冯晋勤 《福建气象》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风暴相对螺旋度(SRH)是一个衡量环境风场具有多大沿气流方向的水平涡度及其贡献的参数,对短时暴雨的分析与预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读取雷达风廓线产品,计算分析龙岩11次暴雨过程中的风暴相对螺旋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 风暴相对螺旋度(SRH)是一个衡量环境风场具有多大沿气流方向的水平涡度及其贡献的参数,对短时暴雨的分析与预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读取雷达风廓线产品,计算分析龙岩11次暴雨过程中的风暴相对螺旋度与降水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SRH增量时间超前于强降水量增量时间,这对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垂直风廓线(vwP)产品 风暴相对螺旋度(SRH)
下载PDF
基于STARMA模型的城市暴雨积水点积水短时预测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郑姗姗 万庆 贾明元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9-957,共9页
近年来城市暴雨出现突发和多发态势,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城市降雨积水监测网的建立,获得分钟尺度的降雨和积水时序监测数据成为可能,实现了城市内涝的实时监控。但目前对监测数据的利用仍显... 近年来城市暴雨出现突发和多发态势,导致城市内涝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着城市降雨积水监测网的建立,获得分钟尺度的降雨和积水时序监测数据成为可能,实现了城市内涝的实时监控。但目前对监测数据的利用仍显不足,缺乏对其深度分析挖掘,造成监测系统"只监不控"的局面。本文基于城市降雨积水监测网的监测数据,根据积水时间相关性、降雨空间相关性以及降雨积水序列相关性,构建降雨积水的时空自相关移动平均模型(STARMA),对城市暴雨积水点积水过程进行短时预测。STARMA模型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预测、环境变量预测以及社会经济领域,特别是在时空过程机理不清楚、多因素时空变量影响的情况下效果较好。本文首次将该模型应用到降水积水过程拟合和积水短时预测上,同时在方法上改进了传统单变量的STARMA模型,建立降雨和积水双变量的STARMA模型模拟降雨积水过程。并以北京市2012年"7.21"事件降雨积水过程为研究对象,以丰北桥、花乡桥、马家楼桥和六里桥4个积水监测点为例,建立降雨积水的STARMA模型,以5 min为步长作积水5、10、15 min三步预测。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降雨积水过程中拟合效果较好,模型短时预测精度较高。该项研究能够有效地利用监测数据,提高信息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为市政防汛或交通等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积水 短时预测 时空序列 STARMA模型 时间自相关 空间相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