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ccess of three soi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n seedling survival and growth of three plant species in the Sahel of Burkina Faso(West Africa)
1
作者 Philippe Bayen Anne Mette Lykke Adjima Thiombiano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13-320,共8页
In the Sahel of Africa, where 90 % of the population depe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ir liveli- hood, a large part of the soils are structurally unstable, prone to crusting and hard setting, and have low water hol... In the Sahel of Africa, where 90 % of the population depends on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ir liveli- hood, a large part of the soils are structurally unstable, prone to crusting and hard setting, and have low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ich hamper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The effect of soi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of Acacia nilotica, Acacia tortilis and Jatropha curcas was tested in completely barren, degraded land in a Sahelian ecosystem in Burkina Faso. A total of 522 seedlings (174 plants of each plant species) were plant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combining three soil preparation techniques: half-moon, zai" and standard plantation. Survival and growth rates evaluated over 20 month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using the half-moon techniqu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techniques. Survival rates of plant species planted using half-moon technique were 62.5, 28.57 and 10.71% for A. nilotica, A. tortilis and J. curcas respec- tively, but in za'i and standard planting, seedling survival was zero. The low survival rate of J. curcas using the half-moon technique may indicate that J. curcas is unsuit- able for barren and degraded land, whereas A. nilotica and A. tortilis appear to be promising tree species for rehabil- itation of degrade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orESTATION Bare soil soil rehabilitation species selection water conservation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土石混合边坡不同种植处理下乡土植被的生态效益
2
作者 马少伟 胡慧 +5 位作者 包维楷 王子龙 杨雨 胡斌 黄龙 李芳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7-1661,共15页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取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植物群落,进行裸地播种、播种后覆盖纤维毯和添加腐殖土后播种并地表覆盖纤维毯3种不同的种植处理,揭示了不同处理下群落结构、土壤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发现,乡土灌草群落是干旱河谷适宜的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种植后第3年群落特征趋近于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年生灌草植被。纤维毯覆盖+覆土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上效果最好,群落总盖度为74%,群落总生物量为506.35 g/m^(2);生长季内,与自然恢复相比小区径流量减少了87.8%,泥沙流失量降低了92.1%。土壤改良效应在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自然恢复样地相比,各处理均提升了边坡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不同种植处理下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影响干旱河谷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道路边坡 群落模式 植被恢复 乡土物种 水土保持
下载PDF
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17
3
作者 蒋冲 王德旺 +3 位作者 罗上华 李岱青 张林波 高艳妮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为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利用In 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三江源区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为研究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状况变化及其可能成因,利用In VEST(Integrat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RUSLE(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和RWSQ(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模型模拟,结合实地观测数据,系统全面地评估2000年以来三江源区生态系统构成、质量和服务功能变化,并揭示其成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三江源区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草地退化状况轻微好转,产草量和生产力微弱增加.植被生长季水热条件的改善是促使产草量增加和草地退化态势趋缓的重要原因,同时生态工程的实施也发挥了积极作用.22005—2010年局部重点生态工程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轻微好转,但区域整体好转趋势不明显.土壤中w(有机质)明显增加,但对于土壤保持功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植被根系层的恢复却比较缓慢,降雨侵蚀力的增强加速了土壤侵蚀过程,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功能基本上没有提高.32000—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土壤湿度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水质稳定在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划定的Ⅰ~Ⅱ类.降水量和冰川/积雪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量增大,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退化导致地下水库枯水季径流调节作用增强.4生态工程实施后,生物栖息地的生境退化状况轻微改善,野生动物的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 土壤保持 植被固碳 物种保育
下载PDF
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对川渝地区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潘声旺 袁馨 +1 位作者 雷志华 胡明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654-4663,共10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生态模式。为了探讨生态恢复过程中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揭示乡土植物生活型-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偶合关系,借助3个物种配置试验,于2009年4月构建了...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生态模式。为了探讨生态恢复过程中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对边坡植被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揭示乡土植物生活型-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间的偶合关系,借助3个物种配置试验,于2009年4月构建了以草本、灌木或乔木为主体的草本型、灌木型、乔木型绿化配置及草-灌-乔混合型试验区。自建植次年(2010年)起,对试验区进行持续5a生态监测。结果表明:1)边坡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与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有关,呈现乔木型>灌木型>草-灌-乔混合型>草本型趋势;2)植被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与乡土植物生活型构成及建植年限有关:建植后第1、第2年,多样性水平呈草本型>草-灌-乔混合型>灌木型>乔木型变化趋势;自建植后第三起(2012—2014年),呈草-灌-乔混合型>草本型>灌木型>乔木型波动;3)植被的水土保持性能(径流系数、侵蚀模数)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多样性水平越高,水土保持性能越强。可见,乡土植物的生活型构成对提高边坡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性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植物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水土保持性能
下载PDF
先锋种丰富度对边坡植被群落特征及其护坡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方文 潘声旺 +4 位作者 何平 刘杨 马立辉 李军 孙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653-3662,共10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G85)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两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慈竹(Neosino calamus affinis)+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棉槐(Amorpha fruticosa)+紫羊茅...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G85)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两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慈竹(Neosino calamus affinis)+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棉槐(Amorpha fruticosa)+紫羊茅(Festuca rubra)"为基础,分别与马棘(Indigofera pseudotinctoria Mats.)、黄荆(Vitex negundo)、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芒(Miscanthus sinensis)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一定立地条件下初始绿化植物(先驱植物)的丰富度对边坡植被群落生长发育、早期演替行为及护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驱植物丰富度可直接影响边坡植被的成坪时间、生物量积累:相同建植条件(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下,先锋种种类越多,成坪时间就越短,被积累的生物量也越多;2)先锋种数量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关(R2>0.954):相同演替阶段内,先锋种越多,群落的多样性水平(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则越高;3)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护坡性能密切相关(R2>0.998):多样性水平越高,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越强,边坡内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越小。可见,在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建植条件与建植措施一致的情形下,提高初始绿化植物的物种数可有效改善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驱植物 植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生态护坡
下载PDF
渝北不同模式水源涵养林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7
6
作者 赵洋毅 王玉杰 +3 位作者 王云琦 赵占军 刘楠 陈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60-2266,共7页
以重庆缙云山8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及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 以重庆缙云山8种不同构建模式的水源涵养林及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以及用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12个指标表征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养分特征,分析了8种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以广东山胡椒(Lindera kwangtungensis)×杉木(Cunninghamia anceolata)混交林最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广东山胡椒混交林次之,马尾松×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混交林和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纯林最低。各模式林地土壤特征差异显著,以毛竹纯林土壤质量最差。在该地区针阔混交林对提高物种多样性和改良土壤作用显著,针叶林及纯林则较差。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特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模式水源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征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与土壤物理性状特征关系不显著,与养分特征关系显著。全N与全K与四个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P呈显著的正相关,特别是有机质和全N两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关系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北 水源涵养林 构建模式 物种多样性 土壤特征
下载PDF
高速公路边坡乡土灌木建植模式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妮 陈其兵 谭昌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目前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生态防护模式。以川中丘陵区遂资眉高速公路为例,以路线规划植物调查结果排序为基础,筛选出柏木、慈竹、黄荆、马桑3种乡土灌木和狗尾草、芒、艾3种乡土草本植物。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目前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生态防护模式。以川中丘陵区遂资眉高速公路为例,以路线规划植物调查结果排序为基础,筛选出柏木、慈竹、黄荆、马桑3种乡土灌木和狗尾草、芒、艾3种乡土草本植物。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配置模式和种植配比试验小区在恒定雨强(20mm/min)下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配置模式在恒定雨强下均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水土保持效益,产流时间推迟1′~4′05″,产沙量分别减少6.56~33.86g;各配置模式间恒定雨强降雨20min后产流产沙总量差异多表现为显著,黄荆+狗尾草模式产流产沙总量最低,分别为1 700ml和60.71g;马桑+艾产流产沙量最高,分别为1 920ml和84.02g。可见,在边坡条件、播种量等建植条件与建植措施一致的条件下,乡土灌木黄荆和狗尾草组合可显著提高高速公路边坡水土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边坡 乡土灌木 产流 产沙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9
8
作者 陈杰 刘文兆 +3 位作者 张勋昌 张北赢 王兵 杨玉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104,112,共9页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树种幼林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适应性。【方法】以草地为对照,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油松、沙棘、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情况、土壤水分状况及各树种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造林初期,各树种及其不同造林方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均比较差,处于水土保持功能低下阶段,土壤侵蚀的差异主要是由植被的不同覆盖度引起的,二者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当覆盖度达53%时土壤侵蚀较为轻微。草地和各树种林下0-25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大,其中以刺槐消耗土壤水分最多,其次是侧柏,油松、沙棘和草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刺槐纯林与其混交林下土壤水分的差异比较明显,而其他树种不同造林方式下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差异。各树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侧柏〉油松≈沙棘〉刺槐,油松与沙棘混交造林后两者的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提高;各树种叶片的蒸腾速率表现为刺槐≈沙棘〉油松〉侧柏,沙棘与油松或刺槐混交后,油松与刺槐的蒸腾速率均有所降低,而沙棘变化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树种的水保效益及其适应性可以发现,沙棘与油松混交可能是黄土高原沟壑区较为适宜的一种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沟壑区 造林树种 造林方式 水保效益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乔灌林地土壤水分及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4 位作者 文安邦 贺秀斌 严冬春 龙翼 鲍玉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8-193,共6页
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对该区典型流域不同林龄主要乔灌林地土壤容重、水分特征和持水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容重表现出天然灌木林<乔木林<人工灌木林<果园,且容重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即20a... 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对该区典型流域不同林龄主要乔灌林地土壤容重、水分特征和持水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容重表现出天然灌木林<乔木林<人工灌木林<果园,且容重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小,即20a>25a>30a。下层土壤容重与表层变化规律相似。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和非活性孔度变化规律相反,与土壤活性孔度和土壤孔隙比变化基本一致。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顺序为果园>刺槐>柠条>狼牙刺,50-500cm土层则是刺槐林地最小,灌木林地在50-200cm土层的变动幅度较大,200-350cm土层柠条小于狼牙刺,350-500cm土层狼牙刺则小于柠条,主要受人工林种植密度和人为干扰措施影响。苹果园经过隔坡梯田整地措施,其林下0-5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该区提倡"灌木先行"的植被恢复措施是必要的。表层土壤总持水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持水量变化顺序为天然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人工灌木林地,有效持水量却表现出与总持水量相反的变化趋势,容重越低,土壤有效持水性越强。20-40cm土层及40-60cm土层的持水特性表现出与表层土壤相似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典型流域 不同林龄 乔灌林地 土壤水分 持水性能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卢炜丽 张洪江 +2 位作者 王伟 王波 张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0-166,共7页
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水土保持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种人工林群落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 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水土保持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种人工林群落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纯杉木林最次。(2)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化以乔木层的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灌木层的石栎+木荷混交林、草本层的纯杉木林等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3)不同林型的物种多样性不同,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也有较大差异。建议在四面山地区以及类似生态区的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灌结合混交林模式,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现理想的水土保持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四面山 水土保持林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先锋植物丰富度对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及护坡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潘声旺 何茂萍 +1 位作者 杨丽娟 方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4-31,共8页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2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模式慈竹+野牛草、黄刺玫+黑麦草为基础,分别与紫穗槐、黄荆、狗牙根、芒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先锋植物丰富... 乡土植物灌木化建植是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重要途径。以成渝高速(永川段)为例,以西南地区2种典型的边坡绿化初始配置模式慈竹+野牛草、黄刺玫+黑麦草为基础,分别与紫穗槐、黄荆、狗牙根、芒等路域优势种以不同方式组合,研究先锋植物丰富度对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生长发育、早期演替及护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锋植物丰富度可直接影响边坡植被的成坪时间、生物量积累,相同建植条件(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下,初始绿化植物的种类越多,成坪时间越短,被积累的生物量也越多;2)先锋种数量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关(R2>0.995),相同演替阶段内,先锋种越多,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物种丰度、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越高;3)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与植被的护坡性能呈线性关系(R2>0.995),多样性水平越高,植被的蓄水、保土能力越强,边坡内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越小。在边坡条件、播种密度等建植条件与建植措施一致的情况下,提高初始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效改善边坡植被的护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植物 植物多样性 水土保持 生态护坡
下载PDF
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柏木低效防护林的改造 被引量:19
12
作者 骆宗诗 侯波 +4 位作者 向成华 陈俊华 罗晓华 谢大军 慕长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87,共6页
通过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采取间伐、林下种植黄荆Vitex negurdo和木豆Cajanus cajan的低改措施,研究了林分改造后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及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林分生长量、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 通过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采取间伐、林下种植黄荆Vitex negurdo和木豆Cajanus cajan的低改措施,研究了林分改造后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果及林地土壤物理性质、林分生长量、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碳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林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林分生长量和林分碳密度得到了明显提高;采取株数间伐强度15.55%(保留密度4 100株.hm^-2)、44.44%(保留密度2 400株.hm^-2)和林下种植黄荆措施的林分,土壤侵蚀量较对照林分(密度4 600株.hm^-2)3年平均减少418.28和524.87 mg.km^-2;采取株数间伐强度约70%、林下补植黄荆(保留密度2 200株.hm^-2)、补播木豆(保留密度2 300株.hm^-2)和补植补播黄荆和木豆(保留密度2 300株.hm^-2)措施的林分,与对照林分(密度7 400株.hm^-2)相比,其灌草层的最大持水量增加0.18-0.47 mm,枯落物层的有效持水量增加0.21-0.48 mm,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16.39-39.03 mm,林地土壤密度下降5.90%-8.21%,总孔隙度上升8.09%-19.28%;胸径增长量4年增加0.55-0.62 cm,树高增长量4年增加0.34-0.39 m;灌草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提高,生态优势度下降,灌木层增加了2-4种,草本层增加了4-7种;林分碳密度增加8.27-9.82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效防护林 林分改造 物种多样性 水土保持 最大持水力 碳密度
下载PDF
干瘠山地灌木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吉华 李德生 +2 位作者 王炳云 李健 薛玉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61-67,共7页
在干旱瘠薄山地,灌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乔木树种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对泰沂山区的调查研究,提出灌木资源的分布、生物产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益。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灌木林的土壤物理性状、水文效益、抗旱... 在干旱瘠薄山地,灌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乔木树种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对泰沂山区的调查研究,提出灌木资源的分布、生物产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益。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灌木林的土壤物理性状、水文效益、抗旱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在干旱瘠薄山地灌木资源的扩大利用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 水土保持 干旱 瘠薄山地
下载PDF
黑河中下游荒漠区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新荣 何明珠 贾荣亮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85-691,共7页
基于对黑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区植被和土壤生境的调查分析,以土壤水分在各调查样地中的差异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水文特征,采用种的丰富度和多度来代表荒漠植物多样性研究了荒漠植物,包括隐花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土壤水分... 基于对黑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区植被和土壤生境的调查分析,以土壤水分在各调查样地中的差异来反映研究区的生态水文特征,采用种的丰富度和多度来代表荒漠植物多样性研究了荒漠植物,包括隐花植物多样性分布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土壤水分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着荒漠植物的多样性,而通过影响其它生境因子又间接地影响着多样性的维持。因此,如何维持中下游相对稳定的土壤水分来源是该区荒漠植物多样性保育今后所要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下游 土壤水分 植物多样性 隐花植物 生物多样性保育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主要灌木树种蒸腾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隋旭红 张建军 +3 位作者 周晓新 芦倩 王婷 王清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26,共7页
选择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连翘、忍冬、山楂叶悬钩子、红瑞木,采用蒸腾量测定的经典方法——快速称重法,研究了各树种的叶片含水量、日蒸腾速率及叶水势,以期为水资源有限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低耗水树种的选择、合理种植密度... 选择黄土高原地区常见的连翘、忍冬、山楂叶悬钩子、红瑞木,采用蒸腾量测定的经典方法——快速称重法,研究了各树种的叶片含水量、日蒸腾速率及叶水势,以期为水资源有限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低耗水树种的选择、合理种植密度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4个树种早晚的叶片含水量高于中午,含水量的日变幅以山楂叶悬钩子最大(94.4%~111.2%),红瑞木(78.7%~105.2%)和忍冬(69.6%~84.0%)居中,连翘(55.8%~61.2%)最小;灌木树种的叶鲜质量与叶面积可用指数曲线拟合;各树种日平均蒸腾速率的排序为:山楂叶悬钩子(1.985~2.578mmol/(m2·s))>红瑞木(1.570~1.754mmol/(m2·s))>忍冬(1.417~1.485mmol/(m2·s))>连翘(1.160~1.399mmol/(m2·s));4种灌木叶水势日变化呈波浪型,叶水势日变幅以山楂叶悬钩子最大,其次是红瑞木和忍冬,连翘最小;叶水势与蒸腾速率呈负相关,可用对数曲线拟合;统计分析得出各树种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拟合方程,再利用多元主成分方法得出各气象因子对蒸腾速率的贡献率,最后建立综合模型。对不同灌木树种而言,影响蒸腾速率的主导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灌木树种 叶片含水量 蒸腾速率 叶水势
下载PDF
草甸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时空异质性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士美 谢高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3,共6页
基于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的有效水源涵养服务、潜在水源涵养服务和剩余水源涵养服务的时空异质性.矮嵩草草甸0~40 cm土层的平均有效水源涵养量、潜在水源涵养量... 基于土壤水分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青海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矮嵩草草甸、金露梅灌丛的有效水源涵养服务、潜在水源涵养服务和剩余水源涵养服务的时空异质性.矮嵩草草甸0~40 cm土层的平均有效水源涵养量、潜在水源涵养量和剩余水源涵养量分别为108.8mm、204.8mm和566.3mm,而金露梅灌丛则分别为227.7 mm、328.0mm和641.4mm.不同层次的土壤有效水源涵养量、潜在水源涵养量、剩余水源涵养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矮嵩草草甸0~40cm水源涵养量与10~20cm水源涵养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而金露梅灌丛则与30~40 cm土层的水源涵养量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嵩草草甸 金露梅灌丛 水源涵养 土壤水分 时空异质性
下载PDF
河道整治工程中灌草植物应用研究浅议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亚 文俭平 +1 位作者 蒋飞跃 方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5-172,共8页
河道边坡结构的破坏,加剧了河坡生态环境恶化。采用生物护坡,尤其是栽植灌木和草本,可明显改善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植物发达的根系通过锚固作用和加筋作用有效地提高坡面的稳定性。种植植物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边坡的生态功能,... 河道边坡结构的破坏,加剧了河坡生态环境恶化。采用生物护坡,尤其是栽植灌木和草本,可明显改善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植物发达的根系通过锚固作用和加筋作用有效地提高坡面的稳定性。种植植物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边坡的生态功能,增加其抗侵蚀能力。灌木和草本是用于护坡的主要植物,现阶段用于护坡的灌草大多是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植物种。不同土壤、气候条件及不同地区和地域适宜种植的灌草植物不同,因此采用种植灌草护坡应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选择适宜植物,否则很难成功。分析阐述了植物的生态作用及护坡机理,并总结了在河道整治工程中主要使用的部分灌草种。最后列举了一些适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环境的护坡灌草,以期为护坡工程中灌草植物的选用提供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边坡 护坡 灌草 水土保持
下载PDF
几种草被植物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马琦 王琦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72-74,共3页
利用小型观测场,对比了几种草被植物地降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草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度,减少降水的径流系数,减少土壤侵蚀量,其中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效应最为明显.草被植物可以... 利用小型观测场,对比了几种草被植物地降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和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草被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度,减少降水的径流系数,减少土壤侵蚀量,其中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的效应最为明显.草被植物可以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空隙率,使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增加,同时提高土壤入渗速率和土壤的抗蚀性,其中百脉根地土壤含水量和入渗速率最大,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地崩解所需时间最长.如苇状羊茅地、葛藤Pueraria lobata地、百脉根地和空旷地0~2 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是15.74%,15.83%,16.06%和14.61%,苇状羊茅、葛藤、百脉根地土壤完全崩解所需时间分别比空旷地多780,627,704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被植物 水土保持效应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应用灰色分析选择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字淑慧 段青松 +1 位作者 吴伯志 黄必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3,共3页
应用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分析法对9种牧草的总盖度、草层高度、根系入土深度、青绿期、越冬率、抗病性、分蘖数、根长、根数、根重、茎叶干重、适口性等12项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讨论了灰色分析法在选择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综合评... 应用灰色系统中的关联分析法对9种牧草的总盖度、草层高度、根系入土深度、青绿期、越冬率、抗病性、分蘖数、根长、根数、根重、茎叶干重、适口性等12项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讨论了灰色分析法在选择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参试的9个品种中,以翠碧高羊茅的综合性状最佳,第二为迈洛克高羊茅,第三为雷得昆红三叶,草地早熟禾的优异和新哥来德最差,其它品种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土保持 灰色分析 草种
下载PDF
灌草复合型草地水土保持功能与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岳飞 毕玉芬 金晶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59,74,共5页
2005~2007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永胜县退化山地上建植了灌草复合型草地,分析结果表明,灌草复合型种植模式纯利润、经济产投比、土地生产率等的关系大小排序为:“灌+草+藤”〉“灌+灌”〉“灌”〉“草+藤”〉“草+草”〉“... 2005~2007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云南永胜县退化山地上建植了灌草复合型草地,分析结果表明,灌草复合型种植模式纯利润、经济产投比、土地生产率等的关系大小排序为:“灌+草+藤”〉“灌+灌”〉“灌”〉“草+藤”〉“草+草”〉“草”〉“退化山地荒草坡”。其中“灌+草+藤”模式中的“木豆+非洲狗尾草+高羊茅+大翼豆+白三叶+杂三叶”为最优模式,其纯利润为5 749.8元/(hm^2·a),经济产投比242.8%,土地生产率9 469.8元/(hm^2·a)。该模式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有效地改变了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比值,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改变水分有效利用方式,提高土壤稳定性。因此,该模式是一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生态治理模式,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化山地恢复与重建的科学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 退化山地 灌草复合型草地 水土保持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