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代裼袭礼辨疑
1
作者 彭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43,共9页
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 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求“充美”,后者则要求“见美”。裘衣之外加裼衣作为文饰,谓之“见美”;在裼衣外用另一件衣服覆盖,称为“袭”,谓之“充美”。裼袭乃是专为裘而设,因裘而有裼与袭,绝非专为聘礼而设。春、夏行礼,葛衣之外加罩衣,虽或有裼袭之义,但不得蒙裼袭之名。学者分歧之根源有二,一是郑注“裼者,免上衣见裼衣”与“凡襢裼者左”,所指非一,贾疏误混,并以为吉凶皆袒,后儒遂以丧袒、射袒、罪袒与裼袭之袒为一,致使经义淆乱。二是文字讹误,裼袭礼之“袒裼”当如段玉裁之说作“但裼”,如此则经义自清。《玉藻》入公门的规定可证表裘、袭裘乃未与裘服配合使用的裼衣、袭衣,袭衣确为充美之衣的专名。周代君臣礼服于细微处见名分,两国交聘,君臣同服麛裘,而主国之君以素衣为裼,使臣以绞衣为裼;裘服君用纯色,袖口处臣用杂色。三年之丧,丧服亦有相应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裼袭礼 裼衣 袭衣 《礼记》 《玉藻》 江永
下载PDF
基于三维服装建模技术的古代服装数字化虚拟复原 被引量:7
2
作者 邓可卉 卫艺林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9-186,共8页
为更好地实现残缺古代服装文物的非接触式修复,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服装建模技术进行古代服装数字化虚拟复原的方法。以正仓院所藏唐代"黄地夹缬絁袍(残欠)"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中使用Canny图形检测算法对袍服的污损纹样进... 为更好地实现残缺古代服装文物的非接触式修复,提出一种基于三维服装建模技术进行古代服装数字化虚拟复原的方法。以正仓院所藏唐代"黄地夹缬絁袍(残欠)"为研究对象,首先在MatLab中使用Canny图形检测算法对袍服的污损纹样进行提取和修复;其次使用服装CAD软件ET SYSTEM对袍服残缺部分的款式和结构进行平面复原;最后使用基于CLO3D平台的服装三维建模技术对该袍服进行了数字化三维虚拟复原,并对复原方案执行了动态仿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完成古代服装文物的高精度三维虚拟复原,有效还原出古代服装的三维动态形貌,为实际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三维建模 三维虚拟复原 文物数字化保护 黄地夹缬絁袍 CLO3D平台 宝相花
下载PDF
新疆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源流探寻
3
作者 王茜 贺阳 高丹丹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文章基于维吾尔族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实物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以陆路丝绸之路为视角,从服饰面料、形制、纹样三方面探寻服饰源流。研究结果表明:服饰面料的选择受南疆地区至晚于公元3世纪就存在并延续的桑蚕历史主导,面料纹样... 文章基于维吾尔族克里雅女性民族服饰实物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以陆路丝绸之路为视角,从服饰面料、形制、纹样三方面探寻服饰源流。研究结果表明:服饰面料的选择受南疆地区至晚于公元3世纪就存在并延续的桑蚕历史主导,面料纹样以明清时期缠枝花和具几何特征的伊斯兰纹样为主,色彩兼具宗教性和民族性,黑白为主色的宗教色彩中加入了天蓝色、紫色彰显民族身份;服饰形制的主要源头可上溯到五千年之前的西北游牧民族袷袢及欧亚贯头衣形制;装饰纹样体现多信仰、多文明交流的背景,弧形纹样的原形或为随文明交流而来的双翼纹。探寻所得对促进维吾尔族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或能为了解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史打开一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服饰文化 陆路丝绸之路 维吾尔族 克里雅人 箭服 袷袢 贯头衣 双翼纹
下载PDF
明代袍服用丝绸面料的材质老化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丽 覃丽珍 王越平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0-45,共6页
采用形貌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氨基酸含量分析等方法对私人收藏的明代出土袍服面料进行纤维老化分析研究,并与现代桑蚕丝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出土样品的桑蚕丝纤维直径较小且粗细不均匀,出现腐朽、脆断、劈裂的现象;其... 采用形貌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分析、氨基酸含量分析等方法对私人收藏的明代出土袍服面料进行纤维老化分析研究,并与现代桑蚕丝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出土样品的桑蚕丝纤维直径较小且粗细不均匀,出现腐朽、脆断、劈裂的现象;其大部分红外吸收峰强度降低,如1 228 cm^(-1)处酰胺键III峰强减弱,3 277 cm^(-1)处特征吸收峰强度降低、峰位漂移等,说明桑蚕丝非晶区破坏、部分—CN键和肽链已经断裂,纤维发生老化。出土样品的热分析结果表明:热分解初期,出土样品的热分解温度高于现代桑蚕丝,桑蚕丝大分子的相对结晶度提高,无定形区受到破坏;同时出土样品的最大分解速率快于现代桑蚕丝,热分解温度范围比现代桑蚕丝小,是其大分子老化的表现;明代出土样品的甘氨酸含量比现代桑蚕丝高,说明其桑蚕丝非晶区老化严重,结晶区含量相对提高。文章为了解明代丝绸的老化现状及出土纺织品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袍服 丝绸 材质 老化分析
下载PDF
论《梧桐雨》中的意象——兼及杂剧意象的特征与功能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石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137,共7页
《梧桐雨》是一部早期的元杂剧作品,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诗文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作品对意象的大量使用上。但这些意象与传统的诗文又有区别,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意象的集中与整饬,在情感的表达上意... 《梧桐雨》是一部早期的元杂剧作品,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诗文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作品对意象的大量使用上。但这些意象与传统的诗文又有区别,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意象的集中与整饬,在情感的表达上意在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戏剧效果,并通过意象的重复与强化构成整体上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意象 霓裳 梧桐
下载PDF
明代袍服用花卉纹绫的分析与仿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越平 王丽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8,共8页
对私人收藏的明代袍服用花卉纹绫面料进行了纤维成分鉴别、断代、色彩复原、织物仿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花卉纹绫面料用纤维横截面呈锐角三角形,纵向表面光滑,纤维细度小且不均匀;在酰胺键Ⅰ、酰胺键Ⅱ、酰胺键Ⅲ蛋白质指纹峰的基... 对私人收藏的明代袍服用花卉纹绫面料进行了纤维成分鉴别、断代、色彩复原、织物仿制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花卉纹绫面料用纤维横截面呈锐角三角形,纵向表面光滑,纤维细度小且不均匀;在酰胺键Ⅰ、酰胺键Ⅱ、酰胺键Ⅲ蛋白质指纹峰的基础上,通过970 cm^-1和990 cm^-1处特征峰确定纤维为桑蚕丝;经碳十四测年分析确定其年代为明代前中期。对袍服用花卉纹绫进行了组织结构、纹样、色彩的分析及仿制。组织结构分析结果确定为花地一上三下左斜纹与二上一下左斜纹的经纬面同向斜纹组织。采用土靛氧化还原染色法获得蓝色、黄色套染的方法获得绿色,最终实现明代服饰用花卉纹绫的复原,为明代服饰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袍服 花卉纹绫 成分鉴定 断代 色彩重现 纹样仿制
下载PDF
尼雅出土“万世如意”铭文锦图案研究及创新设计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辉 刘婷婷 +1 位作者 李湘玉 信晓瑜 《服饰导刊》 2021年第4期99-104,共6页
[研究意义]本文对新疆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万世如意"锦袍表面纹样进行研究,在其基础上对锦袍纹样进行了数字化复原,并提取其图形单元将其创新性的应用到当代文创产品与服饰设计当中,以期通过设计实践为区域文创产品开发提供... [研究意义]本文对新疆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万世如意"锦袍表面纹样进行研究,在其基础上对锦袍纹样进行了数字化复原,并提取其图形单元将其创新性的应用到当代文创产品与服饰设计当中,以期通过设计实践为区域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章分析了图案主体纹样、排列方式、色彩构成等设计元素,并将其与同时期新疆及中原出土丝织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万世如意铭文锦纹样主题元素为穗状云纹和汉隶铭文,按照水平二方连续通幅排列,使用绛、白、淡蓝、油绿、绛紫五种颜色经线织造,具有典型的汉式织锦特征。锦袍上的穗状云气纹以及汉隶铭文等元素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其在新疆的发现是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鉴证,以其为灵感来源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可为文化传承和设计创新提供新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世如意 云纹 汉字铭文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圆领袍复原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蒋玉秋 王淑娟 杨汝林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3-61,共9页
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实物复原的方式,再现服饰原物风貌,解密技术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一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女子圆领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的研究限制进行复原样本选择,并通... 通过对出土文物进行实物复原的方式,再现服饰原物风貌,解密技术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文章以一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女子圆领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定的研究限制进行复原样本选择,并通过对出土文物信息整理、文物残片分析、服装形制推断、衣料纹样文化阐释等研究路径,展开了始自衣料织造、胸背补子复原等的复原研究,最终按相同结构与工艺完成了技术复原,再现了明代典型服饰圆领袍的实物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圆领袍 李家坟明墓 丝绸 技术复原
下载PDF
试论明清官营丝绸织造及其织物典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剑锋 《纺织报告》 2019年第5期53-60,64,共9页
明清官营丝绸织造是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特供丝绸生产,具有中央集权管理和地方官府掌管的性质。明清时期的官营织造机构规模庞大,特别是“江南三织造”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蚕桑兴盛,丝织遍邑,成为官织丝绸生产的主要所在。由官营... 明清官营丝绸织造是建立在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特供丝绸生产,具有中央集权管理和地方官府掌管的性质。明清时期的官营织造机构规模庞大,特别是“江南三织造”地处经济发达的江南,蚕桑兴盛,丝织遍邑,成为官织丝绸生产的主要所在。由官营织造生产的织物服饰,严格遵循明清两朝既定的衣冠典制,其颜色、纹样、形制、尺寸诸方面都表现出“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官营丝绸制造 织造局 龙袍 蟒袍 朝服 官补
下载PDF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特点--以莫谢瓦亚·巴勒卡出土的锦袍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丽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30-34,22,共6页
高加索北部山区出土的一件锦袍储存了多元的文化信息,本文对锦袍原产地、锦袍穿着者的身份、以及相关墓葬形式和周边环境作出考察,并据以观察当时丝绸之路的交流状况以及高加索地区复杂的民族构成、政治生态和其在丝绸之路上所起的作用... 高加索北部山区出土的一件锦袍储存了多元的文化信息,本文对锦袍原产地、锦袍穿着者的身份、以及相关墓葬形式和周边环境作出考察,并据以观察当时丝绸之路的交流状况以及高加索地区复杂的民族构成、政治生态和其在丝绸之路上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公元8世纪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陆路丝绸之路并没有很快没落,穿越高加索的丝路北道反而更加活跃。生活于高加索地区的突厥人、可萨人、阿兰人不仅成为对抗阿拉伯人的盟友,还结成了一个经济联盟,共同促使丝绸之路西段呈现出一种多民族、多线条、分段式的交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谢瓦亚·巴勒卡锦袍 高加索地区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形式与典制:明清官服的丝织艺术与制作工艺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晟萱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44,共9页
明清时期官营丝绸织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与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一方面代表了特供类真丝织物的高标准精工艺,另一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名类特征与地区制式类型。在面料、形式、典制及尺寸与颜色等多方面都体现出“尊卑有别,贫富各异”的森... 明清时期官营丝绸织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与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一方面代表了特供类真丝织物的高标准精工艺,另一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名类特征与地区制式类型。在面料、形式、典制及尺寸与颜色等多方面都体现出“尊卑有别,贫富各异”的森严等级制度。本文从明清官服的仪典制度与丝绸织造技艺出发,对明清时期丝织机构类型与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明清时期丝绸织造的工艺典制进行细化分类,而非再现,相关成果有助于对丝绸历史研究提供资料梳理与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真丝织物 传统服饰 官服 龙袍 艺术特征 生产工艺
下载PDF
从胡服到褒衣——论唐宋明圆领袍服饰形制变迁
12
作者 王楚昀 《黑龙江纺织》 2022年第4期39-41,共3页
圆领袍最初为胡人所着衣物,南北朝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从撒马尔罕出发,携带当地商品与文化一同进入中原地区。圆领袍作为一种胡服样式因其舒适性、便捷性被北朝鲜卑统治者所接受,在唐代加以改良和汉化之后,圆领袍成为了我国中原汉族... 圆领袍最初为胡人所着衣物,南北朝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从撒马尔罕出发,携带当地商品与文化一同进入中原地区。圆领袍作为一种胡服样式因其舒适性、便捷性被北朝鲜卑统治者所接受,在唐代加以改良和汉化之后,圆领袍成为了我国中原汉族一种极为重要的服装形制,宋、明两朝延续唐代服制,保留圆领袍作为官员、贵族常服的基本功能。圆领袍从胡服到褒衣的形制、性质嬗变,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缩影,也是域外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并被中原汉族文化同化的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领袍 丝绸之路 传统服饰 服饰形制
下载PDF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的研究与复原实践
13
作者 王亚蓉 高丹丹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82,共8页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N10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本文以N10绵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形制结构、材质纹样、装饰工艺,特别是腋下袖裆嵌片的特殊结构进行分析,其腋下结构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服装最早基于十字平面结构运用立体因...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N10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本文以N10绵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形制结构、材质纹样、装饰工艺,特别是腋下袖裆嵌片的特殊结构进行分析,其腋下结构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服装最早基于十字平面结构运用立体因素进行功能性探索的实例。通过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绵袍进行复原实践,探讨古人的造物思想与制衣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山楚墓 N10绵袍 袖腋结构 实验考古学 复原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