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阻率测深在地电异常判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山 郑文俊 +1 位作者 刘允秀 关华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塘沽台NS方向地电阻率观测值在观测极距缩短后出现大幅度上升变化,为了判断此变化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开展了多次恢复原极距的对比观测。并依据该台已有的电测深资料,对此变化进行了最佳拟合的理论反演计算。经比测及反、正演计... 塘沽台NS方向地电阻率观测值在观测极距缩短后出现大幅度上升变化,为了判断此变化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开展了多次恢复原极距的对比观测。并依据该台已有的电测深资料,对此变化进行了最佳拟合的理论反演计算。经比测及反、正演计算结果分析,认为该台NS方向大幅度的上升变化其主要原因与台站观测极距缩短有关,可能是随观测极距的缩短,受浅部电性结构层影响增大,而与深部电性结构无关,因而这一变化不具有震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 异常判定 电阻率测深 地震观测 反演计算 正演计算 观测极距 电性结构
下载PDF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兴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 ,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 ,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 ,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 ,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 ,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 ,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印证汉语的人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直觉思维 阴阳五行 认知模式 宗法伦理 《释名》 声训 汉代 思维特征 文化背景 汉语 词汇 名物词
下载PDF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生经》音义劄记 被引量:2
3
作者 方一新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65,共4页
玄应《一切经音义》是佛经音义的名著,其所释词语时常与传世本《大藏经》文字不同,可资校勘比对。本文系读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生经》1-5卷音义的札记,基本思路是:以《玄应音义》为出发点,以《大正藏》、《中华藏》为比较对象,... 玄应《一切经音义》是佛经音义的名著,其所释词语时常与传世本《大藏经》文字不同,可资校勘比对。本文系读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二《生经》1-5卷音义的札记,基本思路是:以《玄应音义》为出发点,以《大正藏》、《中华藏》为比较对象,就《玄应音义》与传世本《大藏经》不同的地方酌作分析和考辨,涉及文字和词汇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切经音义》 佛经音义 校释
下载PDF
“黄钟长八寸七分一”是先秦管律中完全正确的黄钟宫音管长吗?——与戴念祖先生《先秦管律的可能性》一文中所据以校改的观点商榷 被引量:3
4
作者 胡企平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88,203,共10页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的"律数"一节中,记述了两组音律数。其中有"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的一组数据,由于这一组律数错舛、音级位置窜乱。因此,至少自唐代以来至今的一千多年里,乐律学家们对这组律数的... 在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的"律数"一节中,记述了两组音律数。其中有"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的一组数据,由于这一组律数错舛、音级位置窜乱。因此,至少自唐代以来至今的一千多年里,乐律学家们对这组律数的校勘工作从未停止过。文章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物理学家戴念祖先生在其所发表的《先秦管律的可能性》一文中所提出的据以校改的观点进行了商榷。文章除了采撷中国历代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性的梳理以外,并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加释证与补证,还通过必要的制管验声加以参证,进而在结论中阐明了据以校改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律数 释证 参证 补证 制管验声 古文字学 戴念祖 《先秦管律的可能性》 商榷
下载PDF
激电测深曲线的推断与解释 被引量:4
5
作者 吕英 《山西水利科技》 2011年第1期93-94,共2页
文中介绍了应用激发极化测深曲线寻找地下水的曲线特征以及异常值的确定。推断与解释对于同类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测深曲线 异常值 定性解释 地下水位
下载PDF
声波测井曲线在三维地震勘探解释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杰 方运买 《煤炭技术》 CAS 2006年第9期117-117,共1页
在板集井田三维地震勘探解释中充分利用井田内的声波测井资料,以提高解释精度,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关键词 声波测井曲线 三维地震 解释 应用
下载PDF
郭璞的语言学成就
7
作者 曾昭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郭璞对《尔雅》、《方言》的注释在语言学方面的成就有多种,通过对郭注材料的具体分析可以总结出郭注在词源研究和双音词研究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郭注 词源 双音词 研究 贡献
下载PDF
《释名》的语言学价值
8
作者 闫顺英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5X期83-85,共3页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来评价它,且被视为作用不大之书。那么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来评价它,且被视为作用不大之书。那么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语言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声训 语言学价值
下载PDF
论王念孙父子治《诗》方法及现代影响
9
作者 蔺文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5-79,共5页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诗考证文字的治学方法,取得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并对现代《诗经》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念孙 王引之 因声求义 治《诗》特点 《诗经》考据学
下载PDF
从语音的角度研究汉字
10
作者 卢新良 《龙岩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9-110,122,共3页
单纯从字形分析的角度研究汉字语义,这实际上背离了汉字的根柢。字形分析除对数量极其有限的图画文字适用外,对其他字,尤其是形声字无能为力。研究汉字应该遵循音义相因的原则,从语音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给汉字的语义找到真正的、语源上... 单纯从字形分析的角度研究汉字语义,这实际上背离了汉字的根柢。字形分析除对数量极其有限的图画文字适用外,对其他字,尤其是形声字无能为力。研究汉字应该遵循音义相因的原则,从语音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给汉字的语义找到真正的、语源上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表意文字 形声字 声训 右文说 说文解字
下载PDF
衡阳话语音演变若干例外字浅释
11
作者 王巧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51-153,共3页
语音演变在规律中存在着例外。本文主要从声符影响、连读影响、词义影响、多音合并、回避同音字、存留古音等方面对衡阳话中语音演变的例外字产生的原因进行阐释。解决了一些字不符演变规律的原因。
关键词 例外音 影响 原因 解释
下载PDF
《说文解字》声训与《说文》六书的形体分析——论《说文解字》声训的形训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婧宸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06-216,共11页
从训释的类别来看,《说文解字》之训释,大鄙分是揭示同义的义训,亦有一部分用音同音近的词所作的声训。根据较为严格的语音和意义关系考察,《说文》训释中的声训有882条。作为《说文》训释的有机组成部分,声训并非孤立地脱离《说... 从训释的类别来看,《说文解字》之训释,大鄙分是揭示同义的义训,亦有一部分用音同音近的词所作的声训。根据较为严格的语音和意义关系考察,《说文》训释中的声训有882条。作为《说文》训释的有机组成部分,声训并非孤立地脱离《说文》形膏义系统而存在的。文章试从六书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全面考察《说文》对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声训,探讨这些声训与《说文》本义分析的关系。就象形字、会意字而言,《说文》声训揭示其同源意义特点,并与其构件构意或其构件组合关系切合;就形声字而言,《说文》声训通过同义符的直训或与义符相关的义界声训说解其与《说文》部首之间的构意联系,亦以卢符示源说明其与声符的联系。在《说文》系统中的声训,不仅有揭示间源理据的作用,也与《说文》小篆的形体分析契合,兼具有形训的特点,这是《说文》声训有刖于随文释义的经传声训、今文经学的义理声训和单纯解释义类的《释名》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声训 直训 义界
原文传递
关于修复韩中汉字笔谈交流通路的提案
13
作者 李振政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94-94,96,共2页
本文从韩中语言的特性出发,建议启用汉字,研发一种新的现代韩中汉字笔谈交流的沟通方法,从而修复半个多世纪以来被阻断的传统汉字笔谈交流。
关键词 韩国汉字 音训 汉文化 笔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