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emble Simulation of Land Evapotranspiration in China Based on a Multi-Forcing and Multi-Model Approach 被引量:6
1
作者 Jianguo LIU Binghao JIA +1 位作者 Zhenghui XIE Chunxiang SH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673-684,共12页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offline land surface model (LSM) simulations of land evapotranspiration (ET), we used ensemble simulations based on thre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s [Princeton, ITPCAS (...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offline land surface model (LSM) simulations of land evapotranspiration (ET), we used ensemble simulations based on thre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s [Princeton, ITPCAS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an] and four LSMs (BATS, VIC, CLM3.0 and CLM3.5), to explore the trends 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T, as well as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E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factors over China's Mainland during 1982-200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arious simulations of each member and their arithmetic mean (EnsAVlean) could captu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pattern of ET sufficiently well, where they exhibited more significant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ET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based ET estimates (Obs_MTE). For the mean annual ET, we found that the BATS forced by Princeton forcing overestimated the annual mean ET compared with Obs_MTE for most of the basins in China, whereas the VIC forced by Princeton forcing showed underestimations. By contrast, the Ens_Mean was closer to Obs_MTE, although the results were underestimated over Southeast China. Furthermore, both the Obs_MTE and Ens_Mean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1982-98; whereas after 1998, when the last big EI Nifio event occurred, the Ens_Mean tended to decrease significantly between 1999 and 2007, although the change was not significant for Obs_MTE. Changes in air temperature and shortwave radiation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long-term variation in ET over the humid area of China, but precipitation mainly controlled the long-term variation in ET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evapotranspiration ensemble simulations multi-forcing and multi-model approach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uncertainty
下载PDF
A simulation study of water property changes using geometrical alteration in SPC/E 被引量:1
2
作者 Ming-Ru Li Nan Zhang Feng-Shou Zha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204-211,共8页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he geometry structure of the SPC/E water model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at 1 bar (1 bar = 105 Pa) and 298.15 K. The geo...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changing the geometry structure of the SPC/E water model by performing a series of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at 1 bar (1 bar = 105 Pa) and 298.15 K. The geometric modification includes altering the H-O-H angle range from 90° to 115° and modifying the O-H length range from 0.90 A to 1.10 A in the SPC/E model. The former is achieved by keeping the dipole moment constant by modifying the O-H length, while in the latter only the O-H length is changed. With the larger bond length and angle, we find that the liquid shows a strong quadrupole interaction and high tetrahedral structure order parameter, result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liquid. When the bond length or angle is reduced, the hydrogen bond lifetime and self-diffusion constant decrease due to the weakening of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We find that modifying the water molecular bond length lea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strength is more intensive than changing the bond angle. Through calculating the average reduced density gradient and thermal fluctuation index, it is found that the scope of vdW interaction with neighbouring water molecules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change of the bond length and angle. The effect is mainly due to a significant change of the hydrogen bond network.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ter models as a solvent whose geometry has been modified, the solutions of ions in different solvent environments are examined by introducing NaCI. During the dissolving process, NaCI ions are ideally dissolved in SPC/E water and bond with natural water more easily than with other solvent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geometric modification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ion's solva-tion
下载PDF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甜 张大伟 +2 位作者 李佛生 熊莉 林宏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6,共6页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优秀科研项目转化以及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源为学生前沿科学知识学习、综合性科研训练和生物下游产业技术训练提供有利环... 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优秀科研项目转化以及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生物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源为学生前沿科学知识学习、综合性科研训练和生物下游产业技术训练提供有利环境,有效地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和延伸。全天候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验标准化视频、教学课件和测试题库等线上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满足随时随地实验教学需求,支持了一系列的混合式线上线下实验教学课程开展。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了“双中心”融合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与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了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技术创新实践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教学资源 共享平台 虚实结合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一体化实验平台
4
作者 秦超 周洪海 +2 位作者 贺帅 徐振邦 朱赫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703,共10页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 针对遥感卫星地面微振动实验的复杂要求,设计了一种同时具备微振动模拟与主被动隔振功能的一体化微振动实验平台,并对该平台的主、被动隔振性能以及微振动模拟效果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测试。其中,被动隔振由气浮支撑实现,主动隔振采用主动阻尼方法抑制共振峰,微振动模拟采用基于线性系统频响函数的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前六阶的模态频率分布均小于10 Hz,被动隔振系统能大幅抑制10~200 Hz频段内的地面微振动;主动隔振能够实现14 dB的隔振系统共振峰衰减效果。微振动模拟功能能够有效产生接近星上的单频和多频真实扰动线谱,在特定频谱的扰动模拟实验中,幅值最大误差为5.9%,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该多功能一体化实验平台的各项功能均能满足地面模拟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振动实验 有限元分析 主动隔振 被动隔振 微振动模拟
下载PDF
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5
作者 李华玮 彭红梅 +1 位作者 张沪寅 王正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2期75-79,共5页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实验教学的需要,结合当下图像处理技术的热点应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交互操作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含交通标志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分... 针对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实验教学的需要,结合当下图像处理技术的热点应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交互操作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图像处理及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包含交通标志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分类、图像识别、视频处理、自动驾驶应用等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共13个交互实验步骤。该平台特色显著、虚实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 图像处理 图像识别
下载PDF
加强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
6
作者 关德范 刘倩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 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源于油页岩高温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生产实践,其理论内涵是凡富含干酪根的岩石,经高温热解后其所含的干酪根都可以生成“人造石油”。应用该学说的高温热解实验方法,可以评价油页岩的品质及其热解生成“人造石油”的潜力,因此仅适用于油页岩的评价研究。但该学说的倡导者却认为油页岩和油源岩都是能生成石油的岩石,如果埋藏较浅时就称为油页岩,如果埋藏较深时就是油源岩,因此干酪根热降解生油学说同样适用于油源岩。这种观点并没有被美欧等国家所认可,但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不甚了解国外同行对该学说如何评价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地质家不仅全盘接受了该学说,而且推广应用了40多年。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油源岩沉积成岩成油模拟实验,研究油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生油问题和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岩 油页岩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沉积成岩成油 模拟实验
下载PDF
仿人MPC算法在步进电机储能与建模中的研究
7
作者 欧志新 李继侠 邓春兰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5-71,98,共8页
步进电机在电能存储和补偿过程中存在建模精确度低、输入采样量失真、模型结构多变和负荷输出失配等问题,从而导致电能存储和补偿无法达到预期设计标准。为此,将仿人MPC算法引入步进电机的数学建模过程中。首先,分析电能从输入采样到输... 步进电机在电能存储和补偿过程中存在建模精确度低、输入采样量失真、模型结构多变和负荷输出失配等问题,从而导致电能存储和补偿无法达到预期设计标准。为此,将仿人MPC算法引入步进电机的数学建模过程中。首先,分析电能从输入采样到输出反馈的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以及步进电机存储与建模的工作原理;其次,针对模型失配和参数动态变化对步进电机产生的影响,利用仿人预测控制策略有效地解决了步进电机电能存储和补偿的精度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结果在模型匹配时性能良好,在模型失配时依然能满意运行,使储能与建模幅度和误差精度都能达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C算法 仿人预测控制 步进电机储能 电能损耗与补偿 建模仿真
下载PDF
微缝吸声板吸声性能探讨
8
作者 岳峰丽 董磊 +2 位作者 王楷焱 蒋从双 宋鲁涛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了研究微缝吸声板的几何参数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以微孔吸声板理论为基础,设计制作了微缝吸声板,对微缝吸声板进行阻抗管试验并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通过仿真不同几何参数下微缝吸声板的相对声阻... 为了研究微缝吸声板的几何参数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以微孔吸声板理论为基础,设计制作了微缝吸声板,对微缝吸声板进行阻抗管试验并与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通过仿真不同几何参数下微缝吸声板的相对声阻抗,计算得出吸声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当缝宽和膜厚相对增加时,微缝吸声板的吸声峰值和吸声带宽均略有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吸声板 微缝吸声板 吸声性能 模拟分析
下载PDF
基于InVEST和PLUS模型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演变分析:以汉中盆地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小玉 李士杰 +3 位作者 何海洋 秦昊洋 王思琪 孙旭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1-284,共14页
汉中盆地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重要源头区,分析区内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能提高对该地区演变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保护下游研究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笔者基于2000~2020年20年内共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了研究区多类型土地利用数据... 汉中盆地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的重要源头区,分析区内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能提高对该地区演变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保护下游研究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笔者基于2000~2020年20年内共3期土地利用数据,建立了研究区多类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生境质量评估体系,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生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对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PLU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扩张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变化转移主要发生在水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用地之间;蔓延度指数逐年减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生境质量结果呈逐年下降趋势,高值面积减少并向南部扩展,低值面积增多并以城镇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高等级的生态质量景观由水域和林草为主,主要沿汉江流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景观格局 模拟预测
下载PDF
一种多飞行器协同的GNC系统飞行模拟平台设计
10
作者 周远林 蔡彪 刘智勇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空间站在轨组装和长期运营阶段涉及到多飞行器独立飞行、飞行器间交会对接、多飞行器组合体融合控制、多飞行器分离过程控制和飞行器返回再入等复杂飞行任务,完整、真实的飞行模拟是必需且至关重要的.基于时间同步、实时数据交换的分布... 空间站在轨组装和长期运营阶段涉及到多飞行器独立飞行、飞行器间交会对接、多飞行器组合体融合控制、多飞行器分离过程控制和飞行器返回再入等复杂飞行任务,完整、真实的飞行模拟是必需且至关重要的.基于时间同步、实时数据交换的分布式一体化仿真架构,设计了一种多飞行器协同的通用半物理制导、导航与控制(guidance,navigation and control,GNC)系统飞行模拟平台,可很好地满足复杂系统的飞行模拟需要.平台由若干灵活、可扩展的通用模拟器构成,单个模拟器通过配置可以实现任一飞行器的功能,能够独立对指定飞行器的全任务过程进行仿真.平台通过靶场仪器组B时间码(inter-range instramentation group-B,IRIG-B)信号进行时间同步,利用1553B总线完成动力学仿真数据实时交换,并在多模拟器之间通过协调机制实现热并网后进行协同仿真.该模拟平台成功应用于空间站飞行控制演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多飞行器协同 半物理 制导导航与控制 飞行模拟
下载PDF
铝型材静电粉末喷涂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11
作者 林轶韬 刘建群 +1 位作者 许东伟 高伟强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84,共6页
针对实际生产中企业为实现铝型材表面均匀涂层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产实际的变高斯分布模型。通过对铝型材静电粉末喷涂影响因素的分析,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定点和连续喷涂实验,获得涂层厚度实验数据,基于高斯分... 针对实际生产中企业为实现铝型材表面均匀涂层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产实际的变高斯分布模型。通过对铝型材静电粉末喷涂影响因素的分析,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定点和连续喷涂实验,获得涂层厚度实验数据,基于高斯分布对定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对于拟合模型存在的远离中心截面偏差问题,采用变峰值宽度的方式对模型进行优化修正,进一步提高了模型与实验数据的拟合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静电电压、粉末流量、喷涂速度对膜厚分布的影响,建立了不同参数下静电粉末喷涂涂层的变高斯分布模型。最后进行了喷涂实验,铝型材成品的膜厚分布情况符合模型仿真预测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预测不同参数下铝型材的膜厚分布情况,在生产实际中,模型的应用可以为均匀涂层提供可靠的仿真参考和生产指导,有效减少企业调试参数的次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型材 静电粉末喷涂 涂层厚度 变高斯分布 仿真预测
下载PDF
低能见度下人行横道发光标线视认及预警效果研究
12
作者 杜昊天 陈丰 +2 位作者 李琛 王若霖 潘晓东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6,共8页
城市人行横道在夜间、雾天等低能见度环境下交通事故频发。交通设施视认性能不足、未能提供有效的冲突预警是重要原因。为探究新型发光标线与普通标线相比对于提升驾驶人视认距离、提供交通冲突预警的作用,基于Cinema 4D软件设计夜间及... 城市人行横道在夜间、雾天等低能见度环境下交通事故频发。交通设施视认性能不足、未能提供有效的冲突预警是重要原因。为探究新型发光标线与普通标线相比对于提升驾驶人视认距离、提供交通冲突预警的作用,基于Cinema 4D软件设计夜间及雾天2种低能见度行车场景,开展驾驶模拟实验,获取微观个体驾驶行为数据,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和Friedman秩和检验方法深入分析标线的发光颜色、发光模式、发光位置因素对于驾驶人视认距离及纵向速度调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低能见度场景中驾驶人在发光标线下的视认距离显著大于普通标线,夜间场景中白色、黄色和红色发光标线下驾驶人视认距离分别提升36%,21%,54%,雾天场景中白色、黄色和红色发光标线下驾驶人视认距离分别提升34%,17%,47%;②低能见度环境中,车辆在白色和红色发光标线下的减速幅度较普通标线显著增大,在黄色发光标线下减速幅度变化不显著,夜间场景中白色、红色发光标线下车辆减速幅度较普通标线分别提升了101%,150%,雾天场景中白色、红色发光标线下车辆减速幅度较普通标线分别提升了142%,194%;③发光标线的光源、发光形式与颜色对于驾驶人视认距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标线不同属性的组合方式对驾驶人视认距离大小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发光标线 驾驶行为 驾驶模拟实验 视认距离 低能见度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瞬变电磁检测小车结构优化
13
作者 卫伟 赵弘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5,共9页
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管道移动检测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检测设备抖动造成检测信号的误差或检测失败。为此,设计了一款可搭载瞬变电磁检测设备的自动检测小车。基于检测小车和埋地管道检测的工作要求,进行可变线圈搭载平台和减震机构设计,并... 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管道移动检测的过程中,经常由于检测设备抖动造成检测信号的误差或检测失败。为此,设计了一款可搭载瞬变电磁检测设备的自动检测小车。基于检测小车和埋地管道检测的工作要求,进行可变线圈搭载平台和减震机构设计,并利用解析法对弹簧阻尼器的刚度系数和阻尼系数进行优化。基于ANSYS Workbench软件对上摆臂和车轮连接件进行拓扑优化。基于减震机构的关键零件下摆臂对整体性能的影响,利用CCD中心组合试验法,进行仿真试验设计取得数据,并利用响应面法得出最大应力和质量与下摆臂设计参数的映射关系。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映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获得最大应力和质量最小时的下摆臂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采用Adams对优化后的检测小车进行运动学仿真,小车平台质心在竖直方向上位移和速度的峰值分别降低约55.7%和26.5%,均值分别降低约67.9%和24.2%,波动的次数也明显减少,检测小车性能显著增强。所得结论可为检测小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对管道缺陷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地管道 瞬变电磁检测 检测小车 粒子群算法 优化设计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大跨度悬挑钢结构施工技术优化过程模拟与实测对比 被引量:1
14
作者 覃媛媛 王堂锐 +1 位作者 凌加文 黄秉章 《粘接》 CAS 2024年第6期162-165,共4页
针对悬挑钢结构单一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设计阶段、结构最终受力状态完全不一致等问题。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MIDAS CIVIL对挑空连廊钢结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拆撑后钢桁架竖向位移不满足规范要求,钢桁架施工... 针对悬挑钢结构单一结构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设计阶段、结构最终受力状态完全不一致等问题。运用有限元仿真软件MIDAS CIVIL对挑空连廊钢结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拆撑后钢桁架竖向位移不满足规范要求,钢桁架施工时应设置预拱度。对钢桁架重要部位进行应力及位移监测,对比分析拆除临时支撑后钢结构竖向位移的实测值与仿真值,两者基本相符,施工阶段均处于安全施工状态。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软件可以模拟分析获得大跨度连廊及悬挑钢结构施工阶段受力、变形状态,为大跨度连廊及悬挑钢结构现场安全施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连廊结构 悬挑结构 有限元分析 施工仿真
下载PDF
一种大口径平面镜支撑结构的仿真与实验
15
作者 王全全 王彦钧 +1 位作者 韩森 徐春凤 《软件导刊》 2024年第3期55-61,共7页
为提高600 mm大口径立式平面镜沿光轴旋转90°后的表面面型测量精度,对多孔支撑结构下5种不同材料的平面镜重力变形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验测量探究旋转后的静置时间对面型精度的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多孔支撑结构下的平... 为提高600 mm大口径立式平面镜沿光轴旋转90°后的表面面型测量精度,对多孔支撑结构下5种不同材料的平面镜重力变形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验测量探究旋转后的静置时间对面型精度的影响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多孔支撑结构下的平面镜表面由重力导致的轴向变形量不超过14 nm,满足精度要求。该多孔结构支撑的平面镜沿光轴旋转90°静置1 h后达到稳定状态,与静置2 h后的面型结果PV值仅相差0.337 nm,RMS值相差0.081 nm,实验探究了静置时间对面型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至多去除6%外口径的条件下可以大幅降低平面镜表面面型PV值,PV值降低超过50 nm,由此提出一种制造大口径平面镜时通过设置支撑结构缓冲区以提高面型精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口径平面镜的面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径平面镜 有限元仿真 干涉测量 旋转测量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的圆盘桨搅拌槽湍流动能耗散率研究
16
作者 胡帅 王瀚彬 +2 位作者 毕丰雷 李隽森 贺来宾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在边长L为220 mm的方形搅拌槽内,采用高解析率的二维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在搅拌雷诺数Re=1300下对圆盘桨形成的流场进行研究,得到Kolmogorov尺度下的高解析流场。基于流场数据和各向同性假设得到湍流动能分布,并比较了直接定义法和大... 在边长L为220 mm的方形搅拌槽内,采用高解析率的二维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在搅拌雷诺数Re=1300下对圆盘桨形成的流场进行研究,得到Kolmogorov尺度下的高解析流场。基于流场数据和各向同性假设得到湍流动能分布,并比较了直接定义法和大涡PIV法计算的湍流动能耗散率。结果表明:当离底高度C=0.15L时,圆盘桨的流型呈现出独特的单循环流型,流体主要旋涡为单旋涡结构;搅拌槽内湍流动能的最大值出现在桨叶排出流的末端;在Kolmogorov空间解析尺度下直接定义法计算得到的湍流动能耗散率大于大涡PIV法,并且湍流动能耗散率的峰值位于桨叶端和排出流区域。直接数值模拟的验证结果表明,这两种计算方法中使用的各向同性假设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粒子图像测速(PIV) Kolmogorov尺度 湍流动能耗散率 直接数值模拟
下载PDF
干燥机非稳态运行模拟分析——定量分析
17
作者 张海滨 赵平杰 +3 位作者 张庆磊 吴静 李晓光 张洪建 《盐科学与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50-54,共5页
根据计算模型,分析了蒸汽回转干燥机和流化床干燥机在进料含水率、进料温度和加热蒸汽压力三个失稳后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进料含水率从2%升高至4%,回转干燥机的产能降低39%、蒸汽单耗增加63%;流化床干燥机的产能降低43%、蒸汽单耗增加... 根据计算模型,分析了蒸汽回转干燥机和流化床干燥机在进料含水率、进料温度和加热蒸汽压力三个失稳后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进料含水率从2%升高至4%,回转干燥机的产能降低39%、蒸汽单耗增加63%;流化床干燥机的产能降低43%、蒸汽单耗增加75%。进料温度从15℃升高至75℃,回转干燥机的产能增加67%、蒸汽单耗减少45%;流化床干燥机产能增加97%,蒸汽单耗减少57%。加热蒸汽压力从0.4 MPa(G)升高到1.6 MPa(G),回转干燥机的产能提升77%,流化床干燥机产能提升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回转干燥机 流化床干燥机 非稳态 参数波动 模拟
下载PDF
基于索-梁结构的斜拉桥非线性振动仿真研究
18
作者 康厚军 尹昆 +2 位作者 苏潇阳 郭铁丁 丛云跃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本文建立了索-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斜拉桥线性和非线性振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发现结构振动表现出全局模态,局部模态以及混合模态,且索梁两者之间固有频率相互影响,对低阶频率影响较大,对高阶频率影响较小.其次,应... 本文建立了索-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斜拉桥线性和非线性振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发现结构振动表现出全局模态,局部模态以及混合模态,且索梁两者之间固有频率相互影响,对低阶频率影响较大,对高阶频率影响较小.其次,应用有限元软件对索-梁结构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整个自由振动过程中频率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最终小于真实频率;在强迫振动中,观察到了丰富的非线性振动现象,包括索的亚谐波共振和内共振,与以往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定性上得到验证;为斜拉桥全桥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索-梁结构 有限元仿真 非线性振动 共振
下载PDF
飞机货舱模拟烟雾的闭环控制研究
19
作者 杨建忠 严小双 陈希远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考虑到试验过程的安全性,飞机货舱烟雾探测系统适航验证试验一般不会使用真实火灾烟雾,而是通过烟雾发生器产生模拟烟雾进行试验。但是烟雾发生器产生的模拟烟雾与真实火灾烟雾有一定的差异,要想在验证过程中使两种烟雾达到近似的效果,... 考虑到试验过程的安全性,飞机货舱烟雾探测系统适航验证试验一般不会使用真实火灾烟雾,而是通过烟雾发生器产生模拟烟雾进行试验。但是烟雾发生器产生的模拟烟雾与真实火灾烟雾有一定的差异,要想在验证过程中使两种烟雾达到近似的效果,就需要对模拟烟雾进行闭环控制,从而能更加准确地进行烟雾探测系统的验证。首先,在火灾动力学模拟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中建立烟雾模拟数值模型,设定烟雾发生器发烟的边界条件,计算得出目标位置处的烟雾数据,然后辨识出模拟烟雾的代理模型,最后设计闭环控制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烟雾模拟模型符合要求,设计的控制律能达到对模拟烟雾的控制效果。通过对模拟烟雾的闭环控制研究,可以为飞机货舱烟雾探测的验证工作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货舱 模拟烟雾 烟雾发生器 自回归历遍(ARX)辨识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
下载PDF
基于孔道偏差的T梁横桥向变形分析
20
作者 汪飞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2期15-17,共3页
T梁作为一种常见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形式,以其良好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效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桥梁工程中。然而,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T梁常常出现孔道偏差,严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建模... T梁作为一种常见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形式,以其良好的结构性能和经济效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桥梁工程中。然而,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T梁常常出现孔道偏差,严重影响桥梁的正常使用。文章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建模,分析孔道位置偏差对T梁横向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梁体的横桥向变形量与孔道偏位量之间存在正比关系,长40 m及以下的预制T梁,允许的最大孔道偏差为1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梁 横桥向变形 孔道偏差 有限元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