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三才”到“三纲”:董仲舒王道观之嬗变
1
作者 白立强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4-49,共6页
董仲舒王道观由“三才”向“三纲”之嬗变,蕴含着由法天以为仁到本天以立仁(人)的思想。这同时意味着“元”机展露与开显。纵向层面,董子之天备具了本然性根基,从而使天哲学乃至“天人一”得以确立;横向维度,天地人以及物共“元”之性... 董仲舒王道观由“三才”向“三纲”之嬗变,蕴含着由法天以为仁到本天以立仁(人)的思想。这同时意味着“元”机展露与开显。纵向层面,董子之天备具了本然性根基,从而使天哲学乃至“天人一”得以确立;横向维度,天地人以及物共“元”之性而成“天下一”。董子王道观于“元”的确认中从终极意义上证成了王道本正的先天依据,并由此建构了“天人一”与“天下一”统一的“王天下”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王道观 “三才” “三纲” 王天下 “元”
下载PDF
论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理性奠基——以《尚书·洪范》篇为中心
2
作者 傅羿超 张自慧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对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来源及其理性化转向等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的认识,亦关系到对原始儒家基本特征的认识。原始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来源于三代早期盛行的巫史传统,但对之作了理性化发展。《尚书·洪... 对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来源及其理性化转向等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的认识,亦关系到对原始儒家基本特征的认识。原始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来源于三代早期盛行的巫史传统,但对之作了理性化发展。《尚书·洪范》篇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以卜筮为手段、以君王对天道的认识为基础的“稽疑”畴是原始儒家“天人合一”观的理性萌芽,而以天象为参考、以君王和各级官吏的德性为基础的“庶征”畴则是“天人合一”观理性化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家 天人合一 理性化 《尚书·洪范》
下载PDF
国家治理与中国哲学的起源
3
作者 谢遐龄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4,共10页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表达了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理:遵奉天道。这一论断的义涵既是政治的,也是哲学的,更是宗教的。孔子关于天道的论述,最为经典的当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相当多的哲学家同意“哲学出自宗...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表达了孔子关于国家治理的基本原理:遵奉天道。这一论断的义涵既是政治的,也是哲学的,更是宗教的。孔子关于天道的论述,最为经典的当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相当多的哲学家同意“哲学出自宗教”之说。在古代中国,宗教与国家是一个存在体,因而“出自宗教”即“源于国家治理”。从“国家与宗教一体=国家即宗教、宗教即国家”的演绎,国家起源当从宗教演变中判定。天道论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理论,中国哲学从天道论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 国家治理 天道 国家起源
下载PDF
中国画的造形本源研究
4
作者 郑芳芳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不仅呈现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之美,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陈述着中华传统哲学的思辨意味。要想更为深层地理解中国画,则要用一种形而上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画的“形”与“造形”,以探寻中国画造形本源的方式... 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不仅呈现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之美,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陈述着中华传统哲学的思辨意味。要想更为深层地理解中国画,则要用一种形而上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画的“形”与“造形”,以探寻中国画造形本源的方式去理解中国画之中的“道”,理解中国画的最高审美境界“天人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造形本源 天人合一
下载PDF
袁青基于三才思想应用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经验介绍
5
作者 荆晔 陈思聆 +2 位作者 曾智君 廖鹏麒 袁青(指导) 《新中医》 CAS 2023年第4期213-216,共4页
介绍袁青教授基于三才思想指导应用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袁青教授认为,治疗失眠宜将三才思想与治神调神结合,在调节一身整体阴阳的同时,突出对神的调治,使阴阳协调,使形神合一。诸法有五:一者,组方选穴,调节元神常用穴组有四神... 介绍袁青教授基于三才思想指导应用调神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袁青教授认为,治疗失眠宜将三才思想与治神调神结合,在调节一身整体阴阳的同时,突出对神的调治,使阴阳协调,使形神合一。诸法有五:一者,组方选穴,调节元神常用穴组有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调节心神常用穴组为手智针。二者,针刺手法,有补法、泻法、导法之别。三者,针以调神,灸以温通,因才(天地人三才)施灸。四者,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施治。五者,治疗后调摄,须形神共养,以全天时地利人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三才思想 元神 识神 袁青
下载PDF
Wang Yangming's School and the Theory of Gongfu and Benti
6
作者 屠承先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4年第2期115-127,224,共14页
关键词 inNATE heaven LEDGE originally QUIET liang ZHENG things CALLS saying
原文传递
简析天人合德的理论意蕴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怀承 贺韧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6期46-50,共5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德本性 ,是传统伦理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和最根本的特征。它固然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失 ,但又极富思辨性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德本性 ,是传统伦理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和最根本的特征。它固然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失 ,但又极富思辨性 ,对伦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提供了自己的解答。这对于我们今天探究这些问题 ,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德 价值本原 应然 本然 必然
下载PDF
“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7
8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2,共8页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天癸”的提出源于传统水本思想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海英 段逸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天癸"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作为与人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物质,其内涵与本质一直广受各界学者关注,但众说纷纭而越发模糊与神秘。"天癸"理论的提出受到原始水崇拜、水生万物思想的深刻影响;从文医双重角度审... "天癸"的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作为与人体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物质,其内涵与本质一直广受各界学者关注,但众说纷纭而越发模糊与神秘。"天癸"理论的提出受到原始水崇拜、水生万物思想的深刻影响;从文医双重角度审视,"天一生水"的内涵更接近天癸的本质,并体现出天癸本身即是一种具有创造力、能激发生命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癸 水文化 天一生水 中医 水本思想
下载PDF
“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 被引量:23
10
作者 翟学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61,共35页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本反始 天人关系 情感角色化 教化方式
下载PDF
儒家“诚”范畴的发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鲁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29,共4页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儒家的"诚"范畴自其产生后,在宋明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如何贯穿"天道"、"人性"作了具体的阐释;另一方面,宋明理学对"诚"的道德内涵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种发展使"诚"的内涵更为丰富,更为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诚” 天道 人性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立意特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徐寅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02,共7页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将意趣放在首位,对立意极为重视。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动机着手,抛开视觉艺术均具有的基本的对“美”的追求,从更深入的角度提炼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道、儒、释三家影响之下所孕育出的“天人合一、托物寓情、物...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将意趣放在首位,对立意极为重视。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动机着手,抛开视觉艺术均具有的基本的对“美”的追求,从更深入的角度提炼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道、儒、释三家影响之下所孕育出的“天人合一、托物寓情、物随原境”的立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插花 立意特性 天人合一 托物寓情 物随原境
下载PDF
性与天道:荀子礼学的形上学依据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石彬 王庆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55,共5页
为了给自己的礼学思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从人性论与天道观两个方面对礼学的形上学依据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人性论方面,他以“性伪之分”为逻辑起点,以“性伪合”为理论归宿,论证了礼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人性根源。在... 为了给自己的礼学思想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从人性论与天道观两个方面对礼学的形上学依据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人性论方面,他以“性伪之分”为逻辑起点,以“性伪合”为理论归宿,论证了礼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产生的人性根源。在天道观方面,他以“天人之分”为理论依据,论证了礼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价值,并以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性为理论依据,建立了礼的超越性和绝对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性恶论 天人之分
下载PDF
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任蜜林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48,共9页
对于《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性"之根源出自"天"。"天命"... 对于《中庸》的成书与作者,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两个部分,来自不同的作者。从思想内容和文章结构来看,《中庸》都是一部思想体系完整的著作。从思想内容来看,《中庸》首先论述"性"之根源出自"天"。"天命"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的"性"表现为"中"。这种作为天下大本的"中"发而中节的状态称作"和"。这种"中和"运用到具体事情上就表现为"中庸"。在《中庸》看来,这种作为"性"之根源的"天"的具体内容即是"诚"。"诚"下贯到人类与万物之上就是"性"。而只有人类能通过"尽性"的方式达至"诚"。可以看出,《中庸》既有天道下贯的过程,又有人道上通的过程,前者为本体论,后者为工夫论,其思想体系相当完备,不容割裂为二。从文章结构来看,所谓的《中庸》上下部分并非截然不同,二者的思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下载PDF
文艺之美与天地之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济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0,共6页
中国古典美学论及艺术之美的内在依据时 ,强调艺术美对于自然界的依存与回归 ,以物我合一为最高的境界 ,形成了意境范畴 ;在论及艺术美的主体性时强调情感的真诚自然 ,认为艺术只有进入真诚无伪的情感之门时 ,才能产生撼人的美学魅力。... 中国古典美学论及艺术之美的内在依据时 ,强调艺术美对于自然界的依存与回归 ,以物我合一为最高的境界 ,形成了意境范畴 ;在论及艺术美的主体性时强调情感的真诚自然 ,认为艺术只有进入真诚无伪的情感之门时 ,才能产生撼人的美学魅力。这些美学观念在今天极具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之美 天地之心 自然之道 情感真实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宇宙起源“星云说”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晖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69,共9页
佛教传入之前 ,中国古代有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 ,此说与近代康德等太阳系起源“星云说”相似而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宇宙起源说认为天地产生之前为星云混沌状时期 ,后来变为天地阴阳分离的二分式结构状态时期 ,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 佛教传入之前 ,中国古代有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 ,此说与近代康德等太阳系起源“星云说”相似而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宇宙起源说认为天地产生之前为星云混沌状时期 ,后来变为天地阴阳分离的二分式结构状态时期 ,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阴阳二气会合分离而形成的。我国古代还认为这种宇宙天地 ,是在不断在扩大膨胀 ,在有朝一日会崩塌消散而宇宙崩溃灭亡 ,这种思想又与现代宇宙大爆炸学说相近。我国古代的祖先对宇宙起源的解释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假说 ,但这对探讨中国古代宇宙论思想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起源 “星云说” 混沌 天地 阴阳二气
下载PDF
赣北乡村寺庙神祇来源考索及宗教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摩罗 杨帆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32-39,共8页
通过对13座乡村寺庙的灵位之考察,发现其神祇主要有四个来源,第一是佛教体系,第二是道教体系,第三是当地民间传说,第四是历史人物。这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几乎无法判断某个寺庙究竟是什么宗教性质。细加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在香客心中,... 通过对13座乡村寺庙的灵位之考察,发现其神祇主要有四个来源,第一是佛教体系,第二是道教体系,第三是当地民间传说,第四是历史人物。这四种神祇交互杂处,几乎无法判断某个寺庙究竟是什么宗教性质。细加调查和分析,不难发现,在香客心中,所有这些神祇都没有特定的宗教教义、宗教组织、宗教仪规、宗教阅历,实际上他们都是同一种宗教面目,都是以地方神的身份享受崇拜和祭祀的。乡村宗教基本上处于原始宗教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寺庙 神祗来源 宗教考察
下载PDF
《周易·复卦》初爻的诠释进路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建永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2-50,共9页
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的认知模式,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调。从对复卦不断翻新的... 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的认知模式,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调。从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解中,可以看出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会通的过程。儒道释异中之同在都用复的方法论;但各自所推崇的本体内容却有层次上的差异:儒家是复性;道家是复命;佛家是复其真如本源心,此为同中之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见天心 一阳来复 反本复命 体用一如
下载PDF
天旋、岁差与中西之争——清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小明 任春光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 明清之际西方岁差的"恒星东移"解释传入中国,引爆了激烈的中西论争。梅文鼎通过对历算史的重构将"恒星东移"纳入中法范式,但分歧并未就此消弭。安清翘通过解构西学、回归中学,将"恒星东移"从中学体系剔除出去,同时对"西学中源说"提出了系统性的批评。令人深思的是,梅文鼎倡导"西学中源说"是以默认西学优于中学为隐含前提,安清翘批评"西学中源说"则以否定西学优于中学为预设基础,立论虽然不同,但目标却出奇的一致,即发扬传统以求超胜!就中学的维护和弘扬而言,"西学中源"的解构者安清翘甚至比倡导者梅文鼎更坚决、更彻底。岁差与中西之争的表象之下,隐含着当时受到西学影响而升华的中国传统天旋模式之争这一深刻背景。三者复杂纠缠、整体联动,刻画出有清一代科学思想史的一条清晰而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旋 岁差 安清翘 “斜转” “西学中源说” 中西之争 科学思想史
下载PDF
周敦颐的易学性命之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载光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9,共7页
宋明道学的核心是天道性命之学。周敦颐以《周易》的太极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有机论的宇宙模式,本太极以立人极。他将《易传》的"继善成性"论与《中庸》的"诚者天之道"相结合,以"诚"作为性命之本,奠定了... 宋明道学的核心是天道性命之学。周敦颐以《周易》的太极阴阳理论构建了一个有机论的宇宙模式,本太极以立人极。他将《易传》的"继善成性"论与《中庸》的"诚者天之道"相结合,以"诚"作为性命之本,奠定了宋明易学性理之学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易学 太极之道 乾元之减 性命之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