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ic study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Ag_2O film prepared by direct-current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被引量:1
1
作者 郜小勇 冯红亮 +1 位作者 马姣民 张增院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9期291-296,共6页
The Ag2O film, as-dcposited by direct-current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at a substrate temperature of 150 ℃, clearly shows a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111), and is capable of lowering the threshold value of the... The Ag2O film, as-dcposited by direct-current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at a substrate temperature of 150 ℃, clearly shows a preferential orientation (111), and is capable of lowering the threshold value of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to about 200℃, which is helpful to its application in optical and magneto-optical storage. This paper fits its optical constants in terms of a general oscillator model by using measured ellipsometric parameters. The fitted oscillator energy 2.487 eV is close to the optical direct interband transition energy value of the Ag2O film determined by Tauc equation; whereas, the fitted oscillator energy 4.249 eV is far from the fitted plasma oscillator energy 4.756 eV by single-oscillator energy. The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centred at about 2.31 eV indicates a direct-energy gap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the Ag2O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2O film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 general oscillator model single-oscillator model
下载PDF
Modeling of single film bubble and numerical study of the plateau structure in foam system
2
作者 孙中国 倪妮 +1 位作者 孙一颉 席光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期79-86,共8页
The single-film bubble has a special geometry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gas shrouded by a thin layer of liquid film under the surface tension force both o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urfaces of the bubble. Based on the me... The single-film bubble has a special geometry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gas shrouded by a thin layer of liquid film under the surface tension force both o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urfaces of the bubble. Based on the mesh-less moving particle semi-implicit(MPS) method, a single-film double-gas-liquid-interface surface tension(SDST)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single-film bubble,which characteristically has totally two gas-liquid interfaces on both sides of the film. Within this framework, the conventional surface free energy surface tension model is improved by using a higher order potential energy equation between particles, and the modification results in higher accuracy and better symmetry properties. The complex interface movement in the oscillation process of the single-film bubble is numerically captured, as well as typical flow phenomena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quid film.In addition, the basic behaviors of the coalescence and connection process between two and even three single-film bubbles are studied, and the cases with bubbles of different sizes are also included. Furthermore, the classic plateau structure in the foam system is reproduced and numerically proved to be in the steady state for multi-bubble conn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 film bubble mesh-less moving particle semi-implicit(MPS) modeling plateau structure
原文传递
Optical properties of aluminum-doped zinc oxide films deposited by direct-current pulse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3
作者 郜小勇 陈超 张飒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01-205,共5页
A series of (103)-oriented aluminum-doped zinc oxide (AZO)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glass substrates via direct- current pulse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at different O2-to-Ar gas flow ratios (GFRs). The optic... A series of (103)-oriented aluminum-doped zinc oxide (AZO) films were deposited on glass substrates via direct- current pulse magnetron reactive sputtering at different O2-to-Ar gas flow ratios (GFRs).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fitted optical constants in the general oscillator model (which contains two Psemi-Tri oscillators) through the use of measured ellipsometric parameters. The refractive index dispersion data below the interband absorption edge were analyzed using a single-oscillator model. The fitted optical energy gap obtained using the single- oscillator model clearly shows a blue shift, followed by a red shift, as the GFR increases from 0.9/18 to 2.1/18. This shif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in the free electron concentration of the fil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lm stress. In addition, the fitted β value indicates that the AZO film falls under the ionic class. The pbotoluminescence spectrum indicates a photoluminescence mechanism of the direct and wide energy gap semicondu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O film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 single-oscillator model
下载PDF
膜孔灌溉单孔入渗Kostiakov模型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10
4
作者 范严伟 赵文举 冀宏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66,共6页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研究膜孔灌单孔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用SWMS-3D软件对多种典型土壤的单点膜孔入渗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点膜孔的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符合Kostiakov模型.提出包含膜孔直径、灌溉水深的单点膜孔... 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研究膜孔灌单孔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用SWMS-3D软件对多种典型土壤的单点膜孔入渗特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点膜孔的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符合Kostiakov模型.提出包含膜孔直径、灌溉水深的单点膜孔Kostiakov入渗模型参数计算方法,采用多种土壤单点膜孔入渗室内试验结果与已有文献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单点膜孔入渗特性,可为确定合理的膜孔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单点膜孔入渗 Kostiakov模型 膜孔直径 灌溉水深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膜孔灌单点源入渗特性与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费良军 程东娟 +1 位作者 雷雁斌 贾丽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12-216,共5页
通过室内膜孔单点源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灌单点源入渗单位面积侧渗量与一维垂直入渗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灌单点源入渗单位面积侧渗量与入渗时间、膜孔直径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包含垂直一维入渗量和侧渗量的两个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膜... 通过室内膜孔单点源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灌单点源入渗单位面积侧渗量与一维垂直入渗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膜孔灌单点源入渗单位面积侧渗量与入渗时间、膜孔直径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包含垂直一维入渗量和侧渗量的两个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膜孔单点源入渗模型,只需知道垂直一维入渗参数、膜孔直径和入渗时间,即可用于膜孔单点源入渗量的计算。实例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模型计算精度高,应用方便,均为计算膜孔单点入渗量的有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单点源入渗 入渗特性 一维垂直入渗 入渗模型
下载PDF
煤粉燃烧中焦炭燃烧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志 李振山 蔡宁生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3-400,共8页
对已有的焦炭燃烧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对常用的简化处理如单膜/双膜模型、忽略斯蒂芬流、忽略气化反应等带来的计算偏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双膜模型相比,单膜模型的计算精度高;忽略斯蒂芬流会造成表面温度、燃烧速率的计算... 对已有的焦炭燃烧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对常用的简化处理如单膜/双膜模型、忽略斯蒂芬流、忽略气化反应等带来的计算偏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双膜模型相比,单膜模型的计算精度高;忽略斯蒂芬流会造成表面温度、燃烧速率的计算偏差,但可以通过对传质系数KD的简单修正进行改进;焦炭与CO2和H2O的气化反应不能忽略,否则会使得表面温度的计算明显偏高,而燃烧速率偏低,且偏差在富氧燃烧条件下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炭燃烧 单膜模型 斯蒂芬流 气化反应
下载PDF
单膜孔肥液点源入渗水分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兴华 费良军 吴军虎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共4页
通过室内试验,建立了3种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数学模型,并对各种肥液自由入渗数学模型做了比较分析后得出:Ph ilip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膜孔肥液自由入渗过程;通过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湿润锋的运移规律,总结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湿润锋推移表达式... 通过室内试验,建立了3种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数学模型,并对各种肥液自由入渗数学模型做了比较分析后得出:Ph ilip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膜孔肥液自由入渗过程;通过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湿润锋的运移规律,总结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湿润锋推移表达式;结合水量平衡原理推求了湿润体内平均重量含水率。以上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湿润体内重量含水率和肥料的分布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液 单膜孔点源入渗 水分特性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膜孔灌单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费良军 李发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8-71,共4页
通过室内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 ,分析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特性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 3个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 ,其中模型 1是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量参数和膜孔自由入渗... 通过室内膜孔单向交汇入渗试验资料 ,分析了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特性 ,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情况 ,提出了相应的 3个膜孔单向交汇入渗数学模型 ,其中模型 1是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的减渗量参数和膜孔自由入渗参数已知条件下的一个入渗模型 ,模型 2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的自由入渗阶段和交汇入渗阶段的入渗参数均为已知的基础上 ,模型 3建立在膜孔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自由入渗减渗率和自由入渗参数为已知的基础上。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 ,3个模型均为计算膜孔单向交汇入渗量的有效模型 ,这一研究成果可为膜孔灌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溉 单向交汇入渗 数学模型 入渗参数
下载PDF
单膜孔点源肥液入渗水氮分布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费良军 程东娟 朱兴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15,共4页
该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膜孔灌肥液单点源自由入渗湿润体内水分和NO3--N浓度的分布特性,提出了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湿润体内水分和NO3--N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和NO3--N浓度分布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并符合点源湿润体内土壤... 该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膜孔灌肥液单点源自由入渗湿润体内水分和NO3--N浓度的分布特性,提出了膜孔肥液自由入渗湿润体内水分和NO3--N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和NO3--N浓度分布模型计算精度较高,并符合点源湿润体内土壤含水率和NO3--N的分布规律;根据湿润体内水分和NO3--N浓度分布模型,推求得到了湿润体中土壤含水率、NO3--N浓度和湿润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膜孔肥液入渗的影响因素和灌水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液 单膜孔点源入渗 水氮分布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董玉云 费良军 穆红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4,共4页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肥液单向交汇的入渗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试验资料,提出了Kostiakov模型、分段函数模型、减渗量模型和增渗率模型等4个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参数...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肥液单向交汇的入渗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试验资料,提出了Kostiakov模型、分段函数模型、减渗量模型和增渗率模型等4个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均为已知;分段函数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和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均为已知;减渗量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相对于膜孔肥液自由入渗的减渗量参数和膜孔肥液自由入渗参数已知;增渗率模型建立的条件是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相对膜孔清水单向交汇入渗增渗率和清水单向交汇入渗参数已知。模型验证表明,所提出的4个模型均为描述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的有效模型,其中分段函数模型的计算精度相对最高,Kostiakov模型、减渗量模型和增渗率模型稍次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已知资料情况加以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肥液入渗 单向交汇 入渗特性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单井膜下滴灌灌溉制度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新坤 蔡焕杰 曹兵 《灌溉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16,共5页
根据单井膜下滴灌系统运行中 ,机井出流量均匀无调蓄能力、灌水定额小、周期短的特点 ,提出单井出流量一定条件下作物各生长阶段水量分配及单井控制面积优化方法 ,建立了与膜下滴灌系统相适应以周为时段的灌溉制度优化模型 ,并结合实例... 根据单井膜下滴灌系统运行中 ,机井出流量均匀无调蓄能力、灌水定额小、周期短的特点 ,提出单井出流量一定条件下作物各生长阶段水量分配及单井控制面积优化方法 ,建立了与膜下滴灌系统相适应以周为时段的灌溉制度优化模型 ,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井膜下滴灌 灌溉制度优化 模型 出流量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量子进化算法的薄膜微观结构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一名 张超 +2 位作者 孙秀平 匡尚奇 杨海贵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4期20-24,30,共6页
掠入射X射线反射(GIXR)是光学薄膜表征的优选方法,但它需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采用一定的算法进行拟合求解。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进化算法存在着种群规模大、收敛速度慢和拟合精度差的问题,本文将云模型与量子进化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 掠入射X射线反射(GIXR)是光学薄膜表征的优选方法,但它需要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采用一定的算法进行拟合求解。针对目前普遍使用的进化算法存在着种群规模大、收敛速度慢和拟合精度差的问题,本文将云模型与量子进化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模型量子进化算法(CQEA)的薄膜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并将该算法应用于Si单层膜和周期极紫外Mo/Si多层膜的表征之中,并将其拟合结果与基于进化算法的拟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CQEA具有种群规模小、收敛速度快和拟合精度高的优势,同时给出的薄膜结构参数值精度更高。相关研究工作体现了CQEA应用于薄膜微观结构表征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为基于GIXR的薄膜微观结构表征提供一种更优选的拟合求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光学 薄膜表征 掠入射X射线反射 云模型量子进化算法 极紫外多层膜 单层膜
下载PDF
碳粒燃烧能量分配系数的数值计算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明言 章明川 +2 位作者 于娟 范卫东 田凤国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0,共6页
应用改进的移动火焰锋面(MFF)模型对碳粒燃烧的能量分配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考虑CO在颗粒边界层内燃烧及CO2发生表面还原反应的能量分配系数表达式.在一实际煤粉火焰条件下,计算了可在单膜(SF)模型中直接应用的可比能量分配系数,并... 应用改进的移动火焰锋面(MFF)模型对碳粒燃烧的能量分配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考虑CO在颗粒边界层内燃烧及CO2发生表面还原反应的能量分配系数表达式.在一实际煤粉火焰条件下,计算了可在单膜(SF)模型中直接应用的可比能量分配系数,并与传统SF模型的取用值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碳粒直径越小,平均能量分配系数越大;随着碳粒温度的升高,能量分配系数下降.在本文的计算条件下,平均能量分配系数约为0.7,平均可比能量分配系数值高于0.5,远大于传统单膜模型(SF-CO)计算的可比能量分配系数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火焰 碳粒燃烧 能量分配系数 移动火焰锋面模型 单膜模型
下载PDF
TbCo薄膜磁各向异性的单离子模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章平 黄致新 +2 位作者 张玉龙 王辉 张峰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37-40,共4页
根据沉积过程中薄膜中稀土原子周围最近邻原子的各向异性排列,建立了TbCo非晶垂直磁化膜磁各向异性的单离子模型,并计算了TbCo非晶垂直磁化膜磁各向异性能Ku值,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很好.结果表明:膜内非S态Tb离子的非球对称电荷分布与局... 根据沉积过程中薄膜中稀土原子周围最近邻原子的各向异性排列,建立了TbCo非晶垂直磁化膜磁各向异性的单离子模型,并计算了TbCo非晶垂直磁化膜磁各向异性能Ku值,与实验测量结果符合很好.结果表明:膜内非S态Tb离子的非球对称电荷分布与局部晶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TbCo薄膜存在垂直磁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o薄膜 垂直磁各向异性 单离子模型
下载PDF
CO火焰对碳粒燃烧影响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娟 章明川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7-431,共5页
建立了球坐标系下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全耦合的碳粒燃烧数值模拟程序.在详细理论计算的配合下,通过精密设计的实验研究,用FTIR透射-发射实验测温方法成功捕捉了持续时间极短的“CO在颗粒表面被点燃而引起的颗粒高温”现象.连续膜模型... 建立了球坐标系下传热、传质和化学反应全耦合的碳粒燃烧数值模拟程序.在详细理论计算的配合下,通过精密设计的实验研究,用FTIR透射-发射实验测温方法成功捕捉了持续时间极短的“CO在颗粒表面被点燃而引起的颗粒高温”现象.连续膜模型的计算结果和FTIR测温实验结果表明,CO的空间反应与碳粒表面反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碳粒表面温度、总体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极其复杂的.而CO能否在颗粒表面附近被点燃及其所引起的颗粒表面温度差可高达数百度.在实际煤粉火焰条件下,单膜模型和严格的连续膜模型的预报结果相差比较大,特别是对着火点及着火后某段区间内的颗粒温度的预报,是仅考虑表面氧化反应C+1/2O_2→CO的单膜模型所无法完成的,这说明单膜模型存在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粒燃烧 CO空间反应 FTIR测温 着火 单膜模型 连续膜模型
下载PDF
金属Ce的电子结构与γ-α相变机制:理论模型的发展及借助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实验研究进展
16
作者 段煜 罗学兵 +9 位作者 张云 张文 冯卫 郝群庆 罗丽珠 刘琴 陈秋云 谭世勇 朱燮刚 赖新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313-3321,共9页
含f电子的镧系和锕系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复杂的成员,他们常常表现出奇异的物理特性。其中最简单而具代表性的就是金属Ce的γ-α相变,该相变不仅晶体结构保持面心立方(fcc)不变,而且伴随有约15%的体积塌缩和磁性变化(γ-Ce为遵循Curie-... 含f电子的镧系和锕系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最复杂的成员,他们常常表现出奇异的物理特性。其中最简单而具代表性的就是金属Ce的γ-α相变,该相变不仅晶体结构保持面心立方(fcc)不变,而且伴随有约15%的体积塌缩和磁性变化(γ-Ce为遵循Curie-Weiss定理的顺磁体,而α-Ce具有Pauli顺磁性)。多年来,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都致力于理解这一奇特相变的微观机制,理论上曾提出了三种解释该相变的模型,包括跃迁模型(Promotional model)、类Mott转变模型和Kondo模型。其中跃迁模型已因与实验结果不符而被摈弃,而类Mott转变模型主要强调f-f电子的相互作用在相变过程中的变化,Kondo模型则强调相变过程中4f电子与传导电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此二者都在不断发展,至今仍无定论。目前学界基本认同Ce的γ-α相变的奇特性与其特殊电子结构有关。Ce的外层电子结构为4f 15d 16s 2,其中4f电子在实空间是局域,但其能级与价带的5d和6s电子能级的能量接近,造就了4f电子的局域-巡游双重特性,故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大大改变Ce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其宏观物理性质。如今,分子束外延技术(MBE)的应用实现了高质量Ce单晶薄膜的制备,结合先进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可以对Ce的电子结构进行直接观察,便于探究Ce的γ-α相变过程中4f电子的行为,并以此进一步探讨其相变微观机制。此外,Kondo模型具有光电子能谱(PES)可见的特征,且在单杂质安德森模型(SIAM)框架下采用相关计算方法(GS、LDA+U、DMFT等)对Ce的PES特征的理论解释也已较成功地实现,因此Kondo模型逐渐成为目前较为流行的Ce的γ-α相变机制。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Ce的γ-α同构相变的三个主要理论模型,即跃迁模型(Promotional model)、类Mott转变模型和Kondo模型的物理图像及部分实验证据;然后介绍了高质量Ce单晶薄膜的制备方法,并重点分析总结近年来对Ce单晶薄膜在ARPES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Ce薄膜的室温能带结构及可能的表面态;(2)与波矢k关联的4f电子与传导电子的杂化;(3)4f电子与传导电子的杂化随温度的演化。大部分ARPES结果都为描述Ce的γ-α相变的Kondo模型提供了实验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Ce 单晶薄膜 电子结构 γ-α相变 理论模型 Kondo模型 f电子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
下载PDF
底膜育秧单季稻综合农艺数学模型及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复兴 盛如德 +1 位作者 蒋正坤 李文龙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1期42-46,共5页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根据田间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和计算机的分析结果,建立了底膜育秧单季稻综合农艺数学模型。并进行高产栽培规律的研究与分析,筛选出高产栽培模式:每亩播种量300—350kg,秧龄20天左右,每亩基本苗数8—9万,...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根据田间四因子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和计算机的分析结果,建立了底膜育秧单季稻综合农艺数学模型。并进行高产栽培规律的研究与分析,筛选出高产栽培模式:每亩播种量300—350kg,秧龄20天左右,每亩基本苗数8—9万,每亩大田追肥量(碳铵)60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膜育秧 单季稻 高产 栽培模式
下载PDF
一种改进型单光子雪崩二极管探测概率模型及验证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智祥 曾美玲 +1 位作者 杨健 金湘亮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0-237,共8页
基于半导体工艺器件仿真软件和Matlab编程,对光子探测概率(PDP)进行了建模和实验表征。进一步考虑器件表面二氧化硅薄膜的光透射性,可以准确预测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的性能。将模拟结果与采用0.18μm标准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基于半导体工艺器件仿真软件和Matlab编程,对光子探测概率(PDP)进行了建模和实验表征。进一步考虑器件表面二氧化硅薄膜的光透射性,可以准确预测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的性能。将模拟结果与采用0.18μm标准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双重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BCD)工艺设计和加工的SPAD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DP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平均误差为1.72%。该模型可以减少商用器件仿真软件中存在的不收敛问题,极大减少了开发SPAD器件新结构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薄膜透射 光子探测概率 Matlab建模
原文传递
AlFe单晶薄膜微结构与热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锋 吴卫东 唐永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589-3594,共6页
采用PLD方法,在573K条件下制备了AlFe单晶合金薄膜.X射线衍射与透射电子衍射表明,AlFe空间点群为PM-3M,晶格常数a=0.297nm(略大于bcc-Fe的晶格常数,a=0.293nm),且AlFe晶体结构为bcc-Fe晶格体心Fe原子被Al取代产生的新结构.采用第一性原... 采用PLD方法,在573K条件下制备了AlFe单晶合金薄膜.X射线衍射与透射电子衍射表明,AlFe空间点群为PM-3M,晶格常数a=0.297nm(略大于bcc-Fe的晶格常数,a=0.293nm),且AlFe晶体结构为bcc-Fe晶格体心Fe原子被Al取代产生的新结构.采用第一性原理与准谐德拜模型研究了AlFe合金的化学势与热力学性能,计算表明AlFe合金具有更低的化学势,导致在生长过程只出现AlFe相.与此同时,AlFe合金具有与bcc-Fe与fcc-Al相比更优秀的热力学性能,在150—1000K范围内,AlFe合金的等压热容远高于单质Fe或Al,并且AlFe合金具有极低且稳定的热膨胀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D AlFe单晶薄膜 第一性原理 准谐德拜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孔间距下镍基单晶叶片气膜孔弹塑性行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磊 侯乃先 +2 位作者 敖良波 王心美 岳珠峰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9-523,共5页
气膜冷却作为一重要的热防护技术广泛应用于涡轮叶片中,但是气膜孔的引入破坏了叶片的结构完整性,成为裂纹形核的重要区域。将镍基单晶叶片前缘气膜孔简化为平板模型,基于晶体塑性理论分析了多孔干涉下气膜孔的弹塑性力学行为,分析了孔... 气膜冷却作为一重要的热防护技术广泛应用于涡轮叶片中,但是气膜孔的引入破坏了叶片的结构完整性,成为裂纹形核的重要区域。将镍基单晶叶片前缘气膜孔简化为平板模型,基于晶体塑性理论分析了多孔干涉下气膜孔的弹塑性力学行为,分析了孔边分切应力的分布规律;并比较了不同横向、纵向间距对气膜孔弹塑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排气膜孔间存在着明显的应力干涉,高应力区出现在相邻两列气膜孔孔心连线区域,低应力区出现在同列气膜孔之间,呈现菱形分布。孔边八面体、十二面体、六面体滑移系均开动,最大分切应力出现在夹角0o/20o/30o的位置上;横向孔间距增加,孔边应力降低;纵向孔间距增加,孔边应力增加。六面体滑移系分切应力对载荷、孔间距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冷却叶片 镍基单晶 气膜孔 多孔干涉 晶体塑性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