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invasion and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in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using core displacement and NMR 被引量:2
1
作者 GUO Cheng-fei LI Hua-bin +2 位作者 TAO Ye LANG Li-yuan NIU Zhong-x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31-541,共11页
Water invas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gas reservoirs with active edge-and-bottom aquifers.Due to hig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feature exploitation obstacles and lo... Water invas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gas reservoirs with active edge-and-bottom aquifers.Due to hig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feature exploitation obstacles and low recovery factors.In this study,combined core displacement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experiments explored the reservoir gas−water two-phase flow and remaining microscopic gas distribution during water invasion and gas injection.Consequently,for fracture core,the water-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higher and the co-seepage interval is narrower than that of three pore cores during water invasion,whereas the water-drive recovery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invasion rates is the lowest among all cores.Gas injection is beneficial for reducing water saturation and partially restoring the gas-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especially for fracture core.The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ent are related to the core properties.Compared with pore cores,the water invasion rate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residual gas distribution in fracture core.The result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ter invasion mechanism,gas injection to resume production and the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factors of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 displacement gas−water two-phase flow recovery fact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下载PDF
Dynamics of fluid and heat flow in a CO_2-based injection-production geothermal system
2
作者 FENG Guan-hong XU Tian-fu ZHU Hui-xi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年第4期377-388,共12页
CO_2 is now considered as a novel heat transmission fluid to extract geothermal energy. It can be used for both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CO_2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Here, a 3-D, "two-spot" pattern well mod... CO_2 is now considered as a novel heat transmission fluid to extract geothermal energy. It can be used for both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CO_2 geological sequestration. Here, a 3-D, "two-spot" pattern well model i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CO_2-water displacement and heat extraction. To obt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O_2-geothermal system under some more realistic conditions, heterogeneity of reservoir's hydrological properties is taken into account. Due to the fortissimo mobility of CO_2, as long as the existence of highly permeable zone between the two wells, it is more likely to flow through the highly permeable zone to reach the production well, even though the flow path is longer. The preferential flow shortens circulation time and reduces heat-exchange area, probably leading to early thermal breakthrough, which makes the production fluid temperature decrease rapidly. The analyses of flow dynamics of CO_2-water fluid and heat may be useful for future design of a CO_2-based geothermal developmen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ry system CO2-water displacement HETEROGENEITY Preferential flow
下载PDF
考虑非达西渗流的泥浆离心脱水分析
3
作者 刘忠玉 刘朝凡 +1 位作者 杨宸宇 汪良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93,共9页
为深入探究离心脱水技术在处理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的建筑废弃泥浆时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分段线性化方法,充分考虑黏性土中渗流的非达西特性以及土体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建立在离心作用下能够考虑其非达西渗流特性的泥浆脱水分析模... 为深入探究离心脱水技术在处理主要由黏性土组成的建筑废弃泥浆时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分段线性化方法,充分考虑黏性土中渗流的非达西特性以及土体变形的非线性特征,建立在离心作用下能够考虑其非达西渗流特性的泥浆脱水分析模型。通过与已有研究成果及室内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参数对脱水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水速度和最终土水界面位移量随着电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增加泥浆初始厚度会增大最终土水界面位移量,但会降低初期的土水界面移动速度;压缩指数在初期对土水界面位移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其增大会导致最终土水界面位移量的增加;非达西渗流参数的增大会导致土水界面位移的减少,但通过提升电机转速,可以有效地降低非达西渗流对脱水效果的不利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离心脱水技术在建筑废弃泥浆处理中的进一步优化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 离心脱水 非达西渗流 土水界面位移 界面移动速度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伟才 姚光庆 +2 位作者 周锋德 黄郑 梁杰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58-663,共6页
为了描述低渗透油藏多层合注合采时,各层水驱效果差异、流体流动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低渗透储层为例,按流动层段指标由大到小将储层划分为五类流动单元,选取其中三... 为了描述低渗透油藏多层合注合采时,各层水驱效果差异、流体流动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不同流动单元并联水驱油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低渗透储层为例,按流动层段指标由大到小将储层划分为五类流动单元,选取其中三类流动单元的9块天然岩心与1块人造岩心,组成4组并联模型,进行了水驱油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岩心并联组合后,物性好的流动单元驱油效率比单独驱替时要高、物性差的流动单元驱油效率比单独驱替时要低;不同流动单元之间渗透率级差越大,流动单元之间相互影响越强烈,驱油效率相互差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储层 流动单元 并联岩心 水驱油实验 数值模拟 驱油效率
下载PDF
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6
5
作者 贾忠伟 杨清彦 +1 位作者 兰玉波 张洪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水驱油过程中 ,由于润湿性的不同 ,注入水表现出不同的入孔机理。在强亲水的孔隙内 ,注入水沿着孔壁“爬入” ;在亲油孔隙内 ,注入水沿孔隙的中心突入。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水驱后剩余油可分为连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型剩余油两类。具体形式有簇状、柱状、角状、膜状和“孤岛”状等。对于不同的剩余油形式 ,各种化学驱的效果有所不同 ,聚合物驱主要驱替连片状剩余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 微观 渗流规律 剩余油 三次采油 孔隙结构
下载PDF
初始含水量对砂土泥石流启动影响作用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周健 高冰 +1 位作者 张姣 贾敏才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2-1048,共7页
利用自制小比例模型槽,结合可控降雨强度的降雨模拟器,进行人工降雨诱发泥石流的室内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量对砂性泥石流启动下滑过程的影响。基于滑坡型泥石流启动过程,利用精密的基质吸力测量仪器,对非饱和砂土黏聚力随含... 利用自制小比例模型槽,结合可控降雨强度的降雨模拟器,进行人工降雨诱发泥石流的室内模型试验,着重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量对砂性泥石流启动下滑过程的影响。基于滑坡型泥石流启动过程,利用精密的基质吸力测量仪器,对非饱和砂土黏聚力随含水量的变化关系进行研究。使用先进的高速动态数据采集仪和YEC-DASP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孔压的量测与分析。运用GeoDog软件对堆积土体启动前的位移场进行分析,研究滑坡土体破裂面处水土作用关系。通过研究不同初始含水量堆积土体向泥石流转化的宏观破坏状态以及滑裂面位置,揭示初始含水量对堆积土体在启动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泥石流 初始含水量 位移场 水土作用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与渗流机理实验 被引量:43
7
作者 宋广寿 高辉 +5 位作者 高静乐 孙卫 任国富 齐银 路勇 田育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深入剖析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渗流机理的影响程度,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储层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和CT扫描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对于没有微裂缝存在的岩样... 为深入剖析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渗流机理的影响程度,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储层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和CT扫描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对于没有微裂缝存在的岩样,水驱油效果往往与渗透率成正比关系,而微裂缝的存在使得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显得更加突出,渗流机理将完全改变,从而水驱油效果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CT扫描水驱油驱替实验结果也表明,微裂缝的存在明显增加了孔喉微观非均质程度,使得水驱效果变差。而环压对具有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注水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可见对于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造成注入水波及效率不高、水驱油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 水驱油效率 渗流机理 X—CT成像 西峰油田
下载PDF
单相流驱替物理模拟实验的煤粉产出规律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曹代勇 姚征 +3 位作者 李小明 魏迎春 胡爱梅 宋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4-628,共5页
为研究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粉的产出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单相流驱替状态下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通过改变单相流驱替流速及煤砖样品上、下围压的大小,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煤粉产出量、煤粉粒度分布特征以及裂隙导流系统的渗透率变... 为研究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煤粉的产出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单相流驱替状态下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实验。通过改变单相流驱替流速及煤砖样品上、下围压的大小,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煤粉产出量、煤粉粒度分布特征以及裂隙导流系统的渗透率变化等参数,归纳煤粉的动态产出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围压稳定的实验条件下,煤粉的产出具有一定的启动运移速率;煤粉的产出量与驱替液流速呈正相关、与围压呈负相关;煤粉在裂隙系统中的存在与运移会对其渗透率产生显著的影响;间断后重启单相流驱替作用会使煤粉产出量瞬间剧增。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可以认为,优化煤层气井的排采制度、控制井底流压降压速率的变化、稳定控制排水强度,将会有效地控制煤粉的产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煤粉产出 单相流驱替 物理模拟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郑小敏 孙雷 +1 位作者 王雷 易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9-92,共4页
为了更好地认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渗流机理,根据某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全直径缝洞型岩芯模型,实验岩样来源于油田的实际岩芯,采用油田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了模型水平、倾斜30°、倾斜60°三种... 为了更好地认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渗流机理,根据某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全直径缝洞型岩芯模型,实验岩样来源于油田的实际岩芯,采用油田实际油样和相似地层水进行了模型水平、倾斜30°、倾斜60°三种不同角度的水驱油机理物理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认为缝洞型碳酸盐岩采收率、含水率、无水采收期等与缝洞倾斜情况和缝洞结构有密切关系。并将实验数据应用于Cruz-HernandezJ等人基于对流-扩散渗流理论建立的缝洞型油水两相流动系统数学模型的拟合中,讨论了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扩散系数和流动速度对模型拟合的影响情况,并提出了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作用、流体流速、孔洞配位数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水驱油机理 模拟实验 油水两相流动 油藏模拟
下载PDF
利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对储层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被引量:8
10
作者 解伟 赵蕾 +1 位作者 孙卫 付晓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5-748,764,共5页
采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测得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26块样品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以及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以此参数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样品划分为E类、G类和M类3类流动单元。... 采用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测得西峰油田庄19井区长82储层26块样品的渗透率、水驱前含油饱和度以及在不同注入倍数、不同注入压力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驱油效率,以此参数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将样品划分为E类、G类和M类3类流动单元。结合试验动态观察和数据分析,不同流动单元类型有着不同的渗流通道、驱替方式、驱油效率以及压力对驱油效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 流动单元 驱油效率 驱替压力
下载PDF
管道油流携水系统的界面分布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广丽 张国忠 +3 位作者 BRAUNER N ULLMANN A 刘刚 张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成品油管道低洼处积水引起的腐蚀产物堵塞管道事故严重威胁管道的正常运行,为研究管道中油流携水作用机制,从试验、理论两个角度对油流携水系统的特性进行研究。以柴油和水为介质,在内径27 mm的水平-上倾管流试验系统上对上倾管段0.5 m... 成品油管道低洼处积水引起的腐蚀产物堵塞管道事故严重威胁管道的正常运行,为研究管道中油流携水作用机制,从试验、理论两个角度对油流携水系统的特性进行研究。以柴油和水为介质,在内径27 mm的水平-上倾管流试验系统上对上倾管段0.5 m位置处的出水量以及临界油相流量(出水量不为零时的最小油相流量)进行测量,同时根据试验模型,基于油水两相动量方程和光滑分层流稳定的条件,建立水相厚度梯度的计算模型,对水平测试段中相界面分布进行分析,对出水量以及临界油相流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新模型能很好地预测两参数的变化;在油流携水系统中,油相处于层流状态时,建立的水相厚度梯度模型能很好地预测相界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流 界面分布 出水量 界面稳定性 水塞 管道腐蚀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水微观渗流通道与驱替特征实验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26
12
作者 高辉 孙卫 +2 位作者 路勇 田育红 任国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62,115,共5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个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和驱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粒间孔、溶蚀孔、粒间孔—溶蚀孔...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2个典型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模拟注水开发过程,对水驱油过程中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类型和驱替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表征。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粒间孔、溶蚀孔、粒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微裂缝—孔隙和微孔6种主要的油水渗流通道,其差异性与沉积微相、孔隙和喉道的分选、连通情况及粘土矿物的胶结程度有关。实验模型的驱替类型主要为均匀驱替、蛇状驱替、树枝状驱替和网状驱替4种,水驱油过程中油水渗流阻力大,水驱油动用程度差,残余油类型以油膜、卡断及绕流残余油为主。油水微观渗流通道的随机选择性和复杂性是造成驱替特征和驱替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渗流通道 驱替特征 水驱油实验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核磁共振技术在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毛伟 贾红兵 杜朋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03-105,129,共3页
油水两相驱替实验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渗流特征,但无法从微观层面对储层动用状况进行描述。为解决该问题,使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运用弛豫时间谱转换成喉道半径分布法和各喉道区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饱和水状... 油水两相驱替实验主要从宏观角度描述渗流特征,但无法从微观层面对储层动用状况进行描述。为解决该问题,使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角度研究油水两相渗流特征,运用弛豫时间谱转换成喉道半径分布法和各喉道区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饱和水状态下油驱水特征以及饱和油状态下水驱油特征,得出了不同驱替阶段油水在孔隙空间中的分布以及各喉道区间油相采出程度。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两相渗流机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新区勘探和老油田开发技术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油水两相渗流 喉道半径 水驱油
下载PDF
储集层流动单元水驱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魏斌 张友生 +1 位作者 杨贵凯 徐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74,共3页
正确认识测井响应高含水储集层的规律和特征 ,对于评价水淹层、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特征十分重要。选取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岩心 ,在储集层条件下进行水驱油实验 ,结果表明 :相同流体流动单元内部的电阻率、含水率、相对渗透率与... 正确认识测井响应高含水储集层的规律和特征 ,对于评价水淹层、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特征十分重要。选取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岩心 ,在储集层条件下进行水驱油实验 ,结果表明 :相同流体流动单元内部的电阻率、含水率、相对渗透率与含水 (油 )饱和度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相似 ,不同流动单元间这些关系及变化规律则各有特点 ,反映了不同流动单元不同的水淹特征和含水 (油 )饱和度特征。应用储集层流动单元概念 ,可以在同一储集层内划分出水淹级别不同的单元 ,为水淹层定量精细解释提供可靠参数 ,还可建立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间的关系 ,用于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流体流动单元 水驱油实验 岩心 剩余油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厚层砂岩孔隙结构及微观渗流特征——以吴仓堡地区长6储层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振红 朱静 +3 位作者 余芳 李成 汪伶俐 李文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0-447,共8页
依据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油水驱替实验资料,对吴仓堡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长6厚层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微观渗流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东北... 依据薄片、压汞、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油水驱替实验资料,对吴仓堡地区三角洲前缘亚相长6厚层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微观渗流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受东北物源控制的长6厚层砂岩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中等、结构成熟度较好的特点,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典型中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对储层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位于中成岩A期,中等压实-粘土膜胶结残余粒间孔发育成岩相和弱压实-残余粒间孔+溶蚀孔隙发育成岩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成岩相带。根据微观渗流特征,可划分出4种驱油类型,微观孔隙结构比宏观物性更能反映储层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仓堡地区 孔隙结构 成岩作用 油水驱替模型 微观渗流特征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效果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德深 王忠昶 张文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66-769,共4页
为了获得覆岩离层充填后地表沉陷与覆岩破坏的效果,采用点、线结合的办法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监测地表移动与房屋变形规律,在井下采用仰孔分段注水法及前端泄露式多回路注(放)水系统对东滩煤矿14 308工作面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采动导... 为了获得覆岩离层充填后地表沉陷与覆岩破坏的效果,采用点、线结合的办法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监测地表移动与房屋变形规律,在井下采用仰孔分段注水法及前端泄露式多回路注(放)水系统对东滩煤矿14 308工作面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采动导水裂隙带的破坏特征进行了连续探测。结果表明:离层注浆条件下地表的减沉率达到了38.5%,离层注浆时的采动导水裂隙带高度值略高于正常条件下的高度值。综合评价效果为类似矿井的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导水裂隙带 充填效果 仰孔分段注水 移动变形
下载PDF
Chebyshev多项式在锚链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滕斌 郝春玲 韩凌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第1期21-26,共6页
依据水流作用下锚链的数值分析模型 ,提出了应用Chebyshev多项式拟合建立锚链张力与锚链顶端位置函数关系的近似方法 ,该锚链函数多项式可方便地用于波浪与锚泊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实时模拟中。计算中按静水和有流两种情况 ,应用二维和三维... 依据水流作用下锚链的数值分析模型 ,提出了应用Chebyshev多项式拟合建立锚链张力与锚链顶端位置函数关系的近似方法 ,该锚链函数多项式可方便地用于波浪与锚泊结构物相互作用的实时模拟中。计算中按静水和有流两种情况 ,应用二维和三维Chebyshev多项式 ,建立了锚链顶端水平和垂向拉力与锚链顶端水平、垂向位置 ,及水流速度的函数关系。锚链分析模型采用分段外推 -校正方法计算 ,在无流、均质锚链情况下 ,计算结果与解析解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链张力 锚链位移 CHEBYSHEV多项式
下载PDF
稠化水清洁压裂液返排液驱油技术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所良 王玉功 李志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3-628,共6页
为解决稠化水清洁压裂液返排液清洁化处理难题,借鉴表面活性剂驱的技术特点,研究了返排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反转性能、吸附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评价了稠化水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作为驱油剂的可行性。在长庆油田长8储层... 为解决稠化水清洁压裂液返排液清洁化处理难题,借鉴表面活性剂驱的技术特点,研究了返排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乳化性能、润湿反转性能、吸附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评价了稠化水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作为驱油剂的可行性。在长庆油田长8储层条件下,质量分数0.001%~0.03%的稠化水清洁压裂液破胶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可达10-3~10-2m N/m,在60~90℃下质量分数0.006%的破胶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3m N/m超低数量级。该破胶液的乳化性能优良,质量分数0.004%~0.008%的破胶液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的析水率<60%;该破胶液具有润湿反转能力,可将亲油及亲水的石英表面转变为弱亲水表面。注入0.3 PV的质量分数0.006%的破胶液,原油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10.04%。稠化水清洁压裂液返排液驱油技术实现了稠化水压裂返排液变废为宝、绿色环保的目标,同时为低渗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化水清洁压裂液 返排液 驱油剂 界面张力 采收率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郑小敏 孙雷 +3 位作者 王雷 易敏 杨大千 董国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 水驱油机理 模拟实验 油水两相流动系统数学模型
下载PDF
水湿油藏油气水三相渗流模拟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永飞 姚军 王晨晨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针对试验获得多孔介质中油气水三相的渗流参数难度较大、经验模型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建立水湿油藏近混相状态下的三相渗流网络模型。利用孔隙级模拟方法分析三相渗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3种驱替过程,模拟再现不同的饱和路径,得到油气水三相... 针对试验获得多孔介质中油气水三相的渗流参数难度较大、经验模型预测不准确的问题,建立水湿油藏近混相状态下的三相渗流网络模型。利用孔隙级模拟方法分析三相渗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3种驱替过程,模拟再现不同的饱和路径,得到油气水三相相对渗透率。结果表明:在水湿油藏中,各种驱替结束后最终的油气水分布均为水相占据小孔隙,气相占据大孔隙,油相占据中间孔隙;三相水湿体系中的水相相对渗透率只是含水饱和度的函数,气相相对渗透率和油相相对渗透率不仅与各自的饱和度有关,还与三相饱和历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流 相对渗透率 水湿油藏 三维网络模型 驱替过程 饱和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