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Shaleitian Bulge,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1
作者 PENG Jingsong WEI Ajuan +2 位作者 SUN Zhe CHEN Xinlu ZHAO Di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structural geometric analysis, fault activity analysis, structure evolution history and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based on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study area is a superimposed tectonic zone, which experienced early(Paleocene and Eocene) extension and late(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strike-slip and pull-apart.(2)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nt through two periods, 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and the Bohai section was active earlier than the inland section.(3)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displacement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is 4 km since Cenozoic, including 1 km in the Oligocene, and 3 km in the Pliocene-Quaternary.(4) The strike-slip movements hav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sin-mountain restructure in the fault zon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ectonic belt and the conjugate evolution in north-east structural belt.(5) The conjugate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dominate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in shallow forma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injection points and segments of hydrocarbon from the deep layers to shallow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Tan-Lu FAULT sinistral strike slip FAULT THROW hydrocarbon injection
下载PDF
Sinis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long Western Terminal Segment of the Active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Inner Mongolia, China
2
作者 Jiang Wali, Xiao Zhenmin and Wang Huanzhen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SB, Beijing 100085,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1期15-24,共10页
There are 18 gullies displaying sinistral contortions to different degrees along the western terminal segment about 10 km long of the active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near the Donghe District, Baotou City. The contort... There are 18 gullies displaying sinistral contortions to different degrees along the western terminal segment about 10 km long of the active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near the Donghe District, Baotou City. The contortion amount of gullies ranges from 20 m to 300 m. The contortion and length of the gullies are in direct propor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iedmont terraces and gullies indicates that the gullies with upper reaches of about 1 ~ 5 km long and those smaller than one kilometer were formed at the end of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Meanwhile, sandy gravel layer of alluvial-proluvial sediment on the upthrown wall is directly in contact with yellow clayey sand of the downthrown wall.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sinistral strike-slip rate along the western terminal segment of the active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reached 5 mm/a from age data of dislocated sediments. The evol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active Daqingshan piedmont fault is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istral strike-slip HOLOCENE Daqingshan active PIEDMONT FAULT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被引量:93
3
作者 朱光 徐佑德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41,255,共17页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特征 糜棱岩 温压环境 左旋走滑
下载PDF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岭下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被引量:32
4
作者 韩国卿 刘永江 +5 位作者 温泉波 邹运鑫 梁道俊 赵英利 李伟 赵立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7-405,共9页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大兴安岭的东缘,为松辽盆地的西缘控盆断裂。断裂带传统认识上被认为是一条NNE向的深大断裂,其性质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笔者野外地质考察过程中,在断裂带中南段吉林省白城市岭下地区发现韧性剪切带,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构造要素系统测量和统计、显微构造观察、有限应变测量、石英组构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和古应力值测量,明确了岭下剪切带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石英组构以低温底面组构为主,滑移系为{0001},变形温度在400℃左右的变形特征,并初步认为嫩江一八里罕断裂带曾经历左旋走滑变形阶段;结合断裂带相关年代学资料,确定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34~113Ma),其形成机制与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运动与NWW向NNW转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 岭下地区 韧性剪切带 构造变形 EBSD 左行走滑
下载PDF
湖南常德-安仁NW向断裂左旋走滑与安仁“y”字型构造 被引量:36
5
作者 柏道远 熊延望 +1 位作者 王先辉 马铁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5-442,共8页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 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属NW向常德-安仁断裂的南东段,为基底隐伏断裂。在安仁县城以西,于断裂北侧发育NNW向印支期褶皱;安仁县城以东,于断裂南、北两侧均发育NNE向褶皱,从而组成“y”字型不协调构造。研究认为,“y”字型构造形成机制为:五峰仙-铁丝塘断裂在印支运动中具基底左旋走滑性质,走滑所派生的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及走滑所产生的牵引作用,使安仁以西NNE向构造线产生逆时针旋转,从而形成NNW向褶皱。安仁以东由于紧邻NNE向茶陵-郴州主俯冲汇聚断裂,NW向断裂走滑量相对较小,派生应力与牵引效应小,而区域NWW向挤压应力大,从而于断裂两侧均形成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NNE向褶皱。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使断裂北东面成为隆起区,而断裂南东面则成为拗陷区。对区域构造发展背景分析后认为,印支期可能为湘东NW向断裂中生代活动最强烈的时期,多条NW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可能与雪峰山弧形构造和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德-安仁NW向断裂 左旋走滑 “y”字型构造 安仁 湖南
下载PDF
鹤庆-再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走滑活动 被引量:9
6
作者 沈晓明 李德文 +3 位作者 孙昌斌 康艳蕊 刘睿 张亚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37,共9页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式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对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基岩山区的室内外调查和研究,结合光释光和14C定年,初步查明该段断裂具有复杂的空间展布格局,由多条左旋走滑性质的分支断裂构成,它们共同吸收了断裂带在鹤庆盆地南端与洱源盆地北端之间的走滑分量;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局部地段兼具正断或逆冲性质;剖面地层断错和覆盖关系表明该段断裂在晚更新世活动强烈,现有证据表明最新活动时代约为距今2万年。结合区域构造环境,作者认为鹤庆–洱源断裂带中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是对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响应,其左旋走滑符合滇中次级块体顺时针转动模型,是块体旋转在角端的局部应变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洱源断裂 晚更新世 左旋走滑 青藏高原隆升 块体旋转
下载PDF
敦-密断裂左行走滑三维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赵英利 刘永江 +3 位作者 韩国卿 温泉波 李伟 梁道俊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310-317,共8页
敦-密-断布列亚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左行走滑剪切性质,其走滑位移量的大小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应用ANSYS三维有限元模拟软件,对研究区地质体建立理想模型,并采用分段施力和连续施力两种方法进行构造几何学错移的数值模... 敦-密-断布列亚裂带是郯庐断裂北段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左行走滑剪切性质,其走滑位移量的大小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应用ANSYS三维有限元模拟软件,对研究区地质体建立理想模型,并采用分段施力和连续施力两种方法进行构造几何学错移的数值模拟,探讨敦--密断裂带的走滑位移量。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分段施力方式得到的累计走滑位移量为273.8 km,连续施力方式得到的位移量为406.8 km,说明在不考虑外界阻力影响及地质体内部形变吸收的位移量时,郯庐断裂由南到北具有整体统一的走滑位移量。综合考虑布列亚—佳木斯地块的阻挡及地质体内部的韧性变形和逆冲推覆构造对走滑位移量的吸收等地质因素,认为敦--密断裂带实际位移量应比模拟数值小,也证实了郯庐断裂走滑位移量可能存在由南至北逐渐递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断裂 郯庐断裂 左行走滑 三维有限元模拟 ANSYS软件
下载PDF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喜山期陆内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 被引量:45
8
作者 吴海威 张连生 嵇少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指示左行剪切。剪切带应变机制复杂,剪切应变值变化较大,估算走滑位移量在200km以上。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走滑剪切运动发生在喜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喜山期 左行走滑断裂
下载PDF
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早白垩世韧性变形对嫩江-八里罕断裂的响应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东星 贺宏云 +3 位作者 赵磊 顾新雨 张海平 郝瑞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04-1709,共6页
为了探讨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对研究区的影响,对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韧性变形带进行野外构造要素测量、对比,初步提出研究区曾经历左旋走滑变形阶段。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特征的研究,明确了剪切带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结合... 为了探讨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对研究区的影响,对乌兰浩特地区出露的韧性变形带进行野外构造要素测量、对比,初步提出研究区曾经历左旋走滑变形阶段。通过对该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特征的研究,明确了剪切带变形程度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相关年代学资料,确定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139~113Ma),这对进一步明确嫩江-八里罕断裂的展布位置、断裂带的宏观特征及形成时间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八里罕断裂带 韧性剪切带 早白垩世 左行走滑
下载PDF
吐拉盆地锆石U-Pb年代学:对成岩年龄、源区特征及阿尔金新生代走滑的制约
10
作者 谢成龙 孟栋材 +5 位作者 王大华 徐佑德 王力 常森 荆翰林 刘传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3-800,I0001-I0013,共31页
吐拉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其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记录了重要的区域地质演化信息。本文以盆地西部吐拉牧场凹陷内原犬牙沟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应用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法对7个样品中的650颗锆石进行了U... 吐拉盆地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其沉积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记录了重要的区域地质演化信息。本文以盆地西部吐拉牧场凹陷内原犬牙沟组砂岩为研究对象,应用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定年法对7个样品中的650颗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探讨了砂岩样品的成岩年龄、物源区特征、阿尔金断裂新生代大规模走滑等地质信息。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凝灰质砂岩样品中含有新生代岩浆锆石年龄信息,指示其沉积年龄应为66~51 Ma,因而地层应归属古近系,并非前人厘定的下白垩统犬牙沟组。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指示其沉积源区具有典型的劳亚大陆属性,并记录了罗迪尼亚大陆聚合与裂解、泛非造山、加里东造山及印支造山等全球关键构造事件年代学信息。物源分析显示其沉积物源应为南祁连及柴北缘块体,并非前人认为的阿尔金块体,其原始沉积位置相当于现今阿尔金断裂南缘冷湖以西一带。本次工作证实,吐拉盆地中生代时期原属柴达木盆地的一部分,在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大规模走滑作用下被拖拽分离至现今位置。区域构造分析表明,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活动的开始时间应在51 Ma之后,滞后于板缘碰撞约4 Ma,两个阶段的总走滑位移量大于50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拉盆地 物源分析 青藏高原 阿尔金断裂 左行走滑
下载PDF
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造山后左行平移活动时间: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的限定
11
作者 王勇生 杜辉 +2 位作者 胡召齐 田自强 白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8-836,共19页
郯庐断裂带在造山阶段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左行平移活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发生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内存在一系列花岗质、基性岩脉,其形成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对其形成年龄的测定可以为断裂带左... 郯庐断裂带在造山阶段之后发生了明显的左行平移活动,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发生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内存在一系列花岗质、基性岩脉,其形成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对其形成年龄的测定可以为断裂带左行平移时间提供限定。本次工作在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内糜棱岩及岩脉中采集了6个样品开展锆石LA-ICP-MS年龄测定。两个花岗质糜棱岩样品均得到了新元古代和印支期两组年龄结果,但并未得到早白垩世年龄结果,可能指示了强烈的构造变形抑制了锆石的生长。与断裂带左行平移活动同期的基性岩墙侵位时间为128 Ma左右;斜切糜棱岩面理的基性岩墙侵位于127 Ma 左右;发生韧性变形形成糜棱岩的二长花岗岩侵位时间为128 Ma左右;仅出现NE向劈理的钾长花岗岩侵位于126 Ma。综合以上结果,大别山东缘郯庐断裂带与下扬子地区存在类似的构造背景,其早白垩世左行平移事件的发生时间为128 Ma之前,之后断裂带在区域伸展背景下转变为正断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造山后左行平移 锆石定年 多期活动
下载PDF
龙陵-瑞丽断裂带附近的构造地貌与断裂活动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贺根文 付碧宏 +3 位作者 刘鸣 杨顺虎 时丕龙 刘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34-448,共15页
利用ALOS全色、ASTER多光谱遥感影像和SRT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解译,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时差分GPS测量,对龙陵-瑞丽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遥感解译、构造地貌和地震地质调查的结果认为,龙陵-瑞丽断... 利用ALOS全色、ASTER多光谱遥感影像和SRT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解译,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时差分GPS测量,对龙陵-瑞丽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的构造地貌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综合遥感解译、构造地貌和地震地质调查的结果认为,龙陵-瑞丽断裂带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作用为主的断裂,在晚第四纪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并确定了龙陵-瑞丽断裂带各活动段落的空间分布情况。选取朱家寨一带开展了探槽挖掘工作。探槽很好地揭露了基岩中发育的新鲜断层面和晚第四纪冲洪积层,但是未发现断层错动晚第四纪沉积物的迹象。采集了冲洪积层底部的植物化石进行了14C测年,结果为(1150±30)a BP。据此推测,从距今1150年以来,龙陵-瑞丽断裂带活动断层在北段未再发生过破坏性古地震事件。综合分析1976年龙陵地震的发震特点,认为1976年发生在龙陵的大地震未发生在龙陵-瑞丽断裂带上,其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表明地震活动与NNW向展布的新生断裂带活动有关,这很有可能造成了NE向龙陵-瑞丽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瑞丽断裂带 晚第四纪 构造地貌 左旋走滑 古地震
下载PDF
新疆北部哈拉阿拉特山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1
13
作者 孙自明 洪太元 张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北段的哈拉阿拉特山,以往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对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发现该区总体表现出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其形成受控于达尔布特断裂...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北段的哈拉阿拉特山,以往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笔者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对地震与大地电磁测深(MT)资料的综合解释研究,发现该区总体表现出走滑—冲断复合构造特征。其形成受控于达尔布特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活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二叠-三叠纪是以逆冲推覆为主兼具走滑的斜向冲断,形成该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要特征的走滑—冲断构造;侏罗纪以来主要以左行压扭走滑变形为主,沿达尔布特断裂变形强烈,形成花状构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前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但强度较弱。因此,目前在哈拉阿拉特山地区所见到的构造现象实际上是二叠纪至三叠纪斜向冲断和侏罗纪以来的压扭走滑两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样式,总体构成走滑—冲断复合构造。这一地质构造模型的建立对地震解释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指出逆冲推覆构造下盘的隐伏背斜未经后期走滑改造,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尔布特断裂 逆冲推覆构造 斜冲左行走滑 油气前景 新疆哈拉阿拉特山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尚义地区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年代学研究
14
作者 李亚东 柳永清 +5 位作者 江小均 李超 彭楠 严清高 王忠强 甘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3-880,共18页
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构造活动复杂多样,位于其中段的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强烈,研究其变形特征以及形成时代,对进一步探讨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别是古亚洲洋晚阶段洋壳俯冲的时间和机制有重要... 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构造活动复杂多样,位于其中段的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强烈,研究其变形特征以及形成时代,对进一步探讨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别是古亚洲洋晚阶段洋壳俯冲的时间和机制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对该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运动学和几何学实测剖面、显微构造解析及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期限定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和时间。剪切带内原岩为一套闪长质-花岗质岩浆岩,后期遭受走滑剪切作用形成花岗质糜棱岩和闪长花岗质糜棱岩以及构造深融作用析出同变形钾长花岗质糜棱岩脉,后期被未变形的角闪辉绿岩脉所侵位,从而划分出变形前期花岗质-闪长花岗质糜棱岩、同变形期细脉状钾长花岗质糜棱岩和变形期后未变形角闪辉绿岩3个阶段。其中糜棱岩面理近E—W或SW—NE走向,倾向NW—N,倾角较陡,线理倾伏向为SW向,倾伏角较缓,带内发育拉伸线理、S-C组构、不对称褶皱、旋转残斑、多米诺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指示剪切带性质为左行走滑剪切变形特征。采集变形前期、同变形期和变形后期岩石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3期锆石^(206)Pb/^(238)U谐和年龄为286.7±4.1 Ma、280.0±5.5 Ma和278.8±0.6 Ma,最终认为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左行走滑变形的时代为-280 Ma,即早二叠世晚期。综合区域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岩浆时代、动力学背景及演化过程资料,认为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兴安俯冲-增生造山带挤压闭合到索伦-西拉木伦河一线造山后伸展构造转换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华北陆块北缘 左行走滑剪切 锆石U-PB年代学 构造转换
下载PDF
Holocene activity evidence on the southeast boundary fault of Heqing basin, middle segment of Heqing-Eryuan fault zone, West Yunn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2
15
作者 SUN Chang-bin LI De-wen +3 位作者 SHEN Xiao-ming KANG Yan-rui LIU Rui ZHANG Ya-jiao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7期1445-1453,共9页
The Heqing-Eryuan faul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ctive fault system in the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us, the study on the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history of this fault can provide not onl... The Heqing-Eryuan faul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ctive fault system in the Northwestern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us, the study on the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y history of this fault can provide not only the basis for seismic safety and engineering evalua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and patterns of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rench and faulted landforms investigations could provide effective paleoseismic methods to obtain the recent parameters of active faults. Using these methods, this study makes some breakthroughs on the recent activity of southeast boundary fault of the Heqing basin, middle segment of Heqing-Eryuan fault zone.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vertical slip rate and left-lateral slip rate of the segment are about 0.28mm/a and 1.80 mm/a respectively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trench near the Beixi Village at the southeast boundary fault of the Heqing basinreveals that there have been at least thre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during the Holocene(~8 ka BP). The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distance of a single paleoearthquake are ~20 cm and ~1.2 m, respectively. The estimated paleoearthquake magnitudes with Ms7.0, and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at 2-5 ka, as well as the latest activity time during 800-290 cal yr B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ng and mitigating regional earthquake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盆地 边界断裂 全新世 断裂带 云南省 南缘 中段 中国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晚中生代走滑与伸展构造变形及其应力场
16
作者 顾承串 朱光 +2 位作者 赵田 李云剑 张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1-733,共23页
NE走向、延伸超过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型式、伸展变形特征以及初始断陷时间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和伸展构造变形规律、变形时间以及应力场特... NE走向、延伸超过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关于该断裂带起源型式、伸展变形特征以及初始断陷时间长期以来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和伸展构造变形规律、变形时间以及应力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火山岩锆石U-Pb定年以及断层擦痕位移矢量反演研究。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在尚志隆起以及白垩纪‒古近纪地堑外侧保存着左行走滑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代表了其起源期构造。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未变形火山岩的年龄(125 Ma),限定起源时间为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中期之前依兰‒伊通断裂带转变为伸展变形,南段控制发育的叶赫地堑具有典型的断陷盆地特征。在出露的花岗岩基底及地堑内下白垩统均可见一期NE走向正断层发育。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依兰‒伊通断裂带起源期左行走滑活动是在近S-N向(偏NNW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晚期又叠加了NW-SE向的拉张应力场作用,导致该断裂带转为正断活动。本文认为太平洋区伊泽奈崎板块早白垩世初向东亚大陆下平板俯冲,随后俯冲板片后撤导致强烈的弧后伸展,是依兰‒伊通断裂带晚中生代左行走滑与伸展活动的动力学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左行走滑 伸展断陷 应力场 依兰‒伊通断裂带
下载PDF
Late Quaternary sinistral slip rate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it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model 被引量:32
17
作者 P. Tapponnier J. Van Der Woerd +1 位作者 F. J. Ryerson A.S. Meriaux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384-397,共14页
Based on technical processing of high-resolution SPOT images and aerophotos, detailed mapping of offset landforms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examination and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and dating of offset geomorphic sur... Based on technical processing of high-resolution SPOT images and aerophotos, detailed mapping of offset landforms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examination and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and dating of offset geomorphic surfaces by using carbon fourteen (14C), cos- mogenic nuclides (10Be+26Al) and thermoluminescence (TL) methods, the Holocene sinistral slip rates o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ATF) are obtained. The slip rates reach 17.5 ±2 mm/a o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segments west of Aksay Town, 11±3.5 mm/a on the Subei-Shibaocheng segment, 4.8±1.0 mm/a on the Sulehe segment and only 2.2±0.2 mm/a on the Kuantanshan segment, an 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ATF. The sudden change points for loss of sinistral slip rates are located at the Subei, Shibaocheng and Shulehe triple junctions where NW-trending active thrust faults splay from the ATF and propagate southeastward. Slip vector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loss of the sinistral slip rates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a triple junction has structurally transformed into local crustal shorten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active thrust faults and strong uplifting of the thrust sheets to form the NW-trending Danghe Nanshan, Daxueshan and Qilianshan Ranges. Therefore,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northern Qing- hai-Tibetan Plateau is limited and this is in accord with “the imbricated thrusting transforma- tion-limited extrus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yn Tagh Fault sinistral strike-slip rat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EXTRUSION tectonics.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timing,and offsets of the middle-southern segment of the western boundary strike-slip fault of the Songliao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7
18
作者 HAN GuoQing LIU YongJiang +4 位作者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ZOU YunXin LI Wei LIANG ChenY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464-475,共12页
作为 Songliao 盆和 Da Hinggan 山的东方边缘的西方边界差错, Nenjiang-Balihan 差错位于东北中国的中央部分。是一个巨大的深层的 NNE 惹人注目的差错传统地被认为,由一个正常差错或分开差错排水量描绘了。域调查导致了发现可锻砍在... 作为 Songliao 盆和 Da Hinggan 山的东方边缘的西方边界差错, Nenjiang-Balihan 差错位于东北中国的中央部分。是一个巨大的深层的 NNE 惹人注目的差错传统地被认为,由一个正常差错或分开差错排水量描绘了。域调查导致了发现可锻砍在 Lingxia 和 Louzidian 区域,中间和差错系统的南部的扇区的地区。作者在这个领域里进行了结构的元素的大小,微结构研究,有限紧张大小,石英的比较喜欢的水晶取向上的研究用电子背决定了散布使变形的岩石的衍射和白云母 40Ar/39Ar 年表在可锻砍地区。变丑 Lingxia 和 Louzidian 展示的结果表演可锻砍地区是类似的,并且他们代表一个连续差错,即, Nenjiang-Balihan 的中间南部的片断指责在早白垩纪(130 妈) 的可锻的砍,它经历了左首的罢工滑倒。由在 Nenjiang-Balihan 差错的双方上测量 Xar 蠢人河缝术和 Wolegen 组的排水量,差错的累积罢工滑倒偏移量是大约 4050 km,这被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边界断层 左旋走滑 西部 东北 中国 偏移 有限应变测量
原文传递
苏拉威西岛北部左旋走滑与俯冲后撤的动力学分析
19
作者 张健 董淼 +3 位作者 姜程浩 方桂 褚伟 何雨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共15页
苏拉威西岛北部属于马鲁古海板块,其主体是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带与帕卢-科洛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岛北支和岛东支。大约5 Ma前,苏拉群岛沿Sorong断层与苏拉威西岛东支碰撞,导致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后撤,引起了岛北支顺时针旋转约20°... 苏拉威西岛北部属于马鲁古海板块,其主体是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带与帕卢-科洛左旋走滑断裂所围限的岛北支和岛东支。大约5 Ma前,苏拉群岛沿Sorong断层与苏拉威西岛东支碰撞,导致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后撤,引起了岛北支顺时针旋转约20°~25°,同时,西侧的帕卢-科洛断层发生了约4 cm/a的左旋走滑。本文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计算了该区三维温度、速度、黏性特征,认为:苏拉威西岛北部在左旋走滑、俯冲后撤过程中,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但由于北苏拉威西海沟俯冲带在地壳内形成南向倾斜的软弱层,Moho面和地形“镜像”区域内形成脆、韧变形共存的组合。地幔变形为韧性变形,深度约100 km的上地幔低速流变层是地幔韧性变形的主控层位。在周边板块边界不断移动的动力学背景中,苏拉威西岛北部在地壳尺度以收缩-伸展变形为主,在岩石圈尺度以旋转变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威西岛北部 左旋走滑 俯冲后撤 地球物理计算分析 地壳与地幔变形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特征及其对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7
20
作者 柳祖汉 吴根耀 +2 位作者 杨孟达 郭泽清 温志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的发育受昆仑山(及青藏高原)崛起和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活动控制。基于对该地新生界尤其是下油砂山组沉积环境的剖析,并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进行对比,对阿尔金断裂的新生代的活动提出以下认识。1)古近纪为右行走滑,中新世起变为左行走滑,在盆地北缘伴随走滑发生的冲断作用,早期向北东扩展,晚期向南西扩展。2)阿尔金断裂的斜冲作用在始新世和上新世表现尤为明显,控制了下干柴沟组上段和狮子沟组异常高的沉积速率和沉积中心自西向东迁移。3)中新世是阿尔金断裂的松弛期,在次级北东向正断层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在柴西形成拉分盆地,因而盆地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于邻区的索尔库里北盆地。4)新近纪阿尔金断裂在左行走滑的大背景下经历了一个陆内的拉张—挤压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金断裂 右行走滑 左行走滑 沉积响应 柴达木盆地西部 新生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