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burial fluxes and carbon sink effect of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in the eastern China seas
1
作者 Xuefa SHI Bin WU +9 位作者 Shuqing QIAO Zhengquan YAO Limin HU Yazhi BAI Shan HU Jie SHENG Yanguang LIU Shengfa LIU Kunshan WANG Jianjun ZO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3062-3082,共21页
The ocean is the largest active carbon reservoir on Earth. Organic carbon(OC), as the primary specie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rough its deposition and... The ocean is the largest active carbon reservoir on Earth. Organic carbon(OC), as the primary species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oce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through its deposition and burial. In this study,sedimentary OC data from 5796 stations, together with relevant geochem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parameters in the Bohai Sea,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BYES) were used to summarize and elucid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burial patterns of sedimentary OC, and assess carbon sink effect of sedimentary OC buri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 content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BYES ranges from 0.00% to 2.12%, with an average content of 0.47%±0.26%. OC content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finegrained sediments, with an average OC content in mud areas being 39% higher than that in non-mud areas. Modern OC buried in the BYES are mainly deposited in 7 major mud areas, with a total sedimentary OC burial flux of approximately 8.20 Mt C yr^(–1).Among them, the burial flux of biospheric OC is 6.92 Mt C yr^(–1), equivalent to the OC consumption amount of silicate weathering of the 9 major river basins in the eastern China. In its natural state, the annually sequestered OC in the sediments of the eastern China seas is equivalent to 25.37 Mt of atmospheric CO_(2),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carbon sink e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burial of terrigenous OC in the BY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large river inputs and complex marine hydrodynamic environment,while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dam construction have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OC burial in these coastal mu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ary organic carbon Burial flux Carbon sink effect Carbon cycle Eastern China seas
原文传递
Discussion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Sink Conversion in Wetlands 被引量:1
2
作者 Houye XI Rende SHI +1 位作者 Yuanyuan LI Xue Y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9年第2期230-231,共2页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in wetlands, that were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atmosphere, ocean, plants and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 source and carbon sink in wetlands, that were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atmosphere, ocean, plants and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tland changed from carbon sink to carbon source, which led to the increase of CO_2 emissions i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reenhouse effect, which made the earth face the threat of global warm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 of CO_2 in seawater is increased; the pH value of seawater decreases; the balance of seawater acid-base is destroyed; and the ocean acidification is ca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S CARBON source CARBON sink ECOLOGICAL effect
下载PDF
Magnetic Field and Thermal Radiation Effect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ir Flow near a Moving Infinite Plate with a Constant Heat Sink
3
作者 S. M. Arifuzzaman Sajal Kumar Dhali +1 位作者 Md. Abul Kalam Azad Bibhuti Roy 《World Journal of Mechanics》 2015年第12期235-248,共14页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n a combin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ir flow near a continuously moving infinite plate with a constant heat sink i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a uniform magnetic field. To observe the th...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n a combined heat and mass transfer of air flow near a continuously moving infinite plate with a constant heat sink is performed in the presence of a uniform magnetic field. To observe the thermal radiation and Soret effect on the flow, thermal radiation and thermal diffusion term are added in energy and concentration equations. A flow of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employing the well known boundary layer approximations. In order to obtain non-dimensional system of equations, a similarity transformation is applied on the flow model. Perturbation technique is used as main tool for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he numerical values of flow variables are computed by a FORTRAN program. The obtain numerical values of fluid velocity, temperature and species concentration are drawn for the different values of various parameters.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flow variable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ed with the help of grap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US Fluid MHD Thermal Radiation Heat sink Chemical Reaction SORET effects
下载PDF
基于碳汇作用的西安市城市道路植物配置优化策略研究
4
作者 白骅 李頔 +1 位作者 陈奕燊 曾麟斐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2-262,共11页
为使城市道路植物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双碳”政策的实施,选取西安市长安区西部大道东段道路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实测场地内的植物群落调研,讨论配置现状与CO_(2)浓度间的关系;利用ENVI-met在实测分... 为使城市道路植物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双碳”政策的实施,选取西安市长安区西部大道东段道路作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实测场地内的植物群落调研,讨论配置现状与CO_(2)浓度间的关系;利用ENVI-met在实测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地从郁闭度、树龄和群落类型3个方面,给出针对西安市城市道路碳收支平衡下的植物配置具体优化策略。结果表明,道路绿带能对CO_(2)发挥一定的削减和封存作用;同等配置条件下的道路绿带中,绿带宽度越大、绿量越高的绿色空间的固碳作用也越高;通过线性拟合得出郁闭度、树龄和群落类型中,群落类型对CO_(2)浓度的影响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应用 碳汇作用 ENVI-met 植物配置 城市道路
下载PDF
作物旱后复水补偿效应产生的源-库-流的响应及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涛涛 刘溢健 +4 位作者 叶佳丽 王仕稳 殷俐娜 邓西平 山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338,共13页
[目的]作物在生长过程,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时常经受干旱和复水(降雨或灌溉)过程。干旱胁迫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降低;同时,经过干旱胁迫后作物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有所提高;而干旱胁迫后复水,为了弥补作物干旱期间的损失,作... [目的]作物在生长过程,尤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时常经受干旱和复水(降雨或灌溉)过程。干旱胁迫下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降低;同时,经过干旱胁迫后作物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有所提高;而干旱胁迫后复水,为了弥补作物干旱期间的损失,作物往往表现出补偿性生长,在产量上产生补偿甚至超补偿效应。作物旱后复水补偿效应是作物对干旱胁迫的积极响应与复水后补偿性生长的共同结果,在旱区作物生产中合理利用旱后复水补偿效应可以有效提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法]“源库”关系被广泛用来解释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调控源库关系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旱后复水补偿效应的产生与作物“源—库—流”响应关系密切。[结果]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从“源库”关系总结作物旱后复水补偿作用产生的机制。在干旱胁迫过程中,源端表现为气孔关闭、光合降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累积增加,而库端表现为库活性增加。复水后补偿效应产生过程中,在源端气孔打开、光合恢复、短时间内甚至高于干旱胁迫前,同时源端(叶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增强,促进作物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能力提高;在库端(籽粒)库活性维持较高水平,同化物卸载和累积速度加快;同时流中同化物转运维持较高水平。在补偿效应产生的源—库响应中同化物的转运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蔗糖转化酶(INV)、细胞壁转化酶(CW-INV)和聚糖代谢酶(1-FEH w3)活性在作物旱后复水补偿效应的源库响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从源库关系角度对旱后复水补偿效应产生的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总结和分析,为理解作物旱后复水补偿效应产生的机制及旱区作物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后复水补偿效应 源库关系 干旱 复水
下载PDF
电子芯片弹热制冷式热控系统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赵志明 刘奇 +3 位作者 蒋翔俊 董兴琨 邹吾松 张笑凡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2,共8页
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使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急剧攀升。高效的散热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设备的工作温度,提升其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为进一步降低芯片的最高使用温度,提出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热效应的电子芯片热控方法,即将卸载过程... 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使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急剧攀升。高效的散热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设备的工作温度,提升其性能并延长使用寿命。为进一步降低芯片的最高使用温度,提出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弹热效应的电子芯片热控方法,即将卸载过程中产生的冷能通过流体介质输送至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电子芯片微通道散热器热控系统中。利用FLUENT软件,分析三维条件下系统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冷却后的传热流体进一步降低芯片的最高温度达5.5 K,微通道散热器性能提高约10.7%。经参数分析发现,提高制冷系统的循环频率和冷却液体积流量可以显著提高其制冷能力,循环频率为0.25 Hz和0.33 Hz时分别可提高68%和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 弹热效应 微通道散热器 制冷系统 制冷能力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机械能否带动保护性耕作净碳汇的空间外溢?——基于农机跨区服务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园园 薛彩霞 +2 位作者 柴朝卿 李卫 姚顺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农机跨区服务推动了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净碳汇的空间外溢。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净碳汇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 农机跨区服务推动了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净碳汇的空间外溢。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及西藏)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揭示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净碳汇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定量分析保护性耕作机械对其净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及其净碳汇在2000—2020年期间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52%和7.42%,两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区域集聚特征。2)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通过跨区服务能够显著带动保护性耕作净碳汇实现空间外溢。具体表现为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对周边省份保护性耕作净碳汇会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主要归因于秸秆还田机械的跨区作业。3)保护性耕作机械动力对其净碳汇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时间、地形、粮食作物主产区而异。具体来说,其空间溢出效应在2004—2009年间和2010—2013年间显著为正,并呈增加趋势;在平原地区,其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在丘陵山区则为负;保护性耕作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水稻主产区更明显,免耕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小麦主产区相对突出,而秸秆还田机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基本无差异。为此,本研究提出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搭建农机服务信息化平台和提高保护性耕作农机装备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机跨区服务 保护性耕作 净碳汇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均质黏性土中静压沉桩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土压室内试验研究
8
作者 王永洪 徐泽强 +4 位作者 张明义 张腾 银吉超 吴江斌 魏家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 研究饱和黏性土中静压沉桩引起的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自制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双壁开口和闭口管桩,实现了开口和闭口桩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微型测试元件,得到了考虑孔压增量的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入土深度越大,桩土界面孔压增量及有效径向应力越大,闭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大于开口桩;桩身上部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小于桩身下部;同一入土深度,随着桩身h/L的增加,桩土界面土压力存在侧压力“退化”的现象;特定试验条件下,闭口和开口桩桩土界面超孔压与上覆有效土体自重比值最大值分别是61.2%和52.1%,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是超孔压的3.76~5.46倍。桩土界面超孔压和有效径向应力与桩身h/L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压沉桩 开口管桩 闭口管桩 有效土压力 桩土界面 室内试验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有机碳转化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阳 王宝荣 +7 位作者 孙慧 周媛媛 乔江波 宋怡 张萍萍 李自民 王云强 安韶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5-174,共10页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 地球关键带是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岩石圈高度交汇和相互作用的地球表层复杂系统,也是联结气候系统-地表过程-地球深部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桥梁,微生物在地球关键带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地球关键带结构与功能,阐明关键带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转化过程是当前关键带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介绍地球关键带的结构与范畴,以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微生物驱动的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然后指出当前工作仍停留在地球关键带的基本结构认识和土壤碳储量特征描述上,建议从关键带整体框架出发,沿垂直方向综合考虑从植物冠层到基岩之间的碳循环过程,联合使用多种技术方法,将短期高频次观测和长期定位观测相结合,重视长时间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反馈机制,特别关注土壤碳在关键带各界面的微生物驱动过程及其迁移转化规律;最后在考虑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和全球碳排放路径等时代因素的背景下,开展大气、植被、土壤、微生物、基岩、地下水等多界面、多过程、多时间尺度的同步观测和系统性研究,为地球关键带土壤碳循环模型优化及气候变化预测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碳循环 碳汇效应
下载PDF
南北过渡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0
作者 王靖钰 李国栋 +6 位作者 任晓娟 张曼 李鹏飞 孙雪健 赵晴涛 王龙升 龚云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243-6253,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碳源/汇功能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和固碳增汇手段。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明确森林碳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常绿落叶阔叶... 森林生态系统强大的碳源/汇功能是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战略目标最经济、有效的自然气候解决方案和固碳增汇手段。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对于明确森林碳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碳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2011—2020年利用涡度相关法开展了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和环境要素的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Reco)、总初级生态生产力分别为-788.13 gC m^(-2) a^(-1)、1074.14 gC m^(-2) a^(-1)、1862.27 gC m^(-2) a^(-1),该森林生态系统整体表现为碳汇,其固碳能力与相近纬度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基本持平,并高于针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等其他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10年间,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固碳能力有所增强。影响大别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与太阳辐射,气温(Ta)、净辐射(Rn)、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与生态系统碳生产力和GPP呈显著正相关(P<0.001),Reco与Ta和Rn呈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估算、碳循环过程模拟提供观测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碳汇效应 涡度相关法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大别山
下载PDF
滇池螺类碳汇分布储存特征研究
11
作者 邸雪嫣 诺家兵 +3 位作者 胡承磊 张继来 邓毅书 苏友波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77-82,共6页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容量法测定碳酸钙含量,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ArcGIS 10.2和Origin 2022软件进行绘图,探究滇池湖区螺类的碳汇效应大小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螺蛳数量最多,占56.99%;其次为方格短沟蜷...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容量法测定碳酸钙含量,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使用ArcGIS 10.2和Origin 2022软件进行绘图,探究滇池湖区螺类的碳汇效应大小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螺蛳数量最多,占56.99%;其次为方格短沟蜷、蚌、钉螺滇川亚种;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数量较少,占比不足1.00%。(2)不同螺类之间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方格短沟蜷的壳体表面积最大且固碳能力最佳,平均碳含量为112.94 mg/g;其次是钉螺滇川亚种;蚌和螺蛳的碳含量相对较低,均值在70.00 mg/g左右。(3)除方格短沟蜷外,其他3种螺类的碳固存含量均与其壳高、壳宽及壳重呈负相关。滇池湖区的螺类碳汇大部分汇集于方格短沟蜷中,其次是数量最多的螺蛳。该研究结果可为滇池及其周边地区的碳储量评估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湖区 螺类 形态学 碳汇效应 固碳能力
下载PDF
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源库关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石琨 袁洁 +7 位作者 叶佳敏 于倩倩 黄卉 汪吉东 朱国鹏 徐聪 张辉 张永春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一种适应性强、高产、多用途的粮食作物,对AMF的依赖性较强。为探究接种AMF对甘薯全生育期源库关系、养分吸收和收获期产量的影响,以徐薯28和与之能建立良好共生... 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作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一种适应性强、高产、多用途的粮食作物,对AMF的依赖性较强。为探究接种AMF对甘薯全生育期源库关系、养分吸收和收获期产量的影响,以徐薯28和与之能建立良好共生关系的幼套近明球囊霉为试验材料,设接菌和不接菌两个处理,将大田与盆栽试验相结合,利用盆栽试验分析接种AMF对甘薯全生育期的茎叶生长状况、块根膨大、植株生物量和根际效应的影响,利用大田试验验证AMF对甘薯收获期块根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F降低了分枝结薯期、旺长期和薯块膨大期的茎叶鲜重;显著提高了分枝结薯期、旺长期和薯块膨大期的根冠比;显著提高了分枝结薯期和薯块膨大期缓效钾的根际效应,显著提高了分枝结薯期和旺长期块根氮、磷、钾的积累量;显著增加了全生育期块根鲜重。相比不接菌根,收获期的单株产量在盆栽试验中增加了32.58%,大田试验中增加了23.05%。因此,接种AMF能促进根际土壤中的钾活化,促进养分吸收的同时,抑制养分和干物质向地上部分配,协调了源库发展,促进了块根形成与膨大,并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丛枝菌根真菌 源库关系 根际效应 养分吸收
下载PDF
基于微通道散热的板条激光放大器热仿真分析
13
作者 吴頔 于宇 +11 位作者 李凯 于恒哲 许志鹏 李云飞 王汞 白振旭 王玺 王君光 张永宁 王毕艺 王雨雷 吕志伟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0-345,共6页
众所周知,热效应是限制大功率高能量激光器发展的一大瓶颈,在高能激光产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废热产生,影响高能量激光器的光束质量甚至会影响其正常工作。为了保证高能量激光器的稳定运作并研究其工作物质的散热过程中的热分布状态,... 众所周知,热效应是限制大功率高能量激光器发展的一大瓶颈,在高能激光产生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废热产生,影响高能量激光器的光束质量甚至会影响其正常工作。为了保证高能量激光器的稳定运作并研究其工作物质的散热过程中的热分布状态,本文建立了一种用于高能Zig Zag板条激光放大器的双端入水微通道散热模型,利用CFD模拟仿真软件在额定工况下对微通道与空腔热沉进行散热对比,还研究了模型的可变参量:通道高度、翅片厚度,以及水流量对于散热性能的影响。模拟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微通道热沉冷却效果优于全腔水冷效果,微通道热沉将晶体表面最高温差控制在4℃以内,表面温度也降低了32;同时在压降允许范围内优化通道参数能再将冷却效果提升10,实现增益介质分布式高效散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高能量 板条激光放大器 微通道热沉 冷却效果 CFD
下载PDF
大气中酰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4
作者 范亮 张海杰 +5 位作者 王玮 李俊玲 任艳芹 高锐 李红 徐义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69-2385,共17页
综述了近几十年酰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性质、检测分析手段、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源和汇、环境和健康效应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外场检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酰胺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区.气态酰胺的来源除自然源的一次排放及二次转化外... 综述了近几十年酰胺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基本性质、检测分析手段、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源和汇、环境和健康效应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探讨.外场检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酰胺主要分布于城市地区.气态酰胺的来源除自然源的一次排放及二次转化外,还包括污水和废物处理、机动车尾气、工业过程、烹饪等餐饮行业的生物质燃烧、烟草燃烧等人为一次源以及在碳捕获和农业等人为过程中的二次转化.二次转化的化学反应机制主要包括胺的氧化转化以及RO2与NO3自由基的反应等.大气中的酰胺在白天会被OH自由基有效去除,在晚上会被NO3自由基有效去除,在Cl自由基浓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或工业排放地区,会被Cl自由基有效去除.与自由基的反应均遵循相似的反应机制,即自由基夺取酰胺分子中的氢原子.此外,酰胺可通过参与新粒子生成(NPF)过程,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基于目前对大气中酰胺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研究展望,未来要加强大气复合污染背景下的检测和分析方法的完善,及对生-消反应机制以及环境健康效应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酰胺 大气化学 源和汇 环境健康影响
下载PDF
微波消融近支气管处肺肿瘤的气管壁热损伤研究
15
作者 吴宁 刘慧慧 +1 位作者 宋晓华 南群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11期1-6,共6页
目的模拟近支气管处肺肿瘤行60 W、300 s微波消融术的情形,对可能造成的支气管壁损伤区域予以界定,为临床安全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气体流动条件(呼吸速率为1.0 m/s)和生理参数(肿瘤直径为1 cm),建立含有三级支气管分支的肺模型... 目的模拟近支气管处肺肿瘤行60 W、300 s微波消融术的情形,对可能造成的支气管壁损伤区域予以界定,为临床安全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气体流动条件(呼吸速率为1.0 m/s)和生理参数(肿瘤直径为1 cm),建立含有三级支气管分支的肺模型和肿瘤不同位置模型;通过电磁场-温度场-流场耦合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在肿瘤完全消融时气管壁受到损伤的体积。结果肿瘤边缘距离主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分别超出5和4 mm时,行微波消融术安全有效,气管壁无损;临近第三级支气管时,距离达2.1 mm以上即为安全治疗范围,无损伤风险。结论微波消融肺肿瘤临近支气管这一关键部位时,气管壁受损程度和消融安全范围与肿瘤中心位置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支气管 气管壁 热损伤 热沉效应 气体流动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新疆“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效应
16
作者 菅政博 罗浩 单娜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8-1248,共11页
研究“双碳”目标下“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效应,对干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实现国土空间绿色低碳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新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及碳排放系数等方... 研究“双碳”目标下“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效应,对干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实现国土空间绿色低碳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新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及碳排放系数等方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新疆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碳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近20 a“三生”空间综合动态度达0.11%,2005—2010年综合动态度最高。(2)20 a间“三生”空间总体上呈现生活生产空间急剧扩张,生态空间面积缩减的趋势。(3)生活生产空间是新疆最主要的碳排放空间类型,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生态生产空间对碳吸收的贡献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符合新疆减排需求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提供科学支撑,对建设高质量“一带一路”,实现干旱区新疆低碳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碳源和碳汇 碳效应 新疆
下载PDF
森林健康经营对森林碳汇的作用及提高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穆嘉琳 杨梅 +2 位作者 罗璇 翟悦宁 陈明珠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在现阶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本文以昌平区第九次森林清查结果为基础阐述科学合理的森林健康经营措施对扩大森林面积、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森林发展,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昌平幼龄林与中龄树蓄积增长迅速,二者占碳汇总价达6... 在现阶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本文以昌平区第九次森林清查结果为基础阐述科学合理的森林健康经营措施对扩大森林面积、优化森林结构,促进森林发展,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昌平幼龄林与中龄树蓄积增长迅速,二者占碳汇总价达68.9%,近熟林碳汇价值低,仅2377.33万元。昌平亟需合理经营措施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即通过加强碳活动样地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经营管理,重视碳汇树种的培育,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利用政府政策的有效措施,从而对今后森林碳汇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健康经营 碳汇 温室效应
下载PDF
膨胀土硬质地层振动载荷沉桩的挤土效应
18
作者 张涛 蔡敏 +3 位作者 孙闯 单灿灿 孙昌兴 郑永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433,共9页
为研究膨胀土硬质地层振动载荷沉桩的挤土效应,基于膨胀土剪切膨胀、遇水软化的力学特性,提出“水冲法”辅助沉桩关键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得到H型、O型钢板桩沉桩时桩周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为研究膨胀土硬质地层振动载荷沉桩的挤土效应,基于膨胀土剪切膨胀、遇水软化的力学特性,提出“水冲法”辅助沉桩关键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得到H型、O型钢板桩沉桩时桩周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深层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桩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深层土压力均与土层性质、土层深度密切相关,膨胀土的剪胀作用能够显著增强沉桩的挤土效应。与未采取辅助措施相比,采取“水冲法”辅助措施后,桩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深层土压力的最大值均可减小50%以上。“水冲法”辅助措施可显著削弱沉桩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组合钢板桩支护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振动载荷 沉桩 挤土效应 水冲法 钢板桩
下载PDF
半导体激光Bar条应力抑制研究
19
作者 魏传祥 宋英民 +2 位作者 李昊翰 王勇 王宪涛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抑制半导体激光器件封装应力和Y、Z轴方向的形变,提出了一种用于封装高功率半导体激光Bar条,且具有通过丝杠实现应力调节机制的双热沉封装结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半导体激光器CS和应力可调节双热沉两种封装结构的应力分布,以及在CW... 为抑制半导体激光器件封装应力和Y、Z轴方向的形变,提出了一种用于封装高功率半导体激光Bar条,且具有通过丝杠实现应力调节机制的双热沉封装结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半导体激光器CS和应力可调节双热沉两种封装结构的应力分布,以及在CW连续工作条件下两种封装在Y、Z轴方向的形变,并对不同调节应力Bar条的应力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表明,应力可调节式双热沉封装结构有效减小了工作热应力并抑制了Smile效应和热透镜效应,为半导体激光Bar条的应力抑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Smile效应 热透镜效应 热沉 封装应力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外源酸作用下流域岩石风化与碳汇效应--以漾弓江为例
20
作者 李雪艳 李灿锋 +4 位作者 杨克好 陈瑞 熊银洪 王兴荣 王传宇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2-752,共11页
流域岩石风化是重要的碳源/汇过程,也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外源酸参与流域岩石风化,影响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流域碳源/汇效应。漾弓江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流域岩石风化过程和碳汇效应尚不清楚。在2023年旱季和雨季分别采集... 流域岩石风化是重要的碳源/汇过程,也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外源酸参与流域岩石风化,影响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流域碳源/汇效应。漾弓江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流域岩石风化过程和碳汇效应尚不清楚。在2023年旱季和雨季分别采集了漾弓江的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样品(地表水点9个、地下水点6个),对主要离子浓度进行检测,并利用水化学平衡法和Galy估算模型分析该流域的岩风化类型,估算了碳酸与硫酸共同作用下的岩石风化CO_(2)消耗量。结果表明:(1)漾弓江流域水系离子成分主要源于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风化,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型或HCO_(3)-Ca·Mg型。(2)硫酸和碳酸共同参与了漾弓江流域的岩石风化过程。在不考虑硫酸作用时,漾弓江流域岩石风化的大气CO_(2)消耗量为38.35 t CO_(2)·km^(−2)·a^(−1),而当考虑了硫酸参与时,岩石风化碳汇量降至25.54 t CO_(2)·km^(−2)·a^(−1),扣除约33%,大大提高了计算精度。(3)漾弓江流域岩石风化的大气CO_(2)消耗量为4.27×10^(4) t CO_(2)·a^(−1),是一个碳汇过程。硫酸参与流域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区域碳循环,这是全球碳循环模型不可忽略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 碳汇效应 硫酸 碳酸盐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