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kin Microbial Flora and Skin Health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g Chunpeng 《China Detergent & Cosmetics》 2019年第1期47-51,共5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es on human skin microbial flora in the past 50 years, including research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kin microbial flora and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etc. The dynamic rel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searches on human skin microbial flora in the past 50 years, including research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kin microbial flora and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etc.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al flora and skin health is further discussed. Finally,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microbial flora may become th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 future trend of daily chemical products, maximizing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skin health and beau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MICROBIAL flora MICROflora diversity gene detection skin HEALTH
下载PDF
基于“皮-肠轴”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溃疡的关系
2
作者 赵亚男 魏建梁 +1 位作者 李秋 刘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8-1133,共6页
糖尿病溃疡(dabetic ulce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迁延难愈、易感染、易导致截肢或脓毒症的特点[1]。据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下肢并发症患者约1.31亿,其中250万患者因足部溃疡导致残疾而缩短生命[2]。糖... 糖尿病溃疡(dabetic ulce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具有迁延难愈、易感染、易导致截肢或脓毒症的特点[1]。据统计,2016年,全球糖尿病下肢并发症患者约1.31亿,其中250万患者因足部溃疡导致残疾而缩短生命[2]。糖尿病溃疡难愈原因复杂,涉及血管因素、神经因素、免疫因素及微生物因素,其中创面微生物的变化以及与不同细胞作用产生的免疫应答影响了创面的修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肠轴 肠道菌群 糖尿病溃疡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邹瑞 李娟 李劲松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49-460,共12页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其他特应性表现,可同时对儿童及成人造成影响。多项研究表明,AD患者的疾病负担较重,对公共卫生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AD的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免疫炎症、皮肤屏障和...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其他特应性表现,可同时对儿童及成人造成影响。多项研究表明,AD患者的疾病负担较重,对公共卫生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AD的发病机制涉及皮肤免疫炎症、皮肤屏障和皮肤菌群,提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受损是A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修复和保护皮肤屏障功能,维持皮肤微生态平衡对AD的治疗尤为重要。AD的治疗涉及基础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系统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对于轻至中度患者而言,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外用药物和口服抗组胺药等进行治疗。而对于中重度患者,则可以选择系统治疗。其中,一些创新疗法以生物制剂为代表,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能够有效抑制2型炎症,有助于患者实现长期的病情控制。同时天然药物的挖掘和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将为AD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2型炎症 皮肤屏障 皮肤菌群 生物制剂 天然药物
下载PDF
基于肠⁃脑⁃皮轴探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曾燕 张汇源 +1 位作者 关建华 陈云龙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88-396,408,共10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抑郁和自卑等现象。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以及皮肤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肠⁃脑⁃皮轴”。基于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皮肤免疫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三者间相互关系(即肠⁃脑⁃皮轴)治疗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尚缺乏,作用靶点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根据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A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肠⁃脑⁃皮轴在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脑⁃皮轴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肠⁃脑⁃皮轴 肠道菌群 神经内分泌系统 中医药
下载PDF
除湿止痒合剂对湿热蕴结型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5
作者 徐晓倩 吉凯峰 +10 位作者 郑玉婷 陆冰萱 闫泳桦 高尚璞 李晓睿 李燕娜 程塞渊 吴孙思 张香坡 肖青青 宋瑜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目的探讨除湿止痒合剂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4例AD患者,其中79例为试验组,予口服除湿止痒合剂4周,75例为对照组,予口服左西替利嗪4周;试验组、... 目的探讨除湿止痒合剂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54例AD患者,其中79例为试验组,予口服除湿止痒合剂4周,75例为对照组,予口服左西替利嗪4周;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各采集粪便样品1次。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本研究基于16rsDNA技术发现对照组、试验组用药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用药后肠道多种优势益生菌丰度上升,致病菌丰度下降,LefSe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后试验组在科水平上,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daceae)、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为优势菌,在属水平上,真杆菌属(Eubacterium hallii group)、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消化梭菌属(Peptoclostrid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为优势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以霍尔德曼氏菌属(Holdemanella)、Catenisphaera为优势菌。结论除湿止痒合剂对AD患者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能提升有益菌丰度,降低致病菌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肠道菌群 皮-肠轴 除湿止痒合剂
下载PDF
基于肠-脑-皮轴理论探讨从肝肺论治成年女性青春期后痤疮
6
作者 曾言敏 贾一飞 +2 位作者 郎朗 谢晶杰 史邢田 《内蒙古中医药》 2024年第7期81-84,共4页
青春期后痤疮以成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本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且容易反复,易对患者身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脑-皮轴理论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有较大作用。而本病中医病机与气机失调、津液输布... 青春期后痤疮以成年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本病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且容易反复,易对患者身心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脑-皮轴理论在痤疮的发病机制中有较大作用。而本病中医病机与气机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关系密切,这与肝肺之功能关系密切,肝、肺、大肠、皮肤之间的协同作用与肠-脑-皮轴理论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文通过分析肠-脑-皮轴理论解释从肝肺论治成年女性青春期后痤疮的可行性,为中医临床辨治成年女性青春期后痤疮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脑-皮轴 肠道菌群 精神心理 青春期后痤疮
下载PDF
应用PCR-DGGE和Q-PCR分析不同体重斑点叉尾鮰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孙豪 时云朵 +2 位作者 倪学勤 刘倩 曾东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6-164,共9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low weight,LW)斑点叉尾鮰鮰(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斑点叉尾鮰微生态研究及筛...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分析高体重(high weight,HW)和低体重(low weight,LW)斑点叉尾鮰鮰(Ietalurus punetaus)皮肤、鳃和胃肠道菌群多样性,为斑点叉尾鮰微生态研究及筛选斑点叉尾鮰源益生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菌群丰富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鳃、皮肤、前肠、后肠和胃。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是皮肤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是水体、鳃和胃的优势菌群;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肠道的优势菌群。HW斑点叉尾鮰鳃菌群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及前肠菌群的丰富度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皮肤的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胃的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前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后肠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的拷贝数分别是101.97、107.69、106.19、103.83、106.13、103.92和104.26,均显著高于LW斑点叉尾鮰(P<0.05)。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皮肤、鳃、胃肠道均形成独特的菌群结构,LW和HW斑点叉尾鮰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HW斑点叉尾鮰菌群多样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点叉尾 PCR-DGGE Q-PCR 皮肤菌群 鳃菌群 肠道菌群
下载PDF
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皮肤菌群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袁小英 李林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携带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携带情况。方法:选取正常人30名及门诊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186例,以棉签法分别在正常人及皮损部位反复擦拭后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正常人未检出金葡菌;... 目的:探讨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携带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携带情况。方法:选取正常人30名及门诊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186例,以棉签法分别在正常人及皮损部位反复擦拭后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正常人未检出金葡菌;湿疹继发感染患者皮损金葡菌及细菌总检出率均为92.9%;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患者金葡菌检出率和细菌总检出率分别为30.1%和67.7%;临床无感染的湿疹皮炎患者金葡菌检出率和细菌总检出率分别为25.0%和65.7%,后两者金葡菌及细菌总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湿疹继发感染患者,而金葡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结论:金葡菌与一部分非特应性的湿疹皮炎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应性湿疹皮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肤菌群 细菌学检验
下载PDF
痤疮皮损区皮肤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5期9+11-14,11-14,共5页
本研究对皮肤常见病─—痤疮40例病人皮损区的皮肤菌群进行了探讨,并以104例健康人面部皮肤菌群及82例治愈后病人原皮损区菌群分析作为对照,结果痤疮病人皮损区中痤疮丙酸杆菌活菌数为4.55±0.73(CFU以Log... 本研究对皮肤常见病─—痤疮40例病人皮损区的皮肤菌群进行了探讨,并以104例健康人面部皮肤菌群及82例治愈后病人原皮损区菌群分析作为对照,结果痤疮病人皮损区中痤疮丙酸杆菌活菌数为4.55±0.73(CFU以Log/cm2计)。分离率为100%,表皮葡萄球菌数为4.19±0.70(100%),微球菌数为2.71±0.69(62.5%),杆菌数为3.09±0.64(90%),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数为3.31±0.76(35%),产色素微球菌数为3.05±0.82(45%),痤疮病人皮肤的皮损区内常住菌和过路菌都较健康人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或P<0.01)。而经皮肤微生态制剂治疗后痤疮病皮肤菌群与健康人几乎无差异(P>0.05),说明皮肤微生态制剂具有调整皮肤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提高定植抗力的生理作用,故能较有效的治疗痤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皮肤菌群 生态平衡
下载PDF
黄褐斑病人皮损区皮肤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10-14,23,共6页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 首次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并将结果与104例健康人面部菌群及经治后10例病人菌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褐斑病皮损区过路菌改变明显,象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加(5×10 ̄3/cm2),分离率高(17-39%),与健康人相比(5×10 ̄2/cm ̄2及1~3%)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经治后黄褐斑病人常住厌氧菌增加(从68,52%到100%,P<0.05),使用皮肤微生态制剂调整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褐斑 皮肤菌群 菌群改变 生态平衡
下载PDF
健康人皮肤正常菌群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熊德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1-24,共4页
本研究对我国健康人皮肤正常菌群进行了探讨,发现在健康人前额皮肤上表皮葡萄球菌数为1.6×10~2~1.7×10~7/厘米~2,疮疤丙酸杆菌数为5.3×10~2~4.1×10~7/厘米~2,棒状杆菌数为1.31×10~2~4.1×10~4/厘米~2,... 本研究对我国健康人皮肤正常菌群进行了探讨,发现在健康人前额皮肤上表皮葡萄球菌数为1.6×10~2~1.7×10~7/厘米~2,疮疤丙酸杆菌数为5.3×10~2~4.1×10~7/厘米~2,棒状杆菌数为1.31×10~2~4.1×10~4/厘米~2,真菌为0.17×10~2~6.1×10~3/厘米~2。在全皮标本中疮疱丙酸杆菌数为1.12×10~2~1.7×10~5/厘米~2,表皮葡萄球菌为1.36×10~2~3.9×10~2/厘米~2。表皮标本中,随年龄增加,表皮葡萄球菌有所减少,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增多。男女性皮肤正常菌群的比较中,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疮疱丙酸杆菌男性高于女性,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却女性多于男性,但差异都不显著。全皮标本与表皮标本的比较中,表皮标本中表皮葡萄球菌、疮疱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和真菌数都多于全皮标本,只是上述的后三种菌群的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菌群
下载PDF
黄褐斑患者皮损处微生态的改变及黄芩苷的菌群调节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满玉清 张玉杰 +3 位作者 赵永德 薄明香 樊其忠 胡丽敏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06-207,共2页
目的观察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改变及黄芩苷对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同一皮损区和50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微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黄褐斑患者皮损区暂驻菌的改变较健康人... 目的观察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改变及黄芩苷对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患者治疗前后同一皮损区和50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微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黄褐斑患者皮损区暂驻菌的改变较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褐斑的发生与局部微生态失衡有关;使用黄芩苷可以调整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色素的合成以减少皮肤色素沉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黄芩苷 皮肤菌群 菌群改变 生态平衡
下载PDF
中药透皮吸收抗菌活性的测试及对实验动物口腔菌群的影晌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海权 姜欣 +5 位作者 韩晓伟 孙宏伟 马贤德 姜伟 孙涛 马国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1-42,共2页
通过对黄连解毒透皮吸收剂经豚鼠背部透皮吸收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测定、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动物口腔菌群变化结果研究其抗感染的生物学效应及对正常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试动物血清中可检测到有效成分并显示出抗菌活性,同时可引起口腔... 通过对黄连解毒透皮吸收剂经豚鼠背部透皮吸收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测定、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动物口腔菌群变化结果研究其抗感染的生物学效应及对正常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试动物血清中可检测到有效成分并显示出抗菌活性,同时可引起口腔细菌菌群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吸收 抗菌活性 黄连解毒汤 正常菌群
下载PDF
人皮肤正常菌群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4
作者 熊德鑫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8-24,共7页
我们对由健康人皮肤上分离的菌株(F65、A14-1、ad_3和Bf_1、Bf_2五株菌)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基本上符合表皮葡萄球菌、疮疱丙酸杆菌、干酪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做了抗生素、胆盐对羟基苯甲酸... 我们对由健康人皮肤上分离的菌株(F65、A14-1、ad_3和Bf_1、Bf_2五株菌)进行了较系统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其生物学特征基本上符合表皮葡萄球菌、疮疱丙酸杆菌、干酪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做了抗生素、胆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对氯间苯二甲酚,以及(国际香型)氧化玫瑰等香精的敏感试验,并进行温度与时间、酸硷耐受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菌群
下载PDF
从肺论治银屑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段彦娟 朱霄霄 翟晓翔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023-1026,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明显。长期以来,银屑病从血论治已经达到一定共识,而脏腑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略显不足。文章基于肺与皮毛、肺与大肠及肠道菌群与银屑病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从肺论治银屑病的理论基础及治疗...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辨证论治优势明显。长期以来,银屑病从血论治已经达到一定共识,而脏腑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略显不足。文章基于肺与皮毛、肺与大肠及肠道菌群与银屑病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从肺论治银屑病的理论基础及治疗原则,并提出新的治疗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从肺论治 肺主皮毛 肺与大肠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人体正常皮肤、鼻粘膜需氧微生物群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国华 麻致中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5-38,共4页
本文用定量法对31例正常人和24例儿童进行了菌群分析。成人组表葡(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00%,类白喉(类白喉杆菌)为90.3~100%,为皮肤及鼻孔的优势菌。鼻孔 G^-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为48.4%,金葡(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2.6%。皮肤金葡、G^... 本文用定量法对31例正常人和24例儿童进行了菌群分析。成人组表葡(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00%,类白喉(类白喉杆菌)为90.3~100%,为皮肤及鼻孔的优势菌。鼻孔 G^-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为48.4%,金葡(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2.6%。皮肤金葡、G^-杆菌和真菌均在10%以下。儿童组皮肤和鼻孔的优势菌亦为表葡(62.5~87.5%)和类白喉(58.3~75%),且皮肤金葡分离率亦较高(16.7~29.2%),未分离到真菌和 G^-杆菌。成人组前额、鼻孔表葡和类白喉菌密度,经相关性检验,呈正相关关系(P 分别为<0.005和<0.05),此一现象尚未见有人提及。不同部位的皮肤菌群亦异,成人前额表葡和类白喉密度均大于前臂,鼻孔 G^-杆菌和金葡分离率高于皮肤,因而检测时应取3个以上部位标本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鼻粘膜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鼻粘膜需氧微生物群的定位、定量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玉萍 麻致中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5-29,共5页
本文首次应用定位、定量方法对23例小腿部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菌群,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将结果同24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的菌群做了比较。其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皮损及邻近皮肤的主要菌种,并且其分离率... 本文首次应用定位、定量方法对23例小腿部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菌群,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将结果同24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的菌群做了比较。其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皮损及邻近皮肤的主要菌种,并且其分离率及密度有按正常皮肤、邻近皮肤、皮损依次增高现象;类白喉杆菌的数量在皮损部位明显低于正常皮肤与邻近皮肤;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皮损及邻近皮肤均明显降低。本组结果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其皮肤微生物群菌谱虽无不同,但其数量的变异是显著的,这对探讨湿疹的病因及用生态制剂等调整皮肤菌群使其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目的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肤菌群 微生物群
下载PDF
基于“肠-皮”轴研究秦艽丸对银屑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及相关炎症因子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毅 张琼 +1 位作者 王婷 安月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53-58,共6页
目的 在“肠-皮”轴理论的指导下,观察中药古方秦艽丸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肠道微生态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同时基于不同的血分证候,系统分析皮损情况与肠道多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寻常... 目的 在“肠-皮”轴理论的指导下,观察中药古方秦艽丸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肠道微生态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干预作用,同时基于不同的血分证候,系统分析皮损情况与肠道多因素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再根据患者的血分证候类型,入组各自组别的血热证亚组、血燥证亚组、血瘀证亚组,最终实际完成病例数为治疗组173例,对照组171例,其中治疗组均口服中药秦艽丸,对照组均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采用PASI评分法连续动态观察患者的皮损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进行主要肠道菌群(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的鉴定及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进行检测;同时,针对秦艽丸干预的治疗组,分析在其不同的血分证候亚组中,PASI变化量(△PASI)与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量及各相关炎症因子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PASI及疗效方面,治疗组中血热证、血瘀证亚组患者的PASI在治疗4周后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血热证亚组患者的PASI在治疗1周后即表现出降低(P<0.05),而血瘀证亚组患者的PASI在治疗2周后表现出降低(P<0.05)。在对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的研究方面,治疗组中血热证亚组患者肠道中各主要菌群的数量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均有改善(P<0.05或P<0.01),血瘀证亚组患者仅对主要菌群有改善作用(P<0.05或P<0.01),血燥证亚组患者则两个方面作用均不显著。在相关性研究方面,治疗组中血热证亚组患者的△PASI与各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间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血瘀证亚组患者的△PASI与炎症因子间均在相关性(P<0.05)。结论 秦艽丸对血热证、血瘀证银屑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其微观机制存在差异,前者可能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菌群及相关炎症因子来发挥作用,后者可能与其他免疫细胞通路涉及的炎症因子调节相关,进一步体现出中医学从“湿”“热”“毒”辨治下焦之“肠腑”来治疗银屑病的新意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皮轴 银屑病 秦艽丸 肠道微生态 菌群 炎症因子
下载PDF
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玉萍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 :探讨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1例小腿淤积性皮炎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皮肤菌群进行检测 ,并将结果同 2 0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菌群做了比较 ,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淤积性皮... 目的 :探讨淤积性皮炎与皮肤菌群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1例小腿淤积性皮炎患者皮损、邻近皮肤及鼻孔的皮肤菌群进行检测 ,并将结果同 2 0例正常人小腿皮肤及鼻孔菌群做了比较 ,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淤积性皮炎患者皮肤的主要菌种 ,其分离率及密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是淤积性皮炎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积性皮炎 皮肤菌群 葡萄球菌
下载PDF
腋臭患者腋窝皮肤需氧微生物群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玉萍 李冬平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1-162,共2页
对 16例女性腋臭患者腋窝皮肤菌群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并将结果同 2 4例正常女性腋窝皮肤菌群做了比较。结果表明 :类白喉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腋臭患者腋窝皮肤的主要菌种 ,其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为高 ,其中类白喉杆菌... 对 16例女性腋臭患者腋窝皮肤菌群从微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并将结果同 2 4例正常女性腋窝皮肤菌群做了比较。结果表明 :类白喉杆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腋臭患者腋窝皮肤的主要菌种 ,其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为高 ,其中类白喉杆菌密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这对探讨腋臭的发生机制及用生态制剂等调整皮肤菌群 ,改善微环境 ,达到防治目的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皮肤菌群 微生物群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