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 change on rainfall-runoff and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a case study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12
1
作者 ZHAOWen-wu FUBo-jie +2 位作者 MENGQing-hua ZHANGQiu-ju ZHANGYin-hui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36-442,共7页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land use pattern on rainfall runoff and runoff sediment relations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From 1986 to 1997, many farmlands changed into g...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land use pattern on rainfall runoff and runoff sediment relations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From 1986 to 1997, many farmlands changed into grassland or woodland, especially the farmland in steep slope positions or far away from the river. The change of land use pattern altered the rainfall runoff and runoff sediment relationships, and led to higher slope of trend curves(STCs) of annual rainfall runoff mass curve and runoff sediment mass curve in 1990s than that in 1980s. It is implied that more soil and water loss yielded in 1990s. In order to reduce soil loss,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land use pattern and some grass or other herbaceous filter strips should be built along riv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RAINFALL runoff sediment concentration double mass curve slope of trend curve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Methodology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unoff Coefficient with the Arrangement Tirado
2
作者 Victor Rogelio Tirado Picado Lisseth Carolina Blandón Chavarri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CAS 2023年第5期659-671,共13页
For this research work, an adequate methodology was sough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unoff coefficient with the Tirado arrangement. To achieve this, first, th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runoff coefficient were ident... For this research work, an adequate methodology was sough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unoff coefficient with the Tirado arrangement. To achieve this, first, th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runoff coefficient were identified, then the model was described with the Tirado arrangement, and as a third part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unoff coefficient, the Tirado model is proposed. From the theory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runoff coefficient, the equation of the weighted coefficients and the expression of Nadal were manipulated, resulting in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 , considering this as the expression for the arrangement Tirado. The expression is tested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the magnitudes correspond to 150, 200, 250 and 300 mm/hrs, resulting in runoff coefficient 0.82, 0.87, 0.89, 0.91 respectively. This means that,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the runoff coefficient will be higher, logic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affect that this coefficient has variation in the space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noff Coefficient land Use Soil Type land slope NADAL RAWLS
下载PDF
不同农作措施下紫色土坡耕地氮磷流失特征
3
作者 李清藐 李天阳 +1 位作者 何丙辉 张海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为揭示不同农作措施下径流氮磷流失变化特征,基于2020年12场次的自然降雨产流事件,分析了顺坡无施肥(对照,CK)、顺坡混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T1)、顺坡单施化肥(T2)、顺坡单施化肥增量(T3)、横坡单施化肥(T4)5种处理下径流量及径流中总氮(... 为揭示不同农作措施下径流氮磷流失变化特征,基于2020年12场次的自然降雨产流事件,分析了顺坡无施肥(对照,CK)、顺坡混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T1)、顺坡单施化肥(T2)、顺坡单施化肥增量(T3)、横坡单施化肥(T4)5种处理下径流量及径流中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流失量、氮磷比(TN/T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各处理径流TN,TP最高质量浓度均发生在施肥后的前6次降雨,其中的4次降雨事件造成了超50%的总氮、总磷流失.②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化肥配施的径流TN,TP流失量没有显著差异,且径流TN,TP质量浓度与施肥后天数都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③和顺坡耕作相比,横坡垄作可以显著削减76.85%的径流量、75.12%的径流总氮流失量和87.97%的径流总磷流失量.④CK处理的TN/TP显著高于T2和T3(p<0.05),但与T1,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处理下全年超50%的TN/TP≥50,表现为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坡耕地 紫色土
下载PDF
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4
作者 马郡粒 杨振奇 +3 位作者 郭建英 张铁钢 王普 马培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6-143,共8页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 [目的]研究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于砒砂岩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十大孔兑罕台川流域的合同沟小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区2016—2021年降雨产流产沙监测数据,应用聚类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开展连续性动态监测研究,进而揭示砒砂岩区坡面产流产沙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时空动态变化关系。[结果](1)次降雨按历时、雨强和雨量可分为3类,包括A类(历时短、雨量集中、高强度),B类(雨量较多、历时较短、中强度),C类(历时长、小雨强、雨量分散),C类导致水土流失能力最弱;(2)A,B类降雨产流产沙,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农作物地<裸地;C类降雨产流,排列顺序为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人工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产沙,排列顺序为人工草地<乔木林地<天然草地<灌草地<农作物地<裸地,且相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排序为C<B<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深或土壤流失量对雨型响应的坡度效应略有差异,主要存在于裸地、农作物地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结论]砒砂岩区坡面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生态恢复,应考虑雨型和坡度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复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区 坡面产流产沙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裸露岩石对喀斯特坡地水土流失及水动力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何茂林 李瑞 +2 位作者 吴盼盼 熊玲 肖林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目的]裸露岩石如何影响坡地产流产沙及水动力特征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同岩石裸露率(0,10%,30%,50%,70%)的坡地,开展不同雨强(30,60,90 mm/h)条件下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旨在探究雨强与裸露岩石对坡地产... [目的]裸露岩石如何影响坡地产流产沙及水动力特征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设置不同岩石裸露率(0,10%,30%,50%,70%)的坡地,开展不同雨强(30,60,90 mm/h)条件下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旨在探究雨强与裸露岩石对坡地产流产沙及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结果]坡地地表产流产沙随雨强增大呈增大趋势,而随岩石裸露率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在不同雨强条件下,0岩石裸露率坡地与10%岩石裸露率坡地的产流产沙差异多呈不显著(p>0.05),而与其他岩石裸露率坡地之间呈显著差异(p<0.05)。低岩石裸露率坡地(10%)与高岩石裸露率坡地(50%及以上)间产流产沙差异显著(p<0.05)。流速(V)、水深(h)、雷诺数(Re)、弗罗德数(Fr)、水流剪切力(τ)及水流功率(w)随雨强增大呈增大趋势,阻力系数(f)随雨强增大呈减小趋势。流速(V)、弗罗德数(Fr)随着岩石裸露率增加呈减小趋势,而水深(h)、阻力系数(f)随着岩石裸露率增加呈增大趋势,雷诺数(Re)、水流剪切力(τ)与水流功率(w)在不同雨强下变化规律有差异。水动力参数变化在不同坡地间具有一定差异性。产沙与水动力参数数量关系以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最好,流速(V)(R^(2)=0.819,p<0.05)、水流剪切力(τ)(R^(2)=0.858,p<0.05)及水流功率(w)(R^(2)=0.890,p<0.05)预测坡地产沙效果较好,其中水流功率(w)为最佳预测参数。[结论]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岩溶坡地土壤侵蚀理论,并可为建立适合于岩石裸露坡地的水蚀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岩石 坡地 产流产沙 水动力特征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侵蚀
下载PDF
表层土壤结构对红壤坡耕地产流及产沙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张紫薇 赵文俊 +5 位作者 李奇 马一淳 田亮 杨广勇 李忠武 刘窑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444,共11页
针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与表层结构退化的现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表层土壤结构和雨强对降雨再分配、坡面产流及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结构显著改变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深耕作层可以降低地表径流比例,... 针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与表层结构退化的现状,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的方法,分析表层土壤结构和雨强对降雨再分配、坡面产流及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结构显著改变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深耕作层可以降低地表径流比例,增加壤中流比例,60和90 mm·h^(-1)雨强下,随耕作层深度增加,地表径流平均比例依次为70.5%,62.9%和56.8%,壤中流平均比例依次提升为7.1%,12.3%和18.1%;(2)土壤流失率随雨强增加而增大,90 mm·h^(-1)雨强下土壤流失率为60 mm·h^(-1)雨强下的4.4倍,土壤流失率随耕作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依次为36.8、21.1和13.1 g·m^(-2) min^(-1);(3)雨强和表层土壤结构显著影响坡面侵蚀形态的演变,随耕作深度增加坡面侵蚀由细沟侵蚀逐渐转变为面蚀。表层土壤结构显著改变坡耕地降雨-径流关系和侵蚀过程,合理增加耕作层深度,对降低地表侵蚀、促进土壤水分的深层下渗、增加土壤深层持水量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产流 产沙 壤中流 红壤坡耕地
下载PDF
Effects of Topographic Slopes on Hydrological Proecsses and Climate
7
作者 Jinliang Liu Climate Processes and Earth Observation Divis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Canada, 4905 Dufferin Street, Downsview, Ontario M3H 5T4, Canada Han-Ru Cho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Chungli 320, Taiwa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5期733-741,共9页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river re-distribution models, a modific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slopes for a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wa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to the NCAR's land sur- face model...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n river re-distribution models, a modification on the effects of topographic slopes for a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wa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to the NCAR's land sur- face model (LSM). This modification has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topographic slopes cause outflows from higher topography and inflows into the lower topography points; secondly, topographic slopes also cause decrease of infiltration at higher topography and increases of infiltration at lower topography. Then changes in infiltration result in changes in soil molsture, surface fluxes and then in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eventual- ly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and the climate. This mechanism is very clearly demonstrated in the point bud- gets analysis at the Andes Mountains vicinities. Analysis from a regional scale perspective in the Mackenzie GEWEX Study (MAGS) area, the focus of the ongoing Canadian GEWEX program, shows that the modi- fied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does br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urface climate More important- ly, detailed analysi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shows many encouraging improvements introduced by the modified LSM over the original model in simulating basic atmospheric climate properties such as thermodynamic features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ll of these improvements in the atmospheric climate simulation illustrate that the inclusion of topographic effects in the LSM can force the AGCM to produce a more realistic model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logical processes runoff Parameterization Topographic slope Climate model land surface model
下载PDF
控释复合肥对坡耕地花生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修一 张清行 +4 位作者 卢晓峰 葛祥菡 吴凯笛 刘前进 耿计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51-1760,共10页
【目的】坡耕地氮素易于流失,加重面源污染风险,也制约作物产量。试验研究了坡耕地一次性基施不同量控释复合肥的氮素径流损失,为提高坡耕地花生产量和效益,降低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山东临沂进行,供试花生品种为... 【目的】坡耕地氮素易于流失,加重面源污染风险,也制约作物产量。试验研究了坡耕地一次性基施不同量控释复合肥的氮素径流损失,为提高坡耕地花生产量和效益,降低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在山东临沂进行,供试花生品种为“‘花育25号’,供试控释复合肥(CRF)和普通复合肥(CF)N-P_(2)O_(5)-K_(2)O比例均为15-15-15。不施肥为对照处理(CK),控释复合肥和普通复合肥均设置800 kg/hm^(2)(100%CRF、100%CF)、560 kg/hm^(2)(70%CRF、70%CF)两个水平,共5个处理。于花生主要生育期采集肥料、植株和径流样品,测定肥料释放量、植株生物量和氮含量、径流水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成熟期花生测产。【结果】100%CRF处理籽仁产量较100%CF处理增加13.8%,70%CRF较70%CF处理增加12.4%,且70%CRF与100%CF处理籽仁产量差异不显著。70%CF处理花生出仁率与100%CF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两个CRF处理。100%CRF、70%CRF处理较100%CF、70%CF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5.9%和6.0%。成熟期同等施肥量下,控释复合肥处理较普通复合肥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增加7.1%~8.3%;不同施肥量下,70%CRF与100%CF处理无显著差异。控释复合肥降低了苗期和开花下针期径流水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之后的生育期施肥处理间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量之和差异不明显。100%CRF处理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9.45%,较100%CF处理高102.6%,70%CRF处理的肥料贡献率为14.65%,较70%CF处理高74.4%。【结论】在坡面农田上,控释复合肥氮素缓慢释放,满足花生各生育期氮素需求,一次性基施显著提高花生氮素吸收量和花生产量,有效减少硝态氮和铵态氮地表径流损失,减少30%的肥料用量依然可以保证花生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复合肥 坡耕地 花生 氮素利用效率 径流损失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和石膏粉对黄土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樊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6-119,139,共5页
为揭示聚丙烯酰胺(PAM)和石膏粉对黄土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进行PAM施用量为0~6.0 g/m2、石膏粉施用量为0~150 g/m^(2)、坡面坡角为15°~25°、不同雨强共18种处理小区的野外模拟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各类小区降雨产流时间、径流... 为揭示聚丙烯酰胺(PAM)和石膏粉对黄土坡地产流产沙的影响,进行PAM施用量为0~6.0 g/m2、石膏粉施用量为0~150 g/m^(2)、坡面坡角为15°~25°、不同雨强共18种处理小区的野外模拟人工降雨试验,分析了各类小区降雨产流时间、径流系数、径流挟沙率随PAM和石膏粉施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施用PAM、石膏粉均可延缓降雨初始产流,且施用量越大延缓时间越长。2)施用PAM使径流系数增大,不同施用量的径流系数均在对照的1.4倍以上;施用石膏粉使径流系数减小,施用量为150 g/m^(2)时径流系数较对照减小幅度为22.2%;PAM、石膏粉分别对连续降雨的前2场、首场降雨产流的影响显著,对后续场次降雨产流的影响均明显衰减。3)施用PAM可有效增强坡地抗蚀性、减少产沙量,且施用量越大抗蚀、减沙作用越大,PAM施用量为6.0 g/m^(2)时径流挟沙率较对照降低81%;施用石膏粉后坡地抗蚀性减弱、产沙量增加,石膏粉施用量为150 g/m^(2)时径流挟沙率比对照提高125%;PAM、石膏粉分别对连续降雨的前2场、前3场降雨产沙有较显著的影响,对后续场次降雨产沙的影响均明显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石膏粉 黄土坡地 径流系数 径流挟沙率 土壤抗蚀性
下载PDF
太湖流域坡地茶园径流流失规律 被引量:30
10
作者 席运官 陈瑞冰 +4 位作者 李国平 王海 徐欣 魏琴 李菊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1-385,共5页
在太湖流域坡地茶园进行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地茶园径流流失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规种植条件下,茶园的平均年径流水量为98.29L·m-2,随径流流失的氮素量为11.685kg·hm-2,其中硝态氮(NO3--N)流失量为8.918kg... 在太湖流域坡地茶园进行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坡地茶园径流流失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规种植条件下,茶园的平均年径流水量为98.29L·m-2,随径流流失的氮素量为11.685kg·hm-2,其中硝态氮(NO3--N)流失量为8.918kg·hm-2,占总氮的76.320%;可溶性总磷(TDP)流失量为0.128kg·hm-2,磷酸根(PO43-)流失量为0.104kg·hm-2,占磷总流失量的65.823%;径流携带泥沙量为181.13kg·hm-2,其中泥沙携带氮为0.272kg·hm-2,泥沙携带磷为0.030kg·hm-2;氮、磷流失系数分别为1.008%和-0.087%,氮、磷肥流失率分别为5.686%和0.190%。说明试验区域坡地茶园径流量少,氮、磷流失较少,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坡地茶园 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草篱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传伟 牛德奎 +2 位作者 黄顶 武菊英 V. Sardo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43,共4页
在华北地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狼尾草和野古草两种人工草篱在不同雨强(22,36,63mm/h)和不同坡度(5%,10%,15%,20%)条件下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古草草篱可减少7%~37%的地表径流和49%~63%... 在华北地区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狼尾草和野古草两种人工草篱在不同雨强(22,36,63mm/h)和不同坡度(5%,10%,15%,20%)条件下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古草草篱可减少7%~37%的地表径流和49%~63%土壤侵蚀,狼尾草草篱可减少30%~72%的地表径流和69%~89%的土壤侵蚀,数据显示两种草篱均能减少坡耕地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且狼尾草草篱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好于野古草草篱;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草篱、坡度和降雨强度均呈显著相关,其中草篱带是影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篱 坡耕地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下载PDF
红壤坡地降雨入渗、产流及土壤水分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彭娜 谢小立 +2 位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胡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0,69,共5页
选取农作区和荒草区两个不同利用模式下的红壤坡地,研究了降雨的入渗、产流及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作区和荒草区的径流系数都随着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并达到稳定,降雨量成为影响径流量的唯一主导因素;农作区的径流系数显... 选取农作区和荒草区两个不同利用模式下的红壤坡地,研究了降雨的入渗、产流及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作区和荒草区的径流系数都随着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并达到稳定,降雨量成为影响径流量的唯一主导因素;农作区的径流系数显著高于荒草区(P<0.05)。(2)农作区的入渗比率(入渗量/降雨量)低于荒草区;在持续降雨的情况下,农作区60 cm以上土壤蓄水增量降低,但渗漏量保持不变,因此使入渗比率降低,而荒草区则在60 cm以上土壤蓄水增量降低时,通过提高土壤的渗漏量保持较高的入渗比率。(3)降雨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受土壤初始含水量和垫面的影响。土壤初始含水量越低,降雨使土壤水分含量增量越大。在同等降雨量下,农作区只有40 cm以上的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荒草区则为90 cm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红壤坡地 入渗 产流 土壤水分分布
下载PDF
坡面径流水蚀动力参数室内试验及模糊贴近度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管新建 李占斌 +1 位作者 王民 郑良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为了确定何种水蚀动力参数能更好地描述径流剥蚀土壤的过程,该文在坡度为3°~30°和流量为2.5~6.5 L/min范围内采用变坡土槽径流冲刷试验,对土壤水蚀动力过程进行了系统模拟,并运用模糊贴近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坡面水... 为了确定何种水蚀动力参数能更好地描述径流剥蚀土壤的过程,该文在坡度为3°~30°和流量为2.5~6.5 L/min范围内采用变坡土槽径流冲刷试验,对土壤水蚀动力过程进行了系统模拟,并运用模糊贴近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坡面水蚀动力参数(单宽径流能耗、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与土壤剥蚀率之间的贴近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流量相同时,单宽能耗与土壤剥蚀率贴近程度最大,水流功率次之,且单宽能耗和水流功率分别与土壤剥蚀率呈线性关系,该研究说明单宽能耗和水流功率能较好地描述径流剥蚀土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径流 土壤剥蚀率 水蚀动力参数 模糊贴近度
下载PDF
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拦截效果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华玲 赵建伟 +4 位作者 程东升 刘玲花 戢正华 贺茂银 朱端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30-1736,共7页
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新型生态工程措施,采用坡地小区试验方法,在构建等高植物篱的坡耕地低处进行了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拦截试验,其处理分别为:(a)普通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b)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c... 植被缓冲带是一种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新型生态工程措施,采用坡地小区试验方法,在构建等高植物篱的坡耕地低处进行了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拦截试验,其处理分别为:(a)普通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b)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和三叶草;(c)普通施肥结合三叶草;(d)平衡施肥结合紫穗槐。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期,植被缓冲带对径流量及侵蚀量的拦截作用显著,a、b、c和d处理缓冲带相对于植物篱处理,其径流量分别减少98.0%、97.5%、97.2%和97.5%,侵蚀量分别减少98.8%、98.7%、97.9%和98.0%;植被缓冲带对N、P的拦截效果不同,a、b、c和d处理缓冲带相对于植物篱处理,对NH4+-N的平均拦截率分别为48.2%、86.2%、90.6%和95.1%,对TP的平均拦截率分别为49.2%、42.4%、41.3%和36.4%。试验结果对山区坡耕地面源污染的控制,重点水源地的水质保护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坡耕地 地表径流 拦截率
下载PDF
不同农作制对四川紫色丘陵区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杨皓宇 赵小蓉 +2 位作者 曾祥忠 蒲波 王昌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44-2348,共5页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轮作制为基础,通过在仁寿县建立18个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对4种不同农作制与4种施肥水平下各小区径流水样中的氮、磷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氮、磷流失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轮作制为基础,通过在仁寿县建立18个径流小区监测试验,对4种不同农作制与4种施肥水平下各小区径流水样中的氮、磷含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氮、磷流失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氮流失总量随施氮量而增加,在增量施肥+横坡种植方式下最大,为0.326kg·hm-2;氮流失总量和流失系数在优化施肥+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植物篱方式下最小,其流失总量为0.270kg·hm-2,流失系数为0.009%。磷流失总量和流失系数在不同处理方式下总体上虽较为接近,但增量施肥+横坡种植方式下磷的流失总量最大,为0.020kg·hm-2;而优化施肥+横坡种植+秸秆覆盖+植物篱最小,为0.015kg·hm-2。研究表明,优化施肥、横坡种植、秸秆覆盖和植物篱拦蓄地表径流作用明显,是遏制耕地氮、磷流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紫色丘陵区 坡耕地 地表径流 磷流失系数
下载PDF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方式的产流产沙效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卉芳 朱清科 +1 位作者 孙中峰 魏天兴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研究不同地类坡地产流产沙规律,对定量评价林草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布设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的10个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拦蓄暴雨功能明显小于灌木与乔... 研究不同地类坡地产流产沙规律,对定量评价林草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布设在山西省吉县蔡家川流域的10个径流小区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覆盖方式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拦蓄暴雨功能明显小于灌木与乔木林地;农地(坡耕地)是坡面侵蚀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天然灌木林与混交林的防蚀功能明显大于人工纯林;水土保持林地拦蓄径流明显大于经济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产沙 黄土坡面 覆盖方式 林地 纯林 水土保持效益 径流小区 土地利用 农地 效应
下载PDF
坡面降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7
作者 戚隆溪 黄兴法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43-348,共6页
利用水力学原理建立了坡面降雨径流和土壤侵蚀模型,分别采用特征线法和有限差分法对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了求解,并针对具体降雨事件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小区实测值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水土流失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 利用水力学原理建立了坡面降雨径流和土壤侵蚀模型,分别采用特征线法和有限差分法对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了求解,并针对具体降雨事件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小区实测值基本一致.本研究表明水土流失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坡面径流 土壤侵蚀 数值模拟 水力流失
下载PDF
红壤坡地雨水产流及其土壤流失的垫面反应 被引量:31
18
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40,共4页
通过4年(1998~2001年)径流场定位观测研究,探明了不同植被垫面雨水产流过程中系统水土流失有显著性差异。水流失量为农作区>常绿灌木区、针叶林区>常绿果园区>退化区、恢复区。坡地不同垫面间雨水地表径流的差异存在,为坡地... 通过4年(1998~2001年)径流场定位观测研究,探明了不同植被垫面雨水产流过程中系统水土流失有显著性差异。水流失量为农作区>常绿灌木区、针叶林区>常绿果园区>退化区、恢复区。坡地不同垫面间雨水地表径流的差异存在,为坡地雨水利用和利用坡地集雨支持农田灌溉提供了依据和可调控性。土壤流失量受人为干预、耕作强度的影响很大,坡地从自然保护到作物栽培,系统的土壤流失量提高20倍。茶果林地的土壤流失低于作物耕种的2~3倍,而高于自然利用和自然保护的6~12倍。养分流失在数量和质量上皆取决于垫面构成。提出了利用坡地集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并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垫面反应 红壤坡地 雨水产流 土壤流失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植被类型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祁生林 张洪江 +1 位作者 何凡 程金花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33-38,共6页
为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植被类型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在重庆四面山布设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灌丛和农耕地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标准径流小区。对天然降雨过程和由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地表径流量的平均... 为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植被类型对坡面产流的影响,在重庆四面山布设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灌丛和农耕地5种不同植被类型的标准径流小区。对天然降雨过程和由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地表径流量的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农地、灌丛、楠竹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是6·45、4·12、2·91、2·34和1·57mm。3种以乔木为主的林地地表径流量,均小于农地的地表径流量,不同乔木林地地表径流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与降雨强度也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都表现为多项式或幂函数关系。在同一降雨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包括农地),地表径流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且均是农地地表径流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坡面产流 地表径流 重庆 四面山
下载PDF
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被引量:35
20
作者 鲁耀 胡万里 +3 位作者 雷宝坤 段宗颜 刘宏斌 翟丽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44-1553,共10页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 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 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 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 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 4**和R=0.529 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右。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红壤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