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S-typ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gene of Plasmodium knowlesi isolates from Sabah,Malaysian Borneo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1
作者 Eric Tzyy Jiann Chong Joveen Wan Fen Neoh +3 位作者 Tiek Ying Lau Kek Heng Chua Yvonne Ai-Lian Lim Ping-Chin Lee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lasmodium(P.)knowlesi isolates from Sabah,Malaysian Borneo and Peninsular Malaysia,targeting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and including aspects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hap...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Plasmodium(P.)knowlesi isolates from Sabah,Malaysian Borneo and Peninsular Malaysia,targeting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and including aspects of natural selection and haplotype.Methods:Thirty-nine blood samples infected with P.knowlesi were collected in Sabah,Malaysian Borneo and Peninsular Malaysia.The S-type SSU rRNA gene was amplifi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loned into a vector,and sequenced.The natural selection and haplotype of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DnaSP v6 and illustrated using NETWORK v10.This study's 39 S-type SSU rRNA sequences and eight sequences from the Genbank database were subjected to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MEGA 11.Results:Overall,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no evidence of a geographical cluster of P.knowlesi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Malaysia based on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sequences.The S-type SSU rRNA gene sequences were relatively conserved and with a purifying effect.Haplotype sharing of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P.knowlesi isolates in Sabah,Malaysian Borneo,but not between Sabah,Malaysian Borneo and Peninsular Malaysia.Conclusions: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of P.knowlesi isolates in Sabah,Malaysian Borneo,and Peninsular Malaysia has fewer polymorphic sites,representing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gene.These features make the S-type SSU rRNA gene suitable for comparative studies,such as determining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nd common ancestry among P.knowlesi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dium knowlesi S-typ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Genetic diversity Natural selection HAPLOTYPE
下载PDF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mall subunit M2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s via HuR-mediated mRNA stabilization
2
作者 Jing Zhang Qiong Wu +11 位作者 Yifei Xie Feng Li Huifang Wei Yanan Jiang Yan Qiao Yinhua Li Yanan Sun Han Huang Mengmeng Ge Dengyun Zhao Zigang Dong Kangdong Li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4329-4344,共16页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a malignancy of the digestive system,is highly prevalent and the primary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 worldwide due to the lack of early diagnostic biomarkers and effective t...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a malignancy of the digestive system,is highly prevalent and the primary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 worldwide due to the lack of early diagnostic biomarkers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targets.Dysregulated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RNR)expression has been confirmed to be causally linked to tumorigenesis.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mall subunit M2(RRM2)i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ESCC tissue and that its expressio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s.Mechanistically,HuR promotes RRM2 mRNA stabilization by binding to the adenine/uridine(AU)-rich elements(AREs)within the 3′UTR,resulting in persistent overexpression of RRM2.Furthermore,bifonazole is identified as an inhibitor of HuR via computational screening and molecular docking analysis.Bifonazole disrupts HuR-ARE interactions by competitively binding to HuR at F65,R97,I103,and R153 residues,resulting in reduced RRM2 expression.Furthermore,bifonazole exhibited antitumor effects on ESCC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models by decreasing RRM2 expression and the dNTP pool.In summary,this study reveals the interaction network among HuR,RRM2,and bifonazole and demonstrated that bifonazole i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compound for ESCC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HuR/RRM2 ax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 Bifonazole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mall subunit M2(RRM2) AU-rich elements(AREs) Hu antigen R(HuR) mRNA stability DNTP Cell proliferation
原文传递
A Novel Approach to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Small Subunit Gene by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 Silencing
3
作者 Xiao-Fu Zhou Peng-Da Ma +2 位作者 Ren-Hou Wang Bo Liu Xing-Zhi W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1225-1232,共8页
A novel approach to virus-induced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for studying the function of the 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small subunit (rbcS) gene w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using potato virus X v... A novel approach to virus-induced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for studying the function of the 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small subunit (rbcS) gene w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using potato virus X vector and Nicotiana benthamiana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silencing phenomena, transcriptional level,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igment 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the rbcS endogenous gene was inactivated by the expression of a 500-bp homologous cDNA fragment carried in the virus ve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ient expression potato virus X ribulose bisphosphate carboxylase small subunit (rbcS) gene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原文传递
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4
作者 张永红 苏振国 +2 位作者 罗家福 李春峰 敖宝林 《生物技术进展》 2024年第4期631-639,共9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蚕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探讨家蚕微孢子虫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为云南蚕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从云南省不同养蚕地区收集了感染微孢子虫的病蚕样品,分离纯化家蚕微孢子虫并提取基因组,克隆SSU rD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云南蚕区Nosema bombycis分离株SSU rDNA序列同源性高达99%以上,遗传距离小于0.006,它们在长度和多个位点存在差异,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ITS遗传差异较为显著,序列中存在多碱基的插入或缺失、单碱基的转换和颠换。基于SSU rDNA和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分离株系间存在遗传分化,种群间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直接联系。研究结果丰富了云南蚕区家蚕微孢子虫的种内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遗传多样性 核糖体小亚基 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小黑杨Rubisco小亚基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活性分析
5
作者 曹佳玉 曹丽娜 +7 位作者 张俏艺 张双 胡志宝 赵唐锐 许志茹 李春明 全先奎 刘关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33,共9页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决定碳同化速率的关键酶,其中小亚基(rbcS)是由核基因编码,并且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利用RT-qPCR技术确定了小黑杨(Populus×xiaohei)叶片中高表达的Rubisco小亚基基因PxrbcS1和P...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决定碳同化速率的关键酶,其中小亚基(rbcS)是由核基因编码,并且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利用RT-qPCR技术确定了小黑杨(Populus×xiaohei)叶片中高表达的Rubisco小亚基基因PxrbcS1和PxrbcS2基因,并克隆了其上游2 240、2 174 bp的启动子。对其进行启动子元件分析结果表明,PxrbcS1和PxrbcS2的启动子具有多个与光诱导表达相关的元件,例如G-box、MRE和Box4等元件。构建pBI-121-p PxrbcS1::GUS和pBI-121-p PxrbcS2::GUS植物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84K杨(P. alba×P. glandulosa)。GUS组织化学染色以及qPCR表达分析表明PxrbcS1和PxrbcS2的启动子能够驱动GUS基因在84K杨叶片特异性高表达。总之,上述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地从小黑杨中克隆了具有叶片高表达活性的PxrbcS1和PxrbcS2的启动子,该启动子可应用到包括杨树在内的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功能研究以及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遗传操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 克隆 调控元件 遗传转化 GUS染色
下载PDF
瓶囊碘泡虫的重描述及其与洪湖碘泡虫分子标记的比较
6
作者 张潇艺 丁鹏 +3 位作者 张城豪 孙荣华 杨承忠 柳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190,共11页
为了完善瓶囊碘泡虫的分类学特征及厘清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类关系,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瓶囊碘泡虫进行了重描述,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异育银鲫的鳃,形成乳白色的圆... 为了完善瓶囊碘泡虫的分类学特征及厘清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类关系,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瓶囊碘泡虫进行了重描述,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异育银鲫的鳃,形成乳白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孢囊,直径为1.2~1.4 mm。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前端较尖,后端钝圆,孢子长17.3~19.6μm,孢子宽7.4~9.9μm。两个极囊呈瓶状,大小不等。大极囊长6.4~9.7μm,大极囊宽2.1~3.3μm;小极囊长5.3~8.9μm,小极囊宽2.0~3.3μm。极丝圈数为8~11圈。组织学分析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鳃小片间的上皮组织。BLAST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瓶囊碘泡虫的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瓶囊碘泡虫序列的相似性为99.5%~99.8%(KC425223~KC425225、MH329620、JQ690361、JQ690373、KJ725082、MN227351、DQ3394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瓶囊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形成姐妹支。瓶囊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分子标记序列的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碘泡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8.2%~98.8%,遗传距离为0.014~0.018,存在27个碱基差异。SSU r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同一物种不同群体间的二级结构一致,两个物种间的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明SSU rRNA二级结构可以作为鉴别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完善了瓶囊碘泡虫在异育银鲫鳃部的详细寄生部位,提出SSU rRNA二级结构可以作为有效鉴别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孢子虫 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 二级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玉溪霍尔多巴吉鹅感染贝氏隐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7
作者 陈俊蓉 谢昕言 +2 位作者 贺君君 杨建发 王萍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7,共4页
为了对云南省玉溪市某养殖场的霍尔多巴吉鹅进行隐孢子虫检测,本试验采集疑似感染隐孢子虫的霍尔多巴吉鹅的粪便样品,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镜检,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提取粪便样品DNA,采用巢氏PCR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 为了对云南省玉溪市某养殖场的霍尔多巴吉鹅进行隐孢子虫检测,本试验采集疑似感染隐孢子虫的霍尔多巴吉鹅的粪便样品,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镜检,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提取粪便样品DNA,采用巢氏PCR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基因,测序后通过NCBI进行Blast在线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所采集的鹅粪便样品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20.45%(9/44);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的PCR扩增结果显示,该鹅源隐孢子虫与贝氏隐孢子虫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二者位于同一分支。结果表明,该养殖场的霍尔多巴吉鹅存在贝氏隐孢子虫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小亚基RNA(SSU rRNA) 贝氏隐孢子虫 霍尔多巴吉鹅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吴茱萸碱对宫颈癌小鼠移植瘤的抑制机制
8
作者 蔡月红 麦燕 钱沁佳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7-82,共6页
目的 探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宫颈癌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p70S6K)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40只BALB/c裸鼠... 目的 探究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对宫颈癌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对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ribosomal protein S6 kinase, p70S6K)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40只BALB/c裸鼠,随机选取10只设为健康组,剩余30只裸鼠成功建立宫颈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组、Evo组和Evo联合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组,各10只。Evo联合LPA组裸鼠灌胃Evo(18 mg·kg^(-1)),尾静脉注射LPA(0.8μmol·kg^(-1));Evo组裸鼠灌胃Evo(18 mg·kg^(-1)),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健康组、荷瘤组裸鼠灌胃等体积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30 d。测定肿瘤体积;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占比;Tunel染色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移植瘤组织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荷瘤组比较,Evo组干预后第10、20、30天肿瘤体积均减小,CD4^(+)T淋巴细胞占比、CD4^(+)/CD8^(+)值升高,CD8^(+)T淋巴细胞占比、p-mTOR/mTOR值和p-p70S6K/p70S6K值降低(P<0.05);与Evo组比较,Evo联合LPA组干预后第10、20、30天肿瘤体积均增大,CD4^(+)T淋巴细胞占比、CD4^(+)/CD8^(+)值降低,CD8^(+)T淋巴细胞占比、p-mTOR/mTOR值和p-p70S6K/p70S6K值升高(P<0.05)。结论 Evo可抑制宫颈癌移植瘤生长、促进宫颈癌细胞凋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p70S6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宫颈癌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核糖体40S小亚基S6K蛋白激酶 信号通路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PRX1、CACNA2D1表达与调强放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王冠 李敏 +1 位作者 张小妮 刘浩聪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4期2945-2950,共6页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1(PRXl)、钙通道α2δ1亚基(CACNA2D1)表达与调强放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陕西省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112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为NSCLC组,并根据放...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1(PRXl)、钙通道α2δ1亚基(CACNA2D1)表达与调强放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陕西省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112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为NSCLC组,并根据放疗疗效,将112例NSCLC患者分为有效组(74例)和无效组(38例),以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组织中PRX1、CACNA2D1表达。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RX1与CACNA2D1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患者调强放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NSCLC组PRX1、CACNA2D1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46.615、46.456,P<0.05)。NSCLC组PRX1、CACNA2D1相对灰度值高于对照组(t=9.357、9.509,P<0.05)。NSCLC癌组织PRX1与CACNA2D1表达呈正相关(r=0.724,P<0.001)。TNM分期Ⅲ~Ⅳ期、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患者癌组织PRX1、CACNA2D1阳性率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中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无效组TNM分期Ⅲ~Ⅳ期占比、淋巴结转移占比、PRX1阳性率、CACNA2D1阳性率均高于有效组(P<0.05)。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PRX1阳性、CACNA2D1阳性是影响NSCLC患者调强放疗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NSCLC患者PRX1、CACNA2D1阳性率增加,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是影响NSCLC患者调强放疗疗效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1 钙通道α2δ1亚基 调强放疗
下载PDF
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RCC1和RRM1表达的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10
作者 宋开放 刘谷一 孙江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3期2347-2350,共4页
目的探讨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ⅢB期、Ⅳ期的NSCLC患者。依据有无吸... 目的探讨吸烟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1例ⅢB期、Ⅳ期的NSCLC患者。依据有无吸烟史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非吸烟组64例,吸烟组67例,检测各组ERCC1和RRM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吸烟组ERCC1高表达患者占比多于非吸烟组(P<0.05);两组ERCC1和RRM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无关(P>0.05);吸烟指数≥400的患者ERCC1表达较高(P=0.018);两组ERCC1和RRM1低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均高于高表达患者(χ^(2)=6.194,P=0.013;χ^(2)=5.012,P=0.025);与吸烟组比较,非吸烟组化疗有效率高(P=0.045),1 a复发率低(P=0.001),无进展生存期(P=0.008)和总生存期长(P=0.005)。结论吸烟影响ERCC1的表达,且吸烟指数越高的患者ERCC1表达越高;而RRM1的表达与吸烟无关。吸烟患者化疗有效率、1 a复发率低于非吸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均短于非吸烟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 吸烟 预后
下载PDF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rbcS Gene of Wild Barley (Hordeum brevisubulatum) under Salt Stress 被引量:2
11
作者 岳海燕 尹剑锐 +6 位作者 闫守庆 冯宇隆 张莲姬 郭建强 李怀亮 丁雪梅 沈景林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8期42-44,共3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rbcS gene of wild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Method] The tender leaf blade of wild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was taken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rbcS gene of wild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Method] The tender leaf blade of wild barley under salt stress was taken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homology of rbcS gene sequences of wheat and barely in Genbank; then PCR amplification,recovery,ligation,transformation and sequencing of rbcS gene were carried out. [Result] Two rbcS genes including rbcS1 and rbcS2 with the length of 1 252 and 908 bp respectively were cloned from the barely genome. rbcS1 and rbcS2 were both composed by two exons and one intron. The exons length of the two genes was the same of 525 bp,encoding 174 amino acids,and the homology between them was 96%; however,the intron length of rbcS1 and rbcS2 was 448 and 107 bp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barley Salt stress Ribulose-1 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 Sequence analysis
下载PDF
NCAPG、LGALS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2
作者 许孔琴 邹佳江 刘懿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4期3595-3600,共6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非SMC缩合蛋白I复合物亚基G(NCAPG)、半乳糖凝集素1(LGALS1)的表达及对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NSCLC...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非SMC缩合蛋白I复合物亚基G(NCAPG)、半乳糖凝集素1(LGALS1)的表达及对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2例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情况将NSCLC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NCAPG、LGALS1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简称K-M)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CAPG、LGALS1表达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癌组织中NCAPG、LGALS1阳性率分别为69.57%(64/92)、67.39%(62/9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8.70%(8/92)、6.52%(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556、73.152,P<0.001)。TNM分期ⅢA期、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NCAPG、LGALS1阳性率高于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NCAPG、LGALS1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共死亡患者54例,3年总生存率为41.30%(38/92)。根据随访情况,将NSCLC患者分为死亡组54例,生存组38例。死亡组TNM分期ⅢA期、有淋巴结转移、NCAPG阳性、LGALS1阳性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CAPG阳性、LGALS1阳性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低于NCAPG阴性、LGALS1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3.480、32.701,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CAPG阳性、LGALS1阳性是NSCL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CAPG、LGALS1在NSCLC中阳性率升高,与NSCLC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是NSCL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非SMC缩合蛋白Ⅰ复合物亚基G 半乳糖凝集素1 预后
下载PDF
巢式PCR法在疟疾检测及虫种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师永霞 黄吉城 +5 位作者 苏锦坤 洪烨 李小波 郑夔 幸芦琴 郭波旋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3-266,共4页
根据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疟原虫通用型和种特异性的引物,对60份血样进行巢式PCR检测及虫种鉴定,并与血样的吉氏染色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巢式PCR检出40份疟原虫阳性血样,其中22份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 根据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疟原虫通用型和种特异性的引物,对60份血样进行巢式PCR检测及虫种鉴定,并与血样的吉氏染色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巢式PCR检出40份疟原虫阳性血样,其中22份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阳性、13份为间日疟原虫(P.vivax)阳性、3份为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1份为卵形疟原虫阳性(P.ovale)、1份未能分型。与镜检结果一致的血样为46份,占76.7%(46/60),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18份、间日疟原虫阳性11份和阴性17份。将两种检测结果不一致的血样进行扩增片段序列测定和实时荧光PCR分析,检测结果均与巢式PCR结果一致。卵形疟原虫阳性血样扩增片段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卵形疟原虫SSU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DQ845247)的对应部分同源性为100%,证实该病例为输入性卵形疟原虫感染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巢式PCR 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
下载PDF
隐孢子虫牛源分离株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海鹏 曹建平 +8 位作者 沈玉娟 陈有贵 李小红 卢潍媛 徐馀信 刘宜升 刘述先 周晓农 汤林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方法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 目的分离和鉴定采自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的隐孢子虫卵囊。方法在徐州某奶牛场采集经改良抗酸染色镜检确认为隐孢子虫感染的奶牛粪便,用不连续Sheather’s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卵囊。采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卵囊基因组DNA,设计引物扩增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和卵囊囊壁蛋白(COWP)基因,分别克隆到pGEM-T和pGEM-T Easy载体,测定核苷酸序列,运用BLAST和MEGA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个体大小为(7.4±0.32)μm×(5.4±0.21)μm,长宽比为1.3±0.07(n=20)。徐州牛源隐孢子虫与Gen- Bank公布的安氏隐孢子虫比较,SSU rRNA和COWP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种系发生分析显示该株隐孢子虫与安氏隐孢子虫处于同一分支。结论由徐州自然感染奶牛粪便中分离获得的隐孢子虫是安氏隐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隐孢子虫 小亚基核糖体RNA 卵囊囊壁蛋白 种系发生分析
下载PDF
南海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分子地理标记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月琴 邱小忠 +3 位作者 屈良鹄 曾陇梅 齐雨藻 郑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1,共7页
采用聚合酶键扩增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1992年5月和1994年间月采自中国南海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海域的赤潮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个不同地理株的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rDNA)进行分析,并与北... 采用聚合酶键扩增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1992年5月和1994年间月采自中国南海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海域的赤潮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个不同地理株的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rDNA)进行分析,并与北美、西欧等地的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缺少B基因,这与北美等地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包括有毒和无毒株)不同,而与西欧、澳洲等地的有毒和无毒株相似,提示B基因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分子地理标记而不是藻种有毒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分子地理标记 南海 有毒藻 红潮
下载PDF
套式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中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孙明林 陈培霞 +2 位作者 薛采芳 万磊 刘忠湘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建立简易、实用的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的方法。方法:以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为目的片段的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滤纸干血滴中P.f.DNA,并将结果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目的:建立简易、实用的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的方法。方法:以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为目的片段的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滤纸干血滴中P.f.DNA,并将结果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43例标本中两法均阳性和均阴性分别有55份和51份,镜检阴性而PCR阳性者34份,镜检阳性而PCR法阴性3份。套式PCR总阳性率为62%,显著高于镜检法的41%,两者符合率为74%。结论:本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一定的现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滤纸干血滴 检测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疟疾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英松 江晓玲 +2 位作者 李明 毕惠祥 李英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建立能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间和日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89份门诊“四热”病人血样,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样能... 目的 建立能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间和日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89份门诊“四热”病人血样,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205hp的特异带.间日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120bp的特异带,PCR检测的阳性率为74.16%,镜检法为68.54%,PCH法与镜检法的符合率为94.38%。结论P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镜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 诊断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疟疾
下载PDF
水稻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的克隆及光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8
18
作者 胥华伟 史国安 +1 位作者 范丙友 侯典云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459,共5页
高效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往往是转基因研究的关键因素。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具有光诱导性、组织特异性和高表达的特性,可利用该启动子为转基因研究服务。本文以水稻(Oryza sativa)中花11叶片为材料,根据GenBank所报道的水稻Rubisco小亚基... 高效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往往是转基因研究的关键因素。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具有光诱导性、组织特异性和高表达的特性,可利用该启动子为转基因研究服务。本文以水稻(Oryza sativa)中花11叶片为材料,根据GenBank所报道的水稻Rubisco小亚基启动子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长度约1600bp的DNA片段,将该片段连接至T载体pMD18-TSimple,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报道序列一致为100%。Plant CARE序列分析表明,该启动子具有12个与光诱导表达相关的元件。为构建光诱导表达载体,将该启动子和植物表达载体pCactF分别以KpnⅠ和XbaⅠ酶切后连接。光诱导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及利用光诱导表达载体改良作物品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RUBISCO小亚基 启动子 光诱导表达载体
下载PDF
桂林蛇源裂头蚴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种系发育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雯雯 李健 +2 位作者 李树清 张鸿满 黄维义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8-32,共5页
为研究从桂林草花蛇中分离到的裂头蚴的分子分类地位,对其核糖体18SrDNA、28SrDNA、ITS全基因及线粒体cox1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从GenBank获取相应基因序列,应用CLUSTAL W2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序列差异,应用MEGA 4.0软件构... 为研究从桂林草花蛇中分离到的裂头蚴的分子分类地位,对其核糖体18SrDNA、28SrDNA、ITS全基因及线粒体cox1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从GenBank获取相应基因序列,应用CLUSTAL W2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序列差异,应用MEGA 4.0软件构建种系发育树。结果表明,在基于18S、28S基因序列构建的种系发育树中,本株裂头蚴分别与欧猥迭宫绦虫(D64072)18S构成一个单独分支,自展值为100%;与拟曼迭宫绦虫(AF004718)、欧猥迭宫绦虫(AF004717)、无头蚴绦虫(AF096223)28S同属一个分支,自展值61%。基于ITS1、ITS2和cox1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的种系发育树与所有欧猥迭宫绦虫均构成同一亚群,总分支自展值分别为100%、99%、64%,三者在不同的分离株之间呈现基因多态性,从总分支自展值来看cox1比ITS更适合用于种内遗传多态性研究,ITS适合做定种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 小亚基 大亚基 内转录间隔区 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
下载PDF
套式PCR扩增特定SSUrDNA片段诊断恶性疟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万磊 陈培霞 +1 位作者 薛采芳 姜绍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4-177,共4页
设计2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特异引物,采用双温度点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用煮沸法快速萃取的样本DNA中,扩增P.f.SSUrDNA片段,进行恶性疟原虫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扩... 设计2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特异引物,采用双温度点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用煮沸法快速萃取的样本DNA中,扩增P.f.SSUrDNA片段,进行恶性疟原虫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扩增样本DNA片段大小恒定,经限制性酶切进一步分析,证实均为P.f.SSUrDNA目的片段,其检测原虫的灵敏度为0.8×10-6,较常规镜检敏感,并具有鉴别红内期早期阶段疟原虫种类和确认有无混合感染的潜力。因而认为该系统是灵敏、准确、简易、快速的疟疾诊断新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疟疾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