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te nuclear ribosomal DNA sequence amplification and molecular analyses of Bangia (Bangiales, Rhodophyta) from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徐佳杰 姜波 +4 位作者 柴三明 何渊 朱建一 沈宗根 沈颂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44-1053,共10页
Filamentous Bangia,which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have simple and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cientists can classify these 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 Filamentous Bangia,which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have simple and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Scientists can classify these 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ogy.We successfully sequenced the complete nuclear ribosomal DNA.approximately 13 kb in length,from a marine Bangia population.We further analyzed th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gene(nrSSU) and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sequence regions along with nine other marine,and two freshwater Bangia samples from China.Pairwise distances of the nrSSU and 5.8S ribosomal DNA gene sequences show the marine samples grouping together with low divergences(0-0.003;0-0.006,respectively) from each other,but high divergences(0.123-0.126;0.198,respectively) from freshwater samples.An exception is the marine sample collected from Weihai,which shows high divergence from both other marine samples(0.063-0.065;0.129,respectively) and the freshwater samples(0.097;0.120,respectively).A maximum likelihood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a combined SSU-ITS dataset with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shows the samples divided into three clades,with the two marine sample clades containing Bangia spp.from North America,Europe,Asia,and Australia;and one freshwater clade,containing Bangia atropurpurea from North America and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NGIA molecular analysis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gene(nrssu)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ibosomal dna
下载PDF
套式PCR扩增特定SSUrDNA片段诊断恶性疟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万磊 陈培霞 +1 位作者 薛采芳 姜绍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4-177,共4页
设计2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特异引物,采用双温度点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用煮沸法快速萃取的样本DNA中,扩增P.f.SSUrDNA片段,进行恶性疟原虫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扩... 设计2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特异引物,采用双温度点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用煮沸法快速萃取的样本DNA中,扩增P.f.SSUrDNA片段,进行恶性疟原虫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扩增样本DNA片段大小恒定,经限制性酶切进一步分析,证实均为P.f.SSUrDNA目的片段,其检测原虫的灵敏度为0.8×10-6,较常规镜检敏感,并具有鉴别红内期早期阶段疟原虫种类和确认有无混合感染的潜力。因而认为该系统是灵敏、准确、简易、快速的疟疾诊断新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疟疾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诊断
下载PDF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山丘疫区与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SSUrDNA多变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卜玲毅 胡孝素 +1 位作者 敬保迁 易桃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 ]分析我国内脏利什曼病 (VL)山丘疫区与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 (L .d )分离株小亚基核糖体DNA (SSUrDNA)多变区的序列差异。 [方法 ]n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出的SSUrDNA基因的特异片段克隆于 pGEMR TEasyVector上 ,采用通用引物M 1... [目的 ]分析我国内脏利什曼病 (VL)山丘疫区与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 (L .d )分离株小亚基核糖体DNA (SSUrDNA)多变区的序列差异。 [方法 ]n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出的SSUrDNA基因的特异片段克隆于 pGEMR TEasyVector上 ,采用通用引物M 13进行PCR扩增 ,全自动测序仪测序。 [结果 ]序列分析显示 ,扩增的 5株利什曼原虫SSUrDNA序列大小均为 392bp ;序列差异均发生在两个独特序列区 (UQ Ⅰ和UQ Ⅱ ) ;山丘疫区L .d甘肃分离株和四川分离株均在UQ Ⅱ区上有 2个相同的碱基突变 ,L .d甘肃分离株UQ Ⅰ区上有 1个碱基突变 ;无移码突变。 [结论 ]山丘疫区分离株与平原疫区分离株之间的碱基序列有差异 ,平原疫区L .d山东分离株与婴儿利什曼原虫 (L .infan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利会曼病 利会曼原虫 SSUrdna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SSUrDNA特定片段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万磊 陈培霞 +2 位作者 薛采芳 刘忠湘 姜绍谆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69-171,共3页
根据已知疟原虫、其它寄生人体原虫及人的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编码区序列,借助计算机核酸序列软件分析,设计出一对用于恶性疟原虫(P.f.)SSUrDNA特定片段扩增的引物。采用双温度点聚合酶链反应... 根据已知疟原虫、其它寄生人体原虫及人的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编码区序列,借助计算机核酸序列软件分析,设计出一对用于恶性疟原虫(P.f.)SSUrDNA特定片段扩增的引物。采用双温度点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我国P.f.FCC/YN茅芽株红内期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约570个碱基对(bp)的DNA片段,与预期长度相符;而间日疟原虫(P.v.)、利什曼原虫(L.d.)、弓形虫(T.g.)及人白细胞DNA样本均无此扩增带出现。扩增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Northern印迹杂交分析,证实为P.f.SSUrDNA目的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聚合酶链反应 SSUrdna
下载PDF
利什曼原虫中国分离株SSU rDNA多变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卜玲毅 胡孝素 +2 位作者 敬保迁 马莹 易桃林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我国荒漠、山丘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SSU r DNA多变区序列差异。方法 n 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出的 SSU r DNA基因的特异片段克隆于 p GEMR-T Easy Vector上 ,采用通用引物 M1 3进行 PCR扩增 ,全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序列... 目的分析我国荒漠、山丘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SSU r DNA多变区序列差异。方法 n 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出的 SSU r DNA基因的特异片段克隆于 p GEMR-T Easy Vector上 ,采用通用引物 M1 3进行 PCR扩增 ,全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序列分析显示本文报道的荒漠、山丘疫区的 2株利什曼原虫 (L.d.XJ771、L.d.SC6)的 SSU r DNA序列大小均为 3 92 bp;序列差异发生在两个独特序列区 (UQ- 和 UQ- ) ,无移码突变 ;与 Gene Bank中的利什曼原虫比较分析 ,同源性在 98%以上。结论我国荒漠、山丘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之间的 SSU r DNA多变区的碱基序列有差异 ;荒漠疫区分离株 L.d.XJ771与国际标准株 L.d.DD8的 SSU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 小亚基核糖体核酸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克隆 序列分析 基因变异
下载PDF
我国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SSU rDNA多变区序列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章涛 胡孝素 +2 位作者 敬保迁 戴保民 郑学礼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8年第4期279-283,共5页
我国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CLP)种株鉴定尚有分歧。本研究用一对利什曼原虫属特异引物R222和R333,直接从皮肤利什曼病病人皮肤病变组织、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 我国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CLP)种株鉴定尚有分歧。本研究用一对利什曼原虫属特异引物R222和R333,直接从皮肤利什曼病病人皮肤病变组织、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tropica)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SSUrDNA特异片段,克隆到pGEM○R-TEasyVector上,并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序列分析显示扩增的CLP、L.infantum和L.tropicaSSUrDNA序列皆为391bp长,L.tropica与CLP的序列之间387个碱基相同,存在4个点突变;L.infantum与CLP的序列之间383个碱基相同,存在7个点突变和2个移码突变;L.tropica与L.infantum的序列之间387个碱基相同,存在3个点突变和2个移码突变。表明扩增的CLP、L.infantum和L.tropicaSSUrD-NA多变区序列高度同源,但仍存在少数点突变,或插入/缺失;该SSUrDNA序列变异可反应种间差异;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与L.tropica较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病原体 PCR Rdna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我国恶性疟原虫地理株SSUrDNA特定序列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万磊 陈培霞 +1 位作者 薛采芳 姜绍谆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4年第2期91-93,共3页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别从我国安徽、海南及云南三省疟区来源的恶性疟原虫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该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长约570bp,将其插入M13mp18和M13mp...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别从我国安徽、海南及云南三省疟区来源的恶性疟原虫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该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长约570bp,将其插入M13mp18和M13mp19载体中,以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读序结果分析表明,恶性疟原虫地理株间及与巴西IMTM22株7G8克隆间,SSUrDNA特定片段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差异仅表现为个别碱基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点突变,且均发生在可变区中,其发生频率亦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 dna 序列分析 疟原虫
下载PDF
我国间日疟原虫地理株SSUrDNA特定序列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万磊 陈培霞 +1 位作者 薛采芳 姜绍谆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1-5,共5页
用已设计的一对特异引物和建立的双温度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别从我国安徽、福建、海南、四川及云南五省疟区采集的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抽提物中,扩增出长约640个碱基对(bp)的DNA片段,经限制性酶切鉴定,证... 用已设计的一对特异引物和建立的双温度点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分别从我国安徽、福建、海南、四川及云南五省疟区采集的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抽提物中,扩增出长约640个碱基对(bp)的DNA片段,经限制性酶切鉴定,证实为间日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目的片段。将其分别与载体M13mp18和M13mp19连接、克隆,以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并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二份样本序列完全相同,国内间日疟原虫地理株间及其与已报道的国外虫株克隆间,该序列显示出高度的同源性,但亦存在由个别碱基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表现出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地理株 SSUrdna 序列分析
下载PDF
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SSU rDNA多变区PCR扩增及克隆 被引量:1
9
作者 章涛 胡孝素 +3 位作者 敬保迁 郑学礼 马莹 李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鉴定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方法用利什曼原虫属特异引物R222和R333,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病变组织、婴儿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特异SSUrDNA多变区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R-... 目的鉴定新疆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方法用利什曼原虫属特异引物R222和R333,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病变组织、婴儿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特异SSUrDNA多变区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R-TEasyVector上,并筛选和鉴定出重组质粒。结果以EcoRⅠ酶切、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证实获得的重组质粒包含SSUrDNA多变区片段。结论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婴儿利什曼原虫和热带利什曼原虫SSUrDNA多变区片段重组质粒的获得,为进一步序列分析比较提供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利什曼病 SSU Rdna 聚合酶链反应 分子克隆
下载PDF
瓶囊碘泡虫的重描述及其与洪湖碘泡虫分子标记的比较
10
作者 张潇艺 丁鹏 +3 位作者 张城豪 孙荣华 杨承忠 柳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190,共11页
为了完善瓶囊碘泡虫的分类学特征及厘清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类关系,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瓶囊碘泡虫进行了重描述,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异育银鲫的鳃,形成乳白色的圆... 为了完善瓶囊碘泡虫的分类学特征及厘清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类关系,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瓶囊碘泡虫进行了重描述,并与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进行了系统比较。结果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异育银鲫的鳃,形成乳白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孢囊,直径为1.2~1.4 mm。成熟孢子壳面观呈梨形,前端较尖,后端钝圆,孢子长17.3~19.6μm,孢子宽7.4~9.9μm。两个极囊呈瓶状,大小不等。大极囊长6.4~9.7μm,大极囊宽2.1~3.3μm;小极囊长5.3~8.9μm,小极囊宽2.0~3.3μm。极丝圈数为8~11圈。组织学分析显示,瓶囊碘泡虫寄生于鳃小片间的上皮组织。BLAST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瓶囊碘泡虫的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瓶囊碘泡虫序列的相似性为99.5%~99.8%(KC425223~KC425225、MH329620、JQ690361、JQ690373、KJ725082、MN227351、DQ33948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瓶囊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形成姐妹支。瓶囊碘泡虫与洪湖碘泡虫分子标记序列的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碘泡虫的序列相似性为98.2%~98.8%,遗传距离为0.014~0.018,存在27个碱基差异。SSU r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同一物种不同群体间的二级结构一致,两个物种间的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表明SSU rRNA二级结构可以作为鉴别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的分子特征。本研究完善了瓶囊碘泡虫在异育银鲫鳃部的详细寄生部位,提出SSU rRNA二级结构可以作为有效鉴别瓶囊碘泡虫和洪湖碘泡虫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孢子虫 小亚基核糖体dna(SSU rdna) 二级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A single degenerated primer significantly improves COX1 barcoding performance in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profiling
11
作者 Yincai Ren Dorota L. Porazinska +3 位作者 Quanhui Ma Shuhan Liu Hongmei Li Xue Qing 《Soil Ecology Letters》 CSCD 2024年第2期31-44,共14页
A new COX1 primer for soil nematode metabarcoding was designed,and this primer outperforms other commonly used COX1 primer pairs in species recovery and quantity of PCR products.•The lack of reference database is the ... A new COX1 primer for soil nematode metabarcoding was designed,and this primer outperforms other commonly used COX1 primer pairs in species recovery and quantity of PCR products.•The lack of reference database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led to the low species recovery in COX1 metabarcoding.•We expanded current NCBI database by adding 51 newly generated COX1 reference sequences.Microscopic nematod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oil ecosystems and often serve as bioindicators of soil health.The identification of soil nematodes is often difficult due to their limited diagnostic characters and high phenotypic plasticity.DNA barcoding and metabarcoding techniques are promising but lack universal primers,especially for mitochondrial COX1 gene.In this study a degenerated COX1 forward primer COIFGED was developed.The primer pair(COIFGED/JB5GED)outperforms other four commonly used COX1 primer pairs in species recovery and quantity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roducts.In metabarcoding analysis,the reads obtained from the new primer pair had the highest sequencing saturation threshold and 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ASV)diversity in comparison to other COX1 as well as 18S rRNA primers.The annotation of ASVs suggested the new primer pair initially recovered 9 and 6 out of 25 genera from mock communities,respectively,outperformed other COX1 primers,but underperformed the widely used 18S NF1/18Sr2b primers(16 out of 25 genera).By supplementing the COX1 database with our reference sequences,we recovered an additional 6 mock community species bringing the tally closer to that obtained with 18S primers.In summary,our newly designed COX1 primer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pecies recovery and thus can be supplementary or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18S metabarco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enerated primers dna metabarcoding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c subunit I gene PHYLOGENY ribosomal RNA gene soil nematodes
原文传递
南海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分子地理标记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月琴 邱小忠 +3 位作者 屈良鹄 曾陇梅 齐雨藻 郑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51,共7页
采用聚合酶键扩增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1992年5月和1994年间月采自中国南海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海域的赤潮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个不同地理株的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rDNA)进行分析,并与北... 采用聚合酶键扩增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对1992年5月和1994年间月采自中国南海大鹏湾、大亚湾、香港海域的赤潮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个不同地理株的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rDNA)进行分析,并与北美、西欧等地的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南海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缺少B基因,这与北美等地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包括有毒和无毒株)不同,而与西欧、澳洲等地的有毒和无毒株相似,提示B基因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分子地理标记而不是藻种有毒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分子地理标记 南海 有毒藻 红潮
下载PDF
套式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中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明林 陈培霞 +2 位作者 薛采芳 万磊 刘忠湘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建立简易、实用的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的方法。方法:以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为目的片段的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滤纸干血滴中P.f.DNA,并将结果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目的:建立简易、实用的套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P.f.)的方法。方法:以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为目的片段的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滤纸干血滴中P.f.DNA,并将结果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43例标本中两法均阳性和均阴性分别有55份和51份,镜检阴性而PCR阳性者34份,镜检阳性而PCR法阴性3份。套式PCR总阳性率为62%,显著高于镜检法的41%,两者符合率为74%。结论:本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一定的现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 疟原虫 滤纸干血滴 检测
下载PDF
基于核糖体基因分析的中华血吸虫分子种系发生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广军 邱持平 +3 位作者 邱东川 常正山 秦志辉 夏明仪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 测定中华血吸虫细胞核核糖体基因 r DNA- ITS2和 L SU序列 ,并根据这些序列 ,构建基因树 ,探讨中华血吸虫在裂体属内的系统发生位置。 方法 以 GNT- K法抽提基因组 DNA后 ,用特异引物 ,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后的 PCR产物经纯... 目的 测定中华血吸虫细胞核核糖体基因 r DNA- ITS2和 L SU序列 ,并根据这些序列 ,构建基因树 ,探讨中华血吸虫在裂体属内的系统发生位置。 方法 以 GNT- K法抽提基因组 DNA后 ,用特异引物 ,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后的 PCR产物经纯化后克隆于载体质粒 p T- adv中再次扩增后 ,提取并纯化质粒 DNA,并以此作模板 ,使用通用测序引物 M13 (F/ R)于 L icor测序仪上进行测序。检索 Gen Bank,查找曼氏血吸虫相关血吸虫两基因序列 ,将有关血吸虫同一基因排序、比较分析后 ,以毛毕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作为外群 ,使用 PHYL IP和 MEGA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绘制系统发生树。 结果 克隆并测定了中华血吸虫的 r DNA - ITS2和 L SU ,毛毕吸虫的r DNA- ITS2序列 ,以及根据这些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 结论 中华血吸虫 ITS2和 L SU基因的系统发生树结果一致 ,均提示中华血吸虫归属于亚洲血吸虫种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血吸虫 毛毕吸虫 内部转录间隔子 核糖体大亚基基因 系统发生分析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疟疾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英松 江晓玲 +2 位作者 李明 毕惠祥 李英杰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 建立能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间和日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89份门诊“四热”病人血样,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样能... 目的 建立能鉴别诊断恶性疟原虫间和日疟原虫的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两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检测89份门诊“四热”病人血样,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205hp的特异带.间日疟原虫血样能扩增出120bp的特异带,PCR检测的阳性率为74.16%,镜检法为68.54%,PCH法与镜检法的符合率为94.38%。结论PCR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镜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 诊断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疟疾
下载PDF
福建古田红曲生产用红曲霉菌主要种类的鉴别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志强 刘颖 +1 位作者 林风 吴丽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 以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的5株红曲霉菌为对照,对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红曲霉菌资源库中收藏自福建省古田县的60株红曲霉菌(Monascus sp.)进行分类鉴定研究。首先根据不同菌株在麦芽汁琼脂(Wa)、察氏酵母提取物琼脂(CYA)和甘油硝酸盐琼脂(G25N)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进而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rDNA ITS)、核糖体大亚基(28S nuclear ribosomal large subunit rRNA gene,LSU)和核糖体小亚基(18S nuclear ribosomal small subunit r RNA gene,SSU)的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通过BLAST进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鉴定研究,并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特征及3个基因序列的比对,认为所选取的60株古田红曲霉菌分别归属红色红曲霉菌(M.ruber)、丛毛红曲霉菌(M.pilosus)或紫色红曲霉菌(M.purpureus)3个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霉菌 ITS LSU SSU 鉴定
下载PDF
血吸虫种株间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的同源性及其PCR法检测单个尾蚴的敏感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洪军 梁幼生 +4 位作者 戴建荣 陶永辉 汪伟 曲国立 魏剑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组中同一目的DNA片段,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以经沸水加热处理、氨水处理及NaOH、HCl、乙醇沉淀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比较对单个尾蚴的检出率。结果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长度为469bp的DNA片段。经氨水处理和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PCR方法均能扩增到目的基因。在未经处理或沸水加热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中,仅有50%标本能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血吸虫不同种株间18S-rRNA基因具有广泛同源性。经氨水处理或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标本,采用PCR法对低密度尾蚴的检出率高于未经处理或经沸水加热处理的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尾蚴 PCR 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 敏感性
下载PDF
浙江两地产索氏桃花水母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胡义波 姜乃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59-566,共8页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标本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索氏桃花水母的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61%和99.45%;与索氏桃... 采用PCR和DNA测序技术,对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标本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经序列比对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索氏桃花水母的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61%和99.45%;与索氏桃花水母的遗传距离均为0.001;经分子系统树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与索氏桃花水母的分支置信度高达100%.综上分析,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均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该结论与其形态学分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氏桃花水母 RRNA基因 核糖体小亚基 分类学
下载PDF
套式PCR扩增特定SSrRNA基因片段诊断间日疟及混合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诸欣平 李明 +3 位作者 董洁 周蕾 王学忠 王凤云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92-95,共4页
根据间日疟原虫(P.v.)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一条长120个碱基对(bp)的间日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并用于云南... 根据间日疟原虫(P.v.)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一条长120个碱基对(bp)的间日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并用于云南间日疟患者的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特异性强,除间日疟原虫外,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及正常人血DNA样本均无此扩增带出现。该系统检测原虫的敏感度为0.1个疟原虫/lμl血,大大高于常规镜检。在进行间日疟检测中,该系统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100%,更重要的是发现镜检漏诊的4例P.v.和P.f.的混合感染病例。鉴于该系统具有特异、敏感、稳定、简便的特点和鉴别疟原虫种类、判定混合感染等优点,故对疟疾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SSRRNA PCR 间日疟原虫 混合感染 诊断
下载PDF
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恶性疟原虫及混合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诸欣平 刘强 +3 位作者 周蕾 姜洪杰 牛春 陈沛泉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设计并合成两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RNA基因特定片...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设计并合成两对针对恶性疟原虫(P.f.)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基因特异的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RNA基因特定片段。利用该系统诊断云南及海南疟疾患者血样,并随机选取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恶性疟原虫模板均扩增出长度为205bp的特定基因片段,经T-载体克隆测序与恶性疟原虫SSUrRNA特定基因片段序列完全符合。该系统特异性强,除恶性疟原虫外,间日疟原虫(P.v.)、三日疟原虫(P.m.)、卵形疟原虫(P.o.)、正常人血DNA样本及空白对照均无此扩增带出现。该系统检测原虫的敏感度为1.5个原虫/μl,大大高于常规镜检。61份P.f.镜检阳性标本在进行PCR检测时亦均呈阳性,同时联合应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SSUrRNA特定基因片段的检测系统,发现61例恶性疟病人中23例是P.f.和P.v.混合感染。该检测系统具有特异、敏感、稳定、简便的特点,对疟疾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SSUrRNA PCR 混合感染 诊断 疟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