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氧联用蛇伤散治疗毒蛇咬伤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沈煜宸 杨敏 +1 位作者 袁丞达 王璟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用蛇伤散治疗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蛇伤散治疗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用蛇伤散治疗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0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毒蛇咬伤患者11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蛇伤散治疗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高压氧联用蛇伤散治疗组,每组各28例。比较四组患者的伤肢与健侧肢体的周径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的伤肢肿胀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P<0.05);治疗第3天,常规治疗+高压氧联用蛇伤散治疗组患者的周径差显著小于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蛇伤散治疗组(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的PT、APTT、Fib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常规治疗+蛇伤散治疗组患者的PT、APTT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Fib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高压氧联用蛇伤散治疗组患者的PT、APTT均显著低于其余三组,Fib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5)。治疗后,四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四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用蛇伤散可有效改善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缓解肢体肿胀和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蛇咬伤 血液循环毒素 高压氧 蛇伤散
下载PDF
Animal venom studies: Current benefits and future developments 被引量:3
2
作者 Yuri N Utkin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15年第2期28-33,共6页
Poisonous organisms are represented in many taxa, including kingdom Animalia. During evolution, animals have developed special organs for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of venoms. Animal venoms are complex mixtures, composi... Poisonous organisms are represented in many taxa, including kingdom Animalia. During evolution, animals have developed special organs for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of venoms. Animal venoms are complex mixtures, compositions of which depend on species producing venom. The most known and studied poisonous terrestrial animals are snakes, scorpions and spiders. Among marine animals, these are jellyfishes, anemones and cone snails. The toxic substances in the venom ofthese animals are mainly of protein and peptide origin.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venom may contain up to several hundred different components producing diverse physiological effects. Bites or stings by certain poisonous species result in severe envenomations leading in some cases to death. This raises the problem of bite treatment.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so far is the application of antivenom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treatments, the knowledge of venom composition is needed. On the other hand, venoms contain substances with unique biological properties, which can be used both in basic science an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The best example of toxin application in basic science is α-bungarotoxin the discovery of which made a big impact on the studie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Today compositions of venom from many species have already been examined. Based on these data, one can conclude that venoms contain a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belonging to a limited number of structural types. Often minor changes i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give rise to new biological properties. Change i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oisonous animals lead to alterations in the composition of venoms resulting in appearance of new toxins. At the same time introduction of new methods of proteomics and genomics lead to discoveries of new compounds, which may serve as research tools or as templat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drugs.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sensitive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s allows studying either of venoms available in tiny amounts or of low abundant components in already known veno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nom POISON snake SCORPION SPIDER toxin
下载PDF
Last decade update for three-finger toxins: Newly emerging structur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3
作者 Yuri N Utkin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19年第1期17-27,共11页
Three-finger toxins(TFTs) comprise one of largest families of snake venom toxins. While they are principal to and the most toxic components of the venoms of the Elapidae snake family, their presence has also been dete... Three-finger toxins(TFTs) comprise one of largest families of snake venom toxins. While they are principal to and the most toxic components of the venoms of the Elapidae snake family, their presence has also been detected in the venoms of snakes from other families. The first TFT, α-bungarotoxin, was discovered almost 50 years ago and has since been used widely as a specific marker of the α7 and muscle-typ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To date, the number of TFT amino acid sequences deposited in the UniProt Knowledgebase free-access database is more than 700, and new members are being added constantly.Although structural variations among the TFTs are not numerous, several new structures have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these include the disulfide-bound dimers of TFTs and toxins with nonstandard pairing of disulfide bonds. New type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have also been demonstrated for the well-known TFTs, and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TFT studies. The classic TFTs α-bungarotoxin and α-cobratoxin, for example, have now been shown to inhibit ionotropic receptors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some muscarinic toxins have been shown to interact with adrenoceptors. New, unexpected activiti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for some TFTs as well, such as toxin interaction with interleukin or insulin receptors and even TFT-activated motility of sperm. This minireview provides a summarization of the data that has emerged in the last decade on the TFTs and their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finger toxinS snake venom Structure BIOLOGICAL activity
下载PDF
PCR技术在海洋生物多肽毒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晓冬 李宝珠 +5 位作者 彭超 高炳淼 朱晓鹏 陈心 长孙东亭 罗素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6-53,59,共9页
随着PCR反应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们在现代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并且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快速发展。就PCR技术在芋螺毒素、海蛇毒素、海葵毒素及水母毒素等海洋生物多肽毒素基因克隆研究... 随着PCR反应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它们在现代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并且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快速发展。就PCR技术在芋螺毒素、海蛇毒素、海葵毒素及水母毒素等海洋生物多肽毒素基因克隆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技术 海洋生物多肽毒素 芋螺毒素 海蛇毒素 海葵毒素 水母毒素
下载PDF
蛇毒类凝血酶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立兰 王莉冰 +1 位作者 田霖 乐嘉静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86-89,共4页
本文用蛇毒酶制剂和凝血酶对三种试验用稀释液和三种底物进行了凝固敏感性比较,然后选出最佳试验条件测定了8批蛇毒酶制品和三种蛇毒毒素。A、B、C三种稀释液以B液凝固敏感性最高。0.2%牛纤原、0.2%人纤原和绵羊血浆三种... 本文用蛇毒酶制剂和凝血酶对三种试验用稀释液和三种底物进行了凝固敏感性比较,然后选出最佳试验条件测定了8批蛇毒酶制品和三种蛇毒毒素。A、B、C三种稀释液以B液凝固敏感性最高。0.2%牛纤原、0.2%人纤原和绵羊血浆三种底物以0.2%牛纤原敏感性最好。在没有牛纤原的情况下也可考虑选用人纤原,但牛纤原来源容易、成本低、不含人类传染病原体,应为首选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凝血酶 蛇毒 生物制品
下载PDF
抗毒素类制品的质控及其发展展望 被引量:9
6
作者 雷殿良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106-110,共5页
抗毒素类制品的质控及其发展展望雷殿良综述董联珠审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1890年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首先发现接受过破伤风毒素注射的豚鼠或家兔血清具有中和该毒素的效能,并且注射给其它动物后... 抗毒素类制品的质控及其发展展望雷殿良综述董联珠审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1890年Behring和北里柴三郎首先发现接受过破伤风毒素注射的豚鼠或家兔血清具有中和该毒素的效能,并且注射给其它动物后能抵御破伤风的感染与发病,此后便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制品 抗毒素类制品 制备 质量控制
下载PDF
舟山眼镜蛇毒抗肿瘤有效组分分离及其抑瘤作用研究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劲海 孔天翰 《蛇志》 2010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Cantor)蛇毒(snake venom,SV)中分离得蛇毒组分,探讨SV及其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凝胶柱层析方法从蛇毒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等7种组分。采用急性毒性实验、MT... 目的从舟山眼镜蛇(Naja atraCantor)蛇毒(snake venom,SV)中分离得蛇毒组分,探讨SV及其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方法采用凝胶柱层析方法从蛇毒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等7种组分。采用急性毒性实验、MTT法,研究SV及其7种SV分离组分的LD50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结果 SV经Sephadex G-50层析,可分离为前Ⅰ、Ⅰ、Ⅱ、Ⅲ及Ⅳ5个组分,根据峰面积大小排列:Ⅲ>Ⅱ>Ⅰ>Ⅳ>前Ⅰ。5个组分再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可获得7个脱盐组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及Ⅳ。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明确Ⅳ的毒性最大,其次为Ⅲ2及Ⅲ1,三者的LD50值均低于SV;而Ⅰ1、Ⅱ1、Ⅱ2的毒性均小于SV,前Ⅰ1几乎无毒。SV组分Ⅲ2和Ⅳ的抑瘤作用最强,在高浓度(20μg/ml)时对实验中的2种人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均达到60%以上。结论从SV中分离得到了前Ⅰ1、Ⅰ1、Ⅱ1、Ⅱ2、Ⅲ1、Ⅲ2以及Ⅳ7种组分;组分Ⅳ毒性最强,依次为Ⅲ2>Ⅲ1>SV>Ⅱ2>Ⅱ1>Ⅰ1>前Ⅰ1;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2种人肿瘤细胞株(SGC-7901、A549)的生长抑制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不同的SV分离组分对同一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亦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眼镜蛇 蛇毒 毒素 肿瘤
下载PDF
舟山眼镜蛇毒及其有效组分体内外抑瘤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劲海 董伟华 孔天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3-28,共6页
目的:观察蛇毒(SV)及其有效组分体内外的抗癌活性,为SV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筛查不同浓度(5~20mg/mL)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口腔上皮... 目的:观察蛇毒(SV)及其有效组分体内外的抗癌活性,为SV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筛查不同浓度(5~20mg/mL)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口腔上皮癌细胞株(KB)、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影响;并用小鼠肝癌(H22)动物移植瘤作为实验动物模型,进一步观察SV及其组分Ⅳ(0.01~0.03mg/kg)对瘤重、脾重、外周血白细胞和体质量的影响。结果:SV、Ⅲ2和Ⅳ的肿瘤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三者的浓度在20μg/mL时,对HCT-8、Bel-7402、KB以及MCF-7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HCT-8的抑制率分别为84.37%、79.39%和85.78%;对Bel-7402的抑制率分别为89.64%、88.13%和92.08%;对KB的抑制率分别为90.08%、91.30%和93.93%;对MCF-7的抑制率分别为89.88%、89.49%和92.33%。腹腔注射10 d后,组分Ⅳ对H2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V组分Ⅳ3个浓度组的瘤重分别为(0.81±0.20)g、(0.70±0.18)g、(0.61±0.17)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瘤重[(1.19±0.21)g,P<0.05],肿瘤生长抑制率(IR)分别为31.93%、41.17%和48.73%。Ⅳ各剂量组小鼠脾脏指数较对照组增加,白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SV及其7种分离组分均能有效抑制4种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KB及MCF-7)的生长,不同的SV分离组分对同一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有差异;不同肿瘤细胞对同一SV分离组分的反应性也不同。SV分离组分Ⅳ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小鼠肝癌H22有良好的实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眼镜蛇 蛇毒 毒素 肿瘤
下载PDF
作用于肌肉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生物毒素研究进展
9
作者 黄艺 罗素兰 长孙东亭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0-98,共9页
目的近几十年,肌肉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AChRs)成为神经生理学、药理学、药物设计及相关疾病研究的重要靶点。包括横纹肌肉瘤、小儿软组织瘤、肌源性紊乱等疾病都与肌肉型nAChRs的异常有关。因此寻找针... 目的近几十年,肌肉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nAChRs)成为神经生理学、药理学、药物设计及相关疾病研究的重要靶点。包括横纹肌肉瘤、小儿软组织瘤、肌源性紊乱等疾病都与肌肉型nAChRs的异常有关。因此寻找针对肌肉型nAChRs的特异性探针,对于研究受体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疾病发病机理与治疗药物研发至关重要。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发现的特异作用于肌肉型nAChRs的生物毒素进行了综述。结果与结论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天然生物毒素,能特异作用于肌肉型nAChRs,这些毒素对于研究肌肉型nAChRs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型乙酰胆碱受体 芋螺毒素 蛇毒 蜘蛛毒素 水母毒素 生物碱毒素
下载PDF
关于第Ⅷ因子浓缩物是否有传播HAV危险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朱莉萍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118-120,共3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一些国家在使用高纯度第Ⅷ因子浓缩物治疗血友病时,有患者发生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的情况;并从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病毒灭活方法等方面对第Ⅷ因子浓缩物是否有传播HAV的可能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 第Ⅷ因子浓缩物 生物制品 鉴定 甲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两种能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食物传染病原菌
11
作者 端青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出血性大肠杆菌(Escherichlacoli0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是由食物传染的病原菌,能够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并往往误诊,本文综述了这两种病原菌的传染途... 出血性大肠杆菌(Escherichlacoli015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是由食物传染的病原菌,能够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并往往误诊,本文综述了这两种病原菌的传染途径、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食物传染病原菌 大肠杆菌 李氏特菌
下载PDF
干扰素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劲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干扰素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孙劲综述方企圣审(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北京100052)近年来,有关于扰素(IFN)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干扰素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有关IFN蛋白的诱导和基因调控机理... 干扰素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孙劲综述方企圣审(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北京100052)近年来,有关于扰素(IFN)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基因工程方法生产干扰素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将有关IFN蛋白的诱导和基因调控机理方面最新进展作一综述。IFN蛋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干扰素基因 基因表达 调控
下载PDF
蛇毒的神经毒素及其对神经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晴川 刘广芬 《海峡药学》 2008年第7期1-6,共6页
蛇毒中含有200种以上的神经毒素,对神经递质的传递环节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能激活或阻断不同神经受体和离子通道,影响递质的释放和代谢,因此可用于受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作为受体和离子通道鉴定和分类的科学依据,并可开发为治疗某些疾... 蛇毒中含有200种以上的神经毒素,对神经递质的传递环节有高度特异的亲和力,能激活或阻断不同神经受体和离子通道,影响递质的释放和代谢,因此可用于受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作为受体和离子通道鉴定和分类的科学依据,并可开发为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神经毒素 神经传递 受体 突触前神经毒素 突触后神经毒素 烟碱型神经毒素 毒蕈碱型神经毒素 钾离子通道毒素 胆碱酯酶抑制剂
下载PDF
蛇毒毒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夕琳 张洁 +1 位作者 江海龙 陆一鸣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502-504,517,共4页
目的探讨蛇毒毒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方法综述蛇毒毒素的抗肿瘤组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结果蛇毒毒素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再生等作用。结论对蛇毒... 目的探讨蛇毒毒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方法综述蛇毒毒素的抗肿瘤组分、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结果蛇毒毒素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再生等作用。结论对蛇毒毒素抗肿瘤组分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当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毒素 抗肿瘤
下载PDF
消灭传染病的国际协作(续四) 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联合疫苗
15
作者 木材三生夫 春美 王成怀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消灭传染病的国际协作(续四) 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联合疫苗木材三生夫(日本东海大学名誉教授) 春美(日本东海大学小儿科)为了让全世界儿童都能得到疫苗接种而开展的扩大预防接种计划(EPI)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下一个目... 消灭传染病的国际协作(续四) 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联合疫苗木材三生夫(日本东海大学名誉教授) 春美(日本东海大学小儿科)为了让全世界儿童都能得到疫苗接种而开展的扩大预防接种计划(EPI)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下一个目标乃是为了尽可能地消灭那些可用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防治 疫苗 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
下载PDF
人类肠道腺病毒研究
16
作者 陈红武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3期167-170,共4页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肠道腺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毒病原,仅次于轮状病毒,约占5—12%。目前我国对肠腺病毒的基础、临床研究甚少。本文对肠腺病毒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阐述,从...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肠道腺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毒病原,仅次于轮状病毒,约占5—12%。目前我国对肠腺病毒的基础、临床研究甚少。本文对肠腺病毒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说明在我国建立一种快速诊断肠腺病毒的实验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肠道病毒 肠道腺病毒
下载PDF
拔火罐对3种毒蛇咬伤患者局部症状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梁锦业 林月群 +6 位作者 毕兴林 陈小龙 张跃 曾燕玲 朱江 梁维红 唐荣德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9期56-60,共5页
目的:探讨拔罐疗法对3种血循毒蛇咬伤患者局部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126例蝰蛇、竹叶青蛇和眼镜蛇咬伤患者按不同蛇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医护基础上于蛇咬伤处或肿胀部位拔火罐,以治疗前后患... 目的:探讨拔罐疗法对3种血循毒蛇咬伤患者局部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126例蝰蛇、竹叶青蛇和眼镜蛇咬伤患者按不同蛇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医护基础上于蛇咬伤处或肿胀部位拔火罐,以治疗前后患肢肿胀程度、患肢疼痛程度和炎症指标变化来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结果:(1)患肢肿胀程度:3种毒蛇咬伤患者在治疗后第3天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蝰蛇伤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天明显小于第1天(P<0.01),竹叶青蛇伤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天明显小于第1天和治疗前(P<0.01),眼镜蛇伤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天明显小于治疗前(P<0.01)。(2)患肢疼痛程度:竹叶青蛇伤在治疗后第3天观察组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3种毒蛇咬伤患者治疗后第1天和第3天疼痛评分在两组均呈进行性降低,第3天降低更明显(P<0.05或P<0.01)。(3)炎症指标:治疗后第1天蝰蛇伤对照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比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竹叶青蛇和眼镜蛇伤对照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和hs-CRP水平均比观察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在3种毒蛇咬伤患者的hs-CRP水平及眼镜蛇伤的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在治疗后第1天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拔罐疗法能使血循毒蛇咬伤患者有效消除患肢肿胀,减轻患肢疼痛,并能改善炎症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火罐 毒蛇咬伤 血循毒 局部症状 消肿止痛
下载PDF
疫苗设计: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力
18
作者 赵宜为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125-128,共4页
最近对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复制和构造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些发展开拓了设计新疫苗的思路,这些疫苗可能在将来成为主要的预防和治疗的工具,在质量上和应用范围上都有所改进。主要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涉及到发展合... 最近对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复制和构造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这些发展开拓了设计新疫苗的思路,这些疫苗可能在将来成为主要的预防和治疗的工具,在质量上和应用范围上都有所改进。主要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涉及到发展合成疫苗,主要由能产生中和抗体的病原体选择性抗原决定簇所组成。另外的策略是应用嵌合体,就是用活细菌或病毒为载体,携带靶病原体相应抗原决定簇。现代免疫学知识以及对免疫抗原呈递系统的改进,在合理设计疫苗的过程中也将扮演主要角色。本文总结了生产疫苗的现代方法并且探讨了更合理设计疫苗的方法上的进展,这些必将深刻的影响未来疫苗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苗 研制 设计 生物制品
下载PDF
戊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19
作者 王潇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1995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本文介绍了戊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进展,详细阐述了HEV的基因结构、调控序列和其功能,以及相应蛋白的抗原位点。并对HEV的分型、分类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分子生物学 病毒
下载PDF
蛇伤膏外敷联合中药口服辅助治疗蝮蛇咬伤风火毒证5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忠志 徐桂琴 +3 位作者 蒋文晶 周明明 曹承楼 袁以洋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243-1248,共6页
目的观察蛇伤膏外敷联合中药口服辅助治疗蝮蛇咬伤风火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蝮蛇咬伤风火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蝮蛇咬伤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 目的观察蛇伤膏外敷联合中药口服辅助治疗蝮蛇咬伤风火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例蝮蛇咬伤风火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蝮蛇咬伤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蛇伤膏外敷,每日1次,同时口服中药汤剂每次200 ml,每日2次,两组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第7天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肿胀、疼痛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磷脂酶A_(2)(PLA_(2))、前列腺素E_(2)(PGE_(2))、白三烯B_(4)(LTB_(4))水平。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均为100.00%,但治疗组治愈率(66.00%,33例/5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8.00%,9例/50例)(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3天、第7天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下降,治疗第7天较第3天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第3天、第7天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同时间的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肿胀、疼痛评分及血清PLA_(2)、LTB4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GE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肿胀、疼痛评分及血清PLA_(2)、LTB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GE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蛇伤膏外敷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蝮蛇咬伤风火毒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肿胀、疼痛症状并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LA_(2)介导的炎症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蛇咬伤 蝮蛇 风火毒证 蛇伤膏 中药外敷 炎症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