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abrupt changes of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impact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Rong Gao HaiLing Zhong +1 位作者 WenJie Dong ZhiGang We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1年第1期24-30,共7页
In this paper, a variation series of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from 1965 to 2004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sliding T-te... In this paper, a variation series of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from 1965 to 2004 on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The sliding T-test, M-K test and B-G algorithm are used to verify abrupt changes of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now cover has not undergone an abrupt change, but the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obviously witnessed a rapid degradation in 1987, with the frozen soil depth being reduced by about 15 cm. It is also found that when there ~s less snow in the plateau region,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increases. But when the frozen soil is deep, precipitation in most of China apparently decreases. Both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on the plateau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However, if the impacts of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are u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dictabil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zone of snow is located 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overing the Hexi Corridor and northeaster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exists in Mt. Nanling, northern Shannxi and northwestern part of North China.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zone of simultaneous impacts of snow cover and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either snow cover or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There are thre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zones extending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north zone spreads from Mr. Daxinganling to the Hexi Corridor, crossing northern Mt. Taihang and northern Shannxi; the central zone covers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south zone extends from Mt. Wuyi to Yunnan and Guizhou Plateau through Mt. Nan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snow cover seasonal freeze-thaw layer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Modified Rammsonde tests in layered compacted snow
2
作者 ZHUANG Feng LU Peng +2 位作者 LI Zhijun HAN Hongwei LI Wei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CSCD 2019年第2期118-131,共14页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ow has long been a topic of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acted-snow runways in Antarctica developed. In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stren...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now has long been a topic of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acted-snow runways in Antarctica developed. In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layered compacted seasonal snow, penetration tests using modified Rammsonde were conducted in Harbin, China in early 2018. Compared with previous models, the modified Rammsonde is lighter overall, with improved resolution;thus, it is more suitable for seasonal snow;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was adjusted, and the reading of depth data is more convenient. A total of 74 penetrat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se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vice, and revealed that several factors affect the cone penetrometer's estimate of the strength of the layered compacted seasonal snow. Such factors include the confining pressure, penetration energy, and the snow material properties, particularly the compaction of the snow undergoing penetration.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netration pressure and snow density was also established. The effect of age hardening on the penetration pressure was studied and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snow particles was observed through a microscope. These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cone penetrometer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ology applied in this study enable a rapid estimate of strength in seasonal snow, and may be applied in Antarctica after further modification. This w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hina's Antarctic ice sheet airpo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COMPACTION penetration resistance snow hardness snow age HARDENING
下载PDF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NOW/FIRN ON THE LAW DOWE ICE CAP, ANTARCTICA
3
作者 Ren Jiawen, Qin Dahe and Huang Maohuan Lanzhou Institute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1年第2期38-46,共9页
Based on detailed measurements of density and a numerous data on temperature in shallow boreholes (about 20m deep), the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now / firn layer on the Law Dome ice cap, Ant... Based on detailed measurements of density and a numerous data on temperature in shallow boreholes (about 20m deep), the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snow / firn layer on the Law Dome ice cap, Antarctica,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a review of works on thermal properties of snow by Yen (1981),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al conductivity (K) and density (ρ) is proposed to be expressed by a formula, K=0.0784+2.697/ρ2. Then an eqation of heat transfer in a deformed ununiform medium is applied and solved analytically by two approaches. Comparison of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temperatures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 i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boundary d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w Dome Ice Cap snow-firn layer thermal propertie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有压与无压烧结雪无侧限抗压强度对比试验研究
4
作者 霍海峰 杨雅静 +3 位作者 孙涛 樊戎 蔡靖 胡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5,共6页
雪层烧结是全球高纬度寒区雪跑道建造的重要环节,是指雪颗粒间胶结强度随时间不断增长的过程。为确定压实雪层烧结时间设计值,并深入对比有压烧结和无压烧结雪层烧结强度变化规律,自主研发加压设备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表明,无... 雪层烧结是全球高纬度寒区雪跑道建造的重要环节,是指雪颗粒间胶结强度随时间不断增长的过程。为确定压实雪层烧结时间设计值,并深入对比有压烧结和无压烧结雪层烧结强度变化规律,自主研发加压设备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表明,无侧限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有峰值强度和无峰值强度两种形式,有峰值的情况更易发生在高压和长烧结时间下。有压烧结时雪颗粒不断受到挤压,促进雪融化成水,有利于冰的形成,故雪的密度随烧结时间延长先快后慢不断增长,而无压烧结时密度基本不发生变化,进而造成有压烧结雪样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大于无压烧结雪样。无压烧结15 d后雪的强度增长显著放缓,故雪跑道建设过程中,在烧结温度为-10℃左右,建议取15 d作为压实雪层烧结时间设计值。研究成果可用来指导雪跑道建造中雪层强度指标和变形指标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纬度寒区 压实雪层 烧结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下载PDF
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NDVI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李羽莹 刘桂民 +5 位作者 吴晓东 王耀新 康国慧 赵俊 董云霞 王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和植被生物量发生快速变化,而不同冻土类型区和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尚不清楚。基于Slope趋势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了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归一化植被... 气候变暖正在导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的土地覆被类型和植被生物量发生快速变化,而不同冻土类型区和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尚不清楚。基于Slope趋势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量化了2000~2021年北半球多年冻土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约21.43%的多年冻土区NDVI值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和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的NDVI值增长速率是零星多年冻土区的2~3倍。在月尺度上,约33.75%多年冻土区的NDVI值在6月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连续多年冻土区和灌丛植被类型区的增长速率最快。气温、降水量和活动层厚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积雪覆盖率呈下降趋势。气温升高对俄罗斯等低纬度冻土区的植被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降水在蒙古高原等一些特定干旱区对植被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在俄罗斯中部和加拿大南部存在不利影响;积雪对于俄罗斯南部等积雪覆盖较低地区的植被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于北极等积雪覆盖较高的地区存在不利影响;活动层厚度的增加有助于俄罗斯北部等冻土区的植被加速生长。总之,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植被整体呈增长趋势,气温升高仍然是北半球多年冻土区植被生长的主控因素,但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区的NDVI值增长有着明显的月份差异,因此在以后植被模型的发展和改进时需要考虑月份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气温 降水 积雪 活动层厚度 时空变化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多年冻土区
下载PDF
屋面材料对雪层持水量及积雪滑落的影响
6
作者 曹新笠 莫华美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28-33,共6页
为揭示屋面材料对屋面积雪滑落的影响规律,考虑混凝土、钢、膜与玻璃等常用屋面材料,对不同材料屋面上雪层的最大持水量及屋面-雪层剪切强度展开试验研究,并引入度日模型,建立屋面积雪滑落的判定方法,分析了屋面材料对屋面积雪滑落的影... 为揭示屋面材料对屋面积雪滑落的影响规律,考虑混凝土、钢、膜与玻璃等常用屋面材料,对不同材料屋面上雪层的最大持水量及屋面-雪层剪切强度展开试验研究,并引入度日模型,建立屋面积雪滑落的判定方法,分析了屋面材料对屋面积雪滑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屋面积雪的最大持水量随屋面材料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除玻璃外,屋面积雪滑落的临界温度也随屋面材料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屋面积雪滑落的机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积雪滑落 雪层最大持水量 界面剪切强度 度日模型 屋面材料
下载PDF
北京一次罕见1月初雪过程的复杂降水相态成因分析
7
作者 荆浩 赵桂洁 +6 位作者 于波 翟亮 郭锐 王媛媛 李桑 何娜 杨艺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5-916,共12页
2023年1月12日的降雪为北京近42年来首次出现在1月上中旬的初雪,期间降水相态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云雷达、微雨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相态变化成因。结果表明:850 ... 2023年1月12日的降雪为北京近42年来首次出现在1月上中旬的初雪,期间降水相态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应用多种常规观测资料和云雷达、微雨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分析,并重点探讨相态变化成因。结果表明:850 hPa以下偏南暖湿急流输送了丰富的水汽,但动力抬升较弱导致降水量不大,而近地层冷垫的缺失不利于全市范围转雪和降雪的维持;0℃层高度的东西差异是北京西部为雪、东部为雨的主要原因,融化和蒸发过程引起的冷却效应导致0℃层高度快速降至500 m以下使得平原地区转雪,>0℃暖层增厚和融化层以上雪花尺度与密度的减小导致平原相态由雪转为雨;针对复杂的降水相态转换,确定性模式无法准确刻画融雪过程,而短期时效内集合预报可弥补确定性模式的短板;综合应用云雷达、微雨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等探测资料,可提高对云中成雪和边界层融雪的判断准确性,有助于提升临近时段降水相态的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雪 降水相态 0℃层高度 云雷达 微雨雷达
下载PDF
环境湿度影响人工催化消减雨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花少烽 查思佳 陈宝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2-584,共13页
利用耦合了碘化银催化过程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对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当天实施的人工催化作业开展数值模拟,评估催化效果并通过敏感性数值试验调查低空环境干层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作业产... 利用耦合了碘化银催化过程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对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当天实施的人工催化作业开展数值模拟,评估催化效果并通过敏感性数值试验调查低空环境干层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作业产生了减雨效果,低空干区的存在是影响催化效果的关键。当低空存在深厚的相对湿度很小的干层时,催化导致减雨效果;当增加低层的相对湿度即弱化低空干层,催化减雨效果减弱甚至出现增雨效果。催化增强了雪的形成过程但减弱了雪的增长过程尤其是凝华增长,导致雪粒子浓度增加但粒径减小,融化产生更多的小雨滴增强了蒸发过程,最终导致地面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消减雨 碘化银催化 环境干层 雪融化 雨蒸发
下载PDF
超薄导电磨耗层道路融雪除冰技术分析
9
作者 曹志毅 许友武 乌一东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48-51,共4页
超薄导电磨耗层除冰技术是一种道路融雪除冰的新方法,对保障冬季冰雪路面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包含超薄导电磨耗层路面进行建模分析,研究路面结构在行车载荷和温度载荷下的力学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温度和行车载... 超薄导电磨耗层除冰技术是一种道路融雪除冰的新方法,对保障冬季冰雪路面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包含超薄导电磨耗层路面进行建模分析,研究路面结构在行车载荷和温度载荷下的力学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温度和行车载荷耦合作用下,路面层内应力比两者单独作用略微增加,而应变相比于车载单独作用反而降低;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路面结构层中应力及应变都会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导电磨耗层 融雪除冰 车辆-温度耦合荷载
下载PDF
新疆北部地区季节性积雪密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魏玥 陈蜀江 陈霞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9-523,共5页
选取新疆北部地区季节性积雪期的定点站和典型区域,应用北疆2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使用便携式测雪仪(Snow Fork),在不同地域、不同雪层和不同时间进行观测与测量,并且在积雪稳定期中的一次降雪过程对新雪密度变化过程中影响它的诸多因... 选取新疆北部地区季节性积雪期的定点站和典型区域,应用北疆2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使用便携式测雪仪(Snow Fork),在不同地域、不同雪层和不同时间进行观测与测量,并且在积雪稳定期中的一次降雪过程对新雪密度变化过程中影响它的诸多因子进行观测,对新疆北部地区冬季季节性积雪密度变化特征进行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雪面辐射热量和雪层内温度梯度对积雪密度起主要作用,变化主要是通过雪层内深霜和粗粒雪层的温度减小而实现的;在隆冬期全层积雪密度最大的为深霜层,入春2月下旬回暖期以后,由于雪层含水率的增加,季节性积雪密度最大层则为粒雪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 积雪密度 雪层 季节性积雪
下载PDF
辐射能量对不同深度和密度积雪持水能力及融雪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娜 范昊明 许秀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0-255,共6页
为深入研究积雪融化过程中,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积雪密度、深度和辐射能量3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融雪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辐射能量对不同积雪密度和深度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 为深入研究积雪融化过程中,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积雪密度、深度和辐射能量3个因素,采用室内模拟融雪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辐射能量对不同积雪密度和深度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积雪持水能力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密度从100kg·m^(-3)增大到300kg·m^(-3)时,产流时持水能力从46.22减小到13.61,减小约3.4倍,同时产流前、后持水能力变化率也呈现减小趋势。融雪水量随积雪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从5cm增大到25cm,产流时融雪水量从1.58mm增大到10.70mm,增大约6.8倍。积雪深度对二者变化影响较小。辐射能量与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对二者变化影响较为明显。积雪密度是影响持水能力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积雪持水能力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密度>积雪深度>辐射强度。积雪深度是影响融雪水量的主要因素,且3种因素对融雪水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积雪深度>积雪密度>辐射强度。积雪密度与深度主要通过影响雪层间孔隙度、雪粒间毛管力以及融雪水类型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与融雪水量。能量通过改变积雪特性进而影响积雪持水能力和融雪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雪产流 雪层间孔隙度 雪粒间毛管力 融雪侵蚀
下载PDF
用于GCM耦合的积雪模型的设计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菽芬 金继明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3-300,共8页
文中描述一个一维的积雪分层模型,目的是要刻划雪盖随季节的变化,与其下冻土变动模型一起,构成完整的雪盖模型。为了保持一定精度,并能用于大气环模式(GCM)研究,模型对积雪内部热量及质量输送过程的描述精细程度及计算时分层... 文中描述一个一维的积雪分层模型,目的是要刻划雪盖随季节的变化,与其下冻土变动模型一起,构成完整的雪盖模型。为了保持一定精度,并能用于大气环模式(GCM)研究,模型对积雪内部热量及质量输送过程的描述精细程度及计算时分层多少均有所考虑。模型中,改用内能代替温度作为预报量,克服了相变时直接预报温度时造成的计算误差,有效地预报了相变过程。对于积雪密度的变化,考虑了雪花形态的破坏而引起的密度变化及由于压实过程而引起的密度变化。并对各分层自重产生压实过程推导了相应的公式,在模型中对雪盖的光学特性、热力学特性及水流流动特性参数化方案设计也进行了分析。本简化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精细积雪模型的比较,具有几乎同等的精度,与俄罗斯的Yer-shov站实测数据相比,吻合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分层模型 相变过程 参数化方案 积雪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的突变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高荣 钟海玲 +1 位作者 董文杰 韦志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9-474,共6页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的积雪和冻土资料,建立了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1965—2004年的变化序列,通过滑动T平均、M-K检验、动力学分割算法(BG算法)等方法检验出高原积雪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过程,而高原季节冻融层在1987年前后有一次明...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的积雪和冻土资料,建立了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1965—2004年的变化序列,通过滑动T平均、M-K检验、动力学分割算法(BG算法)等方法检验出高原积雪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过程,而高原季节冻融层在1987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冻结深度减少比较显著.当高原积雪偏少时,华南和西南降水偏多,而当高原冻结较厚时,全国的降水几乎都偏少.通过计算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与全国夏季降水的单因子相关和复相关发现,积雪和季节性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是如果共同考虑两个因子的影响,则能够提高夏季降水预测的准确率.考虑两个因子的共同影响,有3个明显的相关带,分别是北部沿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北部到陕北最后到河西走廊,中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则是沿武夷山经南岭到云贵高原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季节冻融层 降水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青藏高原分布式水文模型——Ⅰ.“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水热耦合模拟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祖昊 刘扬李 +6 位作者 李玉庆 王鹏翔 王康 李佳 朱熠明 刘佳嘉 王富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32,共13页
青藏高原号称"亚洲水塔",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其广泛存在的积雪、多年和季节冻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水循环过程;青藏高原具有土层较薄、下伏砂砾石层较厚的特点,形成了特殊的"积雪-土壤-砂砾石层"水热介质结构。为深... 青藏高原号称"亚洲水塔",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其广泛存在的积雪、多年和季节冻土,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水循环过程;青藏高原具有土层较薄、下伏砂砾石层较厚的特点,形成了特殊的"积雪-土壤-砂砾石层"水热介质结构。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的水循环机理,本文选取尼洋河流域作为典型区,基于野外冻土水热耦合试验,结合青藏高原地质及气候特点,构建了包含12层"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的青藏高原水热耦合模型,描述了完整的水热耦合模拟方程和参数计算方法。采用2016—2017年冻结融化期0~160 cm深度内的土壤和砂砾石层的温度、液态含水率和冻结深度的实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各层温度模拟R~2均值为0.91,冻结融化期内液态含水率模拟R~2均值为0.52,土壤冻结深度模拟R~2值为0.76。结果表明该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可反映该地区冻结融化过程中土壤和砂砾石层水分与温度的特殊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土壤-砂砾石层”连续体 水热耦合模拟 青藏高原 高寒山区 积雪
下载PDF
青藏高原局地因素对近地表层地温的影响 被引量:54
15
作者 王绍令 丁永建 +1 位作者 赵林 小池俊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89,共5页
青藏高原近地表层地温既受区域性因素 (高度、经度、纬度 )控制 ,同时又受局地因素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 ,高原稀疏植被地段比裸地地温高 ,短时期薄层雪盖起降低地温的作用 ,南坡比北坡地温高 2~ 7℃ ,黑色沥青路面年平均温度比碎石土... 青藏高原近地表层地温既受区域性因素 (高度、经度、纬度 )控制 ,同时又受局地因素的影响。观测结果表明 ,高原稀疏植被地段比裸地地温高 ,短时期薄层雪盖起降低地温的作用 ,南坡比北坡地温高 2~ 7℃ ,黑色沥青路面年平均温度比碎石土天然的年平均地表温度高 4.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层地温 植被 雪盖 岩性 青藏高原 地形 坡向
下载PDF
雪层中水热耦合迁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述彦 郑秀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6期647-650,共4页
建立了雪层中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水、热、溶质交换的复杂的物理过程及雪层对土壤表面能量传输、水分迁移的影响,可用于预测冻融期积雪层的物理变化过程及雪层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雪层 水热耦合迁移 仿真模型
下载PDF
冰雪层中记录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痕量含碳杂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树成 姚檀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76-381,共6页
冰雪层是记录全球变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其中由生源要素碳形成的杂质种类最多。总结了这些含碳杂质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温室气体、低分子可溶性有机酸、人为有机污染物以及孢粉和高碳数有机质。讨论了今后这... 冰雪层是记录全球变化的主要信息载体之一,其中由生源要素碳形成的杂质种类最多。总结了这些含碳杂质记录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温室气体、低分子可溶性有机酸、人为有机污染物以及孢粉和高碳数有机质。讨论了今后这些研究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层 含碳杂质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古气候
下载PDF
积雪和有机质土对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伟 周剑 +5 位作者 王根绪 Wolfgang Kinzelbach 程国栋 叶柏生 何晓波 李弘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28-540,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正在逐渐加深,为了理解积雪和表层有机质土壤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机理,一维水热耦合模型CoupModel被用于模拟气象驱动下土壤冻融的动态过程.基于祁连山冰沟和青藏高原唐古拉站长期监测数据,CoupMode...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正在逐渐加深,为了理解积雪和表层有机质土壤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机理,一维水热耦合模型CoupModel被用于模拟气象驱动下土壤冻融的动态过程.基于祁连山冰沟和青藏高原唐古拉站长期监测数据,CoupModel模型被成功的率定和验证.在冰沟站验证的模型被用于研究积雪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结果显示:目前较浅积雪情景(雪深<20cm)比完全忽略积雪的情景模拟的冬季土壤冻结深度深,说明青藏高原现状下较浅的积雪有利于冻土发育.原因是雪面较高的反照率造成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雪面温度较低,加之浅雪的阻热性能又较小,综合导致浅雪覆盖时表层土壤向大气释放的能量增加.但随着积雪深度逐渐增加,模拟的冬季土壤冻结深度反而越来越浅,说明较厚的积雪(>20cm的雪深)并不利于冻土的发育,主要是雪相对于空气低的热传导隔绝了表层土壤向大气的热损失.在唐古拉站验证的模型被用于研究有机质土对冻土活动层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有机质土壤深度增加,模拟的活动层夏季融化深度逐渐较小.有机质土壤较矿物质土壤低的热传导和高的热容性质减少了下伏土壤热状况对太阳辐射和气温波动的响应,说明有机质土有利于冻土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冻土活动层 有机质土壤 积雪 CoupModel
下载PDF
2008年江西省冻雨和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41
19
作者 郑婧 许爱华 许彬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08年第2期29-35,共7页
利用NCEP1°×1°逐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垂直热力结构、动力抬升、水汽条件等方面着手,对2008年1月25—28日和2月1—2日江西省罕见大范围冻雨和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发生在相似的环... 利用NCEP1°×1°逐6h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从环流形势、垂直热力结构、动力抬升、水汽条件等方面着手,对2008年1月25—28日和2月1—2日江西省罕见大范围冻雨和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发生在相似的环流背景下,但暴雪过程的饱和湿度层更加深厚,冷空气条件、动力辐合、垂直风切变均强于冻雨过程。对流层中层的爆发性增温是冻雨、暴雪降水相态改变的关键,2次过程在925—700hPa都存在逆温层,但冻雨过程的锋面逆温更强,并在800hPa以上存在1~2km的0℃以上暖层,暖层最高温度为2~7℃;而暴雪过程整层温度均在0℃以下,不存在暖层。强降雪伴随着湿位涡的发展而加强,MPV1正中心附近的强梯度带和MPV2负斜压中心附近的密集等值线,以及深厚、强烈的上升运动对冻雨和暴雪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次过程在低空都为辐散气流,中层辐合、高空辐散,且辐合、辐散层从高到低,从北向南倾斜分布。暴雪过程的高层辐散更强,高低空的抽吸作用更加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雨 暴雪 锋面逆温 暖层 垂直风切变
下载PDF
南方两次相似降雪(雨)过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丽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8-75,共8页
2006年2月中旬和下旬,长江三角洲一带分别发生降雪和降雨过程,预报过程中对降水形态的预报存在失误。通过对这两次过程的比较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预报中区分南方地区的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提供一定参考。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降雪过程高... 2006年2月中旬和下旬,长江三角洲一带分别发生降雪和降雨过程,预报过程中对降水形态的预报存在失误。通过对这两次过程的比较分析,期望为今后的预报中区分南方地区的固态降水和液态降水提供一定参考。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降雪过程高空槽前以偏西气流为主,环流较平;降水过程,槽前西南气流强盛,偏南分量明显。南方大雪的产生须由东北风回流产生的冷平流在华东一带形成冷中心,而北到西北风产生的冷平流降温往往因为降水与降温不同步,无法形成大雪。降雪过程开始前,850hPa附近存在干层,而降雨过程则是中低层都湿。逆温层和700~800hPa的温度对降水形态有重要影响。降雪过程结束时高层先变干,而降雨过程结束时是中层先变干。降雪过程,上空大气中冰雪区集中,含雪量和冰晶含量大值中心与降雪带位置相对应。降雨过程含雪量下界抬高,含雪量和冰晶含量大值中心落后于降雨带,并且南压过程中快速减弱,冰雪区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降雨 回流 逆温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