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nowfall Shift and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Sikkim Himalaya Attributed to Elevation-Dependent Warming
1
作者 Pramod Kumar Khushboo Sharma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2023年第4期1-25,共25页
Sikkim Himalaya hosts critical water resources such as glacial,rain,and snow-fed springs and lakes.Climate change is adversely affecting these resources in various ways,and elevation-dependent warming is prominent amo... Sikkim Himalaya hosts critical water resources such as glacial,rain,and snow-fed springs and lakes.Climate change is adversely affecting these resources in various ways,and elevation-dependent warming is prominent among them.This study is a discussion of the elevation-dependent warming(EDW),snowfall shift,and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ver Sikkim Himalaya using a high-resolution ERA5-land dataset.Furthermore,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Sikkim Himalaya region is experiencing a warming trend from south to north.The majority of the Sikkim Himalayan region shows a declining trend in snowfall.A positive advancement in snowfall trend(at a rate of 1 mm per decade)has been noticed above 4500 meters.The S/P ratio indicates a shift in snowfall patterns,moving from lower elevations to much higher regions.This suggests that snowfall has also transitioned from Lachung and Lachen(3600 m)to higher elevated areas.Moreover,the seasonal shifting of snowfall in the recent decade is seen from January-March(JFM)to February-April(FMA).Subsequently,the preceding 21 years are being marked by a significant spatiotemporal change in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snowfall.The potent nega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snowfall(–0.9),temperature and S/P ratio(–0.5)suggeste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snowfall from solid to liquid,which further resulted in increased lower elevation precipitation.The entire Sikkim region is transitioning from a cold-dry to a warm-wet weather pattern.In th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a drop in the S/P ratio with altitude will continue to explain the rise in temperature over mountainous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kkim Himalaya EDW snowfall Seasonal shift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S/P ratio ERA5-land
下载PDF
2022年初5次降雪过程分析和预报着眼点
2
作者 李进 陈光宇 +2 位作者 周娟 郝世峰 徐娟 《科技通报》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 本文采用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细网格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模式数据、NCEP 1°×1°再分析资料、降雪加密观测和常规资料,对2022年初的5次降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5次降雪过程均为雨转雪过程,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平原为雨夹雪或小雪到中雪,山区中到大雪,局部暴雪,数值模式预报的积雪深度与实况相差甚远;大尺度环流形势为500 hPa中低纬南支槽或弱波动配合700 hPa上的暖湿气流和中低层冷空气,造成边界层浅薄的冷垫上温度骤降而在短时间内形成降雪;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山区上空温度层结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的配置,有利于降雪粒子较长时间维持在有利于枝状雪花的形成区域,且高山区云底云水含量显著偏低、整层温度足够低,故高山区更利于暴雪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过程 雪水比 高山区 暴雪 杭州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吉林省降雪量与新增雪深关系的影响
3
作者 于秀晶 胡誉瀚 +4 位作者 石大明 胡轶鑫 李金泽 刘柏鑫 姜忠宝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555-564,共10页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关系是降雪预报及水文气候模拟中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站点1961—2021年的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风速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雪量和新增积雪深度的关系及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等... 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关系是降雪预报及水文气候模拟中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吉林省50个站点1961—2021年的降水量、积雪深度、气温、风速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雪量和新增积雪深度的关系及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中等及以上强度的降雪过程中,吉林省新增积雪深度(D)与降雪量(S)的比值(深量比,Rds)平均为0.96 cm·mm^(-1);该比值存在空间差异,呈西部小东部大的分布特征,且存在明显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月际变化呈现不对称的抛物线型,12月和1月为大值时段;近60年来Rds呈减小趋势,变化速率为-0.01 cm·mm^(-1)·(10a)^(-1);降雪日Rds与气温呈明显反相关关系,其中在-12~0℃的温度区间,Rds随气温上升呈明显减小趋势。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和风速的减小是降雪过程中降雪量与新增雪深关系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原因。揭示降雪量和新增雪深的关系对于认识东北亚中高纬度降雪积雪特征及其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降雪量 新增雪深 深量比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水比例时空变化特征
4
作者 佘王康 杨勤丽 +2 位作者 阳坤 姜尧志 王国庆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6,共9页
为厘清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相态降水及其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1979—2020年)高分辨率(1/30°,日)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采用基于表面高程和气象条件的雨雪识别方法,识别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雨和降雪,分析了青藏高... 为厘清青藏高原地区不同相态降水及其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1979—2020年)高分辨率(1/30°,日)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采用基于表面高程和气象条件的雨雪识别方法,识别了青藏高原地区的降雨和降雪,分析了青藏高原雪水比例(SPR)的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SPR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西高东低;②SPR整体呈下降趋势,平均以1.11%/(10 a)的速率显著降低;③冷、暖季均呈现降雨增加、降雪减少、SPR降低趋势,但暖季的变化速率和显著性高于冷季;④高原东西部降雪量在冷、暖季相当,高原中部以暖季降雪为主,高原暖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高原大部分地区暖季降雪占全年降雪的比例呈下降趋势(-0.29%/(10 a))。研究结果有望为区域气候变化和水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相态 时空变化 雪水比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12·14”山东暴雪过程的极端性特征及成因
5
作者 侯淑梅 吴雪旭 +5 位作者 杨成芳 高帆 刘向科 郭子彧 李博 贾斌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27-41,共15页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总结了2023年12月1... 利用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总结了2023年12月13—14日山东大范围暴雪、局地大暴雪(简称“12·14”暴雪)极端性的特征和成因,并与2021年11月7日山东极端暴雪过程(简称“11·7”暴雪)对比分析了降雪量和雪水比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典型的暖平流型天气形势是产生极端暴雪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低层切变线和风速辐合区在鲁西北叠加,形成强烈而持久的上升运动。(2)低空急流异常偏强,降水强度不仅与低空急流的强度有关,而且与其厚度有关。当3.0 km高度保持低空急流的强度时,10 m·s^(-1)风速到达的高度越低,降雪强度越大。(3)700 hPa比湿超过4 g·kg-1、850 hPa比湿超过3 g·kg-1的持续时间均长达10 h以上,为极端暴雪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比湿和比湿平流远远高于“12·14”暴雪过程,是“11·7”过程最大累计降雪量大于“12·14”过程的原因之一。(4)“12·14”暴雪过程垂直运动旺盛,最大上升速度位于不稳定层顶的前沿,处于-20~-10℃层,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生长,降雪效率高。对流层整层温度低于0℃,雪花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雪水比高,积雪深度大。“11·7”暴雪过程初期最大上升运动中心高度低,形成更多柱状冰晶,经过暖层时融化,雪水比低,积雪深度小于“12·14”暴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雪 低空急流异常 强辐合 雪水比 降雪效率
下载PDF
基于降雪识别的河南省降雪及降雪比率时空变化特征
6
作者 张凡 程凯琪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13-22,共10页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2年(1968-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了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研究了河南省... 使用河南省119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2年(1968-2019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日天气现象对日降水相态进行标记,运用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构建了本地化分区域的降雪识别方法,通过降雪识别得到较为准确的降雪量后,研究了河南省近52年降雪和降雪比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入指数方程拟合的双温度阈值法在河南省降雪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雪识别指数方程估算的年降雪量和总降雪量在5个区域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6以上。河南省近52年年平均降雪量为10~50 mm,降雪大值区位于豫西区域东南部和豫南区域东南部;全省年降雪量以-0.87 mm/10a的速率减少,各区域的年降雪量下降速率按照豫北、豫中、豫西、豫东、豫南的顺序依次增大;降雪期内各月份降雪量按照4月、11月、3月、12月、2月、1月的顺序递增,其中11月降雪量呈增长趋势,12月、2月和3月降雪量呈减小趋势。近52年降雪期内降雪比率为0.13~0.44,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征;降雪期内全省降雪比率以-0.0092/10a的速率下降,各区域降雪比率下降速率按照豫西、豫北、豫中、豫南、豫东的顺序依次增大,降雪比率较大的豫西、豫北区域下降速率较小,降雪比率较小的豫南、豫东区域下降速率较大;从站点分布来看,全省78%的站点降雪比率呈下降趋势,22%的站点呈上升趋势,呈上升趋势的站点位于豫西区域和豫北区域,呈下降趋势的站点位于豫东、豫南和豫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温度阈值法 降雪识别 降雪比率 时空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分离及其变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侯志康 许民 +4 位作者 康世昌 韩海东 王鹏寿 李振中 张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0-132,共13页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 降水相态的转变会对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明确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相态转变规律,该研究基于西北地区1961-2017年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日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以及站点高程数据,利用湿球温度动态阈值模型对降雪和降雨进行分离,并对分离结果精度进行验证;基于此分析了区域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雨雪分离阈值变化及降水相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7年西北地区不同相态的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降雨量的增加速率为9.80 mm/10 a,降雪量的增加速率为1.07 mm/10 a,雪雨比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0.07%/10 a。但空间变化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总体表现为“西增东减”。西北地区极端降雪量的显著增加导致了降雪量的显著增加,而总降雪日数趋势变化不显著,主因是小雪日数的显著减少和极端降雪日数的显著增加共同所致,小雪日数的下降速率为0.25 d/10 a,极端降雪日数的增加速率为0.12 d/10 a。雨雪分离的阈值温度在年内波动较大,年际总体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下降速率分别为6×10^(-4)、7×10^(-4)℃/10 a,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在流域尺度上,各相态降水变化速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升高,雪雨比则相反;降雪量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影响,雪雨比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该研究对深入认识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雨雪分离 湿球 雪雨比 西北地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降雪量演变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刘义花 李红梅 +3 位作者 申红艳 刘绿柳 任德山 李金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20-429,共10页
利用1961-2019年三江源地区19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降雪量、降雪日数和雪雨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9年三江源地区平均降雪量为146.5 mm,降雪量以14.8 mm·... 利用1961-2019年三江源地区19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降雪量、降雪日数和雪雨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1-2019年三江源地区平均降雪量为146.5 mm,降雪量以14.8 mm·(10a);的速率在减少,1985-1999年为降雪量偏多期,2000年以来为降雪量偏少期;(2)三江源地区年平均雪雨比以4.0%·(10a)^(-1)的速率在减少,长江源区西部及黄河源区西部是雪雨比减少最为明显的区域,其余地区减少速率相对缓慢;(3)三江源地区年平均降雪日数为91天,曲麻莱、五道梁、沱沱河一带以及黄河源区中西部是降雪日数的大值区,降雪日数以14 d·(10a)^(-1)的速率在减少,黄河源区西部是降雪日数减少最为明显的区域;(4)三江源地区各月降雪量及降雪日数均呈双峰型分布,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最多出现在5月,小雪易出现在3月或4月,中雪和大雪以上量级在秋末、春季出现的概率最高;(5)随着海拔的抬升,降雪量和降雪日数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少;冷季降雪量多的年份,径流量也随之增大,且径流量相对于降雪量的响应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降雪量 降雪日数 雪雨比 径流量
下载PDF
降雪含水比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崔锦 周晓珊 +3 位作者 阎琦 张爱忠 李得勤 杨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5-744,共10页
降雪深度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QPF)一样是冬季天气预报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而降雪含水比是降雪深度预报中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国外一般多将其称为snow-to-liquid ratio(SLR)。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SLR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 降雪深度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QPF)一样是冬季天气预报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而降雪含水比是降雪深度预报中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国外一般多将其称为snow-to-liquid ratio(SLR)。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SLR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其预报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研究表明:SLR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并且存在季节和空间分布差异;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SLR的两个最重要气象因子,气压、垂直运动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表风、积雪自重、太阳辐射和积雪融化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SLR;随着预报技术的发展,SLR的预报方法可概括为气候学的、统计学的和基于物理基础的三类预报方法,气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SLR的预报能力,但仍无法摆脱统计方法自身的缺陷,比较而言,基于数值模式的瞬时预报更符合未来雪深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趋势;目前,国内降雪深度观测资料较少、观测频率较低,有效开展地面降雪和探空加密观测,解决观测资料不足是今后SLR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探索气象因子对SLR的影响机理,建立适合我国冬季天气预报业务需求的降雪预报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深度 降雪含水比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预报
下载PDF
基于不同方法的中国天山山区降水形态分离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雪婷 李雪梅 +2 位作者 高培 李倩 唐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基于天山山区1950s-1979年27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及标注的各类型降水资料,运用频率求交法和概率保证法并结合海拔高程,研究并分析了各站点降水形态转化的临界气温及固液态降水分离的阈值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预测了天山山区1980-2... 基于天山山区1950s-1979年27个气象站点的日平均气温及标注的各类型降水资料,运用频率求交法和概率保证法并结合海拔高程,研究并分析了各站点降水形态转化的临界气温及固液态降水分离的阈值温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预测了天山山区1980-2014年雪雨比变化。结果表明:天山山区各站点降水形态转化的临界气温及固液态降水分离的阈值温度其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出北坡小于南坡而雪雨比南坡小于北坡的变化规律,且三者均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而增大,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深入明晰了天山山区降水形态随温度变化特征,为天山山区水文模型中有关参数的选取提供科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形态 临界气温 阈值温度 雪雨比 天山山区
下载PDF
2009-2017年辽宁省降雪含水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锦 张爱忠 +3 位作者 阎琦 周晓珊 王恕 杨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835,共8页
降雪含水比(Snow-to-liquid ratio,缩写为SLR)是降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缩写为QPF)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利用2009-2017年冬半年辽宁省国家基本站逐小时降水量、积雪深度加密观... 降雪含水比(Snow-to-liquid ratio,缩写为SLR)是降雪深度预报中将定量降水预报(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forecast,缩写为QPF)转化为雪深预报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利用2009-2017年冬半年辽宁省国家基本站逐小时降水量、积雪深度加密观测资料以及地面气温、地面温度、极大风速、天气现象等资料,通过制定适合本研究的质量控制标准,严格筛选降雪事件,分析辽宁省SLR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对降雪含水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小时SLR的平均值为11,略高于经验值10,虽然SLR变化范围跨度很大,但主要集中在2~20内变化,而SLR大于30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2)平均SLR在辽宁省不仅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还存在显著的月变化特征;(3)地面气温与SLR有很好的相关性,平均SLR在不同气温区间变化明显,在-15℃附近SLR存在峰值,峰值前随气温降低平均SLR明显增大,而峰值后随着气温降低SLR突然减小。研究结果为今后辽宁冬季降雪深度预报中合理使用SLR这一重要参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深度预报 降雪含水比 变化特征 气温
下载PDF
基于雪雨比的黑龙江省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冰飞 姜超 孙建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1-793,共13页
利用1960-2015年黑龙江省27个气象站的日均降水和温度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的降雪量和雪雨比长年变化,并对气候变化于降水相态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1960-2015年间,黑龙江省年均降雪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3.3 ... 利用1960-2015年黑龙江省27个气象站的日均降水和温度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的降雪量和雪雨比长年变化,并对气候变化于降水相态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1960-2015年间,黑龙江省年均降雪量呈显著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达到3.3 mm·(10a)^-1,并于2003年出现了突变,突变后增加了34.3%;降雨量则没有显著变化。以上结果造成黑龙江省的雪雨比显著上升,倾向率为7.6%·(10a)^-1。黑龙江省降雪的多年变化分布呈较为一致的增加趋势,幅度由东向西逐渐降低;降雨分布则表现出复杂的地区差异性,但总体上南部变化幅度大于北部;雨夹雪量变化总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尤其以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一线为界,东西差异十分明显。雪雨比和降雪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降雨量发生显著减少的地区雪雨比的显著增加。此外,降雪起始日滞后和结束日提前共同造成了黑龙江省平均降雪季长度的显著缩短,共减少了18天左右。主要原因是春季温度的上升幅度高于秋季,特别是最低气温变化更显著。相比之下年降雪日数没有显著变化;降雪强度则显著增大,趋势为0.8mm·(d·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相态 雪雨比 黑龙江省
下载PDF
秦岭南坡中山地带“雨淞+湿雪”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危害规律的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海滨 雷瑞德 +1 位作者 尚廉斌 相维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S1期151-156,共6页
1992年3月20日,秦岭南坡中山地带旬阳坝林区部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遭受“雨淞+湿雪”的严重危害,局部地段受害率达80%以上。受害情况与林木的高径比有关,受害本主要是中小径木,平均高径比为117,未受害木平均高径比为96。雪折的高... 1992年3月20日,秦岭南坡中山地带旬阳坝林区部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遭受“雨淞+湿雪”的严重危害,局部地段受害率达80%以上。受害情况与林木的高径比有关,受害本主要是中小径木,平均高径比为117,未受害木平均高径比为96。雪折的高度随林木胸径增大而升高,与林木高径比呈负相关关系。阳坡林分受害较轻,阴坡较重。及时间伐,促使林木保特合理的高径比(<100)是减免风、雪等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雪淞 雪倒 雪折
下载PDF
乌鲁木齐冬季清雪预报服务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健 张月华 谭艳梅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8年第1期82-85,共4页
以乌鲁木齐冬季清雪工作需求为牵引,利用乌鲁木齐2006—2016年冬季(当年11月—翌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气温和173 d降雪日的逐时降雪量资料,分析了近11年冬季各量级降雪的分布特征、降雪持续时间和降雪的日变化特征;对积雪深度... 以乌鲁木齐冬季清雪工作需求为牵引,利用乌鲁木齐2006—2016年冬季(当年11月—翌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气温和173 d降雪日的逐时降雪量资料,分析了近11年冬季各量级降雪的分布特征、降雪持续时间和降雪的日变化特征;对积雪深度和对应降雪量做线性拟合,得出二者比值大体为0.968 cm/mm。得出清雪预报服务的重点是:小雪的有无、降雪起止时间和累积降雪量、积雪深度的预报,难点是中雪、大雪特别是暴雪和对应的积雪深度的精细化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特征 降雪持续时间 降雪日变化 积雪深度 积雪深度和对应降雪量比值
下载PDF
华北地区雪密度不同的两次降雪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双 符娇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8,共13页
利用加密降雪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FY-2E卫星观测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两次融化比存在显著差异的降雪过程其降雪特征、云内垂直热动力结构、降水粒子垂直分布、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热动力垂直结构和水... 利用加密降雪观测资料、地面常规观测、FY-2E卫星观测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两次融化比存在显著差异的降雪过程其降雪特征、云内垂直热动力结构、降水粒子垂直分布、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热动力垂直结构和水汽条件对降雪过程的雪密度影响。结果表明:融化比较大降雪过程(简称“0103”过程)整层温度偏低,位于对流层低层的-18~-12℃温度层较为深厚,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水汽饱和区相重合,有利于树枝状雪花的形成进而产生较大融化比,其云中粒子以冰相粒子为主;融化比较小降雪过程(简称“1129”过程)整层温度偏高,前述温度层位于对流层高层,较为浅薄,且位于最大上升运动中心下方,其云层下部存在较多过冷水滴,有利于凇附作用进而产生较小融化比;“0103”过程短波槽较浅,导致最大动力抬升层次低,-18~-12℃温度层位于暖锋锋区附近,锋前暖平流有利于深厚温度层的建立和维持,水汽主要来自低层偏东气流输送,导致其水汽含量偏小;“1129”过程主要由高空槽前暖湿气团沿冷锋锋面爬升所引起,动力抬升位于中高层,-18~-12℃温度层位于冷锋锋区上部,温度直减率大,导致-18~-12℃温度层较为浅薄,中层西南风水汽输送提供了有利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融化比 水汽条件 热动力垂直结构
下载PDF
新增积雪深度客观预报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符娇兰 陈博宇 +3 位作者 陈双 董全 曹勇 杨舒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30-1241,共12页
利用地面历史观测数据对我国冬季典型降雪过程的雪水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后的Cobb算法、ECMWF IFS模式预报及中央气象台降水和相态网格预报构建了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物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降雪过程的雪水比分... 利用地面历史观测数据对我国冬季典型降雪过程的雪水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后的Cobb算法、ECMWF IFS模式预报及中央气象台降水和相态网格预报构建了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物理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我国降雪过程的雪水比分布较广,最小为0.3∶1,最大为100∶1,仅有4%左右的雪水比为10∶1;雪水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特征,新疆、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以及东北地区雪水比大于其他区域,冬季较春、秋季雪水比大;改进后的Cobb算法建立了随地形高度变化的云识别方案,利用云内温度与雪水比统计关系及垂直速度构建了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预报模型,其预报的雪水比和新增积雪深度空间分布特征较原Cobb算法的预报更接近实况;结合雪水比预报模型和中央气象台降雪网格技术的新增积雪深度预报较ECMWF IFS模式预报有明显的改进,相对模式新增积雪深度预报TS评分提高率基本在10%以上,尤其对20 cm以上新增积雪深度预报能力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积雪 雪水比 云内温度 物理预报模型
下载PDF
1980-2019年西北地区海拔依赖性变暖与雪雨比的关系研究
17
作者 李雯 侯丽陶 张世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57-1970,共14页
海拔依赖性变暖(EDW)及其机制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对于中国西北地区EDW及其与降水相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1980—2019年西北地区185个站点的日气温与降水数据,对西北地区EDW、雪雨比、降雪量、降雨量变化的关系... 海拔依赖性变暖(EDW)及其机制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对于中国西北地区EDW及其与降水相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本研究利用1980—2019年西北地区185个站点的日气温与降水数据,对西北地区EDW、雪雨比、降雪量、降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整个西北地区秋季、冬季存在EDW,年尺度不存在EDW。从空间分布来看,半干旱区夏季、半湿润区春季和冬季、青藏高原区冬季存在EDW,各气候区年尺度也不存在EDW。②西北地区在空间上雪雨比变化与海拔关系并不显著,只有半湿润区春季雪雨比下降速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其与EDW有显著的统计负相关。此外,半湿润区1000 m以下和1000~2000 m区间春季气温与雪雨比变化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③西北地区在空间上降雪降雨量变化与海拔关系也并不显著,只有半湿润区1000 m以上春季降雪量下降率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其与EDW有显著的统计负相关。此外,半湿润区1000~2000 m和2000~3000 m区间春季气温与降雪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半干旱区2000~3000 m区间春季、青藏高原区各海拔区间春季、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1000~2000 m区间秋季、青藏高原区2000~4000 m区间秋季气温与降雨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西北地区EDW与降水相态变化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其相互作用机制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W 不同气候区 雪雨比 降雪量 降雨量
原文传递
基于高分辨率格点数据的1961-2013年青藏高原雪雨比变化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杰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圣杰 任正果 车彦军 张富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1961-2013年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格点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采用森斜率、M-K突变分析、IDW空间插值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3年来青藏高原的降... 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1961-2013年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格点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实测资料,采用森斜率、M-K突变分析、IDW空间插值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3年来青藏高原的降水量、降雨量、降雪量以及雪雨比的时空变化、突变和周期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和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幅度分别为0.6 mm·a^(-1)(p<0.05)和1.3 mm·a^(-1)(p<0.001);而降雪量和雪雨比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0.6 mm·a^(-1)(p<0.01)和0.5%a^(-1)(p<0.001)。2从空间分布上看,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和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降雪量却呈现减少趋势。因此,雪雨比在青藏高原相应呈现减少趋势。3突变和周期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降水量、降雨量、降雪量和雪雨比的突变时间分别出现在2005、2004、1996和1998年左右,而周期变化集中为5年、10年、16年、20年左右。4青藏高原降水量倾向率和降雨量倾向率均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降雪量倾向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雪雨比倾向率随海拔的升高呈微弱的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格点数据 雪雨比 倾向率
原文传递
1961-2013年青藏高原雪雨比变化(英文)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杰 张明军 +4 位作者 王圣杰 任正果 车彦军 强芳 瞿德业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9期1277-1288,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wo gridded datasets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0.5°×0.5°,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 On the basis of two gridded datasets of daily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0.5°×0.5°, an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NMIC) during 1961-2013,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rainfall, amount of snowfall and snowfall/rainfall ratio (S/R) in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re analyzed using Sen's slope, the Mann-Kendall mutation test,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 and the Morlet wavelet.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nd amount of rainfall generally show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of 0.6 mm·a^-1 and 1.3 mm·a^-1, respectively, while amount of snowfall and SIR have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of-0.6 mm·a^-1 and -0.5% a^-1, respectively. In most regions, due to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nd amount of rainfall, and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s in amount of snowfall, SIR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TP. Abrupt changes in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rainfall, amount of snowfall and S/R are detected for 2005, 2004, 1996 and 1998, respectively.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rainfall, amount of snowfall and SIR are concentrated in cycles of approximately 5 years, 10 years, 16 years and 20 years, respectively. The trend magnitudes for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and amount of rainfall all show decreasing-to-increasing trends with elevation, while amount of snowfall and SIR show decreasing tre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gridded data snowfall/rainfau ratio PRECIPITATION
原文传递
1961—2013年新疆雪雨比变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杰 张明军 +3 位作者 王圣杰 任正果 车彦军 强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89-897,共9页
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1961—2013年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和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和气温实测资料,评估了该套格点降水资料在新疆地区的可信度,并利用格点降水资料研究了新疆地区降雪量、... 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1961—2013年全国0.5°×0.5°逐日降水量和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集以及气象站点日降水量和气温实测资料,评估了该套格点降水资料在新疆地区的可信度,并利用格点降水资料研究了新疆地区降雪量、降雨量以及雪雨比的时空变化和突变信息。结果表明:内插到气象站点的格点降水数据和气象站点实测降水数据之间的偏差普遍较小,偏差在0.2~1.0 mm的站点个数占总站点数的72.55%,在绝大多数区域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0以上;1961—2013年,新疆降雪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0.11 mm·a^(-1),但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降雨量以0.63 mm·a^(-1)的速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P<0.000 1),突变出现在1992年左右。雪雨比呈下降趋势,幅度为0.01 a-1(P<0.05),突变出现在1991年左右;降雪量、降雨量及雪雨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差异,降雪量和降雨量在全区普遍呈增加趋势,而雪雨比在天山山地以北呈增加趋势,在天山山地以及天山山地以南主要呈减少趋势。在新疆冰川分布区域,降雪量倾向率在新疆北部呈增加趋势,而在新疆东南部呈减少趋势;降雨量倾向率呈增加趋势,且新疆东南部降雨量倾向率大于北部;雪雨比倾向率呈现出与降雪量倾向率相似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雨比 倾向率 冰川 新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