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研究:共存、补充抑或替代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强 郭艺凯 伍磊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5-1448,共14页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引发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的变革,致使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日趋复杂。文章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基于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和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运用改进累积机会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 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引发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的变革,致使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在空间分布上的竞合关系日趋复杂。文章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基于美团外卖、大众点评和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运用改进累积机会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从空间分布视角探究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的的空间竞合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空间分布上,相较于传统餐饮服务的空间不均衡特征,外卖O2O服务更为均质化,且在近郊区增长更快;2)两者空间分布关系上,外卖O2O与传统餐饮服务整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但关联程度逐渐减弱,局部上在中心城区呈现高-高聚集,在近郊区呈现低-低聚集为主、高-低聚集为辅,反映与区位有明显关联的空间异质性;3)在两者的竞合关系上,中心城区以共存关系为主,近郊区以补充关系为主,替代关系不显著,而人口密度、餐饮店铺数量、地块属性是关键影响因素,共存关系主要存在于人口密度高、这两类餐饮店铺数量多的成熟居住区,补充关系主要存在于人口密度低、外卖店铺数量多且传统餐饮店数量少的居住-工业混合布局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卖O2O模式 传统餐饮服务 空间关联模式 竞合关系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都市发展区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 被引量:109
2
作者 姚小薇 曾杰 李旺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56,共8页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经济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均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负相关性较强,其次分别为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具体的,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与原材料生产价值之间的负相关性最强,人口、空间和生活城镇化与大气调节和保持土壤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低聚集区多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幕阜山区和北部的大别山一带。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相关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化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城市蔓延综合指数的评价与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曾晨 刘艳芳 +1 位作者 周鹏 崔家兴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8,90,共8页
城市蔓延是城市边界向外扩张、城市用地更为分散的现象,往往是人口增长、经济收入提高、交通便捷、土地利用变化等引起的。采用集成3S技术综合测度城市蔓延的程度,将城市蔓延的综合指数分解为人口指数(Ips)、社会经济指数(Ies)、交通指... 城市蔓延是城市边界向外扩张、城市用地更为分散的现象,往往是人口增长、经济收入提高、交通便捷、土地利用变化等引起的。采用集成3S技术综合测度城市蔓延的程度,将城市蔓延的综合指数分解为人口指数(Ips)、社会经济指数(Ies)、交通指数(Its)和土地利用指数(Ils),并融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多因素多因子评价,对武汉市1984—2013年城市蔓延程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表明:Ips总体呈直线上升,Ies、Its和Ils总体呈指数型上升,Ils和Its近5年的增幅较大;路网密度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值最低,分布最为分散,Its权重值最高,建设用地比例权重值最低;城市蔓延度综合指数在2004年前的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之后呈显著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蔓延 空间自相关 人口 社会经济 交通 土地利用 武汉市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化 被引量:21
4
作者 赵利利 孟芬 马才学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5-169,共5页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和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拟武汉市2000,2012年人口空间分布。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2000—2012年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方法...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和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构建人居指数,模拟武汉市2000,2012年人口空间分布。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从时空角度分析2000—2012年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利用夜间灯光强度估算方法可快速准确模拟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2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有向武汉市中心城区集聚的趋势,具有"中间高周围低"的特征。3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高-高"类型区主要分布在武昌、硚口、江汉、江岸等中心区,"低-高"类型区主要出现在江河流域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分布的"高-高"类型区扩大,表明武汉市人口在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过程中远城区也形成了相应的人口集聚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SP/OLS夜间灯光指数 SPOT-VEGETATION逐旬NDVI 人口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武汉市
下载PDF
基于ESDA的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柯新利 黄翔 杨柏寒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7-291,2,共5页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35个县(区、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剖析了武汉城市圈过去10a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耕地利用集约化水...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35个县(区、市)耕地利用集约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剖析了武汉城市圈过去10a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2)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研究期间局部耕地集约度差异显著,形成了"东西平原高、南北山区低"的空间格局;(3)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江汉平原高值区逐渐形成,但其对整个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其扩散效应。武汉城市圈县域耕地集约化水平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耕地利用集约度 ESDA 武汉城市圈 空间差异
下载PDF
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工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子龙 曾菊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1,共5页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对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工业空间集聚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揭示武汉城市圈工业集聚的空间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工业增加值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空间集聚格局发生着明...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对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工业空间集聚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揭示武汉城市圈工业集聚的空间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工业增加值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县域工业空间集聚格局发生着明显的变动.武汉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以极化效应为主,对周边地区工业发展带动不明显.武汉城市圈中扩散效应最为明显的地区是黄石市辖区、大冶市及鄂州市,其后依次是天门、仙桃、潜江、汉川等市.根据天门、仙桃、潜江、汉川等区域工业空间关联性较强的特点,未来这些地区可以组团发展,以促进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空间集聚 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市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经南 李丹哲 韩笋生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8-116,共9页
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认识较少。本文以低碳武汉问卷调查为基础,以GIS为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武汉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外对家庭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经济属性、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对家庭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的认识较少。本文以低碳武汉问卷调查为基础,以GIS为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武汉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家庭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并且生活碳排放较高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在城市中心区,而日常出行碳排放较高的家庭出现在郊区的几率更高一些。最后,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规划方面,提出旨在降低武汉居民日常家庭碳排放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家庭碳排放 空间自相关分析 武汉
下载PDF
武汉市2015年不透水面的提取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袁修柳 杨昆 王保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642-1647,共6页
利用分类回归树(CART)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提取武汉市2015年不透水面,总体精度为94.17%,Kappa系数为0.898 6,满足精度要求。然后通过Moran指数I和Moran散点图对武汉市13个城区的不透水面盖度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oran指数为0... 利用分类回归树(CART)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提取武汉市2015年不透水面,总体精度为94.17%,Kappa系数为0.898 6,满足精度要求。然后通过Moran指数I和Moran散点图对武汉市13个城区的不透水面盖度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oran指数为0.241 2,高度显著,说明武汉市13个城区的不透水面盖度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同时,位于武汉市中部的武昌区、青山区、江岸区、江汉区、汉阳区和硚口区都位于Moran散点图的第一象限,说明武汉市不透水面在中部地区高度集聚;其他7个城区位于第二象限,说明这7个城区的不透水面盖度较低且呈离散分布。总体而言,武汉市2015年13个城区不透水面盖度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且中部高,四周低,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市 不透水面 分类回归树 空间自相关 MORAN指数 Moran散点图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PM2.5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子豪 黄建武 孔德亚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51-59,共9页
文章基于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站点PM2.5逐时监测数据,主要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来分析武汉城市圈PM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PM2.5浓度整... 文章基于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站点PM2.5逐时监测数据,主要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来分析武汉城市圈PM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PM2.5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中东部高、西南部低、局地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城市圈内部各城市PM2.5污染浓度差异明显,且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年内尺度上看,武汉城市圈PM2.5浓度总体上呈"U"字型分布,冬春季污染最为严重,秋季、夏季次之,且4个季节的PM2.5浓度值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从影响因素上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要素还是社会经济要素均对城市圈PM2.5浓度变化起重要作用,按其贡献强度依次是温度>民用汽车拥有量>风速>能源消费水平>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占比>湿度>节能环保支出,而森林覆盖率和海拔高度对PM2.5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效应;从大气污染物本身关系上看,PM10直接作用于PM2.5的浓度变化,且起关键性的作用,CO和NO2则主要是通过PM10对PM2.5浓度间接地产生影响,而O3对PM2.5浓度影响较小且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基于ESDA的武汉市不透水面时空变化分析
10
作者 王林涛 罗怡丹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7年第2期65-71,共7页
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对其2005-2013年不透水面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精度较高的分层分类法,选取武汉市2005、2009、2013年遥感影像图,提取武汉市主城区的不透水面。利用ESDA方法,借助GIS软件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对武汉市... 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对其2005-2013年不透水面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精度较高的分层分类法,选取武汉市2005、2009、2013年遥感影像图,提取武汉市主城区的不透水面。利用ESDA方法,借助GIS软件与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对武汉市不透水面变化的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行政区划和环线结构两方面看,2005-2013年,武汉市主城区不透水面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09-2013年间,其增长主要集中在人口密度小、城市不透水面比率较低的二环外及汉阳区、洪山区等区域。(2)武汉市主城区内不透水面的增长不存在空间聚集性,汉阳区在三个时间段内均表现出了与周围区域的差异性,但并不显著,属于"高—低"类型区(H-L),武昌区则在阶段II和阶段III内表现出了不显著差异性,属于"低—高"类型区(L-H);其余行政区则显示无空间自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 ESDA 时空变化 武汉
下载PDF
基于空间格局视角的武汉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丽琴 渠丽萍 +1 位作者 吕春艳 李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88-1997,共10页
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当量因子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1990~2016年4个时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采用当量因子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1990~2016年4个时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少后增加态势,不同时期河流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始终最高,农田和坑塘湿地次之,这三类生态系统提供了武汉市85%以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空间集聚,且相关性程度有递增的趋势;(3)各乡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的空间相关性在不断减弱,后期扩散效应显现;(4)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趋势在向郊区蔓延,乡镇的区位条件以及河流湖泊的占比与其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受城市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结构影响较大,河流湖泊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自相关 武汉市
原文传递
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孝宇 张安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81-788,共8页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 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使包括耕地在内的大量开放空间被不断侵蚀,随着人们对耕地非市场价值和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如何合理高效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被广泛关注。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从乡镇尺度定量研究了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关系,以探讨快速发展时期平原城市耕地非农化空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全局Morans I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在1990-2011年的4个时期均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其聚集强度以2005年为分界点,前3个时期不断加强后有所下降;(2)通过EB修正的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LISA图显示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聚集区域由开始处于区域外围的LL型聚集为主导逐步转变为处于城乡交错区域的LH+HH型聚集为主导;(3)通过绘制不同时期不同聚集类型的重心移动路径可以发现LH+HH型聚集均出现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移动的趋势,这种耕地非农化趋势与区域的产业布局有密切关系。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掌握武汉市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是开展耕地保护和实现耕地合理利用的基石,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确定重点和优先管制区域以提升土地利用管制效果,协调好城市建设和耕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耕地非农化 热点分析 武汉市
原文传递
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武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 被引量:31
13
作者 吴浩 江志猛 +2 位作者 林安琪 朱文超 王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39-2457,共19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提出了空间自相关和分形几何相结合的承载力空间特征挖掘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显著空间异质性,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外围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集中于综合风险应对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区,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位于各项基础功能均较为健全的城市次中心一带;②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正向空间聚集性,并呈显著半径向心分形特征,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向心状聚集在城市核心圈层,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则介于二者之间。本文构建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与挖掘方法体系,通过引入多源时空数据弥补了传统数据现势性的不足,完善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范式,可为新时期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 空间特征 城市韧性 空间自相关 分形几何 武汉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